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茶物语

不是'所谓够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011 06: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茶物语


炒岩茶的风越来越旺。。。
tea7788 发表于 19-2-2011 10:09 PM



    落叶知秋。。
    如果是美茶是物有所值。。。
    如果是劣茶是物超所值。。。


    茶是越老越值钱。。
    人是越老越糊涂/知慧。。
    上当多了就会有点心理不平衡。谨慎。。。。。。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2-2011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茶物语


明白了。感谢指教。下回有机会试一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4-2011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krcn 于 2011-3-21 00:39  



  昏沉:头脑和身体劳累后进入的一种混乱的状态,具体体现为意识疲劳,继而丧失显意识,肢体沉重而麻痹。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睡眠时处于此种状态。

  静观:意识清醒,注意力集中不散乱,身体放松至无知觉。

  共同点:昏沉和静观都能够缓解疲劳,让人得到休息。

  不同点:静观因为大脑清醒,因此会让人产生“没睡着”的感觉。而昏沉,则容易让人做梦或产生睡得不踏实的感觉。

  比较:从休息的角度,静观远胜昏沉。

  江湖所见: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睡眠时处于昏沉状态。

  安神:大脑清醒而放松,情绪不兴奋。

  提神:大脑清醒而紧张,情绪兴奋(喝咖啡者此类感触尤深)。

  体验:茶能安神,也能提神,大多数茶是二者兼具的;[ 自然程度越高的茶,越安神 ],[ 人为程度越高的茶,越提神 ]。

  共同点:不论是提神还是安神都有驱除昏沉的功效。

  不同点:提神促进兴奋,但积攒疲劳,而安神则在当下降低疲劳程度。

  江湖所见:大多数人对此二者没有太多的认识和感知,因此没有区别意识和能力,故常常混为一谈。

  四者关系:安神者导致当下放松,不易昏沉,利于静休,提神者导致过后疲劳,容易昏沉,不利静休。

  比较结果(经实践后意淫):于人而言,静休胜昏沉,于茶而言,安神胜提神。

  难度(经实际观察):绝大多数人很难进入静休状态。反而因为头脑清醒不能入睡(昏沉)而烦恼,因此生出负面情绪,把安神和提神混为一谈。

  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提供一个实践过有点效果的:

  1.逍遥卧(说来话长,具体情况请百度,体验后意淫:其意义在于把人体按照自然结构合起来,继而达到最接近在娘胎里发育时最初的状态)。
  2.专注于听觉,听一切能够听到的声音,但不要去判断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静的方法之一),直至能听到很细致很细致的声音乃至于自己体内的声音。
  3.跟着呼吸放松,从脚至头,每呼气一次就放松一部分,直至全部放松(感觉身体消失)。
  4.数呼吸,并注意其间的念头,觉察到念头,不跟随念头。直至可以清晰的察觉到每一个念头。
  5.集中于某个念头或感觉(我是注意眼前上部接近额头处的白光),开始静休。

  
经验:[ 越自然的茶,越有助于静休 ],但不宜过量饮用。

  静休实战经历:有一次接连两天睡眠每天不超过四小时,情绪脑力严重透支,身心神识甚是劳累,恰逢茶会,茶会之间借口离席静休十分钟,鏖战众位精英至凌晨一点,再度静休十余分钟,自然入睡,睡眠良好,第二日早七点
起床,体力和精力恢复良好。

  建言:道德经云“治人事天莫若啬。。。”,休息,其实是我们最需要认真去做的事。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养兵何惧千日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4-2011 10: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品鉴] 有/无:经络感和茶气感

本帖最后由 wkrcn 于 2011-2-22 20:21 编辑



  人的感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导致大脑所接受到的信息也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又主要依赖于大脑,虽然我们可以生产一些机器来帮助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寻和感触,但由于人本身的局限性,这种延伸也是有限的,因此,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世界的理解是不可能客观而全面的。以至于人类花了很多时间,对人体本身,也未能详尽了解。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就有了“无”和“有”两个字。

  无:人们恐惧黑夜中不可感知到的潜在威胁,故而生火,围火而舞蹈,其形象既是最早的无字,后来分裂为两个字:舞,表示舞蹈本身,无表示不被感知(请注意:不是不存在,而是不被感知)。

  有:字型为一只右手,拿了一块肉,表示具体可见,兼有得到之意。

  理论不易理解,举个例子吧:我们伸出一只手,当我们看到正面的时候,背面则不被看见。此时,背面是无,正面是有,当我们把手转过来的时候,背面被看见了,因此变成了有,正面看不见了,因此变成了无。此谓“有无相生”。

  人体是基于源自社会竞争而不断进化的,这种竞争源自体外,所以人的感觉能力越来越向外,继而大脑越来越发达,体内的觉察能力则越来越弱。

  古代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的,从一些古代的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譬如“牵肠挂肚”“撕心裂肺”“催肝裂胆”“肝肠寸断”“心碎欲裂”“肠子都悔青了”“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等描述情绪的用语,若在悲伤和愤怒时注意观察,会发现这些词用得其实还是很传神的。问题是现在的人大多处于情绪中时,是不会去注意这些的,大多数人只能意识到自己在情绪,甚至被情绪左右的整个过程中,连自己正在情绪都未意识到。

  原因有二:其一,社会越来越复杂,导致现代人的情绪太过复杂,人容易陷得深,继而不能自己。其二,人体的内觉能力越来越低下。

  当我们开始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内觉能力后,就会发现很多好玩的事情:

  人的神经是单向反射的,因此感觉不到放松,只能感觉到紧张(人体放松感是源于紧张感程度的下降),而紧张缘于矛盾,譬如我们躺在床上,反复的放松自己的身体,到了最后,其结果就是失去身体的知觉。在这种状态下,若有人用硬物接触我的皮肤,就会唤醒我局部的知觉,由外而内,若自己以意念控制自己的肉体,也会唤醒知觉,由内而外。

  在通常放松生活的状态下,除了正常的饥饿和饱胀感,我们的肚子里几乎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肚子里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肚子内其实一直是有感觉的,这种感觉越专注越清晰,而且,随着人的年纪越来越大,感觉就会越来越迟钝,越来越容易麻木。

  这说明两个问题:无的状态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

  1.放松
  2.迟钝

  古人能够推演出人体的经络图,说明他们是有感知的,而我们不能感知到自己的经络,根本上也是基于这两个原因。

  经络阻塞和通畅其实都不是绝对状态的,因此,武侠小说上的任督二脉一通就会有绝世神功,也是不太靠谱的。

  我们会在两个条件具足的情况下感知到我们的经络:

  1.我们的身体状态足够清醒和放松
  2.有一个能够在经络内部制造矛盾的物质

  (经络的通畅能够让人的体验更为深刻,虽然关乎体验的质量,但不是基础)

  第一个条件关乎先天和后天两个因素,有的人天生经络就敏感些,譬如蓝雨衣兄,有的人,条件差,经络就迟钝些,譬如在下,后天因素是指有意识的锻炼,目的是令其变得更加通畅和敏感。
  
  第二个条件:很多物质,譬如酒,茶,辣椒,毒药。。。。都具有在经络内制造矛盾的能力,相对来说,利于健康的,可以常饮无毒副作用的,就数茶了,茶汤中蕴含有能够渗透和疏通人体经络的能量,此谓茶气。

  一切物种的进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所受到的外界干扰越大,其结构就会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同样的物种和同样的人之间,越简单,越容易互动,所以,“{越是自然状态下的茶,其对人体经络的渗透力就越强。渗透力越强的物质,越容易令人产生更加深入和持续的感觉}”。

                                (待续。。。)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4-2011 11: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茶物语
 茶气的体验,通常宜在晴天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进行,其实正值两餐之间,众人行谈之际,其时气候不寒不热,人也正好不饥不饱,饮道通畅,耗蓄平衡,此时饮茶,体验最接近客观,也最契合养身之道。

  茶气随热而发,因此要热饮,以不烫为度,浓淡适宜。

  “茶越自然,其气越正”。

  大多数人最初的茶气体验,多表现为喝完茶之后身体会发热出汗。这个阶段其实体验到的不是茶气本身,而是茶气和身体互动后身体的表层变化。这种表层体验通常会有两个误区,所以需要说明两个问题:

  1.茶气,不仅仅是热量:很多人认为茶气就是一种热量,其实不然,通常,热茶喝下去会有热触感,会令人出汗,因此有人说“那是烫的,喝热水也会出汗”,小弟做过实验,一杯接一杯喝热水,也会出汗,但热量来得快,退得也快。茶气,则会在胸腹处有持续的热感,且喝热水出汗多为身体正面的胸腹之间,背部很难出汗,而喝茶更多是后背脊柱出汗。前面的皮肤更加贴近消化道,背部,尤其是脊柱,隔着很多肌肉和骨骼,这说明茶气除了能够携带热量之外,其主要功效还是渗透和疏通。

  2.“上头并不代表茶气足”:很多人认为茶气从后脑往上蹿就说明茶气足,其实也不然。一部分老树茶(多见于一定发酵程度的茶)会导致热量在上腹部聚集,后脑发热的感觉就会比较强。人的大脑处于身体上部,因此会从思想上认为越往上越神奇,其实茶气往后脑蹿更主要是因为下不去,或者是人体对该茶汤适应程度低,譬如有的很苦涩的茶,喝完后也会满头出汗,但出完后则会有虚脱感;说明人体很纠结,而更加自然的茶,其热量是自上而下贯通,会在丹田处聚集,先沉而后再升腾,虽升腾但始终有根,虽强烈但令人舒适,整个前面持续发热,且整条脊柱均匀出汗者为正。

  时常做经络锻炼者以及一部分天生经络敏感者会体验到由内而外的出汗过程,这也不是茶气本身,而是茶气和人体互动的过程。人的自我暗示能力很强大,因此,这个阶段也要注意两个问题:

  1.不宜以意念引导:记得上学时俩同学打赌,一个兄弟发功让另一个兄弟拉肚子,结果第二天一早,自己就去拉了,可见,自我暗示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体验茶气是杜绝自我暗示的要诀是:不对体内的任何感觉做辨识。
  
  2.以没茶气的状态做对比:在没喝茶以前,以相同的方法感受身体的状态,再对比喝茶后,然后做个减法,剩下的感觉才是相对真切的。

  意淫:真正能够体验到茶气本身的人,其身体经络必是通透无阻的,这样的身体,就像一个透明隧道,借用喜茶者兄一句话“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从自身体验看,吃素有一定助益,锻炼有一定效果,淡定是更主要的方法。

  通过对茶气的跟踪体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感知到自己的经络,茶气的体验越深,经络的感觉就越深。不但如此,茶气对经络是较为明显的疏通作用的,所以才会出现(神农本草经)上所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11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7-4-2011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林康
谈茶说茶品茶:“无味之味”

80年代末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教授曾书赠一幅方斗于我,乃:“为无为之为,品无味之味”。
任先生的赠语意味深长。
“无为”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改变客观事物的节奏。无为的境界,就是不违反万物自然发展的程式和机制,也就是不违反道理。老子说,圣人的学说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又说:“善行者,无达迹”。“无达迹”的行为,是使事物不留下伤痕的良好行为。“无为”就是“无达迹”。仔细检讨现在人类的许多行为(包括我们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主观意志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和固有的规律,而给自然和人类自身带来越来越多的危害。后人把老子的“清静”与“无为”结合起来成“清静无为”,其意为不贪、不躁、便可达到无为的境界。
“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有的概念。这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达很有关系。刘勰、司空图对此都有很高的见解。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谈论诗首先要善于“辨于味”,诗歌的“味”,用譬喻来说,并非酸只是酸,咸只是咸,而要达到一种“咸酸之外”的“醇美”,或者说,是一种“味外之旨”。在同文中,他又用了一种相似的说法:“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古人又云:“凡物酿之得甘,炙之得苦,唯淡也不可适,是文之真性灵也。”故林语堂云:“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何以故?平淡去肤浅无味,只有毫厘之差。”晋人的行草若断还连,似奇反正,以韵相胜,泊然无为而体气和平,意态超拔而神明焕发。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倡“平淡天真,自然浑成”。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淡”,是“无”,是“无味之味”。无味之味乃味之极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4-2011 1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茶人陆次之品评龙井感言:“甘香如兰,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额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无味为至味,作为一种品茗的感受和哲学意境,读来见仁见智,尝试解读。
    其一:追溯老子的《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五味令人口爽;道之出口,淡乎其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恬淡为上。” 无味之味是一种有无相生的状态,无极太极涵泳万象。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有生于无,无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无味,是一种冲和、静和、淡和、太和,是一种静照,照见五蕴皆空,味不异空,空不异味,味即是空,空即是味。这种无味,是在无我、忘我的一刹那的空无一切、心无挂碍,是一种至纯至真,是一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种无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味,而是摆脱了感官利害和具体斑驳的味道,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晋人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其二:无味之味,即淡味。《说文》解释到:“淡,薄味也。”味无味处为真味,所谓真味就是物质的本然味道、基本味道、自然味道,是其它味道的基础。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无味之味蜕去了生理感官色彩,成为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并且由“淡”衍生了如平淡、清淡、恬淡、冲淡、淡泊、淡远等诸多审美观念,共同反映了古人尚淡的审美价值取向。这种美与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空潭印月,上下一澈;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如孔子所言:“质有余也,不受饰也。”绚丽之美复归平淡,极饰反素也。有色达到无色,有味升华为无味,从而使本色朴素的美成为至美,无味的自然成为至味。
   其三:无味是茶的原味、正味,不苦不涩、不偏不斜、不厚不重、不稠不浓、不浮不沉、不张不抑,古淡闲远,清新自然。无味也蕴含了味之品只是品茶的一个具体过程,味之境才是品茶的终极目的。无论精茶粗茶,不必过分注重其滋味的优劣,应该关注的是品茗的松弛心境和精神的淡然愉悦,于粗茶中品出恬淡,于平凡中品出闲适,于困境中品出安宁,于无味中品出大味。竹篱茅舍自甘心,享受有味而不沉浸其中,品出至味而不矜持炫耀,一杯茶才能喝出心灵的无味为至味,才能品出人生的心远地自偏。                                                                        


上文来自腾讯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4-2011 1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淡、定、雅的普洱茶茶道精神

编辑:juses??

  清、淡、定、雅的普洱茶茶道精神
  喝咖啡者浓,喝酒者烈,喝茶者淡。淡是君子之所爱。淡是无味之味。
  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越是年久的普洱茶,越是"汤有色,而无味"。一些上百年的陈年普洱茶虽可冲泡出很强的野樟茶香,陈韵十足,茶气强劲,水化生津,却淡而无味,这种无味之味乃是最上好的普洱茶,但这样的茶也非普通人所能品尝和感受。因为无味之味有着十足的禅境,此种无比高尚境界,在数百种茶中,恐怕是只有普洱茶所独有的了。这正是清、淡、定、雅的普洱茶品饮心境之道。
  清晨一杯清茶.醒脑明目,荡气回肠。晚间一杯淡茶,安神养心,梳理人生。
  喝咖啡,讲究苦、涩、浓;喝酒讲究精、气、神;而唯有品茶,讲究清、淡、雅。
  喝茶贵在品,不讲究热闹,而讲究氛围,讲究品味。独品是品,与友聊天也是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品,"欲将心事付瑶池。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品,"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品,"身无彩凤双飞冀,心有灵犀一点通"也是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是品,"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品。"烹七碗茶靠半亩松"也是品,所有的品皆是心境。
  就品茶者而言,品茶的地方可以不讲究豪华奢侈,但要讲究静、讲究雅。品茶的姿势美,美就美在品茶自身就是一幅画,而品茶本身就是在欣赏一幅静默的山水画和默默地吟颂一首无言的抒情诗,而不是像喝酒喝咖啡那样是香浓而炽热的。
  其实,真正的品茶,不是用嘴在品,也不是用舌头在品,而是用心在品,用自己的心灵在品。品人生、品文化、品思想、品情感。你在品茶的同时,茶也在品你。品出茶的味道,其实也就是品出了人生的味道。

  古人说:君子相交淡如水。其实,这里所指的水,也是茶。清茶一杯,琴声悠悠。
  茶有茶道,人有人气。茶的精神和内核就是超然,就是中庸,就是平和。富能安邦治国,穷则独善其身。就"三道茶"而言,头道茶苦,二道茶涩,三道茶则回味无穷。就人而言,人生也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水在杯中,茶也在杯中。茶随水动,水随心动。正是清茶一杯,染绿一池春水。正是纵有千般烦愁,都随我茶香飘散。
  得其地而饮,得其时而饮,得其人而饮,才能品出茶之妙味,是谓饮茶之三得。古人说"一人饮得其神,二人饮得其味。三人饮得其趣……"
  有人说,世上没有两杯完全一样的茶。就算是同一壶中沏出的两杯茶,饮者的心情阅历喜好不同,品出的味道便有悬殊。
  不管是几人饮,是第几壶,还是第几次,一切终随茶香飘散,惟有不灭的清、淡、雅永留心间和天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11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本帖最后由 wkrcn 于 2009-4-10 17:04 编辑

   昨日与二位常居办公室人士饮茶,所饮之茶为一2006年易武茶,陈香初显,二位哥们饮后普遍认为“该差茶汤甜润,而引过后喉舌稍有干燥感”,而当时我和另一个常喝此类茶的哥们的感觉则是“香气微微沉闷,然饮后回甘生津良好。”在场四人皆长居云南,且饮食习惯差不多,于是感到很好奇,隧取二位哥们常饮之茶品饮之。

  二位仁兄常饮之茶为06年茶,茶体较干燥,无陈香,其认为该茶“生津明显,回甘,香气较好”,而我们则认为该茶“香气杂乱,发酵香较显,有回甜,生津不彻底,涩味教多”。

  此时出现歧义:甲方(二位仁兄)认为,后者令口腔很舒服,虽有涩,但不干,生津很好。而乙方(我们)则认为:前者饮后口腔中的舒适感觉远胜后者。

  既而回忆起之前的茶聚活动并总结了下:香港人,广东人,昆明人,北方人对“口腔舒适性”的要求其实是不一样的,很多香港人认为很润很甜的茶,广东人说是仓茶,广东人认为非常干仓的茶很多昆明人认为是有“广东味”,而很多昆明人认为“有陈香且活性很好”的茶部份北方人则认为“有点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6-2011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本帖最后由 wkrcn 于 2009-4-10 17:04 编辑

   二位仁兄常饮之茶为06年茶,茶体较干燥,无陈香,*其认为该茶“生津明显,回甘,香气较好”,而我们则认为该茶“香气杂乱,发酵香较显,有回甜,生津不彻底,涩味教多”*。
茶物语 发表于 4-6-2011 11:09 AM

*有'所谓够味'*。是有够味(所谓够味)但不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6-2011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uming76
>岩茶(甚至是几年的)在后喝。它的厚味,韵和渗透性多少都会影响后面的茶。
>无论是什 ...
茶物语 发表于 19-2-2011 11:21 PM


是的  某年某月 我就喝了岩茶再试生普 就中了一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6-2011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本帖最后由 wkrcn 于 2009-4-10 17:04 编辑

   昨日与二位常居办公室人士饮茶,所饮之茶为一20 ...
茶物语 发表于 4-6-2011 11:09 AM



    好的茶聚有助于达到共识,减小分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11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 茶物语

这样的问题,很大可能是因为居住的大环境不同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6-2011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4# 和平主?
是的。我曾遇过一个欧洲人有时在一个喝茶聊天的地方喝些黑茶,云南新生茶和十年左右的普洱从没给什么意见或反映。但有一次他喝到一个易武茶时就把椅子拉近好像细心的品,还问长问短,他的说法是fine,soft,smooth,good after taste等。原来他是喜欢品红酒也用储藏红酒的冷箱收了很多的红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6-2011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所谓够味'。 56#

本帖最后由 wkrcn 于 2011-5-15 22:51 编辑

      好茶者,所好不同,故喜好不同,因此有茶无定味,适口为珍之说。

  此小窍门,无意评论各位茶客之喜好,仅仅揭示几个容易令感官和大脑信息不对称,因此混淆的内容与常识。

  好茶三要素:润,深,水生香。

  润:注意观察,大家会发现,所有生长环境更自然,周期更长的食品,其区别都会体现在“润”上,譬如同是清蒸的老鼠斑和草鱼(皖鱼),其滋味,气味并不会有很大差别,但嚼起来却是大不一样,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新白干和陈年酒,土鸡和洋鸡,农家菜和大棚菜。好茶有三润:入口润,含着润,喝完润。

  深:深是一个茶汤内涵物质丰富的真正体现,滋味仅仅能够刺激到味蕾,而喉咙以下是没有味蕾的,所以,只有内涵物质真正丰富的茶汤才能令喉咙以下产生深切的触觉感觉。如果在一杯白开水里放很多盐,糖,醋,苦胆汁,这杯白开水就会非常的“味道丰富”,但喉咙处却不会有多少触觉感,而一锅精心熬制的高汤,若是不放调料,光喝几乎没什么味道,但喝起来喉部的触觉感却非常深切。喉咙是老茶客的嘴巴,因此在喝茶时,一定要注意体验喉咙和喉咙以下的感觉。

  水生香:相对于触觉和味觉来说,人的嗅觉更加灵敏,因此能够体验到更加丰富的香气。所有的香气都是多因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工艺,也就是说,一切香气,都跟工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更简单点说,人类的制茶工艺就是围绕着香气来进行的。相较而言,普洱茶由内而外,由少积多的清香和陈香是最为真切和有利健康的。这类香气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茶汤几乎没什么香气,喝起来也不太香,喝完后一段时间,会越来越香。所以谓之“水生香”。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jameshook + 5 道出了几个重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6-2011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所谓够味'。 56#

本帖最后由 wkrcn 于 2011-5-15 22:51 编辑

      好茶者,所好不同,故喜 ...
茶物语 发表于 12-6-2011 04:03 PM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6-2011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所谓够味'。 56#

本帖最后由 wkrcn 于 2011-5-15 22:51 编辑

      好茶者,所好不同,故喜 ...
茶物语 发表于 12-6-2011 04:03 PM


'水生香' 上个月到CT兄那里学茶时有深刻体验, 深入体验后, 现在喝到这类茶都会喝上至少12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6-2011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茶物语
以上的重点:

-好茶三要素:润,深,水生香。

-好茶有三润:入口润,含着润,喝完润。

-而一锅精心熬制的高汤,若是不放调料,光喝几乎没什么味道,但喝起来喉部的触觉感却非常深切。

-清香和陈香是最为真切和有利健康的。这类香气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茶汤几乎没什么香气,喝起来也不太香,喝完后一段时间,会越来越香。所以谓之“水生香”。

>好的茶都具备了 润,幽,清,轻,细,厚,宽,悠等。喝进口时感觉轻细,没啥滋味,吞下后喉咙觉的开(宽润),随着似由喉部涌向口腔的香味宽化满口腔,生津润宽,醇甜细甘和幽香味厚都悠长,身体舒爽。当然它会受储藏,泡法,水质,茶具等所影响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6-2011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生香' 上个月到CT兄那里学茶时有深刻体验, 深入体验后, 现在喝到这类茶都会喝上至少12泡:loveline ...
lkim 发表于 12-6-2011 09:48 PM

个人很喜欢水生香的茶,欣赏中泡和尤其是尾泡的汤甜香润劲,汤感的活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4:17 PM , Processed in 0.07995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