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花生包

佛法新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6-2009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又又来啦 于 10-6-2009 10:47 AM 发表
他的书可以看该看的部分


是選 1, 3, 5, 7, 9, .... 面可以看, 然後 2, 4, 6, 8, .... 面不可以看. 對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6-2009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0-6-2009 10:48 AM 发表
99句正确的依然是正确,1句不正确依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99句正确的就去认同,也不能因为1句不正 ...


是不是讀了 99 句之後, 跳過第 100 句, 然後再從第101句讀起, 讀到199, 又跳過第200句, 然後又再從201句讀起,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聽人說奧修不對, 卻沒有把不對的原因說出來.
想聽聽奧修有什麼不對的, 不然去看他的書有什麼不對自己都不知道.

知道的人請把原因說出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hamitaichi 的帖子

也可以那样子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10-6-2009 11:11 AM 发表
一直聽人說奧修不對, 卻沒有把不對的原因說出來.
想聽聽奧修有什麼不對的, 不然去看他的書有什麼不對自己都不知道.
知道的人請把原因說出來.
.

我没有讲他"错",所以不是我要来回答你
你可以去听一百个圣哲说法
总有说错的时候(或者故意)
我只否定/或观望错的那部分.
我讲的是空花
捉不到是看的人问题
捉错也是看的人的问题

条件还是你如何看好你自己.

[ 本帖最后由 我又又来啦 于 10-6-2009 11:3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1: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我又又来啦 的帖子

從頭腦說出來的東西, 要去捉, 一定有錯.
不從頭腦說出來, 又沒有辦法說出來, 只好愕在那邊.
愕在那邊說不出來, 禪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0-6-2009 11: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善哉!没错,《奥义书》和《森林书》是吠陀时期的典籍。尤其《奥义书》,被婆罗门教大量吸收,类似《法句经》模式的 诗集。但这是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原始宗教,释迦牟尼佛后的后期婆罗门教也推行《奥义书》思想,其实与原始佛教有别。可以参考:
1。《略述印度佛教史》〖许楚群 著〗
2。《印度佛教史》 〖平川彰 著 显如法师 译〗
3。《印度佛教史》〖(英)渥德尔 著 王世安 译〗

严格说来,我很难确定奥修的《奥义书》思想来自释迦牟尼佛之前的原始宗教,还是孔雀王朝崩后的婆罗门教。就你对奥修思想的了解,或许你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资料。

回复 31# o1j2m3 的帖子
~别这么说,参考下无妨的。只要清楚佛陀的教义,自己不混乱的情况下是可以研究其它思想的。因为啊,什么情况下都可能分不清 (好像讲废话),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豆 合十

补充:其实没有对错,只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选择对的良师即可。

[ 本帖最后由 咖啡豆 于 10-6-2009 11:40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10-6-2009 11:36 AM 发表
從頭腦說出來的東西, 要去捉, 一定有錯.
不從頭腦說出來, 又沒有辦法說出來, 只好愕在那邊.
愕在那邊說不出來, 禪宗?  


:@ :@ :@
再讲一次
我讲的是空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6-2009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咖啡豆 的帖子

关于《奥义书》的思想,我有略论
http://cforum1.cari.com.my/viewt ... d=151229&page=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upatissa 的帖子

奧義書

奧義書

【作  者】巫白慧

婆羅門教的經典之一。音譯“鄔波尼煞陀”。指附在森林書之後解釋吠陀奧義的一類書籍。最早的奧義書約產生於公元前 10~前 5世紀之間。奧義的梵語意為“近坐”即“坐近導師﹐面聆神秘玄奧的教義”。在吠陀﹑梵書﹑森林書﹑奧義書這四種吠陀文獻中﹐奧義書是最後一部分﹐故又稱為吠檀多(Ved nta)﹐意即“吠陀之末”或“吠陀的終結”。

奧義書的種類 現存的奧義書共 200多種﹐但按印度傳統﹐則為108種﹐其中大部分是後人所作﹐僅有13或14種是古老的和原始的﹐它們是﹕ 屬於《梨俱吠陀》的《他氏奧義》和《 尸氏奧義》。 屬於《娑摩吠陀》的《歌者奧義》和 《由誰奧義》。 屬於《黑夜柔吠陀》的《鷓鴣氏奧義》﹑《大那羅延奧義》﹑《石氏奧義》﹑《白騾奧義》和《慈氏奧義》﹐ 屬於《白夜柔吠陀》的《廣森林奧義》和《自在天奧義》。 屬於《阿闥婆吠陀》的《禿頂奧義》﹑《疑問奧義》和《蛙氏奧義》。這14種奧義書中﹐又以《廣森》﹑《歌者》﹑《他氏》﹑《鷓鴣氏》﹑《 尸氏》和《由誰》 6種為最古﹕《石氏》﹑《自在天》﹑《白騾》﹑《大那羅延》和《慈氏》5種次之﹕《禿頂》﹑《疑問》和《蛙氏》更晚。因為《大那羅延》原是《鷓鴣氏》的附錄﹐通常將前者並於後者﹐作為一種。因此公認古老的奧義書計13種。

奧義書實際上是一種哲學類書或對話錄。它記錄的不是一家之言﹐而是諸家之說。在奧義書中提到的哲學家達百餘名﹐其中有以鄔達羅迦為代表的唯物論者﹐有以耶若婆佉為代表的唯心論者。這些奧義書哲學家﹐有的出身婆羅門﹑剎帝利種姓﹐有的則屬於下等種姓。這反映了此時印度的奴隸佔有制日趨鞏固﹐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種姓制已被公認為必須恪守的社會道德和倫理規範。由於社會生活比較安定﹐以軍事征戰為職責的剎帝利﹐為了鞏固他們統治的需要﹐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向婆羅門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壟斷地位提出挑戰。因此﹐在奧義書中常見婆羅門哲學家向剎帝利國王謙虛請教梵的哲理的記載。

奧義書是印度唯心論哲學思想和唯物論哲學思想的總源泉。
唯心論哲學 奧義書從總的方面說﹐繼承和發展了《吠陀》的原人說和梵的梵 -我說﹐比較集中地探討和確立了梵我同源的唯心論哲學。

梵的理論 梵是奧義書唯心論哲學體系中的最高範疇﹐是絕對不二的本體。奧義書哲學家採用了否定和肯定方式來表述它﹕ 按否定方式﹐梵是不可感觸﹑不可描述﹑不可按特徵來定義的﹐是不滅者﹐所以它非粗﹑非細﹑非短﹑非長﹑非赤(如火)﹑非潤(如水)﹑無影﹑無暗﹑非風﹑非空﹑不黏﹑無臭﹑無味﹑無眼﹑無耳﹑無語﹑無識﹑無精力﹑無呼吸﹑無相貌﹑無量度﹑非內﹑非外﹔彼不吞噬何物﹐亦無能吞噬之者。梵﹐既無特徵﹑無活動﹑無感官﹑無可比﹑亦無能勝之者﹐只能權宜地以否定方式表述它的不可表述的本體﹐ 按肯定方式﹐梵是宇宙的始基﹐謂太初之時﹐唯有梵在﹐它變現宇宙的一切。梵不僅是宇宙的本原﹐創造客觀世界的一切﹐同時也是精神的基礎﹐產生主觀世界的一切。按《歌者奧義》﹐梵是生命歡樂﹐所以梵被描述為食物﹑氣息﹑心靈﹑知覺﹑歡樂﹐而這些是每一生物的產生﹑存在和消亡的依據。

我的理論 奧義書詳細地闡明它的中心思想──梵我同一說。梵的理論著重從客觀角度表述外部世界的本原﹐表現為客觀唯心論﹔我的理論著重從主觀角度表述內在世界的基礎﹐表現為主觀唯心論。梵我同一﹐則是要說明客觀世界的本原和主觀世界的基礎二者在本體上是同一的梵﹐或者說﹐同一的梵的兩個規定。說梵是生命﹐是氣息﹐已隱含梵中有我的意義。我的理論並非梵的理論的發展﹐二者可能是同時出現﹐相互影響﹐最後歸於統一。象梵一樣﹐我最初也被看作宇宙的始基。在奧義書中﹐我雖處處和梵並提﹐但我始終沒有和原人斷絕關係﹔相反﹐我被賦予了原人本有的全部屬性。《廣森林奧義》和《他氏奧義》復述了《梨俱吠陀》第10卷第90曲《原人歌》的內容﹐說﹕我即原人﹐他的語言產生火﹐他的呼吸產生空氣﹐他的眼睛出生太陽﹐他的雙耳創立四維﹐他的心胸顯現月亮。

梵我同一說 這一理論始於梵書後期﹐在奧義書中得到發展。作為《百道梵書》一部分的最古的《廣森林奧義》首先提出這一理論﹐其他奧義書接著作了廣泛而深入的闡述﹐為以後印度正統哲學﹐特別是無差別不二論的吠檀多哲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梵我同一說有 3個邏輯發展層次﹕ 原人即梵。《廣森林奧義》詳細探討了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始基﹐並得出結論說始基即是原人﹐原人即是梵。《歌者奧義》和稍晚的《 尸氏奧義》進一步發展了這一觀點。 梵即我。隨著原人即梵論的成立﹐梵即我論便順理成章而實現﹐因為我本是原人的直接替換者。《廣森林奧義》認為﹐梵無異於我﹐若言梵我有異者﹐是不知梵也。《歌者奧義》進一步探討何者為我﹐何者為梵﹐並將我發展為周遍一切的我。各種奧義書基本上一致使用肯定方式來表述這種梵我同一的理論。個別奧義書﹐如《禿頂奧義》則採用肯定與否定的混合式來表述﹐認為原人即我﹐我即不死之梵﹐梵我統一之體神聖清淨﹐無有形相﹐無壽無識﹐即外即內﹐賽過最勝不滅者。這些是典型的梵我同一論。 我同個我。我是大我﹐是梵﹔個我是小我﹐是個別生物的我。大我是宏觀世界的靈魂﹐小我是微觀世界的靈魂。大我是體﹐是一﹐小我是相﹑是多﹐相因體現﹐多從一生。故大我與小我的關係﹐正象蜘蛛和它的網絲﹐亦如火與火花。網絲雖非蜘蛛﹐但產自蜘蛛﹔火花不同於火﹐但源於火﹔小我不是大我﹐但不離大我﹐是大我的不可分部分﹐二者本是同源同一。

二梵和幻論
在梵我同一論的三層邏輯發展中﹐第一﹑二層是關於梵之體﹐第三層是關於梵之相。由於梵我同一論認為梵之體是一﹐是同﹐梵之相是多﹐是異。因此﹐奧義書哲學家為了解釋梵體同一和梵相多異的關係﹐特提出“二梵和幻”的理論。二梵有兩種含義﹕ 謂梵有二相﹐一是無形﹑不死﹑不動之相﹐一是有形﹑有死﹑變動之相。 謂梵有真假。真梵無形無相﹐假梵有形有相。真梵又稱上梵﹐無時間限制(無始)﹔假梵又稱下梵﹐有時間限制。按《廣森林奧義》說﹐梵絕對同一﹐但它以“幻”力變現眾多不同的形相﹐通過這些形相來顯示自己。這就是說﹐真梵為了展示自己﹐運用“幻”力﹐從不可知﹑不可見﹑不可觸的自身中顯現無數幻相﹐以至宇宙萬有──假梵。假梵異於真梵﹐但不離真梵﹐依真梵而幻現。《白騾奧義》表述得更清楚﹐它認為創造者梵創造了世界﹐世界中的眾生是梵的一部分﹐眾生受著“幻”所限制﹐而施生“幻”者是大自在天(梵)。這就闡明了“幻”的作用﹐即世界與眾生原是真梵自身的幻現──假梵。眾生為幻境所惑﹐看不見梵的真相﹐甚至誤認梵之幻相為梵之真相。這種“誤認”﹐奧義書稱之為“無明”。無明即愚痴﹑無知﹐特別是指對梵的無知﹐錯誤地把真梵幻現出來的假梵作為真實的存在。因此﹐對梵的認識也有兩種﹕一是上智﹐一是下智。下智只能認識下梵﹐上智才能認識上梵。無論是誰﹐若停留或滿足於對下梵的認識﹐便是未斷無明﹐惑於幻境﹔只有深入反思﹐求取上智﹐才能透過假梵的現象﹐親證真梵的本體﹐獲得精神上的極樂和解脫。

業和輪迴說 在吠陀時期﹐輪迴之說尚未形成﹐業只是指祭祀行為。吠陀認為﹐行祭者﹐死後上昇天堂﹔不行祭或反對祭祀者﹐死後墮入地下深淵。但沒有說明上天堂﹑入地獄輪迴的主體是什麼。奧義書提出個我說﹐明確個我是每個生物之我──靈魂﹐是在業力支配下承受死後轉生的主體。個我說構成了輪迴論的基礎。最早提及輪迴說的是《廣森林奧義》。書中說:“有人云﹐獻牛奶祭神一年者﹐擺脫再死。但不應如此理解。須知凡明此理者﹐在其獻祭當日﹐即免再死﹐因他將全部食物獻與諸天故。”這裡的“再死”﹐意謂今生死後﹐來世再受生死﹐故“再死”即再生或轉生。這則經文是其後執輪迴論的印度宗教家和哲學家所常引用的“證言”。奧義書詳細闡述了業與轉生的關係。業即行為﹐行為有善有惡﹐人的意志決定他的善或惡的行為﹐善或惡的行為決定他的善或惡的報應﹐報應是來世的果報。在作善或惡的行為後留下無法消失的潛在影響﹐叫做業力。業力對個我即承受輪迴的主體起著制約作用。人死之後﹐他的個我(靈魂)因受善的業力的影響而獲來世善的果報﹐轉生為高等種姓的婆羅門﹑剎帝利或吠舍﹔或者﹐因受惡的業力的影響而得來世惡的果報﹐轉生為低等種姓的首陀羅﹐甚至投胎為牲畜。奧義書哲學家還強調﹐知識﹐特別是對梵的知識﹐是善中之善。因為只有通過對梵的認識﹐才能領悟梵我一如的至理﹐才能由此而證得內在的極樂境界。

唯物論哲學 貫穿13種權威奧義書的主題思想﹐雖然是梵我一體的唯心論﹐但奧義書中仍然有一些唯物論思想。它繼承並發展了吠陀的樸素唯物論思想﹐使之更為明確和豐富﹐成為印度唯物論思想的源泉。

物質先有說 在回答宇宙本原為何物時﹐某些具有唯物論傾向的奧義書哲學家重申吠陀關於宇宙本原是水的說法。他們認為﹐太初之時﹐世界唯水﹔水生實在﹐實在即梵﹔梵出生主﹐生主生諸神。又認為﹐大地天空﹑氣層山嶽﹑神人鳥獸﹑草木牲畜﹑蟲蠅螞蟻等諸物形狀﹐皆由水構成。這些說法表示水是物質﹐梵是精神﹔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來源於前者。他們還發展了吠陀的多原素論﹐認為火﹑水﹑地三者是一切眾生的本源﹐而眾生各異的形態是由於另有“命我”(個我)入此三物而造成。這種說法似一種物活論﹐成為耆那教萬物有靈說的濫觴﹔但它表明物質先有﹐精神後起。這與《梨俱吠陀》所謂世界先有﹐諸天後起的說法遙相呼應。

金卵產世說 《歌者奧義》說:“太初之際﹐此世唯無﹐其後為有。有復發展﹐變為一卵。孵育一年﹐卵殼裂開﹐分為兩片﹔一片為銀﹐一片為金。銀者為地﹐金者為天﹔表為群山﹐裡為雲霧﹔脈為河流﹐液為洋海。”這裡的“無”字﹐一指太初狀態﹐謂世界萬有出現之前乾坤混沌﹐茫茫一片﹐並不是與有(存在)對立的無(非存在)﹔一指客觀規律﹐謂無之與有﹐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由無而有﹐有復為無﹔在運動中﹐矛盾變化﹐產生萬物。不論哪一種解釋﹐它都表明金卵包藏宇宙﹐孵育宇宙﹔金卵是物質﹐物質為萬有之本。

有生無說 吠陀哲學家曾經提出實體與非實體的關係問題。實體即有﹑存在﹐也就是指具體事物﹔非實體即無﹑非存在﹐也就是指抽象觀念。在宇宙間﹐非實體者如何可作實體者的基礎﹐如何能夠產生﹑支持實體者﹖雖然吠陀仙人已看到這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但無法作出回答。有的吠陀哲學家試圖解答﹐提出有在無中﹑無中生有的說法。奧義書唯物論者作出與此相反的解答﹐斷言無中不能生有﹐有不在無中。《歌者奧義》中說:“太初之時﹐此中唯有﹐獨一無二。”這就是說﹐萬有最初的出現﹐不是基於抽象之絕無﹐而是基於具體之實有﹔抽象之無不能產生﹑支持具體之有。因此﹐在奧義書中﹐和唯心論以梵或大自在天為宇宙本原的主張相對立﹐唯物論者一再把“質料”或“物性”作為宇宙的本原。

物質不滅說 奧義書的唯心論者在宣揚梵我不滅論的過程中﹐一再強調不滅者是梵﹐表明當時存在與此觀點相反的論敵。例如﹐奧義書中婆羅門唯心論者的主要代表耶若婆佉在《廣森林奧義》中斷言﹐婆羅門哲學家稱之為不滅者是梵﹐不是別的什麼。這表明當時的非婆羅門哲學家﹐甚至一些婆羅門哲學家不一定承認不滅者為梵。另一位婆羅門哲學家白騾仙人在《白騾奧義》中答覆不相信神不滅論者說:“可滅者為原初物質﹐不可滅者和不死者是柯羅之神。”這也說明﹐在奧義書時期﹐曾經有唯物論者反對唯心論者的神不滅論指出不滅者是物質﹐而不是神或梵。《廣森林奧義》是早期的奧義書﹐《白騾奧義》是晚期的奧義書。二者先後涉及不滅者問題。這反映唯心論者和唯物論者發生過關於誰是不滅者的爭論﹐從奧義書早期一直延續到奧義書末期。這個過程即奧義書哲學從早期梵我一體的絕對一元論﹐向後期物我相混的二元論即數論發展的過程。

奧義書這些樸素唯物論思想﹐為以後印度的唯物論哲學家所繼承﹐並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古代唯物論學派順世論。在近﹑現代﹐奧義書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它的直接派生者吠檀多哲學﹐在印度意識形態領域中﹐仍然佔據著主導的地位。許多傑出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如辨喜﹑奧羅賓多‧高斯﹑甘地﹐M.K.﹑泰戈爾﹐R.﹑拉達克里希南﹐S.﹐都深受奧義書哲學的啟示和影響﹐並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它﹑發展它。

奧義書在1656~1657年被譯為波斯文。1801~1802年被譯為拉丁文。其後﹐陸續被譯為各種歐洲文字。它在世界古典哲學文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0# upatissa 的帖子

唯心派系的古印度哲学家唯心派系的古印度哲学家,对于宇宙的本原-梵我的哲学开展如下



1. 吠陀时期:生主、原人为宇宙统一的神或原理。


2. 梵书时代:梵天替代了生主和原人的地位。梵天如果赋予人格化就成为了创造世界的主宰者;把梵天抽象化,哲学化而成为形而上的最高本体或神秘绝对精神实体-梵。  在梵书中梵具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a. 梵代替了人格化的神(梵天),成为形而上的宇宙统本原
b. 与此同时,梵又是“具体“存在的主宰者。

3. 奥义书时期:
a. 梵具有否定祭祀功能,
b. 梵是世界的本原,生命的根本,所有事物产生的原因。
c. 梵是最高本体或最真实的存在,



   奥义书中阿特曼(ātman),即是“我”。
如《歌者奥义书》说:
  它(阿特曼)是我的灵魂,处于我心中,小于米粒或麦粒,或芥子,或黍,或黍子核,这个我心中的我(阿特曼),大于天,大于地,大于空,大于万有世界[20]

  如《外道小乘涅槃论》中这样说:
  我(阿特曼)造一切物,我于一切众生中最胜,我生一切世界有命、无命物,一切物从而作生,还没彼处。[21]
  总之,阿特曼是一种不可思议、超概念、离言说相的,不可认识的。但我们要了解世界一切事物却又离不开阿特曼,因为阿特曼就是全宇宙,就是宇宙间的一切......。如《广森林奥义书》中说:
  离开阿特曼要想知道世界的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这个阿特曼就是婆罗门、刹帝利,是世界、诸神、被造物,这个阿特曼是全宇宙。
奥义书学者把阿特曼分为五个层次:
(一)、食味所成阿特曼(肉体、生理活动形軀我);
(二)、生气所成阿特曼(呼息、生命延续的特征生物我);
(三)、现识所成阿特曼(思维、精神活动感性我);
(四)、认识所成阿特曼(潜意识、深层的思维活动生命主體我);
(五)、妙乐所成阿特曼(我的最高点,不受现实世界的一切束缚,是完全自在喜乐的真我、最高我真我、絕對我)。<鹧鸪氏奥义书>

前面四种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经验到,是有为法,是虚幻的,而最后一种才是真正/最高的自我,证得这个境界就解脱了。奥义书学者继承吠陀时代的一元论, 把绝对的“真我“视为宇宙的本体,再以个人我衍生出外在的绝对精神--大我(梵),承认大我( 梵) 为宇宙本体,所谓梵之性质,其实就是真我之性质,梵其实就是小我之扩大者,以佛法来看,两者都是人类内心意欲的投射。

梵是我归属的去处,因为一切事物从梵而生,灭归于梵。是梵创造了世界的一切(包括人,我也是),而人(或者说我)这个小宇宙与梵所创造的大宇宙是共通的,我与宇宙在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在其内在的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轮回的人们并不知道我与梵是同一本质的,还以为我与梵是两个不能相通的存在,所以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痛苦、烦恼。如何证悟这“梵我一如”呢?奥义书提出来说是要通过瑜伽的实践,行至究竟,破除无明、无知,就能够达到“梵我一如”的至上的智慧,即是圆满幸福的境地。客观而论,抛开佛教思想不谈,梵我一如的思想可以说古印度文化史上的一个顶峰,有如中国人的思想巅峰--天人合一(3)。



参考:
3.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这种观点萌芽于西周时期的天命论。战国时期,孟子和庄子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这种观点。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几乎为各派哲学家所接受,由于解释不同,其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也比较复杂。…到了宋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为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倾向,几乎为各派哲学家所接受。因为当时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家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利用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命题来表述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一种最方便的形式。
张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太虚,太虚即气,天人合一的基础就是气。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张载强调“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又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
程颢、程颐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既称赞张载的伦理思想,又批评张载没有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底,别立一个自然之天作为本原。程颢说:“若如或者别立一天,谓人不可以包天,则有方矣,是二本也。”认为世界统一于理,理是具有道德属性的观念性实体,因而天人合一就建立在这个理的基础之上。程颐说:“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
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明清之际,王夫之继承张载的观点,肯定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认为“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人道与天道即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同一的,说“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惟道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我又又来啦 的帖子



我不明白 空花 是什麼啦,   
我只知道 煙花 啦.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upatissa 的帖子

奥义书的哲学观,表面上虽然继承于吠陀和梵书,本质上是反吠陀文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6-2009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9-6-2009 08:15 PM 发表
我浅见,念buddho是训练 “心” 乖乖安定下来的前奏,然后慢慢的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专注呼吸、体验呼吸。。。如果在专注呼吸时不被外在的事物干扰,或者那颗 “心” 有安安分分在专注呼吸,那么“定” 方面的功夫就很 ...


这个还只是前行而已,最后一定要有观照力。定,是基础,可以稳固那个观照力。有些人会认为没有定无所谓,那是不太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6-2009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oy_Tantra5053 于 9-6-2009 11:50 PM 发表
顺便说....我觉得奥修的修行法门好过任何一门现代的修行法,“无念”(no-mind)是神奇的体验,它比那种推崇“专注”的静坐更有奇妙效果,当练习一段日子后,就会发现心无杂念,读书效率提高几十倍,连思考也变得相当敏捷。

我觉得奥修说的“静心”目的就是暂时忘记“自我”,练习久了自然就能渐渐体验到什么是“真我”,但“真我”并不是“无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真我”是“自我”的不在,“自我”仅仅是幻象而已。


首先我必须说,我没有针对奥修,我只是坦白而已。

奥修的修行方法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我可以确定他的修行方法已经失败了。不是法门不好,而是没有整套传承的系统。奥修就算是再杰出,也很难独自去创造出来一个很有效率的传承来让以后的人永远学习。奥修能够自己走到那条路,可是他无法让别人一样走到那目的地。我知道我这样说的话,你会很难接受,你会很生气。可是,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奥修逝去后,他的弟子们就衰败了。如果要检讨的话,我会说是因为没有戒律。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克里斯那穆提,他也很棒,可是他一样无法创造出来一个系统,能够让所有人跟着他的脚步继续达到最高境界。

奥修最推崇的是禅宗。或许你可以尝试接触禅宗。禅修是唯一可以有效率达到的系统,一直都是。禅修有着一整套的系统,可以一步步引导我们。

最后,我必须声明,我是由禅宗下手而写出这些文章的,里面的头脑部分分析是透过学习唯识而得出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5# 花生包 的帖子

兄弟,

禪宗和唯識-----你這次總算是走對你的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6-2009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5# 花生包 的帖子

所以说,我不会自把自为地帮你扣帽子。

至于传承的问题。

老实说我还看不到做到很成功的,佛教在我看来也好不到那里去。

请问下唯识有那部经呢?(最好有白话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0-6-2009 08:18 AM 发表
基本上,小弟也看了奥修的书,但是却也奉劝学佛的人千万别看奥修的书。不说理由,总之,99句正确的话,混进一句有问题的,论坛的网友应该是没有什么能力去分辨的。


不要总以为别人是笨蛋~

是你心目中的笨蛋分辨不了是非,不代表现实中所有人都一样。

事实上.....我看到获益的人更多。

原帖由 o1j2m3 于 10-6-2009 08:43 AM 发表
能否把你的财产交给我?我会好好帮你花。
奥修说,钱必须大量的流通,人才可以从钱那儿获得好处,所以他鼓励人花钱去得到好处。这是典型的美国享受主义,却是现在形成各种危机的关键。
奥修如何诠释佛学,充其 ...


或许你应该去思考“累积财富”而不花掉造成的经济后果,而不是针对他有这样的“享受主义”就是不对。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10-6-2009 10:32 AM 发表

有 LINK 嗎? 請 LINK 給我.
o1j2m3 說不可以讀, 所以要趕快去讀了.
.


台湾官网~

http://www.aoxiu.com/

[ 本帖最后由 Roy_Tantra5053 于 10-6-2009 11:1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我又又来啦 于 10-6-2009 10:47 AM 发表
他的书可以看该看的部分
他的说法,除非你有多年禅定经验
不然对看的人只是空花
"无念"是一种"法";但要有"戒"的条件
不然你肆意妄为
无念个几年,看"你"跑到那里去.
要用三头牛牵回来


你对“无念”的了解应该是来自佛经,奥修说的无念很简单,就是闭上眼什么都不想而已。

唯一难度在于“不去想”也是一种“想”。

原帖由 o1j2m3 于 10-6-2009 10:48 AM 发表
错对,是一件事情的影响。贴近近代的思想,如果会带来负面影响,这本身就必须检讨了,怎么还会去认同呢?所以,99句正确的依然是正确,1句不正确依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99句正确的就去认同,也不能因为1句不正 ...


请问....字典有没有100%正确?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10-6-2009 11:11 AM 发表
一直聽人說奧修不對, 卻沒有把不對的原因說出來.
想聽聽奧修有什麼不對的, 不然去看他的書有什麼不對自己都不知道.

知道的人請把原因說出來.

.


我猜...应该是他们读奥修的书同时就一直被奥修点中“要害”,所以恼羞成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6-2009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oy_Tantra5053 于 10-6-2009 11:28 PM 发表
我猜...应该是他们读奥修的书同时就一直被奥修点中“要害”,所以恼羞成怒了~


. 經典, 一流, 原來是這樣.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5-2024 05:16 AM , Processed in 0.06278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