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40|回复: 1

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概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9-2011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9-2011 05:39 PM 编辑

般若思想的意义

真實智慧
  般若,解作智慧,但它和一般的世俗智慧不同,這是透過觀察『緣起性空』的道理,而獲得的真實智慧。它可以徹底斷除我們的無明和各種煩惱,而證得圓滿的佛果。因此,從效用而言,它稱為『般若波羅蜜多』,音譯『智慧度』或『智慧到彼岸』,即憑藉這種智慧,可以把我們從生死的苦海,運載至涅槃的彼岸。


思想概要

緣起無性
  般若的中心思想,可以歸納為『幻有性空』,而這個思想根據原始佛教的緣起觀念而來的。  



我法二空

原始佛教僅論述到個體生命並沒有獨立自主的實體,稱為『人無我』。

而大乘的學者卻進一步指出我們所經驗到的一切,也是沒有獨立的實體,稱為『法無我』。
他們把『人無我』和『法無找』,統名為『無自性』或『性空』,即不論是個體生命,還是外在的世界,也是沒有常、一、具主宰的實體。

  例如我們聽到簫聲,沒有簫,固然不成;沒有演奏者,也發不出聲音來;沒有知音的人,也體會不到簫聲的悲涼。固此,簫聲的出現,既不是某一種因素能單獨決定的;也不是某些因素中含有簫聲的全部成份;必須三者湊合在一起,因緣會合起來,才有簫聲出現。它既然不是實有的,自然就不能用來去、生滅等觀念來描述它。從它沒有固定不變的相狀來說,稱為『無自性』;從它沒有獨立生滅的運動來說,稱為『無生』。

  另一方面,眾生和宇宙有雖然沒有自性,但眾緣所成的外貌和效用還是有的,稱為『幻有性空』。我們如果連幻有也否定的話,那就成為錯誤的虛無主義了。   


真俗二諦

  佛陀在《般若經》中指出,真理可以分為真諦和俗諦兩個層面。真諦又稱勝義諦或第一義諦,是出世間的真理,只有獲得『般若』的聖賢才可以透徹瞭解;俗諦又稱世諦或世俗諦,而且又變幻不定,但卻有必然的因果關係和存在的法則,因此,我們便把它看作是真實的,並產生種種貪愛執着,因而不斷生死輪迴。

  然而,佛陀絕不是完全地否定世俗諦的價值,他巧妙地把二諦融會貫通起來。他運用我們所執著的世俗諦來因材施教,提出因緣果報、四諦、六度等教義,使我們逐步認識到自己所執着的,只是些假名,進而修習六種波羅蜜多,終會了悟真諦,達至解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9-2011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的思想的作用:


菩萨行的六度之首

  因此,大乘佛教的理論和修習,都是朝着這個方向邁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種波羅蜜多,就是為了獲得般若作準備;離開了般若波羅蜜多,一切的修習都不徹底,只能獲得人、天的福報吧了!
  所有修學大乘的人也需要藉着般若,才能脫離生死輪迴,證得圓滿的佛果。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實在是治療一切痛苦的良藥,因此,被尊稱為『諸佛之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1:22 PM , Processed in 0.09655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