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463|回复: 308

南传菩萨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12-2010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作者: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



The Ven. Mingun Sayadaw

          缅译英:乌哥烈及乌叮灵


U Ko Lay and U Tin Lwin

          英译中:敬法比丘

作者简介

本书的作者是缅甸已故的Bhaddanta Vicittasarabhivamsa,一般上人们都称他为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

他于19111111日出生于Thaibyuwa。八岁时,他被送去Min-gyaung寺读基本佛学。十岁时,他在那间寺院出家为沙弥,授戒师是U Sobhita大长老。

十年后,他去到Sagaing,明昆山的法流寺深造。在1930年时,他受了具足戒。当他的授戒师,即第一代法流寺住持在1937年去世时,他成了该寺的住持。

大长老在1953年成了缅甸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三藏持者(Tipitakadhara)。他花了四年的时间通过了在缅甸最艰难的佛学考试。这项考试不单只要求应考者能流利地背诵三藏,更需要精通一切注疏与疏钞。在1985年,大长老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一万六千页佛教经典的能力被列入健力世大全里。(过后另有五位比丘通过了这项最艰难考试。目前在世的还有三位。)

在佛教第六次经典结集召开前,他被委任为三藏经典总编辑。在召开经典结集的两年期间内,他扮演了回答者的角色(即第一次结集时优婆离尊者与阿难陀尊者的角色)。其时发问者是已故的马哈希大长老(他扮演了大迦叶尊者的角色)

经典结集结束之后,在当时缅甸首相乌努(U Nu多次恳求之下,大长老从1956年至1969年期间,一共花了十三年的时间来编这套《大佛史》。这套《大佛史》一共有六集八册。第一集上下两册解释如何修习菩萨道,其主要数据来源是《佛种姓经》、《行藏》、《本生经》及它们的注疏,也有些部份是引用自其它经典及论著,例如《清净道论》。其余五集六册则解释佛法僧三宝:第二至第五集细述佛陀降生人间至证入般涅槃期间的事迹;第五集的最后一章解释法宝;而第六集上下两册则简述诸大弟子的事迹,包括比丘、比丘尼及在家男女居士。这套巨著为缅甸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普遍受到僧伽与在家众的欢迎与称颂。

除此之外,大长老也成立了三藏协会以训练年轻一代的比丘成为三藏持者。他也协助推动成立佛教大学与为僧伽特设的佛教命施专科医院。

一九九三年二月九日,大长老在明昆山法流寺病逝,享年八十一岁。

中译序

此书分为上下两册,译自英文版的《大佛史》(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的第一集上下两册讲解菩萨道的部份。译此书的原意是希望发愿修菩萨道者得以窥见记载于巴利圣典里的菩萨行道,而对他们在实践其愿方面有所帮助;也希望欲证悟阿罗汉道果者能更了解应当如何修习波罗蜜,再实践之以令其成熟,而早日解脱生死苦海。

在学长推荐之下,译者细阅此书的英文本,深觉该书极具启发性,而且实际管用,肯定会令认真的读者获益良多。就译者本身而言,他从以在家身份翻译此书,再以出家身份校稿,有此转变实多得此书法水沐浴之故。这的确合乎世尊所说的「护法者法亦护之」,而且在今生亦得见其成效。

在此,译者谨以翻译此书来礼敬世尊、正法与圣僧伽。愿世尊善说的正法宝藏得以久住于世。

感谢蔡伟恒先生把手稿输入计算机、灵泉禅寺提供计算机及打印机、弘誓文教基金会提供打印机及铜版纸。也感谢校稿者及所有协助出版此书之人。愿他们对此书的献有助于他们早日证悟涅槃。

最后,译者与他敬爱的母亲、长辈、亲人、朋友、所有的读者及一切众生分享翻译此书的功德,也把此功德回向予其已故的父亲。愿他们的随喜成为他们早日获得解脱的助缘。

                                                                    译者敬法比丘

                                                                    一九九九年五月

                                                                    写于台湾月眉山灵泉禅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向素还真说声谢谢,因为和他讨论的因缘下,他介绍了南传菩萨道。
开此帖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南传菩萨道,希望大家也能参与,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10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向素还真说声谢谢,因为和他讨论的因缘下,他介绍了南传菩萨道。
开此帖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南传菩 ...
wusen 发表于 24-12-2010 05:36 PM


本来还想酸你一下,不过却出乎意料见你向我道谢。当年我也是因为善知识贴南传佛教的贴,才认识南传佛教,改变了我学佛的观念。
谢谢你贴这个贴,让大家从中获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uyuan.org/fbyd/test/200611/82.html

大家可以参考以上的网址,属于中文版,

以下的属于英文版:

http://web.ukonline.co.uk/buddhism/gcobv1a.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作者的来历不简单,

本来,我很想寻找经文的根据来确定真实性,但是,作者并没有列出他的文章根据那一篇经文,所以,不容易得到经文对照。

无论如何,我暂时选择相信他的文章是根据南传经文而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菩萨道(上)

第一章:礼敬与原意[2]
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佛陀。有如过去诸佛一样,他的出现是稀有的;在人、天与梵天三界里没有与他同等的伙伴;作为信他的众生的归依处,以及拥有一切的荣誉、美德与素质。(除了八个各自的特征[3],即:寿命、高度、家族、修苦行的时间、身体的身光、出家时所用的交通工具、菩提树与金刚座的面积)
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法。这是由于佛陀怜悯众生而作出最适当的教法[4]。而且佛陀本身也对法怀有很高的敬意。
我以最高的敬意顶礼僧,圣者的僧团。他们正确与正直地修习法[5],是导师真正的儿子。
礼敬佛法僧之后,我应该以不太短也不太长,不太简单也不太难懂的文法,主要根据经典中的《佛史》或《佛种姓经》[6](Buddhavamsa)和它的注疏,以及其它有关的经典与注疏,著作这部《大佛史》(Maha-Buddhavamsa)──一本有关过去多过恒河沙数的无数量佛之中的二十五尊佛的生平之书,始于授记[7]须弥陀隐士(妙智,Sumedha)为菩萨的燃灯佛(Buddha Dipavkara)。
愿那些欲寻求善业与智慧的有德之士,已具备信心地归依了佛法僧三宝,正确与正直的培育戒(sila)、定(samadhi)、慧(pabba)三学的人,能够证得道、果与涅盘。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
生于佛陀出世的时代是稀有的机会。
有一次给孤独长者[8](Anathapindika,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的施主)去王舍城(Rajagaha)探访他的妹夫时,第一次听到「佛陀」这个字眼。当他一听到「佛陀」这个字时,他即刻颂扬:“Ghoso’pi kho eso gahapati dullabho lokasmim yad idam ‘buddho buddho’ti”──意即「朋友,在这世上能够听到『佛陀』这个字已是很稀有难得的事。」
当佛陀住在鸯崛多罗波国(Avguttarapa)的阿巴那城(Apana)时,有一个闻名的婆罗门导师施罗(Sela)从他的朋友哥尼亚隐士(Keniya)口中听到「佛陀」这个字。当他一听到「佛陀」这个字时,他即刻说:“Ghoso’pi kho eso dullabho lokasmim yad idam ‘buddho buddho’ti”──意即「在这世上能够听到『佛陀』这个字已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不久之后,他跟他的三百位弟子都成为「善来比丘」[9](ehi-bhikkhu),再过七天之后,他们都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些经典的摘要显示出,即使是听到「佛陀」这名词已是很稀有及难得之事,佛陀出世之难能可贵更是无以形容的。
关于这点,我们须了解,当人们提到「钻石」时,它可以是指货真价实的钻石或假货。同样地,在佛陀还未开悟时,早已有佛陀出世的广泛谣言。给孤独长者和施罗两人肯定早已听过六外道导师[10]冒称自己为佛。就像只有提到真实的钻石的时候:「钻石」这两个字眼才能令一位懂得分辨真假钻石的人感到高兴;同样地,只有在提到真实的佛陀的时候:「佛陀」这一词才会令有高度智慧的给孤独长者与施罗感到欢喜。
就有如一个愚人把假钻石当真是一种错误,六外道弟子误以为他们的导师(六外道导师)是真的佛陀也是一种错误与有害的决定,即「邪胜解」(micchadhimokkha)。
为了更深入的体会与珍惜佛陀的稀有出世,(开始时)简要地知道以下有关菩萨与佛陀的事是相当重要的:
菩萨(肯定以后会成佛者,即未来佛);
菩萨的任务;
佛陀(一位已经圆满菩萨的任务和觉悟的至上者);
佛陀的任务(佛陀的日常任务)。

菩萨
菩提(bodhi,觉悟)是指四个道智[11](maggabana)。一切知智[12](sabbabbutabana)可以有或没有跟它一同生起。
菩提有三种:
三藐三菩提或正等正觉(sammasambodhi):此菩提是四道智连同一切知智。在此,正等正觉者没有依靠导师,而是自己证得彻知四圣谛[13]的四个道智。除了能断除内心的烦恼之外,它也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vasana)。一切知是明了一切值得了解之事。
辟支菩提(paccekabodhi):此菩提是指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
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avakabodhi):此菩提是指必需依靠导师(佛陀)的帮助才能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个道智。
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三藐三菩萨(sammasambodhisatta),即「未来圆满佛」。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辟支菩提者是为辟支菩萨(pacceka-bodhisatta),即「未来辟支佛」。有很强烈善欲想要证得弟子菩提者是为声闻菩萨(savaka-bodhisatta),即「未来弟子」。
三种未来佛(菩萨)
未来佛可分为三种,即(a)慧者菩萨(pabbadhika),(b)信者菩萨(saddhadhika)和精进者菩萨(viriyadhika)。
成佛即是证得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为了获得这至上的智慧,寻求者的心必须以智慧为主导。以智慧为主导这因素是指在作出一切的身语意业之前,都有一番细心的思考。如此,他的智慧一世复一世地日渐成熟,而在完全圆满时证得远远超越其它智慧的一切知智。
有如在俗世里,我们投资金钱以赚钱,同样地,我们投资知识以获得一切知智。
「慧者菩萨」的慧根最利,在每一分努力里都以智慧为主导,在勤修波罗蜜[14](parami)四阿僧祇[15]与十万大劫之后即当成佛。
有些菩萨深信自己能够通过修习波罗蜜而成佛。他们的心最显着的是信。这类菩萨的信比智慧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因此他们被称为「信者菩萨」。由于他们并不是以智慧为主导,而是以信为主导来修习诸波罗蜜,因此不能在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之后成佛,而必须在八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
还有另一类菩萨纯粹依靠自己的精进力,智慧并不是他们的重要因素,也不太注重修习波罗蜜能够达到成佛这一信念。他们坚持精进就能成佛。因此,在修习波罗蜜时,他们把精进放在首要与优先的地位,而只能在十六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之后才成佛。因此,他们被称为「精进者菩萨」。
在此,我们必须注意慧者、信者以及精进者这三类分法只是应用于未来佛(菩萨)而已,而不是已经开悟的圆满佛。只有他们还是菩萨时才有这三类分法;一旦证得佛果之后,他们在智慧、信与精进各方面都是没有差别的。我们不能说某位佛在其中一方面比其它的佛更圆满。
Pabbadhikanam hi saddha manda hoti pabba tikkha;   
慧者菩萨慧强信弱;
Saddhadhikanam pabba majjhima hoti saddha balava;
信者菩萨慧中信强;
Viriyadhikanam saddha-pabba manda viriyam balavam.
精进者菩萨信与慧皆弱,但精进强。
三类菩萨差别的原因
如前面所提到的,有三类菩萨,以及三种圆满波罗蜜的期限,即是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八阿僧祇与十万大劫和十六阿僧祇与十万大劫。这差别的原因是基于菩萨所选择的行道,即是慧者菩萨选择需要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慧行道;信者菩萨选择需要八阿僧祇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信行道;精进者菩萨则选择需要十六阿僧祇与十万大劫才能达到目标的精进行道。
根据其它论师的见解[如《行藏注疏》(Cariyapitaka Atthakatha)中的「杂论」(Pakinnakakatha)所述],三种期限的差别是由于三种不同的精进力层次,即是强、中与弱。[此见解认为慧者菩萨是由于显着的精进力而得以在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里圆满诸波罗蜜。这一点免不了有「混乱的缺点」(savkara-dosa),因为它把慧者菩萨与精进者菩萨混合起来。]
根据护法论师(Dhamanpala)与其它论师的见解,这些期限的差别是由于「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vimutti paripacaniya dhamma)有所差异,即强、中与弱。
更详细的解释:在菩萨被授记时已可分为三类:
敏知者菩萨(略开智者菩萨,ugghatitabbu bodhisatta);
广演知者菩萨(vipabcitabbu bodhisatta);
所引导者菩萨(neyya bodhisatta)。

(一)如果「敏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savaka-bodhi),即成为阿罗汉,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三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16]与四无碍解智[17](patisambhidabana)。这是被授记的八条件之一。
(二)如果「广演知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还未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三)如果「所引导者菩萨」有意在他被授记的那一世证得弟子菩提,他有能力在佛陀刚讲完一首四行偈的第四行时,即证得阿罗汉果,连同六神通与四无碍解智。

敏知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已经强到他只须在被授记之后,再修习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即可成佛。广演知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只是中等而已,因此在被授记之后,还须再修习八阿僧祇与十万大劫方能成佛。所引导者菩萨的「导致解脱之波罗蜜的成熟程度」很弱,因此他在被授记之后,还须再修习十六阿僧祇与十万大劫方能成佛。
于此,敏知者菩萨即是慧者菩萨;广演知者菩萨即是信者菩萨;所引导者菩萨即是精进者菩萨。
不可能在未圆满波罗蜜的期限之前证得佛果
需要三、四或五个月才能成熟的稻种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十五天或一个月即可收割的。即使在一天里浇很多次的水,它还是不能如你所愿地生茎、长叶、结米与成熟。同样地,这三类菩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四、八或十六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圆满波罗蜜期限之前,在诸波罗蜜还未圆满时证得佛果的。[即使是在被授记之后就每天有如维山达拉王子[18](Prince Vessantara)一般地行布施及勤修其它的波罗蜜,如持戒等等,也是不可能提早成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12-2010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错误翻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从以上的文中,有三种菩萨,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即是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八阿僧祇与十万大劫和十六阿僧祇与十万大劫。

一劫有多久呢?
好像曾经听过代表宇宙的出现到毁灭。属于亿万年之久。如有错误,请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2-2010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神弥赛亚 于 24-12-2010 06:08 PM 编辑

有情觉者被翻译成菩萨了。
有情觉者,表示即将醒觉的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查了网上资料,

「三大阿僧祇劫」到底有多久呢?
  
  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劫」是表示極長的時間。劫又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正好是世界經過了一次的成、住、壞、空。因此,當世界歷經三次成、住、壞、空,也就是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三大阿僧祇劫。
  
  以下僅就小劫、中劫、大劫作一介紹:
  
  1.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3.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形成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壞滅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A.成劫: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成立時期。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由於眾生的業緣之風颱起,引起種種的大自然變化,逐漸形成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間、而後有情眾生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B.住劫: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此期又有減劫和增劫之分。在此劫中會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C.壞劫:壞劫是水、火、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首先是眾生世間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也隨之破壞,稱為界壞。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
  
  D.空劫: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
  
  空劫之後,又開始另一期的成、住、壞、空,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持續、破壞。如此世界從成到住、住到壞、壞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約三億二千萬年,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復生滅,每一週期大約需時十二億八千萬年。因此,三大阿僧祇劫大約是三十八億四千萬年之久。
  
wusen:
如果说世界都坏了,那么佛法肯定不存在,那么,这些菩萨又从哪儿学佛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佛之间的时间,也是无数劫,也就是说,世界坏灭之后,佛法依然出现,而这些佛法并不是新佛出现而传达,难道是四禅天之后的众生把佛法带回世界,以便让菩萨能继续学佛法?

很多菩萨不能在没有佛法的世界自己思考出佛法,要不然,就已经是辟之佛程度了。
也许他们只能成为外道,不过是修行善道的外道,继续堆积婆罗密,等待下一尊佛的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6: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能生活在有佛法的世界,实在难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10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查了网上资料,

「三大阿僧祇劫」到底有多久呢?
  
  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剎那」是表 ...
wusen 发表于 24-12-2010 06:21 PM

不生不灭,世间从入灭到生起可以算是有限眼界的察觉。文中所指的菩萨是未醒觉众生之意,是累计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八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和十六阿僧祗与十万大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2010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真神弥赛亚


    如果继续研究南传菩萨道,我们会发现还没授记和已经被授记的菩萨分别。。。。研究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10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真神弥赛亚


    如果继续研究南传菩萨道,我们会发现还没授记和已经被授记的菩萨分别。。。。研 ...
wusen 发表于 24-12-2010 06:42 PM

拿英文的对照就会有点出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2010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24-12-2010 10:33 PM 编辑

楼上的在死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12-2010 01: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12-2010 08:21 AM 编辑

wusen,
很多时候,是因为你用小乘教的语言定义和思维,所以误解菩萨道/大乘的教义。

1。觉有情是菩萨,至古以来在大乘是常识
觉就是开佛智/大菩提了, 众生开佛智/大菩提了就是菩萨了。
2。菩萨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成佛,你可知在法华经,世尊说他用多久才能成佛吗?
菩萨要度一切众生,是不顾时间的,再说他们也已方知时间-众生只是真心的假相。
菩萨要先知空的究竟法。
很多小乘人误解修菩萨道是从这世算起,其实不然,宇宙无始无终,
如法华经中世尊的大第子们回想自己的菩萨道修行,大乘修者早在远古(如几阿僧祇大劫)就修菩萨道了,
这是修行只是回想联系已前的菩萨道修行,所以才会有顿悟这回事。
3。如果说世界都坏了,那么佛法肯定不存在 - 但众生也同样不不存在。
4。世界坏灭之后,佛法依然出现- 佛法是指宇宙真理,不是世尊的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10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神弥赛亚 于 25-12-2010 03:13 PM 编辑

其实不是菩萨道,也不是菩萨。
那是错误理解和翻译,要不然三藏十二经连菩萨个字都不提,不觉得奇怪?
该翻译来源是来自一个台湾人的手笔,为第一翻译。

在原文的原意是未醒觉的众生,有情就是众生。菩提为智慧。合词为未醒觉的众生,在网路上找许久只有这篇翻译文,各位不觉的奇怪吗?

原始佛法修行和习俗就是如此,所以就算你们强加也无法改变最真实的修行。而你们把这个最真实的修行当成菩萨道,那么修行原始佛法的人都成了大菩萨,大阿罗汉。反过来大乘思想就成小道了。辩解还是需要谨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10 03: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5-12-2010 04:32 PM 编辑

这只是各学派在用此选字的问题。
因为北传大乘早就用菩萨/菩萨道这词了, 南传就用大菩提圣人/大菩提道这词。
两种翻译选辞都是指一样的事物。这南传长老也有解释过了。
因为内容定义都是一样的, 如要发大菩提愿,行十大波罗蜜善法(parami),拿菩萨八戒,菩萨被授记,等
再说拿菩萨戒被授记的内容定义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三类菩萨被授记为:敏知者菩萨(略开智者菩萨,ugghatitabbu bodhisatta),广演知者菩萨(vipabcitabbu bodhisatta),所引导者菩萨(neyya bodhisatta)。
说明此大菩提道的修者就是各不同程次的菩萨。

在巴利文和英文的此论中,两种翻译选辞都是通用的, (有时间我可引用给你看)
此道就是超越声闻缘觉的阿罗汉果的目标,直达如世尊所得的佛果为目标。
所以在那台湾的中文解释给大乘的读者看,用大乘通用的词语是没有错的。
若你不信你可拿去南传本宗看,南传本宗大可以写去要求改正解释。
但为何没有呢? 只能说你的理解不付合南传本宗的基本看法。

这大小之分只是指在载量的意义, 声闻道是个人解脱的法门,以个人无余涅磐为目标, 载量不能算大。
大菩提道/菩萨道是以有发自度和度一切众生的愿为标准。此心量就要很大,要常在生死道上完成波罗蜜善法,载量是算大。所以南传也名次道为大菩提,以区别声闻缘觉的菩提。


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三藐三菩提者是为三藐三菩萨(sammasambodhisatta),即「未来圆满佛」。有很强烈的善欲想要证得辟支菩提者是为辟支菩萨(pacceka-bodhisatta),即「未来辟支佛」。有很强烈善欲想要证得弟子菩提者是为声闻菩萨(savaka-bodhisatta),即「未来弟子」。


Pabbadhikanam hi saddha manda hoti pabba tikkha;   
慧者菩萨慧强信弱;
Saddhadhikanam pabba majjhima hoti saddha balava;
信者菩萨慧中信强;
Viriyadhikanam saddha-pabba manda viriyam balavam.
精进者菩萨信与慧皆弱,但精进强。


以上此文就有与法华经相通之义, 在法华经中佛陀的声闻阿罗汉亲第子在听闻法华经教义后,猛然顿悟自己在前世就修大菩提道/菩萨道的。 放舍了原本的阿罗汉无余涅磐的目标,改为声闻菩萨(savaka-bodhisatta),成为了菩萨后,被佛陀授记为未来佛了。

若声闻道和大菩提道/菩萨道的修行法和修行目标是相同的, 那南传至古就不会有两种不同的修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10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真神弥赛亚 于 25-12-2010 04:22 PM 编辑

以上言论是误导性言论micchadhimokkha,bodhisatta是觉智众生,原始佛法众生皆能成佛(阿罗汉)ye ca atita sambuddha ye ca buddha anagata yo cetarahi sambuddho bahunnam sokanasano。bodhisatta就是未入初果众生。

可以依据本生经,包括愚笨的国王都是bodhisatta。
未觉众生,依据他们各自因缘居足成就阿罗汉。而不是修未觉众生道。

六度万行就是唯一修入一果,二果,三果,四果。
下面那个外道很没有礼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1:15 AM , Processed in 0.14256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