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茶物语

不是'所谓够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11-2011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ueyang968 于 4-11-2011 09:19 AM 编辑

转载【冲泡——2011年细说普洱(二十三)】 无非妙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d8aa20100zif9.html

  冲泡是两个动作,两个过程,不是同一回事。冲,是水冲击茶叶的力度和速度;泡,是水温和浸泡时间。不同的茶叶有着不同的茶性,内含物及其比例亦不同。人能感受到的甜味、苦味、酸味、甘、涩、鲜、香、色,构成了茶给人的感受。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以为用水随便把茶叶泡开,正反怎样泡都差不多;或者学某人的泡茶方法,他怎样泡,自已就怎样泡,都是不妥的。同一个茶不同的冲泡,茶性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如果掌握了某款茶的茶性,可用不同的冲泡方法,冲出不同口感的茶。首先,需要了解该茶甜、苦度,和它们的析出情况,然后运用不同的冲、泡组合,使茶的甜、苦析出恰当,或说平衡,或者适合某种口感。如果随便泡的茶,它的析出一定是随便,不会是我们理想的口感;如果用固定一种方法,泡不同的茶,不同的茶必定会是不同的析出,也不会得出我们理想的口感。冲泡茶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一种技艺,更可技进于道,或说它更需要一种感觉。我们可以多去实践,在实践中多去摸索,总结,感觉。会在茶中自得其乐,乐在其中。

个人感想:如果固定用一种方法,那么只能泡好某一类,特定的茶了。因为是用这个标准去寻找,符合自己泡茶的方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5-11-2011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茶物语 于 6-11-2011 12:50 AM 编辑
转载【关于对比和鉴别普洱生茶的泡法】
紫砂导热率过低,不利气味挥发,且内表面过于粗糙,会阻碍茶叶的舒展;瓷器介于二者之间,相对客观。
yueyang968 发表于 4-11-2011 08:45 AM

不认同。
是还没有用到可发挥茶的紫砂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1 10: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认同。
是还没有用到可发挥茶的紫砂壶吧。
茶物语 发表于 5-11-2011 11:58 PM


是的。。紫砂的透气性, 保温, 发茶力不是瓷器能比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1-2011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紫砂的透气性, 保温, 发茶力不是瓷器能比的
lkim 发表于 6-11-2011 10:49 AM

是的。
很多细腻的茶,它的原香味是要依赖紫砂壶去发挥。但是由于不是一般的紫砂壶就能发挥所以还是说用瓷或盖杯更好。(可是可以发挥茶的紫砂壶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1 0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很多细腻的茶,它的原香味是要依赖紫砂壶去发挥。但是由于不是一般的紫砂壶就能发挥所以还是说用瓷或盖杯更好。(可是可以发挥茶的紫砂壶很少。。。)
茶物语 发表于 6-11-2011 09:30 PM
请茶兄为我介绍可以发挥茶的紫砂壶,先谢谢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11 07: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做了个实验,资料如下:-
实验1)茶叶5G 水温100℃ 盖碗   比较涩但不至于锁喉。茶汤太浓,感觉滋味不好,也许因为茶汤太浓,喝完10泡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感觉有些茶韵,涩感持续时间长。
实验2)茶叶3G 水温100℃ 盖碗  茶汤涩,滋味不错,茶韵明显。
实验3)茶叶5G 水温 90℃ 紫砂壶  比较顺喉,几乎不感觉涩,滋味厚,茶韵明显。
实验4)茶叶3G 水温 90℃ 紫砂壶  有一点点涩,滋味中等,茶韵薄,喝完茶后,茶韵比较明显些。【为什么同样是90℃,但是这个却有点涩,暂时我也还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空会再试试看。】
yueyang968 发表于 4-11-2011 08:45 AM


经过反复尝试,终于知道为什么(实验3)的涩会不明显,个人觉得是因为【滋味厚,茶韵明显】,而(实验4)因为滋味和茶韵都不够,所以【涩】就被凸显出来了。

结论:除了温度和时间需要掌握好之外,茶量的多少,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各方面充分的协调,才能完美的呈现一杯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11-2011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验3)的涩会不明显,个人觉得是因为【滋味厚,茶韵明显】,而(实验4)因为滋味和茶韵都不够,所以【涩】就被凸显出来了。
yueyang968 发表于 7-11-2011 07:49 AM

>(3)的你投放5克,(4)的投放3克。那么泡出的是(3)的比(4)的浓。

>同样的茶,两个不同的投茶量都是有涩底,(3)的是被浓度划一了感觉,但稍冷静是可以感觉。

>韵需要有味厚的支持才形成。而滋味越 浓 越容易出现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1-2011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茶物语 于 10-11-2011 12:21 AM 编辑

好茶-2011年细说普洱

今年春在勐海,我有幸遇到一位从昆明来做茶的资深茶人。以茶会友,无所不谈,谈的大多是与茶一关的话题。该茶友谈到一个颇有趣的话题,他说,当年云南人把错误说成了真理。我先是一怔,随即问他;“此话怎讲?”他说:“当年(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的师傅和我刚到广东、香港推销普洱茶,广东、香港人问:“普洱茶为何又苦又涩呢?”师傅和我对着大堆需要推销出去的茶叶,在没办法之下,只有硬着头皮干脆将错就错,说:“普洱茶的特点就是又苦又涩的。”开始时,他们将信将疑。后来,我们每年推销上千吨茶叶,时间长了逐渐地大家慢慢就接受了普洱茶又苦又涩的概念了,这岂不是 将 错 误 说 成 真 理 吗 ?”我打笑了一下,问他:“您认为茶又苦又涩好不好呢?”他回答说:“肯定不好了”我接着问:“您认为好茶是怎样的呢?”他停了一下,神情转得较为严肃(之前都是谈笑间)略显沉重颇认真用心地想了想说:“根据当初我师傅所教的, 好 茶 应 该 是 不 苦 不 涩 ,又有茶味,能出香气就更好。”以上是他的原话,后来我对他的话加以总结,的确又苦又涩的茶很多;不苦不涩但没有茶味的茶也不难找;不苦不涩又有茶味的茶很少,如果再能出自然茶香的茶就少之更少了。我们把某类某种茶的某抽象出来,即红茶、铁观音茶,龙井茶、普洱茶的红、铁观音、龙井,普洱抽象出来,就只剩茶了;把某人、某某人对茶的某喜好、某某喜好的某、某某抽象出来,就剩下人对茶的喜好了,可见茶是有标准的,好茶也是有标准的。人站在茶的层面上看茶,就没了某类某种茶的偏见;人站在人的喜好的层面上看喜好,就没了某人、某某人的喜好的偏见。没偏见看待事物就客观了。

无非妙道的微博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tea9333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1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茶有三重享受,第一重为口腔;第二重为身体;第三重为精神。茶可利口,是人所皆知的。说到身体,精神就并非人人留意了。我们这里用“留意”两字,是说只要留意,人人都可以有的,并不是特别神秘的东西。我们的先贤,反观自己的身体,气血的运行,发现了经络、气功。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只是我们有没有静下来去做这件事而已。茶回甘,生津可谓利口;心、肺舒展,气血畅顺可谓利身;心身愉悦,宜神理气可谓利神。所谓三重是对初学者而言的,到后来融会贯通,其实是相对应的同一回事。茶喝入口,口腔感受是最明显,初学者注意力集中在口腔,还无遐顾及到其他。到熟以后可生巧劲,进一步感觉身体,精神的感受。我们说,品茶的三重享受,当然是指好茶。好茶才会回甘,生津;回甘,生津的茶,才会令身体心肺舒展,气血畅顺;精神才会愉悦,宜神。是相对应的,同一回事。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这些去体验一个茶的好坏。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评判一个茶的好坏,但到最后你会发现好茶之所以为好茶者,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都是相对应,互为因果的。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说茶,其目的就在于让茶友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分辨茶好坏,最后达到融会贯通。我们的系列性文章,单从某一篇看,可能会偏,但总体去看,就不会失于此了。有时候,一篇好像说一个问题,但其实连续几篇都是说同一个问题,只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所以,有些茶友看某一篇会觉得不好理解,但连续看,从总体看就好理解了。

?无非妙道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jameshook + 5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2-2011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身体,精神就并非人人留意了。我们这里用“留意”两字,是说只要留意,人人都可以有的,并不是特别神秘的东西。
只是我们有没有静下来去做这件事而已。
茶物语 发表于 18-12-2011 10:17 AM

若是在中立和无我状态时应该是较易体会 体感或气。
好的茶质还需配合存放,水,茶具和泡法才能喝的舒爽。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tea9333 + 5 還有泡茶者的心情,心情不愉快,泡出來的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1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生熟普洱茶 保水是存茶关健
陈化或说醇熟化 新陈代谢要靠水
水过于少代谢慢 如红绿黄白青茶
水过于多代谢快 过犹不及如湿仓
温高气热水蒸发 茶香茶质往外跑
湿高气冷茶吸水 带进尘世万般味
恒温恒湿最理想 环境不合就密封
人工调节温湿度 得保佳人得长成
从来佳茗似佳人 存茶难如养佳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2-2011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生熟普洱茶 保水是存茶关健
陈化或说醇熟化 新陈代谢要靠水
水过于少代谢慢 如红绿黄白青茶
水过于多 ...
茶物语 发表于 25-12-2011 10:59 PM
谢谢茶兄,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2-2011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2# ct1995
拍鞋,那是转贴回来的。

再期待你的存放/养茶经验之说,再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12-2011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ct1995
拍鞋,那是转贴回来的。

再期待你的存放/养茶经验之说,再支持。
茶物语 发表于 25-12-2011 11:50 PM

谢谢您转贴分享。
小弟文笔不好,再加上很多字都找不到,
因此写起来很吃力。(写短短一篇其实费时蛮长的)
小弟会尽量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12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杯子质地与品茗关系之测试报告

许玉莲

(2011.11月刊于中韩茶文化年度研讨会茶具论文集 中国天福茶学院)

摘要:

茶汤是茶道的灵魂。人们种茶、制茶,预备周全的茶具、泡茶与品茗环境,发明了许多不一样的泡茶方法,就是为了要将茶包含着的丰腴茶汁释溶出来享用,茶的美味滋养我们的肉身,让我们感觉快意,感觉美,使我们的心思清明,达至一个玲珑透彻的境地,那就是我们最接近我们的灵魂的时候了,所以我们要把茶种好,把茶制好,把泡茶与品茗环境弄好,把茶泡好,把茶具做好,才能够把茶喝好,由此我们认为茶具里那一个小小的杯子有没有被做好,是属于茶道很关键性的物品,绝对不能滥竽充数,于是针对上述课题提出测试与研讨。

1.测试目的

当我们谈茶道的美,是可以缩小范围集中研究茶汤的,茶汤之美,可以聚焦在欣赏其色香味,甚至更简单的只需回答“是否好喝?” 一个茶美味与否,由当时的人、法、境、茶、水、器形成主要条件,借助这些种种管道,我们去辨别茶汤是否已经表现出应有的美味,再由味觉与嗅觉感官来作出最后判断,告诉我们好不好喝。茶好不好喝是非常严肃的课题,茶汤进入口腔,马上直接影响人们身心灵的成长与发展,茶好喝,我们就会身体舒畅、精神愉快,做人做事都特别起劲,相反如果品茗得不舒服,那将会败坏我们的身体,令我们心情萎靡。

由于茶汤的美味在人们的生活是占这么重要的位置,加上自2002年开始发现有些茶者在喝茶时特别讲究杯子,认为即使同一壶茶,倒进不同杯子来品饮可以得到不一样的味道,有些变得极美味,有些变得难喝极了,这群茶者去到那里都带着几个“好杯子”备用。故此我们九年来一直断断续续观察这方面的进展,有机会时便与茶界业者、茶友、老师交流这种品茗经验,综合所得说法有好几种,举例:一,新、老杯子喝茶有别。二,优、劣杯子喝茶有别。三,不同一个杯子喝同样茶效果不一致,比如老杯喝X茶比较美味,但新杯喝X茶失色很多。四,即使同一个杯子喝同一种类茶,茶叶品质之优劣也会影响品茗效果,比如用一样的Z杯子,喝Y茶,品质好的Y茶它会表现得更好,品质坏的Y茶它会比原来的难喝要难喝好多倍。五,把泡好的D茶,倒进E杯子喝一半,剩下另一半倒进F杯子换来喝,E杯和F杯可以表现得很不一样。

我们认为上述经验都是一些非常值得研讨的课题,杯子是茶汤与人体间的桥梁,无论使用什么茶具来冲泡,茶汤最后一定被盛载在茶杯,人们直接用它来品茗,品茗得快乐否,舒畅否,有效益否对人类幸福生活之影响是深刻而重要的,于是我们有了这次测试,此次进行测试的目的,主要为探讨使用不同质地杯子品茗,是否会影响茶的香味,影响喝茶者对茶的喜爱。

2.测试要求

2.1每人必须戴上眼罩进行盲试,不可观看任何过程(含泡茶)。

2.2每人必须双手戴上手套,不可赤手触摸茶具。

2.3每次喝茶时第一道先喝左手杯,下一道先喝右手杯。

2.4每次喝完二杯后即做一次记录,打开眼罩手套前收掉杯子等茶具。

2.5每人喝茶总杯数:18杯

.第1次~A茶用A壶:3道x2杯=6杯

.第2次~B茶用A壶:3道x2杯=6杯

.第3次~A茶用B壶:3道x2杯=6杯

2.6测试前先告知受试者:

.每次可能是不同的杯子,也可能是相同的杯子。

.每次不一定是同一种茶,也不一定是同把壶泡的。

2.7下列要点注意:

2.7.1杯子

此次测试选用两款瓷杯,尽量让两款杯子的形状、大小、薄厚、重量差不多相同,免得形成厚此薄彼的主观,两种杯子烧结程度也都很好,剩下的差异是不同年代的材质,一为新瓷,今年的产品,另一为老瓷,清末年代,为了公平,把新瓷杯称作左手杯,老瓷杯称作右手杯。

2.7.2盲试

此次测试为盲试,受试者所戴眼罩采深色,双层棉布制作不可透视,手套亦是厚棉布所制,戴上后取拿杯子觉察不出它的质地。

2.7.3喝茶

每次喝第一口茶时必须左右手替换着喝,一道左手先,一道右手先,这样受试者才会更加客观。

2.7.4茶具茶叶更换

每次更换茶具茶叶,目的为了检验杯子的表现是否能维持稳定。

2.7.5第3道的2个茶杯换为同一类型

目的为了检验受试者感官品茗能力的稳定度。

2.7.6茶要如何泡

受试者所喝的每一杯茶,都必须正式的泡,把茶泡得最好,不能敷衍了事。

3.实施方式

3.1第1次:A茶用A壶

3.1.1茶汤倒进茶海

3.1.2分别倒入每人左、右2个不同类型的茶杯

3.1.3测试者品茶

3.1.4重复冲泡3道

3.1.5第3道的2个茶杯换为同一类型

3.2第2次:B茶用A壶

(重复3.1.1~3.1.5)

3.3第3次:A茶用B壶

(重复3.1.1~3.1.5)

4.测验出来的结果

受试者分成2组,每组5人,一为常喝茶组,年龄介于27岁至42岁,经常喝茶的习惯大约维持了5至10年,另一组为少喝茶组,年龄由20至23岁,接触喝茶约1、2年。测试得到的结果,2组皆有认为老瓷杯喝茶比较优的趋势,常喝茶组占63%,即喝茶总杯数30杯里,有17杯被认为是老杯优,10杯被认为新杯优,3杯被认为无差异。少喝茶组占52%,即喝茶总杯数30杯里,有13杯被认为是老杯优,11杯被认为新杯优,6杯被认为无差异。

由此看来,老、新杯喝茶会产生不同之效果是确定的,但差距不是那么明显。至于味道的差异性,大多数认为那是属于小的。认为2个杯子喝起来并无差异的,常喝茶组占10%,少喝茶组20%。初步的看法,可能因为老、新2个杯子的烧结程度都差不多一致,所以滋味的差异就变得小,甚至无差异。如果把2个杯子的烧结程度换成一个烧结高,另一个低,差距也许会相对的大。

部分受试者表示,不同的茶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杯子,比如当喝X茶的时候,都是用老杯好,当喝Y茶时,反而都是用新杯好。另外一点也被提出,使用老杯子品茗的时候,茶的气(特别强调“气息”)味会增强,换句话说,如果该茶有好的气味会加强的好,反之,有坏的气味会加强的坏。

第3道茶使用2个同类型杯子,常喝茶组占53.3%答对茶味道并无差异,少喝茶组答对的占13.3%,这点也许说明了常喝茶组茶友在长期喝茶习惯的熏陶下,味觉、嗅觉各方面的感官训练开始奏效。

4.1以下结果分析表

?

组别

总人数a

总杯数b

认老杯优者(%)c

认新杯优者(%)d

认无差异者(%)e

差异大(%)f

差异中(%)g

差异小(%)h

第3道错误(%)i

第3道正确(%)i

常喝茶组

90

8?

?

10?

53.3%

?

5?

3?

7?

?

17?

37%

1?

6?

20?

?

?

?

?

?

?

?

?

?

?

10%

46.7%

?

63%

?

3.7%

22.2%

74.1%

?

?

?

?

?

?

?

?

?

少喝茶组

5

90

11?

13?

6?

16?

2?

13?

?

3?

5?

?

?

?

?

?

48%

?

?

86.7%

20%

66.67%

13.3%

52%

?

12.5%

20.83%

?

?

?

?

?

?

1. c=c/c+d

2. d=d/c+d

3. e=e/1.2. 泡数? (第3泡因系同一质地杯子,不计)

4. f=f/c+d

5. g=g/c+d

6. h=h/c+d

7. i=i/a x 3

?

5.杯子差异性综合描述

5.1好的差异描述

香气很高,喝起来完全不一样。甜顺。香气持久。较稠。香气较显。苦涩味化得快。无酸,较顺及好喝。清淡柔顺。很滑。入口香气四溢。甜感明显。好喝,甘醇。柔和。较浓。比较强。较有味。有喉韵。比较甘醇。口感较滑。

5.2坏的差异描述

无味。臭青味出来了。弱。欠稠。香气弱。不舒适。酸。水较硬。味较淡薄。比较涩。不香。不好喝。

以上为受试者在品茗后即时记录下之描述,包括好的和坏的,比如“较浓。比较强。较有味。比较甘醇。口感较滑。苦涩味化得快。无酸,弱。欠稠。香气弱。比较涩。”等感官体会,都是属于差异程度中等或微小,效果应该不至于太明显。认为品茗差异性比较大的“香气很高,喝起来完全不一样。入口香气四溢。”,如果每次品茗都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无疑地人们该会比较快乐幸福,长寿。另一种大的差异性如“无味。臭青味出来了。不舒适。”类似这样的品茗经验多了,可能会造成人们心情郁闷甚或生病也说不定呢。

6.作者参与品茗实验报告

此品茗实验主持者为李诗诗茶友,作者品茗后整理出以下几点:一,喝大红袍的时候,新、老两杯茶入口都觉茶汤浓厚,但老杯喝起来更容易感觉出茶香,香融入茶汤,令老杯的味道饱满很多,也较清甜,较有余韵。新杯茶汤虽也有一定浓度,但缺少韵味。

二,当此茶泡得很好时,老、新杯之间喝起来的差异较微小,茶泡得欠佳时,老、新杯差异变得较大。差异是,新杯有“青涩”味。

三,喝渥堆普洱时,老杯口感比新杯明显浓厚,新杯会较淡薄一些。但老杯茶汤会散发一种不良的气味,盘旋在上颚,与茶混于一团后令茶变得极不舒适。反之,新杯并无散发任何叫人不愉快的气息,虽然口感较平淡,喝来中规中矩。

四,同一类型杯一道喝,可以在吞咽茶汤后,从舌尖余味、上颚香味以及喉头一点韵味来辨别出是否一致。

6.1以下品茗实验结果表

第几次

第几道

右手杯

左手杯

认老杯优

认新杯优

同杯正确

同杯错误

第1次

第1道

新杯

老杯



(大红袍)

第2道

新杯

新杯



第3道

新杯

老杯



第2次

第1道

新杯

新杯



(渥堆普洱)

第2道

新杯

老杯



第3道

老杯

老杯



第3次

第1道

新杯

老杯



(大红袍)

第2道

新杯

新杯



第3道

老杯

新杯



7.结语

举凡有助提升茶艺生活品茗乐趣、有效使品茶者饮茶后达至身心舒适的茶思想或茶艺产品,都值得得到关注、开发、研讨与推广,即使它只是一个小杯子,于是我们希望要试做做这个实验,看看茶友对这2个杯子有什么反应,由于时间上未能完全配合,参与此次的受试者人数相对少,本次测试只能当作一个样板,不足以证明所得结果就是唯一的答案,此课题还期待大家一起继续来探讨。

附图:茶具要求与用茶

-A壶(青瓷壶)、A青瓷茶海

-B壶(紫砂壶)、B 紫砂茶海

-左手杯(新瓷杯)

-右手杯(老瓷杯)

-眼罩、手套

-使用茶叶:A茶(大红袍)、B茶(渥堆普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12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茶具与泡茶品茗的关系

许玉莲

2011.11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栏

市面一般喝茶没有人太在乎茶杯,尽管有些茶叶稀罕极了,茶壶也行情高涨,茶杯倒是一直不换。部分茶者手上虽然备有好几种茶杯,他们比较留意的是杯子形态、纹饰、图案是否好看,大小是否适合各种场合,相对少关注到茶杯材质以及不同材质杯子与茶汤、品茗的关系。

使用不同材质器具来煮水、泡茶和品茗,可以导致水及茶汤产生不同效果,我们喝进嘴巴能够马上觉得口感的差异,有些明显地有优劣之别,我们可以指出那个较好喝那个不,有些会令同一个茶带出不同风格比如一个香味频率高昂另一个频率低沉,此篇将就上述情况谈谈个中发现。

要谈茶器皿材质对水和茶汤的影响,我们先将茶具分成三部分即煮水器、泡茶器和茶杯。目前我们试过煮水器包括银、铜、铁、不锈钢、陶(含紫砂)、玻璃及塑料电水壶几种材质,暂时抛开用什么燃料加热这课题,单就材质来说,视乎该材质有多纯,纯度越高,泡出茶汤滋味越醇厚越美味,质地都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发觉银器煮水无论喝清水或泡茶后的茶汤,水质柔和很多,又软又细,更易渗透进味蕾口感好饱满,铜器和铁器次之,比较没有稠稠的感觉,不锈钢器具、陶再次之,香味散了不集中,玻璃器的水质较硬,在口腔化不开来,香味粗糙,塑料电水壶泡出的茶汤带强烈“水味”,茶汤较显涩感,味短,全留在舌面。

第二部分要谈泡茶器如壶、盖碗、杯,其材质概括瓷、陶、银、铁、玻璃等,泡茶器如壶、盖碗、杯属陶瓷的话,其烧结程度的高低大大左右一壶茶汤表现。烧结程度可从肉眼看得出,高的陶瓷质地看起来会密实细致些,瓷器的烧结程度普遍比陶高。陶瓷烧结程度必须高,完整地把陶瓷泥坯烧熟了,泡出茶汤才会好喝许多。烧结程度稍低的陶瓷,所泡出茶汤滋味涣散,不堪咀嚼。比如两个陶壶,X壶烧结程度高,Y壶烧结程度低,冲泡同一个茶,X壶茶汤喝起来要浓强得多。两个烧结程度都差不多高的泡茶器,但材料不一样,比如A壶是陶,B壶是瓷,泡同一个茶,泡出茶汤就会有风格的不一样,B壶香味较高频,清扬,A壶风格较低沉,香味低频些。

泡茶器属银、铁以及玻璃则讲究其材质的纯度,材质够不够纯净是否优质是否稳定性高完完全全反映在茶汤,比如两个玻璃壶,A纯度很高,B纯度很差,A壶冲泡的茶汤会显得较可口,B壶泡的茶汤淡然无味。纯度较高的银壶,泡出来的茶汤滋味较浓厚,较浓稠,也能够可以泡多几道,反之则不行。

第三部分谈喝茶的杯子,用于品茗的多属瓷杯,还是烧结程度高的瓷杯子喝起茶来较清甜可口,香与味会结合成一体不断冲击口腔,浓郁,活。以烧结程度低的杯子喝同一泡茶,香味不那么凝聚、不那么立体,比较贫乏,甚至会显出一种不那么适口的酸味与涩味。如两个杯子的烧结程度都高,一个是年代久的老杯,另一个是新杯,品同一泡茶,老杯要比新杯好。

同一种茶汤盛装进不同器皿,就马上能产生这许多优劣有别,风格有异的香味,这无疑是物与物发生关系后互相激荡,互相影响的效果,我们期待有关专家作出更进一步研究,让茶汤更美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3-2012 1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茶具与泡茶品茗的关系

许玉莲

2011.11月刊于中国《海峡茶道》杂志月刊专栏

市面一般喝茶没有人太在 ...
茶物语 发表于 14-3-2012 11:41 AM

顶。。谢谢茶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2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5# 茶物语


感谢茶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12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与人、地、物关系

许玉莲

20111010周一喝茶慢MONDAY SLOW TEA

大家谈起茶道,总不忘记将人与人关系放进去,大肆寄托人事关系的和谐,事实上人与地、人与物、物与物关系才是关键,只有当我们将之视为更重要,踏踏实实将之做好,人与人关系才会恬静美好。

人与地的关系往往被忽略掉,人们说我住在公寓,办公地方是摩天楼,哪里来的地,虽然住得高,脚踏着的地面也和大地是一起的,我们必须有这层感悟,有了这层感悟地生活,身边的晨起日出,傍晚夕阳,路上一草一木,花开了又谢了的现象就会被我们留意收藏,人便因此而安宁起来。

人与物的关系从未被重视过,人们都把泡茶的器皿当作没有生命的物件,它只是被我们奴役而已。但事实上每一个茶具都是一个个体,满腔才华等着要奉献,有了这样的认识,与它们相处就等于和朋友家人相处,这样才懂得珍惜,比较不会打破茶具。

物与物关系有两个层面,首先需了解它们有些什么特性,像人与人关系,与人相处要了解他的内涵,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运用茶器,要知道除了外形、大小、颜色是否匹配外,更加必须清楚每种茶器皿的材质,它们的烧结程度高低,吸水率高低,传热、散热、保温效果又如何,清楚了这些“内涵”,才能让它们尽情发挥所长,将适当的茶放进适当的壶里冲泡,就像焖猪手要用砂锅,炒青菜要用铁锅,这样味道才会各得其所。

物与物关系第二个层面,是必须加进人与物关系才能完成的,比如我们知道焖猪手要用砂锅,但并非每一道用砂锅煮的焖猪手都是美味的,就像不同材质可以冲泡出不一样的味道,但是须得人把它泡好,茶才会好喝,泡得不好,茶也就不好喝了。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于是时时被提醒,在进行茶道时要关心人与地、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注意它们的存在,好好用每一件器物,好好泡好好喝,人与人的关系就不做而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2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都由不同的因素而互相影响。
好好泡就好好喝咯~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5-2024 06:23 AM , Processed in 0.06389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