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777|回复: 83

看看时髦的中國古人,时尚潮流出乎意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2011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aimon 于 2-5-2011 09:13 PM 编辑


古人也用手提包?

敦煌壁画中的17窟     唐 侍女 ,看这唐朝提包




















莫高窟今编第17窟,俗称“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右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从地面至窟顶高约3米,正壁(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身后画菩提树,枝叶相连以示洪辩在菩提树下坐禅,左侧(东)画比丘尼,右侧(西)画近侍女,左壁(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敕牒碑一通。

洪辩像背景的壁画,绘菩提树和树枝上悬挂净水瓶、挎袋及树两侧执扇的比丘尼和执杖近侍女。

这个包叫挎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靴子、休闲鞋和球鞋

南北朝时期的靴子实物见于尉犁营盘古墓之中,营盘出土的一双彩绘刺绣靴子,靴底为皮革,靴面是麻布质地,靴内衬柔软的毛织物,使整个靴子显得比较厚实,靴面、靴筒绣有红、青、黑、蓝等色彩的云朵纹样,像这样具有强烈装饰风格的靴子,在我国唐代以前,实不多见。
南北朝靴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时期的皮鞜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宋球靴

鞋面用牛皮制成极其耐磨:这双南宋球靴用牛皮制成鞋面,在鞋底上钉上圆头铁钉,向外突出,很耐磨,再涂以桐油,使之不漏水,不禁让人感叹其工艺之精湛。
足球鞋还带钉子,跟现在的异曲同工啊,古人太聪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麻线鞋

不要以为古人只穿布鞋,看看,下图中上方为麻线鞋,南北朝到唐朝非常流行,因为唐朝气候变暖,宫女们都穿麻线鞋,是不是很有这两年流行的编织鞋影子?
下方一双儿童皮鞋是汉朝的。关于皮鞋,汉文史料记载颇多。皮鞋也称“鞮”,未经鞣制生革制成的皮鞋叫“草鞮”,用熟皮鞣制的鞋履叫“韦鞮”。洛浦县山普拉汉墓出土的皮鞋多是用鞣制较好的熟皮缝制,这里出土的一双儿童皮鞋保存得十分完好,皮面毡里,腰高8厘米,底长17.5厘米,用熟皮和动物的筋做线缝制,形状十分规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木屐

安徽省鞍山市三国吴朱然墓出土了黑漆木屐,屐板前后圆头,似椭圆形。前后有两个齿。前端有一个系孔,后端有两个系孔。屐齿和板是由一块木板刻凿而成。再在木胎上打灰腻,其一面髹黑漆,漆面光泽,另一面在灰腻中嵌细小的彩色石粒,然后上漆,磨平,显露出点缀其间的彩色小石粒。长20.7厘米,宽9.6厘米,厚0.9厘米





日本学了去流传到现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aimon 于 2-5-2011 09:30 PM 编辑

北齐若隐若现透视装
古代纺织技术之高超我们今天简直难以想象,汉马王堆那件著名的能塞进火柴盒的纱衣不说,初中历史课本小字里介绍过,说是一个胡人见唐朝官员,发现人家纱衣下有颗痣,赞美纱衣精致,于是官员哈哈一笑,给他一数,共六层纱,胡人就立刻OTZ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雷倒一片的“大便头”=海螺髻+高宝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周星驰电影里的头型也绝对不是夸张搞笑来的!
蕉叶冠VS林青霞姐姐在《鹿鼎记》的“我爱一条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艺术家的发型

接着看下面,这几位东晋艺术家的发型真是太不羁了




现代模特复原的北魏前卫发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发网(周迅走红毯和王菲演唱会都是学人家的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隋唐帏帽
(用于遮挡风尘)身上还是无袖装!
整体造型时尚得无法形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高尔夫:捶丸

丸是我国古代一种以球杖击球的体育运动,被称为中国古代高尔夫球。泰山景区依据宋代捶丸图和相关记载为演员制作了宋代服饰,结合元代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高尔夫球的专著——《丸经》比赛规则,让宋代捶丸赛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刺青馆

刺青馆也是我们的时尚祖宗玩剩下的。。。。。。





卜白菜各有所爱,唐代男子还有一种爱好——刺青。刺青在唐中期及以后可谓流行一时,当时的长安、成都、荆州、黔南都有刺青的风俗。男人用针在皮肤上刺出图案,然后涂上墨,待创面痊愈后,就形成了无法磨灭的图案。

时尚的古人已经有专业的刺青师傅,当时的蜀人最善于刺青,不仅图案清晰如画,而且色泽鲜艳。在荆州的市场上有专门的刺青工匠,他们事先将针固定排列为一定的形状,然后根据顾客的要求,将各种图案刺在皮肤上,再涂上石墨。当时人们最喜欢的图案是蟾蜍和蝎子。在长安的市场上还出现了唐代最早的专业刺青美容师“札工”,他们也做着同样的工作。

千奇百怪的刺青内容

当时的刺青者大多数是市井恶少或者军人,所刺的内容千奇百怪。家住长安大宁坊的张干在自己的左臂上刺的是“生不怕京兆尹”,右臂上刺的是“死不怕阎罗王”。“京兆尹”是当时的官名,就是京城的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王力奴在自己的胸部和腹部刺上了山、庭院、池榭、草木、鸟兽。赵武建在身上刺了一百六十处番印。还有更奇怪的,蜀人赵高将佛教里的天王像刺在背部,他犯法时应该杖背二十,可是地方官吏却不敢,因为他背上刺着天王。后来剑南节度使来了,用杖刑将他背上的天王像打得稀烂。节度使走后,赵高挨家挨户袒衣讨钱,美其名曰“修理功德钱”。

唐代刺青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多与诗歌有关。蜀小将韦少卿在胸部刺一树,树梢有乌鸦数十只,下面悬一镜子,有人以绳牵镜,以此表示张燕公诗句“挽镜寒鸦集”的意境,可谓用心良苦。荆州人葛清从颈部以下遍身刺三十余图,每图表示白居易的一首诗。如画一人持杯临菊,表示“不是此花偏爱菊”;画一树,树上挂缬,表示“黄夹缬林寒有叶”。人称他为“白舍人行诗图”。

许多人都以刺青相比试,或刺《辋川集》一本,或刺白居易、罗隐二人诗百首。有些无赖少年甚至将平生所到过的地方、饮酒赌博之事及所交往的妇人的姓名、年龄、形貌详细地一一刺在身上,这种刺青图案被称为“针史”。

后周太祖郭威年少时与冯晖交好,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一天,二人遇见一位道士,自称“业雕”,为他们二人刺青。道士在郭威脖颈左边刺一麻雀,右边刺谷、粟;在冯晖肚脐处刺瓮,瓮中有大雁数只。道士说待到麻雀吃到谷子、大雁飞出瓮时,也就是他们发达之日。后来麻雀与谷、粟的距离逐渐接近,等到郭威登位时,麻雀竟然吃到了谷子。而冯晖官高位显时,大雁真的从瓮中飞出。因为郭威脖子上有刺雀,人们又称他为“郭雀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足球协会




蹴鞠在宋代走向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出现了行会性质的全国专门的蹴鞠组织——齐云社。  
“齐云社”是宋代的鞠客(蹴鞠艺人)为了维护本身的利益和提高技艺组织起来的行会,是当时全国性的踢球组织,因球是圆的,又叫“圆社”,类似于今天的中国足协,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协会”。“齐云社”的含义是蹴鞠时踢得高,“上与云齐”,含有吉祥之意,同时象征蹴鞠艺人“青云直上,高与云齐”。“齐云”是对外的正式名称,“圆社”是自己人之间亲切的称呼。  
“齐云社”的主要职责是发展组织,严格内部纪律。组织也很健全,“督部署”和“教正”等是总负责人,就是足协主席。下辖三个主要部门:“社司”和“主会”负责内部事物,“知宾”和“节级”负责对外接待,“会干”等负责比赛和球队事物。  
“齐云社”作为最早的蹴鞠组织,在提高艺人技艺、宣传蹴鞠价值、推动蹴鞠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的职业联赛  

齐云社一项重要职能是组织全国性的比赛,每年举行一次,目的是确定蹴鞠艺人的技术等级。山岳正赛就是齐云社组织的全国性蹴鞠比赛,因在山上举行,所以叫山岳正赛。  
事前要发通知,赛前要敬神,比赛要收取一定的参赛费用,叫“香金”,比赛的奖品叫“球彩”,集合完毕并待以茶饭后分级进行比赛。这种制度有点像现在的甲级联赛或乙级联赛,不过当年交通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要踢一次比赛也挺不容易的,所以只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无法用常识解释的古代发明!

商代妇好墓出土三联甗(YAN),类似现在的煤气灶.......   



独一无二的复合炊具      
     甗本身便是由甑、鬲组成的复合炊具,妇好墓出土的这件三联甗就是目前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它是将三个甗的鬲合为一起铸成一个长方形中空的案,案下有六条实足,案面上保留着三个鬲的口,甑则仍然是三个个体,分别套接于三个鬲口内,从而形成一鬲加三甑的格局。            
     使用时,鬲腔内的热蒸汽分别进入三个甑内,三个甑中可分别放置不同的食品,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食物的品类和总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冰箱”--冰釜

战国时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两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用来储存食物的   “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一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
只要把冰放在裏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      



        
     湖北随县曾侯乙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著一柄长勺是专门用来舀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所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中间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地固定著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  

战国时代的冰箱——1978年出土两件战国曾侯乙楚墓冰鉴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011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冰鉴结构图

至今天,现代的技术仍然无法复制这两件铜冰鉴,古代的冰箱我们竟然无法做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12-2024 06:53 AM , Processed in 0.128416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