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258|回复: 18

太极拳家吴公仪在澳门迎战白鹤拳家陈克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2010 0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4年1月17日,旅居香港的太极拳家吴公仪在澳门迎战白鹤拳家陈克夫。此事轰动一时,影响至今,有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国内讨论的不多。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探讨它对太极拳发展的意义。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香港和澳门还在英国和葡萄牙手中。当时两地居民对刚从内地移居的同胞有一定的看法。从武术发展的角度看,原先港澳地区及东南亚比较流行南拳,对从北方南迁的太极拳,既有好奇之心,也有不服之意,同时也不排除争夺地盘的理念。1953年秋,有记者就太极拳的各种问题采访香港鉴泉拳社。时任社长的吴公仪在回答问题时,针对人们对太极拳能以弱胜强等提法表示怀疑的态度,表示:“本人深知太极拳之妙用,本社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与中西拳师研究。”谈话一经中声晚报登出,立即如巨石击水,反响甚大。其中尤以时任澳门健身院院长的白鹤拳家陈克夫反应最烈,先是隔江与吴公仪“口角”,继而提出要与吴“研究”。
    比武消息经港澳新闻媒体传出,震动两地武林及民众。各界人士反响各异,其中陈公哲和刘伯群等为“反对派”。陈公哲系原上海精武会创办人之一,并在1909年春组织过北聘霍元甲赴沪,以对阵口出狂言侮辱华人的“西洋大力士”奥皮音一事。陈公哲毕生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及武术事业,在武术界有很高的声望。刘伯群时任马来亚精武联会主席。二人分别致函澳门总督,反对吴陈比武,认为“习武之人,每生事端,不受社会欢迎。”二人能站在法制立场看问题,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代表了时代进步的意识,这是无可非议的。无奈当时慈善机构已同意比武,且己以替澳门镜湖医院及同善堂筹款的名义公布于众,并定名为“慈善比武大会”。可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港澳地区及至东南亚,武术组织均属慈善机构管理。这是一个体制上的问题。吴公仪是吴式太极拳掌门,自幼随父吴鉴泉宗师习家传拳法,并得杨式太极大师杨少侯指导。可谓集杨吴二派武技精华于一身。年轻时曾供职于黄埔军校与湖南国术馆。太极拳素有“耄耊御众”、以柔克刚之说。但世人多为耳闻,并无眼见。所见诸书刊者,多为推手,并非实战,且均为师徒之间或私下所谓“切磋”,属既无规则,也无裁判,又无观众之“三无产品”,难以为训。吴公仪当时已年过半百。故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港澳民众极大兴趣,都以一睹太极真战为快事,竟至掀起购票热潮。而陈克夫时在而立,与吴公仪之子吴大睽相当,属少壮派,在体力上占明显优势。且白鹤拳属南拳中以凶猛与灵活并称之优秀拳种。其拳法要求“进如猛虎出林,退如老猫伺鼠”,技法上“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其拳法独特,攻守兼备,在中国南方和港澳地区久负盛名。面对吴公仪的谈话,陈克夫指名道姓,非吴公仪不战,并称若太极拳名不副实,就请回去,大有独步港澳誓不两立的气势。他为达与吴本人比武目的竟险乎与一名公证人动手。可以想象当时吴公仪想在香港立住脚,是何等不易:背水一战,不得不战。香港,向来是冒险家的乐园,但它历来禁止公开比武。故比武地点移至澳门新花园。比赛那天,在游泳池上搭起一座擂台,与会观战民众达两万余人。下午2时巧分,澳门总督史伯泰夫妇到场。观战者除商界名流,还有著名艺员方艳芬、邓碧云、马师曾、红线女等。武术界有杨式太极拳家董英杰,鹰爪拳家刘法孟、西洋拳家李剑琴等。大会由港督夫人主持剪彩。总裁判为何贤,梁昌、梁国荣、彦光、刘法孟、李剑琴、董英杰等为评判员。
    鉴于这种比赛无先例可资参照,赛前先拟了规则,如不得起高腿、不得抱摔等。别具传统特色的是吴陈二人还签定了“生死文书”,并经公证,以免不测。实战原定6个回合,每个回合5分钟。结果开战仅2分多钟,吴先嘴角挂红,继而陈鼻中拳,血流不止,只好暂停。待再次开战不久,吴击陈前臂,致陈负疼而起高腿,吴即还以颜色。裁判恐二人动真火,旋即叫停。经商议,判双方“不胜不败不和”。吴陈握手退场。具体实战情节,己有详细报道,不再赘述。
    从吴陈比武的起因看,不免有言语上措词有一定刺激性引起不服的因素。但倘若单为一两句话便要立下生死状,决一雌雄,似乎给人以心胸狭窄的印象,有失武术家风范;倘若说为地盘之争,一港一澳,难圆其说;倘为一试太极白鹤武技之高下,虽然说得过去,但仍有某种缺憾。到底双方因何比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这为时不足5分钟的实战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却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诚如叶若林先生所说,它不单为吴家太极根植港澳广传东南亚及美加奠定基础,更使人称奇的是不足5分钟的实战引发了港澳等地区几十年的武术热,并催生了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金庸。现在大家能看到梁羽生、金庸武侠小说及据之改编的武打影视,全仗那5分钟不到的实战给他们的灵感。可谓影响深远。从这点讲,吴陈之战的社会影响己远远超出事件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地去看谁胜谁败是片面而狭隘的。重要的不是评述谁胜谁败,而是要正确地判别它在一定的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给后人以什么样的启发。假如单纯从成败的角度去评论历史事件有以成败论英雄之嫌,有失公正,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吴陈比武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除了上述社会影响,它在中国太极拳史上还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使人们对正确认识太极拳发展史、揭示太极拳技击之秘,以及如何开展民间切磋交流研究等方面得到启发,为更好地全面继承和弘扬太极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吴陈比武是中国太极拳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文字记载并有影片、照片等作为证明的比武,是第一次真正用太极拳散手技法迎战其它拳种的挑战;是第一次较正规的体育性的竞技比赛,并且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人们平时从刊物上也可能看到诸如某某大师发人技术如何高超,将人打起多高之类的描写,甚至也有照片为证。这类报道,初看上去描写精细、形象逼真,生动得令人顿生惊羡神往之情。但只要认真一想,就会发现,那不是散手技法,而是练习中的推手。首先要搭好手,然后完全被动地听任大师摆布。你一旦不听大师摆布,不上他的套子,他就没法子了。于是大师会马上批评你“顶”了或用“劲”了,甚至说你不象在练太极拳。试想,太极拳不是能四两拨千斤、能化、能借力么?那么,大师自己不顶又怎么会知道别人在“顶”,在“用劲”呢?须知,一个巴掌是拍不响的。假如两个人的手搭在一起,都不用力,怕人说“顶”,都想借力,不愿进攻,或者进攻而不敢快攻,怕人说用蛮力,不象推手,这种推手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推手么?这样练下去真能对付拳击、跆拳道么?据我们看,在推手上凡是责怪别人“顶”的人,恰恰是顶不过别人而又化不掉、拨不开、借不到劲的人所找的借口。再说,推手在杨吴二式太极拳中仅仅是一种练习听劲的训练方法,与技击实战完全是两回事,根本不能用于跟“白鹤拳”对阵。其次,所见推手发人的文字照片,又有谁不是在与弟子的较技中光荣获胜呢?假如换个不认识的“初生牛犊”,还能发得那么漂亮么?如果不是师徒打配合,就该照几张发放其它拳种掌门人或者一般毛头小伙的照片。再次,所见推手精彩发人的文字照片,均非正式体育竞技场上所摄。按照惯例,不能作为正式记录载入体育竞赛史册。何况没有规则、没有裁判、没有赛场、没有观众、没有得到体育主管部门批准的私下练习或切磋,本身就存在公正性、公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诸多值得考虑的问题。前些年《精武》上连续多次刊登吴图南发人的照片,被发者是其唯一的弟子。照片本身照得不错。但我们认为,师父发徒弟算不得功夫,若是徒弟能发师父才见功夫,或者吴图南能发刘晚苍、孙存周也算功夫。可惜,只听说吴被孙发出碰到了墙上,事后传出孙存周爱打人的话来,不知是不是真的。
    吴陈比武用的是散手,不是推手。吴公仪能以54岁的年龄,站在公开公正公平的体育性竞技台上,面对2万多观众及名流和官员,在裁判的监督下,迎战一名30来岁的白鹤拳家,这也是史无前例的。这不仅需要勇气和力量,还需要智慧和技艺。尽管看上去似乎比武是吴公仪一个人的事,实际上代表了所有的太极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吴公仪比武的成功,就没有太极拳今天在武术界的地位,就没有太极拳远扬海外的可能。如果当时吴公仪败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就不会以内家功夫为主线,引得成千上万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喜欢练内家拳,尤喜太极拳。可以说,吴公仪不愧为自杨禄禅、杨班侯的武功传说之后,第一位有史料可证的最杰出的太极拳家。
    二、真正的太极拳家必须会散手技法,而不仅仅是慢拳表演艺术家和仅仅会推手。吴陈比武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太极拳技击用的是散手,不是推手。而且表明,太极散手并不神秘。太极拳是武术,是武术就要能技击;能技击不是非要天天去打人,更不是见人就打。技击是一切武术的本质特征。当然,太极拳也可以健身,可以修身养性,这是中华武术的共性。现在就有些人专门讲太极拳的修身养性,好象太极拳只能修身养性,甚至提出不弃武者难修太极的理论。这是对太极拳修炼的误解,是没有事实根据的。自辛亥革命后,太极拳走出红墙,在民间推广以练内功为主的慢架子。因为它容易被中老年人、特别是文人接受,加上文人的片面宣传,近百年来,人们几乎只知道太极拳是缓慢而不用力的。一旦见到太极快拳,快慢相间和短促发力等动作,竟然怀疑它是不是太极拳。这不能说不是太极拳的悲剧。其实,太极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在上个世纪20年底,随着吴鉴泉杨澄甫等相继南下、陈发科到北京就有人提出来了,可惜没有引起重视。现在如果再不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继承和研究太极快拳和散手,太极拳还能不能以内家拳相称而济身于武林就成问题了。如果杨禄禅杨班侯转世也恐怕要重新学习了。难怪有人看了吴陈比武的影片和照片说,不象太极拳,象拳击。实际上吴公仪出身于太极世家,毕生所学所教都是太极拳,有什么根据说他打的不象太极拳呢?如果是指吴在实战中的动作,与平时司空见惯的慢架、推手不一样,那是可以理解的。说明讲“不象”的人没见过,更没练过太极快拳与散手。说白了,是没有真懂什么是太极拳。说“象拳击”虽然属外行从表面上的直观认识,但多少有点道理,比说象打烂架强。但是,“象”毕竟不等于“是”。我们怀疑说象拳击不象太极的朋友是看大松大软的拳架看多了。见了真正的太极拳,反而不认识了。据说某大师一瞪眼就能把人吓跑,并且说那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假如真有这种瞪眼退敌神功,那感情好。吴公仪恰好是这位大师的师兄弟,只需要多瞪两眼,陈克夫还不跑得没影了,还用打么,更不会被陈打破嘴角了。当时吴公仪的眼确实是瞪了,但陈克夫没有跑。可能是功夫练得不到家,抑或这种功夫只能吓吓兔子胆。
    有人说比武不精彩。这种说法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有道理:总共5分钟不到的实战,一般人还沉浸在想象中,没嚼出味儿来就挂花歇手。比起梁羽生金庸们依据这几分钟实战激发的灵感创作出来的各种神功妙打,比起成龙李连杰们在影视片上打不完杀不尽的精彩动作,吴陈二人见了会羞愧得连门都不敢出。
    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凡有过实战经历或打过架的人都知道,当比武双方水平接近时,要打出十分漂亮的表演式的拳式是很难的;实战中要想一拳不挨,搭手就将人打出去的几率很小,往往是偶然的、有条件的。即使是世界拳王走上领奖台,也常常鼻青脸肿。传说或现实中的“太极大师”的搭手放人,除了几乎都不是正规比赛外,还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双方技艺过于悬殊或是大师设下的套子,二是捉笔人夸张。如果你遇到大师叫你先打一拳过去,那就是叫你往套子里钻。只要你稍微改一下出拳方法(包括角度方向等),大师就很难“套住”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2010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0 07: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讲那么多~~两个用的都是“王八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0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12年前,我没去关丹,我也是马来西亚吴氏太极的第三代传人了~~~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0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讲那么多~~两个用的都是“王八拳”
pahangjudo 发表于 15-1-2010 07:29 PM



    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0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12年前,我没去关丹,我也是马来西亚吴氏太极的第三代传人了~~~ ;p
pahangjudo 发表于 15-1-2010 07:31 PM



    你已经在我前面讲了很多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5-1-2010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武术还是太极,都是难逃现代兵器的威胁。O SENSEI不也是经过生死搏斗中才领悟合气道的吗?
我们不在现场就不能体会在场的心情,更没有资格批评别的拳种。这不仅仅是污辱吴家和白鹤拳的门人,更是贬低自己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010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武术还是太极,都是难逃现代兵器的威胁。O SENSEI不也是经过生死搏斗中才领悟合气道的吗?
我们不在现场就不能体会在场的心情,更没有资格批评别的拳种。这不仅仅是污辱吴家和白鹤拳的门人,更是贬低自己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2010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武术还是太极,都是难逃现代兵器的威胁。O SENSEI不也是经过生死搏斗中才领悟合气道的吗?
我们不在 ...
lowyy 发表于 15-1-2010 09:37 PM


呵呵,兄弟是有心人,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10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问一下,在擂台上,他们有用到自家门派的技法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10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yetlew
别误会~~王八拳就是胡乱打一通的打法,这是中国人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10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已经在我前面讲了很多次...........
yetlew 发表于 15-1-2010 07:34 PM


威水史说几次都不会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2010 08: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Pahangjudo,

!喜。。。。。那么我以后可以使用这名堂 :

候万泉-意力拳
第二代传人。

候万泉-颜家散手意力拳
开创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10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陳克夫親述48年前轟動武林
本月十九日是新花園泳池建池五十周年紀念,提到新花園泳池,不少港澳老居民對於四十八年前在這裏舉行的一場轟動東南亞的「吳陳比武」,仍然津津樂道。數十年來,港澳的擂台賽無數,唯獨這場僅僅擊盪了數分鐘的「吳陳比武」,卻迴響了近半個世紀,至今依然餘音裊裊,可見這場比武有?無窮的魅力。今天,我們還在懷念昔日擂台上的兩位主角──吳家太極掌門人吳公儀和白鶴派猛將陳克夫……                                                                  本報記者

吳公儀:吳家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是吳鑒泉長子,在比武時已屆五十二之齡,此戰之後,吳家太極拳名噪一時,吳師傅坐鎮香港,其長子吳大揆於九龍設立分社,次子吳大齊、侄吳大新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馬尼拉等地設立分社。吳公儀則早於一九六八年以七十一歲之齡去世。

 

陳克夫:武林中稱「白鶴三夫」(另兩夫為鄺本夫、陸智夫)之一,比武時年僅三十七歲,正值壯年,猶如一隻小老虎,膽敢與一代宗師比試。比武之後他致力弘揚中國國術,並將之推廣至世界各地,澳洲、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大馬、意大利,甚至以色列,也開設分館,可謂桃李滿門。近年較低調,經常穿梭港澳及各國,現年八十五歲。

 

   陳克夫接受本報記者訪問。
       為了帶領讀者重溫當年盛事,本報記者約訪了陳克夫師傅。甫抵澳門夜呣街其跌打中醫館,陳師傅已熱情相迎,他雖年逾八旬,但仍精神奕奕,面色紅潤,中氣十足。

       記者向眼前這位當年擂台英雄道明來意,請他講述一下「吳陳比武」的緣起,陳師傅記憶清晰,反應敏捷。他說:「對,是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在新花園泳池,搞到好大件事噢!籌了很多錢,做善事。」記者還以為他會磨拳擦掌,重述當年之勇,不料他卻是「做善事」切入題,可見他並沒有將勝敗放在心頭,記者追問:「為甚麼會有該次比武呢?」陳師傳說:「皆因一時之氣也!」

一句「未逢敵手」擦出火花

       吳公儀當年是響噹噹的人物,曾受黃浦軍校校長蔣中正聘請,出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太極拳教官,又當中山大學體育系講師,許多名流都跟其習太極拳。及後挾其名氣來到香港,出入公眾場合時,前呼後擁,氣派十足,吳公儀說了一句「我自北方走到南方,未逢敵手」。就是這句話,觸動了陳克夫的神經,陳師傅認為:「你由北至南未逢敵手,我由南至北也未逢手」,自此之後爭論不休,繼而在報章上筆戰,雙方各執一詞,爭持不下,一直持續了半年,漸漸形成香港文化界偏向支持吳公儀,而澳門文化界則偏向支持陳克夫,實際上港澳文化界正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形成了兩人必須來一次比武,事件才能終結。

     及後由當年澳門知名人士何賢(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尊翁)出面調停及研究解決爭議方法,何賢等人見香港石硤尾發生大火,很多人痛失家園,遂希望將這次比武化解武林恩怨,更轉化為慈善活動,並將當日比賽門票收益全數撥充善舉。經兩方代表與中間人多次接觸,因而促成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轟動一時的新花園泳池吳陳擂台比武。

       簽「生死狀」幾令比武告吹

       陳克夫充滿敬佩地說:「何賢先生為善最樂,比賽未開始,他已先拿三萬元賑災。」吳陳二人亦在律師的見證下簽下「生死狀」,意味?拳腳無眼,各安天命,若有差池,互不追究。

       比武的消息傳出後,不但哄動港澳,整個東南亞的華人社會都非常關注。新花園泳池搭建一個擂台,可以容納一萬多觀眾,門票迅速被搶購一空。陳師傅細心地回憶 ?:「當時的慈善比武門券售價分十元、二十元、一百元及二百元,由於供不應求,黃牛黨乘機炒賣圖利。十元票價的門券,被炒至一百元;二十元的則炒至二百元。」

       慈善比武大會萬事俱備,只欠當時澳督史伯泰的批准簽文。門票已售罄,全世界都知道澳門將舉辦擂台比武,澳督若果不簽下來,怎麼收科呢?經了解後,原來澳門政府辦公室裏,各國的電文、信件如雪片飛來,同一口徑反對今次比武,理由是在文明的社會,不應該有「合法殺人」這回事,澳督受到國際上的輿論壓力,遲遲都未簽批文件。

       何賢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找來陳克夫商議。陳克夫說:「當時何賢真的很焦急,因為比武可能要腰斬。」

陳克夫獻計 保證不打死人

       陳克夫向何賢提議說:「既然澳督怕打死人,那麼,我可以保證不打死對手吳公儀,可是我卻不能保證不給吳公儀打死呀!」

       何賢放心不下:「兩位師傅任何一位出事我都不想,你再想想辦法,如何才能保證兩人都不出事。」

       陳克夫靈機一觸:「這樣吧,我若不是吳公儀的對手,見勢色不對,我會自己跌在台,吳公儀也不會再追擊我,我便可以性命得保。」

       何賢聞後拍案叫好:「一言為定,就照你的辦法。」接?便趕緊謁見澳督,匯報了陳克夫保證不打死人的辦法,澳督接受,批准文件很快便簽了下來,吳陳比武的戰幔才正式拉開,澳督夫人還做了這次盛會的主禮嘉賓呢!

       陳克夫師傅興致勃勃地憶述當時盛況:「這場比武令本來靜寂的澳門街也熱鬧起來,道路上車水馬龍,來往港澳兩地的渡輪要加班,各酒店爆滿,街上人頭湧湧,報刊出版號外。比賽當日,就連人力車車伕也生意滔滔,一日的收入可達四十多元,已相當於一個月的收入。」場面之墟?,可見一斑。

       「入場觀眾逾萬人,善款收益十多萬(翻查當年報刊,善款總數達二十七萬元),這個數目在今天看來似並不多,但在當年卻是一個相當巨大的數目。不可不知,當年一層樓宇只售千多至二千元啊!」陳師傅為能參與這次慈善盛事而自豪。

      當日比武分五回合進行,每回合五分鐘,休息三分鐘,比賽採自由搏擊法,不戴拳套,招式不限,只是不許挖眼、撩陰和起腳。由何賢擔任主裁判。

      當年白鶴派的陳克夫正值三十七歲盛年,而吳家太極的吳公儀則已年過半百。在「牌面」上,陳克夫氣力佔優,拳腳快捷;吳公儀勝在老練,其太極擅於以柔制剛,功夫深不可測。擂台之下,各有擁躉。

比武被判「不勝、不和、不負」

       陳克夫憶述當時踏上比武台,說:「雙方在第一回合先是互探虛實,互有攻守,但都沒有激烈的攻勢。但當第二回合鐘聲響起後,大家開始搶攻。」

       原來,陳克夫攻勢凌勵,步步進迫,吳公儀多次被迫到繩邊,此時兩人都見動了真火,而且不時起腳,吳公儀一個進步搬攔槌,擊中陳克夫的鼻樑,血流如注,吳公儀自己咀角亦現血絲。主裁判何賢見兩人都起腳,實際上已犯規,隨即宣布終止拳賽,並表示擂台比武已達到慈善的目的,巧妙地宣判雙方「不勝、不和、不負」,為這次武林盛事劃上了句號。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吳陳兩師傅,本來是想在擂台上一較高下,經過幾下切磋後,兩人的恩怨,卻溶解在何賢的「不勝、不和、不負」之中。武林中人有所謂「不打不相識」,兩人竟然因這次比武成為好朋友,早年常有往來,吳公儀謝世後,陳克夫亦移居海外,在美國設館授徒時,身在加國的吳公儀兒子曾親自飛美道賀。

        這段轟動一時的吳陳比武,遂成武林佳話談論至今。


火藥味很濃的比武最後和氣收場。

左起:何賢、陳克夫、吳公儀。

地下賭博最先看好吳公儀

       陳克夫師傅憶述,擂台比武經報刊公開發表後,不少港澳名流、武館、體育會,甚至市井之徒,都開出博彩盤口,但當時並無像現時由博彩公司收受,屬於地下賭博,以及朋友之間互相對賭。

       由於吳公儀的名氣較大,初時人們都看好吳公儀,在比賽之前的一、兩個月,買吳公儀贏的是四比一,比賽三星期前又出現變動,是三比一,比賽前一周是二比一,至比賽前一日,兩人的支持比數已非常接近。

兩人愈打愈勁起腳犯了規

       對於有傳當時比武規則是雙方不准起腳可為事實?陳師傅道出原委:「由於當時何賢恐兩雄相鬥如手腳並用,可能會搞出人命,故大會規定雙方在比武時不准用腳。

       但兩人其後在武台上愈打愈勁,尤其是雙方互有中招後,便忘了規矩,而動起腳來。何賢見狀連忙終止比賽。」

事後成好友歡樂飲宴頻頻

       對於比賽後個人得失的看法,陳克夫稱由於比武被腰斬,輸贏未定,所以未能體現得失的感受。但此後,他與吳公儀成為好朋友,在比武之後,除吳陳兩派相互設宴款待對方外,他並笑稱,在賽後三個月,疲於奔走港九新界及澳門,為的是出席各地上流社會人士、社團、鄉親、朋友設宴的款待。總的來說,比武對他應該是只有得,沒有失。

 

發揚中國跌打醫術

       老當益壯的陳克夫師傅,在美國、加拿大、澳洲,以至菲律賓、香港等地都有設館授徒,但在澳門只開設一所跌打中醫館,與其女愛徒甘麗君懸壺濟世。

       國際白鶴派拳會已遍布南北半球,都已交由徒弟打理。不要看陳師傅年逾八旬,他仍然壯志不已,準備在澳門及外國的分館辦一些跌打中醫的訓練課程,一來可令各分館多點收入,減輕館方的財政負擔;二來可以推廣我國獨特的跌打醫術。他在外國所見,一些骨傷科的病患者,求諸於西醫,服西藥,往往沒有胃口,大便不暢,這都是西藥的副作用,而中醫跌打多採用外敷,對患者身心比西方醫術都較為優勝。

簡單養生之道可長壽

       記者見陳師傅精神奕奕,莫非有養生秘訣?他謂:「主要多食蔬菜生果,多飲水,食物不過甜或過鹹,每日飲適量奶類,做適當運動,年輕人可以做些體力較大的運動,但上了年紀的朋友切莫做劇烈運動,以免傷及筋骨。」看來陳師傅的養生之道,並沒有特別的秘訣,所謂「大道至簡」,不用追求甚麼健康食品,不用花費大量金錢,簡簡單單就已可以健康長壽。

 

   
   後記
       何賢是擂台以外的高手

何賢在比武前與陳克夫交談。

       任何比賽都有勝負,不勝不負就是和,可是,何賢卻判這場比武是「不勝、不和、不負」,擂台是打了,但竟然無事發生,當年曾引起激烈的爭論。不過四十八年後的今天再回頭看,「不勝、不和、不負」雖然夠妙,更妙的是將一切都轉化進慈善之中,才真正做到面面俱圓。

       首先是兩位主角,本來希望得出一個勝負的結果,由於何賢不忍看到有人躺下,經過數分鐘的較量,竟然連和也不是,但當見到為慈善籌得可觀的數字,實際上給兩位師傅很好的下台階,兩師傅都欣然接受。記者問陳克夫,若果比武繼續下去,誰人會佔優勢?陳說:「時間太短,很難看出高下,但能為慈善出力,亦一樂也!」受到慈善比武的感染,此後的數十年,他經常在外國為華人社會出力,被冠以「慈善拳王」美譽。

      其次是觀眾,大概都是想看到自己支持一方的對手血流披面躺於台上,追求那一刻的快感,對「無事發生」的判決,總會覺得這場比武欺場,不喊「回水」才怪,但與「慈善」掛上勾後,入場券的收入是用來做善事,人們並無怨言,都開開心心地離場。

催生金庸及梁羽生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吳陳之戰亦為香港小說界帶出了兩顆新星:金庸和梁羽生。

       梁羽生和查良鏞當年分別在《大公報》和《新晚報》任職,自從吳陳比武之後,社會上談論不休,《新晚報》看到市民對比武竟如此痴迷,身為《新晚報》負責人的羅孚計上心來:何不趁此機會在報上搞個武俠小說連載呢?梁羽生醞釀了一天,第三天《龍虎鬥京華》便見報連載。查良鏞一時興起,隨即又以筆名「金庸」執筆,將小時候在家鄉聽來的歷史傳說,鋪排成繁花茂葉,寫成洋洋灑灑、飄逸自如的《書劍恩仇錄》。兩人開了武俠小說的風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10 06: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yetlew
别误会~~王八拳就是胡乱打一通的打法,这是中国人的说法

pahangjudo 发表于 16-1-2010 01:40 AM


都是看戏看得太多了,所以大家都以为武术家/黑带街头实战交手,

都会如小龙或成龙般,出手如“画”  
再好的高手,如果遇到“乱拳”,都会“以乱制乱”,搞不好会落到
“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下场 
曾经看过一个人被流氓群殴,双方乱拳乱腿,噼噼啪啪,那人最终落荒而逃...
后才知道原来那人是泰拳高手,身经百战,奖牌无数.... 所以为人嚣张,
才给江湖中人教训... 到最后遇到乱拳,还不是“以乱对乱”,什么功夫都使不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10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是武术还是太极,都是难逃现代兵器的威胁。O SENSEI不也是经过生死搏斗中才领悟合气道的吗?
我们不在 ...

lowyy 发表于 15-1-2010 09:37 PM


所以 O-先生 深深体会到“以暴制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只有以柔克暴,让对方无从施暴,无奈又惭愧得席地而泣,
那才能起到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的作用     
这是个非常高深的学问,除了经过生死搏斗,领悟到生命的可贵的,
都难以理解与接受   

他的众多徒弟里,没有一个能理解他的哲学,反而有的半途出家
搞个提倡以暴相对的“合气”;近来还出现了什么“真正合气”...
呜呼哀哉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1-2010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问一下,在擂台上,他们有用到自家门派的技法吗?
yetlew 发表于 16-1-2010 12:08 AM


这影片上,陈克夫的确是用上侠拳的打法而且大部份时间,不给吴先生机会用上他的打法对付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10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影片上,陈克夫的确是用上侠拳的打法而且大部份时间,不给吴先生机会用上他的打法对付他.
ybh 发表于 17-1-2010 02:12 PM



    那么太极拳有发挥到什么招式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催化了新派武俠誕生的澳門龍虎鬥,起因就是吳氏太極傳人吳公儀南下開館授徒,不容於南方武林,這才由白鶴派陳克夫代表南方武林向吳氏太極挑戰。陳克夫其時三十出頭,正當壯年,學兼鶴拳、西洋拳兩家之長,拳力300磅,拳速每秒6拳,鶴拳中的“顫抖勁”更是練到了出神入化境界,確是南方武林的頂尖高手。吳公儀以年近花甲的高齡,慨然應戰,且戰而勝之,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吳氏太極後來風靡東南亞,多少也和這場比武有點關係。但是諷刺的是,幾十年後,當年的比武錄像終於公諸於眾時,觀者無不大呼上當,甚有人妄自菲薄,聲稱傳統武術皆是虛有其表,當真實戰起來,比街頭小混混尤為不如。  
這種說法,完全可以理解。實際上,我本人第一次看這場傳說中的世紀大戰的錄像時,同樣是笑得直不起腰來。兩位傳說中的武林高手,絲毫沒有電視、電影中的高手風範,什麼見招拆招,什麼纏絲勁、顫抖勁,完全看不到。兩位大師猶如不會絲毫武功的小學生,掄動雙臂亂揮亂舞。尤其是白鶴門陳克夫,第一回合的一輪急攻,左腳踩著鶴拳門的七星步,右腳踏著西洋拳的蝴蝶步,而雙手……赫然使的是方槍槍小朋友的獨門秘傳“王八拳”,而下場也跟方槍槍小朋友一樣,給對手一記直拳,打得鼻血長流,半晌直不起身來。  
可是等等,我真的看清楚兩人的出手了嗎?
我把播放模式設置為慢速,開始從頭慢慢觀察兩位大師的一招一式。鶴拳我是全然不懂了,太極倒是看過不少相關的書籍,知道一些常識。在慢鏡頭下,我才看見了吳公儀先生以太極化勁將陳克夫的拳力卸除的動作。陳克夫不愧是外家高手,出手之快,絕非常人所能企及。那所謂的“王八拳”,在慢鏡頭下,赫然是極具美感的招式,猶如白鶴舒翅,雙臂交互輪擊,四下攻擊,分別用了四種截然不同的手法。而吳公儀先生以半招“攬雀尾”化解來招,半招“進步搬攔錘”反擊,兩個半招,渾然一體,儼然有了點“左右互搏”的味道。而這,在正常播放速度下能被看見的,只是一記普通得近乎市井的直拳。
  





1、用慢鏡頭看一遍再說話;
2、第一回合第二角度,吳公儀截擊陳克夫來拳的手法,看清楚了再說;
3、第二回合,陳克夫犯規出腿,踢中吳公儀肋部,吳公儀的卸力技巧。別說陳克夫了,一個不會絲毫武功的三十來歲壯漢這樣一腳踢上來,換了自己會怎樣,好好想想。

勝負很明顯了。
第一回合,吳公儀截擊陳克夫攻勢,傷其鼻出血,中場休息超時
第二回合,吳公儀左手連續三下揮擊,令陳小臂脫力而未傷筋骨。陳一身武功大半在手上,此時迫於無奈,犯規出高腿,踢中吳肋部。吳隨即犯規還以顏色,出腿踢擊,被陳避開。
此時雙方均已動真火,再打下去就不是比武,而是生死相搏了,鑑於雙方簽有生死狀,為防止出人命,裁判組遂宣布以“不勝不敗不和”的結果中止比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2025 04:32 PM , Processed in 0.13536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