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870|回复: 32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10-2011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25-10-2011 11:31 AM 编辑

經名: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黃帝內經素問》 為先秦著作,撰人不詳,唐· 王冰注釋,宋· 林億等校正。五十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參校本:明· 顧從德仿宋刻本,簡稱顧本。


目錄黃帝內經素問表黃帝內經素問序
卷一 上古天真論篇
卷二 四氣調神大論篇
卷三 生氣通天論篇
卷四 金匱真言論篇
卷五 陰陽應象大論篇
卷六 陰陽離合論篇
卷七 陰陽別論篇
卷八 靈蘭秘典論篇
卷九 六節藏象論篇
卷十 五藏生成篇
卷十一 五藏別論篇 異法方宜論篇 移精變氣論篇
卷十二 湯液釀醴論篇 玉版論要篇 診要經終論篇
卷十三 脈要精微論篇
卷十四 平人氣象論篇
卷十五 玉機真藏論篇
卷十六 三部九候論篇
卷十七 經脈別論篇 藏氣法時論篇
卷十八 宣明五氣篇 血氣形志篇 寶命全形論篇
卷十九 八正神明論篇 離合真邪論篇
卷二十 通評虛實論篇 太陰陽明論篇 陽明脈解篇
卷二十一 熱論篇 刺熱篇
卷二十二 評熱病論篇 逆調論篇 瘧論篇
卷二十三 刺瘧篇 氣厥論篇 咳論篇
卷二十四 舉痛論篇 腹中論篇
卷二十五 刺腰痛篇 風論篇
卷二十六 痺論篇 痿論篇
卷二十七 厥論篇
卷二十八 病能論篇 奇病論篇
卷二十九 大奇論篇 脈解篇 刺要論篇
卷三十 刺齊論篇 刺禁論篇
卷三十一 刺志論篇 針解篇 長刺節論篇
卷三十二 皮部論篇 經絡論篇 氣穴論篇
卷三十三 氣府論篇
卷三十四 骨空論篇
卷三十五 水熱穴論篇
卷三十六 調經論篇
卷三十七 繆刺論篇 四時刺逆從論 篇標本病傳論篇
卷三十八 天元紀大論篇
卷三十九 五運行大論篇
卷四十 六微旨大論篇
卷四十一 氣交變大論篇
卷四十二 五常政大論篇(上)
卷四十三 五常政大論篇(下)
卷四十四 六元正紀大論篇(上)
卷四十五 六元正紀大論篇(中)
卷四十六 六元正紀大論篇(下)
卷四十七 刺法論篇(缺) 本病論篇(缺) 至真要大論篇(上)
卷四十八 至真要大論篇(下)
卷四十九 著至教論篇 一不從容論篇 疏五過論篇
卷五十 徵四失論篇 陰陽類論篇 方盛衰論篇 解精微論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內經素問表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瘓,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昏札癢,國家代有。將欲敘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後世。於是雷公之倫,受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束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次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僕王冰篤好之,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育之,去聖已遠,其衛#1暗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餘,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叔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奈何以至#2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祐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乃韶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餘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採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得數十家,叔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磚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餘字,增注義者二千餘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高保街、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1原作『述』,據顧本改。

#2原作『致』,據顧本改。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一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於何代。按《隋書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序,晉皇甫謐之文,已云《素問》論病精辯。五叔和西晉人,撰《脈經》云出《素問》、《針經》。漢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集》,云撰用《素問》。是則《素問》之名,著於《隋喜,上見於漢代也。自仲景已前,無文可見,莫得而知,據今世所存之書,則《素問》之名,起漢世也。所以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1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2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疳療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
上古天真論篇#3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熊國君少典之子,姓公孫。徇,疾也。敦,信也。敏,達也。習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珍滅蚩尤。以土德王,都軒轅之丘,故號之日軒轅黃帝。後鑄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於橋山,墓今猶在。徇,徐閏切。
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天師,岐伯也。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上古,謂玄古也。知道,謂知修養之道也。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衍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者鈴饉先之。《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此之謂也。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食飲者,充虛之滋味,起居者,動止之綱紀,故修養者饉而行之。《痺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生氣通天論》曰:起居如驚,神氣乃浮。是惡妄動也。《廣成子》曰:叉靜叉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故聖人先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飲食有常節,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楊上善云:以理而取聲色芳味,不妄視聽也。循理而動,不為分外之事。

故能形與神俱乃去。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形與神俱,同臻壽分,饉於修養,以奉天真,故盡得終其天年。去,謂去離於形骸也。《靈樞經》曰:人百歲,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以其知道,故年長壽延年。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尚書洪範》日一日壽,百二十歲也。

今時之人不然也,

  動之死地,離於道也。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以酒為漿,溺於飲也。以妄為常,寡於信也。醉以入房,過於色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樂色日欲,輕用曰耗,樂色不節則精竭,輕用不止則真散,是以聖人愛精重施,髓滿骨堅。《老子》曰:弱其志,強其骨。河上公曰:有欲者亡身。《曲禮》曰:欲不可縱。○新校正云:按《甲乙經》耗作好。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
  言輕用而縱欲也。《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言愛精保神,如持盈滿之器,不慎而動,則傾竭天真。《真誥》曰:常不能慎事,自致百疳,豈可怨咎於神明乎。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別本時作解。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
  快於心欲之用,則逆養生之樂矣。《老子》曰:甚愛爻大費。此之類歟。夫甚愛而不能救,議道而以為未然者,伐生之大息也。
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亦耗散而致是也。夫道者不可斯須離,於道則壽不能終盡於天年矣。《老子》曰: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4。此之謂離道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邪乘虛入,是謂虛邪。竊害中和,謂之賊風。避之有時,謂八節之日,及太一入從之於中官,朝八風之日也。《靈樞經》曰:邪氣不得其虛,不能獨傷人。謂人虛乃邪勝之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聖人之教也,下皆為之。《太素》、《千金》同。楊上善云: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眾,故日下皆為之。太一入從於中官朝八風義,具《天元玉冊》中。
恬檐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恬愴虛無,靜也。法道清靜,精氣內持,故其虛邪不能為害。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內機息故少欲,外紛靜故心安,然情欲兩亡,是非一貫,起居皆適,故不倦也。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志不食故所欲皆順,心易足故所願叉從,以不異求,故無難得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
  美其食者,順精粗也。任其服者,隨美惡也。樂其俗者,去傾慕也。○新校正云:按別本美一作甘。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至無求也,是所謂心足也。《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蓋非謂物足者為知足,心足者乃為知足矣,不恣於欲,是則朴同,故聖人云:我無欲,而民自朴。○新校正云:按別本日作日。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目不妄視,故嗜欲不能勞,心與玄同,故淫邪不能惑。《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曰:聖人為腹,不為目。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情計兩亡,不為謀府,冥心一觀,勝負俱捐,故心志保安,合同於道。《庚桑楚》曰:養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合於道數。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不涉於危,故德全也。《莊子》曰: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曰:無為而性命不全者,未之有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村,謂村幹,可以立身者。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老陽之數極於九,少陽之數次於七,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偶之,明陰陽氣和,乃能生成其形體,故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癸謂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豚、衝豚,皆奇經脈也。腎氣全盛,衝任流通,經血漸盈,應時而下,天真之氣降,與之從事,故云天癸也。然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資,故能有子。所以謂之月事者,平和之氣,常以三旬而一見也。故愆期者謂之有病。○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及《太素》、《甲乙經》俱作伏衝,下太衝同○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真牙,謂牙之最後生者。腎氣平而真牙生者,表牙齒為骨之餘也。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女子天癸之數,七七而終。年居四七,村力之半,故身體盛壯,長極於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陽明之脈氣營於面,故其衰也,髮墮面焦。《靈樞經》曰: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頻中,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康,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手陽明之脈,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俠口,故面焦髮墮也。類,於葛切。俠,胡莢切,頗,落胡切。
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
  三陽之脈,盡上於頭,故三陽衰,則面皆焦,髮始白,所以衰者,婦人之生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經月數泄脫之故。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經水絕止,是為地道不通。衝任衰微,故云形壞無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老陰之數極於十,少陰之數次於八,男子為少陽之氣,故以少陰數合之。《易繫辭》曰:天九地十。則其數也。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
  男女有陰陽之質不同,天癸則精血之形亦異,陰靜海滿而去血,陽動應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繫辭》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也。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以其好用故爾。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丈夫天癸,八八而終,年居四八,亦村之半也。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一腎主於骨,齒為骨餘,腎氣既衰,精無所養,故令髮墮,齒復乾枯。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陽氣,亦陽明之氣,也。《靈樞經》曰:足陽明之豚,起於鼻,交頻中,口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俠。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康,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衰於上,則面焦髮鬢白也。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肝氣養筋,肝衰故筋不能動,腎氣養骨,腎衰故形體痕極。天癸已竭,故精少也。匪惟材力衰謝,固當天數使然。
八八,則齒髮去。
  陽氣竭,精氣衰,故齒髮不堅,雞形骸矣。去,落也。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五藏六府,精氣淫溢,而滲灌於腎,腎藏乃受而藏之。何以明之?《靈樞經》曰:五藏主藏精,藏精者不可傷。由是則五藏各有精,隨用而灌注於腎,此乃腎為都會關司之所,非腎一藏而獨有精。故日五藏盛乃能寫也。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所謂物壯則老,謂之天道者也。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言似非天癸之數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所稟天真之氣,本自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雖老而生子,子壽亦不能過天癸之數。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是所謂得道之人也。道成之證,如下章云。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

  真人,謂成道之人也。夫真人之身,隱見莫測,其為小也,入於無間,其為大也,遍於空境,其變化也,出入天地,內外莫見,逵順至真,以表道成之證。几如此者,故能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也。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真人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故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注本云:身肌宗一。《太素》同。楊上善云:真人身之肌體,與太極同質,故云宗一。
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體同於道,壽與道同,故能無有終時,而壽盡天地也。敝,皮祭切,盡也。
此其道生。
  惟至道生,乃能如是。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
  全其至道,故日至人。然至人以此淳朴之德,全彼妙用之道。○新校正云:詳楊上善云:積精全神,能.至於德,故稱至人也。

和於陰陽,調於四時,

  和謂同和,調謂調適,言至人動靜,必適中於四時生長收藏之令,參同於陰陽寒暑升降之宜。

去世離俗,積精全神,

  心遠世紛,身離俗染,故能積精而復全神。
游行天地之問,視聽八遠之外,
  神全故也。《庚桑楚》曰: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若天地然。又曰: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際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內,來干我者,吾叉盡知之。夫如是者神全,故所以能矣。睫,音接。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同歸於道也。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
  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故日聖人。所以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理者,欲其養正避彼虛邪。

適嗜欲於世俗之問,無志瞋之心,

  聖人志深於道,故適於嗜欲,心全廣愛,故不有患真,是以常德不離,段身不殆。
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
  新校正云:詳被服章三字,疑衍。此三字上#5下文不屬。
舉不欲觀於俗,
  聖人舉事行止,雖常在時俗之閒,然其見為,則與時俗有異爾。何者?貴法道之清靜也。《老子》曰: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母,亦諭道也。
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
  聖人為無為,事無事,是以內無思想,外不勞形。
以恬偷為務,以自得為功,
  恬,靜也。愉,悅也。法道清靜,適性而動,故日而自得也。
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外不勞形,內無思想,故形體不敝。精神保全,神守不離,故年登百數,此皆全性之所政爾。《庚桑楚》曰: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敝,疲敝也。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
  次聖人者,謂之賢人。然自強不息,精了百端,不慮而通,發謀鈴當,志同於天地,心燭於洞幽,故云法則天地,象似日月也。
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
  星,眾星也。辰,北辰也。辮列者,謂定內外星官座位之所於天,三百六十五度遠近之分次也。逆從陰陽者,謂以六甲等法,逆順數而推步吉凶之徵兆也。《陰陽書》曰:人中甲子,從甲子起,以乙豆為次,順數之。地下甲子,從甲戌起,以癸酉為次,逆數之。此之謂逆從也。分別四時者,謂分其氣序也。春溫、夏暑熱、秋清凍、冬冰冽,此四時之氣序也。
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將從上古合同於道,謂如上古知道之人。法於陰陽,和於衍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也。上古知道之人,年度百歲而去,故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

黃帝內經素問補住釋文卷之一竟

#1初:原作『素』,據顯本改。

#2者:原作『素』,據顧本改。

#3篇:此下原有『第一仕』字,『一』字下有『新校正:按全元起注本,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問》舊第目,見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五十二字注文,循《道藏》本體例刷。
#4已:頗本作『亡』。
#5上:原作『一』,據顧本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內經素問序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贏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一禹大道也。班固《漢書藝文志》日:《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新校正云:詳王氏此說,蓋本皇甫士安《甲乙經》之序,彼云:《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共十八巷,即《內經》也。故王氏遵而用之。又《素問》外九巷,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脈經》只為之九巷,皇甫士安名為《針經》,亦專名《九巷》。楊玄操云:《黃帝內經》二快,快各九卷。按《隋書經籍志》謂之《九靈》,王冰名為《靈樞》。

  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探,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徵,驗之事不武,誠可謂至道之宗,養#1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戲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徑,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問出焉。則周有秦公,

  新校正云:按別本一作和緩。

  漢有淳于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而世本紕繆,篇目#2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

難。歲月既俺,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併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闕。重合經而冠針服,併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道#3以先針。一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嶽,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并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還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新校正云:詳《素問》第七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晉人也。序《甲乙經》云,亦有亡失。《隋書經籍志》載梁《七錄》亦云止存八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無第七。王冰,唐寶應中人,上至晉,皇甫謐甘露中,已六百餘年,而冰自為得舊藏之卷,今竊疑之。仍觀《天元紀大論》、《五運行論》、《六微旨論》、《氣交變論》、《五常政論》、《六元正紀論》、《至真要論》七篇,居今《素問》四卷,篇卷浩大,不與《素問》前後篇卷等,又且所載之事,與《素問》餘篇,略不相通。竊疑此七篇乃《陰陽大論》之文,王氏取以補所亡之卷,猶周官無《冬官》,以《考工記》補之之類也。又按漢張仲景《傷寒論》序云,撰用《素問》、《九巷》、《八十一難經》、《陰陽大論》,是《素問》與《陰陽大論》兩書甚明,乃王氏并《陰陽大論》於《素問》中也。要之,《陰陽大論》亦古醫經,終非《素問》第七矣。
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
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求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併,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疊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別撰《玄珠》,以陳其道。

新校正云:詳王氏《玄珠》世無傳者,今有《玄珠》十卷、《昭明隱旨》三巷,蓋後人附托之文也。雖非王氏之書,亦於《素問》第十九卷至二十二四卷,頗有發明,其《隱旨》三卷,與今世所謂《天元玉冊》者,正相表裹,而與王冰之義多不同。
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揉。女救切,雜也。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摩濩音瑩,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

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1養:顯本作『奉』。

#2目:原作『日』,據顧本改。
#3道:頗本作『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四氣調神大論篇

春三月,此謂發陳,

  春陽上升,氣潛發,能.生育庶物,陳其姿容,故日發陳也。謂春三月者,皆因節侯而命之。夏秋冬亦然。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天氣溫,地氣發,溫發相合,故萬物滋榮。
夜外早起,廣步於庭,
  溫氣生,寒氣散。故夜跡早起,廣步於庭。
被髮緩形,以使志生,
  法象也。春氣發生於萬物之首,故被髮緩形,以使志意發生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春氣發生,施無求報,故養生者,鈴順於時也。予,音與。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所謂因時之序也。

  然立春之節,初五日束風解凍,次五日墊蟲始振,後五日魚上冰。次雨水氣,初五日獺祭魚,次五日鴻雁來,後五日草木萌動。次仲春驚墊之節,初五日小桃華,○新校正云:詳小桃華《月令》作桃始華。○次五日倉庚嗚,後五日鷹化為鳩。次春分氣,初五日玄烏至,次五日雷乃發聲、芍藥榮,後五日始電。次季春清明之節,初五日桐始華,次五日田鼠化為駕、牡丹華,後五日虹始見。次穀雨氣,初五日萍始生,次五日嗚鳩拂其羽,後五日戴勝降於桑。几此六氣一十八候,皆春場布發生之令,故養生者叉饉奉天時也。○新校正云:詳芍藥榮、牡丹華今《月令》無。獺,多達切,駕音如,鶉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逆,謂反行秋令也。肝象木,王於春,故行秋令則肝氣傷。夏火王而木廢,故病生於夏。然四時之氣,春生夏長,逆春傷肝,故少氣以奉於夏長之令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

  陽自春生,至夏洪盛,物生以長,故蕃秀也。蕃,茂也,盛也。秀,華也,美也。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舉夏至也。《豚要精微論》曰: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由是則天地氣交也。然陽氣施化#2陰氣結成,成化相合,故萬物華實也。《陰陽應象大論》曰:陽化氣,陰成形。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
  緩陽氣則物化,寬志意則氣泄,物化則華英成秀,氣泄則膚勝宣通。時令發陽,故所愛亦順陽而在外也。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立夏之節,初五日螻蟈嗚,次五日蚯蚓出,後五日赤箭生。○新校正云:按《月令》作王瓜生。○次小滿氣,初五日吳葵華,○新校正云:按《月令》作苦菜秀。○次五日靡草死,後五日小暑至。次仲夏芒種之節,初五日蟾螂生,次五日鴻始嗚,後五日反舌無聲。次夏至氣,初五日鹿角解,次五日蜩始嗚,後五日半夏生,木革榮。次季夏小暑之節,初五日溫風至,次五日蟋蟀居壁,後五日鷹乃學習。次大暑氣,初五日腐草化為螢,次五日土潤得暑,後五日大雨時行。几此六氣一十八候,皆夏氣揚蕃秀之令,故養生者鈴敬順天時也。○新校正:詳木革榮今《月令》無。鵑,古閱切,搏勞烏。

逆之則傷心,秋為疚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逆,謂反行冬令也。疢疢,瘦之瘧也。心象火,王於夏,故行冬令,則心氣傷,秋金王,而火廢,故病發於秋,而為疢瘧也。然四時之氣,秋收冬藏,逆夏傷心,故少氣以奉於秋收之令也。冬水勝火,故重病於冬至之時也。療,音皆。

秋三月,此謂容平,

  萬物夏長,華實已成,容狀至秋,平而定也。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天氣以#3急,風聲切也。地氣以明,物色變也。
早外早起,與鸚俱興,
  懼中寒露枚早外,欲使安寧故早起。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志氣躁則不慎其動,不慎其動則助秋刑急,順殺伐生,故使志安寧緩秋刑也。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神蕩則欲熾,欲熾則傷和氣,和氣#4既傷則秋氣不平調也,故收斂神氣使秋氣平也。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亦順秋氣之收斂也。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立秋之節,初五日凍風至,次五日白露降,牌五日寒蟬嗎。次處暑氣,初五日鷹乃祭鳥,次五日天地始肅,後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二五日禾乃登。次仲秋白露之節,初五日肓#5風至,鴻雁來,次五日玄烏歸,後五日群鳥養羞。次秋分氣,初五日雷乃收聲,次五日墊蟲埋#6尸,景天華,後五日水始涸。次季秋寒露之節,初五日鴻雁來賓,次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後五日菊有黃華。次霜降氣,初五日豺乃祭馱,次五日草木黃落,後五日螫蟲咸俯。几此六氣一十八候,皆秋氣正收斂之令,故養生者叉饉奉天時也。○新校正云:詳景天華三字,今《月令》無。埋,步回切。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逆,謂反行夏令也。肺象金,王於秋,故行夏令則氣傷,冬水王而金廢,故病發於冬。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逆秋傷肺,故少氣以奉於冬藏之令也。飧,音孫。
冬三月,此謂閉藏,
  草木凋,勢蟲去,地戶閉塞,陽氣伏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陽氣下沉,水冰地坼,故宜周密,不欲煩勞。擾,謂煩也,勞也。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避於寒也。

使志若伏若匪#7,
  今詳匪字當作匿。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皆謂不欲妄出於外,觸冒寒氣也。故下文云: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去寒就溫,言居深室也。《靈樞經》曰:冬日在骨,墊蟲周密,君子居室。無泄皮膚,謂勿汗也。汗則陽氣發泄,陽氣發泄則數為寒氣所迫奪之。亟,數也。亟,去吏切。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立冬之節,初五日水始冰,次五日地始凍,後五日雉入大水為蜃。次小雪氣,初五日虹藏不見,次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後五日閉塞而成冬。次仲冬大雪之節,初五日冰益壯,地始坼,賜烏不.嗚,次五日虎始交,後五日芸始生,荔挺出。次冬至氣,初五日蚯蚓結,次五日麋角解,後五日水泉動。次季冬小寒之節,初五日雁北鄉,次五日驚烏厲疾,後五日水澤腹堅。几此六氣一十八候,皆冬氣正養藏之令,故養生者叉饉奉天時也。荔,音利。挺,大頂切。鄉,音向。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逆,謂反行夏令也。腎象水,王於冬,故行夏#8令則腎氣傷,春木王而水廢,故病發於春也。逆冬傷腎,故少氣以奉於春生之令也。
天氣,清靜#9光明者也,
  言天明不竭,以清靜故政之人壽延長,亦由順動而得,故言天氣以示於人也。
藏德不止,
  新校正云:按別本止一作上。
故不下也。
  四時成序,七曜周行,天不形言,是藏德也。德隱則應用不屈,故不下也。《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言天至尊高,德猶見隱也,況全生之道,而不順天乎?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s 于 25-10-2011 01:46 PM 编辑

天所以藏德者,為其欲隱大明,故大明見則小明滅。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則日月之明隱矣。所諭者何?言人之真氣亦不可泄露,當清靜法道,以保天真。苟離於道,則虛邪入於空竅。空,音孔。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
  陽謂天氣,亦風熱也。地氣謂濕,亦云霧也。風熱之害人,則九竅閉塞;露#10濕之為病,則掩翳精明,取類者,在天則日月不光,在人則兩目藏曜也。《靈樞經》曰:天有日月,人有眼目。《易》曰:喪明於易。豈非失養生之道耶?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
  霧者雲之類,露者雨之類。夫陽盛則地不上應,陰虛則天不下交,故雲霧不化精微之氣,上應於天,而為白露不下之答矣。《陰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明二氣交合,乃成四雨露。《方盛衰論》曰: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明氣.不相召,亦不能交合也。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
  夫雲霧不化其精微,雨露不沾於原澤,是為天氣不降,地氣不騰,變化之道既虧,生育之源斯泯,故萬物之命,無察而生,然其死者,則名木先應,故云名木多死也。名,謂名果珍木。表,謂表陳其狀也。《易繫辭》曰:天地綑縊,萬物化醇。然不表交通,則為否也。《易》曰:天地不交,否。否,部鄙切。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蒐槁不榮。
  惡,謂害氣也。發,謂發散#11也。節,謂節度也。蒐,謂蘊積也。槁,謂枯槁也。言害氣伏藏而不散發,風雨無度,折傷復多,槁物蘊積,春不榮也。豈惟其物獨遇是而有之哉。人離於道,亦有之矣。
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

  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真之氣,未期久遠而致滅亡。央,久也,遠也。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道非#12遠於人,人心遠於道,惟聖人心合於道,故壽命無窮。從,猶順也,謂順四時之令也。然四時之令,不可逆之,逆之則五臟內傷而他疾起。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生,謂動出也。陽氣不出,內鬱於肝,則肝氣混揉,變而傷矣。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長,謂外茂也。洞,謂中空也。陽不外茂,內薄於心,燠熱內消,故心中空也。燠,音欲。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收,謂收斂。焦,謂上焦也。太陰行氣主化上焦,故肺氣不收,上焦滿也。○新校正云:按焦滿全元起本作進滿,《甲乙》、《太素》作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沉,謂況伏也。少陰之氣內通於腎,故少陰不伏,腎氣獨沉。○新校正云:詳獨況《太素》作沉獨。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
  時序運行,陰陽變化,天地合氣,生育萬物,故萬物之根,悉歸於此。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春食凍,夏食寒,以養於陽;秋食溫,冬食熱,以養於陰。滋苗者,爻固其根;伐下者,鈴桔其上。故以斯調節,從順其根。二氣常存,蓋由根固,百刻曉暮,食亦宜然。
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聖人所以身無奇病,生氣不竭者,以順其根也。
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是則失四時陰陽之道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謂得養生之道。苛者,重也。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聖人心合於道,故勤而行之。愚者性守於迷,故佩服而已。《老子》曰: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愚者未同於道德,則可謂失道者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格,拒也。謂內性格拒於天道也。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
  知之至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知不及時也。備禦虛邪,事符握虎,噬而後藥,雖悔何為。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二竟
#1能:顧本作『散』,屬上讀。#2化:原作『合』,據顧本改。#3以:原作『已』,據顧本改。#4和氣:此二字原脫,據顧本補。#5肓:顧本作『盲』。#6埋:顧本作『坏』。#7匪:顧本作『匿』,無下『今詳匪字當作匿』七字。#8夏:原作『下』,據顧本改。#9靜:顧本作『序』。下同。#10露:顧本作『霧』。#11發散:顧本作『散發』。#12非:原作『心』,據顧本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11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白话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boobanzhu


回boobanzhu,

没有,此经是唐代作品,如果你有看惯古经文,其文法不会难懂。

但是我有一本是在中国购买的黄帝内经白话解释(包括灵柜与素问),内容有现代医学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04: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生氣通天論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問,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六合,謂四方上下也。九州,謂冀兗青徐楊荊豫梁雍也。外布九州而內應九竅,故云九州九竅也。五藏,謂五神藏也。五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而此成形矣。十二節者十二氣也,天之十二節氣,人之十二經脈而外應之,咸同天紀,故云皆通乎天氣也。十二經豚者,謂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也。○ 新校正云:詳通天者生之本,《 六節藏象》 注甚詳。又按:鄭康成云:九竅者,謂陽竅七,陰竅二也。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言人生之所運為,則內依五氣以立,然其鎮塞天地之內,則氣應三元以成。三,謂天氣、地氣、運氣也。犯,謂邪氣觸犯於生氣也。邪氣數犯,則生氣傾危,故寶養天真,以為壽命之本也。庚桑楚曰:聖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天全則神全矣。《靈樞經》 曰: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饉養。此之謂也。
蒼天之氣,清靜#1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春為蒼天,發生之主也。陽氣者,天氣也。《陰陽應象大論》 曰:清陽為天。則其義也。本天全神全之理,全則形亦全矣。
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以因天四時之氣序,故賊邪之氣不能害也。
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

  夫精神可傳,惟聖人得道者乃能爾。久服天真之氣,則妙用自通於神明也。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失,謂逆蒼天清冷之理也。然衛氣者,合天之陽氣也。上篇曰:陽氣者閉塞。謂陽氣之病人,則竅寫閉塞也。《靈樞經》 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勝理而司開闔。故失其度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以衛不營運,故言散解也。分,上聲。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夫逆蒼天之氣,違清靜之理,使正真之氣如削去之者,非天降之,人自為之爾。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2折壽而不彰,
  此明前陽氣之用也。諭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日不明則天暗暝昧,陽不固則人壽夭折。
故天運當以日光明。

  言人#3之生,固宜藉其陽氣也。

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此所以明陽氣運行之部分,輔衛人身之正甩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
  欲如運樞,謂內動也。起居如驚,謂暴卒也。言因天之寒,當深居周密,如樞紐之內動;不當煩擾筋骨,使陽氣發泄於皮膚,而傷於寒毒也。若起居暴卒,馳騁荒佚,則神氣浮越,無所緩#4寧矣。《 豚要精微論》 曰:冬日在骨,墊蟲周密,君子居室。《四氣調神大論》 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又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之謂也。○ 新校正云:全元起本作連樞。元起云:陽氣定如連樞者,動繫也。卒,倉沒切。佚,音逸。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此則不能靜慎,傷於寒毒,至夏而變暑病也。煩,謂煩躁,靜,謂安靜,喝,謂大呵出聲也。言病因於暑,則當汗泄。不為發表,邪熱內攻,中外俱熱,故煩躁、喘、數大呵而出其聲也。若不煩躁,內熱外凍,瘀熱攻中。故多言而不次也。喝,一為嗚。躁,則到切。暍,呼葛切。瘀,依倨切。
體若墦炭,汗出而散。
  此重明可汗之理也。然#5 體若#6繙炭之炎熱者,何以救之,叉以汗出,乃熱氣施散。墦一為躁,非也。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經短,小筋弛長,換短為拘,弛長為痿。
  表熱為病,當汗泄之。反濕其首,若濕物裹之,望除其熱。熱氣不釋,兼濕內攻,大筋受熱則縮而短,小筋得濕則引而長,縮短故拘孿而不伸,引長故痿弱而無力。弛,引也。攘,汝陽切,除也。鍥,音軟,縮也。痿,於危切,弱也。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素常氣疾,濕熱加之,氣濕熱爭,故為腫也。然邪氣漸盛,正氣浸微,筋骨血肉互相代負,故云四維相代也。致邪代正,氣不宣通,衛無所從,便至衰竭,故言陽氣乃竭也。衛者,陽氣也。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此又誡起居暴卒,煩擾陽和也。然煩擾陽和,勞疲筋骨,動傷神氣,耗竭天真,則筋脈 脹,精氣竭絕,既傷腎氣又損膀胱,故當於夏時,使人煎厥。以煎迫而氣逆,因畎煎厥為名。厥,謂氣逆也。煎厥之狀,當如下說。○ 新校正云:按《 脈解》 云: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日煎厥。

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
  既且傷腎,又竭膀胱,腎經內屬於耳中,膀胱豚生於目,故目盲所視,耳閉厥聽,大矣哉,斯乃房之息也。既盲目視,又閉耳聰,則志意心神,筋骨腸胃,漬漬乎若壞都#7,汨汨乎煩問而不可止也。汨,古沒切。在計切。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莞於上,使人薄厥。

  此又誡喜怒不節,過用病生也。然怒則傷腎,甚則氣絕,大怒則氣逆而陽不下行,陽逆故血積於心胸之內矣。上,謂心胸也。然陰陽相薄,氣血奔并,因薄厥生,故名薄厥。《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 靈樞經》曰:盛怒而不止則傷志。《 陰陽應象大論》曰:喜怒傷氣。由此則怒甚氣逆,血積於心胸之內矣。菀,積也。并,去聲。

有傷於筋,蹤,其若不容。
  怒而過用,氣或迫筋,筋絡內傷,機關縱緩,形容痿廢,若不維持。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潤濕者,久久偏桔,半身不隨。○ 新校正云:按沮《千金》 作祖,全元起本作恒。沮,子魚切,潤也。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陽氣發泄,寒冰制之,熱怫內餘,鬱於皮裹。甚為痤癤,微作痱瘡。痱,風癮也。痤,昨和切。痱,方味切。怫.符弗切。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高,膏也。梁,粱也。不忍之人,汗出淋洗,則結為痤痱;膏粱之人,內多滯熱,皮厚肉密,故內變為丁矣。外濕既侵,中熱相感,如持虛器,受此邪毒,故日受如持虛,所以丁生於足者,四支為諸陽之本也。以其甚費於下,邪毒襲虛故爾。○ 新校正云:按丁生之處,不常於足,蓋謂膏梁之變,饒生大丁,非偏著足也。

勞汗當風,寒薄為齇,鬱乃痤。
  時月寒涼,形勞汗發,凄風外薄,膚腠居寒,脂液遂凝,蓄於玄府,依空滲涸,齇刺長於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分餘,色白黃而瘛#8於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謂汗空也。痤,謂色赤膜憤。內蘊血膿,形小而大如酸棗,或如按豆,此皆陽氣內鬱所為,待更攻之,大甚爇出之。齇,織加切。蓄,許竹切。德,尺制切。爇,而劣切。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於神氣;外為柔更,以固於筋,動靜失宜,則生諸疾。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樓。
  開,謂皮勝發泄。闔,謂玄府閉封。然開闔失宜,為寒所襲,內深筋器,結固虛寒,則筋絡拘經,形容償俯矣。《靈樞經》 曰:寒則筋急。此其類也。悽,力主切。
陷脈為瘓,留連肉勝。
  陷豚,謂寒氣陷缺其豚也。積寒留、舍,經血稽凝,久瘀內攻,結於肉里,故發為瘍瘓,肉勝相連。瘓,力鬥切,癱瘓。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
  言若寒中於背俞之氣,變化入深而薄於藏府者,則善為恐畏,及發為驚駭也。俞,音庶。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癱腫。
  營逆則血鬱,血鬱則熱聚為膿,故為癱腫也。《正理論》 云:熱之所過,則為癱腫。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汗出未止,形弱氣消,風寒薄之,穴俞隨閉,熱藏不出,以至於秋,秋陽復收,兩熱相合,故令振慄,寒熱相移,以所起為風,故名風瘧也。《金匱真言論》 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蓋論從風而為是也。故下文曰: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勝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夫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勞,是為清靜。以其清靜,故能肉勝閉,皮膚密,真正內拒,虛邪不侵。然大風苛毒,不鈴常求於人,蓋由人之冒犯爾。故清靜則肉勝閉,陽氣拒,大風苛毒,弗能害之。清靜者,謂因循四時氣序養生調節之宜,不妄作勞,起居有度,則生氣不竭,永保康寧。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
  并謂氣交通也。然病之深久,變化相傳,上下不通,陰陽否隔,雖醫良法妙,亦何以為之!.《陰陽應象大論》 曰:夫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若是氣相格拒,故良醫弗可為也。否,塞也。
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寫,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言三陽蓄積,怫結不通,不急寫之,亦病而死。何者?蓄積不已,亦上下不并矣。何以驗之?隔塞不便,則其證也。若不急寫,粗工輕侮,鈴見敗亡也。《陰陽別論》 曰:三陽結謂之隔。又曰: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淳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潭,奴教切。下并同。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

  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 靈樞經》 曰:目開則氣上行於頭。衛氣行於陽二十五度也。
  平日一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
  隆,猶高也,盛也。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涼,物之理也。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已喊虛也。氣門,謂玄府也,所以發泄經脈營衛之氣,故謂之氣門也。
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具侵,故順此三時,乃天真久遠也。
岐伯曰:
  新校正云:詳篇首云帝日,此岐伯日,非相對問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言在人之用也。亟,數也。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

  薄疾,謂極虛而急數也。并,謂盛實也。狂,謂狂走或妄攀登也。陽并於四支則狂。《 陽明詠解》曰: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實則能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欲走也。夫如是者也。皆為陰不勝其陽也。

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九竅者,內屬於藏,外設為官,故五藏氣爭,則九竅不通也。言九竅,謂前陰後陰不通,兼言上七竅也。若兼則目為肝之官,鼻為肺之官,口為脾之官,耳為腎之官,耳為腎之官,舌為心之官,舌非通竅也。《金匱真言論》 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故也。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從,順也。言循陰陽法,近養生道,則筋脈骨髓,各得其宜,故氣血皆能順時和氣也。

如是則內外調和明,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邪氣不剋,故真氣獨立而如常。若失聖人之道,則致疾於身,故下文引曰: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自此已下四科,并謂失聖人之道也。風氣應肝,故風淫精亡,則傷肝也。《 陰陽應象大論》曰:風氣通於肝也。風薄則熱起,熱盛則水乾,水乾則腎氣不營,故精乃無也。亡,無也。○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淫氣者,陰陽之亂氣,因其相亂,而風客之則傷精,傷精則邪入於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僻為痔。
  甚飽則腸胃橫滿,腸胃滿則筋脈解而不屬,故腸辨而為痔也。《痺論》 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傷之信也。僻,普擊切。
因而大飲,則氣逆。
  飲多則肺布葉舉,故氣逆而上奔也。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強力,謂強力入房也。高骨,謂腰高之骨也。然強力入房則精耗,精耗則腎傷,腎傷則髓氣內枯,故高骨壞而不用也。聖人交會,則不如此,當如下句云: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陰陽交會之要者,正在於陽氣閉密而不妄泄爾。密不妄泄,乃生氣強固而能久長,此聖人之道也。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

  兩,謂陰陽。和,謂和合,則交會也。若,如也。言絕陰陽和合之道者,如天四時有春無秋,有冬無夏也。所以然者,絕廢於生成也。故聖人不絕和合之道,但貴於閉密以守固,天真法也。
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因陽氣盛發,中外相應,賈勇有餘乃相交合,則聖.人交會之制度也。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陽自強而不能閉密,則陰泄寫而精氣竭絕矣。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若陰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用施寫,損耗天真,二氣分離,經絡次憊,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於露體,觸冒風邪,風氣外侵,陽氣內拒,風陽相薄,故寒熱生。

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風氣通肝;春肝木王,木勝脾土,故洞泄生也。○ 新校正云:按《 陰陽應象大論》 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夏傷於暑,秋為疚瘧。
  夏熱已甚,秋陽復收,陽熱相攻,則為疢瘧。疢,老也,亦曰瘦也。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濕,謂地濕氣也。秋濕既勝,冬水復王,水來乘肺,故咳逆病生。○新校正云:按《 陰陽應象大論》 云: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發為痿厥。
  濕氣內攻於藏府則咳逆,外散於筋脈則痿弱也。《陰陽應象大論》 曰: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豚。故濕氣之資,發為痿厥。厥,謂逆氣也。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寒怫相持,故為溫病。○新校正云:按此與《 陰陽應象大論》 重,彼注甚詳。
 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寒暑溫涼,遞相勝負,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之和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所謂陰者,五神藏也。官者,五神之合也。言五神#11 所生,本資於五味,五味宣化,各奏於本官,雖因五味以生,亦因五味以損,正為好而過節,乃見傷也。故下文曰: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酸多食之令人瘡,小便不利,則肝多津液,津液內溢則肝葉舉,肝葉舉則脾經之氣絕而不行,何者?木制土也。
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鹹多食之,令人肌膚縮短,又令心氣抑滯而不行,何者?鹹走血也。大骨氣勞,鹹歸腎也。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甘多食之,令人心問。甘性滯緩,故令氣喘滿而腎不平,何者?土抑水也。衡,平也。

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苦性堅燥,又養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厚。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沮,潤也。弛,緩也。央,久也。辛性潤澤,散養於筋,故令筋緩豚潤,精神長久。何者?辛補肝也。《曰:藏氣法時論》曰: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曰:新校正云:按此論味過所傷,難作精神長久之解,央乃殃也。古文通用,如膏粱之作高梁、草滋之作草玆之類,蓋古文簡略,字多假借用者。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勝理以密,如是則氣骨#12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是所謂修養天真之至道也。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竟

#1靜:顧本作『序』曰:,下仿此。

#2曰:則:原脫,據顧本補。

#3曰:人:原作『曰:火』曰:,據顧本改。

#4緩:顧本作『曰:綏』曰:。

#5曰:然:顯本作『曰:為』曰:。

#6曰:若:原脫,據顱本補。

#7曰:都:原脫,據顧本補。

#8曰:癒:顧本作『瘦』曰:。

#9聖:原脫,據頗本補。
#10曰:肝:原作『汗』曰:,據顧本改。
#11神:顧本作『曰:藏』。
#12氣骨:顧本作『曰:骨氣』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金匱真言論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經謂經豚,所以流通營衛血氣者也。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
  原其所起,則謂八風發邪,經脈受之,則循經而觸於五藏,以邪干正,故發病也。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春木,夏火,長夏土,秋金,冬水,皆以所剋殺而為勝也。言五時之相勝者,不謂八風中人則病,各謂隨其不勝則發病也。勝,謂制剋之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春風發榮於萬物之上,故俞在頸項,《曆忌》曰:甲乙不治頸。此之謂也。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
  心少陰脈,循胸出脅,故俞在焉。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肺處上焦,背為胸府,肩背相次,故俞在焉。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腰為腎府,股接次之,以氣相連,故兼言也。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以脊應土,言居中爾。

故春氣者病在頭,
  春氣,謂肝氣也。各隨其藏氣之所應。○新校正云:按《周禮》云:春時有病首疾。
夏氣者病在藏,
  心之應也。
秋氣者病在肩背,
  肺之應也。

冬氣者病在四支。

  四支氣少,寒毒善傷,隨所受邪則為病處。

故春善病勛鈕,

  以氣在頭也。《禮記月令》曰:季秋行夏令,則民多軌嚏。
仲夏善病胸脅,
  心之脈,循胸脅故也。
長夏善病洞泄寒中,
  土主於中,是為倉凜糟粕水穀,故為洞泄寒中也。
秋善病風瘧,
  以涼折暑,乃為是病。《生氣通天論》曰: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此謂以涼折暑之義也。《禮記月令》曰:孟秋行夏令,則民多瘧疾。
冬善病痺厥。
  血象於水,寒則冰凝,以氣薄流,故為痺厥。
故冬不按嬌,春不歟鈕,
  按,謂按摩。躋,謂如躋捷者之舉動手足,是所謂導引也。然擾動筋骨,則陽氣不藏,春陽氣上升,重熱需肺,肺通於鼻,病則形之,故冬不按躋,春不軌鈕。軌,謂鼻中水出。鈕,謂鼻中血出。跚,音喬。

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泄而汗出也。
  此上五句,并為冬不按踏之所致也。○新校正云:詳飧泄而汗出也六字,上文疑剩。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此正謂冬不按嬌,則精氣伏藏,以陽不妄升,故春無溫病。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正謂以風凍之氣折暑汗也。○新校正云:詳此下義,與上文不相接。
此平人脈法也。
  謂平病人之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言其初起與其王也。
平日一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日中陽盛,故日陽中之陽。黃昏陰盛,故日陽中之陰。陽氣主晝,故平旦至黃昏皆為天之陽,而中復有陰陽之殊也。

合夜至雞嗚,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嗚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雞嗚陽氣未出,故也天之陰。平旦陽氣已升,故日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藏,謂五神藏。府,謂六化府。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靈樞經》曰:三焦者上合於手心主。又曰:足三焦者,太陽之別名也。《正理論》曰:三魚者有名無形,上合於手心主,下合右腎,主謁道諸氣,名為使者。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心為陽藏,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也。《靈樞經》曰:心為牡#1藏。牡,陽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肺為陰藏,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謂陽中之陰也。《靈樞經》曰:肺為牝#2藏。謂#3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腎為陰藏,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謂陰中之陰也。《靈樞經》曰:腎為牝藏。牝,陰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肝為陽藏,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也。《靈樞經》曰:肝為牡藏。牡,陽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脾為括藏,位處中焦,以太陰居陰,故謂陰中之至陰也。《靈樞經》曰:脾為牝截。牝,陰也。
此皆陰陽、表裹、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以其氣象參合,故能上應於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11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精,謂精氣也。木精之氣其神魂,陽升之方,以目為用,故開竅於目。
其病發驚駭,
  象木屈伸有搖動也。○新校正:詳東方云病發驚駭,餘方各闕者,按《五常政大論》委和之紀,其發驚駭。疑此文為衍。
其味酸,其類草木,
  性柔脆而曲直。
其畜雞,
  以鴻為畜,取巽言之。《易》曰:巽為鷂。
其穀麥,
  五穀之長者麥,故束方用之。《本草》曰:麥為五穀之長。○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其畜犬,其穀麻。
其應四時,上為歲星,
  木之精氣,上為歲星,十二年一周天。
是以春氣在頭也,

  萬物發榮於上,故春氣在頭。○新校正:詳束方言春氣在頭,不言故病在頭,餘方言故病在某,不言某氣在某者,互文也。
其音角,
  角,木聲也。孟春之月,律中太簇,林鐘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八寸。仲春之月,律中夾鐘,夷則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七寸五分。○新校正:按鄭康成云:七寸二千兀百八十七分之寸千七十五。○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南呂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七寸又一十。#4分寸之一。○新校正:按鄭康成云:九分寸之一。○几是三管,皆本氣應之。
其數八,
  木生數三,成數八。《尚書洪範》曰:三日木。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木之堅柔,類筋氣故。
  其臭躁。几氣因木變,則為躁。○新校正云:詳躁《月令》作擅。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

  火精之氣其神神,舌為心之官,當言於舌,舌用非竅,故云耳也。《繆刺論》曰:手少陰之絡,會於耳中。義取此也。
故病在五藏,
  以夏氣在藏也。
其味苦,其類火,
  性炎上而繙灼。
其畜羊,
  以羊為畜,言其未也。以土同王,故通而言之。○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其畜馬。
其穀黍,
  黍色赤,
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

  火之精氣,上#5為熒惑星,七百四十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
  火之躁動,類於豚氣。
其音徵,

  徵,火聲也。孟夏之月,律中仲呂,無射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六寸七分。○新校正云:按鄭康成云: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仲夏之月,律中葵賓,應鐘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六寸三分。○新校正云:按鄭康成云: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季夏之月,律中林鐘,黃鐘所生,三分喊一,管率長六寸。凡是三管,皆火氣應之。
其數七,
  火生數二,成數七。《尚書洪範》曰:二日火。
其臭焦。
  几氣因火變,則為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

  土精之氣其神意,脾為化穀,口主迎#6糧,故開竅於口。
故病在舌本,
  脾豚上連於舌本,故病氣居之。
其味甘,其類土,

  性安靜而化造。

其畜牛,

  土王四季,故畜取丑牛,又以牛色黃也。
其穀稷,
  色黃而味甘也。
其應四時,上為鎮星,
  土之精氣上為鎮星,二十八年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土之柔厚,類肉氣故。
其音宮,
  官,土聲也。律書以黃鐘為濁官,林鐘為清官,蓋以林鐘當六月管也。五音以官為主,律呂初起於黃鐘為濁官,林鐘為清官也。
其數五,
  土數五。《尚書洪範》曰:五日土。
其臭香。
  几氣因土變,則為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於肺,

  金精之氣其神魄,肺藏氣,鼻通息,故開竅於鼻。

故#7病在背,

  以肺在胸中,背為胸中之府也。

其味辛,其類金,

  性音聲而堅勁。
其畜馬,
  畜馬者,取乾也。《易》曰:乾為馬。○新校正云:按《五常政大論》云:其畜鷂。
其穀稻,
  稻堅白。
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
  金之精氣上為太#8白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金之堅密,類皮毛也。
其音商,
  商,金聲也。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大呂所生,二分.喊一,管率長五寸七分。仲秋之月,律中南呂,太簇所生,三分喊一,管率長五寸三分。季秋之月,律中無射,夾鐘所生,三分喊一,管率長五寸。几是三管,皆金氣應之。

其數九,

  金生數四,成數九。《尚書洪範》曰:四日金。

其臭腥。
  几氣因金變,則為腥羶之氣也。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水精之氣其神志,腎藏精,陰泄注,故開竅於二陰也。
故病在谿,
  谿,謂肉之小會也。《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
其味鹹,其類水,
  性潤下而滲灌。
其畜蠡,其穀豆,
  其畜競者,競,豕也。其穀豆者,豆,黑色也。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
  水之精氣上為辰星,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骨主幽暗,骨體內藏,以類相同,故病居骨也。
其音羽,

羽,水聲也。孟冬之月,律中應鐘,姑洗所生,三分喊一,管率長四寸七分半。仲冬之月,律中黃鐘,仲呂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九寸。季冬之月,律中大呂,奠賓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長八寸四分。几是三管,皆水氣應之。

其數六,
水生數一,成數六。《尚書洪範》曰:一日水。

其臭腐。
几氣因水變,則為腐朽之氣也。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裹、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
心合精微,則深知#10通變。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隨其所能而與之,是謂得師資教授之道也。《靈樞經》曰: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痛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癱咒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痺,由是則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故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也。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四竟

#1牡:原作『牝』,據顧本改。下同。

#2牝:原作『牡』,據顧本改。『牝』下『藏』字原脫,據顧本補。

#3謂:顧本作『牝』。
#4一十:顧本作『二十』。
#5上:原作『之』,據顧本改。
#6主迎:原作『上逆』,據顧本改。
#7故:原作『疾』,據顧本改,上下文例一律。
#8太:原作『於』,據顧本改。
#9二分:顧本作『三分』。
#10知:原作『之』,據顧本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1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五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陰陽應象大論篇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謂變化生成之道也。《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易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之謂也。

萬物之綱紀,
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為萬物之綱紀也。《陰陽離合論》曰:陽與之正,陰為之主。則謂此也。

變化之父母,
異類之用也。何者?然鷹化為鳩,田鼠化為駕,腐草化為螢,雀入大水為蛤#1,雉入大水為蜃,如此皆異類因變化而成#2者也。

生殺之本始,

  寒暑之用也。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知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為也。
神明之府也。
  府,官#3府。言所峽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何哉?以神明居其中也。下文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易繫辭》曰:陰陽不測之謂神。亦謂居其中也。○新校正云:詳陰陽至神明之府,與《天元紀大論》同,注頗異。
治病必求於本。
  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猶然在於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必先求之。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言陰陽為天地之道者何以此。

陰靜陽躁,
  言應物類,運用之標格也。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神農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新校正云:詳陰長陽殺之義,或者疑之。按《周易》八卦布四方之義,則可見矣。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月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陰無長之理。乾者陽也,位戌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以是明之,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此語又見《天元紀大論》,其說自異矣。
陽化氣,陰成形。
  明前萬物滋生之綱紀也。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明前之大體也。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言正氣也。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
  熱氣在下,則穀不化,故飧泄。寒氣計在上,則氣不散,故鎮脹。何者?以陰靜而陽躁也。,昌真切,肉脹起也。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反,謂反覆。作,謂作務。反覆作務,則病如是。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陰凝上結,則合以成雲,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雲以施化,故言雨出地,雲憑氣以交合,故言雲出天,天地之理且然#4人身清濁亦如是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氣本乎天者親上,氣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上竅,謂耳目鼻口。下竅,謂前陰後陰。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
  腠理,謂滲泄之門,故清陽可以散發。五藏為包藏之所,故濁陰可以走之。滲,所禁切。
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四支外動,故清陽實之。六府內化,故濁陰歸之力。
水為陰,吠為腸。
  水寒而靜,故為陰。火熱而躁,故為陽。
陽為氣,陰為味。

  氣惟散布,故陽為之。味日從形,故陰為之。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形食味,故味歸形。氣養形,故形歸氣。精食氣,故氣#5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故下文日:
精食氣,形食味,
  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氣生形。
  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質之有,資氣行營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
味傷形,氣傷精,
  過其節也。
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精承化養,則食氣,精若化生,則不食氣。精血內結,鬱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味有質,故下流於便寫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
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

  陽為氣,氣厚者為純陽。陰為味,味厚者為純陰。故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陰氣潤下,故味厚則泄利。陽氣炎上,故氣厚則發熱。味薄為陰少,故通泄。氣薄為陽少,故汗出。發泄,謂汗出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火之壯者,壯已叉衰。火之少者,少已則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氣生壯火,故云壯火食氣。少火滋氣,故云氣食少火。以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以少火益氣,故氣得少火則生長。人之陽氣壯少亦然。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非惟氣味分正陰陽,然辛甘酸苦之中,復有陰陽之殊氣爾。何者?辛散甘緩,故發散為陽。酸收苦泄,故涌泄為陰也。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勝則不病,不勝則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是則太過而致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陰病則熱,陽病則寒。文異意同。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物極則反,亦猶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也。
寒傷形,熱傷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1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則衛氣不利,故傷形。熱則榮氣內消,故傷氣。雖陰成形,陽化氣,一過其節,則形氣破蕩#6。
氣傷痛,形傷腫。
  氣傷則熱結於肉分故痛。形傷則寒薄於皮勝故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先氣證而病形,故日氣傷形。先形證而病氣,故日形傷氣。
風勝則動,

  風勝則庶物皆搖,故為動。○新校正云:按《左傳》曰:風淫末疾。即此義也。

熱勝則腫,

  熱勝則陽氣內鬱,故洪腫暴作,甚則榮氣逆於肉理,聚為癱膿之腫。
燥勝則乾,
  燥勝則津液竭涸,故皮膚乾燥。
寒勝則浮,
  寒勝則陰氣結於玄府,玄府閉密,陽氣內攻,故為浮。
濕勝則濡寫。
  濕勝則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水穀相和,故大腸傳道而注寫也。以濕內盛而寫,故謂之濡寫。○新校正云:按《左傳》曰:雨淫腹疾。則其義也。風勝則動至此五句,與《六元正紀大論》文重,彼注頗詳。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7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謂四時之生長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風,長夏土濕,謂五行之寒暑濕燥風也。然四時之氣,土雖寄王,原其所主,則濕屬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五氣也。

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五藏,謂肝心脾肺腎。五氣,謂喜怒悲憂恐。然是五氣,更傷五藏之和氣矣。○新校正云:按《天元紀大論》悲作思。又本篇下文,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玉機真藏論》作悲。諸論不同。皇甫士安《甲乙經精神五藏篇》具有其說。蓋言悲者,以悲能勝怒,取五志迭相勝而為言也。舉思者,以思為脾之志也。各舉之,則義俱不足,兩見之,則互相成義也。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喜怒之所生,皆生於氣,故云喜怒傷氣。寒暑之所勝,皆勝於形,故云寒暑傷形。近取諸几,則如斯矣。細而言者,則熱傷於氣,寒傷於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氣上則傷陰,暴卒氣下則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厥氣,逆也。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去離形骸矣。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鈴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然喜怒不常,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久長。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言傷寒傷暑亦如是。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夫#8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最為殺厲之氣,中而即病,故日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  暑病。故養生者,必慎傷於邪也。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風中於表,則內應於肝,肝氣乘脾,故飧泄。○新校正云:按《生氣通天論》云: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必疢瘧;

  夏暑已甚,秋熱復收。,兩熱相攻,故為疢瘧。疢,瘦也。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秋濕既多,冬水復王,水濕相得,肺氣又衰,故冬寒甚則為嗽。○新校正云:按《 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裹,其信然乎?
  六合,謂十二經脈之合也。《 靈樞經》 曰:太陰陽明為一合,少陰太陽為一合,厥陰少陽為一合。手足之豚各三,則為六合也。手厥陰,則心包絡#10 豚也。《 氣穴論》 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問,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屬骨者,為骨相連屬處。表裹者,諸陽經脈皆為表,諸陰經豚皆為裹。○新校正云:詳帝日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 太素》 在上古聖人之教也上。

岐伯對曰:束方生風,

  陽氣上騰,散為風也。風者,天之號令,風為教始,故生自束方。
風生木,
  風鼓木榮,則風生木也。
木生酸,
  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生也。《 尚書 洪範》 曰:曲直作酸。
酸生肝,
  生,謂生長也。几味之酸者,皆先生長於肝。
肝生筋,
  肝之精氣,生養筋也。
筋生心,
  《 陰陽書》 曰:木生火。然肝之木氣,內養筋已,乃生心火。
肝主目。
  目見日明,類齊同也。
其在天為玄,
  玄,謂玄冥,言天色高遠,尚未盛明也。

在人為道,

  道,謂道化,以道而化,人則歸從。在地為化。化,謂造化也。庶類時育,皆造化者也。
化生五味,
  萬物生,五味具,皆變化為母,而使生成也。
道生智,
  智從正化而有,故日道生智。

玄生神。
  玄冥之內,神處其中,故日玄生神。
神在天為風,
  飛揚鼓折#11 ,風之用也,然發而周遠,無所不通,信乎神化而能爾。
在地為木,
  柔軟曲直,木之性也。○新校正云:詳其在天至為木,與《天元紀大論》 同,注頗異。
在體為筋,
  束絡連綴,而為力也。
在藏為肝,

  其神,魂也。《道經義》曰:魂居肝,魂靜則至道不亂。

在色為蒼,

  蒼,謂薄青色,象木色也。

在音為角,
  角,謂木音,調而直也。《樂記》曰:角亂則憂,其民怨。
在聲為呼,
  呼,謂叫呼,亦謂之嘯。
在變動為握,
  握,所以牽就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握憂喊咳慄五者,改志而有名,日變動也。
在竅為目,
  目,所以司見形色也。
在味為酸,
  酸,可用收斂也。
在志為怒。
  怒,所以禁非也。
怒傷肝,
  怒傷肝者,雖志為怒,甚則.自傷。
悲勝怒;
  悲勝怒者,悲則肺金并於肝木,故勝#13怒也。《宣明五藏#14氣篇》曰:精氣并於肺則悲。○新校正云:詳五志云怒喜思憂恐,悲當云憂,今變憂為悲者,蓋以患憂而不解則傷意,悲哀而動中則傷魂,故不云憂也。
風傷筋,
  風勝則筋絡拘急。○新校正云:按《五運行大論》曰:風傷肝。
燥勝風;
  燥為金氣,故勝木風。
酸傷筋,
  酸傷筋者,過節也。
辛勝酸。
  辛勝酸者,辛,金味,故勝木酸也。
南方生熱,
  陽氣炎爍故生熱。
熱生火,
  鑽燧改火,惟熱是生。
火生苦,
  几#15物之味苦者,皆火氣之所生#16也。《尚書洪範》曰:炎上作苦。
苦生心,
  几味之苦者,皆先生長於心。

心生血,

  心之精氣,生養血也。

血生脾,

  《陰陽書》曰:火生土。然心火之氣,內養血已,乃生脾土。○新校正云:按《太素》血作脈。
心主舌。
  心別是非,舌以言事,故主舌。
其在天為熱,
  暄暑熾燠,熱之用也。
在地為火,
  炎上翕絕,火之性也。赭,許極切。
在體為脈,
  通行榮衛而養血也。
在藏為心,
  其神神也。《道經義》曰:神處心。神守則血氣流通。
在色為赤,
  象火也。
在音為徵,
  徵謂火音,和而美也。《樂記》曰:徵亂則哀,其事勤。在聲為笑,笑,喜聲也。

在變動為憂,

  憂可以成務。○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心之憂,在心變動,肺之憂,在肺之志。是則肺主於秋,憂為正也。而心主於夏,變而生憂也。
在竅為舌,.
  舌,所以司辨五味也。《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尋其為竅,則舌義便乖,以其主味,故云舌也。
在味為苦,在志為喜。
  在味為苦者,苦,可用燥泄也。在志為喜者,喜,所以和樂也。
喜傷心,
  雖志為喜,甚則自傷。
恐勝喜;
  恐則腎水并於心火,故勝喜也。《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於腎則恐。
熱傷氣,
  熱勝則喘息促急
寒勝熱;
  寒為水氣,故勝火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1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苦傷氣,

  以火生也。○新校正云:詳此篇論所傷之旨,其例有三,束方云風傷筋,酸傷筋,中央云濕傷肉,甘傷肉,是自傷者也;南方云熱傷氣,苦傷氣,北方云寒傷血,鹹傷#17血,是傷已所勝;西方云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已,辛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几此五方所傷,有此三例不同。《太素》則俱云自傷。
鹹勝苦。
  鹹,水味,故勝火苦。
中央生濕,
  陽氣盛薄,陰氣固升,升薄相合,故生濕也。《易義》曰:陽上薄陰,陰能固之,然後蒸而為雨。明濕生於固陰之氣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六月四陽二陰,合蒸以生濕氣也。
濕生土,
  土濕則固,明濕生也。新校正云:按楊上善云:四陽二陰,合而為濕,蒸腐萬物成土也。

土生甘,

  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氣之所生也。《尚書洪範》曰:稼穡作甘。

甘生脾,

  甘生脾者,凡味之甘者,皆先生長於脾。
脾生肉,
  脾生肉者,脾之精氣,生養肉也。
肉生肺,
  肉生肺者,《陰陽書》曰:土生金。然脾土之氣,內養肉已,乃生肺金。
脾主口。
  脾受水穀,口納五味,故主口。
其在天為濕,
  霧露雲雨,濕之用也。
在地為土,
  安靜稼穡,土之德也。
在體為肉,
  覆裹筋骨,充其形也。
在藏為脾,
  其神意也。《道經義》曰:意托脾,意寧則智無散越。
在色為黃,

  象土色也。

在音為宮,

  官,謂土音,大而和也。《樂記》曰:官亂則荒,其君驕。

在聲為歌,
  歌,嘆聲也。
在變動為喊,
  喊,謂喊噫,胃寒所生。○新校正云:詳王謂喊為喊噫,噫,非喊也。按楊上善云:喊,氣溯.也。穢,乙劣切。噫,烏界切。
在竅為口,
  口,所以司納水穀。
在味為甘,
  甘,可用寬緩也。
在志為思。
  思,所以知遠也。
思傷脾,
  雖志為思,甚則自傷。
怒勝思;
  怒則不思,勝可知矣。
濕傷肉,
  脾主肉而惡濕,故濕勝則肉傷。

風勝濕;

  風為木氣j故勝土濕。

甘傷肉,

  亦過節也。○新校正云:按《五運行大論》云:甘傷脾。
酸勝甘。
  酸,木味,故勝土甘。
西方生燥,
  天氣急切,故生燥。
燥生金,
  金燥有聲,則生金也。
金生辛,
  几物之味辛者,皆金氣之所生也。《尚書洪範》曰:從革作辛。
辛生肺,
  几味之辛者,皆先生長於肺。
肺生皮毛,
  肺之精氣,生養皮毛。
皮毛生腎,
  《陰陽書》曰:金生水。然肺金之氣,養皮毛已,乃生腎水。
肺主鼻。
  肺藏氣,鼻通息,故主鼻。

其在天為燥,

  輕急勁強,燥之用也。

在地為金,

  堅勁從革,金之性也。

在體為皮毛,
  包藏膚勝,捍其邪也。
在藏為肺,
  其神魄也。《道經義》曰:魄神#19肺,魄安則德修壽延。
在色為白,
  白者,象金色也。
在音為商,
  商謂金聲,輕而勁也。《樂記》曰:商亂則陂,其官壞。
在聲為哭,
  哭,哀聲也。
在變動為咳,
  咳謂咳嗽,所以利咽喉也。
在竅為鼻,
  鼻,所以司嗅呼吸。
在味為辛,
  辛,可用散潤也。

在志為憂。

  憂,深慮也。

憂傷肺,

  雖志為憂,過則損也。

喜勝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1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喜則心火并於肺金,故勝憂也。《宣明五氣篇》曰:精氣并於心則喜。
熱傷皮毛,
  熱從火生,耗津液故也。
寒勝熱;
  陰制陽也。○新校正云:按《太素》作燥傷皮毛,熱勝燥。又按王注《五運行大論》云火有二別,故此再舉熱傷之形證。
辛傷皮毛,
  過而招損也。
苦勝辛。
  苦,火味,故勝金辛也。
北方生寒,
  陰氣凝冽,故生寒也。
寒生水,
  寒氣盛,凝變為水也。
水生鹹,
  几物之味鹹者,皆水氣之所生也。《尚書洪範》曰:潤下作鹹。

鹹生腎,

  几味之鹹者,皆先生長於腎。

腎生骨髓,

  腎之精氣,生養骨髓。
髓生肝,
  《陰陽書》曰:水生木。然腎水之氣,養骨髓已,乃生肝木。
腎主耳。
  腎屬北方,位居幽暗,聲入故主耳。
其在天為寒,
  凝#20清慘冽,寒之用也。
在地為水,
  清潔潤下,水之用也。
在體為骨,
  端直貞幹,以立身也。
在藏為腎,
  其神志也。《道經義》曰:志藏腎。志營則骨髓滿實。
在色為黑,
  象水色也。
在音為羽,
  羽謂水音,沉而深也。《樂記》曰:羽亂則危,其音匱。

在聲為呻,

  呻,吟聲也。

在變動為慄,

  慄謂戰慄,甚寒大恐,而悉有之。
在竅為耳,
  耳,所以司聽五音。○新校正云:按《金匱真言論》云:開竅於二陰。蓋以心寄竅於耳,故與此不同。
在味為鹹,
  鹹,可用柔更也。
在志為恐。
  恐,所以懼惡也。
恐傷腎,
  恐而不已,則內感於腎,故傷也。《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明感腎也。
思勝恐;
  思深慮遠,則見事源,故勝恐也。
寒傷血,
  寒則血凝,傷可知也。○新校正云:按《太素》血作骨也。
燥勝寒;

  燥從熱生,故勝寒也。○新校正云:按《太素》燥作濕也。

鹹傷血,

  食鹹而渴,傷血可知。新校正云:按《太素》血作骨。
甘勝鹹。
  甘,土味,故勝水鹹。○新校正云:詳自前岐伯對日至此,與《五運行論》同,兩注頗異,當并用之。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觀其覆載,而萬物之上下可知矣。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陰主血,陽主氣,陰生女,陽生男。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陰陽問氣,左右循環。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也。○新校正云:詳問氣之說,具《六微旨大'論》中。楊上善云:陰氣右行,陽氣左行。謂此也。
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
  觀水火之氣,則陰陽徵兆#21可明矣。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謂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新校正云:詳天地者至萬物之能始與《天元紀大論》同,注頗異。彼無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一句,又以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代陰陽者萬物之能始。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靜,故為陽之鎮守;陽動,故為陰之役使。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勝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陽勝故能冬,熱甚故不能夏。能,奴代切。下能夏形能并同上。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

  厥謂氣逆。
能夏不能冬。
  陰勝故能夏,寒甚故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調謂順天癸性,而治身之血氣精氣也。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用,謂房色也。女子以七七為天癸擊,,才之終,丈夫以八八為天癸之極。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損,則各隨氣分,修養天真,終其天年,以度百歲。《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寫。然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陽八宜益,交會而泄精。由此則七損八益,理可知矣。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內耗故陰喊,中乾故氣力始衰。《靈樞經》曰:人年四十,勝理始疏,榮華稍落,髮斑白。由此之節言之,亦起居衰之次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衰之漸也。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衰之甚矣。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
  知,謂知七損八益,全形保性之道也。
故同出而名異耳。

  同,謂同於好欲。異,謂異其老壯之名。

智者察伺,愚者察異,

  智者察同欲之問,而能性道;愚.者見形容別異,方乃效之。自性則道益有餘,放#23效則治生不足。故下文曰:放,妃兩切。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
  先行故有餘,後學故不足。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
  夫保性全形,蓋由知道之所致也。故曰:道者不可斯須離,可離非道。此之謂也。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澹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24身也。
  聖人不為無益以害有益,不為害性而順性,故壽命長遠,與天地終。庚桑楚曰: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損之。此全性之道也。《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在上故法天。

地不滿束南,故束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在下故法地。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束方陽也,陽者其精并於上,并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於下,并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夫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也,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人之血氣亦如是,故隨不足則邪氣留居之。并去聲。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
  陽為天,降精氣以施化,陰為地,布和氣以成形。五行為生育之井里,八風為變化之綱紀。八紀,謂八歲#25之紀。五里,謂五行化育之里。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陽天化氣,陰地成形,五里運行,八風鼓折,收藏生長,無替時宜,夫如是,故能為萬物變化之父母也。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所以能為萬物之父母者何?以有是之升降也。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然其動靜,誰所主司?蓋由神明之綱紀爾。上文曰:神明之府。此之謂也。
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神明之運為,乃能如是。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
  頭圓,故配天。足方,故象地。人事更易,五藏遞遷,故從而養也。
天氣通於肺,
  居高故也。
地氣通於啞,
  次下故也。啞,伊昔切。
風氣通於肝,

  風生木故也。

雷氣通於心,

  雷象火之有聲故也。

谷氣通於脾,
  谷空虛,脾受納故也。
雨#26氣通於腎。
  腎主水故。○新校正云:按《千金方》云:風氣應於肝,雷氣動於心,穀氣感於脾,雨氣#27潤於腎。
六經為川,
  流注不息故。
腸胃為海,
  以皆受納也。《靈樞經》曰:胃為水穀之海。
九竅為水注之氣。
  清明者,象水之內明。流注者,象水之流注。
以天地為之陰陽,
  以人事配象,則近指天地以為陰陽。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夫人汗泄於皮勝者,是陽氣之發泄爾。然其取類於天地之問,則雲騰雨降而相似也。故日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陽氣散發,疾風飛揚,故以應之。舊經無名之二字,尋前類例故加之。
暴風#28象雷,
  暴風鼓擊,嗚轉有聲故也。
逆氣#29象陽。
  逆氣凌上,陽氣亦然。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背天之紀,違地之理,則六經反作,五氣更傷,真氣既傷,則災害之至可知矣。○新校正云:按上文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此文注中,理字當作里。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
  至,謂至於身形。
故善治者治皮毛,
  止於萌也。
其次治肌膚,
  救其已生。
其次治筋脈,

  攻其已病也。

其次治六府,

  治其已甚也。

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治其已成。神農曰:病勢已成,可得半愈。然初成者獲愈,固久者伐形,故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
  四時之氣,八正之風,皆天邪也。《金匱真言論》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府;
  熱傷胃及膀胱,寒傷腸及膽氣。
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濕氣勝#30則榮衛之氣#31不行,故感則害皮肉筋豚。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裹,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32過,用之不殆。
  深明#33故也。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別於陽者,則知病處;別於陰者,則知死生之期。

審清濁,而知部分;

  義謂察色之青赤黃白黑也。部分,謂藏府之位可占候處#34。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
  謂聽聲之官商角徵羽也,視喘息,謂候呼吸之長短也。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權,謂秤#35權。衡,謂星衡。規,謂圓形。矩,謂方象。然權也者,所以察中外;衡也者,所以定高卑;規也者,所以表柔虛;矩也者,所以明強盛。《豚要精微論》曰:以春應中規,言陽氣柔軟;以夏應中矩,言陽氣盛強,以秋應中衡,言陰升陽降,氣有高下;以冬應中權,言陽氣居下也。故善診之,用鈴備見焉。所主者,謂應四時之氣所主,生病之在高下中外也。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
  浮沉滑澀,皆豚象也。浮豚者,浮於手下也;沉豚者,按之乃得也;滑豚者,往來易;澀豚者,往來難。故審尺寸,觀浮沉,而知病之所生以治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作知病所在,以治則無過。下無過二"字續此為句。澀,音色。
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有過無過,皆以診之,則所主治,無誤失也。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以輕微也。
其盛,可待衰而已。
  病盛取之,毀傷真氣,故其盛者,鈴可待衰。
故因其輕而揚之,
  輕者,發揚則邪去。
因其重而臧之,
  重者,即喊去之。
因其衰而彰之。
  因病氣衰,攻令邪去,則真氣堅固,血色彰明。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氣,謂衛氣。味,謂五藏#36之味也。《靈樞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故衛氣溫則形分足矣。《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方能寫。由此則精不足者,補五藏之味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
  越,謂越揚也。
其下者,引而竭之;
  引,謂泄引也。
中滿者,寫之於內;
  內,謂腹內。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
  邪,謂風邪之氣。風中於表,則汗而發之。漬,疾賜切。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在外,故汗發泄也。
其慄悍者,按而收之;
  慄,疾也。悍,利也。氣侯疾利,則按之以收敵也。慄,必遙切。悍,音汗。
其實者,散而寫之。  陽實則發散,陰實則宣寫。故下文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

  陰日柔,陽日剛。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所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鄉,謂本經之氣位。
血實宜央之,
  次,謂次破其血。
氣虛宜掣引之。
  掣,讀為導,導引則氣行條暢。○新校正云:按《甲乙經》掣作掣。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五

#1蛤:原作『鳩』,據顧本改。.

#2成:原作『蛤』,據顧本改。

#3官:顧本作『官』。
#4然:原作『言』,據顧本改。
#5故氣:此二字原脫,據顧本補。
#6破蕩:顧本作『被傷』。
#7生長:原作『長生』,據顧本乙正。
#8夫:原作『失』,據顧本改。

#9收:顧本作『壯』。

#10絡:原作『胳』,據文義改。

#11拆:顧本作『坼』。

#12則:原作『訓』,據顧本改。

#13勝:原作『傷』,據顧本改。

#14藏:顧本無『藏』字。

#15凡,『生』,據顧本改。
#16生:原作『心』,據顧本改。
#17傷:原作『上』,據顧本改。
#18溯:顧本作『件』。
#19神:顧本作『在』。
#20凝:原作『藏』,據顧本改。
#21兆:原脫,據顧本補。
#22至:原作『之』,據顧本改。
#23放:顧本作『仿』。
#24治:原作『始』,據顧本改。
#25歲:顧本作『節』。
#26雨:原作『谷』,據顧本改。
#27氣:原脫,據顧本補。
#28風:顧本作『氣』。下注文仿此。
#29氣:原作鬥風』,據顧本改。
#30勝:原作『騰』,據顧本改。
#31氣:原作『脈』,據顧本改。
#32得:原作『則』,據顧本改。
#33明:原作『則』,據顧本改。
#34處:原脫,據顧本補。
#35秤:原作『稱』,據顧本改。
#36藏:原作『衛』,據顧本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1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六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綠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陰陽離合論篇
黃帝問日: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以四時五行運用於內,故人亦應之。○新校正云:詳天為陽至成一歲,與《 六節藏象篇》 重。
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日: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一,謂離合也。雖不可勝數,然其要妙,以離合推步,悉可知之。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日陰中之陰;

  處陰之中,故曰陰處。形未動出,亦是為陰,以陰居陰,故曰陰中之陰。

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形動出者,是則為陽,以陽居陰,故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
  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予,音與。
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春夏為陽,故生長也。秋冬為陰,故收藏也。若#1失其常道,則春不生,夏不長,秋不收,冬不藏,夫如是,則四時之氣閉塞,陰陽之氣無所運行矣。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天地陰陽,雖不可勝數?在於人形之用者,則數可知之。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
  廣,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陽氣盛明,故曰大明也。嚮明治物,故聖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見乎離。蓋謂此也。然在人身中,則心藏在南,故謂前曰廣明,衝脈在北,故謂後曰太衝,然太衝者腎'脈,與衝豚合而盛大,故曰太衝,是以下文云:
太衝之地,名曰少陰,
  此正明兩豚相合,而為表裹也。
少陰之上,名曰太陽,
  腎藏為陰,膀胱府為陽,陰氣在下,陽氣在上,此為一合之經氣也。《靈樞經》曰:足少陰之脈者,腎豚也,起於小指之下,斜趣足心。又曰:足太陽之脈者,膀胱脈也,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由此故少陰之上,名太陽也,是以下文曰:
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至陰,穴名,在足小指外側。命門者,藏精光照之所,則兩目也。太陽之脈,起於目,而下至於足,故根於指端,結於目也。《靈樞經》曰:命門者,目也。此與《靈樞經》義合。以太陽居少陰之地,故曰陰中之陽。○新校正云:按《素問》太陽言根結於經不言結,《甲乙》今具。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
  《靈樞經》曰:天為陽,地為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分身之旨,則中身之上,屬於廣明,廣明之下,屬太陰也。又心廣明藏,下則太陰脾藏也。
太陰之前,名曰陽明,
  人身之中,胃為陽明豚,行在脾豚之前。脾為太陰脈,行於胃脈之後。《靈樞經》曰:足太陰之脈者,脾豚也,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康,上瑞內,循腑骨之後。足陽明之脈者,胃豚也,下膝三寸而別,以下入中指外問。由此故太陰之前,名陽明也。是以下文曰:踹,市兗切。
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厲兌,穴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以陽明居太陰之前,故曰陰中之陽。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

  人身之中,膽少陽脈,行肝脈之分外,肝厥陰脈,行膽脈之位內。《靈樞經》曰:足厥陰詠者,肝豚也,起於足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附上廉。足少陽之脈者,膽脈也,循足附上,出小指次指之端。由此則厥陰之表,名少陽也。故下文曰:駙,甫無切。
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竅陰,穴名,在足小指次指之端,以少陽居厥陰之表,故曰陰中之少陽。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
  離,謂別離應用。合,謂配合於陰。別離則正位於三陽,配合則表裹而為藏府矣。開闔樞者,么憤三陽之氣,多少不等,動用殊也。夫開者,所以司動靜之基。闔者,所以執禁固之權。樞者,所以主動轉之微,由斯殊氣之用,故此三變之也。○新校正云:按《九墟》太陽為關,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故關折則肉節潰緩而暴病起矣。故候暴病者,取之太陽。闔折,則氣無所止息,悸病起。故悸者,皆取之陽明。樞折,則骨搖而不能安於地。故骨搖者,取之少陽。《甲乙經》同。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三經之至,搏擊於手,而無輕重之異,則正可謂一陽之氣,無復有三陽差降之為用也。搏,音轉。
帝曰:願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言三陽為外運之離合,三陰為內用之離合也。
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
  衝豚在脾之下,故言其衝在下也。《靈樞經》曰:衝詠者,與足少陰之絡,皆起於腎下,上行者,過於胞中。由此,則其衝之上,太陰位也。
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隱白,穴名,在足大指端,以太陰居陰,故曰陰中之陰。
太陰之後,名曰少陰,
  藏位及經脈之次也。太陰,脾也。少陰,腎也。脾藏之下近後,則腎之位也。《靈樞經》曰:足太陰之詠,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之側,及上內踝前廉,上端內,循髒骨後。足少陰之豚,起於小指下,斜趨足心,出於然骨之下,循內踝後,以上端內。由此,則太陰之下,名少陰也。箭,音行。

少陰根起於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踡指宛宛中。踡,音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1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亦藏位及經豚之次也。少陰,腎也。厥陰,肝也。腎藏之前近上,則肝之位也。《靈樞經》曰:足少陰豚,循內踝之後,上瑞內廉。足厥陰脈,循足附上康,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胭內。由此,故少陰之前,名厥陰也。
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大敦,穴'名,在足大指之端,三毛之中也。兩陰相合,故曰陰之絕陽。厥,盡也,陰氣'至此而盡,故名曰陰之絕陰。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

  亦氣之不等也。○新校正云:按《九墟》云:關折則倉庫無所輸,隔洞者,取之太陰;闔折則氣施#2而善悲,悲者,取之厥陰;樞折則豚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甲乙經》同。
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
  沉,言殊見也,陽浮亦然。若經氣應至,無沉浮之、異,則悉可謂.一#3陰之氣,非復有三陰差降之殊用也。
陰陽衝電#4積傳為一周,氣裹形表而為相成也。
  衝貍,言氣之往來。積,謂積豚之動也。傳,謂陰場之氣流傳也。夫詠氣往來,動而不止,積其所動,氣血循環,應水下二刻而一周於身,故曰積傳為一周也。然榮衛之氣,因息遊布,周流形表,拒捍虛邪,中外主司,互相成立,故言氣裹形表,相成也。○新校正云:按別本貍貍作衝衝。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六竟

#1:原作『君』,據顧本改。

#2施:顧本作『弛』。

#3一:原作『入』,據顧本改。

#4衝種:顧本作『權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1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七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

陰陽別論篇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經,謂經豚。從,謂順從。

岐伯對日: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春豚弦,夏豚洪,秋豚浮,冬豚沉,謂四時之經豚也。從,謂天氣順行十二辰之分,故應十二月也。十二月,謂春建寅卯辰,夏建巳午未,秋建申酉戌,冬建亥子丑之月也。十二豚,謂手三陰、三陽,足三陰、三陽之豚也,以氣數相應,故參合之。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深知則備識其變易。
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五陽,謂五藏之陽氣也。五藏應時,各形一豚,一脈之內,包總五藏之陽,五五相乘,故二十五陽也。○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云:故病有五變,五五二十五變。義與此通。
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五藏為陰,故曰陰者真藏也。然見者,謂肝豚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心豚至,堅而搏,如循蒼苗子,累累然。肺脈至,大而虛,如以毛羽中人膚。腎脈至,搏而絕,如以指彈石,辟辟然。脾脈至,弱而乍數乍疏。夫如是豚見者,皆為藏敗神去#1,故鈴死也。累,力追切。
所謂陽者,胃院之陽也。
  胃院之陽,謂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豚動靜小大與脈p應否也。胃為水穀之海,故候其氣,而知病處。人迎在結喉兩傍,脈動應手,其豚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侯藏,右大常以候府。一云胃胞之陽,非也。臉,音管。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陽者衛外而為固,然外邪所中,別於陽,則知病處。陰者藏神而內守,若考真正成敗,別於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新校正云:按《玉機真藏論》云: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
  頭謂人迎,手謂氣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在結喉兩傍一寸五分,皆可以侯藏府之氣。
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
  識氣定期,故知病忌。審明成敗,故知死生之期。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謹量氣候,精熟陰陽,病忌之準可知,生死之疑自次,正行無惑,何用眾謀議也。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言豚動之中也。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真豚之藏豚者,謂真藏之脈也。十八日者,金木成數之餘也。九日者,水火生成數之餘也。十二日者,金火生成數之餘也。七日者,水土生數之餘也。四日者,木生數之餘也。故《平人氣象論》曰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脾見甲乙死者以此,數是者,皆至所期,不勝而死也。何者?以不勝剋賊之氣也。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
  二陽,謂陽明大腸及胃之豚也。隱曲,謂隱蔽委曲之事也。夫腸胃發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則血不流,脾受之則味不化,血不流故女子不月,味不化則男子少精,是以隱蔽委曲之事不能為也。《陰陽應象大論》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由是則味不化,而精氣少也。《奇病論、》曰:胞胎者,繫於腎。又《評熱病論》白:月事不來者,胞豚閉,胞豚者,屬於心,而絡於胞中,令氣上迫貫#2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則其義也。又《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豚通,太衝豚盛,月事以時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氣溢瀉。由此,則在女子為不月,在男子為少精。

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故死不治。

  言其深久者也,胃#3病深久,傳入於脾,故為風熱以消削。大腸病甚,傳入於肺,為喘息而上責然。腸胃脾肺兼及於心了一藏二府,互相剋薄,故死不治。責,音奔。

日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癱腫,及為痿厥端瘡;

  三陽,謂大腸小腸及膀胱之豚也。小腸之豚起於手,循臂,繞肩膊,上頭。膀胱之豚,從頭,別下背,貫臀,入蟈中,循端。故在上為病,則發寒熱,在下為病,則為癱腫踹瘡及為痿厥。痛,痠疼也。痿,無力也。厥,足玲,即氣逆也。勝,時兗切。瘠,烏兗切。腦,古或切。
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熱甚則精血桔涸,故皮膚潤澤之氣,皆散盡也。然陽氣下墜,陰豚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內作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
  一陽,謂少陽膽及三焦之豚也。膽氣乘胃故善泄。三焦內病故少氣,陽上需肺故善咳,何故?心火內應而然。
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4。
  膈氣乘心,心熱故陽氣內掣。三焦內結,中熱故隔塞不便。掣,尺制切,曳也。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日風厥。
  一陰,謂厥陰心主及肝之脈也。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經云心病膺背肩胛#5間痛。又在氣為噫,故背痛,善噫。心氣不足,則腎氣乘之,肝主驚駭,故驚駭善欠。夫肝氣為風,腎氣陵逆,既風又厭,故名風厥。
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二陰,謂少陰心腎之豚也。腎膽同逆,三焦不行,氣控於上,故心滿。下虛上盛,故氣泄出也。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三陰不足,則發偏枯#6;三陽有餘,則為痿易。易,謂變易常用,而痿弱無力也。
鼓一陽日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日石,陰陽相過日溜。
  言何以知陰陽之病豚邪,一陽鼓動,豚見鈞也。何以然?一陽謂三焦,心詠之府。然一陽鼓動者,則鈞豚當之,鈞豚則心豚也,此言正見者也。一陰,厥陰,肝木氣也。毛肺,金豚也。金來鼓木,其豚則毛,金氣內乘,木陽尚勝,急而內見,豚則為弦也。若陽氣至而急,脈名曰弦,屬肝。陽氣至而或如斷絕,豚名曰石,屬腎。陰陽之氣相過,無能勝負#7,則脈如水溜也。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專肺,使人喘嗚。
  若金鼓不已,陽氣大勝,兩氣相持,內爭外擾,則流汗不止,手足反寒,甚則陽氣內繙,流汗不藏,則熱攻於肺,故起則需肺#8,使人喘嗚也。
陰之所生,和本曰和。
  陰,謂五神藏也,言五藏之所以能生,而全天真和氣者,以各得自從其和#9性而安靜爾。苟乖所適,則為他氣所乘,百端之病,由斯而起,奉生之道,可不慎哉。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剛,謂陽也,言陽氣內蒸,外為流汗,灼而不已,則陽勝又陽,故盛不久存,而陽氣自散,陽已破敗,陰不獨存,故陽氣破散,陰氣亦消亡,此乃爭勝招敗也。

潭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血淳者,陽常勝,視人之血淳者,宜饉和其氣#10常使流通,若不能深思寡欲,使氣序乖衰,陽為重陽,藏府,則死且可待,生其能久乎。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火乘金也。

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死。

  木乘火也。○新校正云四日而生,全元起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詳上下文義,作死者非。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

  母來親子,故曰生陽,匪惟以木生火,亦自陽氣主生爾。

心之肺謂之死陰,

  陰主刑殺,火復乘金,金得火亡,故云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0-2011 10: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肺之腎謂之重陰,

亦母子也,以俱為陰氣,故曰重陰。

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土氣辟併,水乃可升云辟陰。

結陽者,腫四支;

  以四支為諸陽之本故。

結陰者,便血一升,

  陰主血故。

再結二升,三結三升;

  二盛謂之再結,三盛謂之三結。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所謂失法。
二陽結謂之消;
  二陽結,謂胃及大腸俱熱結也。腸胃藏熱,則喜消水穀。○新校正云:詳此則少二陰結。
三陽結謂之隔;
  三陽結,謂小腸膀胱熱結也。小腸結熱,則血豚燥,膀胱熱,則津液涸,故膈塞而不便寫。
三陰結謂之水;
  三陰結,謂脾肺之豚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痺。
  一陰,謂心主之脈。一陽,謂三焦之脈也。三焦心主豚并絡喉,氣熱內結,故為喉痺。痺,音閉。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

  陰,謂尺中也。搏,謂搏觸於手也。尺脈搏擊;與寸口殊別,陽氣挺然,則為有任之兆,何者,陰中有別陽故。任,去聲。

陰陽虛腸辟死;
  辟,陰也。然胃氣不留,腸開勿禁,陰中不庫,是真氣竭絕,故死。○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辟作避#12。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陽在下,陰在上,陽氣上搏,陰能同之,則蒸而為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
  陰豚不足,陽脈盛搏,則內崩而血流下。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
  脾肺成數之餘也。搏,謂伏鼓,異於常侯也。陰氣盛極,故夜半死。
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
  心腎之成數也,陰氣未極,故死在夕時。
一陰俱搏,十日平日一死。
  肝心生成之數也。
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

  陽氣速急故。

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兼陰氣也。隱曲,謂便寫也。

二#13陽俱搏,其氣濫#14,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腸胃之王#15數也。○新校正云:詳此闕一陽搏。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七竟

#1去:原作『云』,據顧本改。

#2貫:顧本作門肺』。

#3胃:原作r傳』,據顧本改。

#4膈:顧本作『隔』。下注文仿此。
#5胛:原作『脾』,據顧本改。
#6三陰不足,則發偏枯:原作『三陰三陽發病不偏枯』,據顧本改。
#7負:原作『腎』,據顧本改。
#8肺:原作『脈』,據顧本改。
#9和:原作『利』,據顧本改。
#10氣:原作『義』,據顧本改。
#11擊:原作〔繫』,據顧本改。
#12避:顧本作『僻』。
#13二:原作一三』,據顧本改。

#14氣濫:顧本作『病溫』。

#15王:原作『生』,據顧本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11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5-2024 03:35 AM , Processed in 0.08776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