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交流

ADVERTISEMENT


西湖安静 Lv.7

关注
银牌会员 | Credits 2393   
谢谢孤单兄在《CHRISTIAN 真 的 不 能 和 其 他 的 宗 教 的 人 在 一 起 吗?》对于西湖的回复,关于中华文化中爱的价值倡导,西湖有以下见解和各位分享

引用:  孤单旅行家 于 20-4-2004 11:48 AM  说 :
不否认,对于"爱"的教导,各个文明中都普遍存在。但是,恕孤单卖瓜地说,"爱你的仇敌,并为逼迫你门的祷告"(仇敌饿了,便给仇敌吃喝)恐怕只有在基督教里找到吧?(呵呵,可能是孤单孤书读得不多,陋寡闻吧。)这样的爱,或许是在他者眼中是极之愚昧的吧?但是,基督信仰本身很多价值观都是很"反核性"的。

引用:  孤单旅行家 于 26-4-2004 11:56 AM 说 :
至于"己所不欲,毋施于人",我对于它的了解是,它停留在被动的层次上,我不要别人对我不好,所以我便不要对别人不好。它,是差那么一点点儿的主动性。


孤单兄大安,对于孔子学说中关于"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的解释,您的理解可以说是正确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自己所不想要的苦,我们也不要加诸在其他人的身上。这句话在“消极”的意义上实践“仁”的低标准,既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的本质。

然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不是这句话就概括了,孔子在《论语·雍也》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这句话也表示了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这句话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是“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也就是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所以西湖表示“爱”并不是基督教义的专利,也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同时,关于“爱”的教导,我们也能在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中寻找到。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

其实中华文化中也有很美的花朵,有空不妨常常逛一逛哦~~

[ Last edited by 西湖安静 on 29-4-2004 at 03:16 AM ]
4410阅读
44回复 正序

ADVERTISEMENT


海神之風 Lv.14 45#

支柱长老 | Credits 21677   
提倡仁愛的儒家至今有無亂殺人過﹖

儒家有沒有權力機構﹖

[ Last edited by 海神之風 on 19-12-2004 at 01:58 AM ]

阿S Lv.10 44#

荣誉会员 | Credits 5686   
引用:  謙益 于 18-12-2004 09:32 PM  说 :
回頭看看,此帖乃西湖畔的西子,一定要頂!


谢你之顶,我才能读此大作。
(西湖乃何人呀?请偷偷短讯我。)

謙益 Lv.7 43#

银牌会员 | Credits 2491   
回頭看看,此帖乃西湖畔的西子,一定要頂!
Follow Us
@cariinternet

西湖安静 楼主 42#

银牌会员 | Credits 2393   
西湖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儒者准则的探讨,转贴上来和大家分享:

《转贴》

突然大家都谈论起儒来,其实真正的儒是什么,孔老夫子说得明明白白,下面就直接转录《孔子家语》中他与鲁哀公的对话 :

儒行解
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起坐恭敬,言必诚信,行必中正。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预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而仁义以为土地,不求多积而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情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不贪,而淹之以乐好而不淫,劫之以众而不惧,阻之以兵而不慑。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其勇,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杀而不可辱。其居处不过,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守有如此者。
儒有千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窦,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谄。其为任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援,下所不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犹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必以和,优游以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力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达能,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浴德,陈言而伏,言而正之,上不知也,默而翘之,又不为急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己不与,异己不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尚宽,砥砺廉隅。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虽以分国,视如锱铢,弗肯臣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别则闻流言不信。义周则进,不同则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夫温良者,仁之本也。
慎敬者,仁之地也。
宽裕者,仁之作也。
逊接者,仁之能也。
礼节者,仁之貌也。
言谈者,仁之文也。
歌舞者,仁之和也。
分散者,仁之施也。
儒皆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溷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
今人之名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疾。
       可见,就是在当时,大家就已经对儒有误解了。孔子所提倡的儒,实际是一种侠义之士,根本就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腐儒状态。儒的变腐,大约是从秦始皇手里学的乖,被“焚书坑儒”吓软了骨头;到汉时,经董仲舒一发扬,遂成了软骨头腐儒哲学。
对于孔子所提倡的儒,孟子又进行了高度概括,那就是——
           贫贱不移
           富贵不淫
           威武不屈
这应该就是评判是否够称得上为儒的标准!

客旅 Lv.10 41#

荣誉会员 | Credits 5434   
引用:  WLR 于 29-4-2004 06:28 PM  说 :

谢谢客旅兄的分享. 难道真的无法十全十美?

只要有成见的可能性,自然会有冲突的可能性,而冲突也自然有其升级和蔓延的可能性。

所以,在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是要「make peace」。因为今天的和平是不断的受到冲击,若要保持明天也有如此和平,就要与破坏性因素不断的抗衡。换句话说,「keep peace」的唯一方法是「make peace」,不是「demand peace」或「expect peace」。

西湖安静 楼主 40#

银牌会员 | Credits 2393   
西湖读到了杜维明教授关于儒家现代化和复兴中华文化的一篇文章,笔触间杜教授对传统儒家做了极为触动人心的批判和反省。西湖认为这类的反思和改造(而不是固守和圆谎)是极为重要的学者研究精神。五千年的酱缸中虽然充满污秽但是也深有精华,去芜存精是必要的。盲目的护短或者毫无保留的摒弃自身文化都是令人不敢恭维的。此外,文中对于中华文化中儒家的现代使用价值也做了独到的剖析,值得参考。

杜维明 《儒家之道的第三期》
http://www.confuchina.com/01%20zong%20lun/heweirujia/8.htm

ADVERTISEMENT


西湖安静 楼主 39#

银牌会员 | Credits 2393   

中华文化的去芜存精

谢谢各位的热情讨论,西湖想重申的是,中华文化并不局限于“儒家”文化,佛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都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所以欢迎大家踊跃发表看法。西湖发帖的目的绝不是要为儒家辩护,而更希望的是从多方面探讨“仁者无敌”和中华文化中的“爱”

引用:  台北遊子 于 29-4-2004 02:56 PM  说 :
本來儒家(孔孟)思想只合於先秦那種邦聯式的共主文化 和後來中國中央集權的家天下是水火不容的
是董仲舒之流的懺緯派道士假託天命 才讓儒學死而復生的
(儒家的主張:恢復周禮 是天命思想中道統的重要成分)
儒學的延續, 是為了滿足中國人的道統觀(托古)和天下觀(大一統)

西湖愚见,儒家中的“道统”观念恰恰正好也是约束古代帝王的一种制衡力量。因为在儒家看来,“天命”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真正的儒者更加不可以是“愚忠迂腐”的,一个没有仁德的帝王是必须被替代的。而儒者必须肩负起维护人民利益大于君主利益的责任,这是来自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教诲。可惜后来这样的教诲也渐渐的被“腐儒”遗忘了

引用:  個人修養的問題 是宋明理學所談的 那和先秦的儒已差了十萬八千里

之所以说“儒家有一种将自己的内在发挥出来的一种入世的关怀主义和人道精神,一种作为提炼完美人格的追寻”,是从儒家中“修身”这个概念说起的。孔子在和他的学生的对话语录中已经多次提及修身的重要性。杜维明教授也指出了孟子所倡导的是一种“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的作用和功能,“有机知识分子”投身于儒家之道的保存与扩展(“有机知识分子”在组织结构上与社会相连,但在思想上服膺于根本的道德重建)。致力于弘扬儒家“人能弘道”的信念,孟子为“有机知识分子”创造了文化空间和政治场所。根据卫道之士而非从属执行官的角度,孟子重新诠释了儒家“大人”的理念。对于那些通过政治操纵来行使强力的人,孟子表示蔑视。对于他们不能实践真正的天命的感召,孟子表示谴责,因为最终分析起来,他们不过就象臣服的妾妇那样仰承君主的野心。与之相对,真正的大人依天道而“居仁由义”。这样,孟子就重新将儒家学者界定为卫道之士。忠实于儒家的精神,孟子认为道的承载者就是“有机知识分子”,通过作为道德典范而逐渐直接参与政治,他们履行着维护社会结构意义的神圣使命。

引用: 對市井小民來說 宗教思想(生死學)才能解決道德問題 而儒學是不談生死的

“宗教思想(生死學)能解決道德問題”的将导出了一个狭隘的结论,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存有道德问题”,而这个命题下的反证例就是“无神论者并非都有道德问题的”。所以西湖个人会比较倾向于“宗教思想(生死學)是解決道德問題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却不是唯一途径”的说法。儒学不谈生死不代表她不谈道德约束。杜维明教授认为:儒家对于修身、家庭凝聚力、社会稳定、政治秩序以及世界和平的服膺,是基于视世俗世界为神圣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视界之上的。儒家意在从内部转化这个世界,因而,儒家的生命取向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状况作为出发点。生命的终极意义是经由日常的生活实践而实现的。这种实效性的理想主义使得儒家能够创造性地转化世界,而毋需诉诸极端超越性的任何形式。儒家表面上缺乏对终极真理的独有性的宣称,但这正反映了一种坚强深透的确信:大道是多元性的,并且,宗教容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金律消极表达的自然结果。

引用: 因為中國不講人權, 孩子是父母的, 老百姓是皇帝老子的
所以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老子要小子的命, 小子不能有第二句話
今天讓你小子好好活著 怎麼不感激涕零?

这在在是“迂腐朽化”的最有力指控了。这里的用的是“三纲”概念,三纲原是“法家”为诠释“君对臣,父对子,男对女”的权威控制而提出的,与孟子提出的“五伦”有所不同。后来三纲被亲权派的儒者拿来成为皇权的统治器械,是必须被批判改正的。

西湖对儒家的认识不深,所以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为儒家辩护,事实上西湖欣赏的是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结晶,这也包括了佛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派有价值的思想。儒家学说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伟大的学说如果不与时并进最终都会沦为迂腐残败的,那将是极度危险的。儒家学说中没有“超意志”力量(比如神)的介入和导正,所以在以“人”的角度“诠释”和“实行”的时候,是会发生偏差的,而这时候导正的力量必须来自于人的“内心醒觉”。“仁者”的眼睛必须是严唆的(一味的顺服并非“仁”的表现),通过不断的反省和批判,改造和重生,文化的吐纳和去芜存精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柏杨说中华文化像一个酱缸,充满了腐臭,虚假和败坏。我们看到了酱缸的污秽,而不敢接近,甚至丢弃一旁。但如果就因为中华文化中有缺陷的部分而摒弃文化中精髓可取的部分,不分芜菁的断却族根,或者看低自身民族的文化,或者不屑自身的文明,那么将是很可悲的。

[ Last edited by 西湖安静 on 29-4-2004 at 08:27 PM ]

WLR 该用户已被删除 38#

| Credits    
引用:  客旅 于 29-4-2004 15:42  说 :

敌人的定义的确有其主观层面。无论以十字军、北爱尔兰宗教冲突、文化大革命、波黑事变、回教原教旨恐部份子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到,即使不是直接受到对方的伤害,只要对方是自己某种怨恨和愤怒的对像,就有可能 ...


谢谢客旅兄的分享. 难道真的无法十全十美?

客旅 Lv.10 37#

荣誉会员 | Credits 5434   
引用:  bukit 于 29-4-2004 12:03 AM  说 :
偶想敌人的解释应该是对不起自己,恶意伤害自己的人吧,也许你很仁爱,但这仍改不了他是你敌人的事实啊。

再者,客旅兄是否误解了耶稣的本意呢?耶稣不是倡导博爱,爱己爱人,甚至“敌人”吗,这所谓的“敌人”指的是伤害自己的人啊,这敌人不是主观存在的吧,是客观存在的。

敌人的定义的确有其主观层面。无论以十字军、北爱尔兰宗教冲突、文化大革命、波黑事变、回教原教旨恐部份子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到,即使不是直接受到对方的伤害,只要对方是自己某种怨恨和愤怒的对像,就有可能成为「仇敌」。

仁爱是不可以没有原则的。仁爱若没有公义,这就不叫仁爱,叫庸碌,叫袖手旁观。若一个人看见有暴徒在街上乱杀人,仁者必须为着行人的安全而尝试以武力制服那暴徒。在这情况下,若没有制服的可能性,为了大家的安全,仁者需要以杀害暴徒来停止悲剧的扩张。若一个人只据泥于「不可杀人」而对事件无动于衷,我不认为这是「仁爱」,而是「死守教条」。

好了。倘若暴徒被制服,关在监狱,受害者家属可能会要法庭把囚犯处死。在这环节,是否要处死就可以牵涉到「仇敌」和「仁爱」的课题。有些人主张「杀人填命」。这是报复的态度。但,若我们认同「悔改」和「重新做人」的可能性,我们就有理由连杀人犯的生命权也要尊重。死刑的存在,对我来说,只不过表明社会对犯人改过自新的可能性的否定。

还有,若A曾经对B造成很深的伤害,后来A受了惩罚,也改过自新,B是否信任A的真诚?B是否对往事依然不能忘记?以仁爱为信念的,是一昧的要求B去「爱你的仇敌」,还是帮助B从过去的伤痛中走出来?在这里,B的亲友们自然也视A为「主观仇敌」,对吗?我要说的是,「仁爱」、「仇敌」、「宽恕」,一旦成为教条,就变成了废物。仁爱的动机,不是息事宁人,却是有解放(liberation)的力量。若怨恨依然存在,受害者可能就产生了迫害原迫害者的动机。结果,悲剧继续的阔张,而压迫者和受害者的角色不断的调换、循环。「冤冤相报何时了」,正是表明报复主义的荒唐。而仁爱,正是对抗这种荒唐局面的一股力量。

我不认为「仇敌」在一个人身上是长久的标签,因为仁爱的用意就是尝试把这标签加速「expired」。

仁爱也会得罪人的。正如公义自然会「对不起」或「伤害」不义之人。若你坚持秉行公义,为受压迫的人伸张正义,自然会有人对你「动刀枪」。在仁义道德的课题上,若太在意「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乌托邦梦想,是没有任何实际结论的。

不好意思,我暂时只能够尝试解释基督徒的立场。

[ Last edited by 客旅 on 29-4-2004 at 03:59 PM ]

台北遊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36#

| Credits    
引用:  西湖安静 于 27-4-2004 06:56 PM  说 :
儒家思想并不保守。对儒家思想保守的看法多是因为后来的科举制度下背八股文将人的脑袋都僵化了。如果追本溯源,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思想崇尚的是人格的锻炼(比如:忠孝仁爱)和技能锻炼(比如: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将自己的内在发挥出来的一种入世的关怀主义和人道精神。一种作为提炼完美人格的追寻。

如果追本溯源, 儒家追求的是夏商周以降的天下共主制的恢復, 完全是一種保守的政治理念,
"儒"本來是司禮, 就是婚喪祭典的執事,
周公制禮作樂的意義, 就在把商人鬼神的那套規範成為周禮,
繼(商)志述(周)事, 才會受孔子推崇
本來儒家(孔孟)思想只合於先秦那種邦聯式的共主文化 和後來中國中央集權的家天下是水火不容的
是董仲舒之流的懺緯派道士假託天命 才讓儒學死而復生的
(儒家的主張:恢復周禮 是天命思想中道統的重要成分)
儒學的延續, 是為了滿足中國人的道統觀(托古)和天下觀(大一統)
個人修養的問題 是宋明理學所談的 那和先秦的儒已差了十萬八千里
引用: 儒家的道德观使得儒家学者对于“道”(有异于道家的道,可以理解为天道,自然的法则)有一种守护的责任。所以儒家学者敢于对社会的不公平提出控诉,有很高的批判精神。也很入世的关心人民的生活,希望以一种“内在的手段”改善社会。正因为如此,儒家提出了一套可行的个人修身标准和社会道德标准。

對市井小民來說 宗教思想(生死學)才能解決道德問題 而儒學是不談生死的
引用: 5000年中华文明丑陋吗??我们似乎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中华文化中那么重视“孝”。

因為中國不講人權, 孩子是父母的, 老百姓是皇帝老子的
所以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老子要小子的命, 小子不能有第二句話
今天讓你小子好好活著 怎麼不感激涕零?

[ Last edited by 台北遊子 on 29-4-2004 at 03:01 PM ]

bukit Lv.13 35#

高级长老 | Credits 17235   
哈哈,偶是不会觉得惭愧的啦,不过可以介绍一些论述儒学的书吗?偶假期的时候会去读一读,谢谢:)

endlessrain Lv.7 34#

银牌会员 | Credits 3195   
我也来鸡婆一下,想介绍本书给大家,是南怀谨老师的"论语别载".此书对儒家有一番新解,希望大家会喜欢

謙益 Lv.7 33#

银牌会员 | Credits 2491   
引用:  bukit 于 29-4-2004 12:03 AM  说 :
但,那是孟子说的啊,孟子仁者无敌的诠释与海神兄有出入,请问孰对孰错呢?


孟子那句話是對“國君”說的.

孔子因材施教,佛教有方便法門,無神論說黑猫白猫,會捉老鼠的就是好猫.
中華文化與基督教教義的一個差異就是,不認為接觸真理只有一條道路
我們接受人有思想上的差異,接受能力上的差異.你會對小孩子說「外面有很多壞人」,總不成也教育一個思想成熟的人「外面有很多壞人」吧?

上帝說:我來到地上,不是帶來和平,而是叫人動刀兵.bukit兄,你知不知道如果這句話由儒學或佛教的角度切入,可以有另一番非常好又感人的解釋?

「仁者無敵」的三個層次西湖安靜已說得明明白白.其實中華文化中許多智慧結晶都可以如此解釋,問題只是你能接受到那裡去.若仍一直高舉一種理論,一種解釋,堅持自己是真理,我想,你也只能停留在“動刀兵”層次了.

引用:  再者,客旅兄是否误解了耶稣的本意呢?耶稣不是倡导博爱,爱己爱人,甚至“敌人”吗,这所谓的“敌人”指的是伤害自己的人啊,这敌人不是主观存在的吧,是客观存在的。


我想客旅兄並沒誤解,你還沒到他那個層次.在你眼中,仍堅持敵我分明.

引用: 再说说儒学吧,不知大家读过柏杨老先生的著作吗?柏老的作品对儒学作了很深刻的批判,但又有人说这不是儒学的错,这是因为两千年来不是儒学领导中华文化,而是阳儒阴法。。。众说纷纭,到底真相如何呢?


柏楊是愛之深,責之切呀.

我很少遇到對自己本身文化不肖一顧,如此不用理性評價就掘棄自身文化的人.除了“被洗腦”,我還能說什麼?

西湖安靜兄,謝謝你的耐心講解,慚不慚愧看他自己了.

WLR 该用户已被删除 32#

| Credits    
引用:  bukit 于 28-4-2004 19:06  说 :
或许两者皆是吧。。。


那海神兄和谦益兄对于“仁者无敌”的诠释是合理的啊!

ADVERTISEMENT


西湖安静 楼主 31#

银牌会员 | Credits 2393   

西湖对于“仁者无敌”的再一点愚见

引用:  bukit 于 29-4-2004 12:03 AM  说 :
但,那是孟子说的啊,孟子仁者无敌的诠释与海神兄有出入,请问孰对孰错呢?

容西湖插个嘴,孟子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也就是实施“仁政”,修生养息,让作孩子的有更多的家庭时间来孝顺父母和亲善家人。孟子认为如此施政将稳固民心,使得人民有归根的归属感和对家园的认同感。从家庭里头发挥了“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的价值体现。如此是从内部作起团结和稳固作为“国”的基本组成单位的“家”,使得稳固的“家”能够进一步影响并达成稳固的“国”。这就是“得人者兴”的实际应用。而对于缺乏仁政的国家,由于人民生活受苦,民心不在,所以孟子认为“失人者崩”,而“仁者之师无敌”,其实概念上就是“一方在失去正义和民心的支持后,会产生内部的消耗崩溃,而正义的力量就能去导正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就是“正义之师不可被战胜”的原因了。这也是“仁者无敌”的其中一个应用价值。

而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循序的步骤,所以对于个人的修为格外在乎重视。“仁者无敌”亦可以在儒家重视的“仁”的价值体现下表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一,以仁爱行事最终将活得胜利,这里应用的就是“正义之师不可被战胜”的意义;其二,以仁爱行事将会泯去仇恨,达到“以德报怨”的积极效果;其三,由于仁爱之心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同理同情之心使然,仁者眼中是没有敌人的,因为每个人对仁者来说都是以“仁”的心来看待。一般人也不会对施行“仁爱”的人施加伤害,所以“仁者”也自然能够消弭他人的敌意了。三个不同的价值体现层次正好说明了为“仁”的积极性和重要性。西湖认为海神兄和谦益兄对于“仁者无敌”的诠释是正确的,而bukit兄的诠释也是对的,观点的分歧主要是因为切入点的不同罢了。而谦益兄能够从最大处的“仁者眼中无敌人”着眼,西湖深感佩服。

bukit Lv.13 30#

高级长老 | Credits 17235   
但,那是孟子说的啊,孟子仁者无敌的诠释与海神兄有出入,请问孰对孰错呢?

偶想敌人的解释应该是对不起自己,恶意伤害自己的人吧,也许你很仁爱,但这仍改不了他是你敌人的事实啊。

再者,客旅兄是否误解了耶稣的本意呢?耶稣不是倡导博爱,爱己爱人,甚至“敌人”吗,这所谓的“敌人”指的是伤害自己的人啊,这敌人不是主观存在的吧,是客观存在的。

再说说儒学吧,不知大家读过柏杨老先生的著作吗?柏老的作品对儒学作了很深刻的批判,但又有人说这不是儒学的错,这是因为两千年来不是儒学领导中华文化,而是阳儒阴法。。。众说纷纭,到底真相如何呢?

建议大家读读柏老的著作。

謙益 Lv.7 29#

银牌会员 | Credits 2491   
[quote] 客旅 于 28-4-2004 07:33 PM  说 :
基督教那句「爱你的仇敌」,有时会给人们一种「粉刷的宗教道德虚伪」。不是吗,若你眼中还有敌人,你的「爱」又算得是甚么「爱」?[quote]

客旅兄,你說得真好呀...

Bukit兄,「智者無惑,勇者無懼,仁者無敵」世間的學問不能只用聽說而己.自己的文化精髓,你就算不要,還是尊重些吧!?

客旅 Lv.10 28#

荣誉会员 | Credits 5434   
若论哲学,我认为寻找一个「霸据一方」的「完美哲学」并不是研究哲理的好办法。这样的态度甚至会为某种浪漫情怀所约束。

当我们观看中国历代哲学发展时,也看见历代不断的哲学批判。正是这些批判,尝试把盲信某套体系的人们,由其是掌权者,从不实际的「万灵丹美梦」中敲醒。同时,咱们也别忘了,众主流哲学都是不断的演变,也不段的受批判,然后反思、改进。即使是儒家,到了今日依然在发展着。

敌人是谁?有很多说法。有时也很笼统。最普遍的,也最多不合理和漏洞的,应该就是「凡是对不起我的就是我的敌人」吧。基督教那句「爱你的仇敌」,有时会给人们一种「粉刷的宗教道德虚伪」。不是吗,若你眼中还有敌人,你的「爱」又算得是甚么「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却也可以看见,我们虽然未必能够即刻消除对一个人的恨意,但藉着真诚且努力的善行,去「爱仇敌」的时候,就是把对方那仇敌的标签从我们的眼中抹去。那时,其中的仁爱就更趋于真诚了。

试问,仁爱,岂是那么容易实践得十全十美的事?但,也正因这真挚的仁爱如此难得,也因此值得有志者去追求,去坚守,不是吗?

[ Last edited by 客旅 on 28-4-2004 at 07:34 PM ]

bukit Lv.13 27#

高级长老 | Credits 17235   
或许两者皆是吧。。。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