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6-4-2011 10:50 AM 编辑
閩方言的源流
江仁台 2009 冬
閩方言的使用人數約佔漢語的5%。以福州話為代表,分布於福建大部分地區、以及台灣、廣東、浙江、海南部分地區,是内部分歧最大、最複雜的一大方言。閩方言分為五個次方言區:
(1)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
(2)以厦門話為代表的閩南方言;
(3)以建甌話為代表的閩北方言;
(4)以莆田話為代表的莆仙方言;
(5)以長汀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方言。
春秋時期先後曾出現五位諸侯霸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此外,春秋末期,東南方也先後出現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兩位霸主。楚、吳、越三國地處中原外的南蠻地區,不服周天子,分別自稱王,三國官語與中原各國官語相差很大。
越國的先祖為夏裔,於夏亡時 (前1600年) 逃到江東。前334年,楚威王打敗越王勾踐七世孫無强滅越,越王族由海路南逃,到東南沿海地區建立許多越裔方國,被稱為百越。百越間互相爭戰,在戰國末期自北到南發展成五個大越裔國:東甌越(今浙江甌江下游)、閩越(今福建閩江下游) 、南越(今廣東西江下游)、駱越(今廣西西江中游)、西甌越(今越南紅河下游)。
秦時在閩江下游設有閩中郡,為了加强對閩中的控制,秦始皇把大量閩越族人遷移到現在的浙江西部、安徽東南部和江西東北部,另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閩中來。這一政策造成了不同族群的融合,也造成了閩越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相互交流。秦亡,因閩越首領無諸幫助劉邦戰勝項羽,劉邦封無諸為閩越王,統治閩中。閩越國 (前202~前110年) 割據近百年,閩越國官語是原住閩民語、古吳越語、古楚語與中原罪犯語的混合語。漢武帝滅閩越後,閩越官語逐漸演化成現在的福州語。因此以福州話為代表的閩東方言,源自西漢初的閩越國官語。
以厦門話為代表的閩南方言,應由戰國與西漢時中原宋魏區語為主,加上少量原住閩民語演化而成,現分析於下。
今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屬閩南方言區。《潮州民族考》載,秦時發兵五十萬屯嶺南,當時將領史禄為大軍鑿渠運糧,後來史禄被任命為揭嶺長,屯兵南海郡揭陽縣(唐以後屬潮州府)。當時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揭陽縣轄地為今韓江流域與閩南彰州、泉州片。這是歷史上記載,第一次中原人來佔領管轄今閩南方言區 (唐以後的泉州、彰州、潮州區),就閩南方言發展史而言,意義重大。
由多方面研判,當時屯兵在揭陽縣的大部份應是史禄率領的原宋魏區的降秦軍,為閩南方言區帶來了中原宋魏區語。由於宋國原為商後裔組成的諸侯國 (商貴族微子被周封於宋),魏國轄漳水旁的商朝都城殷,宋魏區語最初應源自商官語。在商末,紂王叔父箕子因紂王無道屢諫不從,率眾逃亡至朝鮮半島建平壤城,現北韓語中還保留了一些商朝官語,譬如「一」讀作「ㄐ-」(Ji),與閩南語同。商族方言的一項特點是把許多名詞修飾的部份放在後面,例如商朝的帝王有祖甲、祖乙、祖丁、祖庚、祖辛。閩南語也有這項特點,例如把人客當客人,把頭前當前頭,把雞公當公雞。
南越國統治揭陽縣近百年,到漢武帝滅南越的元鼎六年(前111年),揭陽縣人口已達3.5萬,户數約七千,閩南華語方言應已初期成形。
自漢武帝滅南越到東漢末歷三百多年,閩南長期安靖,户數估計有一萬左右。東吳時注意開發南方,西晉滅東吳後的第三年(太康三年、282年),福建已發展成兩郡十六縣。閩北建安郡轄建安、吴興、東平、建陽、邵武、將樂、延平和綏城八縣,閩東南的晉安郡轄侯官、原封、温麻、晉安、同安、新羅、宛平和羅江八縣。
西晉永嘉之亂(311年)期間,連年的戰亂和天災,造成可怕的饑荒,這期間從黃河中下游一帶逃亡到長江中下游一帶就食的至少有上百萬人,這些難民群中一部份輾轉出長江口由水路南下到浙江和閩南的沿海地區。翻開現在的福建省地圖,在閩南可找到晉江、洛江、洛陽鎮和洛陽橋,與晉及洛陽的關係不言可喻。此外,目前在浙江沿海的舟山群島、溫嶺市、瑞安市和蒼南、玉環、洞頭、平陽、泰順、文成、長興、臨安等縣,都有講閩南方言的鄉鎮,可當做旁証。
閩南金門縣文獻載:「東晉元帝期間,中土人士因避兵災移居該地的,有蘇、陳、吳、蔡、呂、顏六族。」閩文獻載:「永嘉二年 (308年) ,中原板盪,衣冠入閩者八族,林、黃、陳、鄭、詹、邱、何、胡是也。」唐歐陽詹為晉江縣鄭季實撰墓誌銘云:「其先宅榮陽,永嘉之遷,遠祖自江上更徙於閩,今為晉江人。」泉州《楊氏族譜》稱「其先弘農人,永嘉過江,遷於閩越。」
閩南話「假使」叫「設使」,曹操《自明本志令》言:「設使天下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魏國的官語是洛陽話,曹操的話也可顯示閩南話與洛陽話的關係。2009年12月曹操墓驚現河南安陽 (商朝都城殷) ,又增加商朝官語、魏國官語、晉朝官語與閩南語相關的証據。
自秦征嶺南軍屯兵南海郡揭陽縣到永嘉之亂雖已歷五百多年,但閩南第一批移民的原中原方言區應仍存在,許多原方言區的中原難民,很可能千里跋涉避往在閩南講類似方言的地區。閩南話又叫河洛話,可能是一些中原移民為不忘本而叫的,因中原地區以黃河流域洛陽附近地區為中心,可簡稱為河洛地區。
唐高宗總章二年,閩南蠻獠土著因土地與徭賦發生動亂。朝廷命光州固始 (今河南固始) 人陳政爲朝議大夫兼嶺南行軍總管前往鎮撫。據《穎川開漳族譜》載,陳政先是統率府兵5600名入閩,後又以兵少請援。朝廷命陳政的兩個兄長陳敏、陳敷領兵南下。估計入閩的這兩支軍隊有萬人左右。亂平後,陳政子陳元光上疏請求在閩南增設漳州。垂拱二年准奏,並任元光爲首任刺史。陳元光死後被當地人尊爲「開漳聖王」,各地建祠膜拜紀念。
目前漳州話與泉州話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厦門話是介於兩者之間。假如唐時陳政父子帶來的萬人軍隊講非常不同的方言,現在漳州話與泉州話不會這麼相近。這些軍隊大部份可能是講唐時中原宋魏區語,即與閩南泉州類似的方言。
閩南方言保留不少上古華語,闢如稱鍋為「鼎」,稱書為「冊」。因此,有學者認為閩南方言,是「活化石」方言。
潮州、汕頭地區雖屬閩南方言區,但因潮州、汕頭屬粵,加以許多客家人由韓江上游的客家方言區移入韓江下游的潮汕地區,因此潮汕話有受粵語與客家語影響的痕跡。
以建甌話為代表的閩北方言,源自更早的東甌越官語,早年由浙江移民帶入演化而來,與吳越東甌方言較近。
以莆田話為代表的莆仙方言,為明清時期福建省興化府的方言,故又被稱為興化方言,保存着許多唐以前中原古漢語。
以長汀 (汀州) 話為代表的閩西客家方言,源自唐宋官語,唐宋時由江西客家移民逃避唐安史之亂及北宋與南宋覆亡之亂帶入演化而來,與贛南客家方言較近。
由於閩東、閩南、閩北、閩西各方言的源流相差太大,相互之間很難相通。
http://chinese-dialects.blogspot.com/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