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23|回复: 0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分论坛 主题:「慈善关怀」佛陀的慈善思想(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4-2009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3月28日在大陆江苏无锡灵山梵宫开幕,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3月31日于华梵大学、法鼓山、慈济板桥园区、金光明寺、佛光山台北道场及佛光大学等地进行分论坛的讨论,4月1日在台北小巨蛋举行闭幕式及祈福法会。慈济板桥园区举办的分论坛议题为「慈善关怀」,分为「佛陀的慈善思想」、「慈善思想之开展」与「慈善思想之的实践」三个场次进行,共有二十位海内外法师与学者,分享发表论文。此篇纪录内容以第一阶段「佛陀的慈善思想」为主。

世界佛教论坛发起于2005年,因全球佛教徒众多,需要一个世界平台,相互交流,并作学术性的论文发表。因此汉传、南传与藏传等佛教团体领袖、长老住持、学者及居士,首度携手主办世界性佛教大会。2006年4月13日至16日,在杭州举行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三十四个国家,一千多人参加,闭幕在舟山群岛普陀山,盛况空前。

今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有更多国家参与,3月28日在大陆江苏无锡灵山梵宫开幕,主题为「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前后两届都是归入佛陀本怀。经由佛光山星云大师向大会提议,台湾的佛教相当兴盛、团结,因此3月31日于华梵大学、法鼓山、慈济板桥园区、金光明寺、佛光山台北道场及佛光大学等地进行分论坛的讨论,4月1日在台北小巨蛋举行闭幕式及祈福法会。

台湾主办单位为国际佛光会,协办单位为华梵文教基金会、法鼓山佛教基金会、佛教慈济慈善基金会,分八个议题以八国语言(英、日、韩、泰、葡、西、德、法)加上中文同步进行,发表论文上百篇。在慈济大学许木柱院长的规画下,慈济板桥园区举办的分论坛议题为「慈善关怀」,分为「佛陀的慈善思想」、「慈善思想之开展」与「慈善思想之的实践」三个场次进行,共有二十位海内外法师与学者,分享发表论文。此篇纪录内容以第一阶段「佛陀的慈善思想」为主。

◎慈悲形象,随处教化

第一阶段论文主持人由许木柱院长担任,首先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孟加拉佛教复兴会会长苏塔难陀长老、孟加拉佛教协会前主席Rakhal
chandra barua、斯里兰卡Prof.Kollupitiye Mahind Sangharkkhita Thera、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及哲学院教授何建明教授、慈济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纯宽法师等六位发表论文。

学诚法师的论文以「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为题,阐述今天人类的福祉和命运,更加紧密连结,更需同心协力、同舟共济。而「佛教的公益事业发展」可分四部分:一、教育事业,二、文化事业,三、福利事业,四、慈善事业。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即以善巧方法,带僧团随处教育百姓,相继发展文化、福利、慈善等事业。

从佛教的发展可印证,有佛教的地方,就有慈悲的法水,为苦难的众生,抚慰伤痛,拔除悲苦,利益无数众生。佛教徒记取佛陀教义,以个人或事业的力量,造福无数。从古代开始,佛教的慈悲形象久入民心,佛教的社会福利观,面对的是苦难众生,弥补了儒家社会福利观的不足。以佛教财富弘法利生,需重新评估佛法的经济价值,以期佛教的健康发展。

◎无私奉献,培蓄能量

苏塔难陀长老以「佛教与慈善」说明,慈善是佛教的完美呈现,不计任何利益给予,无私的奉献付出即是佛教的精神,从自我中心个体的变革,戒除贪婪,得到释放,在菩萨要达到的十戒中,是最重要的一项。

包括提供需要物质协助、在绝望中的精神知识、关爱被放弃的人和保护被威胁的人,同时让不幸的孩子有个避难所,能顺利地生活、成长,让受苦的人获得心灵肤慰。并且正确的教导,让这些问题得到最好的解答,维护人们社会的和谐生活。

同样以「佛教与慈善」说明,孟加拉佛教协会前主席Rakhal chandra barua认为,佛陀的慈善是深谋远虑,带来心灵的丰满度和完美,同时传播并负担慈善的见
证。慈善的精神概念是大爱、利他、宽厚和包容的仁慈行动,为了培养慈善的能量,我们需要智慧、正直、道德、认真和觉察。由于同情,创始了福利;福利鼓励了慈善,因此佛教和
慈善是息息相关的。

◎利益众生,悲智双运

斯里兰卡的Prof.Kollupitiye Mahind SangharkkhitaThera以论文「佛教的慈善照顾与社会福利」说明,世界上有四个人,一个是执意既不对自己有福利,也不对他人造福利;一个是为他人造福利,而不为自己造福利;一个则只求自己的福利而不管他人的福利;一个是福利自己也造福他人。请问谁是最有福的人?

2006年南亚大海啸时,斯里兰卡受到很大灾难,也受到很多慈善团体的帮助,他表示:「佛教慈济功德会也是和我们最合作、最无私付出的志工团体。当一个社会多数人都愿意慷慨分享,愿意互相帮助,看到别人有灾难时,愿意保护他们,为他们拔苦予乐时,这个社会就安全、安详、快乐,就是最理想的社会。」

何建明教授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弘一法师的现代人间佛教慈善观」提出论述。弘一法师与印光、谛闲、太虚、虚云诸位大师在现代中国佛教史上同享盛誉,至今在海峡两岸、甚至国外,都颇被认同的一位高僧大德。弘一法师是现代人间佛教的宣导者,还可从其对佛法根本理念的阐释中得到具体说明。

弘一法师阐述《佛法大意》时,特别强调了「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的观点,他指出:大菩提心,就是利益众生之心。因此,信仰佛法的人,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他认为佛教的慈善与社会的慈善不同,他特别提到佛教的慈善是悲智双运。

◎见苦知福,汇聚大爱

纯宽法师则以「慈济慈善志业的理念与实践」阐述,慈济之慈善归纳为四个特色──民间性、组织性、科学性与先驱性的特色。

慈济是秉承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于1966年在花莲成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带领四位同修弟子及三十位信众,以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开启了慈善工作;这说明了慈济慈善的民间性。证严上人非常强调必须实际参与,因为唯有身体力行,才能见苦知福,将大家的爱心涓滴成流,汇聚成大爱力量,不分种族、宗教和信仰,大爱无国界的理想。

组织性的特色,则可见于慈济人平时在社区的救助与访视。当灾难发生时,通过联络网都能立即收集资料,讯息互通,就近勘灾,尽速赈灾。因此此在绵密的组织架构下,所展现出的行为动能,实为慈济慈善救助之特色。

关于先驱性的特色,则以与政府及相关团体合作成就来说明。慈济之慈善救助工作特别强调与当地政府、其他团体相互支援联系,慈济于1998年与洛杉矶骑士桥国际救援组织合作,援助阿富汗赈灾,此次是佛教与基督教组织合作,去援助回教难民,也是跨越国界与宗教的大爱呈现之一。

◎跨越藩篱,落实佛教

在印度大地震,慈济和法国皮尔基金会援建慈济村;巴姆大地震,和伊朗政府援建学校;乃至2008年5月缅甸水灾,也是通过层层关卡,最后终于能进入救援。足见慈济跨越国际、宗教,是大爱精神的实践,也是以大乘佛教的精神进行救援。

综合以上报告,慈济慈善志业是秉持清净大爱为基础,将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更以佛教的教义,具体落实在人间、社会与生活中。

这阶段论坛的发表,认为走向慈善道路,在人类社会中相互合作,将佛法人间化,佛陀慈悲精神落实在人间,其影响能造成世界和平,带来和谐。

摘自慈濟網頁

www.tzuchi.org.t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11-2024 01:15 PM , Processed in 0.12786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