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kitkatlow

谈电影 -- 中文电影流水制作之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9-2009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2-9-2009 09:06 PM 发表



这个课题以前跟一个对电影有认识的前辈谈过,
他说 (他说而已),美国好莱坞虽然不乏黑帮或势力分子投资电影,歌唱事业。
但他们都只是负责出资金,鲜少干涉制作者的运作。


我想也对,至少不会拿枪指着 ...


不是要夸外国月亮够大够圆。

但事实上是,外国的黑帮也真的黑得比较 pro 一些。

那支枪,不是对准头叫他用发抖的手去签纸约。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的东西 - 钱。

电影该如何操作,完全由大导、幕后工作人员去操控。因此,明星向大导演跪求、投其所好,时有所闻。

有得选,那些晋身国际大导演、大明星行列的亚洲人,有多少愿意回来让亚洲电影公司去为自己投资呢?

kitkat 兄,中秋佳节快到,我们两人唱“双黄”会不会唱过龙了呢?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9-2009 10: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22-9-2009 09:31 PM 发表


不是要夸外国月亮够大够圆。

但事实上是,外国的黑帮也真的黑得比较 pro 一些。

那支枪,不是对准头叫他用发抖的手去签纸约。他们要的只是自己的东西 - 钱。

电影该如何操作,完全由大导、幕后工作人员 ...


有啊,吴宇森,李安等人在好莱坞发展都很好,但都还回来拍中文片。
但千年看到吴宇森赤壁的阵容,金城武林志玲还有日本明星,就知道那是为了cover 一亿美金制作费的缘故,深感无奈。还好拍出来的成绩可圈可点,不算太烂。
早前去好莱坞发展的一些导演如 于仁泰,林岭东等人的成绩都差强人意,都回来了。

于仁泰当年拍过一套叫 “五行战士”,还有一些流水恐怖片,成绩吐血。林岭东也跟尚格云顿合作过好几套,成绩一般。

他们都纷纷说,好莱坞的制作很工业化,导演是导演,制作是制作,除非你影响力大,不难是很难越权控制的。制作人说要酱拍,要酱的风格,导演,就只是执行。你要突出你的风格,除非你的号召力很大,或者制作人认同你,不然,你就只是一个导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9-2009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现,当我们批评中文电影这个风气不好,那个制作很糟,
总有人说 “好莱坞也是这样”。

对,的确,好莱坞也是有很多问题。

但,好莱坞跟中文电影不同的是 :好莱坞很大,很大,西北够大。

举例(举例而已)
中文电影一年制作两百套 (都不懂有没有),过半,超过一百套电影是流水制作,我们就大骂中文电影差。

但好莱坞,虽然一年也是有三五七百套流水制作的电影,但好莱坞一年生产的电影,可以是几千套,大制作几十套,普通制作几百套,小制作(大部分都只是直接出dvd,或在小戏院上映的),可能也有上千套。
好莱坞五光十色,缤纷多彩,绝对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电影。
认真的,商业的,严肃的,暴力色情的,形形色色。
不好的很多,好的更不少。

(路过兄,你可否找到好莱坞过去至今,每年的电影产量数目?去年没记错,港片只有百多套。。。创新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09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已经变成只谈中文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09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3-9-2009 10:33 AM 发表
有啊,吴宇森,李安等人在好莱坞发展都很好,但都还回来拍中文片。


吴宇森的《赤壁》,和李安的《色。戒》,并非那些珰珰珰的公司出资。

表面似回国拍片,其实片子用了大量外国技术公司,片子还没拍罢,经销权早给各大外国电影公司给 book  完了。

况且,这两大导演的电影,自主权全在自己手上。

意思是:不用在刀枪下拍戏。有点像朱导在上面那个访谈提到的。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3-9-2009 10:33 AM 发表
你可否找到好莱坞过去至今,每年的电影产量数目?去年没记错,港片只有百多套。。。创新低


嗯,考倒我了。这个不容易回答。

很难去定义来自什么是好莱坞的电影。独立电影算吗?

好莱坞有很多迷你工厂,独立制作的电影,属于小成本制作,影评人不会将这些电影定义为产自好莱坞,但这些幕后制作人却自称是好莱坞的独立电影。如果把这些低成本电影也加入,会有很多部。

我是这样算的。

除了靠 imdb 的资料,也比较留意几个国外电影网站,来作推算。

其中一个是 《The Movie Times》
http://the-movie-times.com/thrsdir/moviesofyear.mv?moviesof2008+ByTGross

比如 2008 年,能挤入榜内的大概有 300 多部。但也有相当多是独立制作电影。

若以票房为基准,能破百万的只有 200部再多一点。

所以,拿个平均值,当作好莱坞大约年产“300部”电影左右。

如果再严格一些,只拿热卖的好莱坞商业片来计算。就以能“打进大马市场”为准则。

能打进大马市场的大概是国际片商比较有兴趣的商业片,有整百部左右(一年 52个星期,平均一个星期两部美国片子,非常合理,对吧?)。

首 80部,印象中只有 《Gran Torino》、《Baby Mama》、《saw 5》、《the house bunny》、《college road》、《harold kumar》、《first sunday》等片子没在大马上。

排名 80以后的,更多部没进入大马市场,大概是一部有、一部没的。排位 150 后的只有几部,寥寥可数。

若是以打进大马市场这个方法(热卖商业片)来推算,能被称得上是美国电影大概只有 100部左右。

印度是世界电影产量最高的地方。若没记错,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一年 1000部再多一些。

根据一些非官方资料(忘了哪里曾读过,至少几年前的杂志新闻吧?),好莱坞连它的一半也不及。

所以,自己常这样说,美国年产 200-300部电影,只有 100部称得上是比较具规模的制作。美国的电影产量每年的分差不算太大。(印度的电影产量增长速度则非常快。)

不知道有没有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9-2009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感觉。有时候看中文片会觉得(即使是最近的几部好片)他们缺少系统化。这是感觉啦,没有客观和理性评论。

而HOLLYWOOD的片子剧情一路下来通常表达的比较流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9-2009 0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3-9-2009 10:33 AM 发表
制作人说要酱拍,要酱的风格,导演,就只是执行。你要突出你的风格,除非你的号召力很大,或者制作人认同你,不然,你就只是一个导演。


像 steven spielberg,tim burton,george lucas 等大腕,监制、编剧们不敢不听导演的话。(有时候,这些合作对象也是大腕们自己安排的,能够不听他们的话吗?)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3-9-2009 10:33 AM 发表
他们都纷纷说,好莱坞的制作很工业化,导演是导演,制作是制作,除非你影响力大,不难是很难越权控制的。


工业化,也可以说是专业化。

其实这也没多大不妥的地方。大家只做自己份内的事情。这是人类在技术、文化上进步的象征。比如,新加坡梁智强的电影,除了梁家班演员,幕后工作几乎是 one man show,其他人只是参与和配合梁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证明了新加坡的影艺事业还处于发展期。港台要比新加坡专业一些。但欧美却比港台来得更专业。(当然,大马的影艺圈,连步入婴儿期都还没。)

编剧的工作是在编写情节、故事。导演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导、演”。导演只需要把该情节的意境表达出来,丰富演员的肢体、感情等,让演员去演活,就行了。道理上,究竟故事会如何发展,完全不需要导演的参与。

事实上是,亚洲的导演,一向习惯了自编、自导。编剧只是负责把故事纲要写出。导演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改。

因此,在亚洲,编剧只属于二线地位。(曾经有一回,我们为了导演和编剧扮演的角色,而各自长篇大论一番,还记得吗?)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3-9-2009 10:33 AM 发表
于仁泰当年拍过一套叫 “五行战士”,还有一些流水恐怖片,成绩吐血。林岭东也跟尚格云顿合作过好几套,成绩一般。


若要拿于仁泰和李安两人比较,其实两人都是好导演。

但他们俩的主要分别在于:

- 于仁泰希望藉好莱坞闯出一片天,让欧美肯定他的电影。

- 李安在还未闯荡好莱坞时,欧美早已肯定他的电影。

所以,一个必须接受专业化的工作分类。另一个则可以自由化地完成工作。

于仁泰几部在国外执导的电影票房皆不佳。

一部本地不久前上映的影片,《Blood: The Last Vampire》,他参与监制工作(有不少幕后工作来自香港的班底)。若谁看过这部电影,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无论在选角、投资金额、幕后参与工作人员等,容易看得出,这只是一部二流水准的好莱坞作品。我不知道接下来于仁泰有什么计划,单是这样看,感觉上他在好莱坞,挣扎得有点辛苦。

如果一天他放弃自己的美国梦,回港拍片,不会让人惊讶。

自己这样说,表面上很轻松,其实是一件很残酷的事实。于仁泰一次又一次梦碎,过程中所忍受的煎熬,我们没法想像。

要在好莱坞闯出名堂,成绩表里面,至少要有其中一项:票房,或奖项。屡试得不到,是时候收拾包袱了。毕竟,除了美国本土和香港,还有欧洲、中国、澳洲、印度、甚至中东和一些非洲等国家的导演,纷纷到那儿碰运气。不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9-2009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24-9-2009 02:25 AM 发表


像 steven spielberg,tim burton,george lucas 等大腕,监制、编剧们不敢不听导演的话。(有时候,这些合作对象也是大腕们自己安排的,能够不听他们的话吗?)


也不算听还是不听,好莱坞一般上很多大制作,导演本身往往也是其中一个producer。

由 lord of the ring 到 dark knight 都是,导演由一开始就是策划人之一,又名监制。
geroge lucas 更夸张,好几套star wars 他都只负责策划 producer,导演交给其他导演负责。
那个我们都叫做 “执行导演” executive director。

现在王晶也常用,他公司旗下电影,他做监制,导演给菜鸟负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9-2009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化其实有好也有坏。
好处就是有品质保证,坏处就是抹杀创作。

香港电影虽然不专业化,但tvb 倒是非常专业。
导演已经不重要,是监制重要。
很多电视剧我们都是看监制的名字而不是看导演。

tvb 已经有了很完整的系统,决定电视剧的题材,演员,风格,对象等。
你要把你的idea 给他们,不行,他们已经有如机器那样,你的加入如果改变他们的系统就会被排除在外。
你要加入,就只能成为他们系统的其中一员,负责其中一环。

好莱坞其实也跟tvb 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好莱坞电影有一定的卖座方程式,从挑选观众试映哪里拿资料,决定如何拍如何剪接。
现在我们夏天看到的大制作,很多都是一分钟一笑料,五分钟一高潮,十分钟一爆炸。
一切都是在符合观众感官刺激公式下拍出来。
前年也看过媒体报导说好莱坞编剧面临这种问题,一切故事桥段,都会被改得支离破碎,就是为了把那个公式硬加入到剧本里头。(不久后还闹罢工)

tvb 也是一样,我没什么研究,但有看到人都知道,tvb 剧集来来去去都是那个款。。。一切都被制度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09 07: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4-9-2009 09:28 AM 发表
好莱坞电影有一定的卖座方程式,从挑选观众试映哪里拿资料,决定如何拍如何剪接。
现在我们夏天看到的大制作,很多都是一分钟一笑料,五分钟一高潮,十分钟一爆炸。
一切都是在符合观众感官刺激公式下拍出来。


kitkat 兄。最近留意到两部片子,一部是《建国大业》,另一部是《十月围城》。

两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点。大牌明星超多的。

忽然间,心里有下沉的感觉。不禁想起您说的卖座方程式。

集合大牌明星的电影,已经不是头一遭。早在多年前,香港已经靠同样的 formula 泡制一部《豪门夜宴》,相信你定看过。该部电影以快熟面速度完成,水准如何不是问题。只为慈善出战。连最铁面无私的那个影评家,也不敢不笔下留情。对电影蜻蜓点水式批评一下就好。后来也有一部《春田花花同学会》的“儿童片”,片中启用了不少大牌明星当路人甲。

我并非不明白个中原因。娱乐圈的呼吸系统主要是维系在商业利益的基础上。除了你提及那种好莱坞卖座方程式那套,十分钟一笑话、三十分钟一爆炸的;美国乐坛也有自己的一套“售卖”方程式。谁有听欧美流行歌曲,定认识这些欧美主流歌手,如 akon、t-pain、flo-rida 等人。他们常跨越不同唱片公司合唱歌曲。这样做,不单能增加号召力,还可以节省一笔宣传和录唱等费用。

只待这首歌曲打上 billboard 榜,各个歌手可以一齐分享荣誉。再说,各个歌手有同样权利将歌曲放入自己的专辑来卖。这个方程式,非常管用。

可现在的中文电影,竟然同期的两部影片,出现这种大牌客串的情形。究竟中文电影已经“悲惨”到这个地步了吗?

现在的中文电影,三、五个大牌还嫌不够。《建》片动用到李连杰、成龙来客串?单看海报的人海设计,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本历史教科书的封面设计,并非电影海报设计。

海报里有多少个明星?不重要,没人肯去数。

《十月围城》情况稍好。但明星阵容也不少。好多明星是大牌,一张海报,能容下多少人?要不,就把全部人给撤了。要不,就一视同仁,把合演的明星给全摆进去。所以,我们看到的,仍旧是一副这个模样的海报。


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想。看到这些电影的制作班底,和大牌演员们不计酬劳,齐心合力地打造一部超强卡士电影,有人竖起拇指大赞,“中文电影终于回流了。集合大明星们的力量,终于能让中文电影能听抬起头来!”。

我路过看到,却是悲哀的。

中文电影,没多少部是不亏钱的。肯掏荷包入场的观众越来越少。肯注资拍一部好电影的投资者,更少。难道说,中文电影要赚钱,非得启动“终极方程式”:如《建》片或《十》片那样,集合大腕导演、大牌明星们的力量,用巨资打造华丽的背景,才能勉强挤出票房成绩?

不久前,美国有一部电影,《The Hangover》,只靠三、五个二线明星,加上一个好的点子,3千万的“低成本”,就能打造出至今累计全球 4亿多票房的好成绩。

中文电影低靡不振,真的是完全如中、港艺人们说的那样,盗版打击,黑势力控制,造成今天的中文电影的没落吗?

那《海角七号》有多少大牌支撑?花了多少钱拍摄?观众因为明星阵容少,没有华丽的道具背景铺陈,而嫌弃它吗?

电影工作者们常常抱怨是种种免不了的因素造成他们今天的困境。

没错,我们没法不承认,的确存在一些外来因素,间接把中文电影业给害惨了。

难道这群电影工作者没有把自己设入利益的深渊当中吗?他们能否抽身,后退一步,理性地观望整幅大图画?

或许,他们早已忘记了一个最简单的卖座方程式

观众们想要看到的,不是奢华的铺设。

观众要的,只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好电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9-2009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早起来就看到你的回复,你所说悲哀我没有感受到,但无奈则是一直都觉得的。

的确,中文电影,尤其是港片,最大的方程式,也可能是唯一的卖座方程式,就是 casting。

王家卫当年深知自己的电影没有人会看,结果就以拿奖为目的吸引当时的多个天王加盟,不然我看票房会更难看。
你之前说的九十年代香港影坛,张曼玉梁朝伟等人一年拍十多套戏,但认真的可能只有一两套,其他,都是应酬电影公司拍的。电影公司也知道,什么桥段什么内涵不重要,观众最关心的,是”电影海报上演员的名字“。

这个方程式沿用至今,空有卡士没有水准的烂片一大堆。
你说的那个春天花花。。。我真的看到想哭。。。还有一大堆王晶的,动用黄子华佘诗曼元秋元华等。

但好的也很多,陈可辛的金鸡(好看),吴宇森的赤壁,刘伟强的无间道。。。
搞到吴君如也说现在港片好看的,不是刘德华梁朝伟,就是古天乐甄子丹。没有其他。

什么时候,香港也能来一套海角七号,没有大牌没有爆炸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以最简单最纯真的电影故事吸引观众。

但说回来,就算有,也能怎样?
香港如果出了一套 hangover,如果好看,你认为观众会如何?

”听讲很好看,但演员都是那些二打六,没有电脑特技没有大场面,下载来看算了“

如果你是陈可辛,你会如何?
拍 hangover,还是找梁朝伟刘德华来拍大制作?

你说悲哀吗?我也觉得,但这个悲哀,还包括了当今电影观众。

(海角七号在台湾卖座的原因,其实跟新加坡电影相识,下集再讨论)



p/s:对了,提到hangover,我就想起,香港有这么个一个怪鸡导演,彭浩翔。
他绝对能凭着故事,拍摄手法,就能以小成本拍出好作品。
但,他深知在香港肯定是亏钱的,所以,他的电影里有了杜汶泽,曾志伟。。。

观众们想要看到的,的确不是奢华的铺设。
观众要的,只是一部简简单单有大堆卖座演员演出的好电影。
尤其是中文电影观众。

多少人为了周杰伦而买票看功夫灌篮,头文字D。
多少人为了twins 而买票看当年的什么(忘了。。。总之是他们主演的电影)

赤壁如果没有金梁朝伟城武林志玲,你认为票房会如何?
十月围城如果海报上的卡士减少一半,你认为票房会减少多少%?

[ 本帖最后由 kitkatlow 于 29-9-2009 09:1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09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9-9-2009 09:13 AM 发表
”听讲很好看,但演员都是那些二打六,没有电脑特技没有大场面,下载来看算了“


kitkat 兄,其实不必太在乎只顾下载的投机客。这些下载客的出现,只是来凑凑热闹而已。

世界各地都有这种下载份子。应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的。并非真心热爱电影和音乐等。“口袋没钱”只是一个藉口。曾经很多人,包括小弟(或许你曾经也是?),口袋里根本没多余几块钱的穷书生。周末挨饿一餐,只喝自己带来的清水,省下RM3.50,就能上茨厂街柏屏欣赏一出好电影。今天很多抱怨RM10 戏票太贵的小伙子,却有钱上网咖、买香烟、买个 24“ 的电脑屏幕、价值上百元的滑鼠。房间里还堆满了RM8 一片的大堆老翻 DVD、甚至还有更贵的色情带。

如果从外面置放一个摄影机拍摄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自己看,不懂他们了解,这个叫颓废吗?若争气点,需要活得这么没骨气吗?

换作在80年代,也有同样的人。他们同样不会支持正版,只懂得问朋友借 VCR 带来灌录。
换作在90年代,也有同样的人。他们同样不会支持正版,只懂得问朋友借 VCD 来拷贝。

翻版的拥鼎,以前有,现在有,以后也一定会有。

适当的时候,对小伙子提点一下还好。但不必过分执着于他们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9-2009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9-9-2009 09:13 AM 发表
p/s:对了,提到hangover,我就想起,香港有这么个一个怪鸡导演,彭浩翔。
他绝对能凭着故事,拍摄手法,就能以小成本拍出好作品。
但,他深知在香港肯定是亏钱的,所以,他的电影里有了杜汶泽,曾志伟。。。


这个导演,彭浩翔,只要看过他编、导的电影,对他定留下深刻印象。

不知道是否题材类似。

对女人有一种奇怪的情仇。好像把女人表面善良,心里恶毒描述的非常详细。

然后故事步伐缓慢。他从来不像其他导演,希望把各种商业因素给挤进电影里。他可以一点一滴,慢条斯理地去交代整件事情的经过。

知道一些影迷对彭浩翔很喜欢。个人对他没有特别偏好。

记得是去年吧?上映他的《出埃及记》。很多观众看到故事终结时,一脸茫然的模样。如预料中,有些观众开始抱怨奇怪的结局。由于自己知道入场前要作一个心理准备。不在乎结局如何。所以感觉还好。

无论如何,认同你说的这点。他的电影几乎是小成本。没花重金聘请多少大牌明星。故事写实、生活化,不需要为场景做太多的修改(这也省了一大笔)。感觉上,他的电影又 cult 、又被包装得有点商业化。单是这点,已不简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0-2009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itkatlow 于 24-9-2009 09:28 AM 发表
专业化其实有好也有坏。
好处就是有品质保证,坏处就是抹杀创作。

香港电影虽然不专业化,但tvb 倒是非常专业。
导演已经不重要,是监制重要。
很多电视剧我们都是看监制的名字而不是看导演。

tvb 已经有了 ...

香港电影不是不够专业,而是资方不够专业都爱“越权干涉”。
TVB是非常制度化不是专业化,它不管是人事,制作,创作,思想和形式都“非常制度化”有如“共产党”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0-2009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29-9-2009 04:22 PM 发表


kitkat 兄,其实不必太在乎只顾下载的投机客。这些下载客的出现,只是来凑凑热闹而已。

世界各地都有这种下载份子。应科技的进步而出现的。并非真心热爱电影和音乐等。“口袋没钱”只是一个藉口。曾经很多人, ...

理由只有一个我们(或是他们)都被先进的科技和环境“宠坏了”,所以别怪他人不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0-2009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有个疑问...

为什么制作电影比制作电视剧贵呢?

还有所谓的票房是如何计算的?

而且演员片酬几百万是怎样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10-2009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jazkchai 于 5-10-2009 03:14 PM 发表
其实我有个疑问...

为什么制作电影比制作电视剧贵呢?
首先电影需要观众买票电视剧不需要,假如电影拍的太“寒酸”是“吸引”不到观众买票入场看得,电视剧就不同不管电视剧拍的多“糟糕”多“寒酸”只要电视台播放他就会有收视率(问题是收视率高低而已)

还有所谓的票房是如何计算的?
票房是以多少间电影院放映这部电影,和放映这部电影的电影院的“售票率”来计算的。

而且演员片酬几百万是怎样的说法?
演员的片酬是由“市场”来定价的,几百万片酬对当红的演员基本上不算多。
因为他们需要交付“高额的税务”,经纪人30% “佣金”和置装费来维持“形象”。

[ 本帖最后由 空军一级上将 于 9-10-2009 04:3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0-2009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两位大哥的分析,真的受益不浅。

个人觉得,现在中文电影市场,注重卡式,注重场面,注重宣传,注重科技,但是,它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剧本啊。而这个才是真正将中文电影走向末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0-2009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29-9-2009 07:35 AM 发表


kitkat 兄。最近留意到两部片子,一部是《建国大业》,另一部是《十月围城》。

两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点。大牌明星超多的。

忽然间,心里有下沉的感觉。不禁想起您说的卖座方程式。

集合大牌明星的电影,已 ...

建国大业拍的还好,但认为导演还不够好。

十月围城,一听到有是功夫,算了。

最近在等风声。感觉很有水准。


说起来,我最近看了一部戏,靠小成本创造了中国最高票房->非诚勿扰。

而之前有两部中文电影<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是完全没有明星和低资本的优秀而卖座的电影。
我目前最讨厌的大牌制造票房烂电影还是那部烂片->赤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0-2009 0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zkchai 于 5-10-2009 03:14 PM 发表
其实我有个疑问...

为什么制作电影比制作电视剧贵呢?

还有所谓的票房是如何计算的?

而且演员片酬几百万是怎样的说法?


电视剧:
电视制作的摄影器材不同,一般是用 4:3 来拍摄。随便摆三部用了十年的老机器,在片场用同样的背景、随便更换一些颜色、设计,就可以开拍了。
幕后工作人员、演员的身价等也比较便宜。
拿港剧来说,比较有看头的港剧,平均来说是,一集可能是 50-100万吧。一线演员的最高身价是 1-2万/1集。就算拍一部 40集的长剧,花费也大概港币一、两千万左右“而已”。港剧演员几乎是老戏骨,通常不太吃 NG 的。就算偶尔有点临场状况,还是旁边的观众围住看,导演也理不了的,反正只是电视剧。通常电视剧是向国外收取播映费。自己的电视台,则赚取电视广告费、商业赞助费等。
中国和台湾的制作费和香港相差不远。

亚洲比较贵的是日剧、韩剧。一集制作费可以到达数百万。如果有天王级演员(如裴帅),过千万港币也是可能的。

单比起美国电视剧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美国一集 pilot 就可以动辄数千万港币,足足可以在香港拍部像样的电影。

电影:
电影单是器材、胶片等就不算便宜了。大概 10尺就要百元了,大概不够几分钟的拍摄吧?摄影器材也是超多、超贵的。要求比较严苛的导演,重复看,一直 NG 重复拍,还要特别租场地(不能用片场啊),大堆工作人员等费用。
一级演员的片酬过百万是常见的。到美国的天王级演员,若没有友情力量,也许要整千万才能请得起。
(题外话:电影演员的身价其实分差很大。二线演员,如常在杜琪峰电影出现的那几个,也许只有区区几万元的酬劳。那些从电视剧出身刚要投入电影业的,可能是“半买半送”的象征式拿一些酬劳就好。因为电影业是现实的,你不拍,机会随时可以让给别人。要是一天别人靠这部电影红了,你就别后悔。)
还没提到之前说过的“洗白白”。统统算进去,电影的开销有多庞大,可想而知。

再一个题外话: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发现这个状况,偶尔电影院的屏幕布帘会缩小。其实有一些低成本制作,都是用拍摄电视的器材,却当电影来卖。这种低成本手法,在东南亚国家常见的。

票房计算:
很简单啊。把所有卖出的票钱加上来,就是票房了。(在本地用自己的货币,国际上通常变换成美金,方便计算)

虽然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计算,但根据坊间消息,大约 50%-60% 是片商的钱。其余的,都是电影院赚的。(很多国家,包括大马,要扣除娱乐税。我国的是 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影音娱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7-5-2024 06:21 AM , Processed in 0.07049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