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fcthow

创价学会(SOKA GAKKAI)算是佛教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10-2007 09: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0 沧浪澈 的帖子

对不起啦,
我的表达能力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10-2007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ene258 于 23-10-2007 09:21 PM 发表
对不起啦,
我的表达能力不好。

呵呵。。你对不起佛教而已,没对不起我。

不是你表达能力不好,是你学习心态和方向有待改进而已。善哉!

我这么说不是表示我如何了得,只纯粹是一个旁观者的建议而已。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3-10-2007 09:2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0-2007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沧浪澈 于 23-10-2007 09:23 PM 发表

呵呵。。你对不起佛教而已,没对不起我。

不是你表达能力不好,是你学习心态和方向有待改进而已。善哉!


没有酱严重啦,经典没有说尽了力去学法,说法,
但说得不好,学得不好会受罚的。

苦吾其苦,乐开其乐。
人生就是要享乐,
应该要快快乐乐,

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快快乐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0-2007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ene258 于 23-10-2007 09:33 PM 发表


没有酱严重啦,经典没有说尽了力去学法,说法,
但说得不好,学得不好会受罚的。

苦吾其苦,乐开其乐。
人生就是要享乐,
应该要快快乐乐,

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快快乐乐。


这就是有待改进的学习心态和方向了。

不严正看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以此来妄说佛教,你是对不起佛教的。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3-10-2007 09:4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8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5# 沧浪澈 的帖子

那么请教gene258那里错了?创价学会那里错了?请从你所学习的佛教经典里拿出证据来!否则这也只是你的片面之言,并不能代表佛教徒的立场!需知「依法不依人」之警句!慎之!慎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08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之前出席友人喪禮﹐他們的布條是寫 佛教创价学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1-2010 0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为圆教行持是没错的。

我不可解惑的是,日莲创价学会认为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为“理三千”,而日莲佛法为“事三千”?

一念三千是崇敬的智者大师独创的佛学理论,成熟与巨著《摩诃止观》,而只要是对天台佛学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摩呵止观》彻头彻尾是在说事修的,而相比之下“法华玄义”与“法华文句”偏重与理。智者大师的《摩呵止观》是“妙法莲华经”而折射的事修的另一面,由此,伟大的智者大师根据亲身体验的《妙法华经》之奥理把宇宙万象贯穿为一便诞生了“一念三千”新佛理。在智者大师的三观理论中“真俗中”也正是对理事不二的完美阐释。

所以我并不赞同什么智者大师仅是“理三千”只有日莲佛法是“事三千”。而日莲佛法的理论原理与特有名词皆源自智者大师所创的佛学理论。要说智者大师是影响东方佛学的巨僧,而日莲圣人是把法华经发展与日本的圣者,这一切的脉流都要归功与法华宗祖智者大师。

我随喜赞叹创价学会当今所做的世间功德,而也并不因此否定出家僧众,阿兰若行者,他们也有他们的价值与功德,因自己的一点功绩就否定传统学教形式这不是圆教的作为。我很喜欢读池田会长的著作,愿与创价会员交流共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0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17-1-2010 02:41 AM 编辑

至于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否能成佛。在《妙法莲华经》中虽说十方诸佛为释尊化身,只是阐述了在十方世界皆有释尊的化身,并没有直指“阿弥陀佛”是释尊本身,这读过无量寿经的人都知道“阿弥陀佛”成佛的由来,而净土五经皆是世尊亲口所说。持念佛号只要如法行持是可以成佛。而如什么"法"?那便是至圆的《妙法莲华经》之法,智者大师的注经原理阐释了这一点。


  过多疑问,请拜读智者大师著作《净土十疑论》

第四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弥陀佛耶?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也;菩萨见微细相。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第六疑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答: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阿僧祇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1-2010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17-1-2010 02:23 PM 编辑
恭念“南无妙法莲华经”为圆教行持是没错的。

我不可解惑的是,日莲创价学会认为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为“理三千”,而日莲佛法为“事三千”?

一念三千是崇敬的智者大师独创的佛学理论,成熟与巨著《摩诃止观》,而只要是对天台佛学略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摩呵止观》彻头彻尾是在说事修的,而相比之下“法华玄义”与“法华文句”偏重与理。智者大师的《摩呵止观》是“妙法莲华经”而折射的事修的另一面,由此,伟大的智者大师根据亲身体验的《妙法华经》之奥理把宇宙万象贯穿为一便诞生了“一念三千”新佛理。在智者大师的三观理论中“真俗中”也正是对理事不二的完美阐释。

所以我并不赞同什么智者大师仅是“理三千”只有日莲佛法是“事三千”。而日莲佛法的理论原理与特有名词皆源自智者大师所创的佛学理论。要说智者大师是影响东方佛学的巨僧,而日莲圣人是把法华经发展与日本的圣者,这一切的脉流都要归功与法华宗祖智者大师。

我随喜赞叹创价学会当今所做的世间功德,而也并不因此否定出家僧众,阿兰若行者,他们也有他们的价值与功德,因自己的一点功绩就否定传统学教形式这不是圆教的作为。我很喜欢读池田会长的著作,愿与创价会员交流共勉。
智者宗下 发表于 17-1-2010 02:11 AM


不错。。大大为了回复这贴去申请新的ID,看来大大对创价学会蛮有兴趣的,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小弟就以小小的愚见愿与大大交流一番,望能从中增加彼此的佛学基础。

关于“一念三千的理与事”,这要从法华经说起。如果我们重读法华经
,可以看出在十四品之前,释尊都是说他是在30岁于迦耶城附近菩提树下初成佛(悟得),此称为《始成正觉》,《始成正觉》是指释尊是在今世成佛。与此相对,《法华经》从第15品开始,尤其是在寿量品第16却180度推翻此说法,明示释尊不是在印度的迦耶城初次成佛,实际上是在久远以前(500尘点劫)就已经成佛的事情,称为《久远实成》,亦明示了释尊真实姿态(发迹显本),意即放弃始成正觉的假相(迹门),显现久远实成的真实之相(本门)。

文证: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此即《久远实成》,也是说久远释尊成佛的时候,已经存有“成佛的本因”,只不过《寿量品》是以释尊成佛后(本果)的不可思议之祥相,显示出永恒的生命,此即(本果妙)

那么久远成佛的说法已经是惊天动地了,释尊推翻了之前的说法之后,再发表一个重大的宣言,那就是告诉大家久远成佛以来,释尊一直在“裟婆世界”说法,教化人们这一事。

文证: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本文所谓“裟婆世界”是久远实成之佛所居住的本国土,亦称为“寂光土”,此即(本国土妙)。以现今来说,就是指我们所处之身的地区、国家及全世界。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也明示过:我本行菩萨道。是说明久远实成的释尊修行根源之法,得什么样的“结果”,是文上的《寿量品》,但文上的《寿量品》却没有说出释尊是如何获得“结果”,也就是未明示“本因”在哪里?

换句话说,文上的《法华经》并没有谈到久远实成的“本尊”。而日莲大圣人却能悟得这秘沉于“我本行菩萨道”的文底之法,即是(本因妙)的佛法。

以上所说的『本果妙』、『本国土妙』与『本因妙』合拼起来则为(三妙合论)。“妙”字意即不可思议之事。天台智顗也用了很久说了这个“妙”字的意思。

所以说,释尊为了救济众生,应众生出现的“垂迹之佛”,也称为“迹佛”,实际上释尊是久远实成的佛。但是,释尊只在理论上说九界众生的生命里存有佛界以及永恒的生命。可是还不能说出自己原本的境地,所以称为“理之一念三千”

而,日莲大圣人却完成了释尊的使命,从具体将秘沉在《法华经》本门如来寿量品的根本之法(南无妙法莲华经),亦是诸佛成佛的根源,以久远元初的自受用报身(本佛)图显了三大秘法的御本尊(本尊),故称为“事之一念三千”。

日莲大圣人文底的一念三千,就是说,不管是凡夫或佛都与十界的一切众生合为一体,不分佛界与九界,而是具有本佛的一念中的三千诸法,令三世诸佛成佛的真正“一念三千”,就是文底的一念三千,也就是事之一念三千。

做一个比喻,理之一念三千是theory,事之一念三千是approac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0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17-1-2010 02:35 PM 编辑
至于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否能成佛。在《妙法莲华经》中虽说十方诸佛为释尊化身,只是阐述了在十方世界皆有释尊的化身,并没有直指“阿弥陀佛”是释尊本身,这读过无量寿经的人都知道“阿弥陀佛”成佛的由来,而净土五经皆是世尊亲口所说。持念佛号只要如法行持是可以成佛。而如什么"法"?那便是至圆的《妙法莲华经》之法,智者大师的注经原理阐释了这一点。


  过多疑问,请拜读智者大师著作《净土十疑论》

第四疑

  问:等是念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弥陀佛耶?
  答: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何以得知?《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阙。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净土者,亦可有漏凡夫应不得见佛身。然念佛三昧,并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随分得见佛身粗相也;菩萨见微细相。净土亦尔,虽是无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发无上菩提心,求生净土,常念佛故,伏灭烦恼,得生净土,随分得见粗相;菩萨见微妙相。此何所疑?故《华严经》说:“一切诸佛刹,平等普严净。众生业行异,所见各不同。”即其义也。

第六疑

  问:设令具缚凡夫,得生彼国。邪见、三毒等常起,云何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超过三界?
  答:得生彼国,有五因缘不退。云何为五?一者,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故得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者,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良友,无恶缘境。外无神鬼魔邪,内无三毒等,烦恼毕竟不起,故不退。五者,生彼国即寿命永劫,共菩萨、佛齐等,故不退也。在此恶世,日月短促。经阿僧祇劫,复不起烦恼,长时修道。云何不得无生忍也?此理显然,不须疑也。

智者宗下 发表于 17-1-2010 02:32 AM [url=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0706366&ptid=117516][/url]


在日莲大圣人的御书里面,是很严厉的判断此事。小弟就根据御书里面的《题目弥陀名号胜劣事》来回复你的疑惑。

日莲大圣人根据当时的局势所说,当时有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读法华经,读法华经即是念佛”。

日莲大圣人说:如果根据无量义经三卷的意思,阿弥陀佛等十六之佛,是过去大通智胜佛的时候,作十六王子,学习法华经之后,得以成正觉者。也就是说弥陀佛等在凡夫的时候,是学习妙法莲华经5字而成佛的,绝非称南无阿弥陀佛而得正觉的。妙法莲华经是“能开”,南无阿弥陀佛是“所开”。如果不能分辨“能开”和“所开”,以貌取者的话,不能称为智者,更不好随便说“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南无妙法莲华经”。
(中文御书全集,120页)

谢谢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0 08: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大是谁?我是昨天刚看到这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0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17-1-2010 10:43 PM 编辑
不错。。大大为了回复这贴去申请新的ID,看来大大对创价学会蛮有兴趣的,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小弟就 ...
网络侠客 发表于 17-1-2010 01:22 PM



    阁下引用了那么多,还是没有说明关于“一念三千”的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的解读一下“一念三千”的概况。

    智者大师曾在读《法华经》药王菩萨品之“是真精进,是名真供养如来”句中入法华三昧之定,照见灵山未散,释尊法华会未散,而智者大师与其师慧思大师都是灵山会上听受妙法连华经的菩萨。智者大师在当时南北佛学分裂,诸派分庭伉俪的环境下,对诸宗与佛经进行了学习与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只有《妙法莲华经》“纯圆独妙”的经中之王,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同释如来一代时教,以当时南方偏理,北方偏事的宗门情境下根据法华经原理提出了“理事合一”“真俗并济”圆教思想,并用《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原理容纳了佛教诸派乃至教外别家(儒道)。罄无不尽。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宗也又名法华宗,为判摄一切宗门理事的大乘圆教!
    智者大师所宣讲的“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一念三千”就出于《摩诃止观》卷五上。它指明世间在生死流转中的众生可以归纳为六凡法界和超出生死轮回的四圣法界,共成为十法界:六凡法界:地狱道、畜生道、鬼道(三恶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三善道)。四圣法界:佛(果位)、菩萨(因地),辟支佛、阿罗汉。十法界互具,就是每一界都具备(含摄)十法界,就成为“百界”。此百界每一界各有“十如是”,即如是性、如是相、如是体、如是力(能力、力用)、如是作(所作所为)、如是缘、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来究竟等。百界乘以十如是,即成一千;再配合五阴、有情、国土“三世用”,即是“三千性相”,都具足于一念之中,此之谓“一念三千”。 提出此理论的同时又同时提出了“性具善恶”的思想。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既不在三千之后,也不在三千之前,“三千”也不在一念之前或一念之后。如果认为一心而能生三千,便堕于纵过;如果认为三千某一时具于一心,又堕于横过。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还要说的是:此“即”既不是二物相合之即,也非背面相翻之即,乃为当体全是之即。三千无尽的诸法,全在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五阴之身和所依的国土,也和此一念相同。因此,天台六祖荆溪尊者在《止观辅行》第五卷之三,曾经说:恶国土的十如,善国土的十如,无漏国土和佛菩萨国土的十如,“土虽差别,不异寂光,寂光虽寂,不异诸土”由此可见,一念三千的理论是基与对法华经之理切事运用的拓展性提法。

   第一,被日莲作为理论依据的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独创的佛理。由此可以证明,只有智者大师的才拥有对“一念三千”的最终阐述,由此可见日本法华之所传,乃是蒙智光烛照。

   第二,“一念三千”的理论基础为理事合一,这一点在《摩呵止观》讲的很清楚,所以并不存在“理三千”与“事三千”的把“一念三千”割裂性理论。这是对智者大师的曲解与低估。若真说日莲就像他自述的那样为“事三千”的话,而智者大师更是事理兼备的至圆的“一念三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0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17-1-2010 10:50 PM 编辑
在日莲大圣人的御书里面,是很严厉的判断此事。小弟就根据御书里面的《题目弥陀名号胜劣事》来回复你的 ...
网络侠客 发表于 17-1-2010 02:00 PM



    首先,我因着智者大师对佛法不存在任何疑惑,我的疑惑只存在与对日莲佛法部分的不解,我没深究过日莲佛法也不知道日本佛教历史,所以我要先申明我对日莲佛法提出的一些疑问并不是我下的定论。

   第一,在全部的净土五经中释尊从未提说阿弥陀佛是念诵“南无妙法莲华经”而成佛的。

   第二,在《法华经-安乐行品》中说:“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这句话说明了,《法华经》经义比其名字来得更重要。即使念持“南无妙法莲华经”若不得法华法,也是执相之徒然;即使念持“南无阿弥陀佛”若依法华法,也是圆教修持,所以我前面就说到,持念佛号只要如法行持是可以成佛。而如什么"法"?那便《妙法莲华经》之法,智者大师在注其他经典及法门时阐释了这一原理。

   第三,如果说“妙法莲华经是“能开”,南无阿弥陀佛是“所开””的话,那就是“能、所”为迹,“开”为本,最终的主体在“开”上。既然“体相”、“真俗”、“佛世界与娑婆界”皆能圆一了,而还要执着这“能所”干吗?妙法莲华经为佛所悟、为佛所传,而阿弥陀佛是同释迦摩尼佛一样的圆满之佛,念诵弥陀名号也是释迦摩尼佛的教导,所以所能如法念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以其愿力将法华宝藏赐予弟子,令弟子开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0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大是谁?我是昨天刚看到这论坛。
智者宗下 发表于 17-1-2010 08:31 PM



    呵呵!因为我看到你所有的贴都是回复在这里,所以你申请ID的目的就是要回复这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010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18-1-2010 09:26 PM 编辑

回复 509# 网络侠客
我是在昨天查找资料的时候偶尔进入贵贴的,因着同是信仰《妙法莲华经》为主体佛法、对创价学会的现世创价理念表示赞同、对牧口常三郎精神表示欣赏,对池田会长的作为表示尊敬,也因为对日莲教理中的一些疑惑,所以使得我在此贴留言,并为此论坛能聚集诸多佛弟子而随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10 0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网络侠客
我是在昨天查找资料的时候偶尔进入论坛看到贵贴的,因着同是信仰《妙法莲华经》为主体佛法 ...
智者宗下 发表于 17-1-2010 10:41 PM





    嗯。。我欣赏真心交流者,敢请问尊者是来自天台宗派吗?在我心中的疑惑得以消除之际,就让我们来好好交流吧!
   第一,被日莲作为理论依据的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独创的佛理。由此可以证明,只有智者大师的才拥有对“一念三千”的最终阐述,由此可见日本法华之所传,乃是蒙智光烛照。

   第二,“一念三千”的理论基础为理事合一,这一点在《摩呵止观》讲的很清楚,所以并不存在“理三千”与“事三千”的把“一念三千”割裂性理论。这是对智 者大师的曲解与低估。若真说日莲就像他自述的那样为“事三千”的话,而智者大师更是事理兼备的至圆的“一念三千”。

我先回复这两个问题。

的确,日莲大圣人是根据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法门去悟得法华经的文底秘法,如果没有智者大师就不会有日莲大圣人,也不会有这妙法,这一切是有关联的。

我们所认知的一念三千就如尊者所认知的一样,我们也有学习天台智者理之一念三千法门,但我们也遵行事之一念三千法门。

这两者不同在哪里呢?让我详细解释一番。

天台智者大师是根据法华经迹门方便品的“诸法实相”的“十如是”和“欲令众生,开佛之见”悟得而成立的法门。因为就如上一贴我有讲到,法华经有迹门也有本门,而天台智者大师是根据迹门的法华经所悟得的一念三千。

那么为何称为理之一念三千呢?原因有三

第一,天台大师是根据法华经的迹门教法,明示众生的一念具有三千诸法的法理,天台所立的一念三千是常住普通的真理,而且是以观自己心中的一念三千法理的冥想修行(观念•观法),作为修行的基本。因此,天台大师的一念三千沦为“理之一念三千”,可说是进入冥想,禅坐的方式。

第二,就如我上一贴说到的,天台智者大师是根据法华经的迹门教法而立的一念三千,迹门的释尊是始成正觉,但没有明示佛的本因(成就佛道的根本因行的修行),也没有明示佛的本果(在什么时候得到佛果及成佛),也没有明示佛的本国土(在什么地方得到成佛),只是在理论上阐示一切众生成就一念三千当体的可能性,故称为理之一念三千。因为直到法华经寿量品第十六,才说出国土世间,三世间才齐备。所以只是以迹门方便品的十如是与十界互具是不能构成一念三千的。

第三,法华经是释尊的脱益佛法(脱益佛法即是佛初教导众生(下种),再依佛的教化逐步调整众生之根,称为“调熟”,最后众生得以成佛,称为“得脱”。)此说法在天台的五时八教论有说到。所以在和本已有善的众生说出理之一念三千,是可以让众生成佛的。但是在末法的本未有善的众生,理之一念三千却不能让每一个人都得以成佛,反之需要下种才得以从理之一念三千得脱,而下种的佛法就是事之一念三千。

   第一,在全部的净土五经中释尊从未提说阿弥陀佛是念诵“南无妙法莲华经”而成佛的。


在净土五经中,释尊是没有提到阿弥陀佛如何成佛,但是在法华经说过十六王子是靠妙法莲华经才得以成佛的。

文证: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 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 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 ,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 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 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第二,在《法华经-安乐行品》中说:“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这句话说明了,《法华经》经义比其名字 来得更重要。即使念持“南无妙法莲华经”若不得法华法,也是执相之徒然;即使念持“南无阿弥陀佛”若依法华法,也是圆教修持,所以我前面就说到,持念佛号 只要如法行持是可以成佛。而如什么"法"?那便《妙法莲华经》之法,智者大师在注其他经典及法门时阐释了这一原理。


妙法华经第八:『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
正法华经:『若闻此经,宣持名号,德不可量』
添品法华经:『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

日莲大圣人也没有教导经义不重要,只不过这个事之一念三千的法门是一个以信得入的法门,下种的法门。28品的经文是“广”,方便品和寿量品是“略”,南无妙法莲华经是“要”,是28品的真髓。

再说,阿弥陀佛是靠妙法莲华经5字得以成佛。而且净土三经是未显真实的法门,如果认为依未显真实的法门去修法华经的话,就好象春天以沙播种,期望秋天得到米的收成一样。净土的目的是到极乐后才修行,但是法华经却是修即身成佛的三妙因论的法门。如果不以净土为目的而念佛,但却依靠法华经得以即身成佛,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第三,如果说“妙法莲华经是“能开”,南无阿弥陀佛是“所开””的话,那就是“能、所”为迹,“开”为本,最终的主体在“开”上。既然“体相”、“真 俗”、“佛世界与娑婆界”皆能圆一了,而还要执着这“能所”干吗?妙法莲华经为佛所悟、为佛所传,而阿弥陀佛是同释迦摩尼佛一样的圆满之佛,念诵弥陀名号 也是释迦摩尼佛的教导,所以所能如法念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以其愿力将法华宝藏赐予弟子,令弟子开悟。


所谓“能开”就是所有的诸佛的成佛之因都因这而开示,而所谓“所开”就是这是为了“能开”而所以开示的。所以,“能”无法与“所”共生,因为“所”是为“能”而生,所以“能”为本,“所”为迹,“开”为要。

至于阿弥陀佛号,是来自未显真实的权益之法。无量义经有说过: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打破念佛法门。法华经也说过: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舍弃了净土三味。舍利弗和阿难也不是靠阿弥陀佛号成佛,而是靠法华经而成佛的。如果是靠念佛去行法华经,是无法进入“法华之海”的。

谢谢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1-2010 05: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18-1-2010 07:48 PM 编辑



首先,没有任何切实的根据能够显明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只是“迹一念三千”我在前帖已经指出智者大师在创造阐释“一念三千”佛理的根本是在于用事,而要说“一念三千”的通途仅限于坐禅?这种论断是非常粗糙和武断的,读过智者大师一点点著作的人就会知道,智者大师的所谓的坐禅只是理事圆融的一种体验方式,《摩诃止观》卷二(上)所举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又称四种大道。盖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而行法众多,略言其四,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即缘此四行法而入住三昧。四种三昧之中,前三种均为实相之理观,而非行非坐三昧则拓展共通于事理二观,与至一切事相,圆融行事,亦真亦俗亦中。

  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中我们还能看见智者大师理事圆融的入世精神,在此两大部中智者大师运用一系列的佛理,从理事、权实、本迹、体用、一多等各个方面揭示了“诸法”与“实相”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以实相为理、为实、为本、为体、为一,以诸法为事、为权、为迹、为用、为多,认为“非理无以立事,非事不能显理,事有显理之功”,“用有显体之功”,“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亦不离权远求于实,权即是实,无复别权”——总之,“一即无量,无量即一”,既没有脱离实相的诸法,也没有超绝诸法的实相。“诸法”表明宇宙存在的差异性和变动性,差异性中又具有共同性,变动性中也具有不变性;“实相”表明宇宙存在的共同性和不变性,共同性中又具有差异性,不变性中也具有变动性。这就是说,宇宙存在的现象是具有共同本质的现象,宇宙存在的本质是差别万象的共同本质,宇宙就是这样一个既具有无限多样性又具有本质统一性的存在。

按照智者大师的这种宇宙存在理论,宇宙存在的诸法与实相、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也就是所谓的“当体相即”。“实相”作为宇宙存在的理体不是在诸法“之外”或“之上”独立自存的实体性的东西,而是对差别万法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这种抽象概括不是凭空的、任意的,而是以差别万法的存在为基础。也就是说,实相不能脱离诸法而自存,它不是一个空洞的理体,而是“含备诸法”的,并且只有通过诸法的存在才能显现出来。同时,作为宇宙事相的诸法,虽然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是具有共同本质的存在,都内在地体现了宇宙实相,故谓“一切诸法,莫不皆妙”。因此,宇宙存在既可用“实相”来代表,又可用“诸法”来表示;说“实相”则内在地“含备诸法”,说“诸法”也同样内在地“具足实相”,只有“言端”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别。智顗一方面强调“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另一方面又说“即事而真无非实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正是对这个道理的经典表述。

    智者大师的这种“诸法实相”论,是对《法华经》“诸法实相”思想的全新解释和创造性发挥。在《法华经》中,“诸法实相”的原意是指“诸法的实相”,智顗则先把“诸法实相”分析为“诸法”与“实相”之二极,然后又运用“理事”、“权实”、“体用”、“一多”等一系列哲学范畴,论证了“诸法”与“实相”的内在统一,从而把“诸法实相”创造性地解释为“诸法即实相”,建立起一套诸法与实相、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的存在哲学。这种哲学强调“即事而真无非实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体现了《法华经》“世间相常住”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些传统佛教派别把实相与现象对立起来、并进而否定现象的存在价值的思想倾向。重视世间万法的存在价值,通过对“诸法”的剖析来揭示宇宙的“实相”,是智顗“诸法实相”论的基本特点。
  


另外是智者大师提出将《妙法莲华经》的二十八品分成本迹二门。这是由智者大师所创,日莲继用了这一点。智者大师之所以判摄诸教目的只在于实现“实本妙圆”而不仅落于“权迹相缺”,就此一点论断什么智者大师仅是“迹”?这是否定了智者大师判教价值的可笑的说法,而若否定了智者大师的判教价值那《妙法莲华经》为末后圆乘的逻辑体系也将崩塌,以此日莲的教理依据也将自行覆灭。所以这是说不通的。

以前面的十四品为如来“迹(垂迹)门”说法,它的要旨是“开权显实”,就是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阐明过去的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现在开方便的权门,目的是开示真实的妙理,会三乘归于一佛乘,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面的十四品为如来“本(本地)门”说法,它的要旨是“开近显远”,即是开近成的化迹而显久远的实本。

《法华文句》又把《妙法莲华经》的二十八品经文,先依佛教通例分作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为正宗分;从此处以后到经末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第一到第十四品,是“迹门法华”;从第十五品到经末,是“本门法华”。在本、迹门当中,又各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下面,就从《法华文句》阐释四释、方便、五浊中了知《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1、因缘释:是以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为因缘,来解释经中的思想。四种悉檀3起初出现在《大智度论》卷一,龙树菩萨用它来说明释迦如来一代说法的方式。佛教传到我国,智者大师转用四种悉檀来作为解释经典义理的准绳。

  “悉檀”的原义是成就。智者大师追随慧思大师,认为“悉檀”是梵汉兼举:“悉”是汉语,意思是“遍”;“檀”是梵语,翻译为“施”。世界悉檀是随顺众生的乐欲,使他们心生喜悦;为人悉檀是随顺众生的机宜,使他们生起正信,增长善根;对治悉檀是用种种法药遍施不同的众生,使他们除遣贪、?、痴等恶病;第一义悉檀是令众生都能悟入诸法的实相妙理。四悉檀的要旨在于称机说法,在《摩诃止观》卷三说:“佛知众生种种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4这样,佛对众生的说法就有了种种的差别,需要从四悉檀去了解佛陀说法的意趣。《摩诃止观》卷一说:

  圣说多端,或次说,或不次说;或具说,或不具说;或杂说,或不杂说。众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杂益,不杂益。

  2、约教释:是依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的区别来解释经中的思想。起初用藏教意做浅近的解释,其次用通教和别教意做进一步的解释;最后再依圆教意做深入的解释。智者大师在分判佛陀一代教法中教化众生的佛法内容为:藏、通、别、圆四教。就此四教的义理,各释其法。例如:起初说一心是“意识”,其次说是“阿赖耶识”,又次说是“如来藏”,最后又说是“一念三千”等。据《法华经玄义》卷八所说:

  四教中之藏、通二教为界内之教,俱证偏真之理。以入理之门有巧拙之殊,而生不同之八门;别、圆二教为界外之教,共证中道之理。入理之门有偏圆之异,故亦生不同之八门。

  3、本迹释:是依本地、垂迹两门来解释经中的思想。比如《妙法莲华经》经初的“如是”,依释尊最初成道来解释是本;依释尊中间以及现今作佛说经来解释都是迹。释迦如来于久远的往昔即已成道(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的本地、根源、本体之说是实体;新近示现的佛陀(伽耶始成之身),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迹之说,是应迹、影现。《妙法莲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说: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4、观心释:是依观行来解释经中的思想。比如在解释“王舍城”时,说“王”即是八识心王,“舍”是心王的住处即五阴。观心时,对五阴加以分析而观为“空”,这是藏教;体达五阴即空,即空是涅?,是通教;观由伏灭五阴中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别教;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即是涅?,不可复灭,毕竟空寂。这样的涅?即是真如法体,是圆教。

智者大师又一经内容深义所设了五种体例即“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辨体;第三、宗致;第四、力用;第五、教相。就五重玄义的次第说,首先以一代教中,经经各有名称,故以释名为第一。其名称下必有所诠之法,以为经体,故辨体为第二。一经之所说,必有所主的修行,所主即是宗,故明宗为第三。有如此的修行,必有功力,功力即用,故论用为第四。而后区别何时所说、何教所收、摄属偏圆大小何者,故判教为第五。如此顺次联关,以释显一经的深义。


兹以《法华经》为例。首先‘释名’,谓法是权实一体的妙法,喻是华果同时的莲华,故以法譬名。其次‘辨体’,中道实相是本经所诠的妙体,故以实相为体。其次‘明宗’,修实相行为因,证实相理为果,故以一乘之因果为宗。其次‘论用’,大乘妙法,开示圆机,迹门断权疑,令生实信;本门断近疑,令生远信,故以断疑生信为用。最后‘判教’,此经纯圆独妙,与偏小的诸经殊异,恰如醍醐与乳、酪、生酥、熟酥不同,故以无上醍醐味为教相。


为明了五重玄义的实用起见,所以就《妙法莲华经》来作一个例。

第一释名。‘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法’即是指十界十如权实的法;‘莲华’是譬喻。因为莲蓬所以有华,华开莲便显现,莲成华便残落。就此三义可以有二重譬喻︰第一譬喻如来的真实与权巧,因为真实所以用权巧,权巧开真实便显现,真实成权巧便废除了;第二譬喻如来的法本与化迹,因为法本所以用化迹,化迹开法本便显现,法本成化迹便废除了。‘经’是圣人言教的总名,所以‘妙’是开发如来秘密的奥藏,‘法’是指示权实的正当轨则,‘莲’是指如来久远的正果,‘华’是会通不二的圆融道路,‘经’是指定声音为佛事。


若以总别分此五重,名是总;体、宗、用三者是别。再以能所加以分别,最后的判教是能判;中间的体、宗、用三者是所判。体、宗、用三者与三德相较,体相当于法身,宗相当于般若,用相当于解脱。在三轨中,体相当于‘真性轨’,宗相当于‘观照轨’,用相当于‘资成轨’。第一之释名能统摄此三者,最后的教相亦以此三者定一代教法的分齐。


了解了经部科判,再来说“一念三千”就容易多了。以上种种已经说明本迹之判大可至全教,小可至一名词,如“妙法”妙为本,法为迹,“莲华”莲为本,华为迹。“一念三千”的根本原理则是将“本迹圆一”的妙理系统的阐释出来,是打通权实本迹的至圆妙理,若把“一念三千”都分别为本迹之殊,这只能说明对“一念三千”还没有正确的理解。虽然智者大师运用了方便品的“十如”是与“十界互具”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一念三千恰阐明了每一如,每一界都互摄互通着致圆佛性。以上种种皆可说明智者大师所创的“一念三千”佛法是根据整部法华经而阐述的“本迹皆备”“理事圆融”的妙法。



“天台智者大师...迹门的释尊是始成正觉(回答:请仔细阅读《法华文句》释如来寿量品部分),没有明示佛的本因(回答:诸法实相),也没有明示佛的本果(回答:本末究竟),也没有明示佛的本国土(回答:十界互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1-2010 07: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智者宗下 于 19-1-2010 12:53 AM 编辑

所谓“下种”之说,正如智者大师所比喻的“如世药味,如世药方”一样,智者大师在其所有著作之中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性有相当丰富的法门予以赐予,而这些法门都是引勾至圆的方法手段。其中包括了“念佛法门”。就算在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都不经相同,不同根性的众生需要以不同方式的法门予以引导,比较智者大师所给予的法门之丰富,所蒙之一切,日莲佛法只会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显得单一了许多。

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说阿弥陀佛就要来的轻易了许多。

说“在净土五经中,释尊是没有提到阿弥陀佛如何成佛,”显然这是没有读过《净土五经》的无稽之言。

《无量寿经》第四品经文:“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有大国主名世饶王,……号曰法藏。”第五品:“结得大愿。……修习功德,满足五劫。”第九品:“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非过现未来,……现在西方,法藏成佛,于今十劫。”

《无量寿经》第四、五品是阿弥陀佛的传记、本生故事。“无央数劫”是讲阿弥陀佛的因地,这个时间太久远了。十劫”是讲他现在示现作佛。

《化城喻品》是说“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没有说“念妙法莲花经”经名成佛。若以此而言,金刚经: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经: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金刚经: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当然这一点,并不能降低丝毫《妙法莲华经》的经王价值,因为“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因为诸佛菩萨皆常乐说“妙法莲华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妙法莲华经》普含一切义理。

“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而“见受持读诵”更为难得。受持,有受持文,读诵通利;受持义,深解义理;受持行,更能如说修行。所以受持读诵法华经比单闻念经名更要难得高尚,也只有如法华经义受持名者,才为真受持。

在《妙法莲华经》释尊更注重的是宣说义理与菩萨事迹,在劝持名号方面相对劝持“南无观世音菩萨”比劝持法华经名要来的更多,甚至在《妙法莲华经》中提都没提到过《南无妙法莲华经》五字真言,这更比不上释尊在净土经中所系统宣扬持念“南无阿弥陀哦佛”了。但我认为并不影响持此经名的力量,我要说明的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的持念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法门,但不是唯一最高的法门。


释迦摩尼佛菩提树下成佛以来,行住坐卧皆具妙理,若说在法华经以前所开讲的一切经典都要打破,那是对释迦摩尼佛大半身的否定,也是变相的诉说释迦摩尼佛的其他经典皆是妄语,这却有谤佛之嫌。若要说释迦摩尼佛在说法华经以前所说的一切经典皆是为法华经做准备,由此为由推翻之前一些经教中所宣示的教义与法门,这就如同说是把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直接改为“废三显一”。释尊并没有那样说,释尊在法华经中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就是说释尊单在法华经中破天荒的宣示了之前一切权教的真正价值与归趣,乃是“令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由此便把释尊一生的教化圆满的贯一起来。

而“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只是阐明在《妙法莲华经》中不说之前诸方便,单独开显未曾宣说的实相义理,这并不是以此拆毁一切经典的论义,因为如同药方的诸多教义是针对不同种性的众生而立,除非能拆毁一切众生之种性。而正因这一未曾宣说的义理可以使得一切不同的方便诸法得以最终肯定的“会三归一”这才是《妙法莲华经》旨趣。

“阿弥陀佛是靠妙法莲华经5字得以成佛”这在任何经典都没有提过。舍利弗和阿难虽不是靠阿弥陀佛号成佛。但东南西北上下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见佛说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皆说到了两位菩萨依靠念佛法门成就的本生。虽然这些经典没有直接提出念佛之如法行持便是如《妙法莲华经》之法,但是释尊的早已成佛的暗通《法华经》之者,这些法门也是暗通《法华经》的佛所说,以致释尊末后说出“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的“会三归一”的一乘佛法才让这些权法得以实法的贯穿与统一。虽然这些经典还没有阐述到《法华经》的至圆之理,但对于受众来说,正因为“会三归一”,法华经才是普摄一切诸法的最高甚深妙法。


若有冒犯敬请宽恕,欢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010 0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没有任何切实的根据能够显明智者大师的一念三千只是“迹一念三千”我在前帖已经指出智者大师在创造阐释“一念三千”佛理的根本是在于用事,而要说“一念三千”的通途仅限于坐禅?这种论断是非常粗糙和武断的,读过智者大师一点点著作的人就会知道,智者大师的所谓的坐禅只是理事圆融的一种体验方式,《摩诃止观》卷二(上)所举的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又称四种大道。盖欲登妙位,非行不阶,而行法众多,略言其四,即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即缘此四行法而入住三昧。四种三昧之中,前三种均为实相之理观,而非行非坐三昧则拓展共通于事理二观,与至一切事相,圆融行事,亦真亦俗亦中。

  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中我们还能看见智者大师理事圆融的入世精神,在此两大部中智者大师运用一系列的佛理,从理事、权实、本迹、体用、一多等各个方面揭示了“诸法”与“实相”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他以实相为理、为实、为本、为体、为一,以诸法为事、为权、为迹、为用、为多,认为“非理无以立事,非事不能显理,事有显理之功”,“用有显体之功”,“由实相真本垂于俗迹,寻于俗迹即显真本”,“亦不离权远求于实,权即是实,无复别权”——总之,“一即无量,无量即一”,既没有脱离实相的诸法,也没有超绝诸法的实相。“诸法”表明宇宙存在的差异性和变动性,差异性中又具有共同性,变动性中也具有不变性;“实相”表明宇宙存在的共同性和不变性,共同性中又具有差异性,不变性中也具有变动性。这就是说,宇宙存在的现象是具有共同本质的现象,宇宙存在的本质是差别万象的共同本质,宇宙就是这样一个既具有无限多样性又具有本质统一性的存在。

按照智者大师的这种宇宙存在理论,宇宙存在的诸法与实相、现象与本质,是一体的,也就是所谓的“当体相即”。“实相”作为宇宙存在的理体不是在诸法“之外”或“之上”独立自存的实体性的东西,而是对差别万法的共同本质的抽象概括。这种抽象概括不是凭空的、任意的,而是以差别万法的存在为基础。也就是说,实相不能脱离诸法而自存,它不是一个空洞的理体,而是“含备诸法”的,并且只有通过诸法的存在才能显现出来。同时,作为宇宙事相的诸法,虽然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是具有共同本质的存在,都内在地体现了宇宙实相,故谓 “一切诸法,莫不皆妙”。因此,宇宙存在既可用“实相”来代表,又可用“诸法”来表示;说“实相”则内在地“含备诸法”,说“诸法”也同样内在地“具足实相”,只有“言端”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差别。智顗一方面强调“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另一方面又说“即事而真无非实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正是对这个道理的经典表述。

    智者大师的这种“诸法实相”论,是对《法华经》“诸法实相”思想的全新解释和创造性发挥。在《法华经》中,“诸法实相”的原意是指“诸法的实相”,智顗则先把“诸法实相”分析为“诸法”与“实相”之二极,然后又运用“理事”、“权实”、“体用”、“一多”等一系列哲学范畴,论证了“诸法”与“实相”的内在统一,从而把“诸法实相”创造性地解释为“诸法即实相”,建立起一套诸法与实相、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的存在哲学。这种哲学强调“即事而真无非实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体现了《法华经》“世间相常住”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某些传统佛教派别把实相与现象对立起来、并进而否定现象的存在价值的思想倾向。重视世间万法的存在价值,通过对“诸法”的剖析来揭示宇宙的“实相”,是智顗“诸法实相”论的基本特点。
  


另外是智者大师提出将《妙法莲华经》的二十八品分成本迹二门。这是由智者大师所创,日莲继用了这一点。智者大师之所以判摄诸教目的只在于实现“实本妙圆”而不仅落于“权迹相缺”,就此一点论断什么智者大师仅是“迹”?这是否定了智者大师判教价值的可笑的说法,而若否定了智者大师的判教价值那《妙法莲华经》为末后圆乘的逻辑体系也将崩塌,以此日莲的教理依据也将自行覆灭。所以这是说不通的。

以前面的十四品为如来“迹(垂迹)门”说法,它的要旨是“开权显实”,就是开三乘之权而显一乘之实,阐明过去的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现在开方便的权门,目的是开示真实的妙理,会三乘归于一佛乘,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面的十四品为如来“本(本地)门”说法,它的要旨是“开近显远”,即是开近成的化迹而显久远的实本。

《法华文句》又把《妙法莲华经》的二十八品经文,先依佛教通例分作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以最初的《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到第十七《分别功德品》的第十九行偈共十五品半为正宗分;从此处以后到经末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第一到第十四品,是“迹门法华”;从第十五品到经末,是“本门法华”。在本、迹门当中,又各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下面,就从《法华文句》阐释四释、方便、五浊中了知《法华文句》阐释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1、因缘释:是以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为因缘,来解释经中的思想。四种悉檀3起初出现在《大智度论》卷一,龙树菩萨用它来说明释迦如来一代说法的方式。佛教传到我国,智者大师转用四种悉檀来作为解释经典义理的准绳。

  “悉檀”的原义是成就。智者大师追随慧思大师,认为“悉檀”是梵汉兼举:“悉”是汉语,意思是“遍”;“檀”是梵语,翻译为“施”。世界悉檀是随顺众生的乐欲,使他们心生喜悦;为人悉檀是随顺众生的机宜,使他们生起正信,增长善根;对治悉檀是用种种法药遍施不同的众生,使他们除遣贪、?、痴等恶病;第一义悉檀是令众生都能悟入诸法的实相妙理。四悉檀的要旨在于称机说法,在《摩诃止观》卷三说:“佛知众生种种性、欲,以四悉檀而成熟之。”4这样,佛对众生的说法就有了种种的差别,需要从四悉檀去了解佛陀说法的意趣。《摩诃止观》卷一说:

  圣说多端,或次说,或不次说;或具说,或不具说;或杂说,或不杂说。众生禀益不同,或次益,不次益;或具益,不具益;或杂益,不杂益。

  2、约教释:是依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的区别来解释经中的思想。起初用藏教意做浅近的解释,其次用通教和别教意做进一步的解释;最后再依圆教意做深入的解释。智者大师在分判佛陀一代教法中教化众生的佛法内容为:藏、通、别、圆四教。就此四教的义理,各释其法。例如:起初说一心是“意识”,其次说是 “阿赖耶识”,又次说是“如来藏”,最后又说是“一念三千”等。据《法华经玄义》卷八所说:

  四教中之藏、通二教为界内之教,俱证偏真之理。以入理之门有巧拙之殊,而生不同之八门;别、圆二教为界外之教,共证中道之理。入理之门有偏圆之异,故亦生不同之八门。

  3、本迹释:是依本地、垂迹两门来解释经中的思想。比如《妙法莲华经》经初的“如是”,依释尊最初成道来解释是本;依释尊中间以及现今作佛说经来解释都是迹。释迦如来于久远的往昔即已成道(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的本地、根源、本体之说是实体;新近示现的佛陀(伽耶始成之身),以显示本佛为教化众生而自本地应化垂迹之说,是应迹、影现。《妙法莲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说:

  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4、观心释:是依观行来解释经中的思想。比如在解释“王舍城”时,说“王”即是八识心王,“舍”是心王的住处即五阴。观心时,对五阴加以分析而观为 “空”,这是藏教;体达五阴即空,即空是涅?,是通教;观由伏灭五阴中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别教;观五阴即法性,法性无受、想、行、识,一切众生即是涅?,不可复灭,毕竟空寂。这样的涅?即是真如法体,是圆教。

智者大师又一经内容深义所设了五种体例即“五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辨体;第三、宗致;第四、力用;第五、教相。就五重玄义的次第说,首先以一代教中,经经各有名称,故以释名为第一。其名称下必有所诠之法,以为经体,故辨体为第二。一经之所说,必有所主的修行,所主即是宗,故明宗为第三。有如此的修行,必有功力,功力即用,故论用为第四。而后区别何时所说、何教所收、摄属偏圆大小何者,故判教为第五。如此顺次联关,以释显一经的深义。


兹以《法华经》为例。首先‘释名’,谓法是权实一体的妙法,喻是华果同时的莲华,故以法譬名。其次‘辨体’,中道实相是本经所诠的妙体,故以实相为体。其次‘明宗’,修实相行为因,证实相理为果,故以一乘之因果为宗。其次‘论用’,大乘妙法,开示圆机,迹门断权疑,令生实信;本门断近疑,令生远信,故以断疑生信为用。最后‘判教’,此经纯圆独妙,与偏小的诸经殊异,恰如醍醐与乳、酪、生酥、熟酥不同,故以无上醍醐味为教相。


为明了五重玄义的实用起见,所以就《妙法莲华经》来作一个例。

第一释名。‘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法’即是指十界十如权实的法;‘莲华’是譬喻。因为莲蓬所以有华,华开莲便显现,莲成华便残落。就此三义可以有二重譬喻︰第一譬喻如来的真实与权巧,因为真实所以用权巧,权巧开真实便显现,真实成权巧便废除了;第二譬喻如来的法本与化迹,因为法本所以用化迹,化迹开法本便显现,法本成化迹便废除了。‘经’是圣人言教的总名,所以‘妙’是开发如来秘密的奥藏,‘法’是指示权实的正当轨则,‘莲’是指如来久远的正果, ‘华’是会通不二的圆融道路,‘经’是指定声音为佛事。


若以总别分此五重,名是总;体、宗、用三者是别。再以能所加以分别,最后的判教是能判;中间的体、宗、用三者是所判。体、宗、用三者与三德相较,体相当于法身,宗相当于般若,用相当于解脱。在三轨中,体相当于‘真性轨’,宗相当于‘观照轨’,用相当于‘资成轨’。第一之释名能统摄此三者,最后的教相亦以此三者定一代教法的分齐。


了解了经部科判,再来说“一念三千”就容易多了。以上种种已经说明本迹之判大可至全教,小可至一名词,如“妙法”妙为本,法为迹,“莲华”莲为本,华为迹。“一念三千”的根本原理则是将“本迹圆一”的妙理系统的阐释出来,是打通权实本迹的至圆妙理,若把“一念三千”都分别为本迹之殊,这只能说明对“一念三千”还没有正确的理解。虽然智者大师运用了方便品的“十如”是与“十界互具”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一念三千恰阐明了每一如,每一界都互摄互通着致圆佛性。以上种种皆可说明智者大师所创的“一念三千”佛法是根据整部法华经而阐述的“本迹皆备”“理事圆融”的妙法。


“天台智者大师...迹门的释尊是始成正觉(回答:请仔细阅读《法华文句》释如来寿量品部分),没有明示佛的本因(回答:诸法实相),也没有明示佛的本果(回答:本末究竟),也没有明示佛的本国土(回答:十界互具)。
智者宗下 发表于 18-1-2010 05:53 AM

所谓理和事的差别就是在于一个是完全根据方便品的理解悟出一念三千法门,然后根据观心观念去修一念三千法门。而事是根据寿量品悟出一念三千法门中的根本——佛的本质而得的。理之一念三千是一个理念,一个观念,通过观心观念的修行方式去修行,但是却没有一个真正的方式去涌现佛界,将九识心王涌现。

但是事之一念三千是基于理之一念三千悟出而来。所以没有天台智者这番成就,也没有日莲大圣人的成就。日莲大圣人从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法门和法华经寿量品去悟得一个能够真正涌现一念三千法门的根本——佛界的修行方式。

所以你也是有一些对,天台智者大师是为了事之一念三千而说出一念三千,但是他的阶段是停留在理之一念三千,而日莲大圣人继承和完成了事之一念三千的使命。

还有一点就是,理之一念三千是基于方便品而悟出,事之一念三千是基于寿量品而悟出,凡是缺一不可。

最后,感恩大大和我分享那么多佛法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2010 03: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络侠客 于 24-1-2010 03:57 AM 编辑
所谓“下种”之说,正如智者大师所比喻的“如世药味,如世药方”一样,智者大师在其所有著作之中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性有相当丰富的法门予以赐予,而这些法门都是引勾至圆的方法手段。其中包括了“念佛法门”。就算在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都不经相同,不同根性的众生需要以不同方式的法门予以引导,比较智者大师所给予的法门之丰富,所蒙之一切,日莲佛法只会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显得单一了许多。

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说阿弥陀佛就要来的轻易了许多。

说“在净土五经中,释尊是没有提到阿弥陀佛如何成佛,”显然这是没有读过《净土五经》的无稽之言。

《无量寿经》第四品经文:“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有大国主名世饶王,……号曰法藏。”第五品:“结得大愿。……修习功德,满足五劫。”第九品:“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非过现未来,……现在西方,法藏成佛,于今十劫。”

《无量寿经》第四、五品是阿弥陀佛的传记、本生故事。“无央数劫”是讲阿弥陀佛的因地,这个时间太久远了。十劫”是讲他现在示现作佛。

《化城喻品》是说“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没有说“念妙法莲花经”经名成佛。若以此而言,金刚经: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经: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金刚经: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当然这一点,并不能降低丝毫《妙法莲华经》的经王价值,因为“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因为诸佛菩萨皆常乐说“妙法莲华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妙法莲华经》普含一切义理。

“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而“见受持读诵”更为难得。受持,有受持文,读诵通利;受持义,深解义理;受持行,更能如说修行。所以受持读诵法华经比单闻念经名更要难得高尚,也只有如法华经义受持名者,才为真受持。

在《妙法莲华经》释尊更注重的是宣说义理与菩萨事迹,在劝持名号方面相对劝持“南无观世音菩萨”比劝持法华经名要来的更多,甚至在《妙法莲华经》中提都没提到过《南无妙法莲华经》五字真言,这更比不上释尊在净土经中所系统宣扬持念“南无阿弥陀哦佛”了。但我认为并不影响持此经名的力量,我要说明的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的持念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法门,但不是唯一最高的法门。

释迦摩尼佛菩提树下成佛以来,行住坐卧皆具妙理,若说在法华经以前所开讲的一切经典都要打破,那是对释迦摩尼佛大半身的否定,也是变相的诉说释迦摩尼佛的其他经典皆是妄语,这却有谤佛之嫌。若要说释迦摩尼佛在说法华经以前所说的一切经典皆是为法华经做准备,由此为由推翻之前一些经教中所宣示的教义与法门,这就如同说是把法华经中的“会三归一”直接改为“废三显一”。释尊并没有那样说,释尊在法华经中说:“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就是说释尊单在法华经中破天荒的宣示了之前一切权教的真正价值与归趣,乃是“令众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由此便把释尊一生的教化圆满的贯一起来。

而“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只是阐明在《妙法莲华经》中不说之前诸方便,单独开显未曾宣说的实相义理,这并不是以此拆毁一切经典的论义,因为如同药方的诸多教义是针对不同种性的众生而立,除非能拆毁一切众生之种性。而正因这一未曾宣说的义理可以使得一切不同的方便诸法得以最终肯定的“会三归一”这才是《妙法莲华经》旨趣。

“阿弥陀佛是靠妙法莲华经5字得以成佛”这在任何经典都没有提过。舍利弗和阿难虽不是靠阿弥陀佛号成佛。但东南西北上下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见佛说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皆说到了两位菩萨依靠念佛法门成就的本生。虽然这些经典没有直接提出念佛之如法行持便是如《妙法莲华经》之法,但是释尊的早已成佛的暗通《法华经》之者,这些法门也是暗通《法华经》的佛所说,以致释尊末后说出“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的“会三归一”的一乘佛法才让这些权法得以实法的贯穿与统一。虽然这些经典还没有阐述到《法华经》的至圆之理,但对于受众来说,正因为“会三归一”,法华经才是普摄一切诸法的最高甚深妙法。


若有冒犯敬请宽恕,欢迎交流。
智者宗下 发表于 18-1-2010 07:40 AM


冒犯之说,极为严重,不敢不敢。
虽然小弟完全不认同你的言论,但是我会维护你的言论自由。


所谓“下种”之说,正如智者大师所比喻的“如世药味,如世药方”一样,智者大师在其所有著作之中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性有相当丰富的法门予以赐予,而这些法门都是引勾至圆的方法手段。其中包括了“念佛法门”。就算在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都不经相同,不同根性的众生需要以不同方式的法门予以引导,比较智者大师所给予的法门之丰富,所蒙之一切,日莲佛法只会唱念“南无妙法莲华经”显得单一了许多。


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就以权实来说,无量寿经是权大乘教法,法华经是实大乘教法。权乃假定之意;实乃真实之意。两者其实是不能放在同等上来比较。

释尊为了引导众生入于实教法华经,随应众生的机根而说出权宜之法,也没明示一切众生的成佛。但是实教法华经是在方便品和提婆达多品说出二乘、女人和恶人皆能成佛的伟大证明和人权宣言。这一点,无量寿经和法华经是处在对立的立场。虽然你说此乃下种法门,但是下的种却不是法华经的种,也不是一切众生的成佛的种。

说“在净土五经中,释尊是没有提到阿弥陀佛如何成佛,”显然这是没有读过《净土五经》的无稽之言。

《无量寿经》第四品经文:“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有大国主名世饶王,……号曰法藏。”第五品:“结得大愿。……修习功德,满足五劫。”第九品:“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非过现未来,……现在西方,法藏成佛,于今十劫。”

《无量寿经》第四、五品是阿弥陀佛的传记、本生故事。“无央数劫”是讲阿弥陀佛的因地,这个时间太久远了。十劫”是讲他现在示现作佛。

法华经是在无量寿经之后,所以无量寿经没说阿弥陀佛如何成佛,但是未必法华经没说过。所谓的因缘果报,如却一都不能算是真实之说,所以法华经成就了果报,说出了因缘。

的确如你所说,释尊在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佛的传记、本生故事,但是那是阿弥陀成佛的果报,但是释尊没有在无量寿经说出阿弥陀成佛的因缘。这就是之前我所说的本因妙和本果妙的差别。

所以在法华经,释尊是明示了阿弥陀成佛的因缘,说出阿弥陀佛是依妙法莲华经作佛的。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我可以断言,权大乘教法是为了说出实大乘教法而铺路,权大乘教法说出成佛的果报,实大乘教法说出成佛的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5-2024 05:26 AM , Processed in 0.06058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