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579|回复: 2

二十一世纪大都会的语文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4-2004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一世纪大都会的语文教育


〔新加坡〕周清海


提要  二十一世纪华人大都会的语文教育将面对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与民族化的问题。双语教育的模式将逐渐形成或面对调整。语文能力的训练将放在首要的地位。怎样将语文教学和资讯科技、思考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也是应该思考的。本文在这些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  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与民族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一些大城市,以及台北、高雄、香港,都将是或将发展为繁荣、先进的国际大都会。资讯科技的发达以及和国际上的紧密联系,都将使这些大都会里的语文教学与过去的语文教学不同。我们必须从一个大都会的内在和外在的需要,来重新考虑和设计语文教学。
    大都会里的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国际化、现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更突出国际化与现代化的重点。教育机关必须向国际开放,教育课程也必然要和国际接轨。培养国民具有国际化、现代化的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语文教学方面,怎样让学习者更有信心、更方便地在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环境里学习与应用语文,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任务。但是国际化和现代化必须以本土化为基础,因此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民族化、本土化教育,将更受重视,借以树立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在面对国际化和现代化,这些地区的教育将更重视价值的取向。
    大都会的外在联系,使国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语文教育在国民教育里肩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国民。尽管我们已经不再是生活于“秉烛夜游”的时代,但却也需要保留“秉烛夜游”时代的一些特点。这是文化性格的认同问题,也是文化历史传承的问题。新加坡和中国大陆的大都会,以及香港、台湾,都将各自在这方面向语文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再从更广大的华人社区着眼,保留华人文化彼此间的认同,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面对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下,华人社区设法保留这些文化上的共同点,更显得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更全面地来看待华文国际化的问题,并且认真探讨和对待语文教材中保留共同文化核心的问题。我曾经提出这样的建议:
    一、成立一个类似英国文化协会的机构,全面地推广华语文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个机构,应该负责培训师资,或者和当地有关的教育机构协办师资培训课程,提供奖学金协助各地青年到不同华人社区的高等学府深造,并促进华人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编撰和出版各种有关中华文化和其他内容的分级读物,以及其他多媒体教材。这些读物或教材,对在双语环境下学习华文的社区,将起很大的作用。
    三、逐步展开各种商业和体育活动,以促进华人之间的习俗认同。在语言上,我们有所谓的语言计划,作为社会工程之一。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华人大都会之间,有计划地推行一些有意义的习俗,作为社会工程里的习俗计划,这对华人大都会之间的联系以及其他地区华人之间的文化认同,都有帮助。
    我们可以借用大陆“一纲多本”的说法。二十一世纪大都会里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水准和语言规范化,以及华人共同的文化认同方面,应该尽量维持“一纲”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语文水准、语文规范化以及文化认同的课题上,应该尽量彼此靠拢,避免差异太大。其他的内容,将会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是文化方面的“多本”。
    符合大都会对外了解需要的新教材,和培养文化特性的教材,用什么办法让它统一在一个语文课本里,是我们应该探讨的。比如,以“人”为主题而设计的语文教材,可以谈机器人、超人、人种以及北京人,可以将现代和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讨论爱情观的现代文章和古典情诗欣赏,也是可以结合的。教育与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的课题,但在古代文献里,一定有不少讨论这些课题的资料,是不是可以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阅读的作品不限于现代,但表达应该是用现代语言。内容上注意现代与历史的结合,语言能力的培养上注意阅读理解与写作的结合,可能是将来教材设计,语文课本编撰应该思考的方向。并且这种结合,可能只有在以单元为结构形式的教材才做得到,传统的文章选读似的教材一般是较难做到的。
    新加坡以外的地区,华文教学的本土化教育和民族化特性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在新加坡,本土的社会环境和其他地区不同,所以本土化与民族化,在语文教育方面,就必须取得平衡。掌握中华文化与语言有助于提高新加坡华族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在化为内在力量之后,能使人经得起灾难、政治动荡与战乱的考验。“如果我们只使用英语,荒废了母语,使它沦为第二语文,我们的内在力量就会被削弱,我们也将成为无根的浮萍。”语文与民族的文化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新加坡华文教学里保留民族文化的特点,是必须的。也就是说,新加坡和其他华人地区的语文教学,无可避免的,将会保留许多文化上的共同点。但在效忠国家的大前提下,新加坡华文教学的民族性特点应该怎样保持下来?民族性特点应该放在怎样的尺度下来衡量?都是比较敏感的课题,也是执政者所关心的问题。
    新加坡华人在融入本地社会后,在精神和思想意识上,与其他地区的华人有所不同。虽然大家都保留着基本的文化规范、习俗、语言特征和传统价值观,但凭口音、措词和外表,人们还是可以把新加坡华人和其他地区的华人区别开来。新加坡华人认识到,在发展中华文化和语言的同时,必须照顾到多元种族的背景。新加坡是处在以马来回教徒为主的东南亚大环境中。新加坡的命运,紧密维系在东南亚。新加坡华人的政治立场,是牢牢建立在国家利益之上。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独立国家。
二  双语教育模式的形成与调整
    语文教育和民族的身份、经济机会、政治权力的掌握有密切的关系。考虑语文教育问题,除了民族性之外,也不能忽视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的因素。在大都会里,掌握了双语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政治作用,必然更受到重视。因此,在二十一世纪里,双语教育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双语教育的模式将在这些华人大都会里逐渐形成,或者逐渐调整。
以新加坡、香港来说,英文是使人在社会阶梯里向上发展的工具。英语的这种作用在二十一世纪里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新加坡、香港的中英双语教育将要继续保留和发展下去。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两个地区的双语教育也必然会进行一些调整。现在台湾开始在小学推行英语教学,也和大都会的需要有关。但是双语教育和民族语文教育怎样取得平衡,双语的水准应该定在怎样的标准之上,双语的应用空间怎样分配等等,各地区将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双语教育模式。
    新加坡通过双语教育政策,将说华语与方言的社会转化成说华语和英文的社会,这方面的努力是非常成功的。通过双语教育,使就业的不平等现象消失了。但是,这些成功或多或少是建立在牺牲母语教育的基础上的,即母语教育的程度因此降低了。在文化认同方面,也付出一些西化的代价。在所有华人地区里,新加坡可能是西化得比较厉害的。在短短的二十多年之内,新加坡华人从本来以说写华文为主的社群,变成为一个以说写英语为主的社群,而社会上应用的中文,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相比,其程度是比较低的。根据中文社区语言差异共时语料库(香港城市大学Livac共时语料库)的统计,1995-96年,新加坡应用的汉字总数是3642,在四个地区里是最低的;应用的词条是25642,也是四个地区里最低的。1996-97年,新加坡应用的汉字,不同的汉字总数是4054,是四个地区里最低的;词条是39262,也是四个地区里最低的。
    新加坡全民华文用字量和用词量都偏低。两年平均用字量是3848,和四个地区的平均用字量5522,差了1674;和平均最高用字量4527,差了679字。两年平均用词量是32452,和四个地区平均用词量111610,差了79158个词条;和四个地区的平均最高用词量的50035,差了17583个词。也就是说,其他三个华人地区报章上出现的许多用词,对于新加坡人来说,可能都是陌生的。这在应付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前景,新加坡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以目前新加坡双语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双语人才,是难以和其他三个地区竞争的。
    大都会之间交流的需要,必然出现主导语言。以华人社区来说,主导语言应该是华语。香港政权移交之后,广东话做为分别香港人和大陆人的政治作用将逐渐消失,所以我在1996年的一篇文章里针对香港的语文教育说了这样的话:“香港的特殊社会需要,‘二文三语'的教育制度将会继续保持。不过二文的程度可能出现中文为主、英文为副或英文为主、中文为副的两种情况;而中文为主、英文为副的教育,将更有发展的前景。普通话也将更普及,更有计划地加以推广。这也意味着‘二文二语'的教育,无论是以英文为主华文为副,或以华文为主英文为副,将比‘二文三语'更有发展的空间。”这个发展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必将更加明显。
    新加坡方面,在两种语文的互相竞争之下,华族的方言逐渐消失,华语成为华族社会的主导语言。我和吴英成博士在《第20届讲华语运动的新起点》一文里说:“就语言计划的成效而言,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无疑是成功的。官方人口统计数字也清楚地显示以华族方言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人口,由1980年的76.2%急剧下降至1990年的48.2%,反观以华语作为主要家庭用语的人口却从1980年的13.1%急速上升至1990年的30%。教育部华裔小一学生最常用语调查也显示相同的趋势:以华族方言为主要家庭用语的人数由1980年的64.4%锐减至1989年的7.2%,以华语为主要家庭用语的人数则由1980年的25.9%剧增至1988年的69.1%。这些数字标示着华人祖籍方言已经失去在最保守的语言堡垒里的主要地位,由华语取而代之。”新加坡前十年讲华语运动已经完成其阶段性的历史任务,所以李光耀先生对推展十年的讲华语运动的总结是:新加坡华人现在都接受华语为家庭和社交用语。
我和周长楫教授对新加坡闽南话做了调查,发现:“由于新加坡语言环境和语言政策的影响以及文化、教育、媒体传播等因素的制约,现时二三十岁及以下的青少年,许多字(词)已读不出闽南话的读音,错读、文白读音混乱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别说许多生动活泼而又富有表现力的闽南话词语他们说不出来,就是一些日常的用语,他们也懂得不多了。我们曾对某初级学院的四十位学生做调查。这些学生家里的祖辈或父辈中至少有一个是闽南籍的华人。学生也多少会说闽南话。我们选了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词语100个,分成自然现象、亲属称谓、动植物、生活用具、身体部位、疾病卫生、人品职业、动词、形容词、方位词和代词等十类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是:会听的比重比会说的比重大一些。在这一百条词中,能听懂八十条的还不到一半,能说八十条的只有五分之一。比如我们询问的自然现象的十条词语:日头太阳,月娘月亮,敲雷打雷,落雨下雨,天光天亮了,早起早上,下昼中午,下昏晚上,今仔日今天,明仔日明天。能听懂七条的只有25人,而能说出七条的只有15人。我们问的代词有三条。如:家己自己,即带这里,迄带那里。能听懂三条的有26人,能说出三条的还不到一半,仅18人。青少年一代掌握闽南话词汇量之少已达到惊人的地步。说闽南话时,英语、华语和闽南话混合成句,使得一句闽南话变得不伦不类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了。如果照此发展下去,过不了多久,就可能产生出多种语言和方言混种的‘新方言'。”方言的逐渐消失,是不可挽回的。它反映了新加坡华人社会有语言简单化的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这种趋势将会更为显著。
    新加坡社会的顶层语言并不是华语,而是英语。政府透过学校所施行的双语教育、行政语言等手段,使英语成为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技、行政等领域的高阶强势语言。无论是在工作场合或行政机构,所有的正式场合,英语都被普遍作为主导语言。据199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在家里使用英语交谈的华人家庭,也由1980年的10%倍增到1990年的21%。因此自1989年以来,新加坡讲华语的家庭从69%减少至今年的56%,跌幅大约是每年一个百分点。如果让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再过几年,在家里使用英语的小一学生人数,就会超过使用华语的人数。新加坡新闻与文化部部长杨荣文准将说:“我们必须密切观察这种趋势,并妥善处理,否则我国讲华语的人口会大量减少,华文程度也会降低。如果大多数的华人不把华语当母语,只在学校里学习而不在家中使用,这将对我们的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懂得华文华语的人越来越少,对新加坡来说,这将是一场悲剧,而这个悲剧不只是语言上的,更是文化上的,政治上的。为了不让以英语为主流的西方政治文化在新加坡继续扩大它的影响力,避免使自己(华人)沦落为一个丧失自身文化特性的民族,后十年讲华语运动的目标逐渐转向英校背景的华人,口号的主轴也开始从“少讲方言”转移至“认识文化”。推广华语委员会主席也改由英校背景者出任,并以英语作为主要宣传媒介,从而协助受英语教育的华人有效地学习基本华语会话。透过一系列活动,包括华语辩论会、为商人举办的华语演讲比赛和华语影片首映会,同时还出版《时代英汉常用词手册》,帮助受英文教育的华裔新加坡人使用华语。从推广的课题与交际功能而言,前十年的讲华语运动偏重在日常生活交际的话题;后十年的讲华语运动则以认识中华文化为主轴,例如介绍华人的节日风俗,引进中港台的华语电影、华语戏剧相声等文化性节目。另外也着眼于近年来崛起的中国市场,开设许多学习商业华语的实用课程,并期许新加坡能成为中文网络的另一重镇,分享中文电子商务的大饼。华文网际网络的迅速发展必将为华文网页、资讯与服务提供广大的市场。新加坡要在这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提高华文程度。只有中英两种语文能力都能应用自如,才能凭借两种语文的优势,同时从中英文网际网络中获取知识和寻找机会,而从中获益。
    新加坡国内推广华语,以及二十一世纪以后大都会之间发展起来的华人主导语言-华语,将有助于新加坡扭转华文式微这个趋势。也就是说,华人大都会里发展起来的主导语言,将带动新加坡的华语文教育。杨荣文准将甚至认为:“华语已成功取代我国社会过去普遍使用的各种方言,政府现在的目标是把华语提升为华人社会的高层语言(highlanguage),使它同沟通各族人民的英语并驾齐驱。”提升华语为华族的高层语言,将有助于保存及发扬华族文化。为了配合提升华文为华族高层语言及建立资讯社会的目标,新加坡政府也鼓励开拓应用华文的新领域,并充分利用在中国、香港和台湾迅速普及的华文网际网络,为推广华文的使用提供无限的空间。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华人大都会主导语言的出现,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也必将做出适当的调整。
华文在新加坡可能成为与英文并驾齐驱的语文吗?有人认为“在多元民族社会,华语不太可能与英语并驾齐驱,必须要接受以英语为社会主导语言。然而,在华人社会里,华语绝对可以成为高层语言。目前已经可以见到这样的趋势。人们在一些正式场合中广泛使用华语,并不觉得讲华语不恰当或别扭,证明讲华语运动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我认为在华文有更广大的用途时,华文逐渐取得与英文并驾齐驱的地位,是可能的。而在教育方面,“随着华语文商业用途的扩展,以及华语文教育和中国教育体系的联系的可能性,在新加坡出现比较平行的或偏重于华文的双语教育,可能性是存在的。”一些英文教育出身的人士也感到这个变化的到来,因此有人认为20年来的华语运动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代应该是华文复兴的时候了。
    1993年4月3日,台湾教育部宣布今后“将母语教育列入中小学正式教育活动范畴,不妨碍推动国语的前提下,让中小学依兴趣及需要,以选修方式学习闽南话及客家话。”试行至今,母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约有以下数端:1、师资短缺,合格教师难觅,2、教材缺乏,3、文字及音标符号紊乱,4、教学时数过少且未纳入正规教育,5、缺乏母语教学理论以及指导。闽南话在台湾被赋予高度的政治意函,本土素材及语言也大量运用在电视连续剧或流行乐坛。但在对外的价值上,台湾的闽南话、客话等母语,显然和华人地区之间的主导语言-华语,不能相比。“自从政治解严以后,台湾闽南话研究如火如荼展开着,可惜12年来成绩还不够理想。所以形成这个局面,最重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台湾闽南话至今仍未取得应有的‘教育权';其二,台湾政客短视,只以它做为换取选票的工具而已。”在学习与应用上,我看不出闽南话有什么发展的前景,因此很难取得重要的“教育权”。尤其在二十一世纪里,和外语的相对竞争下,闽南话更难在正式的教学里占一席之地。所以,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里,台湾可能发展出自己的双语模式,就是以华人主导语言为主和外语为辅的双语模式,但绝对不是母语和华人主导语言的双语模式。
三  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资讯科技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掌握更多种类的语言,具备更深厚的语言能力,或者掌握属于特定主流社群的语言,都会因此获得更多更大的利益。在大都会里,更是如此。因此,怎样更有效的教好语言,让学者更快学会语言,更好地应用语言,便是语言教学人员的首要任务。二十一世纪大都会里的语言教学,将会更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语言知识的灌输。把语文当“小百科”的做法,将面对更大的压力。一切的语言学知识,只有为语言能力的培养服务,才有意义。怎样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语言知识、文史等百科知识,让语言教学轻装前进,会很快地被提到日程上来。
    吕叔湘在谈到中国的语文教学时说:“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我以为今后必须狠抓高等院校里的公共外语的教学,达到大学三、四年纪学生能阅读本学科的一般文献,研究生都学好第二外国语。同时,高等院校招生一定要考外语,否则中学生不肯认真学习。”这是1978年说的话。在二十一世纪的大都会里,必然要求更有效率的语文或外语教学,容不得我们在语文教学里“跑野马”。
    资讯科技的发展,为华文的使用开拓新的领域与前景。就新加坡来说,已经全面展开研究如何推广华文网际网络。我们注重四方面的工作:推广与普及华文网际网络的认识和使用;鼓励更多国内外企业提供华文网际网络服务,以开拓网上资讯;开发华文网络科技和培训这方面的人才;以及建立全球联络网,使新加坡成为中英文网际网络的交集点。这种发展,对华文的使用范围以及文风,将有重大的影响。华文在新加坡的应用价值,也将全面提高。
    发达的资讯科技也向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语文教学人员必需充分利用资讯科技所提供的便利,使语文教学更生动、深入;使语文教学和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电脑资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随时随地提取资料,学习语文的方便。资料的提取和应用,要求提取者具有判断和组织的能力。在资讯科技的支持下,语文在交往互通方面,也就有更大的应用空间。
华文教师不再是资料或知识的提供者,而将是思考的训练者。怎样使华文教学更具有思考性,怎样利用资讯科技所提供的信息与功能,来提高华语文教学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所面对的课题。例如我们可以利用“Insert-comment”(插入-评述)所提供的方便,将必要的信息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在需要时参考:
《亚洲华尔街日报》上周刊登了一则报道,呼吁亚洲国家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向前菲律宾总统拉莫斯看齐。
    学生如果将鼠标指着上面的生词,所有提供的隐藏着的注释,甚至是读音,都会出现。学生可以从语境里去了解生词的意义,能更具体地掌握生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教学很有帮助。
    文言的教学也可以利用这个方便,将生词的注释,语法的分析,语译以及一些老师认为必要的说明,利用“Comment”(评述)所提供的方便,将必要的信息提供给学生。这些信息,在学生自己认为必要时才显现出来。如: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所以无敌也。
    这一段的语译“因此,太山不嫌弃一块土壤,就能够造成它的崇高;大河、大海不挑剔一条细流,就能够成就它的渊深;帝王不排斥广大的人才,就能够光大他的德业。所以说地区不分东西南北,人民不分本国外国,四季充足美好,连鬼神都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只有在学生认为需要时,才用鼠标显示出来。没有用鼠标指示时,学生只看到文言文本,没有看到语译或其他资料,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直接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马上从隐含的说明里得到回馈,而不必等到老师批改之后,发还作业,才得到回馈。“Comment”(评述)所提供的这个方便,能让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自己编写教材。
    文言教学失败的原因很多,老师注重语译,学生只看语译,而不注意文言文本,可能是失败的原因之一。现在有了这个方便,语译必要时才出现,对培养文言的阅读能力,或复习都很有好处。
    文学作品的分析、欣赏,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方便,将自己编写的分析隐藏起来。在学生自我分析之后,才让他们对比老师的分析。这样编写的教材,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MicrosolfExcel”所提供的检索方便,对语文老师编写词语索引,非常好用。在文言学习方面,如果将学过的文言生词输入“Excel”,学生既可以检索该生词,也可以根据需要,检索语素,从不同的词汇中了解语素的意义。对于现代语言的教学,也同样有用。我们可以通过关键字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或者通过另一种语言进行相对词语的检索。只要语文教师充分了解现代资讯科技,充分利用现代资讯科技,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局面。
    有很多华文教学人员认为现在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他们认为现在的学生都太现实,不愿意学习语文,更不愿意学习只有文化价值的古文。如果这个观察是正确的,那么这种现象将随都市的现代化而更加严重。但是,我想,如果语文教学人员充分了解现代资讯科技,在语文教学里充分利用现代资讯科技,使语文教学现代化,实用化,并且将语文教学和思考结合起来,一定能使语文教学更能吸引学生,有更大的突破。比如,作文教学如果能和资讯科技所提供的资料结合,效果可能比命题作文更好。
    [例一]新加坡刚刚取得独立,失业率非常高。高失业率带来社会与政治的不安定。新加坡政府决定把发展工业当作提高就业率与国家增长的主要手段。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低教育的劳动力,都是在工业化道路上必须克服的障碍。
    (学生从网络上找寻资料,回答下列的问题、完成下列作文)
    1、在工业化初期,政府面对哪些难题?
    2、怎样克服这些难题?
    3、工业区必须设在哪里?
    4、为什么你会选择这里作为工业区?
    5、根据阅读的资料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例二]新加坡人口老化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到了公元2030年,60岁和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占人口的28%。照顾老年人将是政府一项沉重的社会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使这项负担不至于对国家增长和国民生产力造成影响?
    (学生从网络上找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完成下列作文)
    1、政府要减轻老化的社会负担,应该怎样做?请提出一些方案。
    2、怎样维持生产力?请提出一些方案。
    3、根据你所阅读的资料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这两个例子的说明及要求,提供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找资料,并在找到资料后,进行分析,而后写成文章。这样做,是不是比命题作文好一些?训练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对于培养学生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以及表达意见的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这种训练是现代化大都会里所需要的。又比如古文教学。李斯的《谏逐客书》,时代距离现在非常遥远,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但是,如果我们将文章和现代的人事关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不同。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李斯是外国人,他要写一封和当时可能出现的政策相反的文章,而文章又要能送到秦始皇的手里,他必须注意些什么?写这一篇文章,要不要注意秦始皇的性格?秦始皇是怎样的一个人?要不要注意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的结构怎么样?文章里有哪些你认为写得好的文句?请选录下来,并说明为什么写得好。其实,这样做是“古为今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大都会里的人,都是很现实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只有朝“现实”的方向努力,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资讯科技的发展,语文教师,尤其是华文教师,充分利用现代资讯科技,充满信心地和现代资讯科技接轨,是对自己不能逃避的挑战与要求。

作者简介
    周清海,男,1941年9月生,博士,南洋理工大学教授,现任新加坡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语法纲要》、《中国语文散论》、《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等,论文散见《中国语文》、《中国文字》等刊物。(通讯地址:Centre for Chinese Language & Cultur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inese Heritage Centre 12 Nanyang Drive Singapore  637721  Republic of Singapore.)



    (上接123页)
何伟渔  1985  《延伸式修辞初探》,《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
李裕德  1985  《新编实用修辞》,北京出版社。
王希杰  1983  《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
吴士文  1987  《语法修辞的结合问题》,《修辞学习》第1期。
邢福义  1987  《语修沟通管见》,《修辞学习》第5期。
一  言  1984  《“增饰”漫议》,《修辞学习》第2期。
张炼强  1988  《试谈语法中的修辞反映》,《修辞学习》第4期。
张寿康  1988  《谈语法与修辞的结合》,《修辞学习》第2期。     
郑远汉  1980  《关于修辞学的对象和任务》,《华中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  1987  《语修结合纵横谈》,《修辞学习》第2期。
———  1995  《结构变换修辞论》,《修辞学习》第1期。

作者简介
    汪国胜,男,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汉语方言,也涉及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出版著作2部,在《中国语文》、《方言》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通讯地址: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  430079)
    柯建刚,男,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记者,发表各类文章200余万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4-2004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你好厉害,每次都找到这类似的佳文,这篇那里拿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花無缺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7-4-2004 04: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用心去阅读完整篇帖子,我看最少要30分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5-2024 03:37 PM , Processed in 0.06546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