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749|回复: 9

我对“华语规范化”的一点浅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4-2011 03: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mesBrooke 于 12-4-2011 03:52 AM 编辑

来源:
简介
1988年,中国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行文方便,以下通称“字表”)。

1998年,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始研制《现代汉语通用词表》(以下简称“词表”)。字表和词表是中国致力于规范语言文字、语文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基本建设项目。其他已经立项的研制项目包括:《汉语外来词语规范原则》,《汉语缩略语规范原则》等三十余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4-2011 03: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mesBrooke 于 12-4-2011 03:55 AM 编辑

一点浅见
1. 词表的研制是以中国大陆社会为对象,所用来比对的资料库也是中国大陆的。连港澳台读不涵盖,更何况马新?
语言是根据地区和人文而衍生出来的,没有所谓对和错,英国需要规范澳洲和美国的用词吗?

2. “词”和“字”不同。我们可以采纳中国推行的“汉语拼音”、《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里的规范汉字,因为我们没必要自行造字,或发展另一套拼音系统。

3. 至于“词”,我们不必限制自己必须完全跟从词表,或者,放弃我们沿用已久的。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马来西亚在1997年把原有的“消防局”(Jabatan Perkhidmatan BombaMalaysia)改为“消拯局”(Jabatan Bomba dan PenyelamatMalaysia)借以更贴切的反映消拯局的服务性质。虽然词表里只有“消防局”,但是,“消拯局”却是个完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词。

4. 同样的,我认为我们也没必要迫切的改掉沿用已久,没有错误,且不会误导的,但却不在词表内的词。比如:
    把“邮区”改为“邮政编码”、
    “控方”改为“公诉人”、
    “辩方”改为“辩护人”、
    “庭警”改为“法警”、
    “嫌犯”改为“犯罪嫌疑人”、
    “捐血”改为“献血”、
    “发货单”改为“发货票”、
    “脚踏车”改为“自行车”、
    “交通圈”改为“环岛”、
    “交通灯”改为“红绿灯”、
    “手提电脑”改为“笔记本电脑”等等。

5. 再说,既然词表接纳其他地区的同义词,我们也没必要特意把我们习惯用,也被词表接纳的,改为词表里的另一个同义词。比如:
    把“巴士”改为“公交车”、
    “速食面”改为“方便面”、
    “办公楼”改为“写字楼”、
    “报馆”改为“报社”、
    “警察”改为“公安”、
    “收盘”改为“倒闭”、
    “塑胶”改为“塑料”、
    “时间表”改为“课程表”、
    “可兰经”改为“古兰经”
    等等。

6. 可以理解的,还有许多本地特有的一般用词没被网罗在词表内,比如以下这些,都是每天可以在我们的报章上看到的。

華裔、巫裔、印裔、小园主、垦殖民、原住民、组屋、甘榜
警长、总警长、总检察长、主控官、检控官、验尸庭、肛交
查案、座驾、抄牌、爆胎、封賜、勛銜、御詞、諭令
拋錨、刮刮乐、定位器、猛轰、索偿、抽佣、退税

至于像肉骨茶、沙爹、乌打、亚参鱼、峇峇、娘惹、长屋等等,完全地道的南洋词汇,更不可能被收录在词表内。可能它们都有相应的“主流规范词”,问题是,我们有必要放弃这些词,而改用“主流规范词”吗?

我认为,这些本地的惯用词本身就没有错误,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词表只能作为我们的参考,我们仍然需要自己的词汇。

7. 语言是活的,随着社会的进展,新词不断涌现是必然的。这不单是汉语,在其他语系和社会也是一样。

8.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强大,我认为中国的词表将会不断吸收许多世界各地的外来词或音译词。

9. 由于语言是跟着时代、社会环境、政治、科技不断的变化,如果放弃我们本身没有错误的惯用词,只采用词表和权威工具,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里的词,那是不必要的,也和词表的收词原则不符。



民间词语收藏家黄集伟说:“真正的语言是活的,它潜伏或奔突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会像新闻那样被正式发布,却像血液一样弥散在我们生活的每根血管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11 03: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amesBrooke 于 12-4-2011 03:59 AM 编辑

简单的说,我认为没有必要放弃我国的没有错误,没有误导的惯用词,改用中国大陆的规范词。


在这篇帖子,我以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的看法。

中国人管Computer为“计算机”,Hotel为“饭店”。我当然也入乡随俗,用计算机也好,去饭店也好,叫出租车也好,都依着中国人的叫法,那根本不是问题。

回到马来西亚,当然是用电脑、用计算机(Calculator)、叫德士、去酒店。

今天在中国,“饭店”和“酒店”到处林立;“电脑”和“计算机”也已经通用。中国接受“电脑”这个词,应该是要和国际社会接轨吧?但是,要注意的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计算机”这个词。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4.htm 里列“计算机”为Computer,别称是“电脑”,由香港商人引入中国。文中举例PC为“个人计算机”,Laptop为“笔记本电脑”,“计算机”和 “电脑”交互使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里也收纳“笔记本电脑”和“掌上电脑”,而不是“笔记本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最近中国的新词又增加了“平板电脑”。杂志方面,他们有“计算机世界”,也有“微电脑世界”。由此可见,接受新词,保留旧有词并没有给中国人造成困扰。



今天这个世界是互联网的,中国人马来西亚人不出国,也可以随时得到世界各地的讯息和资料。人们在网上的互动程度不仅快速,也很深入。上新浪网,您就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用词;同样的,上“星洲日报网”、“南洋网”,中国人也可以认识马来西亚特有的词汇。



其实,在日新月异的这个时代,人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新词汇是很快的。并非如一些学者专家所担心,如果没有用一个规范词,就会造成困扰,就不能和世界接轨。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
例如:连新闻播报都用了“给力”一词,若在马来西亚,对自己没信心的人一定说“够力”是不规范,不可以用。



再说,各地有不同的词汇是件好事。我们在和中国朋友吃饭时,常常就中马之间特有词汇,聊得不亦乐乎。我们也学他们的上海话、北京话、苏州话。认识语言之间的异同,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交流和学习,根本不需要规范到大家都说同一个,也是唯一的词,才可以彼此了解和沟通。



我本身有许多在中国工作的朋友,虽然发音还是马来西亚腔调,但是,不论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在适应中国语言方面都没有困难。上菜市场时,“土豆”听不懂,看说明一次就知道了。“公交车”是什么?问一次也就明白。回到马来西亚,自然叫回“马铃薯”、搭“巴士”。没有“不能和世界接轨”这么严重的后果。



在人和人沟通方面,变通是很常见的,并不需要“规范词”来引导。比如,常常有中国朋友问:“你们那儿马币对换人民币是多少?”我们当然也是“哦,马币一块钱大约换人民币两元。”就这么简单。马币就是马来西亚元,难道还得坚持是“令吉”或“零吉特”?


说回马来西亚,我在家不用花洒沐浴,就是冲凉,我家的"冲凉房"就是"冲凉"用的。为什么偏要我到“浴室”“洗澡”?这跟“和世界接轨”有什么干系呢?马来西亚华人都到“浴室”“洗澡”就和中国接轨了吗?我真高兴发现《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收录了“冲凉”这个词



其他例子,如:为什么要把“黄梨”改叫“菠萝”才叫规范?是因为担心中国人来到马来西亚时错把此“黄梨”为彼“黄梨”吗?为什么得把“燕菜”改叫“琼脂”?把“乌龟豆”改叫“芸豆”?

把“莞茜”改叫“芫荽”?

把“番薯”改叫“甘薯”?

把“三层肉”改叫“五花肉”?

把“快熟面”改叫“方便面”?

把“大红花”改叫“朱槿花”?

把“水泥车”改叫“混凝土搅拌车”?

把“捐血”改叫“献血”?

把“洗肾”改叫“血液透析”?

把“骨痛热”改叫“登革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4-2011 04: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些人推动的“马来西亚规范中文”里,我也发现了许多不一致的地方。现列出一些例子:



    * 为什么对外来音译词取舍不一致?同是交通工具,为什么音译的“巴士、的士、罗里”不被接纳,而“摩托车”、“卡车”(Truck)、“吉普车”却是规范词?

    * 为什么对外来词取舍不一致?如果“料理”和“便当”是外来词而不被接纳,那为什么“逻辑”、“幽默”、“引擎”、“经济”、“咖啡”、“咖喱”,却是规范词?

    * 为什么对“以此类推”不一致?例:既然“捐血”规范为“献血”,为什么“捐钱、捐款”不改作“献钱、献款”?如果“甘榜”应作“马来乡村”,为什么“甘榜鸡”叫“步行鸡”,而不是“马来乡村鸡”?那“甘榜鸡蛋”是“步行鸡蛋”还是“马来乡村鸡蛋”?

    * 为什么对学名取舍不一致?例:如果“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可以叫“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可以简称“非典”,为什么“洗肾”得叫“血液透析”?“大红花”得改为“朱槿花”?“魔鬼鱼”得叫“蝠鲼”?

    *

      为什么对简称/别名取舍不一致?例:
      如果“马华”失范而应作“马华公会”(“马华公会”其实也是简称),那“奥运会”、“奥委会”、“人大”算不算标准?如果凡是别名都不规范,那,大马、狮城、香江、濠江,以及所有中国城市的别名:燕京、申城、津门、春城等等,以及城市的简称:京、津、冀、晋、辽、沪等等,算不算规范?

    * 为什么对动词/名词的规范不一致?例:如果规范“炒粿条”为动词,“粿条炒”为名词,那“北京烤鸭”是否应改为“北京鸭烤”?当名词用的“烧肉、烧鸡、炒面、拉面”是不是都得改为“肉烧、鸡烧、面炒、面拉”?如果动词不能当名词用,名词不能当动词用,为什么又可以“百度一下”?如果“饭盒”必须是盒子, “盒饭”才是饭,为什么“熊猫”不是猫?

    * 为什么对本地特有的词语属例外不一致?如果“董教总”、“拿督”、“独中”、“华教”是例外,那么,“华人新村”、“油棕园丘”、“组屋”、“拿督公”、 “垦殖民”、“肉骨茶”、“沙爹”、“峇峇、娘惹”等等,是不是都例外?可是,为什么偏偏“甘榜”和“炒粿条”却又不属例外?



举出这些例子,目的是说明,人工强制规范用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不能有一致性的规范,本身就不规范。



中国花了10年的时间和无数的资源研制《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却也不得不承认“虽然词语统计用了三种语料库,但毕竟还有局限,收入的词语也可能有缺漏,不可能一下做到尽善尽美。所以必须5至10年修订一次。”(负责人李行健语)。这说明了规范的工作是永远在后头追着民间用词的改变,和新词汇的不断涌现。



新词的产生和传播,就有如汹涌大江,滔滔不绝。规范的工作,就有如尝试在上游去强制改变河道往一个方向,事倍功半。



语言是活的,有的词汇生命力较强,可以历久不衰;有的会自然凋零隐退,根本不需人工规划。马来西亚“华语规范化”的推行如果僵化的只用中国大陆的词,罔顾本地背景和特有的惯用词,会不会就此抹杀了自己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11 0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4-2011 01:44 PM 编辑

《全球华语词典》

  

《全球华语词典》由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立项支持,历经5年编纂完成,由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社区的30多名语言学者联合编写。

词典主要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同华人社区常见的特有词语约1万条,并将同义异形词、同形异义词在各地的不同说法加以对照。同义异形词如中国内地所说的“方便面”,在港澳被称为“公仔面”或“即食面”,在台湾被称为“速食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则被称为“快熟面”。

认为词典所收词语是各地华人历史和社会生活的实态记录。它的编纂与出版,可以帮助不同华语区消除语言隔阂,加强各地华人的交流与沟通,更有利于汉语走向世界,帮助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学习与使用汉语。词典也有助于各华人社区的华语相互吸收,进而丰富华人的共同语。

http://www.hudong.com/wiki/%E3%8 ... D%E5%85%B8%E3%80%8B

http://yuilie.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html


汉语的定义, 汉语,又称中文、汉文,其他名称有国文、国语、华文、华语、唐文、中国语,还有唐话、中国话等俗称。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分析语,有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表意的同时也具一定的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以及口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一般指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汉语方言众多,某些方言的口语之间差异较大,而书面语相对统一。



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 ... 3276&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4-2011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2-4-2011 01:48 PM 编辑

讓《全球華語詞典》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永生
《星洲日報》言路 .汪惠迪‧2010-11-01 19:13

今年5月,由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全球華語詞典》(編按:下稱《詞典》)甫在新馬兩國面市,就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隨後筆者就收到大馬朋友發來評述這部詞典的電郵,接著在《星洲日報》拜讀大馬朋友撰寫的書評,感到由衷的高興。

詞典出版之日,就是修訂開始之時。朋友們對這部辭書的肯定與讚揚是對全體參與編纂、出版的工作人員的鼓勵;朋友們對這部辭書的商榷與批評是編者在修 訂時的重要依據。因此,筆者願意借此機會,向大馬關心這部詞典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筆者首先要說的是,《詞典》是一部描寫性的詞典,而不是規範性詞典,這在詞典的“前言”中已經作了明確的交代。舉例來說,大馬的媒體是採用“英聯邦”還是“共和聯邦”,是採用“東盟”、“東合”還是“東協”,是採用“路墩”還是“路隆”、“路拱”“減速帶”、“減速條”,詞典的編者尊重當地的使用習慣。如果大馬朋友願意向中國的普通話傾斜,那麼詞典建議採用“英聯邦”、“東盟”和“減速帶”。換句話說,雖然《詞典》是一部描寫性詞典,但是,對異名詞語的選擇是表明了語用導向的。

其次,夏君在10月22日《言路版》〈全球華語詞典〉收詞標準評議〉的評論中說:“《詞典》編輯部似乎並不尊重我國,因為大馬只有一位代表,而他卻不在學術界。”

筆者想澄清的是,所有參加《詞典》編寫或審定的人都不是其所在國或所在地區的“代表”,因為“代表”是須經一定的程序產生的,而我們的編審人員都是志同道合者,或毛遂自薦,或經朋友介紹走到一起的。在歷時5年的編纂過程中,筆者亦曾不斷通過電郵向在大馬華文媒體或教育崗位上服務的朋友請教,個個有求必應,默默奉獻,令筆者十分感激。所以,詞典編委會不存在不尊重大馬的問題。

說到大馬只有一位朋友參與編寫工作,筆者說,這位朋友是大馬人,長期為大馬、新加坡和香港的華文媒體服務,在新加坡工作時曾被派駐印尼首都雅加達多年,他對馬新印(尼)文(萊)華人的語文生活是比較熟悉的。這位朋友多年前已取得南京大學的碩士學位,並正在攻讀復旦大學的博士學位。雖然他“不在學術界”,但是他熟悉東南亞主要華人社區的語文生活,是我們合適的人選。

第三,夏君先生一針見血地評議《詞典》說,“我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語,使用地區並沒有列明大馬,反而註明是新加坡、港澳、大陸、台灣專用詞”,又說“遺漏了我國經常出現的地方詞語”。異名詞語漏注使用地區大馬及遺漏了一些大馬本土使用的特有詞語,如“拿督公”“阿里巴巴”等等,這的確是令人遺憾的事,或者說是詞典的一個缺陷,這些唯有留待修訂時補充了。
由於受到人力資源的限制,《詞典》在收錄東盟10國的詞語時,以新馬泰3國為主,共計收錄大約2千條。須要指出的是,新馬兩國一衣帶水,兩地華人交往甚密,而兩國華文報章都設專版每日大量報導對方的新聞,如此長期親密互動的結果是在兩國華語中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性詞語。夏先生評議說《詞典》的收詞標準在東南亞地區“主要以新加坡為首”,“在收詞上出現了不尊重我國華語的情形”,這不僅與事實不符,而且言重了。

第四,夏先生說“有些詞語解釋錯誤”,例如“大馬”條下關於“大馬”得名之由,詞典解釋說可能跟“大馬來西亞計劃”有關,夏先生說,“我們並不知道此典故來自何處,應該是閉門造車吧”。其實“大馬”得名之由詞典僅採用一說,另有兩說:

一是稱“大馬”是為了區別Malaya和Malaysia。Malaysia成立時,媒體音譯為“馬來西亞”,或照字面翻譯為“泛馬來亞”或“大馬來亞”,簡稱“大馬”。“大”含有Great或Pan-的意思。二是馬來西亞的成立意味著原來的國家“馬來亞”變成一個更大的國家。在馬來語中,更大的“馬來亞”是Malaya Raya(Malaysia就含有MalayaRaya之意)。馬來語的Raya是“大”的意思,因此媒體把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

鑒於對“大馬”的解釋眾說紛紜,因此詞典特在所選用的一種解釋前用了“可能”一詞。夏先生批評我們是“閉門造車”,遺憾的是夏先生未給出一個他認為是正確的答案。

第五,夏先生說pasarmalam,新加坡叫“巴剎馬蘭”,而我們卻不那麼叫,而是“夜市場”,其他如馬來西亞只說峇拉煎、炒粿條、炒魷魚、車廂、搶購、出老千、晨運、德士、犯法、副文化、大跌眼鏡,不說馬來棧、炒貴刁、炒魷、車卡、扯購、出千、晨跑、計程車、觸法、亞文化、跌破眼鏡。然而我們所收集的語料證明,大馬也說馬來棧、炒貴刁等等,因篇幅限制,例句從略。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汪惠迪‧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顧問)

http://yuilie.blogspot.com/2010/11/blog-post.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2-4-2011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勤 于 12-4-2011 03:01 PM 编辑
来源:
简介
1988年,中国发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行文方便,以下通称“字表 ...
JamesBrooke 发表于 12-4-2011 03:50 AM



最新的规范词参考应该2008年10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简介如下:

     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9日发布《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这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名义发布的第一个“软性”规范
     该词表的研制工作历时10年,所收词语经过2.5亿字海量语料的检测。所收词语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新华词典》等的词条以及厦门大学新词语语料库等进行比对,并查验了所收词语在谷歌、百度等常用网页上的使用情况,最终形成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该词表收录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56008个。条目按频级升序排列,另附有《〈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音序索引》,方便读者查询检索。同时,词表全部使用规范汉字,符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国家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词表》还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如“博导”“彩民”“泡吧”“抢滩”“私企”“双学位”“磁悬浮”“软着陆”“网络”“网吧”“网民”“网管”“网站”“网址”“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等。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属于“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目的是引导语言生活的“软性”规范。“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是当代中国语言规划的一项具体举措。


  所谓的规范词所据何典?我想目前就是这个《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了(若讲不对,请指正)。

  也有人说规范词主要是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世纪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词海》、《现代汉语大词典》等词典(这些词典中,有一本是找不到编委员名单的,可能我眼瞎了,找了十多次也找不到!奇怪了,该字典到底由谁编的呢?)。我的看法若要说真正的规范,只有中国国家语委法布的国家标准说了算,即依据《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

  还是中国国家语委聪明,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属于“软性”规范,也即是说所谓的规范都不是硬性的,只能做“软性”规范,以方便以后的更正,因为语言是活的,但是有些人就是不明白,自己比语委更历害,所谓规范皆要硬性规定云云……

  除了词表,规范字表也还没有一个定案,建议中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8300个汉字,这个字表更涉及中文电脑(有人说用“计算机”才不失范)的技术,照目前来看字表中的一些字好似不在双字节的范围内,若是收录在不属双字节的扩展字集内,对中文信息处理来说绝对是个禍害,我想聪明的中国语委绝不会被Unicode组织拉着鼻子走……

  另外,有些规范词总是觉得怪怪的,也是“规范卫道人士”最怕回答的问题,我曾在《某某华语规范面子书》提出“卡拉Ok”这个词,问说此词合乎规范否?若是为何?若不是可有更好的字词代替。结果是文人相轻乎?我被《某某华语规范面子书》禁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11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JamesBrooke


您好。

承蒙厚爱,把拙作“我对“华语规范化”的一点浅见”(1)(2) 转贴到佳礼网络。

希望您可以注明出处。即本人的部落格:http://zhzy.blogspot.com

也希望您不要编辑原文。

本人的文章也登在面书。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4-2011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JamesBrooke, 您好。
承蒙厚爱,把拙作“我对“华语规范化”的一点浅见”(1)(2) 转贴到佳礼网络。
希望您可以注明出处。即本人的部落格:http://zhzy.blogspot.com
也希望您不要编辑原文。
本人的文章也登在面书。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11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WbKoay

好深的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11-2025 10:33 AM , Processed in 0.12399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