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4-2011 10:51 AM 编辑
客家方言的源流
江仁台 2009 冬
客家方言的使用人數約佔漢語的4%。以廣東梅州話為代表,通行於廣東,福建、江西、台灣、廣西、湖南、四川等客家人居住區。
歷史上自秦發兵五十萬屯嶺南開始,後為避西晉永嘉災亂、唐安史及黃巢之亂、北宋金兵入侵、南宋蒙古兵入侵戰亂,中原華人經過五次大規模的南遷,客居異鄉,雖然在華南其他方言區的包圍之中,仍保留内部語言的一致性。
在粵閩贛交界一帶的客家方言區,早期華語方言的出現,和粵語、閩南語一樣開始於秦發兵五十萬屯嶺南時。現在客家方言中心的廣東梅州,當時屬位於東江上游的南海郡龍川縣。南越首任國主、前秦將趙佗,未任南海郡尉前,原為龍川令。
由多方面研判,當時屯兵在龍川縣的大部份應是趙佗率領的原趙北魏區降秦軍,為客家方言區帶來了中原的趙語。
戰國時的周雅言在漢時演化為通語,西漢楊雄所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語來解釋各地的方言。根據楊雄《方言》可知各地方言從戰國到西漢没有發生大的變化,因為該書大量使用了諸如秦、楚、趙、魏、周、韓、鄭等戰國國名來標明區域界限,方言區有著明顯的戰國痕跡。楊雄編撰此書時,除查閱典籍外,更多的是向來京城的孝廉、衛卒瞭解各自地區的方言。孝廉、衛卒們不可能通曉過去的方言。他們所提供的只能是當時正在使用的方言。當時使用的方言表現出戰國的區域特徵,這顯示從戰國到西漢,方言區基本没有變化。《方言》把西漢方言分為13區:秦晉區、鄭韓周區、魏楚區、齊魯區、趙北魏區、宋魏區、陳鄭楚區、東齊徐區、吴越區、荆楚區、南楚區、西秦區、燕區。
秦時,贛南設南堥縣,屬九江郡。漢時,贛南設贛、雩都、南堥三縣,屬豫章郡 (今南昌)。漢武帝時,派庾勝率大軍溯贛水經大庾嶺入粵平南越。
西晉滅東吳後的第三年(太康三年、282年),閩西設新羅縣,縣治在長汀,屬晉安郡。永嘉災亂期間 (302~317年),大部份中原的司豫(今晉南、豫西、豫中)流人族群 南逃到贛東的撫州一帶和贛南避難。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在閩西設汀州。唐玄宗天寶的期間,中原流人族群南逃江西避安史之難。唐末黃巢之亂 (875~884年),黃巢軍攻陷饒、信、撫等15州,江西大震動,戰亂使大批贛人進入閩贛山區避難,避難最有名的地區是汀州寧化縣。其後人口激增,北宋初淳化五年 (994年),汀州約有24000戶 (約12萬人) ,江西撫州約有61000戶 (約30萬人) ,江西饒州約有46000戶 (約23萬人) 。靖康之恥 (1126年) 金滅北宋期間,大批中原宋人南遷江西避難。元滅南宋 (1279年) 期間,大批贛人又進入閩贛山區避難。
粵東在秦時,設龍川、揭陽兩縣,屬南海郡。為治理因避永嘉災亂及五胡入侵以後大批新增的流人族群,東晉咸和六年 (331年) 分龍川縣新設興寧縣,東晉末期義熙九年 (413年) 新設義招縣 (今大埔縣) 屬新設的義安郡 (唐朝的潮州) , 南齊時分海陽縣新設程鄉縣 (今梅州) 。現在,龍川縣、興寧縣、大埔縣、梅州市都是純客家縣市。
吳松弟1997年《中國移民史》載有38個氏族由江北遷入汀贛客家區時期研究的統計︰漢代間接移入1族,兩晉直接移入4族、間接移入9族,唐初直接移入1族、間接移入1族,唐末直接移入7族、間接移入2族,兩宋直接移入8族、間接移入1族,時期不明直接移入3族、間接移入1族。唐末兩宋直接移入15族,佔直接移入75%,客家方言區應形成於唐宋時期。
北方流人南逃避難後,被列為客籍,納稅與主籍不同,當客籍大量移入超過主籍後,主籍方言被客籍方言主導,於是唐宋以後,贛閩粵交界一帶逐漸成了客家方言區。《太平寰宇記》載北宋初 (~980年),梅州有主籍1201戶、客籍367戶。《元豐九域志》載北宋神宗元豐三年 (1093年) 時,梅州有主籍5824戶、客籍6548戶,客籍戶數超過主籍12.4%。後面會分析,事實上客籍與主籍方言應屬同一源流,只是南下的時間不同。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也載有廣東客家區166個氏族遷出地研究的統計︰汀州92族 (其中寧化58族)、贛州14族、江西 (除贛州) 24族、福建 (除汀州) 18族、浙江3族、廣東2族、湖南4族、湖北1族、北方5族、其他南方2族。來自汀贛佔63%,顯示廣東客家區氏族多來自汀贛。
台灣一學者《唐朝的官話研究》的分析結論是:「從唐朝到現在經過千年的歲月,客家語無須轉韻換聲,依然能和當時傳到海外而被保存流傳至今的日、韓語漢字語音相吻合,這並不是巧合。考諸客家的由來,乃是中原漢民因戰亂而南遷,到了南方而被稱為客人。客家話則是中原雅音到了南方之後,吸收部份南方語言而形成,然而其中仍保留了大量的中原雅音。在經過和其他漢語方言的比對之後,可以證明客家話是最為接近唐朝官話的語言。」
根據語言學家分析,客家方言接近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因此,客家方言應源自唐宋時期的中原官語。
唐高祖李淵是隴西人,但生長在隋都長安,為漢武帝將李廣和北朝西涼國主李暠之後,與隋煬帝為姨表兄弟,曾任隋唐國公鎮守晉陽 (今山西太原)。隴西及河西走廊的西涼,在五胡亂晉時,沒有受到胡人的大騷擾,相對的比中原安定,漢人與胡人通婚,大多沒有南逃。李淵父子講的是隋朝官語長安話,反隋時鎮守晉陽,反隋兵將與幹部多為晉南汾河流域的河東人,建唐朝後定都長安,河東區由長安直轄。因此,唐朝的官語應延續隋朝官語和北魏的漢語官話,是更接近河東趙語的長安話。由於唐朝為盛世,從此唐官語逐漸成為北方的通語。
按北魏為鮮卑人拓拔珪所建,先(386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改漢姓元,大力提倡漢化,鼓勵與漢人通婚。北魏定都平城近百年,應以河東趙語為漢語官話。由於北魏為期148年,比東晉的103年還長45年,跨越東晉、宋、齊 、梁四南朝,是最重要的北朝,以後北方的東魏 (534~550年) 、北齊 (550~577年) 、西魏 (535~556年)、北周 (557~581年)和隋(581~618年)都是短命王朝,官語應延續北魏的漢語官話。
此外,因唐高祖李淵長相是「高顏面皺」,隋煬帝楊廣曾譏笑李淵是「阿婆面」。北朝有兒歌﹕「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按客家話稱祖母為阿婆,這裏也顯示客家話與北朝話和隋唐長安話的關係。
目前,華北晉豫陜三省交界一帶,如山西南部汾河流域、河南東北角、陜西東南部,仍存在與客家話類似的方言。此晉豫陜三省交界一帶,恰好在太原 (唐晉陽) 與西安 (唐長安) 之間,可旁證唐朝官語應與當時的河東趙語、長安話和現在的客家方言關係密切。
由多方面研判,趙佗率領的趙北魏區 (司豫流人原住區) 降秦軍,由中原經漢水、長江順流而下,經鄱陽湖,再溯贛水入嶺南平南越,後在龍川縣屯兵,應為當地帶來了中原的趙北魏區語,當時龍川縣轄粵閩贛交界一帶。漢武帝滅南越國後, 永嘉災亂、安史之亂、靖康災亂期間,中原司豫難民就循同一類似路線南逃,溯贛江避往贛閩粵講類似方言的地區,於是中原的趙北魏區語在北方與南方分頭演化,後來在粵閩贛交界一帶合流成了客家方言。
客家族群南遷時通過贛方言區,許多江西縣份客語族群和贛語族群混居,加上贛南為純客家方言區,因此有些客家方言與贛方言類似,於是有人將這兩方言區合併為贛客方言區。
北方異族入主中原,造成華族通語的變化。南北朝時鮮卑人建為期148年的北魏,與其後南朝被北朝統一,造成華族通語第一次的變化。女真族建的金朝、清朝和蒙古族建的元朝,造成華族通語第二次的變化。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華族通語大體可分為三期,春秋戰國、秦、漢為上古期,隋、唐、宋為中古期,元、明、清為近代期。上古期華族通語源自周雅言,粵方言比較接近周雅言。中古期華族通語為唐宋官語,源自戰國時的趙北魏區語,客家方言比較接近唐宋官語。近代期華族通語為北方方言,源自明清官語,以北京話為代表。
中古期華族通語與上古期華族通語有一些關連,加以代表客家方言區的梅州與代表粵方言區的廣州都在廣東省,因此有些客家方言與粵方言類似。譬如兩種方言都把吃飯叫「食飯」,把稀飯叫「粥」,把上午叫「上晝」,把太陽叫「日頭」,把客人叫「人客」; 客家語把今天叫「今本日」,粵語叫「今日」;客家語把明天叫「天光日」,粵語叫「天日」。
客家語很古樸,譬如吃早餐叫「食朝」,吃午餐叫「食晝」,吃晚餐叫「食夜」。此外,所有由口進入的都用「食」字,譬如吃飯叫「食飯」,喝茶叫「食茶」,喝酒叫「食酒」,抽煙叫「食煙」。文法簡單易學。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是客家族的名言。因此,客家方言源遠流長。
http://chinese-dialects.blogspot.com/ |
|
|
|
|
|
|
|
|
|
|
发表于 30-4-2011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开心涯系客家人!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