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清风皓月

谈谈禅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11-2011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11-2011 02:42 AM 编辑

回复 20# 觉悟之路


不,那是总观,但在各宗派里面的学论就细说各种次第的心境,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和《摩柯止观》等
http://www.guanglun.com/  http://www.hhfg.org/xxsz/f123_1.html

因为修菩萨道不可只自己做在修定,最重要的要走入群众当中去感受他们的痛苦,而跟他们在一起转换宿命,带领他们进行六度。这样才能产生真正的菩萨心界,和造出慈悲的佛业。此心界自己才能感应得到,外人也看得到感受得到,后才由老师们的检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2011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是见性成佛的捷径,从达摩祖师从印度传至中国,从六祖慧能禅师著《六祖坛经》而得以发扬,但是好像被人 ...
清风皓月 发表于 1-11-2011 01:26 PM



   
何止遗忘?简直是被丢进垃圾桶。
因为禅宗千多年来,顿不出一个佛,剩下一个六祖的干尸体被人膜拜。
所以,很多转去念佛,
或者,叫莲生大士灌顶一下,可能有希望觉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9: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止遗忘?简直是被丢进垃圾桶。
因为禅宗千多年来,顿不出一个佛,剩下一个六祖的干尸体被人 ...
步惊云奇侠 发表于 2-11-2011 09:33 AM



    原来百虎兄悟出此理。。。

此理非那理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9: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不能明白,為什麼會有修空,修心。
佛法有這個法門嗎。
royallam 发表于 1-11-2011 10:33 PM



    修行修何心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11-2011 10:48 AM 编辑
禅宗是见性成佛的捷径

修行修何心呀?



但要知道,禅宗所用的术语是属于大乘有宗的唯识行派的,所谓见性是指见本性/自性- 也就是佛性/如来藏之义
因为在唯识的教义,佛的三身中的如来法身就是唯识所说的自性法身

唯识分法身为总相、别相二种。
总相法身为三身之总称,即一大功德法身,以五法事理为体。
别相法身则指三身中的自性身,以清净法界之真如为体。

在唯识-除了心识之外,别无他物,所以佛从不是在外面的,而是在自心里的

要认知唯识的教义和术语,就要读清楚世亲菩萨的各个论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觉悟之路


不,那是总观,但在各宗派里面的学论就细说各种次第的心境,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和《 ...
清池 发表于 2-11-2011 02:32 AM

早已說過了,禪觀不是定,《摩訶止觀》也沒和菩薩五十二階位連接。
至於宗額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你不是認為藏密是雜密?
沒有正统法脉的密法,現在你倒要依靠這‘雜密’了。

你有真正看過《摩訶止觀》和《菩提道次第广论》?
那麼我問你,在那一部分有明確,清楚的禪觀的程序是和五十二階位對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1-2011 03: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earn together.

舉例而言:近年來我們北傳大乘佛教區域中,有馬哈希的弟子及帕奧禪師等,弘揚南傳佛教的修行方法。當然我承認這也是佛法,可以修行。大乘佛教衰微了,如能誠意的學習小乘佛法也是莊嚴的。但是,為什麼大家如此歡迎他們?

又有一種情形:學習北傳佛法,而修行時用南傳佛教的方法,這表示什麼意思呢?北傳佛教只是口講的,不適宜於修行嗎?

如果我們對於中國佛教的經論有深刻認識,情形不會是這樣。中國佛教本身有非常圓滿的修行法門,但我們沒有學習過,就以為北傳沒有修行法門,所以感覺南傳禪法很好。這是幾大的錯誤!

如果感覺南傳佛教好,就如此認真修行,我也贊成,但從這事可以看出來,我們漢文佛教徒對於漢文佛法學習得不夠,認識的很膚淺。

我們應該注意,如此下去有何問題?學習不夠,將無法修行,更不能弘揚。所以,漢文佛法就在藏經樓裡餵蟲子、蒙灰塵了!即使花錢重印,也是堆在書櫥裡,你不能用!如果能一直用心地去學習南傳佛法,也可以得聖道;但是,又怕恆心不夠、毅力不足,困難當前就中途停止了。如此,未能深入學習南傳佛法,又未能深入學習北傳佛法,結果一無所得!

今日的中國佛教,如果你能發心學習,現在尚有參考書流通。再過多少年以後,這些因緣一變,你想學習就困難了。今日漢文佛教中邪知邪見的思想到處泛濫,若吾人對於佛法的學習不及格,毫無鑑別能力,不知是邪是正,而這些邪法流行,好像很契機,真實的佛法將被淹沒,最後也就完全滅亡了。

若在我們學習佛法的這個時代,佛法開始滅亡,我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都有責任!佛教徒不深入學習佛法,不能鑑別何為佛法真義,豈非佛法衰相乎?

如果沒有條件學習佛法,那也只好念阿彌陀佛。但是,如果我們有因緣學習佛法,發菩提願、修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常常思惟觀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久而久之智慧提高,就能認識何謂佛法、何謂非佛法,有了擇法眼,邪知邪見不能矇蔽你的眼睛。這些邪知邪見不能橫行無阻,佛教的正法也就容易住持。

修學四念處,一方面能調伏煩惱,又能提高自己的正智,這樣則能住持佛教;而佛教若能住持下去,將會不斷利益眾生。

所以,學習佛法、修學四念處,對自己、對他人,都是功德殊勝的,對於淨土法門並無妨礙。因為,你一樣可以求生阿彌陀佛國。如果常時修四念處,其心將會不顛倒也不散亂,臨命終時,願生阿彌陀佛國,決定往生!願意到彌勒菩薩那裡,決定能去!彌勒菩薩的淨土與阿彌陀佛國的淨土,彼此無障礙。

若進一步得到禪定,十方世界的佛國淨土,對你而言都無有障礙,隨時可以去,故云:「四念處就是淨土法門!」可見修四念處的功德有多大!所以,大家如果有因緣時,要深入學習佛法,並用功修學四念處,北傳佛教將不會滅亡!


五、修四念處必先學習佛法

剛才有幾位居士說感覺功夫用不上,我順便答覆這個問題。為何功夫用不上呢?這有幾個原因:一、道前方便不具足。二、對於「止觀」的方法並不熟悉,因此你無法「止」,也無法「觀」。若是對於「止觀」方法不清楚、不熟悉,這要經過學習始得。於正法多聞熏習,對修行四念處非常重要!例如「觀心無常」,如果你未學過無常的道理,你就觀不來。

如何開始學習止觀呢?你必須讀天台的《小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摩訶止觀》等,及唯識的《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阿毘達磨雜集論》、《辯中邊論》等。認真地學習這些書,融會貫通以後就知道如何用。

初開始靜坐時,要邁出第一步並不容易!如何用心?如何止?如何觀?第一步很難。但是,智者大師的書能解決這個問題,使你能邁出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所以,智者大師的書非讀不可!但是,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無著菩薩、天親菩薩教授止觀的書,次第分明而內容詳盡,事先把所有的情況都為你講清楚了,所以你也要讀。

按我們今日漢文佛教的情況,如果你想要修行,必須以這些經論作你的師父,以法為師、以法為友,慢慢地,你才會知道這條路如何走。這一定要經過長時期努力的學習,所以也就不如念佛法門的容易了。


六、略說靜坐方法

初始靜坐,除了少數宿世善根特別深厚者外,大多數人都有腿痛的問題。如何處理?

舊時代禪和子的辦法,靜坐時若感覺腿痛,可以站起來到彌勒菩薩像後面(有的禪堂供奉彌勒菩薩,有的則供文殊菩薩)稍微動一動,然後再回到座位上盤腿靜坐。如此若干次後,腿就進步不痛了。

初開始感覺腿痛,可以忍一會兒,再把腿放開;不要一直強忍,這樣對腿反而有害。

有的人會有將要氣爆的現象。因為靜坐時,修觀的時間太多,因此氣向上沖,頭好像要爆開的樣子。所以修觀的時間不要太多,頂多十五分鐘,就停下來修奢摩他(止)。如果是男眾,可以觀臍輪,注意腹部的起落,熱就會降下來,頭也不會漲痛,感覺舒服。如此,奢摩他的力量逐漸增長,也會幫助修觀,一定要注意這件事!

有的人修止時注意力也放在頭部,雖無妄想,但很危險。因為注意的時間久了,血往頭上沖,頭部熱血太多會影響神經,表面上看起來似是著魔,但實際上並未著魔。所以,天台智者大師於《釋禪波羅蜜》中已經明言,一定要把注意力下降,就不會有問題。

修行止觀的人,不論相應與否,表現在外的態度都要保持正常,不應該現出怪相。但是,你若搞錯修行方法,就不自主的會有怪現象;別人看你似乎走火入魔,其實是方法搞錯了,致使生理不正常。

若是女眾,依我的看法,出家與在家不同。出家的女眾,若無任何病痛,也可以注意腹部的起落。如果有病,那就必須謹慎些,或注意腳趾頭、或注意腳板,或另外製造一個所緣境。

靜坐時,一定要使所緣境顯著,才容易攝心不亂。若注意腳板,則觀想它是黃色或是白色的圓形,於此處現出1、2、3、4、5、6、7、8、9、10的數字,也等於數息。現在想1,就在腳板那兒現出「1」;專注一會兒,「1」沒有了,又想「2」,就現出「2」。過一會兒,「2」沒有了,又想「3」,就現出「3」……,乃至「10」;這是一個方法。

或者,左手交疊於右手,放在腿上,想像手上有個圓光,如同農曆每月十五日夜間的圓月在自己的手上一般,心安住於圓光上不動,也可以在此圓光上顯現出「1」~「10」的數字,如此攝心不亂。

有人說:「靜坐時一閉上眼睛,就感覺都是黑的。」這現相是好是壞?應如何處理?靜坐閉眼感覺黑闇,實在來說是障礙聖道的罪業之相,應該拜懺、懺悔罪業將之破除。

另外,現在多數的念佛七中,於止靜時把燈關掉,只剩下一點小小的光。但若是打禪七,室內有光會有很多好處。你睜開眼睛看見光,多看一會兒,再閉上眼睛、憶念光明,就把黑暗破了。經中佛告比丘,初欲睡時心裡要憶念明相,不要憶念黑暗,也有這個意思。

如果常常靜坐,以後仍可能會有各種問題,所以你一定要閱讀經論。佛在世時,舍利弗尊者見到馬勝比丘,聞四句偈而得初果。後時,他來見佛,經過二個七天得阿羅漢道。那些利根人般若的善根強而有力,因此容易得聖道;不像我們要很努力的學習,還不見得合適。

我們生在今日的佛教,不能不承認業障重!然若肯修四念處,將會破除業障。因為四念處是智慧;智慧不是自然來的,要於般若無相法門多聞熏習。《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說:「此奢摩他、毘缽舍那以何為因?善男子!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如此方能得到智慧。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理論作用非常大,能圓滿解決一切問題。靜坐之時,不論出現什麼事情,都可以如是地觀察它是虛妄、是畢竟空寂的,問題就解決了。

上述《金剛般若》法門威力廣大。但是,若讀《攝大乘論》、《瑜伽師地論》,所說道理又不同——一切法是心的分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不分別,則所分別即不現前。譬如:靜坐時修白骨觀,忽然間白骨沒有了,應如是思惟:「白骨非自然有,亦非自然無。有,是自己的分別;沒有,也是自己的分別。」

我認為唯識的理論也很銳利!若能掌握到這個理論,不論靜坐中現何境界,內心都是太平的——可愛的事情不要執著,都是假的;恐怖的事情也非真實,唯是內心的分別影像而已。所以,修四念處這件事,的確與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法門不同!一定要拿出多少時間、精神努力學習;當然,如果根性很利,也可能很順利就成功了,不會有那麼多麻煩。

總之,對於所修法門的次第純熟,就能用得上。若常常用功,就會感覺修「觀」的如理作意,其實不難!

初開始靜坐修「止」,可能會難一些。因為我們的分別心,久遠以來散亂慣了,願意想什麼就想什麼,很自由。忽然間要違背向來雜亂妄想的習慣,叫它不要妄想,就會感覺難一些。

其實,妄想多半是日常生活中的前塵影事,所以,若能持戒清淨,將減少許多雜亂妄想,故云:「戒能增上定!」

吾人在禪七中也發覺,須要提高毅力應付出現的事情。譬如午前靜坐時情況良好,午後卻不對了;第一天靜坐時很好,但是第二天又不對了。努力的修習、忍耐腰酸腿疼,有多少相應,卻又失掉了,真是令人失意極了!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說:「初業菩薩亦於是中隨學作意,雖未可歎,不應懈廢!」此文意應是安慰吾人在數數的失敗中,還是有希望的。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雖是載道之器,但是,必須努力!不要怕困難!意願堅強,決定向前衝破一切困難,直到最後成功,要有這樣的意願。就像做生意的人想要發財,不論怎樣辛苦都要去做。

修行亦復如是!由願導行,願力推動你,使你向前衝;如果沒有願,那還有什麼好說的!所以,修行第一要有堅定的意願,第二要學習經論,第三要精進;這就是信(願)、進、念、定、慧五個方法了!若都能一一具足,修學聖道這件事,就會成功了。



七、結語

最後,不要誤會我反對持名念佛;我也讚歎這個法門的殊勝!我的主張是:佛教徒修四念處能調伏煩惱,令自心莊嚴、令佛教也莊嚴;而修四念處的先決條件,一定要學習佛法。除非條件不夠,則無可奈何,如果可能,就應該多聞熏習、如理思惟,如此才能修四念處、才能住持正法。

《佛遺教經》云:「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即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這樣,我們能依如來的教敕行持,可以說是真實的佛弟子了!

——一九九八年四月四日講於台北慧日講堂


http://fayun.org/index.php/book01-D7#c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問:南傳四念住和北傳四念住的不同,是在發心?內容深廣度?還是結果?

答:發心不同,深廣、結果也不同!

北傳佛教重視發無上菩提心,南傳佛教是發出離心。發出離心,就是希望得涅槃,也就是成就阿羅漢;到此為止。發無上菩提心,是要到「成佛」才圓滿的。

修行的內容有不同,但修不淨觀是一樣的,若是無我觀,北傳佛教要比南傳更圓滿,因為修人無我、法無我,比南傳佛教廣深一點。另外,像我們讀的《大般若經》,觀一切法空的境界,那也是四念住,是南傳佛教所沒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1-2011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11-2011 06:36 PM 编辑

回复 26# 觉悟之路


   早已說過了,禪觀不是定,《摩訶止觀》也沒和菩薩五十二階位連接。
至於宗額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你不是認為藏密是雜密?
沒有正统法脉的密法,現在你倒要依靠這‘雜密’了。

你有真正看過《摩訶止觀》和《菩提道次第广论》?
那麼我問你,在那一部分有明確,清楚的禪觀的程序是和五十二階位對應?


早说过了,先要有定,入心识的三摩地,才能生慧, 才能观照 (禅宗语)- 境智冥合 (天台语)
这是有过程的, 不能先有慧才定? 禅观是用定生慧,没有定就没有慧


天台大师在教入室第子时就是用《摩诃止观》,和用他亲手做的华严经的菩萨四十二皆位的曼茶罗,来修的
其用义就是从这圆顿止观来达进各菩萨心境位

藏密是泥珠混杂,但《菩提道次第广论》是真宝珠,各大修者都会看得出的,走宝的才是可惜
但他不是法华的法脉,那是给你参考的, 法华有自己的显和密法脉,不必借用这个

摩诃止观的道次第
http://hk.plm.org.cn/gnews/2007120/200712039331.html


禅观思想之比较

天 台四教


華嚴五教

禪 法

(經論)

禪觀思想

契入點

宗趣





俱舍論


別相念(身、受、心、法)
             無我




五重唯識

遍計執(唯意言分別)

圓成實





圓覺經

知幻即離

圓覺妙心

楞嚴經

六根解結

常住真心












禪宗

即心是佛

自性清淨心





法界觀門

法自性空

事事無礙

摩訶止觀


中觀(四門不生)
不可思議境


次第对照:

      一、《阿含要略》、《清净道论》和《俱舍论》都属二乘解脱道的修行次第。其中《阿含要略》和《清净道论》更是完全以“行”为架构;而《俱舍论》则主要在<定品>、<智品>、<贤圣品>中说明此涅槃还灭的过程。《阿含要略》以善、信、戒、定、慧及正解脱六部份为架构,重点在善、信之人天基础与无我慧学之开展,其次是共世间之定学,即“四禅八定”的说明。《清净道论》则以戒、定、慧为架构,定学与慧学并重。《俱舍论》除了以<定品>、<智品>说明定学与慧学之外,在<贤圣品>中对断惑修证之位次,有非常细腻的说明。

  二、《释禅波罗蜜》专明禅波罗蜜之修证,虽有大乘的思想和精神,但基本上是以小乘定学为主体,包括世间之有漏禅乃至出世间之无漏禅。此中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和出世间禅的部份,已属小乘无漏慧学层次,只是智者大师以禅为名统摄而已。

       三、《瑜伽师地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则含盖三乘之修学过程。《瑜伽师地论》在本地分中,以<声闻地>、<独觉地>和<菩萨地>来表现道次第思想。其中<声闻地>的修道阶位基本上与《俱舍论》相符,而<菩萨地>的重点则在登地前的六度万行,即《摩诃止观》所谓“由假入空”之前的菩萨行。而《菩提道次第广论》于二乘之解脱道则较缺略,它重点在菩萨道和资粮之准备,如人天善法和出离心建立;其菩萨道部份与《瑜伽师地论》很像,重点放在见道前的六度四摄,但没有《瑜伽师地论》宏阔;虽亦有部分篇幅谈到大乘禅观──毗钵舍那,但重于析破他宗。而《摩诃止观》本身,则只明菩萨道之修行,且重点又放在大乘禅观之正行与方便,若与《瑜伽师地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之菩萨道相较,《摩诃止观》之重点,可说只是六度中之般若度,但这正彰显智者大师对菩萨道之甚深行的重视。所以《摩诃止观》的价值就表现在此觉性开发的力度上。
  
      四、从中亦可看出各经论于根性次第之所重:依天台判教而言,《阿含要略》、《清净道论》、《俱舍论》、《释禅波罗蜜》基本上都是以小乘四果为架构主体,属于藏教所摄;《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有藏教的二乘部份,也有大乘菩萨行的思想,但所诠的菩萨思想,因为对机而论,无教判之宏观,故所论是属于通教的菩萨。而《摩诃止观》则兼含藏、通、别、圆四教,虽思想架构主体在于别、圆,但却将四教之别分析得很细致,这是智者大师独特之处,而天台宗止观的特色也就在此展现。
      
      五、对于果位的问题,就声闻乘而言,属《俱舍论》将断惑修证位次分析得最清晰;《清净道论》也有类似的著墨。就菩萨乘的果证问题而言,《瑜伽师地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都没有在此著重,而重于行道;而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特别注意理、行、果的相关性,譬如从空入假、从假入空、离二边入中道的过程,就是行的问题;所证的空智、假智、中智本身就是理;而所断的烦恼、所具的功德及能证的果位,这就是果的问题。智者大师在每一个修道阶位都扣紧理、行、果,而且在果位的分判时,又以藏、通、别、圆四教根性来分析,这也是《摩诃止观》独特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各位,你们言论是有(多数是抄来的),
但是有谁“顿悟成佛”,或者,阿罗汉也好,可以介绍一下自己吗?
有没有天眼通?
他心通?
知道我步惊云前世是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011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修何心呀?
WANAKA 发表于 2-11-2011 09:42 AM

我修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沒有心。
那你修的心,是什麼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觉悟之路
早说过了,先要有定,入心识的三摩地,才能生慧, 才能观照 (禅宗语)- 境智冥合 ...
清池 发表于 2-11-2011 04:29 PM

戒定慧是人都知道,问题是具体修习方法、内容、步骤与程序。

先說說這些:
十乘观法:观于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离此烦恼、生死亦无别菩提、涅槃可求。。。
次第三观:一从假入空破法、二从空入假破法、三两观为方便。。。

你要怎樣觀煩惱即菩提?觀生死即涅槃?觀从假入空破法?觀从空入假破法?两观为方便?
先别说修證,試問你清楚來龍去脈?能了解及掌握这些方法?
有大乘禪修中心教授這些禪觀嗎!?
還是紙上創作,當作學術討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7: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011 07:49 AM 编辑

回复 32# 觉悟之路


  
十乘观法:观于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离此烦恼、生死亦无别菩提、涅槃可求。。。
次第三观:一从假入空破法、二从空入假破法、三两观为方便。。。


你要怎樣觀煩惱即菩提?觀生死即涅槃?觀从假入空破法?觀从空入假破法?两观为方便?
先别说修證,試問你清楚來龍去脈?能了解及掌握这些方法?
有大乘禪修中心教授這些禪觀嗎!?
還是紙上創作,當作學術討論!!??


这些都是要用行动来实践的,不是自己单坐在那里就会实现的,而是要真正的走入群众做菩萨六度万善,才能自己亲自领会这些菩提大法的

1。煩惱即菩提 - 观众生所受苦的煩惱和在度众生所起煩惱(各魔障的升起)的过程中,自己的大菩提心自然会涌起,而得此大菩提. 也是因为自心识起了大菩提心(佛菩萨的心界)而呼醒了自身的佛性,也同时能感应到十方诸佛的大功德,大智慧,大无畏心,大力量。从而增加自己对救度众生的能力和力量。
2。生死即涅槃 - 在生死道上救度众生,善引他们入佛门,分解他们的痛苦,看他们起菩提心, 这过程的圆满六度就是涅槃心
3。从假入空 - 在度众生所起煩惱-是假谛,自己的大菩提心自然会涌起得此大菩提-是真谛(空谛)
4。从空入假 - 观实相领悟的大菩提是真谛(空谛)- 再入世去生死道上救度众生假谛
5。两观为方便 - 救度众生的方便法,圆满六度是实法

    _/\_ 南无法华会上诸佛菩萨,南无法华正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NAKA 于 3-11-2011 08:24 AM 编辑
我修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沒有心。
那你修的心,是什麼心?
royallam 发表于 2-11-2011 08:29 PM



没有心如何修呀?
再来。。修行修何心呀?
眼耳鼻舌身意是6根,6根要破呀,如何破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8: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要知道,禅宗所用的术语是属于大乘有宗的唯识行派的,所谓见性是指见本性/自性- 也就是佛性/如 ...
清池 发表于 2-11-2011 10:33 AM



大乘小乘都是一乘。。。。

此为分别心呀。。。。
分别心落边,落对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3-11-2011 10:59 AM 编辑

回复 33# 清池

煩惱即菩提,
"行动来实践的" ,  如何实 浅??  去佈施做好事就是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那不是要先証涅槃,??
在生死道上救度众生,善引他们入佛门,分解他们的痛苦,看他们起菩提心, 这过程的圆满六度就是"涅槃心"??? 应该是"慈悲心"...你还真的会吹, 你有大乘伪经造经人的条件..

讲到来不过叫人行善而已, 却说的好像无上法门, 至于体修习方法、内容、步骤与程序根本上就不清楚和漠糊..  看不出五十二階位的特性和証入的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2011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清净門,十六觀智。
真有心學的,不能在網上,應真正去參加內觀課程。
馬哈希禪法有系统,奏效良好, ...
觉悟之路 发表于 2-11-2011 12:09 AM



    好的大德,多谢提点. 请问还有什么要补充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大乘佛教的观点,不管是坐禅,行禅,观想,止观,观息,观曼荼罗,观像,观白骨,念佛,持咒,念经,持经题,轨仪,仟诲,火供,等 都是定学的一种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2011 01:04 PM 编辑

回复 36# 三法印


  煩惱即菩提,
"行动来实践的" ,  如何实 浅??  去佈施做好事就是煩惱即菩提??

佛陀在很多经文中都亲口说了,只有行菩萨行的六度(六种波罗蜜-也就是高尚行为上的圆满,也称为万善)才能成佛


佈施只是六种波罗蜜之一,而且佈施也可分很多种,但只有法的佈施(传播大乘菩萨道的教义,和善导人修菩萨道)才是最高最完美的佈施。


生死即涅槃
那不是要先証涅槃,??
在生死道上救度众生,善引他们入佛门,分解他们的痛苦,看他们起菩提心, 这过程的圆满六度就是"涅槃心"??? 应该是"慈悲心"...

不,是涅槃心,涅槃是指心境,达到成佛的心境, 不是离开什么地方,或要到达什么地方。
这观点在国际佛教是南北各派长老都一至认同的,当然包括你的南传长老们
佛陀在古印度涅槃成佛后,也是续在古印度传法,转法轮五十年。

涅槃心-成佛的心境, 就自然包括慈悲心,也包括平等心,法界心,妙观心,圆满心,等

大乘所讲生死即涅槃,就是说无余涅槃是方便法,真实的涅槃在于如佛菩萨一样乘愿再来,常在生死道上度众生。
佛陀有三身,法身常住,也有很多的应化身和智慧报身常在世间传法轮。


你还真的会吹, 你有大乘伪经造经人的条件..

南传的菩萨道的教义,也同样是讲要修六度(六种波罗蜜-也就是高尚行为上的圆满,也称为万善)
难道你为了要与我争议,连自己南传的法藏也要翻脸不认了吗?


讲到来不过叫人行善而已, 却说的好像无上法门, 至于体修习方法、内容、步骤与程序根本上就不清楚和漠糊..  看不出五十二階位的特性和証入的条件..

上面已讲得很清楚了,这是佛陀的指导,只有修行菩萨行的六度,才能成佛,
佛陀他老人家自己也是在他的很多前世都是在修行菩萨行的六度,才能成佛
修大乘佛教的各种法门-就是要在心识上达到佛菩萨的心界,成为大乘的圣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1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你们全部没有人是阿罗汉,那么,
学佛也不过是限于道理而已。
也是画饼充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5-2024 08:31 AM , Processed in 0.07814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