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vinc666

GOOGL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2-2006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季奥运会项目介绍 III

24日 - 冰球(Ice Hockey)



都灵冬奥会项目介绍之冰球
文章来源:中国网

冰球的起源
冰球的起源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但人们 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冰球是由英国人传入北美的。在早期英国驻加拿大的兵站中,人们非常喜爱这项运动。在1870年代,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一些学生开始组织冰 球比赛,当时参加人数和场地大小均无规定,游戏者手持球杆,脚穿冰刀鞋,在坚硬的冰河冰面上竖立两根木杆为球门,以圆木片作球,在冰上来回追逐,将球射入 门内,以争胜负,后来屡经演变发展成现代冰球运动,并且制定了被人们称作"麦基尔规则"的相关规则。为了与此规则相适应,人们用现在的冰球取代了早期的橡 胶球,并且将冰球的每队上场人员定为九名。

188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诞生了第一个全国性冰球组织--加拿大业余冰球联合会(The Amateur Hockey Association of Canada)。该组织将冰球的每队上场人数减至七人,同年,一个由四支球队组成的冰球联盟在安大略湖成立。

在1890年代,此项运动传至美国,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在1895年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冰球比赛。虽然冰球运动在加拿大只是一个娱乐项目,但美国却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职业冰球联盟,该 联盟于1903年成立,总部设在密歇根州的Houghton,加拿大和美国的球队及球员都是该组织成员,三年后其规模扩大了一倍,到了1910年,北美职 业冰球联盟(NHL)正式成立。
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首次将男子冰球列位正式比赛项目,但冰球成为冬奥会比赛项目却是在1924年的查莫尼克斯冬奥会中,女子冰球是在1998年的长野冬奥会中成为正式比赛项目的。

项目介绍
场地介绍:冰球场长60米,宽30 米,四周有高1.15 ~1.22米的界墙。球门高1.22米,宽1.83米。中央用一条红线将比赛场地分为相等的两个区域。两条蓝线将比赛场地又分成三个区域:中间的为中性 区,两边为进攻(防守)区。红色圆弧区为重新开球区。红线区域是球门区。如果进攻一方在这个区域内将球打进,裁判将会判进球无效。冰球在底线(球门线两侧 的延长线)或球门后仍然视为好球,比赛将继续进行。被暂时罚出场的运动员,要坐在指定的受罚区内,双方的受罚队员有各自受罚区。球门后的场地外有两个指示 灯,进球得分时亮红灯。比赛因某种原因中断、或者一节比赛结束后亮绿灯。
每支球队可以报23名运动员,其中包括3名守门员(女子冰球每队可报18人,其中2名是守门员)。比赛时每队最多同时上场6人,其中1人是守门员。冰球比赛在进行中和暂停时都可以进行换人。全场比赛为60分钟,分三局进行,中间休息15分钟,以进球数多者为胜。

男子比赛赛制:12支参赛球队分成两组,每组六支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小组前四名的队伍进入1/4决赛,由一个小组的第一名对阵另一小组的第四名,小组第二对阵另一小组的第三名。1/4决赛获胜的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半决赛胜者争夺冠军,负队争夺铜牌。

女子比赛赛制:8支球队分为两组,每组4支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组前两名进入半决赛,由一个小组的第一名对阵另一小组的第二名,半决赛的胜者争夺冠军,负者争夺第三名。
小组积分算法:小组赛每赢得一场比赛胜利得2分,打平得1分,失利不得分。
加时赛和点球决胜:从1/4决赛开 始,如果两队在三节比赛之后战平,比赛将进入20分钟的加时赛,加时赛采用突然死亡法,即在加时赛中先进球的一方获得比赛胜利。如果双方在加时赛中都没有 进球,那么将进行点球决胜。点球决胜的规则与足球比赛相同:双方首先进行5对5的点球决胜,5轮比赛之后进球多的一方获胜,如果比分还是平局则将进行1对 1的互射点球决胜,直到分出胜负。

在奥林匹克冰球运动史上,加拿大 和苏联是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他们总共获得了19届奥林匹克冰球比赛中的14次冠军。加拿大夺得了全部前四届奥运冠军,以及前七届奥运比赛中的六次冠军, 但是到了1956年,他们夺冠的步伐被终止,1952年奥斯路冬奥会冠军是加拿大获得的第六枚,也是最后一枚奥运会冰球金牌。苏联冰球队在1956年的科 尔蒂纳冬奥会中异军突起,夺得金牌,并且在随后的十届冬奥会中获得了八枚冰球金牌,其中只有美国队在1960年和1980年两次在本土夺魁。在1992年 阿尔贝维尔冬奥会之后,苏联解体,该国在冰球项目上的统治也宣告结束。1998年长野冬奥会首次批准职业球员参加冰球比赛,很多冰球的国际巨星将奥运会冰 球项目的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6日 - 闭幕(Closing)



2006都灵冬季奥运会闭幕
文章来源:华翼新闻 

2006年冬季奥运会在色彩丰富的马戏表演和狂欢气氛中落下帷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正式宣布本届冬奥会结束。本届冬奥会的闭幕式在都灵奥运体育场举行,著名拉丁歌王里奇• 马丁和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安德利• 波塞利等2350名表演者为观众们献上精彩的表演。  

闭幕式的表演以盛大的烟花表演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随即宣布第20届冬季奥运会闭幕,同时邀请世界青年在4年后前往加拿大温哥华参加下一届冬季奥运会。罗格将冬奥会的旗帜交给了温哥华市长萨利文。萨利文自从19岁上发生滑雪事故以来就一直四肢瘫痪。他在一个经过特别改造的电动轮椅的协助下展开了奥运旗帜。  

   闭幕式前,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负责人弗隆说,萨利文市长突出代表了温哥华希望2010年冬奥会能够传递的信息,那就是不要拘泥于残疾,而要着眼于能力。  

为了配合闭幕式表演的气氛,组织者给所有参加闭幕式的运动员都准备了红色的小丑鼻子,并给3.5万名观众分别发放了象征天使和魔鬼的面具。  

在都灵冬奥会组委会负责人卡斯特拉尼讲话期间,曾有一名抗议者冲上主席台,不过他很快被保安人员带走。

完成了!!

[ 本帖最后由 vinc666 于 28-2-2006 12:1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3-2006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大卫日(St.David's Day)
3月1日



威尔士国庆节,圣大卫日,传说圣大卫是威尔士人的保护神,这一天各地的威尔士人都穿上节日盛装,佩戴上国花水仙花和青葱。

资料来源:酷狗图标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06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nc666 于 5-3-2006 00:12 发表
圣大卫日(St.David's Day)
3月1日

[IMG]http://img.photobucket.com/albums/v492/vincent904 ...


奇怪了,我每天都会上网,homepage也都是google的,怎么没看见这个st. david's day的logo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06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aaRa 于 5-3-2006 09:53 AM 发表
奇怪了,我每天都会上网,homepage也都是google的,怎么没看见这个st. david's day的logo呢?


这是区域性的节日图标,只有特定某些国家的google网站内看到。
譬如说这次的只有在http://www.google.co.uk/上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06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nc666 于 6-3-2006 07:38 PM 发表


这是区域性的节日图标,只有特定某些国家的google网站内看到。
譬如说这次的只有在http://www.google.co.uk/上出现。

原来--还有分区域性的图标--比如日本的--韩国的--如果只有道地才有的大型被重视节日--是否就意味着--属于它那国的GO0GLE就会有特别的纪念图标显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3-2006 0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nc666 于 4-2-2006 09:59 PM 发表
Google风格的个人ID图



[IMG]http://i ...

怎样cr8的??我进Make Your Own Search Engine»然后type名按cr8 button进入另一页可是没有出现图画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3-3-2006 05: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Percival Lowell



大家可以去http://www.google.com/mars看看。



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1855年3月13日—1916年11月16日),美国天文学家。

转载自:维基百科

罗威尔并非职业天文学家,他出生于波士顿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1876年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专业是数学。毕业后他游历远东,也到过中国。当他听说吉奥万尼·斯切亚帕利尼发现的火星运河后,他对火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894年他用私钱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弗来格斯塔夫建立了罗威尔天文台,专门研究火星。弗来格斯塔夫地势很高,无云日很多。罗威尔画了大量火星表面图并将它们发表。罗威尔在晚年将他的兴趣转向寻找海王星外的太阳系第九颗行星。他死后罗威尔天文台继续这项工作并于1930年真的找到了冥王星。冥王星的缩写PL中含有他的名字的缩写,以示发现者汤博对他的缅怀。

From: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Biography

Percival Lowell came from the distinguished Boston Lowell family. In addition to his own accomplishments, his younger brother Abbott was 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and his sister Amy Lowell was a well-known Imagist poet and critic.

Percival Lowell graduate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876 with distinction in mathematics, and traveled extensively through the Far East before deciding to study Mars and astronomy as a full-time career. He wa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supposed canals of Mars, as drawn by Giovanni Schiaparelli, who was director of the Milan Observatory and an esteemed Italian astronomer.

Lowell was also interested in the Orient, especially Korea and Japan. In the 1880s he traveled extensively in East Asia, becoming a representative of Korea to the United States. He also spent significant periods of time in Japan, writing books on Japanese religio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His texts are filled with observations and academic discussions of various aspects of Japanese life, including language, religious practices, econom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Influenced heavily by the Spencerian theories, Lowell argued that the Japanese language, about which he made keen observations, indicated an utter lack of personality among the Japanese, and that the Western world, compared with the East, represented the culmination of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In 1893, Lowell left Japan and resumed his interests in astronomy.

In 1894 he moved to Flagstaff, Arizona. At an altitude of over 7000 feet, and with few cloudy nights, it was an excellent site for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For the next fifteen years he studied Mars extensively, and made intricate drawings of the surface markings as he perceived them. Lowell published his views in three books: Mars (1895), Mars and Its Canals (1906), and Mars As the Abode of Life (1908). He thereby instigated the long-held belief that Mars had once sustained intelligent life forms.


His works include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what he termed the 'non-natural features' of the planet's surface, including especially a full account of the 'canals,' single and double; the 'oases,' as he termed the dark spots at their intersections; and the varying visibility of both, depending partly on the Martian seasons. He upheld the theory of the canals having been constructed for the purpose of 'husbanding' Mars's scanty water-supply.

Lowell's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planetary studies came during the last 8 years of his life, which he devoted to the search for Planet X, which was the designation for a planet beyond Neptune. The search continued for a number of years after his death at Flagstaff in 1916; the new planet, named Pluto, was discovered by Clyde Tombaugh in 1930. The symbol for the planet is a stylized PL--♇, chosen in part to honor Lowell.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predictions of a planet beyond Neptune were based on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predicted and observed positions of Neptune and Uranus, and the erroneous assumption that such discrepancies were caused by the gravitational influence of an unknown planet. In fact, the discrepancies were due to erroneous values for the masses of Neptune and Uranus; with modern precise values, the discrepancies disappear, and in any case it is now known that the mass of Pluto is far too small to exert any appreciable gravitational influence on other planets.

On March 13, 2006 Google launched a site called Google Mars which uses Google Maps to let the user move around the planet. On the Google homepage their logo mentioned Percival Lowell in the alternate text for this.


Percival Lowell (March 13, 1855 – November 12, 1916) was a wealthy amateur astronomer who was convinced that there were canals on Mars, and was the founder of Lowell Observatory in Flagstaff, Arizona.



Percival observing Mars from the Lowell Observatory.


[ 本帖最后由 vinc666 于 13-3-2006 06:06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vinc666 + 2 提供资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6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s birthday)
3月13日



帕西瓦尔·罗威尔(Percival Lowell,1855年3月13日—1916年11月16日),美国天文学家。

罗威尔并非职业天文学家,他出生于波士顿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1876年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专业是数学。毕业后他游历远东,也到过中国。当他听说乔范尼·夏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发现的火星运河后,他对火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894年他用私钱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弗来格斯塔夫建立了罗威尔天文台,专门研究火星。弗来格斯塔夫地势很高,无云日很多。罗威尔画了大量火星表面图并将它们发表。罗威尔在晚年将他的兴趣转向寻找海王星外的太阳系第九颗行星。他死后罗威尔天文台继续这项工作并于1930年真的找到了冥王星。冥王星的缩写PL中含有他的名字的缩写,以示发现者汤博对他的缅怀。

许多神话传说中都提到过火星,它有着火红的外表,是颗令人敬畏的行星。人们对火星的认识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20世纪初,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提出“火星表面存在交错的运河”这一假设,把全世界的天文爱好者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目前天文学家们已证明火星表面存在运河的结论是错误的。

人们之所以被引向了错误的方向,是因为翻译家在翻译“乔范尼·夏帕雷利假设”的时候理解错了一个单词的意思。Lowell是在1877年火星十分接近地球时对火星进行仔细观测后得出此假设的。 在1877年,虽然患有色盲,但是目光敏锐的意大利天文学家Giovanni Schiaparelli通过一个8.75英寸的望远镜来观测火星表面。Schiaparelli把所观测到的火星表面用意大利语描述出来并写在纸上,他在描述的时候用到了一个单词“canali”,它的意大利语意思是“通道”。但是翻译家在翻译的时候却把这个单词用英语翻译成了“canals”,“canals”是运河的意思。这也许完全是个巧合,历史学家说道:“这也许是因为人们沉浸在于1869年完成的伟大工程苏伊士运河的喜悦之中,苏伊士运河可以说是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所有参与建设者的伟大骄傲。”人们或许过于兴奋,以至于理解错了天文学家的本意。

Lowell在得知火星表面存在运河的假设后也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观测,最后得出结论:在火星表面存在的明显裂痕正是运河,它们的源头从地球上看起来十分昏暗,这正好与绿洲相对应。这些运河很有可能是由某种智慧生物所建造,这些智慧生物利用运河把荒芜的沙漠与水源充足的绿洲连起来。

Lowell在1895所著的一本书中就提到了火星运河一事,1908年Lowell推出了他完整的结论——“火星存在生命”。当时许多新闻媒体都对Lowell的结论表示赞同,不过仍有一些天文学家对此结论表示了怀疑。

以现在人的眼光看来,Lowell的结论完全可以算作主观臆断,他并没有对此做出认真的思索。但是在当时有许多媒体支持他的结论,以至于1916年逝世的时候许多人还一直拥护他所做出的结论。

还有一个错误的结论与无线电有关。1924时,应美国政府的要求,美国本土设立了一个无线电信号监听站,专门接收来自火星的无线电信号。1938年时Orson Welles利用一次无线电恶作剧使数以千计的人相信火星人将要攻打地球,并且首先攻击的目标就是新泽西。

今天人们知道火星表面并不存在运河,火星上也没有什么智慧生物。有关学者说道:“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这种结论完全是出于人们主观臆测的结果。”当人们看到许多黑暗的深堑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条蜿蜒的运河。

帕西瓦尔·罗威尔在观察火星


资料来源:四川在线wikipedi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3-2006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星研究大事记

1698年:荷兰天文学家Christiaan Huygens出版了一本与天文有关的书籍,第一次公开的推测火星表面存在智慧生命。

1784年:William Herschel先生认为火星表面昏暗的地方是海洋,而明亮的地方是陆地。他推测火星有智慧生物生存,并且这些智慧生物偏爱与人类相似的生活环境。

1854年:William Whewell得出结论,火星表面存在绿色的海洋和红色的陆地。

1858年:一个信仰耶稣的和尚Angelo Secchi绘制出了火星表面的运河图,他在随后的文章中写道,宇宙中充满了有机体,他们在类似于地球环境的行星上生活着。

1860年:Emmanuel Liais认为火星表面昏暗的地方实际上不是海洋,而是被大量的植被所覆盖所成。

1867年:英国天文学家Richard Anthony绘制了一幅拥有陆地与海洋的火星表面图。

1873年:法国天文学家Camille Flammarion认为火星表面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其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红色植被。

1877年:Giovanni Schiaparelli使用“canali”一词来描绘他所看到的火星表面。但是翻译家在翻译的时候却把这个词用英语翻译成了“canals”,“canals”是运河的意思。

1894年:美国天文学家Percival Lowell在亚利桑那州观测火星表面。次年,这位美国天文学家得出了火星表面存在运河的结论,并且他认为这是由智慧生物建造所成。

1898年:英语作家H.G. Wells由Lowell的结论得出灵感,完成了一篇科幻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火星人对地球进行了侵略。

1908年:Lowell认为火星表面存在智慧生物,并且这些运河正是由这些智慧生物所建造,至此,他完成了他的全部结论。

1921年:无线电的发明人Guglielmo Marconi声称他听到了来自火星的无线电信号。次年以及1924年火星离地球表面很近的时候,经由美国政府同意,在美国部分地区实行无线电信号管制,以便科学家们可以无干扰的接收来自火星的无线电信号。

1938年:Orson Welles在万圣节虚构出了来自火星的无线电信号,声称火星人即将侵略地球,他的做法出自H.G. Wells所写的一篇科幻文章。许多美国人相信火星人已攻击地球并且在新泽西洲登陆。

2003年:有历史记录以来火星离地球表面的距离出现最近的一次。网络上流传出火星将破坏地球环境的流言。

2005年:科学家们在火星找到了沉没的冰山以及大气中的甲烷,这使得科学家们推测火星表面存在有微生物。

资料来源:四川在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3-2006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q\=.=/p 于 12-3-2006 02:51 AM 发表

怎样cr8的??我进Make Your Own Search Engine»然后type名按cr8 button进入另一页可是没有出现图画[/co ...


来迟了,因为那个网站已经换了图标的模式。
迟些再有这样的“笋野”,我会更积极的通知各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3-2006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St。 Patrick's Day

等vinc666来解释好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vinc666 + 2 提供即时资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3-2006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
3月17日



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是每年的3月17日,是为了纪念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这一节日5世纪末期起源于爱尔兰,美国从1737年3月17日开始庆祝。。

公元432年,圣帕特里克受教皇派遣前往爱尔兰劝说爱尔兰人皈依基督教。他从威克洛上岸后,当地愤怒的异教徒企图用石头将他砸死。但圣帕特里克临危不惧,当即摘下一棵三叶苜蓿,形象地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他雄辩的演说使爱尔兰人深受感动,接受了圣帕特里克主施的隆重洗礼。公元493年3月17日,圣帕特里克逝世,爱尔兰人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圣帕特里克节。

1737年,一些爱尔兰绅士和商人们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聚会纪念圣帕特里克,并成立了爱尔兰慈善社团。1780年和1784年,费城和纽约先后成立了圣帕特里克友谊之子等团体,从此美国每年都庆祝这个节日。

美国的圣帕特里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礼拜和聚餐等活动。美国的爱尔兰人喜欢佩带三叶苜蓿,用爱尔兰的国旗颜色——绿黄两色装饰房间,身穿绿色衣服,并向宾客赠送三叶苜蓿饰物等。

资料来源:酷狗图标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06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波斯新年(Persian New Year)
3月20日



波斯新年 即伊朗新年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新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资料来源:酷狗图标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06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X众X局看到一本google的书,很多logo哦,而且竟然还有我最喜欢的frank lloyd wright的logo,但是很贵,买不下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4-2006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Google 出了中文名叫"谷歌"后,昨天中国已经有个新的logo.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vinc666 + 2 提供即时资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6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pcheah 于 17-4-2006 01:48 PM 发表
Google 出了中文名叫"谷歌"后,昨天中国已经有个新的logo.



哇...好文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4-2006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的,Joan Miró。

资料转载自:
维基百科

胡安·米羅(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是一位西班牙的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和版畫家,生於巴塞罗那。他早年接触过许多前卫艺术家,如梵谷、马蒂斯、毕加索、卢梭等人的作品,也尝试过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的表现手法。逐步形成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米羅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Joan Miró (April 20, 1893 – December 25, 1983) was a Catalan Spanish painter, sculptor and ceramist born in Barcelona.

His work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Surrealism, a fascination with the subconscious mind, an interest in recreating the child-like, and Catalan and Spanish pride. In numerous writing and interviews dating from the 1930s forward, Miró expressed contempt for conventional painting methods and his desire to abandon them (in his words "murder" and "assassinate" and or "rape" them) in favour of more contemporary means of expression.

As a young man, Miró was drawn towards the arts community that was gathering in Montparnasse and in 1920 moved to Paris. The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urrealist poets and writers, he developed his unique style: organic forms and flattened picture planes drawn with a sharp line. Generally thought of as a Surrealist because of his interest in automatism and the use of sexual symbols (for example, ovoids with wavy lines emanating from them), Miró’s style was influenced in varying degrees by Surrealism and Dada, yet he rejected membership to any artistic movement in the interwar European years. André Breton, the founder of Surrealism, described him as "the most Surrealist of us all." Breton was known for his affinity to automatism and promoted using starvation, lack of sleep, and drugs for inducing hallucinogenic states conducive to create art that reveals the subconscious. Miró confessed to creating one of his most famous works, Harlequin's Carnival, while hallucinating due to a lack of food.

By not becoming an official member of the Surrealists, Miró was free to experiment with any artistic style that he wished without compromising his position within the group and being accused of not being a “true” Surrealist. He pursued his own interests while the art world,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groups which politicked and jockeyed for prominence. Miró’s artistic autonomy, in that he did not adhere to any one particular style, is reflected in his work and his willingness to work with several media.

In an interview with biographer Walter Erben, Miró expressed his dislike for art critics, saying, they "are more concerned with being philosophers than anything else. They form a preconceived opinion, then they look at the work of art. Painting merely serves as a cloak in which to wrap their emaciated philosophical systems."

In 1926, he collaborated with Max Ernst on designs for Sergei Diaghilev. With Miró's help, Ernst pioneered the technique of grattage, in which he troweled pigment onto his canvases.

Miró married Pilar Juncosa in Palma de Mallorca on October 12, 1929; their daughter Dolores was born July 17, 1931.

Shuzo Takiguchi published the first monograph on Miró in 1940.

Joan Miró won the 1954 Venice Biennale printmaking prize, and in 1980 he received the Gold Medal of Fine Arts from King Juan Carlos of Spain. In 1959, André Breton asked Miró to represent Spain in The Homage to Surrealism exhibition together with works by Enrique Tábara, Salvador Dalí, and Eugenio Granell.

In his final decades Miró accelerated his work in different media producing hundreds of ceramics, including the Wall of the Moon and Wall of the Sun at the UNESCO building in Paris. He also made temporary window paintings (on glass) for an exhibit.

In the last years of his life Miró wrote his most radical and least known ideas,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gas sculpture and four-dimensional painting.

Miró died in Mallorca December 25, 1983.

Many of his pieces are exhibited today in the Fundació Joan Miró in Montjuïc, Barcelona; he is buried nearby, at the Montjuïc cemetery.

Today, his paintings sell between US$250,000 and US$8 million.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 收起 理由
vinc666 + 2 提供即时资讯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06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胡安·米罗的生辰(Joan Miró's Birthday)
4月20日



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的艺术代表了超现实主义的另一种风格,即有机的超现实主义。米罗的作品是令人愉快的, 其画面洋溢着自由天真的气息,往往人见人爱。

米罗生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1907年开始学习艺术,曾在巴塞罗那市的几所美术学校学习。他早年接触过许多前卫艺术家,如凡高、马蒂斯、毕加索、卢梭等人的作品,也尝试过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的表现手法。在接受了各种可能的影响之后,他逐步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形成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

当然,这成功还得益于他家乡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米罗的艺术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画中往往没有什么明确具体的形,而只有一些线条、一些形的胚胎、一些类似于儿童涂鸦期的偶得形状。颜色非常简单,红、黄、绿、蓝、黑、白,在画面上被平涂成一个个的色块。看起来,这些画自由、轻快、无拘无束。但是,如果你认为它们是漫不经心一蹴而就的,那你就错了。它们其实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虑相结合的结果。正如米罗自己所述,“当我画时,画在我的笔下会开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在我工作时,形式变成了一个女人或一只鸟儿的符号……第一个阶段是自由的,潜意识的。”但是,“第二阶段则是小心盘算。”因此,尽管米罗的画天真单纯,仿佛出自儿童之手,但它们绝没有儿童画的稚拙感,它们是缜密思考后的流畅活泼。

胡安·米罗,摄于1935年6月


胡安·米罗,摄于1935年(摄影师:Carl Van Vechten)


作品:La Leçon de Sky


作品:Miro's Cat


作品:自画像


作品:The Village


作品:Birth of the World


资料来源:中文wikipediawikipedia魅惑之都-大都会Fantasy Ar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4-2006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利害..醬也給你收集到..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06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地球日(Earth Day)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最早的地球日活动是1970年代于美国校园兴起的环保运动,1990年代这项活动从美国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环保主义者的节日和环境保护宣传日,在这天不同国籍的人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传和实践环境保护的观念。

最初的地球日选择在春分节气,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昼夜时长均相等,阳光可以同时照耀在南极点和北极点上,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时也象征着人类要抛开彼此间的争议和不同,和谐共存。传统上在很多国家都有庆祝春分节气的传统。早期联合国也在每年的春分举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动。

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在美国各大学举行演讲会,筹划在次年的4月22日组织以反对越战为主题的校园运动,但是在1969年西雅图召开的筹备会议上,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将运动定位在于全美国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草根运动。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各地总共有超过2000万人参与了环境保护运动,这次运动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组织环保活动成为一种惯例,在美国地球日这个名号也随之从春分日移动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题也转而更加趋向于环境保护。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发生的第一届地球日活动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这次运动催化了人类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并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而1970年活动的组织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们称为地球日之父。

由于环境保护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1990年第二十届地球日活动的组织者希望将这一美国国内的运动向世界范围扩展,为此他们致函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呼吁他们采取措施,举行会晤缔结关于环境保护议题的多边协议,协力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地球日的组织者还呼吁全世界愿意致力环境保护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动员国民开展环境保护运动。地球日活动组织者的倡议得到了亚洲、非洲、美洲、欧洲许多国家和众多国际性组织的响应,最终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逾2亿人参与了地球日的活动。从此世界地球日成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地球之旗
地球之旗的主要图案是NASA的阿波罗十七号飞船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放置在深蓝色的背景上,它是由约翰麦克尼尔于1969年为首届地球日活动设计的,现在这面旗帜是环境保护运动的象征。



世界地球日2005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 ... p;page=3#pid6088593

盖洛德·尼尔森的一番演说
http://chinese.cari.com.my/myfor ... p;page=3#pid6088725

资料来源:中文wikipedi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4-2024 10:49 PM , Processed in 0.08956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