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849|回复: 17

【专题讨论】转载香港林行止专栏 (2006-200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5-2008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行止



林行止(1940年-),原名林山木,筆名史威德,潮州澄海人。他為香港《信報》創辦人,亦是作家,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

林行止1960年代曾於香港《明報》任資料搜集員,1965年在英國劍橋工業學院攻讀經濟學,1969年畢業回港。當時香港經濟起飛,被《明報》老闆查良鏞賞識,於《明報晚報》出任副總編輯,主管經濟版。1973年因不滿查良鏞決定減少財經新聞離開《明報》,和羅治平創辦《信報財經新聞》,1973年7月3日正式印行;1975年創辦《信報財經月刊》。羅治平在稍後時間退股。

林行止有「香港第一健筆」的稱號,他在《信報》撰寫的《林行止專欄》與《政經短評》,分析評論香港以至世界政經形勢。林行止善於把艱深複雜的經濟理論,以淺白的文字描述與分析;他寫的文章內容不限於政經,也包括古今中外、各類嗜好、所見所聞。他的專欄結集成多本文集,包括《政經短評》系列、《史威德作品集》及《林行止作品集》等。林行止為人低調,甚少公開亮相。

林行止1971年與當時任電視台記者的駱友梅結婚,也即是資深大律師駱應淦和無線藝員駱應鈞姻親,育有女兒林在山和兒子林外山。

1991年獲英女皇頒授官佐勳章(OBE)。1997年,林行止曾把《信報》管理工作交棒給女兒林在山,但仍然繼續在《信報》撰寫專欄。林在山在誕下女兒後淡出信報管理。1999年獲嶺南大學授予榮譽博士銜。

2005年12月,傳出林行止有意把《信報》股權售予電訊盈科主席李澤楷。至2006年8月8日,經多次洽談後,李澤楷終落實以3500萬美元購入《信報》五成股份,並稍後購入全數股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8%A1%8C%E6%AD%A2


小弟将转载<林行止专栏> (2006年-2007年),我的资料来源是:
http://www3.uwants.com/viewthread.php?tid=2727312&extra=&page=1

2008年开始的<林行止专栏> 请到以下连接阅读: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1203606&sercari=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5-2008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保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8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ug 23] 「長尾巴」有生機 廢物提煉乙醇

        讀者L君傳來長函,對八月十一日本欄〈「長尾巴」的無限生機〉,提出「另一種看法」,他堅信「新貨上市無法打破『八二定律』的宿命」,對在網絡上推出的產品亦如是。所謂「八二定律」,大概指的是行銷學上的「80-20 rule」。此「定律」說二成產品的銷售量佔總數的八成,等於說八成產品乏人問津。L君的意思是說,這八成滯銷產品是「長尾巴」,「『長尾巴』何來生機」?

  L君的看法是正確的,不過,《長尾巴》的作者強調的是網絡科技令「長尾巴」產品的銷售成本大幅下降,而且打破了過去經銷商零售商不屑一顧的新產品迅速被淘汰的困局,新產品上網便有被消費者發現、垂青因而可能生存的機會。可以肯定的是,提供「長尾巴」大都是「附驥尾」的非主流商品及服務的個人或公司,其際遇必然遠勝「網絡前」時代,惟這並不意味那些「趣味獨特」的冷門產品一定有利可圖,只是它們都有機會測試市場反應;至於能否成功,還要看是否為消費者歡迎!

  有不署名讀者寄來八月十四日本報〈預期豐收玉米價格下瀉〉的新聞,問筆者對近來屢次為文指出「糧商與油商搶購農產品價格看升」有何解釋?筆者的解釋是,近日數文所引資料均無誤,農作物(包括被用作護膚品的稻米)價格看升的看法亦毋須修訂;當然,美國農業部向上提高預期玉米收成數量,較民間分析員的預測數字更高,消息一出,市場受「供應突增」的影響,芝加哥玉米價格應聲大跌;大豆及糖的情況亦類似。

  不過,投資媒介價格的起伏,除了實質因素(如供應多寡),還有心理及投機因素。供過於求現象肯定會促使投資者沽貨拋空;而後者則是「迫倉」或「夾倉」令價格偏高或偏低。

  事實上,提煉乙醇雖然成行成市,但其原料並非「獨沽一味」是大豆、玉米,科學家指出「植物廢料」如稻草及麥秸、「工業廢料」如紙漿和木屑以至「能源作物」(energy crops)如柳枝稷(switchgrass,野生的粗生植物,已有為提煉乙醇而種植的「草原」),不但成本遠低,而且成效更佳─一公頃玉米可提煉約四百加侖乙醇,一公頃柳枝稷的數字是一千一百五十加侖(每加侖成本在一元至一元二角之間)。可惜的是,目前以「廢料」提煉乙醇的技術尚未成熟。

  美國國會去年通過的「二○○五年能源政策法案」,除了定下至二○一三年最低限度要提煉二億五千萬加侖「纖維廢料乙醇」,還提出多種誘因,鼓勵能源商人以上述種種「廢料」提煉乙醇,比如合格提煉廠(有方圓一百六十里的森林及農地提供「廢料」)可獲二億五千萬(美元.下同)低息貸款;能源部成立二個各耗資二億五千萬的生化能源研究所,以完善從廢料提煉乙醇的技術;能源部指出希望在二○三○年達成三成汽車採用乙醇的目標。按目前汽車耗油增長率計(一九八○至去年底,美國石油消耗增百分之二十二,汽油消耗增百分之三十八),提煉可供三成汽車消耗的乙醇要建六百家「生化油提煉廠」,總合投資約二千四百億!

  以「廢料」提煉乙醇固然是一門大生意,更重要的是,如果這方面的研究有成,可以大量生產,則乙醇業對大豆、玉米等的需求必然下降。換句話說,和所有投資一樣,大豆、玉米之類的農作物價格看升,但亦存在相當風險。

  「廢料乙醇」目前基本上仍在「紙上談油」階段,而「農作物乙醇」的生產則已如火如荼,美國「再生燃料協會」(Renewable Fuels Association, www.ethanolrfa.org)的統計顯示,二○○五年玉米乙醇的產量較○四年增百分之十七、達四十多億加侖(比○一年增一倍),同年有佔總產量百分之十四點六的一億五千七百五十萬浦式耳玉米被用為乙醇原料。如果提煉「廢料乙醇」技術開發沒有重大突破,而市場對「農作物乙醇」需求日殷,大豆、玉米等的價格是無法不上揚的(有進一步興趣的讀者,請參考十八日本報畢老林「時勢微觀」的短文);昨天本報報導西王糖業表示要擴大購買玉米來源,「藉以降低生產成本上升的風險」。這種策略是對的,但玉米漲價是大勢所趨,提高生產力才是降低成本的正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8 12: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ug 24] 廣結善緣 獨斥美國

        被美國定性為「邪惡軸心」的國家,雖然不具實質意義,不會因此自絕於世界,但它畢竟是不祥的「符號」,因為要把其價值觀變成普世標準的美國,會不斷地找她們的麻煩。美國環球稱霸,和她們保持距離當然較關係密切有利,可是,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挑戰潮流,有反其道而行的勇氣,他不僅在海灣戰爭後訪問伊拉克,與美國的眼中釘侯賽因稱兄道弟,又和各「邪惡軸心國」大拉關係,而且有爭取成為其中一分子的意圖!查韋斯八月上旬出國訪問,除了赴古巴探望其亦師亦友的卡斯特羅,行程包括白俄羅斯、伊朗(第五次)、越南和馬里,目前正在中國作其上任以來的第四次國事訪問;據他行前委內瑞拉政府發表的新聞公報,該國將與中國簽訂多項經濟合約,比如引入中資在該國投資設廠、興建二萬多間「廉價房」和加強「能源合作」─包括向中國訂購油輪、採油設備及對中國輸出更多石油(目前每日十五萬桶、年底增至二十甚至三十萬桶)。

  查韋斯今次出訪的目的,除了爭取國家經濟利益,還在為該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拉票。查韋斯毫不諱言,爭取進入安理會是為了更有效地反對美國;他曾公開指布殊總統是「危險人物」、國務卿賴斯「無知」(illiterate)。

  拉美反美的國家多的是,何以查韋斯鶴立雞群,環球注目,連《時代周刊》亦選他為「塑造當今世界一百人」之一。揆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有強烈的領袖魅力與個性,一方面則是該國石油蘊藏達八百億桶,是世界第五大油國。查韋斯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當選總統,○○年成功連任,○二年四月上旬十二名右翼將校發動政變,他「倉皇辭廟」,但三天後在效忠軍人支持下再度執政。大出人們意料的是,查韋斯竟然同意反對派就應否罷免他進行全民公決,結果以近六成支持票過關,任期至 ○七年一月。查韋斯第一次當選後和美國愈走愈遠,惟未決裂,至政變一役,他認為是美國指使,遂與美國翻臉。查韋斯拜卡斯特羅為師(他的另一位崇拜者是毛澤東),以「友誼價」對古巴輸出石油並提供無償援助(古巴則派出一萬七千多名醫生在該國服務);此外,查韋斯以承繼拉美獨立英雄西門.波利華(Simon Bolivar, 1783-1830)的衣谰自許,在拉美組成一個無形的反美(及反自由貿易)集團,他的「理想」當然足以鼓動長期生活在美國陰影下的拉美左傾國家,但其銀彈似乎更為重要。查韋斯執政迄今不過七、八年,向拉美二十多國提供的「經援」已近一百六十億(美元.下同)。

  面對「後院失火」,美國為了不致令「桀驁不馴」的查韋斯坐大,不僅不再供應F-16戰機零件,而且阻撓其向巴西軍購,結果查韋斯轉向俄羅斯大購軍火(過去年半來購買俄國軍火達三十五億)……。對俄國和中國這些有潛力(意識上和實力上)與美國爭雄的國家而言,和委內瑞拉打好關係,就好方面看,雙邊可大做有互補性的交易,退一步看,萬一委內瑞拉與美國發生衝突,難免會分散美國在其他地區的注意力,這對中、俄有利,不言而喻。從這一角度看,中、俄本就應該積極和委內瑞拉拉關係,何況現在查韋斯是「自動獻身」。

  筆者月前曾指出,查韋斯以部分原本落入英、美油公司的石油收益,在國內進行基本建設和大派「免費午餐」,令其民望高漲,明年初再次連任,問題不大。和過往拉美國家領袖獲人民擁戴後大都走上獨裁之路不同,查韋斯至今相信民主政體、奉行一人一票及允許反對黨派參加競選,這令即使有多重政治道德標準的美國亦不敢公然和她反目,雖然美國早已做好委內瑞拉「合約期滿」不再供油(每天十四、五萬桶,約佔該國日產之半)的準備。換句話說,美國拿落實民主政制的查韋斯沒辦法!今年五月的《國家地理雜誌》和《大西洋月刊》,分別有長文介紹查韋斯,看來他是一個有理想有使命感、不肯盲目做美國「小乖乖」的雄辯型(查韋斯每年公開演講時間超過一千小時)政治領袖,對在拉美後院橫行多年的美國,這自然很不習慣。經過這些年來的經營,查韋斯的朋友遍天下,美國不可能隨便對他動手。中東和亞洲事務已令美國「無暇分身」,看來查韋斯還會和美國在言文上對覑幹下去─直至他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美、委的關係才會有戲劇性變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ug 25] 讀書求財 於今尤烈

         美國經濟學家閔沙(Jacob Mincer),一九二二年生於波蘭Tomaszow鎮,八月二十日在紐約曼哈頓的公寓「無疾而終」,享壽八十四歲;閔沙在經濟學界名堂甚響,是現代實證勞動經濟學(Modern Empirical Labour Economics)二名奠基者之一,另一名奠基者是讀者比較熟悉的貝加(G. Becker, 1930-),他在獲知閔沙死訊後對記者說,閔沙為人低調,無欲無求,而且不喜歡為大眾傳媒撰文,因此在象牙塔外沒沒無聞,是他與諾獎失諸交臂的原因之一。不過,令閔沙老懷寬慰的,也許是今年四月間出版、由多名學者撰寫的《閔沙:現代實證經濟學的先驅》,對他在這方面的建樹,予以高度評價。本報讀者聞閔沙之名並知其學者相信不會太多,如此「冷門」的人物,筆者今天要紀其所學,原因有二。其一是十多年前曾撰短文簡介(收在台北遠景社《一脈相承》的〈質素高下導致入息互異〉,頁一三九─一四○);其一是閔沙對剛出校園進入社會工作的青年應如何選擇職業的原創性見解,如今仍具現實意義。

  現在大家都知道,從「打工賺錢」的角度,學歷與收入成正比,這即是說,除了少數例外(凡事都有例外),只要不入錯行,學歷高下基本上可決定收入多寡(在五、六十年代的美國,每多讀一年書收入便多百分之五至十),而且舉世皆然,非僅先進國家才有此現象。這種平平無奇的觀念,在約五十年前卻是石破天驚之說,因為此前讀書求學是要「學有所成」以申濟國濟民的抱負,是要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偉大極了」;閔沙以大量數字揭開了這層面紗,把一個更現實和庸俗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原來讀書與終生收入有關!換句話說,即使大家不宣諸於口,但求學的根本目的在改善一己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一己的精神面貌!這正是大多數學子及父母願意投下巨資及時間「多讀幾年書」的誘因。閔沙在一九五八年八月號的《政治經濟學學報》發表題為〈人力資源及個人入息分配的投資〉,以實證研究,求證出上述這種前人未發的結論,貝加的「人力資本理論」,便建立在閔沙的發現上;閔沙不久後在同一學報上發表〈在訓練的成本、回報及其他含義〉,證實私人企業投資在職培訓,有可觀回報─受訓的員工亦提高了收益……,是迄今「在職訓練」蔚然成風的張本。

  閔沙把上面這二篇有原創性發現的論文衍成專著《求學、經驗及入息》,由哥大出版社於一九七四年出版。這本書提出「超前」(Overtaking)概念,初入社會的青年學子應仔細思量。閔沙指出第一次進入勞工市場者(entrants),有人選擇起薪點最高(其能力或資格能爭取到的最高薪金)的工作,有人則選擇起薪點低,但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累積經驗的工作……,在七、八年後,那些起薪點低的受薪者,其入息開始「超前」起薪點高的。換句話說,年輕人「入行」時應選擇有前途(這倒是不易掌握的)的工作,即使「先苦」亦不應嫌棄,因為這種選擇有「後甜」效果。

  已婚女性對家庭經濟的貢獻,閔沙亦有重大發現,這是經濟學家首次把勞動經濟學理論融進家庭及非市場家計行為(non-market household behavior)之中;他指出女性的薪金所以不能和男性看齊,導因並非性別歧視,而是女性因為生育及其他生理問題導致經常「打斷職業之路」(interrupted careers)有以致之。這是鐵一般的事實,但擔心「政治不正確」,很少人願意說出來,結果是提倡「同工同酬」數十年但男性仍比女性高薪!涉獵經濟學的人都知道,貝加賴以成名的《家庭論》亦從中獲得靈感,這正是貝加多次向諾獎委員會推薦閔沙的原因。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閔沙認為統計數字本身不過是「一堆符號」,要以合適的理論(proper theory)去分析,統計數字才有意義;另一方面,閔沙又指出理論若無法以統計數字「實證」,便等於建於浮沙之上,經不起考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ug 26] 無足載道應景時 寸寸思維盡成灰
        
        沒有見面,甚少接觸,筆者對他的認識,也許就像他對我般,是透過對方的文字。

  馬博士在《信報》有一個寫了好幾年的每周專欄。專攻網絡世界和電子媒體的人間色相,是隨筆,卻非輕鬆筆墨。結集為《在廢墟裏看見羅馬》(天地圖書)的文章,是過去兩年他在《明報》「筆陣」的政事評論,筆底春秋,態度嚴肅。對於多數讀者,最早認識家輝作品並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許是他那些充滿人情味的感性小品……。非常明顯,他在文字上是一位多面而且勤快的好手。

  相對於其他體裁,寫政治評論較為吃力,不易討好;單是緊貼時事的巨細無遺,那份專注,已夠感人。在俯拾皆是的話題中挑選題材,兼顧時效與超逾時效的價值,更是洞悉力與判斷力的嚴峻考驗。很多政治人事,開始有看頭,結果無意義;要是當初一馬當先,煞有介事的評之論之,將之見報,一旦意識到「無足載道」,大概只有藉口「應景切時」,才能稍掩難堪。

  結集的話,門檻不同,盡屬黃花的昨日事,除了過時,有時還覺小題大作,即使出版商不嫌虧本,決心印行,作者又哪來將之付梓的勇氣?即使克服得了心理關口,出政論集的雀躍情,也大多比不上小說成書、詩畫結集的高揚,那是筆者寫了幾十年政治經濟評論的、不盡圓滿的經驗和心情。

  幸而「今天新聞是明天歷史」,政事評論結集之能動人,全仗「一步一腳印」,裏面刻劃我們如何從走過的日子進入今天、摸索未來;迷失中的不懈搜索、尋找發現,有所發現後,又會糾纏而迷失……;輾轉的模糊、醒覺、發見;迷途而不知「遠」和「近」的尋覓,雖然不像形容《紅樓夢》般的「字字看來皆是血」,寸寸思維,自有成灰蠟炬、烘托萬象森森的嫵媚深情。

  家輝這本《在廢墟裏看見羅馬》,收錄文章並不是按當初見報的時序編排,分四輯歸類,以董建華末年到曾蔭權接任初期的人事更替和民情起伏為「重頭戲」,除了議論期間特區政策的成效劣舻,還旁及兩岸三地的政治脈動和穿插於大中華文教界的一些悲喜哀愁。

  九七以前,與筆者同輩的香港人,大多心存憂慮,擔心香港回歸後的管治出亂子,由盛變衰,那是害怕「羅馬淪為廢墟」的心情。時代變了,家輝年青,這本結集以《在廢墟裏看見羅馬》命名,其曠達樂觀,不言而喻;無論是狠狠的批評,嚴厲的敦促,作者對特區政府的基本態度是充滿期待企盼,那是朝氣和信心的表現,希望讀者能從此書的文章,看到香港光明的未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 2006-08-28

林行止專欄 放棄秘密談判 世界愈來愈糟

  曾幾何時,「秘密外交」、「秘密談判」是解決國際以至黨派和社團之間紛爭的有效「武器」。「利益團體」之間出現棘手難題,各方代表便閉門開會「斟數」,或作政治交易或為經濟輸送,折衝尊俎,假幕後進行,待交換條件令雙方滿意後,有關當局便發表公報,或由黨派社團「一哥」、有關部門首長以至國家領袖當眾握手言和、簽約作實……。

  當然,閉門談判不是什麼都談得成的,果如此,世間便無糾紛遑論衝突了。不過,由於外人無由得知,在外交文件未解凍之前究竟是否有「秘密談判」這回事,無人能予肯定。二三年前,二名法國記者寫了一本書《險惡的事實─美國與塔利班的秘密石油外交及拉登逍遙法外》(英譯者L. Rounds:《Forbidden Truth -U.S. Taliban Secret Oil Diplomacy and the Failed Hunt for Bin Laden》),以「道聽途說」及從歐美傳媒得來的資訊,「證實」美國曾與塔利班進行長時期的閉門談判(牽涉的人物包括德州油商、回教激進分子、銀行家、沙地皇族、塔利班在華盛頓的說客及克林頓以及布殊政府要角),作者們言之鑿鑿,指出塔利班政府如果讓美國石油公司修建從哈薩克經阿富汗進入印度洋的輸油管,不僅塔利班政府可獲數以十億美元計的「美援」,其政權亦穩如泰山─美國當然不會組織「聯軍」把之推翻。究竟「美國利益」是否曾與塔利班展開秘密談判,現在仍是謎團(美共和黨眾議員Ron Paul曾要求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但不了了之),該書斷言「秘密談判」失敗才有「九.一一慘劇」及阿富汗變天,把事件簡單化,因此不宜輕信。

  不過,筆者相信閉門談判成功肯定比失敗的多,因為有利益可以交換,意味雙方參與的並非「零和遊戲」,除了非理性的極端政治和宗教狂熱分子不可理喻,一般國家、企業及個人,在利益面前是不難達成「雙贏」協議的。

  可是,近觀政事,放棄幕後談判改為公開「叫陣」的事例愈來愈多,這並不是世界和平、社會和諧的好兆頭。不難想像,有關雙方是在連串秘密會談無結果後,其中一方失去耐性,便把事件公開,目的當在試圖通過輿論壓力迫使對方就範,這本是無法可想下的必然步驟,可是此中風險可大可小,不宜輕試。以中國(及南韓等亞洲國家)公開「不准」日相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為例,情況是有如廣州話所說的「阿崩叫狗」─愈叫愈走。非常明顯,小泉以至其熱門接班人安倍晉三都漠視北京的警告,一再公然或秘密(秘密在適當時機公開)前往參拜,等於他們以行動摑北京一巴掌,中國在現階段只能「忍辱負重」,仍然停留在言文層次,沒有進一步行動,這種反應,不難被理解為投鼠忌器,不敢有所行動,是外交的失策和失敗。

  北京何以要公開警告小泉,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北京這樣做肯定無法收到預期效果。以常理度之,如果北京一開口小泉便放棄對選民的承諾(他要作此承諾,已清楚看出有不少日本人─小泉的選民支持他這樣做),他還能在日本立足嗎?一如中國官員不斷指出,兩國交往與貿易是有互補性的,因此,難道正全力發展經濟的中國會因此拒絕日本的低息貸款、投資和貿易嗎?理性答案是不會,正因如此,小泉為了不傷害其選民的感情,在知道不致對日本帶來實際損失的情形下,才會置中國人民感情於不顧。

  民進黨反扁陣營以層出不窮的手法迫使家人涉嫌收受利益及進行內幕交易的總統陳水扁下台,以至英國工黨內支持財相白高敦一派一再公開呼籲為給工黨一個持續執政機會、首相貝理雅應提早交出相位。在筆者看來,這些「迫宮派」成功機會甚微,如果民進黨和工黨與它們的領袖進行幕後談判、交換條件,「雙贏」之局可能達成,陳水扁和貝理雅有可能在黨人擁戴下為了黨的長遠利益而「讓賢」,但公開要他們退位,任何「一息尚存」的政治人物都不會讓步。

  僅僅是為了個人尊嚴和民族自尊,小泉和其繼任者選擇得罪中國繼續參拜靖國神社、陳水扁和貝理雅寧可與黨內反對派鬧翻也不會提前落台,是放棄秘密談判的必然後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08-29
林行止專欄

新鄉村和新鐵路

  進入新世紀以來,未來學家不斷指出二十一世紀的一百年,就「人類和科技應用技術的進步」而言,將等於過去二萬年─二萬年也許過分誇張,但未來學家的共識是,本世紀是有史以來人類文明進步得最快的一百年,所以如此,皆因電腦的普及和網絡無處不在之故。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傳統生活習尚和工商百業都要與時並進,這種必然來臨的變化,同時帶來了無限商機;現在不少人為資金氾濫卻苦無投資機會而興嘆,這只是他們未能拋棄舊包袱因此看不到未來的興旺景象而已。科網世界以至為了節省能源而衍生的「叢生創新」,投資機會可說處處皆有。今天僅簡介「住」和「行」的一些新構思,供大家參考。

  在本世紀初期,經濟學家便指出地產三百年的大牛市已壽終正寢,機構投資者大都同意這種判斷,不會再在大都會進行大規模投資,不過,他們指出這只是針對大城市的物業而已,人畢竟要有瓦遮頭,新型住宅的需求永遠存在,換句話說,傳統物業比如摩天大廈和大商場已過高峰期,惟新市場正逐漸形成。「新鄉村」(New Village)便是未來學者提出的觀念,對中國有特殊意義。有豐富經驗及資源的香港地產商,也許可把這種新構思引進內地。

  「新鄉村」環繞在機場三十至八十里範圍內興建,所有房屋都有太陽能及風力發電裝置,而且都與公共交通(以有軌電車為主)樞紐保持「步行可達」的距離。非常明顯,規劃這類小城鎮的目的在節約能源,包括大幅減少大氣污染和堵車的汽油浪費,乘搭公共車輛及開車者可同蒙其利。「新鄉村」是五臟俱全的小型社區,有充分的居民活動場所,綠色(包括供應社區的有機農場)地帶及其他公共設施,應有盡有,這令住宅面積有條件大幅減縮,過去的標準是每頃土地建五個住宅單位,「新鄉村」將是每頃達二十至二十五個單位。現在美國住宅大都過度寬敞(大而無當,有很多空間乏人使用),「新鄉村」住宅注重實用(包括辦公室),鼓勵居民多用公共場所。

  「步行可達」不僅指公共交通,還指工作場所,美國人對「開車上班」已感厭倦。非牟利智庫「新城市生活研究中心」(Congress For New Urbanism)的調查顯示,百分之五十三年齡介乎二十四至三十四歲的工作人口,把「步行可達」到為選擇居所的首要條件。

  在「行」方面,未來學家提倡多建鐵路及有軌輕便電車,這對中國亦有頗高參考價值。一方面要進口石油,一方面大建超級公路、鼓勵私人買車且把富裕程度與擁車比例掛鈎,發展下去,中國的經濟前途很易受能源出口國以至國際政局變化所左右,美國未來學者的倡議因而值得重視。未來學家指出,五十年代美國政府全力興建橫貫各州的超級公路網時,汽油是廉價商品,今非昔比,油價已因「用少見少」而頗為昂貴,加上車多路少,「全天候」堵車,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浪費。據德州交通研究所(ITI)的統計,堵車每年浪費二十三億加侖汽油和三十七億小時(呆坐車中),折為現金約等於六百三十億美元。

  鐵路及有軌機車是省油且有效的交通工具(每列火車的載貨量約等於五百部貨車),但超級公路四通八達,令這類交通公司成為夕陽行業。在一九六X至二○○ 三年,火車「容量」萎縮近四成,這是鐵路公司利潤倒退下的應有之象。在四十年代,鐵路公司的投資回報(return on net investment)為百分之四點一、五十年代百分之三點七、六十年代百分之二點八、七十年代僅百分之二,已如雞肋。

  美國於一九七八年解除航空業管制,二年後通過民主黨議員史德格的鐵道法案(Staggers Rail Act of 1980),讓鐵路公司不再受一百年前法例的管制,放手競爭,生產力及燃油效率均大幅提高(○四年燃油效率較八○年提升百分之七十四),但汽車的盛行及長途貨車的普及,令鐵路使用量急挫,一九二○年鐵道長達三十八萬里,○三年降至十七萬里。軌道里數的減降,說明了鐵路解除管制後仍敵不過汽車和貨車……。不過,時移世易,如今油價漲升未見盡頭,用油效率凌駕一切,我們將見鐵道公司改進現有設施及擴建軌道……。這種發展固然可以取法,為鐵道提供基礎設施的企業股票亦可考慮投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08-30  林行止專欄

誰來監督金管局?

  外匯基金的投資回報終於引起有關當局的關注,據昨天本報消息:「政府正考慮把外礇基金中屬於累計盈餘的四千多億,用作較為進取的投資,希望獲得較高的回報,增加庫房收益。」

  這當然是大喜的訊息,可是,如果這筆錢由金管局負責投資,又該由哪個部門負起監督之責?四千多億不是小數目,如果「較為進取的投資」意味買賣香港股票,即使只動用其中之半或四分之一資金,對股市短期去從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特區政府財金當局一定要制訂一套機制,以防範有人徇私而做出不利於港人卻對某些財團有利的投資決策。

  筆者興起「小人之心」,皆因太多高官退休後馬上進入私營企業「搵真銀」。公務員「終生」為政府服務,累積了豐富經驗和人際關係,退休後投身私營部門,對提高商界的辦事效率有積極效應,這樣子的「轉型」實應予鼓勵;可是,此中的漏洞是,「公僕」為了成為「私僕」,會不會在退休前進行這樣那樣的利益輸送、「積陰功」為退休後謀得優差厚祿鋪路,基於人性自私的考量,這種運轉過程一點亦不足為奇,只是如此一來,難免會傷害整體利益,在有關行業間製造不公平,絕非為公眾服務的公務員所應為。「六十致仕」對現代人來說實在太早,然而,英國人定下優厚的退休制度令「致仕」的公務員都可無憂頤養天年,有榮譽感和「公德心」的公務員,是不應該進入利潤掛帥的商界─不管「過渡期」是一年或二年(「過冷河」不過是自欺欺人的小玩意),因為「商人報恩,十年未晚」,時間不會沖淡希望繼續利用公務員的商界對「積陰功」者圖報之心的。

  在公務員身在官府心繫商界的陰影揮之不去(警務處處長李明逵退休後不入商界的表態能否掀起新風,有待觀察)的情形下,上述「假公濟私」的顧慮,促使政府必須對稍後極可能實行的高風險投資,定下有高透明度的指引!

  金管局新聞組本月二十四日發給筆者的一份「背景資料」,其要點大概可分為下面四項─

  第一、「外礇基金於一九九四年至二○○五年的平均投資回報率為百分之六點三,期內香港的平均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為百分之一點三」,等於說在此十年間,外礇基金的實質回報為百分之五。

  第二、由於政府存放式提取令財政儲備出現變動,外礇儲備下跌,因此「並不表示外礇基金的投資有虧損或回報欠佳」,以「外礇儲備的數額來計算外礇基金的平均投資回報率並不是一個合適方法」。

  第三、「金管局投資在債券市場是需要按照香港會計準則,以實際價格進行計值。以二○○五年為例,假設持有十年期美國國庫券,利息為百分之四點二五,但並不表示回報率就是百分之四點二五。因為利息上升會對債券價格造成影響,十年期債券價格由○五年年初一○○點二二跌至年底時的九十八點八三……,實際回報率應為百分之二點八九而非百分之四點二五。」

  第四、「金管局儲備管理部的人手只佔總人手約百分之八,他們負責管理覑約三分之二的外礇基金資產;而我們僱用的外聘基金經理則管理餘下三分一的資產〔管理費用大約為管理資金的百分之零點一四〕。即使將全部外礇基金外判予外聘基金經理管理,金管局亦需要保留基本人手……。」

  上面四項理由,不能說不充分,它們解釋了筆者最近提出的連串質疑。不過,筆者認為最關鍵的是第三項,而金管局的答案不能令人滿意。筆者的提議是建構一個以美元債券為主的投資組合,隨時有債券到期、隨時補進新債券,綿綿不絕、循環不息,因此並不會出現孳息上升債價下跌帶來的投資虧蝕。換句話說,這十(一)年的損失可由另一個十(一)年的盈餘抵銷!這種債券組合的好處是可以保持每年有百分之五左右的進賬,不會出現去年回報只有百分之三強因此遭受「狠批」的尷尬。

  因為去年的低回報而要用四千多億從事「較為進取的投資」,除非當局建立嚴密的監察機制,不然香港人不一定願意承受其帶來的風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
2006-08-31  

林行止專欄
付出與收穫不相稱女性有待解救  


  大企業更換主管,是商場的平常事,但百事可樂月中委任印度裔的努伊女士(Indra Nooyi)為行政總裁,卻有可寫之處。

  此次人事調動,頗出熟識「行政人員市場觀察家」意外,因為現任總裁雷孟德(S. Reinemund)在二○○一年上任後,公司營業額升百分之三十八,在去年底達三百二十六億(美元.下同),稅前盈利近五十九億,較○一年增百分之五十,更重要的是百事可樂的股票市值首次超越其勁敵可口可樂(昨天百事市值一千零八十五億、可口可樂為一千零五十七億)。業績輝煌,去年底宣布將於十月退休(明年五月出任公司主席)的雷孟德所以提前以個人理由離任,據說是若不及時調升努伊,相信她會「去其他公司上班」。努伊九四年加入百事,成為雷孟德的重要助手,百事近年通過一系列收購(包括「老人牌麥片」)迅速壯大,她可說無役不與,因此在二、三年前便成為二位接班人選之一。

  在「財富美企五百大」上,加上努伊,現在共有十一家企業由女性出任行政總裁;從一九九四年的零開始,女性在企業內部晉身梯階上雖有突破但速度不算快。

  近陪小孫女看《窈窕淑女》(蕭伯納寫於一九一三年的劇本《Pygmalion》,一九五六年改現名搬上舞台、六四年拍成電影),對Henry Higgins教授那句「為什揦女人不能像男人?」印象殊深(六十年代初看時「毫無感覺」),在成書約一百年後,這句話已「政治不正確」,事實上,在多個工作崗位上,女人已與男人平起平坐,在某些領域甚且超越男性,比方說,在先進國家,女孩的學業成績遠勝男童、大學學位則女多男少─美國大學收生率男性一百女性一百四十、瑞典的且為一百與一百五十之比(日本的比例則是男一百女九十);在英國,念法學與醫學的都是女多於男(出名的醫生及律師行合夥人則以男性為主),MBA學生則舉世皆如此。放眼本地電視,更是群雌粥粥,陽衰陰盛,有名堂的主播,幾乎清一色為女性;讀毛孟靜的「雙聲道」,才省起記者協會於八十年代末成立後,歷屆主席清一色為「女生」!

  說起主播,鳳凰電視的「景觀」甚奇特(也許是筆者少見多怪),大部分女主播在時事評論節目中扮演的角色是含蓄笑容、不時頷首,而且還要「好奇地」發問,真有點simple and naive的味況。和她們赴戰場、臨災區獨當一面的專業形象不相配!

  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戰後)以還,進入社會工作的女性直線上升,從美國勞工部公布的統計看,與男性的緩慢下跌相映成「趣」,女性「走出廚房」毫無疑問是世界經濟持續增長的其中一項重要因素;這種趨勢當然不等於女性能者多勞,而是工作性質的改變,重工業式微服務業興起,意味有較多適合女性體能的工作,比如新興國家的勞工集約的輕工業如製衣紡織十分興旺,吸引大量女性投入,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亞洲新興經濟的男女勞工為一百與八十三之比,說「女性為出口經濟新動力」,是很少人有異議的。

  女性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僅限於工作,在消費、投資,以至企管及創業上的貢獻,亦不容忽視,八月十八日「投資者日記」提及的「女性經濟學」(womenomics),便是研究這種現象的專門學問。

  「女性經濟學」尚未正式成為一門學問,唯其研究範圍已十分明晰而且頗為有「趣」。不同調查及研究均顯示女性確有過人的本領,比方決策層女性比例高的公司,投資回報較那些女主管比例低的為高,這大概是因為女性有較高的溝通技巧及建立團隊精神的能力;作為投資者,女性的賺錢能力較男性高,原因可能是女性買賣頻密度遠遠不及很易「信心爆棚」傾向快買快賣因此經常出錯的男性。一向以來,人們以為出生率低是因為女性外出工作引致,實際並不如此,約有百分之六十六婦女就業的美國,出生率達百分之二點一,為發達國家最高,但女性就業率不足百分之五十的意大利(發達國家女性就業低的還有西班牙、日本和德國),出生率只有百分之零點九,為發達國家最低……。就業女性願否生育,與分娩假期多寡、是否有足夠的託兒中心及工時彈性的關係更大。換句話說,對孕婦、產婦來說,福利與出生率關係較為重要。這些現象有待經濟學家「理論化」。

  讀報道努伊高升的文章,方知道有專門協助女性「向上爬」的專業顧問公司(Catalystwomen.org),而企管學系竟有專門傳授企業決策層即公司內部權力如何和平過渡的企管繼承(management succession)課程。現代社會愈來愈專精化,可說是企業規模化衍生的「長尾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
2006-09-01  


林行止專欄
自我消費 知識作廢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現在社會各層面的中堅分子,很少沒有聽過、讀過未來學家托夫拉(A. Toffler, 1928-)的成名作《未來的震撼》(Future Shock, 1970)及《第三波》(The Third Wave, 1980;和他太太合作)。根據他粗略的分期,盤古以來,人類發展分為三個大波浪(時期),第一波是結束遊牧狩獵進入農耕期(已找不到這本八十年代的暢銷書,記得托夫拉說農耕時代的開始,可能是一名留守營地的婦女無意間埋下一顆種子而起);第二波是十八世紀始於英國、十九世紀在美國發揚光大的工業革命;第三波,用托夫拉的話,是「用腦力而不再用勞力(muscle)」的知識型經濟,其動力來自資訊科技的發明與普及,因此亦稱「資訊時代」(Information Age),除了經濟有長足發展,「第三波」的特點是個人享有更大的自由!

  托夫拉在未來學界享大名且歷久不衰,與其看似天馬行空的預言不少成為事實有關,比方在《第三波》中,他指出企業有無可避免的社會責任,對減少污染的環保工作亦要作出一定貢獻;這些預測在八十年代看似不覑邊際,現在則已為工商界接受並實行,有多少企業敢站出來說企業經營的目的在為股東賺錢,其他一切包括社會責任及環保工作皆可不顧?他又說資訊日益重要,以至主導大部分決策,亦與實際情況吻合;關於政府與企業的關係,托夫拉的看法精闢,他認為政府的影響無處不在而且愈來愈深廣,結果是官商勾結將成為普世現象,在鼓吹小政府成為主流思想的環境下準確作此預言,覑實不易。另一位本報讀者應該耳熟能詳的知名未來學家Herman Kahn(1922-1983),和他比起來便略見遜色,在一九六七年,H.簡預言公元二千年有水底城市(underwater colonies)和人造月(artificial moons),當年確曾十分轟動,但公元二千年早成過去,這些新物事僅存在於科幻小說之中(www.poseidonresort.com的 Virtual Tour有Underwater Resort的3-D models,但距離「真人表演」尚遠);H.簡當然亦做過不少準確的預言,這些留待他的好朋友、本報榮休老總沈博士去寫了。水底城市和人造月打動人心,勾起無限幻想,執筆時又浮腦際,因而略寫一筆。

  托夫拉所寫雖然與經濟有關,但他本人既非經濟學家,對經濟學家沒太大敬意,他不僅指出經濟學家的預測經常出錯,還認為經濟學家自視太高(inerrantist),而且太喜歡術語,這點批評可算一針見血。經濟學的確充滿術語,每個有獨特之見的經濟學家都會鑄造若干新字、新詞,外行人固然一頭霧水,很多時行家亦要多方推敲才有頭緒;而由於相信經濟學可以經世濟民,不少(在國內是所有)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可以解決一切世間事,更要命的是他們老指出政府的某項政策來自其某本著作!可是,最常見的是理論上頭頭是道、路路皆通,但一旦貫徹便焦頭爛額、到處撞板。筆者寫了這揦多年的經濟評論,深信經濟學可以解釋(有時頗為牽強)凡間(甚至天堂)萬象,但解決問題尚須其他條件配合。

  托夫拉調侃經濟學家多造及多用術語,他自己何嘗不是如此,他在《第三波》鑄造的新字prosumer,在他(和太太合作)的新書《革命性財富》(Revolutionary Wealth, Knopf)用得甚多並作詳細解釋。初見此字莫名其妙,看上文下理,方知是producer(生產者)和consumer(消費者)「取頭加尾」的合成字,姑譯之為「自我消費者」,因其意為消費者自己創造、製作、耕種出來的東西(有形的商品及無形的服務),而「博格」、組織業主聯會(organizing a neighborhood council)亦是「自我消費」(prosumption),作者預言這種形式的消費成為主流;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新字是初見於《革命性財富》的 obsoledge,此為obsolete(過時、報廢)及knowledge(知識、學問)取頭取尾的混合字,其意是「已作廢的知識」,廣府話也許可譯為「廢料」,但只懂「白話」者便不明所以。在托夫拉鑄造的五、六個新字中(仔細爬梳,料不止此),上述二個,由於所表述的事已經發生,加上字源不難辨識,相信會為讀者普遍接受採用。

「波浪重疊」的亂局.二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
2006-09-04  


林行止專欄
《信月》三文不可錯過  


   這一期的《信報月刊》(九月號,總三五四期)可讀的文章甚多,除了那些固定專欄,文灼非兄對歐洲商學院的介紹、城大校長張信剛教授的訪談,以至李明逵處長論領導紀律部隊的挑戰,俱「有益有建設性」,讀者不容錯過。

  今天筆者要特別向讀者推介的是三篇「短文」。其一是鍾寶賢教授的〈大亨之死〉,作者所據為長期在我國(內地及台灣)服務的美國飛行員菲力士.史密斯所撰的「回憶錄」:《為蔣介石和陳納德而飛》,此書資料豐富,唯鍾教授集中撰寫香港讀者比較有興趣、揭露影業巨子電懋國泰董事長陸運濤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日在台中豐原上空爆炸、殘骸墜落於神岡鄉三角村田野的空難內幕(同機罹難的港人還有港九影業自由總會主席胡晉康、電懋製片部主任王植波〔「明報」兩字便是這位書法家的手筆〕及經營電影院線的邱德根夫人),這宗慘劇轟動港台,可是有關空難的「各種謠言紛至沓來,虛虛實實,撲朔迷離」。當年台報指這是「維護(修)欠周、駕駛不慎」肇事;台灣民航推算有人試圖劫機轉飛大陸為駕駛員堅拒遭殺射所致;港人則多以普通空中意外或劫機釀成意外事件視之。

  三十年後,史密斯首次披露真相(史密斯的書於一九九五年初版,二○○○年出平裝版)—第一、出事航機屬台灣民航公司(中華航空的前身)所有,史密斯聲稱它是美國中情局控制的「中美混血公司」;第二、陸氏一行赴台中霧峰參觀故宮博物館的藏品後,即日回台北,但回程多了二名「特殊人物」,海軍造船廠上尉工程師曾賜和海軍政工官王正義,他們各持一本厚重英文版《雷達鑑識手冊》,在墜機遺物中發現這二部「巨著」內頁被挖空,形狀是一支俗稱「掌心雷」的零點四五口徑手槍,後來查出是造船廠軍械庫的「竊物」,「更不尋常的是機師林宏基右臉上出現了一個彈孔,其右臉及頭顱已被槍火所毀!」根據這些「現場報道」,史密斯要求國務院徹查並公布真相,但被勸導「保持緘默」!

  陸運濤等人的空難真相已見冰山一角,實情如何,尚待有關政府機密檔案的「解凍」。

  其二是城大MBA課程主任曾淵滄的「回憶錄」〈我的投資經歷〉,雖然只是「二之一」(希望還有之三之四),但筆者已有點急不及待地向讀者推薦;讀過曾博士不少文章,老實說,以此篇可讀性最高。曾氏是新加坡人,「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因此,中學時代的我就已經對賺錢產生興趣,很努力地尋找賺錢的機會。我開始賣報紙及雜誌……」。中三開始在社區補習社教小學生數學。由於從小數學出眾,曾氏在新加坡讀數學、在英國攻運籌學,對數學的興趣,「後來成了我在股票投資上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我曾經利用對數、直線回收、移動平均數等數學方法成功地避過九七年的金融風暴,再成功地於九八年金融風暴的末期重新大膽入市……」。在這裏,筆者以「前輩」的身份向曾教授晉一言,寫「回憶錄」時想像力、幻想力不可太豐富!寫一寫「慘痛經驗」,揚善勿抑惡,對後學的意義更大。

  從一名幾乎必須「自食其力」的小學生,努力向上,得碩士後便獲孟大聘為助教同時攻讀博士學位的優秀學生,學成後學以致用,當上教授之外,在投資上還大有斬獲,理論與實踐結合,正是入世讀書人的最高境界……。曾淵滄奮進史中許多經驗之談,既有「勵志」作用復極具啟發性。

  其三為高潔女士(本報「花都拈花」欄作者)題為〈法國財團紛辦報 如何獨立護報魂?〉不但有「時代感」,而且讓大家了解拿破崙和戴高樂等法國名人對傳媒的看法。對於受慣美英理論薰陶的香港讀者,他們的見解可開眼界。

  二十一世紀法國報業的特色是在傳統印刷媒體已無可為的氣氛下,財團如軍火商達索(Dassaut)和投資銀行世家羅思財(羅思柴爾德)最近都在報業上投下巨資,前者擁有「代表昔日法國」的《費加羅報》,後者剛購進「尋找明天法國」的《解放報》……。法國媒體對政治有重大影響,有左右政客民望之力,而報社員工雖有新聞「自主權」,但「豪門干預 周刊斬首」……。此時讀高女士的文章,特別有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
2006-09-05

林行止專欄
不按法理出牌的倒扁運動



   台灣反貪(污)腐(敗)倒扁的政治活動,從八月中旬以來,逐日升級,搞得如火如荼,其中以前民進黨主席、有「美麗島戰神」之稱的施明德「大義滅親」,發起的「倒扁行動」最具聲勢。據台大經濟學系熊秉元教授八月二十六日在本報〈施明德粉墨登場〉一文的剖析,施氏有點像演員,「他真正想演的戲,是在大是大非的關鍵時刻,能粉墨登場,喚醒民眾,引領風騷─二十多年前高雄事件反國民黨時,是如此;現在百萬人倒扁,也是如此」。熊教授這篇文章,客觀而又親切,把一個有血有肉的台灣失意政治領袖生動地勾勒出來,值得大家細讀。

  作為「隔岸看熱鬧」的旁觀者,筆者對何以施明德街頭一站、倒豎姆指一呼,便有這麼多台灣民眾出錢出力,投身反扁洪流,頗為不解。按常理推測,如有人不滿意陳水扁的管治,特別痛恨其家屬(包括其太太和姻親)的作為,站出來指責他們犯了貪污罪並告上法院,便應留待法院審決;可是,迄今為止,已被起訴的只有陳水扁的女婿趙建銘(職業是醫生,看來對炒股完全是外行)一人,且他已保釋待判,這等於說他是否有罪,仍是未定之天;唯倒扁陣營不理會司法程序,繼續在傳媒上揭露、痛批、辱罵陳水扁及其家人,務求把陳氏一家打成過街老鼠!在任何文明社會,這都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理性和崇尚法治的人都會問,既然掌握這麼多罪證,為何不再接再厲,把疑犯一一告將官裏?

  在這種情形下,百萬人(?)響應施明德的號召,以至戲劇性地舉行了三天「倒扁試坐」的「熱身運動」,筆者只能說台灣有「同類意識」(consciousness of kind)的匹夫匹婦甚至愚夫愚婦何其多,他們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對正義和真理只有以偏概全的認識。他們埋怨陳水扁忘恩負義、痛恨他不成器、包庇枉法貪瀆的家人,這些容或是事實,然而,法院和投票才是把他拉下馬、把他們投入監獄的正途─根據法例,總統有免刑事責任的特權,但如果有真憑實據把他告上法院,縱使法院不能受理,難道在確鑿證據之前陳水扁還有面目戀棧做其小朝廷的總統?

  倒扁運動至今仍「拿不出證據」,一切指控便流於煽情的意氣用事。西方主流傳媒似乎很少就此事作評論和報道,大概是有不知為何落筆的困惑。

  百萬民眾上街靜坐抗爭,陳水扁仍好整以暇,勞師動眾,對「南太平洋邦交國」帛琉(Palau,又譯帕勞)及諾魯(Nauru,瑙魯)作四天三夜的訪問,參加在帛琉舉行的第一屆台灣與太平洋友邦元首高峰會議。和倒扁的街頭活動一樣,這次所謂「群峰之旅」亦是一場「鬧劇」。諾魯面積二十一平方公里(香港一千零六十七平方公里)、人口一萬三千二百八十七人(今年七月CIA的統計)、GDP六千萬(美元.下同);帛琉面積四百五十八平方公里、人口二萬零五百七十九人,GDP(包括美援)為一億七千四百萬。對這樣的國家,陳水扁竟出動了三架專機專程訪問……。讀報知道諾魯財政支絀,向台灣求援一千三百萬,本以為小數目,一看其GDP,才知是天文數字。台灣和這些國家建交,領導人還在「堅定不移要讓台灣站起來、走出去」的口號下頻頻到訪,簡直是笑話。

  面對要他下台的洶洶群情,陳水扁不為所動,與當年行政長官董建華面對百萬人上街倒董而泰然處之,前後輝映。然而,董建華是北京假「大選舉團」之手所委任,為了俯順香港民意,北京很快把他拉落台;可是,台灣並無這種「外來力量」,美國即使有「影響力」,但她不擔心頻頻向北京送秋波的陳氏的繼任人向中國全面靠攏弄沉這艘遠東航空母艦嗎?

  看來陳水扁不會請辭,唯能否拖至終任(○八年五月十九日),則是未知之數,因為未來台灣政局變數甚多,誰都無法準確預測。大家看到的是民進黨大分裂,黨內矛盾已無法彌合,但這是否等於國民黨有可乘之機奪回政權,現在言之為時尚早,因為國民黨的內部矛盾亦愈來愈深……。

  陳水扁偏不辭職,在反扁情緒難平的情形下,未來二年如何有效施政,便要看他是否有真本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
2006-09-06

林行止專欄
利用俄國土地解決糧荒


  中國「地大物博」,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人口十三多億,這句「古」已有之的形容詞便有點不合時宜。由於農作物的用途不再限於變為糧食,在油商爭購下其價必漲,意味養活中國人的經濟成本相應提高,中國現在有的是錢─必需進口能源但經常賬仍錄得天文數字盈餘,令西方經濟學家看傻了眼─大事搜購糧食期貨以備不時之需,是可行和應做的,但長久之計是購買國外農場,種植適合國人需要的農作物。據說中國在巴西已有相當投資,然而,有地緣優勢的俄羅斯也許是較佳的選擇;這種情況有如向委內瑞拉購油,不如開發中亞油源,因為從陸上輸進石油比較省錢、方便和安全。

  俄羅斯人丁稀少,是名副其實的「地大物博」,但經歷不問生產效率、漠視市場訊息、不計收成的蘇共近九十年的統治,俄羅斯的農業病入膏肓;蘇聯變為俄羅斯後,集體農莊(Kolkhozes)和國營農場(Sovkhozes)紛紛解體,從「全盛時期」的二萬四千個減至二○○五年的約三千個,平均佔地六千公頃,大部分出現虧損,由於政府的津貼大幅減少甚至取消,因此清盤已不是新聞。

  大農場經營困難,小農場(長工六十名以下)亦欠效率,全俄在二○○二年有二十六萬個自耕農場(peasant farm),佔全國耕地百分之九,但出產只佔總產量百分之三點七……。俄羅斯農產迄今仍未追上帝俄時代,當時俄國為世界糧倉,一九一三年,其五穀產量為九千多萬噸,約為全球產量三分之一,沙皇被推翻變成蘇聯實行集體農莊制度和組成國營農場後,實際糧產日降(增產只存在於「假大空」的宣傳中),蘇聯解體後的二○○○年,雖然出現過年產一億一千七百萬噸「超帝俄」的新高,但曇花一現,糧產並未因為農民分田分地當家做主而增加,九三至九七年平均年產量八千萬噸,九八年降至四千八百萬噸,九九年則為五千五百萬噸,○○年「大躍進」後,便在九九年水平徘徊。

  俄羅斯農民獲配小塊農田,可是,農民不習慣新制度(還有官僚諸多盤剝及重重稅制等)、缺乏資金購買歐美新式農業機械、肥田料和農藥,令農作物收成無復帝俄舊觀!今年俄羅斯的五穀產量預期可達七千五百萬噸,約為全球產量百分之三,在可耕面積佔全球總面積約百分之十的優越條件下,農產竟然無法供應不足一億四千四百萬人口食用還要進口(○一年花八十多億美元進口糧食),俄羅斯農業一無是處,彰彰明甚。

  和大部分前社會主義國家一樣,外國人不能擁有俄羅斯土地,此一規定直至二○○三年(大概是參考了中國的例子)才進行修訂,從這一年開始,外國人獲准租用農地,年期為四十九年,租金在地方官員協助下與小地主洽商。由於高山湖泊太多,加上天氣極度惡劣,俄羅斯可耕農地只佔國土面積百分之七點七(中國的同類數字是百分之十四點八六),雖然不少農地因為缺乏「保養」、施肥不足及受化學物質污染而不宜種植,但肥沃農地面積仍相當龐大,加上農業工人薪金低廉(拖拉機司機薪金僅及英國的十分之一),即使每年只能有一次收成,亦令外國尤其是歐洲小國的農夫垂涎不已,他們夥同投資銀行家、地產發展商這些資金充裕的商人,組成公司在俄羅斯租農地種植,雖未蔚成風尚,此種趨勢卻值得留意。

  長期集體農莊的生活,令已分得小塊土地的俄羅斯農夫「不知所措」,不少走上破產清盤之途,只有大約三成佔地五十公頃左右的農場有利可圖,令大量田園荒蕪;以在莫斯科東向六七百里Penza區的「黑土地帶」(Black Earth Belt)為例,乏人耕種的肥沃農地達四十餘萬頃,一家英國農業公司在地方首長協助下,於○三年改例後以「合理價」向二千多名「小農」租入一共三萬頃(一萬二千公頃)農地,馬上清理了其中八千一百公頃土地種植小麥並於去年大豐收;這家農業公司的總投資額為五百萬鎊,其中約一半用於購買包括新型拖拉機及收割機,僱用六十多名本地勞工(符合小農場的規定),公司預期○九年開始每年可帶來相當利潤(利潤高下當然要視屆時糧價而定)。

  內地企業在俄羅斯租地耕種,也許是紓解國內可能出現糧產不足及應付糧價日高的長遠之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報財經新聞    2006-09-07  
林行止專欄   

香港有條件有需要開賭禁


  二○○四年五月十八日,「金沙娛樂賭場」開業,澳門自此從一個寡頭壟斷的老式賭埠,蛻變為一個在娛樂事業上與時並進的博彩娛樂小城;昨天美資的「永利澳門」開幕,澳門朝此方向又邁出一大步。

  筆者對賭博並無成見。站在自由意志論者(Libertarian,保守派自由分子)的立場,成年人有絕對自由選擇消遣形式和利用金錢,因此賭場特別是拉斯維加斯賭博與娛樂融於一爐的賭場人頭湧湧,說明了經營方式投民之所好,是市場拓銷的成功,賭徒在自由意志支配下的選擇,只要行為不致觸犯法紀,外人不必妄加指責;若從實(功)利論者(Utilitarian)的立場出發,澳門自從一八四七年已賭博合法化,澳門特區政府在○二年大發賭牌,引入競爭,遠比維持壟斷情況不變高明,這於博彩稅從九九年佔政費收入百分之三十五點四(這是賭業最差的年頭)一路上升至去年的百分之七十三點四可見─具體數字為二十億七千萬(美元.下同),比○三年增百分之十二;是年的財費總收入為三十一億六千萬。今年前七個月的有關數字為十三億三千五百萬,和去年同期比較增百分之十三點七,因此亦沒理由反對開賭。

  當然,這種「良好勢頭」能否全年持續,取決於國內的態度;百分之九十弱的遊客來自內地,北京對國人外遊政策的寬緊,對澳門賭場的好淡有決定性作用。

  道德家對賭博當然不以為然,但病態賭徒畢竟只是極少數。權衡公開賭博對經濟和治安的好處,反對開賭的人實在不必太堅持!

  開放賭業刺激澳門經濟增長,是彰彰明甚的。決定增發賭牌的○二年,澳門GDP增幅百分之十點一,○三年百分之十四點二,但有新賭場開張的○四年,GDP增幅達百分之二十八點三,大幅增長後,○五年的增幅仍有百分之六點七,相當不錯。在今後四、五年,加入競爭的賭業在澳門的總投資將達二百億左右,這些資金大部分用在基本設施上,不僅令澳門市容變新顏,亦會大幅改善就業情況(去年澳門失業率在百分之四水平)。顯而易見,賭業是高邊際利潤行業,尤其是處此賭場相繼開業的挖角期,其從業人員薪金提升,勢所不免,更多的人受薪酬吸引進入賭場工作,亦是大勢所趨,因此扯緊勞工供應,令非賭業薪金相應上升。這種情況自然引起既得利益階層不滿,但如果成本因薪金提升而增加的同時能夠提高生產力、服務質素甚至把整個行業升級,加薪未始不是好事。大家不可忘記,在七十年代,新加坡便採取先提高薪金迫使各行各業不得不設法「升級」的策略。

  ○四年「金沙娛樂」開業時,筆者於翌日發表〈賭埠已成娛樂中心 香港急追為時未晚〉(收在台北遠景的《泰山壓頂》一書),這種迫切性現在愈加強烈。與澳門航程只有五小時的地區總人口達三十億(拉斯維加斯只有四億五千萬),意味可能「到此一賭」的人不計其數,客路源源不絕,正是何以美國賭業集團不惜在澳門投下巨資的底因。澳門賭業正展開一場劇鬥,但假若賭注愈來愈大、賭博大餅日益膨脹,這顯然不是你贏我輸的零和遊戲,是多贏之局─當然,輸的只是賭徒,沒有他們的自動、自願貢獻,開賭各方哪來好處。

  面對一個三十億人口的大市場,香港是否有條件有需要分這杯羹?筆者一向持肯定態度,如今態度更堅定。新加坡已決定加入這場賭博競爭,博彩業已十分成熟(和地下賭博頗為猖獗)的香港又豈能錯過。一如澳門引入美國競爭者後賭博大餅日益膨脹,新加坡以至香港(?)的加入,亦有這種效應。

  澳門賭業的發展如火如荼,拉斯維加斯那種極視聽之娛闔家統請一家大小各適其適的賭博─表演─飲食─購物的消閒娛樂綜合體,不僅大增香港賭客過埠「怡情」的誘惑,香港家庭舉家去澳門消費的日子已在不遠(香港政府卻在推銷會「趕客」的銷售稅!)。過去反對香港開賭的理由,不外是擔心分薄澳門的「賭注」,但賭餅愈來愈大,這種擔心是過慮的。

  香港大有條件在遠離金融中心的離島開設娛樂綜合體,而博彩稅可補稅源不足之痛,因此確有這種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09-08

林行止專欄
毛二世高舉基督治亂


  把托夫拉的新著權宜地譯為《革命性財富》,是因為wealth與金錢、財產有牢不可破的關係;托夫拉之意遠較複雜,金錢之外,尚包括非金錢元素如「兒童養育、教育以至荷里活和中國的發展帶給人類更大的福利」,這即是說,我們不能以「工業經濟時期(第二波)」的思維去理解wealth。托夫拉指出在十九世紀人均收入增三倍,二十世紀增十倍,二十一世紀的增幅將遠超二十世紀,增長之速,「賢如馬克思亦無法想像!」

  托夫拉夫婦雖已垂垂老去,但《革命性財富》的「新點子」極多,筆者囫圇吞棗,消化不了,茲擇若干匪夷所思的物事,供大家參考。作者指出拜生化科技之賜,會治病的食物(disease-fighting properties)將趨普及,比如會治癒肝炎的馬鈴薯及蕃茄,含有大量維他命A的「黃金白米」(golden rice)以至預防婣疾和瘋犬症的小麥……,這對營養不良、多遺傳病的窮國人民特別有利。托夫拉預言:「未來農田的重要性,較諸現在的油田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環保分子大力鼓吹「有機食物」,有其道理,「回歸田園」亦有一定樂趣,但改造基因的「生化食物」不僅可養活更多人、提供營養且能治病,其重要性值得大家三思甚至投資開發。農業起巨變之外,托夫拉指出消費者從連續劇及網絡上的資訊,對最新的醫學發展及醫生與病人的關係,有全面、深切的理解,醫生與病人已處於對等地位……。

  對於中國讀者,最重要的為第四十四章〈中國下一個巨變?〉(China's Next Surprise ?)。和大部分中國問題專家不同(他們的看法不外是行將出現金融危機、以凱恩斯財政政策微調市場令經濟不斷波動、能源短缺打擊經濟發展、環境污染嚴重、爆發沙士╱禽流感以至台海發生戰事等),托夫拉富創意的看法可歸納為二點。第一是經濟上中國「三波並存」(Three Chinas),這即是說,中國現在既然無法割掉第一波的農村經濟,第二波的工業經濟非常蓬勃(此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美國〔及英歐日等先進國〕把她們在淘汰中第二波經濟的輕、重工業,在自由貿易的大纛下靜悄悄地搬進中國);加上近年積極引進、重點投資和開發的資訊及科網,中國目前的經濟可算三波重疊,形成三頭馬車並馳,即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形態如農業、工業及資訊經濟同時存在,這種「波浪重疊」衍生的衝突(wave conflict)便不可免—屬於不同「波浪」的人有不同的訴求,當局若無法妥善調合,最終會出現「衝突」。托夫拉指的不是大打出手,唯政治上意識上的「衝突」已足以帶來社會大混亂。在他的分析中,中國、巴西、印度俱如此,而已發生「衝突」的是墨西哥,該國最近的大選所以亂成一團,揆其根源,在處於第一波世界的南部農民、第二波世界的工人(以工會為代表)及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受惠的北方第三波資訊經濟發生利益衝突。非常明顯,這三個波浪中的人民有很深的「內部矛盾」,政客不是設法調和而是百般挑撥並利用之以爭取選票。三波共存的國家經濟很易出現困難,據托夫拉的剖析,是不同波浪中的人民追求不同的經濟發展進度有以致之,結果是現存建制(Institutions)無法有效回應「各階層人民的不同訴求」,險象環生是很自然的。

  未來學(Futurology)所以引人入勝,在於未來學家有豐富的想像力,藉過去(歷史事故或科學發明)推縯未來,這些「幻想」中的前景,粗看不覑邊際、細看有其邏輯依據。托夫拉認為中國未來會出現「毛二世」(Mao Ⅱ,頁三二九),即一位像毛澤東般開天闢地、大破大立式的政治人物,不過,「毛二世」用以擺平「三波並存」亂象的,不是正統或修訂的馬克思主義或其他什麼政治流派,而極可能是基督教信仰(Christianity)。托夫拉並非胡言亂語,他從太平天國說到法輪功,以論證宗教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他又引述《紐約時報》(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的報道,指「最保守的估計」,當時中國的地下基督徒(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二億以上……。中國人對宗教有時很狂熱,特別在人民受貪官污吏壓迫、掠奪而忍無可忍的時候,宗教的感召力相應大增。托夫拉引述高盛亞洲一位高級人員的話:「中國火山隨時爆發」(頁三三○),一旦爆發,他認為在中國有投資的外國會在「保護國人經濟利益」的藉口下「干預中國內政」。在這樣混亂局面下,他預言會出現一位披上宗教外衣、深通權術的政治家,把亂局歸於一統……。這種天馬行空的推斷,是完全符合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未來學原則的!

  &#8231;本系列之一(去周五)發表後,小女第一時間指出不應把inerrantist譯為「自視太高」,「盲信其所學正確無誤的人」庶幾近之。

「波浪重疊」的亂局.二之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  林行止   2006-09-11  

林行止專欄
財富累積比負債及消費快

  今年以來,筆者數度為文(最近一次為七月十一日),看好以美國為主的國際投資環境,對油價金價以至商品期貨價格亦認為「易升難跌」、「跌後必會再升」;因此,對於當前不少人─仍非主流─擔心美國物業市道快將崩潰、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商品價格因而大跌)以至美國消費者的消費意欲降溫等,頗不以為然。長期讀者當知筆者向來甚為保守,何以在目前世局紛亂、地區性戰爭烽火從未真正熄滅的情形下反而持樂觀態度?一句話,筆者看到的數據均令人鼓舞!

  美國目前的貨幣政策及貿易政策,若不修正,必會種下禍根,屆時除了大蕭條或惡性通脹,無以根治;不過,還是凱恩斯那句老掉大牙的話,長期而言,大家一命嗚呼。投機投資都看眼前利害,長久以後的事,看不到,說之無益。

  根據聯儲局公布的數據,美國家庭(household)資產值增幅甚大,二○○三至○五年間,每年增加五萬餘億(美元.下同),同期家庭負債每年只增約一萬億。今年第一季,美國人資產值增一萬七千億,總資產達六十六萬億,同期他們的負債增二千七百億,總負債為十二萬二千億……。這說明整體地看,美國人的財政不但沒有問題,而且可說非常穩健。

  近年美國人被指「大花筒」、太浪費,是消費狂。可是,統計顯示去年美國的個人消費(personal consumption)即個人的花費,只佔「家庭淨值」(household net worth)百分之十六點七,為有這項統計以來(三十多年)最低水平;迄今年六月底,貨幣市場基金(money-market funds)及儲蓄戶口一共有五萬八千多億,而購買貨幣基金及存款儲蓄的,幾乎都是一般人(消費者),大戶及機構投資者「大雞不食細米」,對這類毫無刺激的保守投資沒興趣。這種情況說明消費者手頭充裕,有用不完的錢!

  在過去十年,美國家庭平均資產淨值增百分之七十二,從一九九五年的二十六萬一千,上升至去年底的四十四萬八千;而美國家庭的淨財務資產(扣除物業按揭)總額在去年底的數字為二十七萬八千億、人均幾乎達十萬(今年六月底美國人口二億九千八百餘萬),在西方經濟大國,相較之下,美國人的財政狀況最佳─日本家庭淨財務資產總額九萬八千億、人均七萬六千五百元;英國三萬九千億、人均六萬五千元;德國三萬三千億、人均四萬元。

  美國的個人入息(personal income)和消費情況亦健康旺盛。今年第一季,個人入息增百分之九點四、第二季六點九,全年計等於增加八千三百四十億,比二○○四─○五年度的五千三百五十億,多出百分之六十左右。由於消費者在重債壓力下已無力或因此無心消費之說甚囂塵上,令消費市場為一片愁雲慘霧籠罩;可是,今年五月至七月的消費額(不計汽車)比去年同期增百分之九點一(九九年以來增幅最大),消費意欲顯然並無降溫之象。能源價格飛揚很易引起消費萎縮的聯想(在汽油上多花一元等於在商場的花費少一元),然而,實情並不如此,何以故?數字可以說明─○四年,個人入息增五千四百四十億,油價上升帶給家庭的額外開支五百億;○五年此數字為八百億,但個人入息增五千三百五十億,這意味平均消費者可以「若無其事」地把高油價消化掉!

  對美國經濟有興趣者,最關心的是利率上升會否令仍在「供樓」的置業者不勝負荷,或為了繼續「供樓」必須削減其他開銷。這種顧慮大有道理,不可貶為「杞人憂天」,可是,實際情況實在不致打擊消費。美國物業經紀協會(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 )的統計指出,一半以上的美國家庭居於「全資」擁有(即已「供斷」)的物業,「供樓」部分則約有百分之八十五是固定利率,供款年期在十五至三十年之間,而其中約百分之四十五在二○○一至○四年間以百分之五點九的利率做「再按揭」;這等於說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美國家庭以浮動利率「供樓」,物業按揭銀行協會的數據顯示這代表一萬三千多億市值,它們現在必須向上調整供款利率,這些準業主的負擔加重了,但對大局無礙,彰彰明甚。

  美國經濟百孔千瘡,貧富懸殊、入息不均等均甚嚴重,但就美國人平均財富與消費覑眼,太悲觀大可不必。如果財力許可,應趁每次跌市擇肥─什麼是肥,也許你的投資顧問能提供意見─而噬。

  &#8231;何永祥先生,有關Ainak的影印本收悉;費神了,衷心感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08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報財經新聞  
林行止
2006-09-12

林行止專欄
小額貸款 鼓勵創業   

  不久前在這裏介紹的「小額貸款」(microfinance),於第三世界國家已日益盛行,這種可能低至二、三十美元的貸款(平均每宗貸款金額八十美元),目的在幫助有一技旁身、一窮二白而有創業意欲的人,在社區開設雜貨舖、裁縫店、小食檔及「街邊小販」……。由麻省理工及哈佛大學數名經濟學教授(看姓氏,不少是印、巴裔)主持的「貧困行動實驗室」(The Poverty Action Lab),其中一項工作便是觀察這種貸款對貸款戶(債務人)是否有幫助,其觀察對象是印度一家慈善機構史平登那信託基金屬下的同名機構(Spandana.org),該公司有員工二千多名,貸款戶將近八十萬,「規模經濟」令其貸款年利率企於百分之七點五至十五的「低」─相較一般印度財務公司及銀行的月息五厘至十厘─而言。經濟學家的結論是,史平登那的貸款令鄉鎮「小企業」如雨後春筍,令地區經濟充滿活力,「小額貸款」已收宏效!史平登那雖非牟利機構,但處理貸款仍非常小心,務求到期收回本息,讓基金不斷增資,與此同時,史平登那信託通過其網站,向世界(主要是印度及美國)的「善長仁翁」募捐(最低十美元),以便對更多「希望在社會梯階向上爬的窮人」貸款。

  史平登那面對的最大障礙不是有太多「應收未收賬」,而是做貸款生意的銀行和地方政府,道理很簡單,印度地方銀行「大小通吃」,貸款數額不限(即亦做「小額貸款」),只是利率奇高,現在有一家慈善基金會以只求收回成本的代價貸出款項,難免會搶走不少銀行的生意,「官商勾結」的結果是政府對「慈善性貸款」作出種種規限。不過,由於「小額貸款」已澤及數十萬小戶,有廣泛「民意基礎」,加上這種方式的貸款被美國經濟學家認為是「扶貧」的好辦法,有「國際輿論支持」,史平登那的負責人因此相信其貸款業務在重重困難下仍會增長!

  「小額貸款」既是「扶貧」尤其是鼓勵創業的好主意,有心人遂開設一個名為Kiva.org的網站(Kiva是東非史瓦希里〔Swahili〕語「協議」〔agreement〕之意),讓希望獲得貸款的鄉下人上網自我介紹─個人簡歷之外,還說明要做什麼生意、需要多少現款。舉個例說,有二十三歲保加利亞吉卜賽女性和丈夫在貧民區合開「美容院」,希望貸得一千美元擴充業務(購買熱水爐、洗頭用鋅盆等),現在已籌得一百五十元,仍需八百五十元……。貸款者成為這盤生意的贊助者,但在貸款到期(此例是十八個月)可以收回本金(此例沒有說明利率多少),因此對存心「扶貧」者頗為吸引。

  Kiva是債權人與債務人這種所謂「人對人」(P2P)生意中介機構(網站),它把集腋成裘的貸款(每宗最少二十五元)直接礇給債務人,而他們憑手機聯繫,天涯海角窮鄉僻壤的人都有機會申請到貸款。Kiva於今年三月間成立,迄八月底,已成功「撮合」四百五十多宗貸款,合共貸款總額在二十萬元左右。

  這種集腋成裘的集資放貸活動,有如過往民間的「供義會」,不過,「供義會」僅限於相識的鄰里街坊親朋戚友(而且通常利息很高),現在假網絡進行,則參與者是完全陌生的「世界人」。在過往一段長時期,通過認養兒童、代交學費之類的「義行」,先進地區人民向落後地區捐了不少款項(近年香港人的捐款大部分去了內地),但現在的「小額貸款」不僅因為債權人可能看到貸出款項的成果而意義更大,而且收回貸款的機率極高,因此它慢慢取代捐款的可能性不容抹煞。

  世界銀行估計全球有七千餘家發放「小額貸款」的機構(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服務發展中國家一千六百多萬個「創業家」;這種貸款方式本來頗適合於中國農村推行,但從Kiva網站所見,求貸者以東南亞(特別是柬埔寨)及非洲(尤其是肯雅〔尼亞〕)最多,內地民眾則無所見,這既可能是因為語言關係(該網站只有英文),亦可能是內地農村根本缺乏電腦以至農村居民不知道有這種貸款機構。這也許是本港和內地有心「扶貧」者可以仿行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1-2025 02:30 AM , Processed in 0.12941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