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68|回复: 18

有心?無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2-2010 08: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心?
無心?


----達磨大師無心論-----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麤而見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談無心之論矣。

弟子問和尚曰。有心無心。

   

答曰。無心。

  

問曰。既云無心。誰能見聞覺知。誰知無心。

  

答曰。還是無心能見聞覺知。還是無心能知無心。

  

問曰。既若無心。即合無有見聞覺知。云何得有見聞覺知。

  

答曰。我雖無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問曰。既能見聞覺知。即是有心。那得稱無。

  

答曰。只是見聞覺知。即是無心。何處更離見聞覺知別有無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為汝解說。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見。終日見猶為無見。見亦無心。聞終日聞猶為無聞。聞亦無心。覺終日覺猶為無覺。覺亦無心。知終日知猶為無知。知亦無心。終日造作。作亦無作。作亦無心。故云見聞覺知總是無心。

  

問曰。若為能得知是無心。

  

答曰。汝但子細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復可得。是心不是心。為復在內為復在外為復在中間。如是三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

  

問曰。和尚既云一切處總是無心。即合無有罪福。何故眾生輪迴六趣生死不斷。

  

答曰。眾生迷妄。於無心中而妄生心。造種種業。妄執為有。足可致使輪迴六趣生死不斷。譬有人於暗中見杌為鬼見繩為蛇便生恐怖。眾生妄執亦復如是。於無心中妄執有心造種種業。而實無不輪迴六趣。如是眾生若遇大善知識教令坐禪覺悟無心。一切業障盡皆銷滅生死即斷。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盡。若悟無心。一切罪滅亦復如是。

  

問曰。弟子愚昧心猶未了。一切處六根所用者。應答曰語。審種種施為。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定無心否。

答曰。定是無心。只為眾生妄執有心即有一切煩惱生死菩提涅槃。若覺無心即無一切煩惱生死涅槃。是故如來為有心者說有生死。菩提對煩惱得名。涅槃對生死得名。此皆對治之法。若無心可得。即煩惱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問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過去諸佛皆得菩提。此謂可乎。

答曰。但以世諦文字之言得。於真諦實無可得。故維摩經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剛經云。無有少法可得。諸佛如來但以不可得而得。當知有心即一切有。無心一切無。

  
  

問曰。和尚既云於一切處盡皆無心。木石亦無心。豈不同於木石乎。

  

答曰。儞我無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雖復無心自然出種種妙法教化眾生。又如如意珠。雖復無心自然能作種種變現。儞我無心亦復如是。雖復無心善能覺了諸法實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應用無妨。故寶積經云。以無心意而現行。
豈同木石乎。夫無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無心也。

  

問曰。今於心中作。若為修行。

答曰。但於一切事上覺了無心即是修行。更不別有修行。故知無心即一切寂滅。即無心也。

弟子於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無物物外無心。舉止動用皆得自在。斷諸疑網更無罣礙。即起作禮。而銘無心乃為頌曰

      

心神迥寂  無色無形  

睹之不見  聽之無聲  

似暗非暗  如明不明

捨之不滅  取之無生



大即廓周法界  小即毛端不停

煩惱混之不濁  涅槃澄之不清

真如本無分別  能弁有情無情

收之一切不立  散之普遍含靈

妙神非知所測  正覺絕於修行

滅則不見其壞  生則不見其成

大道寂號無相  萬像窈號無名

如斯運用自在  總是無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諸般若中以無心般若而為最上。故維摩經云。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外道。又法鼓經云。若知無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盡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乃為頌曰


       昔日迷時為有心  爾時悟罷了無心

       雖復無心能照用  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

       無心無照亦無用  無照無用即無為

       此是如來真法界  不同菩薩為辟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12-2010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12-2010 09:39 PM 编辑

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三冊 No. 1219《達磨大師悟性論》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貪瞋癡是。返貪瞋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瞋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瞋癡性即是佛性,貪瞋癡外更無別有佛性,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三毒者:貪瞋癡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名大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

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平等法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

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瞋癡也。貪為欲界、瞋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

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處所故。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

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餘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眼見色時,不染於色;耳聞聲時,不染於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總而言,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繫縛。不為煩惱所繫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淨。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一是地獄。眾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獄。

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亦無天堂地獄。為體非有非無,在凡即有,在聖即無。聖人無其心,故胸臆空洞,與天同量。此已下並是大道中證,非小乘及凡夫境界也。

心得涅槃時,即不見有涅槃。何以故?心是涅槃。若心外更見涅槃,此名著邪見也。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於穀也。佛在心中,如香在樹中;煩惱若盡,佛從心出;朽腐若盡,香從樹出。即知樹外無香,心外無佛。若樹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國土穢惡;心中無三毒者,是名國土清淨。經云:若使國土不淨,穢惡充滿,諸佛世尊於中出者,無有此事。不淨穢惡者,即無明三毒是;諸佛世尊者,即清淨覺悟心是。

一切言語無非佛法;若能無其所言,而盡日言是道;若能有其所言,即終日默而非道。是故如來言不乘默,默不乘言,言不離默;悟此言默者,皆在三昧。若知時而言,言亦解脫;若不知時而默,默亦繫縛。是故言若離相,言亦名解脫;默若著相,默即是繫縛。

夫文字者:本性解脫。文字不能就繫縛,繫縛自本來未就文字。法無高下,若見高下非法也。非法為筏,是法為人筏者。人乘其筏者,即得渡於非法,則是法也。若世俗言,即有男女貴賤;以道言之,即無男女貴賤。以是天女悟道,不變女形;車匿解真,寧移賤稱乎。此蓋非男女貴賤,皆由一相也。天女於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於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

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於心,但使不著心相。經云:不見相,名為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心未嘗生於佛。亦如魚生於水,水不生於魚。欲觀於魚,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於水;已見佛者,忘於心。若不忘於心,尚為心所惑;若不忘於水,尚被水所迷。眾生與菩提,亦如冰之與水;為三毒所燒,即名眾生;為三解脫所淨,即名菩提。為三冬所凍,即名為冰;為三夏所消,即名為水。若捨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眾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眾生性者,即菩提性也。

眾生與菩提同一性,亦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異境故,有眾生菩提二名矣。是以蛇化為龍,不改其鱗;凡變為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真眾生度佛,佛度眾生,是名平等。眾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眾生者,悟解滅煩惱。是知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眾生,若悟時眾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眾生度故。

諸佛以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無明貪愛皆是眾生別名也。眾生與無明,亦如左掌與右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菩提也。

佛有三身者;化身報身法身;化身亦云應身。若眾生常作善時即化身,現修智慧時即報身,現覺無為即法身。常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若斷惑即是雪山成道,報身佛也。無言無說,無作無得,湛然常住,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三?此謂三身者,但據人智也。人有上中下說,下智之人妄興福力也,妄見化身佛;中智之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之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之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智,知三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於大道。

經云:佛不說法,不度眾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眾生造業,業不造眾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於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云: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生人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至少不苦哉。若以至少而理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復安妄見業報?

經云: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鏘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聖法名為聖人,解凡法者名為凡夫。但能捨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為聖人也。經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經云: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於聖人,但欲遠外求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

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肌,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若未悟此大理者,即須早求人天之善,無令兩失。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結跏趺。怡神寂照泯同虛。曠劫由來不生滅。何須生滅滅無餘。
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不起憶想同真性。森羅萬像併歸空。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凡夫妄想論邪正。若能不二其居懷。誰道即凡非是聖。
三更心淨等虛空。遍滿十方無不通。山河石壁無能障。恆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亦無無性即含融。非但諸佛能如此。有情之類並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量與虛空法界平。無去無來無起滅。非有非無非暗明。
不起諸見如來見。無名可名真佛名。唯有悟者應能識。未會眾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不起一念歷三千。欲見真如平等性。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不用尋逐令疲極。若能無念即真求。更若有求還不識。

達摩大師悟性論終

http://w3.cbeta.org/result/normal/X63/1219_00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12-2010 10:19 PM 编辑

問1:《達摩大師破相論》、《達摩大師血脈論》及《達摩大師悟性論》是否為達摩的著作?
問2: 其觀點是否正確?

答1:《達磨大師破相論》、《達磨大師血脈論》及《達磨大師悟性論》- { 没單獨收於大正藏 }
只收於一九○五年出版的《卍續藏經》中,皆是單獨成文。

在這之前,則有《少室六門》(六門即是六篇文章,其中的三篇即是〈破相論〉、〈血脈論〉與〈悟性論〉),收錄於《大正藏》第46冊,列為2009經。
( 少室六門 - 编者不详, http://ccbs.ntu.edu.tw/BDLM/sutra/html/T48/T48n2009.htm

是否真的屬於達摩大師的著作,‘难考證了‘

答2:其觀點倒是正法,教理並無錯誤,也可用來印證明心與見性境界的真偽,如同諸經可以用來印證所悟真假一樣,所以是正確的法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10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12-2010 10:00 PM 编辑

回复 1# 自在心


    自在心朋友,你的[達磨大師無心論]是出于哪经藏? 找不到的??好像不正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10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清池

英雄莫问出处。你真的想知道吗?

去Google这里,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85/2831_00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0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7-12-2010 08:32 PM 编辑

回复 5# 自在心


问: 菩提达摩《无心论》是否为禅宗达摩祖师的著作?《无心论》的观点是否正确?

答:《无心论》系敦煌写卷,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经人整理出来,
刊在《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的「古逸部、疑似部」中,除此之外,未见于中国所编的大藏经中,亦未见于近代日本所编的其它藏经中。

此论主张无心,落于断灭见,与禅宗谓真实证悟者,为「知有底人」的说法,恰恰相反,亦违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宗旨,与达摩大师教人亲证阿赖耶识而且要以《楞伽经》印证的宗旨完全相反,违背大师传来中国的禅宗宗旨,不可能是达摩祖师所作。所以《无心论》可能是唐人所伪作,因其义理错谬,未见流通,却藏于敦煌石室,而保存下来。

(引:百度)

摘自《正觉电子报》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Dw/Book500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12-2010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清池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   

人,要是明“理”了,就无言。
言也是“假”言。何来真经。


要是不明理,只见真经,句句真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0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7-12-2010 09:10 PM 编辑

回复 7# 自在心


  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   

人,要是明“理”了,就无言。
言也是“假”言。何来真经。
要是不明理,只见真经,句句真言


禅宗主庭都不敢承认此疑似经,

何况我都不知你是否是有正式拜过师的禅宗入室第子,还是只是一个普通的信众?

那能这样就听你说的。。有哪位禅门法师敢顶你的论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2-2010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清池

佛法不是相信权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0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自在心
佛法不是相信权威。


    但也不是胡言乱语, 是有法理可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10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清池

法理不依“经文”。“经文”依法理。
法理如如,无言语。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10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自在心

经文又是“假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7-12-2010 09:54 PM 编辑

回复 12# 自在心


    经文又是“假言”。



但也不是胡言乱语, 是有法理可依, 有哪位佛门法师敢顶你的论点呢?

文字般若-佛陀的佛智是遗留在法藏中,称为文字舍利, 一切法以法藏为准绳,与经意的会集没有矛盾, 离经一字,即为魔说,

四依(梵語catvari pratisaranani)指四種依止之項目。依,即是依止,依憑之義。在大乘經典皆有論談四依法,如維摩詰經、涅槃經、方等經、大智度論等。

修道者所依止之四種正法。又稱四依四不依,包含四依法與四不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梵語dharma-pratisaranenabhavitavyam na pudgda-pratisaranena),又作隨法不隨人,歸於法而不取於人。謂修道者當以教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若其人雖為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方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則自當捨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止。

二、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梵語nitartha-sutr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neyartha-sutra-pratisaranena),又作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歸於要經不迷惑。謂三藏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三、依義不依語(梵語arth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yanjana-pratisaranena),又作隨義不隨字,取義不取語。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為依。

四、依智不依識(梵語jnana-pratisaranena bhavitavyam na vijnana-pratisaranena),又作隨智不隨識,歸慧不取所識。謂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為依,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


學佛最終目的在於成就佛道,大聖佛陀慈悲學佛者,恐有墮於妄情、妄識、不了義經、不了義語,因此再三叮嚀依此四依法而修學佛法,則可蒸蒸日上,登上菩提;反之,則有陷入世間法之危機,欲昇反墮之堪憂。唯願有心學佛之士,莫忘念念四依法,依四依法行證,則可同登佛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10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心无心,心在人间。多情薄情,情系江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10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素还真

问世间情为何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10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清池

什么“了”,“不了”?什么“义”???请不要抄google,百度,雅虎,et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2-2010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2-2010 01:54 AM 编辑

什么“了”,“不了”?什么“义”???

不了义 - 不究竟的教义 - 粗法/方便教/权教/化城非真实之教 - 这是指 华严-阿含-方等-般若 的思想教义
了义 - 究竟的教义 - 细法/实教/圆教 - 这是指 法华-涅磐  的思想教义

这是指表示法华-涅磐时以前所说之诸经,只是方便权教之说,
到了法华-涅磐时,佛陀就开了三乘方便权教之门以便让第子入一乘的真实无上的思想 ,
所以说佛陀四十余年方便说法,未显真实,而于此经显真实之相

法华经的开序-无量义经:“四十余年未显真实”
法华经方便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法华经寿量品:“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天台大师在他的‘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有开示
佛陀在其开教过程如提炼牛乳的制品,所以法华经-涅磐经的教理是最了义,最究竟的

华严初转法轮时-是如从牛出乳(fresh milk)
阿含三藏时-是如从乳酪 (cream )
在方等四教时-是如从酪生苏 (curd milk)
般若时-是如从生苏熟苏 (butter)
法华-涅磐时-是如从熟苏醍醐了(ghee/clarified butter)





天台大师 -‘妙法莲华经玄义‘

1。 若至法华。觉悟化城云非真实。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即是合法。
      汝实我子即是合人。人法俱合。自鹿苑开权。历诸经教来至法华。始得合实。
      故无量义云。四十余年未显真实。若于法华未合。于涅槃得合。

2。 初为提谓说五戒法。已有密悟无生忍者。况修多罗方等般若。岂无密悟。
       此则不论。若就显露。未入位声闻。亦随处得合。例如般若三百比丘得记者是也。
       若住果声闻决至法华。敦信令合。若住果不合。是增上慢未入位。
       五千简众起去。到涅槃中。方复得合。总就诸教通作四句。
       华严三藏非合非不合。方等般若一向不合法华一向合。涅槃亦合亦不合。

3。 初说华严于初心未深益于渐机亦未转。于二缘如乳。
       若渐机禀三藏。能断见思三毒稍尽。即转凡成圣。如变乳为酪。
       不可以用益谓*胜不用益谓贵劣。华严亦如是。于小如乳。于大如醍醐。
       少分譬喻不可全求也。二如良医有一秘方。具十二药三种最贵。善占病相盈缩所宜。终不乖候谬有所治。佛亦如是。
       圆方妙治具十二部。无问广记最为甚深。菩萨智利具足全服。二乘病重以九为剂。

       此若不缩于病无益。于不缩为乳。于缩为酪。
       此取相生次第为譬。不取浓淡浅深。三约行人心者。脱华严时。凡夫见思不转。故言如乳。说三藏时断见思惑。故言如酪。
       至方等时被挫耻伏。不言真极故如生苏。
       至般若时。领教识法如熟苏。
       至法华时破无明。开佛知见。受记作佛心已清净。故言如醍醐。
       行人心生教亦未转。行人心熟教亦随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2010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2-2010 03:29 PM 编辑
天台大师在他的‘妙法莲华经玄义‘中有开示
佛陀在其开教过程如提炼牛乳的制品,所以法华经-涅磐经的教理是最了义,最究竟的:
在华严初转法轮时-是如从牛出乳(fresh milk)
在阿含三藏时-是如从乳出酪 (cream )
在方等四教时-是如从酪出生苏 (curd milk)
在般若时-是如从生苏出熟苏 (butter)
在法华-涅磐时-是如从熟苏出醍醐了(ghee/clarified butter)


再说。。

天台大师在他的‘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的五味论,就是依古印度著名论师世亲菩萨著的《妙法莲华经论》的五味说。

《妙法莲华经论/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梵名Saddharma-pundarika-sastra/Saddharma-pundarika-upadesa》:古印度著名论师世亲著。
大正藏 No. 1519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http://chanz.5d6d.com/thread-2407-1-1.html



依何等义者。如经舍利弗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如是等故。一大事者。依四种义应当善知。何等为四。一者无上义。唯除如来一切智。知更无余事。如经欲开佛知见令众生知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故。佛知见者。如来能证以如实知彼深义故。二者同义谓诸声闻辟支佛佛法身平等。如经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故。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无差别故。三者不知义。谓诸声闻辟支佛等不能知彼真实处故。此言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
。。
依法者。如经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譬喻因缘念观方便说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如是等故。言譬喻者如依牛故。得有乳酪生酥熟酥及以醍醐。此五味中醍醐第一。


此论元魏时曾先后两度翻译:即沙门勒那摩提译《妙法莲华经论》一卷,侍中崔光、僧郎等笔受;沙门菩提流支译《法华经论》二卷,或一卷,昙林笔受并制序。两种文本均已经收入大藏经。敦煌遗书存2号。现今发现之敦煌出土本中,有类似高丽藏本勒那摩提译之论本。
(1)斯2504号,系菩提流支译本,一卷本。首残尾全,有尾题,作“《法华论》一卷”。全文基本完好,仅残缺昙林序及论首约500字。
(2)傅增湘旧藏,现下落不明。尾有题记:“大魏永安元年(528)岁次戊申十二月,洛阳永宁寺译。执笔人比丘僧辩。”又有题记云:“东魏大乘经论本,开元五年(717)岁次己巳三月十四日写。”该号属哪一种译本,现无法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2010 1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0-12-2010 03:16 PM 编辑

回复 9# 自在心

    佛法不是相信权威。


汉地的禅宗是由印度的达摩大师传来的, 其教义的法理是依《楞伽经》的如来藏禅的思想-唯识常真(阿赖耶识-本性常净)而立的。
而有宗唯识的创始祖师就是古印度著名论师世亲菩萨,在他的《妙法莲华经论》中就明确的以法华经的教理为醍醐-最了义,最究竟。


若你的无心无念论不能付合正统法理, 那就是有偏了, 是吗?还是你所学的已经是什么分支了? 那就请你解释一下吧, 是依何法理为证呢?
其实在禅宗自己本门历史来说, 菩提达摩大师只传给二祖慧可(487年—593年)一本四卷的《楞伽经》而已,为其宗门的法印(楞伽印心)以传授后世门人, 没有别的著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3:42 PM , Processed in 0.14427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