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51|回复: 81
|
大乘《法華經‧方便品》選
[复制链接]
|
|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0-9-2011 07:07 PM 编辑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 現存的漢譯本有三個, 分別是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十卷的《正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的八卷《妙法蓮華經》;隋闍那崛和達摩笈多所譯的七卷《添品妙法蓮華經》, 而中、外歷代的註釋甚多。
本經是初期大乘的經典, 它的出現稍遲於《般若經》, 一般認為約在西元一至二世紀前後編訂。
在大乘佛教興起以後, 佛教內部產生了大、小乘的矛盾, 《法華經》站在大乘的立場上容受小乘的經教, 引導小乘人轉學大乘, 以祈消除彼此間的矛盾和對立。 經中指出釋尊所證得的是至高無上的智慧, 佛陀的降生, 便是為了用妙法去教化我們, 使我們也同樣地領悟、證入。 然而由於我們愚鈍, 不能信受, 因此佛陀只好順應我們的根性, 方便的說聲聞、緣覺和菩薩三乘的教法。 三乘雖然同屬佛法, 但佛陀的本意卻是要我們修學菩薩乘 ── 佛乘, 以成佛為最終的目的;聲聞、緣覺二乘只不過是引導我們進入佛乘的方便吧了。 因此, 本經提出「會三歸一」的主張 ── 融合「三乘」而同入於「一佛乘」, 這樣, 聲聞、緣覺可說是進入佛乘的準備, 只是一種「方便法」, 亦即是權宜的教法, 只有佛乘才是「真實法」, 這便是後世註釋家所說的「開權顯實」了。
此外, 本經還提出久遠成佛的法身思想, 認為歷史上的釋尊只是化身, 他的法身是超越時、空而永恆存在的。 既然佛陀的法身是常在的,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追隨歷史上的釋尊, 但只要一心向佛, 努力修道, 將來必定可以見佛乃至成佛的, 這種思想不但使後世的信徒, 得到無窮的慰籍, 並且受到巨大的鼓舞而努力學佛, 實在是深具積極意義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鳩摩羅什〈三四四 —— 四一三〉, 意譯「童壽」。 天竺人, 生於西域龜茲國, 七歳隨母親出家, 初學小乘, 十二歳轉學大乘, 博通大、小乘經論, 名聞西域各國。
前秦國王苻堅亦聽聞羅什的大名, 希望羅致他來中國。 西元三八二年, 苻堅派呂光代龜茲, 並囑咐他護送羅什到長安。 但當呂光破龜茲後, 苻堅卻因淝水之戰而兵敗被殺, 呂光於是挾持羅什至涼州, 並自立為王。 羅什被逼留在涼州十六年, 他在這段時間, 努力學習中國語言, 以便日後能在中國弘揚佛法。 直至弘始三年〈四零一〉, 他才被後秦國王姚興迎接到長安, 並受封為國師。 羅什在往後的八年裏, 譯出經論七十四部, 幾乎所有在印度有代表性的大乘典籍, 都被他介紹過來。 其中《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 是三論宗所依據的主要論典;《法華經》為天台宗所依的主要經典;《阿彌陀經》是淨土宗所依的「三經」之一。 而他所譯的經典, 不論在文筆或準確性方面, 都是中國翻譯史上所未有的。
據說羅什的弟子多至五千人, 其中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都學有專長, 稱「什門四聖」, 他們對推動佛教的發展貢獻甚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 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 名稱普聞,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隨宜所說, 意趣難解。 舍利弗, 吾從成佛以來, 種種因緣, 種種譬喻, 廣演這教, 無數方便引導眾生, 令離諸着。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 皆已具足。 舍利弗, 如來知見廣大深遠, 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 深入無際, 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舍利弗, 如來能種種分別, 巧說諸法, 言辭柔軟, 悅可眾心。 舍利弗, 取要言之, 無量無邊未曾有法, 佛悉成就。
「止! 舍利弗, 不須復說。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大眾中, 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 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 何故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意趣難知, 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 我等亦得此法, 到於涅槃。 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 自亦未了, 而白佛言︰「世尊, 何因何緣, 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 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 今者四眾咸皆有疑, 唯願世尊敷演斯事 —— 世尊何故慇懃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 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 唯願說之!唯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 曾見諸佛。 諸根猛利, 智慧明了。 聞佛所說, 則能敬信。」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皆當驚疑, 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 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今此會中, 如我等比、百千萬億, 世世已曾從佛受化, 如此人等, 必能敬信, 長夜安隱, 多所饒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 豈得不說!汝今諦聽, 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說此語時, 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 即從座起, 禮佛而退。 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有如此失, 是以不住。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 無復枝葉, 純有貞實。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汝今善聽, 當為汝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 願樂欲聞。」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 諸佛如來時乃說之, 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 舍利弗, 汝等當信佛之所說, 言不虛妄。 舍利弗, 諸佛隨宜說法, 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演說諸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 唯有諸佛能知之。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 欲令眾生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 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 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 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 故出現於世。 舍利弗, 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 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舍利弗, 一切十方諸佛, 法亦如是。
「舍利弗, 未來諸佛當出於世, 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 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 多所饒益, 安樂眾生。 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而為眾生演說諸法, 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是諸眾生從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 是諸佛但教化菩薩, 故以佛之知見, 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 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舍利弗, 我今亦復如是, 知諸眾生有種種欲, 深心所着, 隨其本性, 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舍利弗, 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利弗, 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舍利弗, 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如是舍利佛, 劫濁亂時, 眾生垢重, 慳貪嫉妬, 成就諸不善根故。 諸佛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舍利弗, 若我弟子, 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 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 此非佛弟子, 非阿羅漢, 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 是諸比丘、比丘尼, 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 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 若不信此法, 無有是處。 除佛滅度後, 現前無佛。 所以者何?佛滅度後, 如是等經, 受持讀誦解義者, 是人難得。 若遇餘佛, 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舍利弗, 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 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9-2011 05: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
《法華經﹒方便品》的主旨在顯示佛陀的本懷。 佛陀由於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應化於世, 成「一佛乘」, 是為了使我們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差異, 只是佛說法時因應時機不同, 及我們根性有別, 而採取的方便說法, 並不是他的真正意趣。
第一段 本段是佛陀親自說出佛所成就的境界, 他不但能夠深入諸法實相, 而且更能以種種巧妙的言詞方便為眾生說法。 然而說到諸法實相, 則只有諸佛才能徹底通達。 這並為下文「會三歸一」作伏線。
第二段 本段敍述座上小乘人既不明白世尊為什么要稱歎佛的方便能力;又以為自己已得「究竟」。舍利弗察覺到四眾的疑惑, 因此再三代大眾請佛陀開示妙法, 而佛陀則由於恐怕「眾皆驚疑」而再三拒絕, 以顯出能夠聽聞甚深微妙的教法, 是極為難得的機緣。
第三段 本段記述由於舍利弗再三懇請, 佛陀終於答允開示妙法。 然而卻有五千根性淺薄, 而又增上慢的四眾弟子退席, 佛陀也不加以挽留, 由於這些增上慢人, 自以為已得「究竟」, 是不能接受大乘教法的。
第四段 本段是全品的主旨所在。 佛陀指出十方諸佛都是為了「一大事因緣」, 才出現於世間的。 即為了使我們「開佛之知見」、「示佛之知見」、「悟佛之知見」、「入佛之知見」, 由此佛陀以種種「方便」來說法, 法門雖然眾多, 但真的目的不離闡釋「一佛乘」。
第五段 本段補述佛陀在其他經典宣講二乘、三乘的教法, 其實只有「一佛乘」是真實的, 因此勉勵舍利弗等人要誠意信解。
由於上述的緣故, 我們實在不應以證得阿羅漢或辟支佛而感到滿足;應該依《法華經》所闡示;遵照佛陀的教誨, 修學「一佛乘」。 |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果进入了无余涅盘(灰身灭智)的声闻,因为错过了法华会,是否同样也能入佛乘,发菩提心?
2.圣位菩萨是以变易生死方式修行,直至证得佛果。那么发了菩提心后的声闻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9-2011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9-2011 11:54 AM 编辑
回复 9# Svaha
.如果进入了无余涅盘(灰身灭智)的声闻,因为错过了法华会,是否同样也能入佛乘,发菩提心?
从法华的观点,若你有读法华的内容,就可方知里面的佛陀说无余涅盘(灰身灭智)是休息的化城,还是要回来修菩萨道成佛的
2.圣位菩萨是以变易生死方式修行,直至证得佛果。那么发了菩提心后的声闻呢?
发了菩提心后的声闻就是声闻菩萨,假借这一生的声闻身份在传播菩萨道。
但后世可能会用不同的身份(可能是在家修者身或学术界,政经界,等身份)来传播菩萨道。 |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vaha
从法华的观点,若你有读法华的内容,就可方知里面的佛陀说无余涅盘(灰身灭智)是休 ...
清池 发表于 13-9-2011 11:49 AM  既然灰身灭智是化城,那么这化城也是脱离烦恼、三界的地点。
发了菩提心后的声闻就是声闻菩萨,假借这一生的声闻身份在传播菩萨道。
但后世可能会用不同的身份(可能是在家修者身或学术界,政经界,等身份)来传播菩萨道。 你的意思是声闻发了菩提心,就会再次进入六道,以变易生死来修行,直至佛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9-2011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9-2011 06:44 PM 编辑
回复 Svaha
1. 化城就是指在沙漠长途远行中,佛陀的慈悲所变化出来暂时的虚幻城,只用来作短暂休息,彼岸(成佛)的路还是要再续走下去
2. 声闻僧发菩提心,就是说要舍去无余涅盘(灰身灭智)的修行目标,而拿更大修行目标-要修菩萨万善而成佛。
对的,再次进入六道,以变易生死来修行,直至佛果。
但大乘经中的一些经典如法华经也说,修其法华就会有大善根,
来世只生于人众或天众,而且一定会再遇大善知识,常与自己的大乘师众第子们出生在一起,
再修大乘经,不会断佛缘。
关键在于在世期间,不能犯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清池
你的第2点和本人认为相同。
不过第1点就有点分别,不过也要弄清楚,阿罗汉已是不再退转,这‘短暂的休息’应该不是指会堕落,而是无论如何阿罗汉最终都会进入佛乘,对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9-2011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3-9-2011 01:32 PM 编辑
回复 13# Svaha
不过第1点就有点分别,不过也要弄清楚,阿罗汉已是不再退转,这‘短暂的休息’应该不是指会堕落,而是无论如何阿罗汉最终都会进入佛乘,对吧。
我只能从法华的观点来说而已,
四果的阿罗汉的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二惑已经断尽,名叫无学位, 从菩萨道来说也是不退转地的菩萨了。
他们再修行,再破尘沙烦恼和四十二品无明。就能成等觉菩萨与圆满佛果了.
但在法华经中有说到其实舍利佛弗等佛第子本是在修菩萨道的,但因为某因缘, 悲力不足,而退转,再度掉回修声闻道。 |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清池
对,阿罗汉都是和菩萨道相通的。
不过,说舍利弗退转声闻不大正确,舍利弗只是现声闻身,实际是内密菩萨行。
就如地藏菩萨何尝不是以声闻身度化众生?但不能因此就说地藏菩萨退转至声闻道。 |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华经是大乘正法,如有他人不安,那他只能说是南传人/初学大乘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9-2011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Svaha
不过,说舍利弗退转声闻不大正确,舍利弗只是现声闻身,实际是内密菩萨行。
不,我是跟据法法经的内容说舍利弗的前身是在修菩萨行,但遇外道要其施眼,舍利弗的前身施眼后,但外道嫌其眼臭,舍利弗的前身因后悔施眼给无善根之人,所以再落入声闻道。 |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期经典很可爱, 到后来佛讲的竞是婆罗门的梵我, 不生不灭究竟圆满的梵我.
经还没开始讲, 人门还不知所云就离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9-2011 06: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第子也很可爱,老师明明开讲佛法,自己离席了,还说老师在讲外道法, |
|
|
|
|
|
|
|
发表于 13-9-2011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vaha
不,我是跟据法法经的内容说舍利弗的前身是在修菩萨行,但遇外道要其施眼,舍利弗的 ...
清池 发表于 13-9-2011 02:26 PM  有印象这么一个典故,不过忘了在那一品。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