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30|回复: 37

发现一个关于 “观心” 蛮不错的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8-2011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蓝袍术士 于 8-8-2011 03:27 PM 编辑

作者 王健   网名 光明心

百千法门,无不以观心为其始终,只是名目不同而已。禅宗四祖道信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禅宗临济义玄大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佛说大乘心地观经》亦有云: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束缚。

本来,古来圣贤教人,直观当下,即能穷澈心源,归家稳坐。只是晚近人心多欲,所知障重,昏昏扰扰,舍本求末。无奈之下,只能强分次第,勉力絮叨,将观心之法,分为五个步骤,以示同修。若按图索骥,则能因指见月;得鱼忘筌,则能就路还家。

观心伊始,就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即所谓的“妄念”——心中的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等等。尽量不加评判地看清这些念头在心中的生灭来去,而不为之所动,只是静静地“看”。

这个阶段的练习中,有二句口诀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参考。成为思想的观看者,而不要成为思想者”。“独坐溪边看水流,水流人不流”。此口诀意谓者,不要像平时一样追逐念头,并随之而流转去,只是默默地观照它们而己。


这个初始阶段非常重要,要花很长时间练习,二、三年的观照薰习都是有必要的。同时其中还歧路纷杂。

因为人随顺着念头而追逐的习惯非常强大而本能,而刚开始,观照的力量又非常弱小,常常在观照中随念头流走而屡战屡败,信心大失者比比皆是。初学者往往耐不住单调地观心练习的寂寞而放弃是很常见的现象。这其中,也有因为急功近利之心而觉得“没有什么效果,看不到什么收获”,而放弃者……

同时,又由于这个阶段的练习很简单,所以很多人往往用聪明的理解取代了观照的实际体验。常常陷入习惯的思虑、评判而以为自己在观照之中。

所以很少有人真的能打好这个阶段的基础。我个人以为,花上五六年的时间时时练习观照,就真能为日后一得永得,一悟永悟打下坚实的基础。可惜,聪明的现代人,谁又为如此“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呢?

这个阶段一定先要在静坐中修持。因为刚开始的观照力很弱,像蜡烛之光,要在密室中才能明亮发光。一旦在风雨中去,就会很快熄灭。所以,要在静坐中把基础打牢,不然在生活中很快就乱了。当然,在生活中也要尽量时时保持观照。

很多人倡言在生活中修行,都是空话,其实只是由于不甘观心修持的寂寞而已。静中尚不能念念分明,动乱的生活应对中又岂能有把握呢?待功夫精纯了,观照如杲日一般,也就无所谓动与静的分别了。所以,刚开始,一定要有一段专修的时间,为后面更深入的修行打下稳定的基础。

这个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从惯性强大的思想念头中抽离出来,不再执着与认同“念头”,而时时保持清明在躬的心态。学习初步认识与管理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念念分明的定力与觉醒人格。

人的一切行为无不是念头在操纵与左右。而我们从没有学习过如何去认识自己的起心动念,更谈不上去管理与控制了。因此,就形成了我们无可奈何的人生际遇。

念头(情绪、思想、感受、想法、观念、见解、性格、学识、信仰等等)会形成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而语言和行为又会形成命运。因此,观心的初步,其实就是就是对自己的生命的一个省思过程。

这个阶段的练习深入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明,头脑好像越来越聪明了。甚至,每个念头背后的动机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对一些小的心念已经有一定的控制与转化能力,但大的情绪与动机,比如性格、观念等还是没有了解与转化的力量,因此,还需要进入下一步的练习。

观心的第二阶段是观空。

佛家谓此练习为:观“一念未生前”。儒家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在前一阶段的练习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越来越清晰,也有一些控制能力,而且在静坐,会发现心念的流动渐渐趋于平静而缓慢。当此时也,直观当下——前念己过,后念还未生,中间的一段“空白”境界。保持这个境界,越稳定越长久越好。当又新的念头又起以后,己过不追,继续观照“后念未起”的境界。

这个阶段很多练习观照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体验。但都不能长久,毕竟心念惯性的强大没有那么容易转变的。我曾经听很多人谈论他们“空”的体验,其实,他们只是在回忆曾经有过的电光石火般的过去经验而已。

这个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定力的重要阶段。定力是转化力的基础。没有定力,就好像一个医生只能疹断疾病,但没有办法治疗一样。同时也是更深入地洞察心性真相不可或缺的力量基础。

古人有云: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可见此阶段的修炼是何其重要了。

这个阶段也是心性修养的效果显现的开始。最明显的一个体验就是“人生如梦”。看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不是很真实。原来的执着开始松动,内心越来越平静。时时都能超然物外,烦恼也很快能平息下来。每天都像是在做梦一样,但是是清清醒醒地做梦。话多的人也不爱说话了,但一开口一定一言中的。洞察力比以前强了很多。精力充沛,尤其是头脑好像比以前更锐利。

性格的转变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刚烈的会变得平和,懦弱的会变得刚强,贪婪的会变得豪气,刻薄的会变得宽厚,猥琐的会变得阳光。这些转变很明显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会有与以前熟悉的人事环境有一种疏离感。

在这个阶段的行人,不太爱热闹,喜欢独处,内心总有自得、满足与淡淡的喜悦感。当然,还有很多因人而异现象与体验。

不过,至此,行者的心稍感几分自在解脱的意趣倒是一致的。“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当然是相对于以前时时被念头缠缚的状况而言。

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行者为了保任“空”境而常常过于“紧”,生怕“空”跑了。往往此时,太死板,“空”而不灵,或者,由于过“紧”,反而“空”不了。此时,应该放松,或是返回到第一阶段,继续观照念头的生灭,观照力加强了,再安住于“空”境,更加稳当。切不可急功近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8-2011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袍术士 于 8-8-2011 03:29 PM 编辑

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观照观照者。

当观空的练习稳定之后,就能不再轻易地受念头的牵制与扰乱。这时,不再继续观照念头或是“空”(其实“空”也是一个念头),而应该回光返照,观照观照者本身。古人说这叫“如珠吐光,还照珠体”。也叫“自觉”——觉察者觉察自身。

这个时候,叫“观照”已经不太合适,因为主客体己合为一体,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但又不是什么功行都没有的昏睡或死寂,而是非常鲜活而警觉的。西藏密宗有一个名词叫“安住修”,似乎更准确些。安住于观照本身即是“修”,不再有别的对象可去“修”。

原先一直观照念头或空的那个观照者,不再观照任何对象了,只是安住于自身的状态中。这阶段也有一个口诀:安住于觉察,但不是安住于对任何对象的觉察。

因为行者此时已经明了,即便是“空“,也仍然是一念,他不再欣喜于对“空”的执着,轻松地放下了它。以前由于观照而引起的稍微“紧”的感觉彻底放下了,当下现成的无任何对象的清明觉知,自然呈现,非常放松,但又没有散乱。好像一面镜子,只是照着,但不执着于任何对象。无论有物无物,镜子都只是照着而已。

《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因为离于空有,所以行者的解脱心境较以前更彻底,不再认同身、心、世界的虚幻,不再为“见”所惑——一切世出世间的理论见解都是因缘所立,实同影响之虚。观空阶段的梦幻感如果还只是一些感受,那么此时的梦幻感,就是真切的看到了一切不过是人们念头的流动、呈现与展开,并没有什么真实性可言。所谓身、心、世界无非是心念的投射而已。所有的行为、语言,也只是心念的追逐的展现与外化。因此,道心从此坚固,不再流落到对身心世界的认同当中。但执着的惯性当然还会存在,这需要很长时间定力的培养才能转化。

此时由于有“心月孤悬,光吞万象”的内心体验,特立独行,卓然不群的人格在此才能真正建立。不再为外在所干扰而动摇,因为没有外在,一切只是内心的投影而已。但又能遵循世间的游戏规则。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同时,目睹世间人为身心世界的虚幻所惑而循声逐色、认影迷头,不期然升起的悲悯之心也在此时扩充而广大。教化的主动性更加强烈,也是这个阶段的一个特点。

至于身心方面的体验,因人而异,而且并不适合细述,以免让人升起希求、追逐之心而忘了真正道的方向。但内心光明相的升起却是一个共同的经验。

不过,古往今来,很多人把此时“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体验当作禅宗所谓的开悟,那就是真“误”了。殊不知古人云“万古寒潭空界月,再三捞漉始应知”,应知什么?应知此时仍是光影门头而已。变化气质之事实不虚,若言穷彻心源,开佛之知见,还有“九转十八滩”在。

观心的第四个阶段:破俱生我执

观心的第二个阶段开始,是破有——破除对念头的执着与认同。观心的第三个阶段,是破空——破除对无念的执着。

到第三个阶段的观心修持中,行者就己明了,“念头”不仅仅是心理方面的现象,包括一念不生的“空”其实也是一念。乃至我人的身体状态、性格、观念、学识等等,无不是一念。甚至所见、所闻、所感、所知(见闻觉知)的一切对象,究其实,也不过是一念。果能有如此见地,则解脱气象,便油然而生了。“见惑”基本断除,对世间一切道理,皆能了然,不再有疑。断见惑,在禅宗就是“见道”,也是破初关的开悟。当然,这其中还需要有功夫的配合。

之所以说在第三阶段,“基本”断见惑,是因为,此时还有极细微的执着还没破除——即对这一“知”的执着。而这一“知”其实也是一念,也是一种分别作用,只是它极细微,没有很强的定力根本不能发现,还以为它一直是如如不动呢。这个知道有念,知道无念的这一“知”,较之念头,较之无念,它确实是像一个见证者一般,如如不动,见证着念头的生灭来去,也见证着无念的空灵。(印度的瑜伽境界也只到此为止,称之为“灵性”)。

殊不知,它既然知道有念,知道无念,这其中就隐含着极微细的分别鉴别的作用或功能在其中。它还不是本体,充其量是本体的一种作用而已。古人爱用镜子作比喻。镜中的境像比作念头;镜中没有境像时比作无念;镜子能照万物的作用就好比我们的这一“知”,这一“知”(镜子的能照之性),红来显红,绿来显绿,无物则显空。但这一知,并不是镜子本身,而只是镜子所呈现的功能作用而已。所以古人于此有诗曰:“透网金鳞犹滞水 出笼银鹤尚迷封”。

这一“知”,极难破除,因为它就是人们一直死死抓的“我”。

道家有云:要想人不死,必须死个人;佛家也说:打得念头死,方许法身活。这个“我”的一念,正是要真正打除的。(当然这个打除只是放下对它的执着,而不是消灭它)。

这一念的破执,必须要有老师在静观因缘时节的时候才能给予正确指导,不然,行者很难走出念头自欺的迷宫。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的修持须要有传承。

因此,第四阶段的观心,其实是破除最后的执着——这一“知”。但并不是说除了这一知外,还有一个什么可以让我们抓得住,只是不执着即对了。

当行者真能明了这一“知”也只是一念的作用而己的时候,才真能算是断惑见道了。注意了,只是“见道”了,而“见道”也只是正好开始修行的时候,以前只能是“加行”——做准备工作而已。就像是一个人此时才明白方向了,接下来,才开始跋涉。

所以禅宗五祖就说过:不识本心,修法无益。佛在《楞严经》上说:“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念头当然是生灭心,一念不生的“空”也是生灭心,而那心光独耀的灵明一“知”,不也是生灭心吗?

古今多少人牢牢抓住这一“知”,以为真心本性,以为是本来面目,沉浸在开悟的幻觉之中,强作主宰。终其一生,其实仍旧抓的是一妄念,良可哀叹!!!

实际上,现代社会,真能于观心的第二阶段有个入处的人都极难、罕见。谈断惑见道,己成影响之谈。

佛法的开悟(世间的学问当然也是如此),无论你悟到的是如何神圣、玄妙的道理,那个“能”悟的,都只是一心而已。因此,如实知自心,才是真正修学的核心所在。而观心一法,就是摒弃一切外在的仪轨,直探心源,穷究根本。既是捷径,也是唯一正途,减少了以化城当宝所的误区。行人当珍惜再珍惜!!!

古人说:“二六时中不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忽然穷到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就是说的这个单刀直入的殊胜法门。

观心的第二、三个阶段,是破“所”,第四个阶段是破“能”。所谓的破,不是抛弃它,消除它,否定它,只是不再执着它而已。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里说的“所”,就是我们一直所执着的“自我”。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说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我人的经验记忆而己。我们在打坐中觉察到的念头究竟是什么呢?也就是我们一直称之为“自我”的东西。试探究一下看,除了这一堆记忆、经验外,哪里还有一个所谓的“我”存在呢?所谓的“我”,不就是这一堆经验、记忆以及它们因外在的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反应活动吗?

因此,第二、三阶段,也可以说是证入“人无我”——当你看到了念头的虚妄之后,不再执着这堆念头组合成的“我”了,以前牢牢抓住的那个“我”,消失了。

转而,我们执着的本能就会死死抓住那个“能观之心”作为我。第四个阶段就是破除这一层更细微的执着,也是最根本的执着,也可以说是证入“法无我”。

真的人法皆空的时候,就自在了。自在,就是不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制约或催眠,真正醒来而自由了。

观心的过程中,对念头的观念在此也须说明一下。

一般初学者,皆以当下的起心动念,也即是心理的活动作为念头,去观照它。但功夫深入后,我们要知道,不仅心理的一切活动是念头,即便我们当下的身体状态、性格观念、人生际遇、行为动作、场景环境、家居生活等等,都是一念。再扩而大之,山河大地,世界宇宙,无一不是一念。所以,后期的观照,应该扩大胸襟,不要小家子气地坐在那里以观照起心动念为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1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多少人牢牢抓住这一“知”,以为真心本性,以为是本来面目,沉浸在开悟的幻觉之中,强作主宰。终其一生,其实仍旧抓的是一妄念,良可哀叹!!!

真的人法皆空的时候,就自在了。自在,就是不再受任何东西的束缚、制约或催眠,真正醒来而自由了。那时没有所谓的佛陀, 阿罗汉, 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11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三法印


    想请教师兄,不知南传佛法,对于这种 “人法皆空” 有没有什么相关的论述? 比如说十六观智的某个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11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9-8-2011 12:30 AM 编辑

回复 4# 蓝袍术士

作者讲的四个阶段比较粗分, 而南传佛法十六观智却更加细分, 其实还可通过佛陀的教法把这个观心法讲的更清楚明白, 不过老实讲看到这篇文章真的有一点兴奋, 世间很少人能把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尾讲出来.. 其实你只要依他的指导的大纲走基本上就对.而作者讲的就是大正念经里的"心念处"的修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1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蓝袍术士 于 9-8-2011 08:36 AM 编辑

回复 5# 三法印


    作者所讲的确实很像“观心念处”。不过作者的理论依据,应该是大乘佛教。

另外,看过继程法师的《六妙门》开示,讲到 “观、还、净” 时,也是一样,讲的很细致。相信师兄如果看过那篇文章,应该也会很兴奋,因为我就是如此。看的很爽... heh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8-2011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1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蓝袍术士

作者讲的以禅宗为基础, 当然混合大乘佛经的一些见地, 不过也同时破了"空"和"真如"的见地,  若破了"空"和"真如"的见地那大乘的理念就荡然无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8-2011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三法印

人法二空,就是大乘的“空”、“真如”。不如您仔细说说十六智阶里,那一阶段是人法二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1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除魔将军 于 9-8-2011 09:06 PM 编辑

佛陀對羅睺羅的教導

  有一次,尊者羅睺羅跟在佛陀後面,從祇樹給孤獨園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乞食。

  行進途中,佛陀回過頭來教誡尊者羅睺羅說:

  「羅睺羅!任何物質類的『色』,不論是過去、未來、現在;身內或身外;粗大或細微;卑俗或貴重;在遠方或在近處,都應當以正慧,如其事實地視這一切『色』為:『這不是我的』,『這不成我慢』,『這不是真我』。」

  「世尊!只有『色』是這樣的嗎?善逝!只有『色』是這樣的嗎?」

  「羅睺羅!色、受、想、行、識都是這樣的。」

  這時,尊者羅睺羅心想:

  「世尊為何要在路上教誡我這些?有誰會在聽了佛陀的教誡後,還不顧修學而繼續去乞食的?」

  於是,尊者羅睺羅立刻折回住處,到一棵樹下盤腿端坐,提起專注力,思惟佛陀剛才所教導的內容。

  佛陀乞食回來,食畢,在園內經行,然後走到尊者羅睺羅所在處,繼續教導他說:

  「羅睺羅!身體的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脾、肺、腸、胃、膜、糞等固態物,是內地界,內地界與外地界,即是地界。


體內的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唾、尿等液態物,是內水界,內水界與外水界,即是水界。


體內的溫熱火性,以及依於此溫熱火性存在之物,如食物的消化代謝、生理的老化等,是內火界,內火界與外火界,即是火界。


體內的氣流風性,以及依於此氣流風性存在之物,如呼吸、腸腹之氣等,是內風界,內風界與外風界,即是風界。

  體內的耳孔、鼻孔、口腔等空間,是內空界,內空界與外空界,即是空界。

  羅睺羅!你應當分別對這一切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以正慧如其事實地視之為:『這不是我的』,『這不成我慢』,『這不是真我』。這樣,就能對這些不抱持幻想,冷靜理智地對待。

  羅睺羅!你應當像大地接納人們拋棄任何乾淨或不乾淨的東西、水接納人們洗滌任何乾淨或不乾淨的東西、火接納人們燃燒任何乾淨或不乾淨的東西、風吹任何乾淨或不乾淨之物,而不會有厭惡、羞恥、噁心般地禪修;也要像空間到處都不會被限制般地禪修,這樣,面對境界所生起合意或不合意的觸識,就不會在心中起執著了

  羅睺羅!你應當以慈心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瞋恨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悲心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害人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喜心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不平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捨心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厭惡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不淨觀來禪修。當這樣修時,貪欲之心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無常想來禪修。當這樣修時,我慢之見就能捨離。

  羅睺羅!你應當以出入息念來禪修。當這樣修習、多修習時,能得大果、大福利。怎樣修出入息念而得大果、大福利呢?

  羅睺羅!比丘到幽靜的林樹下,盤腿端坐,提起專注的正念於吸氣與呼氣上,清楚呼吸的長與短,體驗呼吸時全身的律動與生理上的輕安,體驗喜、樂、喜樂對心情的影響、喜樂消退後心情的輕安,體驗心境、喜心、定心、解脫心,以無常隨觀、離欲貪隨觀、止息隨觀、捨離隨觀來呼吸,羅睺羅!這就是如何修出入息念而得大果、大福利了。

  當以這種方法修習、多修習出入息念,即使到臨終前的最後一個呼吸,也能清楚的覺知。」

  於是,尊者羅睺羅就依著佛陀的教導修學,漸次地成就了離欲、惡,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宿命神通、天眼神通,然後從如實知苦、集、滅、道中,得漏盡解脫,成為阿羅漢。

  後來,佛陀在比丘們面前讚歎他說:

  「我聲聞弟子中,持禁戒第一的,算是羅睺羅比丘了。」

转载自:阿含經故事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1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三法印


    大乘佛法真正的成就,就是连 空 及 真如 都破掉才算数的。
就像圣严法师说的禅修次第,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无心。无心 才是真正的开悟。但是很多人知道了 统一心 ,就被误认为开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1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蓝袍术士


   大乘教法的核心,还是不离开阿含的 无常 无我 空 的。大乘教法的证悟,也不离开这些。离开这些,就根本不是佛法了。
比如说大乘佛法的 “一实相印” :空无自性,就是无常、无我的意思。
但是大乘会为了渡众生的方便,使用真如、佛性、如来藏 这些看起来很像 真我/神我 的名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1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蓝袍术士


    “空”和“真如”就是破掉一切有无的代名词。当然如有人执着这个代名词,我们就得说破除“空”和“真如”。然而又有人连这个也执着,我们又得说连破除“空”和“真如”的境界也得破。如又有人连这个也执着,我们又得说破除“破除“空”和“真如””也得破除。。。

所以佛学上为方便,我们还是说“空”和“真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1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实相印 于 9-8-2011 10:11 PM 编辑

回复 12# 蓝袍术士

大乘佛教的真常唯心系确实有人发展出近神我的“佛性”、“如来藏”。这是大乘主流所不许。唯识的“真如”与神我思想是一点都沾不上的。

当然发展神我思想也不只是发生在北传,南传部派佛教也有因为轮回问题而有犊子部的有我观。那也是主流不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1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蓝袍术士

但是大乘会为了渡众生的方便,使用真如、佛性、如来藏 这些看起来很像 真我/神我 的名词??

1)哇, 佛陀这样的智慧都没有讲为了渡众生的方便而讲使用真如、佛性、如来藏.
2)后期的伪"佛经"巧言说佛陀最后一刻改教完全相反的法, 害到很多人以为佛陀根本是大妄言, 讲话反来复去, 教了几十时年的法, 原来教的弟子是半桶水, 还称是天人师, 身边两位声闻大弟子舍利佛尊者和目建连尊者, 还比不上人家他方佛身边两位慈悲救渡游戏生死这样伟大大菩萨弟子, 最后真如、佛性、如来藏就这样取代了佛陀的教导.
3)你就把大乘的真如, 佛性、如来藏, 还有其它的见解代入四圣谛, 你会发觉没有一个符合四圣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1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三法印


1)大乘佛教的真常唯心系确实有人发展出近神我的“佛性”、“如来藏”。这是大乘主流所不许。
2)发展神我思想也不只是发生在北传,南传部派佛教也有因为轮回问题而有犊子部的有我观。那也是主流不许的。
3)再一次,佛法无高低。如您还要比较,尝试比较弥勒菩萨和阿罗汉弟子?
4)把佛法说成魔说才不符合四圣谛。还可以说是破坏佛法的五逆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8-2011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一实相印


   这个名词是很好用。但是不可否认,如果弄错了,以为那个就是真我,也很麻烦。关键还在弘法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1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三法印


    如果以历史的角度而言,如来藏思想,是后期的思想。在《楞伽经》里明白的说了是为了方便接引神我外道。不妨说,是佛教大德为了方便弘法,而使用如来藏思想来接引外道。

举个例子。圣严法师 很强调 佛性 就是 空性。但是他老人家在外国弘法,发现到 如来藏思想 比较容易接引外国人学佛。当然他老人家很谨慎的避免大家误解佛性 / 如来藏。

如果明白如来藏 / 佛性 = 空,无常,无我。要理解四圣谛也不会太难。

当然,有没有人误解,我相信也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1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破佛法最好的方法就是造假经来误导后人, 用一些新创的"高深伟大"的法, 把原先的教法换掉,
佛陀曾说, 正法将会被假法损害, 就如假金混在真金中一样, 谁能分别真金假金??? 看起来麻是黄澄澄的, 假金可能还被打滑亮晶晶, 拿在手里的人还以为为拿到宝....
只要用"佛说"两字就是佛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1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实相印 于 9-8-2011 11:03 PM 编辑

回复 19# 三法印

两千五百年过去。南北传都有演变。都出过与佛陀思想冲突的思想。如果用一些支流就否定佛说就没佛法了。

不断用北传里的支流法攻击北传,而放过南传支流法。您的居心何在?

破坏佛法最好的办法您是常用的。说成是魔说不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9:22 AM , Processed in 0.136537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