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84|回复: 13
|
華語詞彙系列(一):提盒、飯盒與盒飯
[复制链接]
|
|
在馬來西亞,人們把常把有提梁、用來裝飯菜糕點的盒子稱爲“飯格”(粵語)或“碗層”(北馬地區閩南話)。這種東西在華語裏叫“提盒”。另外,粵語裏把裝在盒子裏的飯叫“飯盒”(臺灣則引入日本漢字詞“便當”),華語裏正好相反。
華語裏的“飯盒”是“裝飯的盒子”。至於裝在盒子裏的飯,那是“盒飯”。所以,“飯盒”吃不得,“盒飯”纔是讓我們填飽肚子的。
出處:2003年2月4日第五台《開開心心學華語》(8:15am首播、8:15pm重播)
蘭陵嘉應子改寫于2004年7月31日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4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好像“清汤馃条”。。。 很多人都把它称为“馃条汤”。 我们吃的是“馃条”,而不是喝它的“汤”。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4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4 04: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跑来说谢谢了。。。
楼主的分享真的是帮了很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004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otPlak 于 31-7-2004 02:35 PM 说 :
就好像“清汤馃条”。。。 很多人都把它称为“馃条汤”。 我们吃的是“馃条”,而不是喝它的“汤”。
說起“粿條湯”(本地常用的是“粿條”而非“餜條”),這裡順便提一提一段往事。
大概是1998年前後吧!楊欣儒先生在給檳城某華文報的採編人員講課時就擧了你說的
這個例子,結果竟然引來了一些人撰文批評,在《光華日報》言論版指責他。
沒錯,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粿條湯”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了、定型了,當然也就沒有
更改的必要。但是,楊先生身為語文工作者,指出這一點其實也不過是站在自己的專業
立場上講幾句話。很多人都還沒有對語言規範建立起正確觀念,以至過於敏感,一旦有
人提出慣用的説法是“錯誤”時,這些人就會有很大的反彈。其實完全沒這個必要。
語文工作者指出一些“錯誤”,那是他們的本分,要不要接受則是語言使用者的權利。
除非是通過立法、行政等手段強制推行的規範與老百姓的語言習慣有天壤之別,那才須
要大力反對。 |
|
|
|
|
|
|
|
发表于 14-8-2004 07: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地常用的是“粿條”而非“餜條”
上面的那一句话是我用复制与剪贴的方法引出来的,如果非得用“粿”字的话,我的电脑打不出来呢,还是“粿”不读“果”?我的现代汉语词典查不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8-2004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ANTIAN 于 14-8-2004 07:53 AM 说 :
本地常用的是“粿條”而非“餜條”
上面的那一句话是我用复制与剪贴的方法引出来的,如果非得用“粿”字的话,我的电脑打不出来呢,还是“粿”不读“果”?我的现代汉语词典查不到。
“粿”应该是个方言字,《现汉》不收。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5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兰陵嘉应子 的帖子
楼主,你好。我非常同意你的见解。但是,多数的大马华裔都把盒饭当饭盒来念。就如汤果条不叫果条汤一样。果条汤的意思是只是汤而已。希望下次到汤果条的摊子时,该小贩听得懂我所谓的汤果条。 |
|
|
|
|
|
|
|
发表于 2-8-2005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兰陵嘉应子 于 14-8-2004 10:31 AM 发表
“粿”应该是个方言字,《现汉》不收。
我看我們只能說這個字目前是閩潮方言但是廣韻(可能是更早的切韻)﹐集韻收有這個字﹐可能那時很多地方都在用這個字。閩方言專家都用這些韻書來解釋。當然不是甚麼永樂多斯說的查了很多字典都找不到﹐懷疑是本地人自創的。翻開康熙字典不久明白了嗎﹖食+果 應該是不同了因為玉篇只說是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8-2005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關於“粿”和“餜”
原帖由 ongtk 于 2-8-2005 08:33 PM 发表
我看我們只能說這個字目前是閩潮方言但是廣韻(可能是更早的切韻)﹐集韻收有這個字﹐可能那時很多地方都在用這個字。閩方言專家都用這些韻書來解釋。當然不是甚麼永樂多斯說的查了很多字典都找不到﹐懷疑是本地人自創的。翻開康熙字典不久明白了嗎﹖食+果 應該是不同了因為玉篇只說是餅.
《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指出:“餜”字方言俗寫作“粿”,而“餜”在(閩南)方言裏指的是“糕的一大類”,如“珍粿”(年糕)、“粉粿”、“碗糕粿”、“油炸粿”等。我認爲這種説法比較可信。
你說得沒錯,《玉篇》是把“餜”說成“餅”,但“餅”是什麽呢?《急救篇》說“餅餌麥飯甘豆羹”(餌是米粉做的糕餅),顏師古注:“餅,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溲(sou3)就是以液體拌粉狀物。以液體攪拌麵粉后蒸熟的就叫做“餅”,可見古時候的“餅”範圍相當廣,可以包括今天閩南方言所說的“餜”(粿)。王力也說“餅”是“用麵粉或米粉製成的食品”。(《王力古漢語字典》1664頁)
《廣韻》雖然收了“粿”字,但你漏了很重要的一點:《廣韻》對“粿”的解釋和今天閩南方言“粿”的含義並不一樣。《廣韻》說“粿”是“淨米”(上聲果韻古火切),是“精米”(去聲卦韻)。《玉篇》也說“粿”是“無皮穀”、是“精米”。由此可見,“餜”應該是本字,“粿”反而如《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所說的,是“餜”的方言俗字。
不管“粿”這個字被收錄在哪一本韻書,古時候是否曾經用過,只要在今天的標準語裏不用,只在方言裏使用的話,那它就是個方言字。 |
|
|
|
|
|
|
|
发表于 5-8-2005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8-2005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马重奇教授的文章可以参考,他说古今音义基本相同,可能你没读过闽南清代韵书。你应该注意康熙字典說的*又米食也*﹐篇海說是米食。我是看到潮州学者的看法才怀疑两个字哪一个才对,饼我来想打說文解字的解釋出来但是軟件不能寫第二個字。渡江书十五音说两个字都一样。各种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谁对谁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个字在以前中国可能全国通用,当然不是好像囝只是闽人专说儿女的字。我只看到福州詞典將兩個字用在不同的名詞裡。
[ 本帖最后由 ongtk 于 6-8-2005 12:54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8-2005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ngtk 于 5-8-2005 11:04 PM 发表
上面马重奇教授的文章可以参考,他说古今音义基本相同,可能你没读过闽南清代韵书。你应该注意康熙字典說的*又米食也*﹐篇海說是米食。我是看到潮州学者的看法才怀疑两个字哪一个才对,饼我来想打說文解字的解釋出来但是軟件不能寫第二個字。渡江书十五音说两个字都一样。各种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谁对谁错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两个字在以前中国可能全国通用,当然不是好像囝只是闽人专说儿女的字。我只看到福州詞典將兩個字用在不同的名詞裡。
扯不到一塊兒去。
“古今音義基本相合”,說得是古代字書裏的音義和今天閩南方言的音義基本相合,不是說古時候的音義和今天普通話裏的音義相合。不管這個兩個字以前是不是全國通用,今天不再是全國通用那就是方言字(詞)了。勸你在鑽研方言之餘,多看一般語言學著作,學會以正確的態度認識語言的變遷。
馬重奇畢竟是學者,下筆還是比較謹慎的。你沒看他說“古今音義基本相合”嗎?換句話說,也有不相合的地方。不知道說“粿”是“米食”和這個問題有什麽關係呢?今天閩南話的“粿”也並非都是米食。再者,馬重其的文章也把“粿”和“餜”看作是同一類的,只有你才認爲“粿”和“餜”不一樣。 |
|
|
|
|
|
|
|
发表于 6-8-2005 1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都無法回答我為什麼福州會將兩個字用在不同的食物裡﹐你還是謹慎一點吧。我在泰國國家圖書館看到潮州學者的論文將有米成份的用米部首﹐沒有米成份的食物用食部首。不是我先有這種想法的﹐是別人。我只是旁觀者罷了。不要亂冤枉我。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