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199|回复: 51

谁是你心目中千古名相之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11-2007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古名相之多,谁是名相之最

[李斯]

(?—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萧何]

(?~公元前193) 西汉初年大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同汉高祖起兵,为沛丞。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使汉高祖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隐ur争夺天下,鯷ur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见汉律)。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


[曹操]

(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魏征]

(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又说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狄仁杰]

(630-700)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单选投票, 共有 84 人参与投票
8.33% (7)
10.71% (9)
5.95% (5)
39.29% (33)
7.14% (6)
9.52% (8)
4.76% (4)
1.19% (1)
8.33% (7)
4.76% (4)
您所在的用户组没有投票权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11-2007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拯]

(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北宋仁宗时进士。曾任州、县官,后升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御史中丞、枢密副使。他为官刚直不阿。他主张对外严修武备,精选将才,招募义勇,广储粮食,以抵御外侮;对内抑制宦戚特权,选用贤俊,广开言路,整饬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强调立法必须既要对国家有利,又要对百姓无害;反对随意变更法令,主张务德慎利,明正赏罚 。



[司马光]

(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土。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张居正]

(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①整顿吏治。张居正目睹嘉、隆时期的混乱政局,认为其症结在于吏治腐败,官僚们“虚声窃誉”,“爱恶交攻”,结果吏治不清,贪官为害,故救时之急务便是刷新政治。

万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其方法是逐级考核,随事考成,“抚按以此核属官之贤否,吏部以此别抚按之品流,朝廷以此观吏部之藻鉴。”(《张闹夜???纷嗍?)以部院考查抚按,以六科监督部院,以内阁督察六科。实行相互制约、监督,借此提高内阁权力。同时,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加强对生员的控制,重用人才,裁汰“冗员十二、三”。结果,行政办事效率提高,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明史》卷213《张居正传》)。②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张居正安定边防的方针是“外事羁縻,内修战守”。

当时,北边战守的重心在蓟州。隆庆元年,调任御倭名将谭伦、戚继光主持蓟州防务。戚继光以曾对倭作战的浙兵作骨干,加紧练兵。他根据蓟州地理条件和蒙古兵作战特点,决定使用战车,并以步、骑配合作战。他又修补长城,建筑敌台一千多个,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戚继光整饬边备的工作得到了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北边的安全。辽东方面,经过王崇古、方逢时的修边墙,开屯田,战守力量也加强了。

至此,长期以来“虏患日涂,边事久废”的局面得到扭转。在边防巩固的基础上,张居正还通过和谈来改善明朝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停战议和,互市贸易,“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水,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明史》卷222《王崇古传》)③量入为出,节缩开支。为挽救当时的财政危机,维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张居正一方面裁减冗官冗费,节省皇室的费用。另一方面,严加催征田赋和清理逋欠。万历初年,下令“自隆庆改元以前逋租,悉赐蠲除,四年以前免三征七”。

万历二年(1574)规定,拖欠七分之中,每年带征三分。第二年又定“输不及额者,按抚听纠,郡县听调”。并用考成法来严厉督促官员奉行。经过一番整顿后,明王朝的财政收入有了好转。④丈量土地,打击豪强。万历五年下令清丈土地,凡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竣事。万历九年清丈基本完成,全国田亩数字为701万余项。对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⑤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参见《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封建统治者,为了挽救明中叶以后积弱积贫的统治危机而搞的一场改良运动。经过改革整顿,阶级矛盾暂时缓和了,社会经济也有相对的恢复和发展,府库钱粮充羡,边防力量加强,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7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可否认这些人都是千古名相,但对我而言最好的始终是萧何!他可以让刘邦的军队永不缺粮,不管刘邦输了多少次他都可以提供足够的补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07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宰相应该是房玄龄。

明君+贤相,千古绝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2007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izhu 于 10-11-2007 04:02 PM 发表
无可否认这些人都是千古名相,但对我而言最好的始终是萧何!他可以让刘邦的军队永不缺粮,不管刘邦输了多少次他都可以提供足够的补给!


啊,还有月下追韩信。

请问赵普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2007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沙尼 于 13-12-2007 09:09 PM 发表


啊,还有月下追韩信。

请问赵普如何?

跟他超强的后勤能力比起来这点不算什么吧!如果他是我们的农业部长,很可能我们的粮食出口量会把人吓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3-12-2007 03: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的管仲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2007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包拯沒做過宰相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008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乃中华民族智慧化身~千古名相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08 01: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朝好像是没有宰相的啊!宋朝是以六部尚书直接听命皇帝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2008 01: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没有吕不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008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即丞相乃一大英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08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寂寞吉他手 于 1-3-2008 05:49 PM 发表
曹操即丞相乃一大英雄!

一代奸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3-2008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亮,萧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08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有所谓的房谋杜断的两大臣子,为什么就没有房玄龄和杜如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4-2008 09: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商鞅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秦國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秦國后来能统一全国,他功不可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4-2008 09: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男人海洋 于 3-1-2008 01:25 AM 发表
宋朝好像是没有宰相的啊!宋朝是以六部尚书直接听命皇帝的嘛……


宋朝有宰相,中书省首长中书令就是宰相。但宋朝皇帝要限制中书令的权限,所以让尚书省副首长兼任中书省副首长(侍郎),然后再代理中书省首长。所以他的官衔是;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省事。

没有宰相的朝代是明朝。朱元璋杀掉宰相胡惟庸之后,就撤销中书省编制和宰相职位。但后来他又成立一个“内阁”,内阁成员称大学士。朱元璋之后的皇帝对大学士的依赖越来越深,所以大学士慢慢的也就变成“黑市宰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5-2008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健康99 于 3-4-2008 09:27 AM 发表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衞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秦國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秦國后来能统一全 ...


这位仁兄所言甚是。战国时代,各国变法。魏国有李愧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唯独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之最。虽然变法者,一般上都会得罪贵族,到宠信变法者的国君都死了,贵族们都动手杀变法者,变法者一般上都会不得好死。商鞅也不另外。

也唯独是秦国的历代国君都贤明过人,继续维持变法的原貌,不畏贵族势力,那么继续令到秦国强大而变成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尊定日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霸业。商鞅身为法家的表表者,百余年之后的秦始皇也深深明白以法治国的厉害,所以日后任用法家李斯继续将国家变到统一天下的大势。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二功臣也要算到近秦始皇百年之前的纵横家张仪,是他削弱强大的楚国,而他的师兄苏秦,则削弱了强大的齐国。当时就是因为六国大乱,秦国也开始远交近攻的吞拼各国的部分土地,魏国,韩国,楚国等都割地求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08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其他(欢迎附上)

老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6-2008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萧何和张居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1:45 AM , Processed in 0.07199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