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elonmun

客家人的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04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话俗解·现代版


闹雀   

原句为:屎缸鸟――闹雀。屎缸鸟满嘴臭,可偏偏不知趣地往喜鹊(俗称喜雀)群里混。意指因爱面子而作出不得体的行为,贬义。现也泛指某些怪异的行为,“贬”味已较淡了。闹,客语为爱表现之意。

注:部分客家地区俗称喜鹊为喜雀。故有闹雀之说。

1.  打赤膊,结领带,哈哈,就系闹雀。

2.  渠外出一年,转屋家后就满口abcd,又夹杂几句令人费解的外地语言,十足个闹雀。

闹碑体

意为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爱靓。某君爱写字,但又写不好,便常临摹碑文字帖,并以此书字体来炫耀,人家却无称许之词,碑体而已。(中性句,不褒不贬)

渠把头发染成深黄,闹脉个碑体。
麦天神

意为不着边际,虚玄。“麦”(扌麦)意为打。向天比棍---打天神,意即手舞大棍在打、骂天神,当然是太虚玄。

汝话一岁孩婴会唱歌,真系麦天神。
    老米合(甲)

意为厚脸皮,老练,爱逞。合,国语念ge;客语音为“甲”。米合为量米的器具,竹制而成,经久耐用,常为前辈人留下家当。量过几代人之米的家伙当然是见过世面的。

这小孩唔胆怯,一上台就大声唱起来,真老米合(甲)。

溜水

意指不辞而别,悄悄离去。溜,读liu44 去声。水槽里的水悄悄溜走,无声无息,并不引起他人的注意。

1、会还没开撇,渠就溜水耶。

2、下班时间唔到,渠就溜水耶。

八煞神

指神情严肃,令人敬畏,现也泛指某人满脸不悦之神情。煞神是阴间的凶神,常语有凶神恶煞。

老师一上讲台就板起面孔,八煞神一样训斥大家。

系侧神

指心态难以捉摸,好生奇怪,即“恁(an31)趣生”。正立的神像,其喜怒哀乐之神情皆栩栩如生,一目了然。斜眼看伯公(神)则看不清其面目,其神情只能半看半猜,始终是神秘莫测。故有:斜看伯公-----系侧神。尚作十分侧神。

头先渠同涯借100元,过无半个钟又来借100元,渠真系十分侧神。

喊(哼)王憎天

又骂皇帝又怨天,即大叫大喊、噪噪闹闹之意。现亦多指某人自以为是地、爱出风头地大声叫嚷、大发牢骚,常使得他人反感。

汝唔晓就莫喊王憎天。

就会耶

反语,意即不可能,怎么可能,不会吧等,是否定的委腕表达。“会”白读念voi44。
  A:  等下会落雨   B:就会耶!日头都恁(an31)辣。
“辣“是指晒得厉害.炽热之意,客音为lad31, 国语中“热辣辣”就是指炽热得厉害。


http://www.kejiaren.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11-2004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炮楼护卫的客家民居一瞥

梅州山区,如星星点缀般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客家民居中有一种颇具特色、数量极少的另类民居——有炮楼护卫的客家民居。这些民居建筑年代都较为久远,少则一二百年,多的有三四百年以上。
       历尽艰辛、经过无数次迁徙的客家人在贫瘠的闽粤赣交界山区落地生根后,面对山深林密、野兽伤人、盗匪猖獗、械斗不止的生存状况,特别是为了应对来自于人类自身的殊死争斗,建造居所时以具备聚族而居、防御外部侵袭、加强内部防守为第一要素。为此,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客家围龙屋或客家堂屋(由“堂”、“横”屋组合而成)便由此而生。就防卫能力而言,梅州山区的围龙屋与闽西的土楼和赣南的土围子相比要逊色得多,对此,有些民居为了加强防卫便又加建了炮楼。这些炮楼建在房屋的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有些在房屋两侧、有些在房屋的四角。高高耸立的炮楼既可观察房屋四周又可对屋面进行监视,它对整座房屋的安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炮楼内设有瞭望窗口和内宽外窄的枪眼,对入侵者进行阻击。它一方面具有消极的防守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积极的抵御和主动抗击的特点;不仅能满足短时的抗击要求,还能满足长期固守的需要。其绝妙的防卫功能构成了客家民居最突出的特色。


图①梅江区城北干才村陈屋



图②梅县南口镇赤水村罗屋


图③梅县瑶上镇罗屋


图④梅县丙村“仁厚公祠”旁的“县仓”(一直被用作粮食仓库),因其四角皆有炮楼,故俗称“烂柜翻底”,即形状如同一个翻转过来的柜


图⑤客家著名民居、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南华又庐”建 于屋后两侧的炮楼及瞭望窗口和枪眼。


http://www.kejiaren.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04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走马楼

   走马楼是中国南方民居建筑的一种特有的形式组合,其特点是数十间或上百间房屋连在一起,封闭性强,安全性能好。走马楼一般占地很广,长宽多在几十米以上,可有一两百间房屋,一般为两层楼房,建筑形式呈“回”字形,有里外三层,其中心是正厢房,各有堂前、道地,两边住人。正厢房的外围是重隔厢,是厨房炊饮之地;最外围的一层是余屋,用于堆放农具、杂物、柴草。整个建筑堂室相通,廊庑环合。穿行楼群之中,如入迷宫。在楼群中行走时即使遇上滂沱大雨,也不会让人淋上一星点雨。


大埔县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燕翼楼就是走马楼



http://www.kejiaren.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04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都千年东龙古村






    从宁都县城驱车东行50公里,再沿着崎岖山道蜿行数里,便来到了延绵千年之久的客家古村,清初著名文学家、“宁都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的家乡宁都东龙。

    东龙村坐落在宁(都)、石(城)交界的一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上,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流。

    据考,东龙村始建于北宋乾德五年(96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该村最大的特点是其“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自建村伊始,李氏先祖们便依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诸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为雄伟的东龙岭、南桥岭作为该村的两大龙脉。其中一处,依照龙脉走势,高低错落地建成连片屋场,屋场中开掘出上百口大小不一的池塘,穿插其中。同时还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地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落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之中。另一处就是宗祠。与宗祠相对应的是村中最大的神庙:玉皇宫。

    东龙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其多姿多彩的古代建筑。今日的东龙,完整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多达160多栋,其中仅祠堂就有38座,此外还有书院2座,义仓2座,庙宇2座,居民建筑120多座。这些古建筑规模大小不一,体量最大的为“东里一望”,它占地4300平方米,内由祠堂、廊房、厢房等100多间房屋组成,人称“百间大屋”。所有建筑均保留了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风格,其主体建筑结构多采用国内现已少见的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构架形式。其余构件,从童柱、枋头、雀替到藻井、漏窗,大多饰以精美的缕空、园雕、浮雕及描金、彩绘装饰。

    历经时代沧桑,今日的东龙村已显得有些破旧,村中住户也比兴旺时期少了一半。它独具魅力的绰约风姿及其蕴含着的广博文化却依然吸引着大批海内外学者、游客纷至沓来。





http://www.kejiaren.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1-2004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赣南围屋-燕翼围

在赣粤边境九连山下的龙南县杨村镇,遍布客家围屋,其中有座建造奇特高大雄伟的“燕翼围”,如鹤立鸡群。相传明末清初,粤赣边境战火纷飞,其时杨村常常烽烟滚滚,举村皆惊。家道殷厚的赖福之和弟弟上赠、上球,奉祖敬溪公和父郁华外出避难,原想到黄塘高围亲戚家一躲,岂料对方无义,杀了探问的孝古子,于是改奔黄牛石避乱。待事息返回,只见“庐舍已为灰烬,闾井萧索,鸡犬不闻”。赖福之饮恨思痛,念及“高筑墙,广积粮”古训,萌生建造高守围的构想,禀父告准。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延请丰城名师工匠购料始筑。据说,起基用去大花边一大谷斗(收割水稻工具)。因工程浩繁,耗资巨大,费尽二十七年工夫,历经三代,其长孙济斯三岁时,庞然大物的“燕翼围”才矗立起来,因其高大固守,俗称“高守围”。



     燕翼围坐落于龙南县杨村镇圩镇中心鲤鱼寨下,门向东,是座四层楼高、层层环通的砖木结构方形围。高14.3米,长41.5米,宽31.8米。对角四边有守阁炮楼,占地面积1367.58平方米,内空面积334.17平方米。全围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每层对称建房34间,共136间房,建筑面积3741.12平方米,四面高墙是封闭建筑,只留底层一条大门出入。檐高12.8米,砖石结构,上下八尺为长方体花冈石(麻条石),即基墙地下深8尺(2.67米),宽8尺,地面部分高8尺,厚4.35尺(1.45米),其上砌火砖,围边墙周长173.68米,共砌花冈石1910.55立方米,坚不可摧。第二、第三两层墙厚1.45米,面砌火砖,中间夹砌泥砖,有汲潮保温作用。第四层以面壁火砖墙(厚0.6米)升高1.9米为檐墙,余0.85米墙顶为过道路面。瓦背为小块阴阳瓦,剪角瓦面,可防风。栋高14.3米,瓦角不露檐,顶端衔接火砖,以防火攻。正扇和檐扇内墙厚0.35米,顶层内侧檐扇以木板屏风代之。大门顶上有阴刻“燕翼围”三字,门设三道,进深2.25米。第一道拱形石框对开铁门,高2.47米,宽1.26米,铁门板厚0.1米,石门框宽0.38米、厚0.18米;第二道活动栏门,两壁留有宽0.15米,深0.18米的壁槽,必要时插上拦门板,形成厚0.1米的大门拦板;第三道对开坚厚木门,板厚7厘米关后上大木黄闩,两边有壁洞固闩。第二道门顶有一漏斗水池,可防火攻。


    进门有阶梯登楼,二三两层有1米宽的楼廊环通,盖有廊檐。房间内空长5米,宽2.87米,炮阁间内空长7米、宽2.87米。方围对角四边,以靠角首间外伸2米,筑成炮角,每层炮角有5个枪眼(三大两小),可全方位监视围外动态,第四楼负有全面作战功能。有58个枪眼(大19、小39),外形似窗。二三两层枪眼的内侧砌有小门(4.8尺×1.8尺)可关可开。枪眼有通风、透光、监视、射击功能。环通过道以0.85米宽墙体顶面为路面,来往十分方便。过道有四个排污孔,以石槽伸外。

    备战备荒是燕翼围的设计特点。围内有二口暗井,一是水井,二是埋藏万余斤木炭和蕨粉围旱井。平时填土封闭,战时困危,才掘井自救,有水、火、粮可用。在门旁挖有一口常用水井。筑围火砖(32公分×19公分×7公分)是就近筑窑烧制的,现桂花树下,仍可掘见老窑遗址。

    燕翼围落成后,46岁的福之公又建“永臧围”,坐落于上坊,四层方围,每层16间房,共64间。内外风格与燕翼围相同,只不过二、三层未夹砌泥砖。建造时间也有十余年之久。后又在背夫岭下,筑起“光裕围”,高三层,每层24间房(含四座守角)共72间房。福之公有三子,每子筑有一座守围。





    燕翼围坚固无比,可防火防攻防炸。320年来,经受了各种战火的考验,仍旧巍然不动,完好如初。1938年9月,日军飞机轰炸杨村,以高守围作中心投放炸弹,炸毁民房10间、教室1间,而高守围仅在顶层炸开一个2.7米宽的V形缺口,墙壁只留下斑斑弹痕而已,围内人员无一伤亡。

   “燕翼围”的落成,为杨村客家区增光添彩,引来参观者甚众。道光二十九年赣州府道台周玉衡巡乡到杨村,住在“燕翼围”赖嘉谟家,登楼远览,赞不绝口。改革开放后,“燕翼围”成了客家围屋的代表作,不少中外学者慕名前来考究。

    1994年8月,中国,台湾学者以及美国学者特来考察,并且还到杨太湾新屋围考察拍照


http://www.kejiaren.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2-2005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北,我爸爸是东莞人,妈妈是增城人,

身为客家人,怎么以上你所说的我大多数没听过??

尤其那些谚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6-3-2005 08: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谚语:又敢哭,又敢笑。母鸭大便屁股翘!

delonmun 这个谚语你听过吗?
好贴!值得~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3-2005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個字...."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3-2005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哭又笑 ﹐吃到豬母尿﹗
you giao you xiao , sit dao zhu ma yiao!

有聽過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3-2005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哭又笑,黃狗撒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火星灵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6-4-2005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由谁能告诉我客家人的发源地,位于中国哪里?历史发展过程?语言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on19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7-4-2005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星灵 于 26-4-2005 21:13  说 :
由谁能告诉我客家人的发源地,位于中国哪里?历史发展过程?语言特性?

发源地在中国北部河南,陕西一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slxp-1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6-7-2005 07: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县客家一般实行二次葬。请问广东的客家皆习此俗吗?譬如粤西、粤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5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

相对于其他语言体系,客家方言保留了更多唐宋以前的语音、语法结构和词汇内容,有着更多的“古风遗韵”。因此,学术界认定,客家方言对研究中国古汉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保存完好且一直使用至今的语言“活化石”。
    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一般认为它是魏晋时代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代定型。由于客家人为避战乱南迁至山区,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客家方言也因此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
    客家方言的发音也较为独特,有六个音调,平、入声分阴阳,上、去声不分,保留了六个古入声的韵尾。因此,一些唐代诗句用普通话读起来显得很不押韵,但用客家话读起来就顺畅得多。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句古诗,斜在普通话里读“xie ”(音邪),与“家”字不押韵,而客家则读“xia ”(音“霞”)。
    客家话还大量地保存了古汉语的词汇。如一些名、动词的转换,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的用法,在客家方
言里却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如“吃饭”客家人仍用名词“食”表示,“吃早饭”就被称为“食朝”。由于客家祖先
有不少是两晋时的贵族,客家方言还带有古代“雅言”的部分。
    客家方言属于汉语的七大方言之一。从分布上看,国内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或地区。在全世界范围内,按使用语言人数计算,客家话约排在第32位,仅在中国内地就
有6000多万人使用客家方言。

http://tech.163.com/04/1127/22/167SDDB70009rt.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5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 客家方言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方

言,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台湾,四川等7

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闽西地区的长汀县,连城,

上杭等8个县;广东梅州,惠州,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6县市。此外,非纯客县,

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

地区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湖南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

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

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州片(又称闽客片),粤台片 , 粤中片 , 惠州片,粤北片,宁龙

片,于桂片,铜鼓片。

  客家话主要特点是: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

步,抱”多读作[p‘],“地,大,弟”读作[t‘-],“在,字,坐”读作[ts‘-],“旧,舅”读为

[k‘-] 。古非敷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讣”读

[p'-], “扶 , 肥 , 饭”也念 [p'] 。古晓匣母合口字,客家话中多读 [f] 声母或 [v-] ,如火,花念

[f-], “话黄换”念 [v-] 。古是晓组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

喉音 [k k' h] 的读法;大部分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

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

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粤东客话平声入声分阴阳,上去不

分阴阳。闽西客家话的永定话,上杭话保留阴入阳入两个声调。

   在词汇语法方面,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吃),索(绳子),面

(脸)”。还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词,如 " 目珠 ( 眼睛)目汁(眼泪 )" 等。在语法上 , 常用一些

如“老 , 公,子,哩,头”等前缀、后缀;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黎,咧”等)表示动作时态;

通过变化指示代词和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http://www.hnyanling.gov.cn/kjwh.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5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 客家源流探考

  客家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关于“客家 ", 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

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

多地区的局面。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

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

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

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

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

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国。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

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

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

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终至今日成为中华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

的民系。

  “客家”称谓的界定及客家源流的探讨,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

  1、客家民系的形成取决于集团自觉性意识的形成。

  2、客家是由古越族残存者与秦汉以来中原流人互相混化而成的。

  3、客家的形成与畲族关系密切。

  4、客家血统与闽粤赣等省的其他非客家汉民的血统并无明显差别。客家民系是由南方各民系融合而形

成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来大融合的结果。

http://www.hnyanling.gov.cn/kjwh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8-2005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 客家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民族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

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

成见,但总体上 , 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

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

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

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 " 六礼 " 大同小异。婚礼

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

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

回家做满月酒 ( 结婚满月时 ) 。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

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

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

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

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

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http://www.hnyanling.gov.cn/kjwh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5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 客家人衣食住行风俗



 一、服饰

  客家人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粗布,漂蓝缎

乌成衣,自织夏布做帐。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清朝时男女老幼几乎全部穿“侧襟衫”,长袖,直领,布

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裤是一律“大裆裤”,又宽又大,另接四五寸阔的腰头,腰不开口,

多余部分折叠于肚前,以带系住。裤管又称裤脚,宽约0.3米 。妇女衣服领边加滚饰,开襟、袖口、裤脚加

花边等。清末上层社会的男子出外或会客多穿长衫,有时加马褂在长衫上面。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

“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

银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另外,小脚妇女还有穿绣花鞋,系罗帕的装束。农家妇女不缠脚,老妇也系罗帕。

  民国时期,男子的侧襟衫逐渐淘汰,长衫马褂增多,后来出现中山装,在知识界开始盛行。劳动者则多

穿对襟短衫的,俗称褂哩。妇女则仍保持侧襟衫为主,只有少数读了书的女性改穿旗袍戒蓝衣黑裙,衣袖明

显缩短至掌根。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用皮带或吊带,女裤则一直以大裆为主。鞋袜方面,清朝时多

   穿布鞋,是家族妇女自制的,妇女鞋加绣花,小脚女人的鞋尖而翘,

长度仅14-15厘米 。雨天多打赤脚;或木屐布鞋,长汀称“鞋屐

”;或布鞋底加厚并涂以桐油。出远门或上山割草砍柴,穿稻草编

的草鞋。到了民国,外地运进来的胶鞋,雨鞋,皮鞋,只有少数人

穿用。一双雨鞋,往往全家人使用。袜子旧时用布缝制,清末开始

有了纱织袜子。  

  清末民初上层社会男子戴有帽顶的礼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线织的筒状爪子帽,后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

妇女冷天包罗帕,很少戴帽子。




  二、饮食

  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粥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

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

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

少如此吃了。长汀,上杭,武平部分乡村有一种藏番薯,用盐水腌渍而成,风味独特。

  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 , 藜瓜 , 番瓠最为普

遍。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

等,是常见菜。

  大米除做饭、粥外,还可做粉干,钵糕,笼床糈之类。粉干以洁白嫩细,柔软滑韧的特点闻名遐迩。还

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种如糕、圆、冻、果之分,其味有甜,咸,碱之别。每逢喜庆之日,

家家户户都有制备,敬神,饷客,馈赠亲友均宜,亦是农村年节传统食品。

  风味小食有肉圆和灯盏糕等。肉类食品,烧大块、白斩鸡最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汆猪肉、干蒸猪肉

是平时传统菜肴。酒娘更是香甜可口,佐以蒸蛋,美不可言。饮茶多用碗,以解渴为主,有时用来作汤淘饭,

常云“粗茶淡饭”。

   三、居住

  客家房屋建筑的特征,多为厅堂厨房间阁四方式。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蹭有上下厅,左右两摆横屋左

右对称,前后左右各有天井。厅中央天子壁上必有神龛供奉祖宗,厅与厅之间有厢房。典型的前有坪,后有

园,四扇大门,还有门楼。厅两侧房间为寝室,厅堂平日用餐会客,年节祭祀;横屋多用来做厨房、禾仓,

  
放农具家具杂物。浴槽多在屋内,猪牛栏和厕所则在屋外。各种建

筑,城关一般采用砖木结构,农村多为木架土墙,边远山村纯木建

筑也不少。乡间还有“九厅十八井”的庞大建筑和修起高大围墙防

寇的“土堡”建筑。畲民住屋多是竹篱茅舍。这种房子格式沿袭了

1000多年,至今在农村仍很普遍,它便于家族聚居,便于兄弟

  
分居。城区房屋原也以上下厅或三四厅平房为主,城中房屋或为祠堂,后来一部分门面演变成商店,长汀水

东街的骑楼颇具南方城市的特色。

http://www.hnyanling.gov.cn/kjwh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5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 客家节庆风俗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透过这些民间习俗,

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体的一些来源。

  主要节庆日有: 1. 春节:春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到年初五

为过年阶段;年初六到元宵节为余兴阶段。较特别的活动有送年,打弹煤,蒸岁饭,食年酒,守岁,开大门,

拜年,游乐活动等。2.立春:即交春。此时民间一般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高升炮,贴上“迎春接福”,

“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3. 元宵节: 正月十五 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

玩灯,赏灯,猜灯谜。客家民间城市乡村到处点缀着各种花灯,十分美丽。汀州风俗元宵节前,做母亲的要

送莲花灯给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儿,灯谐“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节大同小异。 4. 惊

蛰:汀州民间有两种习俗与卫生有关。一是炒豆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二是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

等处撒一些石灰。两者都是为了灭虫。5. 春社,秋社:农村长期以来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风俗。

往往迎神,“撑社”打醮,祈求年成丰盛。 6.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延续到

谷雨前后,约一个月左右。先醮众墓后醮家墓。立夏过后扫墓则称“祭野鬼”。 7.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

月节。节日前几日 , 以竹叶包糯米做粽子 , 亲友互赠。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用“药

把水”洗浴,以桃树枝挂门首以避邪等。 8. 入伏:城乡许多人家熬“仙人冻”吃。9. 食新:即尝新米。

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

吃尝新酒。城 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丝瓜,茄子等。俗谓苦

瓜保佑大家,丝家保佑全家老少,茄保佑老婆。 10. 七月七:客家有关于“七夕乞巧”和“牛郎织女”的

传说,但与此有关的习俗较少。民间有在屋外夜里坐观天象的活动。一些妇女有“姐妹会”。汀州民间有聚

餐请先生的习俗。11. 中元节:也即鬼节。客家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长汀俗称“七月节”或“七

月半”十三十四吃荤,十五吃素。有蒸糕点“结缘”,“接太公太婆” , “烧包” , “烧夜香”等旧俗。

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风俗。中元节迷信色彩较浓,今旧俗逐渐淡薄。 12.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

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中秋之夜,民间尚有几种与月有关的习俗,近似巫术,如“伏花,啄月姑,跳担

杆,旋水碗”等。 13.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有的山村又叫“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

个重要节日。乡间一般炸各种糕点,杀鸡鸭,城市则较简单加加餐。登高,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 14. 十

月半:十月十五下元节,又叫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

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15.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爷上天”之说。常用糖瓜祭灶,

为求“把灶王爷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http://www.hnyanling.gov.cn/kjwh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8-2005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客家人由于所处环

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客家

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

关系。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流。山歌之所以风行于客家地区,大约有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客家多分布于华东南各省山区地带,日常生活与山发生关系,而且客家风俗是妇女与男子同样担

任着山间的各种操作,在长期的山间工作中,男女互相倾诉衷曲是预料中事,而山歌是有音韵的言词,比一

般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第二,客家因居住在山区地带,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欲

唱几首歌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第三,旧时客家因没有其他较为完备而普遍的民众娱乐,平时抑制的感情不能获得适当的渲泄,而唱山

歌正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所以一般男女对它都有共同的喜爱。

  
  第四,在客家社会里,旧礼教束缚很严 , 平常在家庭中或乡村里 , 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界限,除了夫
  
妇关系,男女间的社交活动是非常稀少的。即使是夫妇之间,也很少有轻松的生活节目。由于在家里拘束过

严,所以到了山间就好象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
  
  就客家山歌的内容和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

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来调剂枯燥的心情。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主要的

部分。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性的态度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互相以山

歌调闹讥讽对方,如无反应,可知她(他)是一个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放任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5-2024 05:16 PM , Processed in 0.06311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