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865|回复: 21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 與自然對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007 0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终于找到这个有画有诗的精品,
希望大家能分享你们的感受



拍照時只有瞬間幾秒。
 1995年11月3日,我前往尼泊爾加德滿都郊外的山丘上。我們坐車經過一條顛簸的山路,大約花了1個多小時。出發時,還是萬里晴空,天色漸漸被染成粉紅。夕陽西沈後,就無法攝影。但是我很想拍下相片,給日本的青年們看。
 加德滿都向來被稱為最接近天空的國度,但從市內卻很難看到喜馬拉雅山的銀色山嶺。有時因為天候不佳,甚至到這個山丘上也不一定看得見。當時附近的任何一座山嶺都一直覆蓋著白雲,沒想到我們一到達山丘,下車後,整個氣候為之一變。正前方如簾幕般的烏雲,頓時向左右散去。
 雲的彼方,遙遠的天際,浮現銀白秀麗山峰。染盡落日餘暉的瑪那斯爾等七、八千公尺的高峰,如帝王宴般羅列眼前。
 喜馬拉雅山如頂天立地的男兒,散發傲視群倫的榮耀光輝,雄雄英姿,剛毅地巍巍聳立。無論是高度、莊嚴之姿都是日本山峰所無法比擬。
 如果普通的山是由泥土和岩石所組成,那喜馬拉雅山則像峰峰相連的巨人。
 正如心中描繪的最莊嚴的高峰,我在心中致上最敬禮,並按下快門6次,不!是7次。
 群峰生氣蓬勃地呼吸著,山也蘊含著偉大的生命。地球這個大生命,向著宇宙一齊競相上升,向著天空呼喚的「祈求之塔」就是喜馬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也像是地球自創的不老不死的活動紀念碑。
 就在一瞬間,山幕間已經籠罩著一片灰色。偌大的銀白月光開始綻放,村莊裡晚飯的炊煙裊裊升起。
 當時我身旁有一群啦啦隊,他們是住在附近而來到山丘上玩耍的孩童們,大約有20人。他們本來在更遠的地方,可能按耐不住好奇心,就跟著我跑來跑去。這些孩子們的穿著雖然貧窮,眼中卻閃爍著寶石般的光輝,我忍不住地跟他們說:「我們是佛教徒,這裡是佛陀出生的國度。佛陀是看著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而長大成人的,希望你們好好加油,成為像山峰這麼偉大的人,成為堂堂聳立的勝利者。你們大家都住在非常不得了的地方,一定會成為偉大的人。」
 啊!地球的最高峰。據說喜馬拉雅現在還不斷向上伸展,正如青年之山。人也應該朝著無限的高處,攀登最高峰,步向更遠、更前方。
 喜馬拉雅越來越生氣蓬勃,好像訴說著:要突破現狀!聳立雲霄! 向不可能挑戰,朝向前人未及的頂端前進!攀登斷壁懸崖!
 鄙視那些陷入慾望沼澤的野心人士!趕走那些為無聊事物起爭執之徒!
 因為是最高峰,所以會遭遇狂風暴雨和閃電。其寶座是永遠的榮耀、崇高與平安。

(編譯自1999年1月10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斯科的綠意



是個清爽、雨後的早晨。
 莫斯科的5月。
 新生俄羅斯的一個早晨。
 1994年,蘇聯解體已有2年半,而邁向新時代的糾葛依然持續。
 在接連幾天的各項行程中,也看得出改變;我很想親身體會一下。
 「來呀!走吧」!我領著內人和同行的數人,來到外頭。
 沿著克里姆林宮的圍牆,西側有一座亞歷山大羅夫斯基公園,十分遼闊。
 公園在春雨的滋潤下,樹叢、鬱金香的花朵,全身都沐浴在柔和的陽光中,洋溢著歡喜。
 有人告訴我:「很漫長、很漫長的冬季,到了4月還要穿上大衣。所以,對莫斯科人來說, 5月才真的是個快樂、而令人嚮往的季節」。
 花草、樹木都迎向期待已久的太陽,一齊吐露生命的火光。
 宛如人們手中的「自由」氣息,莫斯科的春天很有一股朝氣。
 這個冬天特別難捱。混亂裡,物資送不到人民手中,能不能捱過冬天?我雖然人在日本也擔心不已。
 但是……。
 在公園裡,與擦肩而過的人們打招呼,我可以感受到俄羅斯民眾的強韌精神。
 儘管在前途未卜的社會中,也是悠然微笑過活。比起忙得似乎被什麼在追趕的日本人,真不知那一邊才是豐足?
 要克服當今的渾沌,也許要耗上幾十年,但是只要人民有這股強韌精神,我確信俄羅斯的冬天必然成為春天。
 公園的北側,有一座「無名戰士碑」,刻有:「你的名字雖然沒有流傳,但你的功蹟永為世人稱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身亡的蘇聯人,據說多達2千萬人,比任何國家都犧牲慘重。此時耳際響起一首曾經學過的歌。
 「俄國人喜歡戰爭嗎?
 去問問看。
 問問躺在這塊遼闊大地,
 與白樺林下的士兵們。
 俄國人喜歡戰爭嗎?
 去問問看。
 問問俄國的母親們、
 在戰場失去丈夫的妻子們,
 還有失去父親的孩子們。」
 這種「人性的吶喊」,不分國界、不分體制。唯有號召這種人性的吶喊,去圍勦戰爭的行徑,去消滅它!
 我在冷戰當中,曾遭人批評「為什麼要去蘇聯」?但仍毅然踏出交流的一步,也就是只為了「那裡有人!」的緣故。
 此後經過20年,在初次訪蘇時獻花的「無名戰士碑」前,我再度肅穆地獻上祈求。
 附近有一群來上戶外教學的小學生們,露出無憂無慮的笑容。跟他們歡談一會兒,說到「長大後,來日本玩」!甜美的歡呼聲頓時響起。
 蘇聯解體了,民眾仍活著,人仍活著,孩子們也活著。政治、經濟改變了,但生命的維持依然延續著並未改變。
 綠-是生命的色彩、希望的色彩、和平的色彩。
 綠-是地球的色彩、21世紀的色彩。
 俄語的「地球」與「和平」是同一詞。
 樹叢的對面,傳來其他孩子們的聲音。放眼望去,翠綠稜線的上頭,有幾個愉快嬉戲的少年身影。正巧向著和平的瞬間,我按下了快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看了「莫斯科的綠意」這幀照片,深受感動的中國書畫大師方召(鹿吝)曾以「莫斯科的五月」為題,畫了幾幅畫。
 在「樹叢的稜線」、「綠茵如織」的構圖上,直接描繪出男女老少的中國人嬉戲其中。 俄羅斯和中國,在畫中融合為一。方大師說: 「要使一個民族和另一個民族能夠心意相通,應該怎麼做才好呢?我認為,只有藉著『對話』和『藝術的交流』才能建立一個美麗的友情」。
 池田名譽會長也是在中(大陸)蘇對立的激烈時期,數度訪問蘇聯和中國,結合雙方「追求和平的心意」。
 名譽會長拍下「莫斯科的綠意」那天,在俄羅斯首次舉辦的「與自然的對話」攝影展開幕。 從首次訪蘇,相隔20年。那段期間,名譽會長拍攝的俄羅斯風光,燦爛生輝。
 前來欣賞的來賓說:「令人驚訝的不只是技巧的清湛,而且每一幀照片都充滿了深厚的精神內涵。
 還有『友情』貫穿其中。這次的攝影展,我覺得就是一篇『友情的故事』」(彼爾姆醫科大學、契爾卡索夫教授)。
 「我覺得這些作品是代表了池田博士的深遠哲學。(在莫斯科大學演說中所論述) 『共生的生命感覺』、『內發的創造性生命』都活生生地脈動在每一幀照片中。池田博士實在是個擁有卓越眼光的人」(同大學文化館、加百利科夫館長)。
「這裡頭有『詩』。不單是腦子裡思考的事物,還有從生命深處散發出來的『思想』,以及『哲學』與『藝術』的對話」(文藝評論家、索羅托夫氏)。

(編譯自1999年1月17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字塔的風格



金字塔的風格 金光熠熠的洪流。
 沙漠裡,太陽君臨天下。
 一看灼眼、一碰燙手的強烈!

 在那片光海中,只有金字塔不輸給炎熱,以壓倒性的氣勢,堂堂聳立,直指天際。
 昔日稱為「登上太陽的階梯」,是「石塊的幾何學」。往上望去,頂端已融入蒼穹的深處。
 胡夫王的大金字塔,高137公尺。與西南方,卡夫拉王、曼卡拉王的金字塔並列。
 1992年的6月17日,時刻是午後3時許。
 在人口千萬的都市、開羅西方13公里處,坐車穿過尼羅河兩岸的市區,不久,只見沙漠綿延。高崗上,有吉薩的三大金字塔。
 睽違30年的埃及、金字塔。然而在這「永遠之家」前,30年不過是轉瞬之間。
 阿拉伯民族這樣流傳:「時間嘲笑一切,但金字塔卻嘲笑時間。」我站在「永恆的時間」結晶之前,感慨萬千。「我也要建造一座三世不朽的宮城」!


 受邀來到款待貴賓的賓館。
 古蹟監護官薩姆艾兒女士,懇切答覆我的各項詢問。
 從賓館的大型觀景窗,迎面可見卡夫拉王的金字塔。正前方,沿著建築物種植的林木茂盛。清一色的世界裡,只有那叢綠是「生」。燃燒有限的生命,拚命活在「現今」。
 金字塔的石堆是「死」而「永恆」。這叢綠卻是「生」而「無常」。貫穿宇宙的「生死」輪迴所凝縮的奇妙空間,就在這裡。
 很自然地,鏡頭就對準了它。


 人或許也是在無常風中搖曳的樹木,所以才追求永恆的某些事物。
 死亦不朽的某些事物!
 戰勝死的不朽力量!
 那項探索誕生了宗教、誕生了藝術,使人成為人。
 邀請我來的舊知赫斯尼文化部長說過:「當我沈思時,就來到大金字塔的面前,不由得就會湧起一種嚮往宇宙,超脫平常的思緒。我相信,金字塔和宇宙之間,一定存在著某種的關係。」
 最近也有所謂「三大金字塔的配置與大小,是和獵戶星座的三顆星球的排列與光度呈對應」的假設成為話題。
 金字塔會不會是從人們「想把天座的永恆移到地上」的這個心願而產生的呢?
 根據近幾年的研究指出,金字塔是由一群滿懷榮耀的工人們憑著自發的意志,以及超乎常人的熱情建造起來的。
 如果是在統治者的強制之下,奴隸不甘情願建造的東西,終究承受不住時間的考驗。
 金字塔不就是民眾想要留下不朽光榮城的挑戰、凱歌,對超脫生與死而脈動的「宇宙法則」的禮讚嗎﹖
 「要留下生存的證據」!「連結永恆的生命」!
 「向後世展現民眾的力量,只要人發揮極限的力量,可以建設多麼偉大的事物啊」!
 金字塔如今仍在問我們:「你拚此一生,到底留下了什麼」?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觀賞完攝下金字塔這項「人類遺產」的池田SGI會長的攝影,令旅居日本的埃及人士也銘感五中。
 「池田博士的『內心世界』使人有身心一新的感覺。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將綠葉一同攝下的金字塔這幀攝影」 (埃及駐日大使館歐沙馬‧艾爾‧阿西利參事)。
 也有些有識之士看了SGI會長的眾多作品,而稱之為「人類的遺產」。
 「池田先生的作品,不論是細膩感、感性、技術,都屬一流,特別是每一幀作品所散發出來的深遠精神內涵,更令人感動。這項「與自然的對話」攝影展,的確稱得上是留給人類的遺產。
 在這個意義上,即使攝影展結束了,他的想法及思想仍舊會活在今天前來欣賞的人們生命之中」(烏拉圭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愛德華‧阿科斯塔‧伊拉拉)。
 巴西文學學院故總裁阿泰德,在祝賀SGI會長攝影展的電文中,這樣寫道:「捕捉住世界上廣為人知的市街、風景的每一幀攝影裡,都具有無與倫比的『調和魅力』和『深愛的結晶』。那就像是一場壯闊的夢幻,以一種堪稱神秘的藝術啟示,使人感動,精神昇華,在瞬間的形象裡賦予了永恆。」

(編譯自1999年1月24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溫莎之路



    溫莎城堡,從倫敦往西36公里。因成為伊莉莎白女王週末渡假的居城而聞名。這座城堡裡每年舉行英國王室的傳統慶典,是女王親臨的重要儀式,很榮幸,我和內人都受邀觀禮,但正巧有要事,未能出席。
     為答謝這番盛情,起碼也得訪問一趟,所以這天延長了行程。恰好與贊助舉辦「英國王室冠服展」的里丁侯爵,在泰晤士河畔的餐廳共進午餐,便利用歸程。告別侯爵後,散步在泰晤士河邊。
     是哲學詩人托馬斯‧格雷獻上愛情,吟詠「宛如父親似的泰晤士河」、「老去的泰晤士河」,令人緬懷的河流。
     走了一會兒,來到溫莎橋旁。格雷就讀過的名校—伊頓學院,也在橋的對岸。是一所純粹教導英國紳士作風,採取人性教育的傳統學校。
     我們佇立在河岸,身邊湧來一群天鵝。餵牠們食餌,傳來一陣拍動翅膀的聲音,抬頭一看,有鴿子飛過初夏的晴空…。
    ◆

     肉眼雖不得見,
     天空也有道路。
     鳥有鳥的道路,
     風有風的道路,
     星星有星星的道路,
     河川、海洋也有道路,
     魚又有魚的道路,
     而、人也有人的道路。
     溫莎城堡蓋在俯瞰泰晤士河的山丘上,是諾曼地風的巍峨古城,據說它的起源可上溯900年前的山寨。穿過「皇家區」的石板路,來到南側的城門前,有一條路,筆直延伸到極目遠眺的盡頭。橫貫梧桐和草坪交織而成的綠野,一路平坦。據說是稱為「長步道」的三浬(約五公里)道路。
     遠方彷彿有一家人,隱約可見幾個微小的身影。禁不住蒼天的誘惑,我接二連三,按下了快門。一條路,通向無垠。從一條路,蹣跚走過,道路銜接著大地。如同大地的遼闊,道路連接著世界。
     人生的正道也是只要一步一步,不停止步伐,希望無窮的世界必定綿延不斷。
     還有名聲之路。
     還有權力之路。
     但是,在它的盡頭,
    連接著自身的毀滅。
     我們的道路,是無冕之路。然而,卻是綻放崇高使命與滿足光輝的無上之道。
    ◆

    從溫莎更往西走,車程約15分鐘處,有塔普羅廣場,是英國創價學會的「和平與文化的寶城」。曾經是社交舞台的這棟宅第,也有很多王室的貴賓來訪。甚至有人說:「在溫莎借一匹馬,不吭聲也是向著塔普羅走。」
     訪問溫莎的兩天前,在塔普羅的一場聚會上,年輕朋友們為我嘹亮高歌的,就是創作歌曲「道路」。歌詞是:「拋開恐懼!挺起胸膛!從今天起,踏上這條路!徬徨迷失的社會中,我們踏上勝利的征途」。

     有人造路,
     有人破壞路,
     有人能繼續走在路上,
     有人走岔了路。
     我要成為開路的人,
     我要成為走完全程的人。
     無論如何、無論如何,
     也要走完它,跑完全程。
     縱然半途不支倒地,
     化作荒野上的一堆土,
     也相信傳承吾道的年輕人,
     所以我無怨無悔。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新加坡攝影學會會長鄭大衛是擁有30年以上經驗的攝影家。他談到池田名譽會長的攝影魅力說:「不論是建築物或街角,池田先生的作品都散發出生命的光輝、生命的尊嚴。想必是心中經常擁有又大又深的『和平之海』吧!」
     又就「溫莎之路」的攝影而說:「象徵和平的作品中,有一幀是拍攝一條路橫過綠野,綿延不斷。從中可以感受到心靈的安祥、永恆的哲裡,甚至是向不可知的挑戰。」
     以130年的傳統而自豪的「奧地利藝術家協會」,名譽會長是該協會首位日本人的「駐外會員」。
     該協會故漢斯‧邁亞會長曾讚揚道:「我是攝影藝術家,所以很清楚池田博士的攝影極具藝術性」。「博士的攝影帶給我們充實。在我們日益貧瘠的人生中,拴住我們,讓我們能夠與自然安祥地對話。這個對話給我們心靈深處很豐富的滋養。」
     加拿大具代表性的攝影家之一梁抱偉(加拿大中藝攝影學會會長)欣賞「與自然的對話」攝影展後,興緻沖沖地說:「池田先生的攝影引導世人『從現在邁向未來』、『從卑微變得崇高』。這反映了他的哲學。」

    (編譯自1999年1月31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羅倫斯的榮耀



花都佛羅倫斯沐浴在陽光裡。
 那一天,從米開朗基羅廣場攝下的全景是超越時光的一幅名畫。街道就是一座「活的美術館」,呈優美弧形的山丘前,有紅褐色的屋頂、石砌的圍牆。
 街景由於光線的適中,而從金黃色到淡紫色,呈微妙的色調變化。跟500年前的文藝復興時期一模一樣。
 現在走在大街上,總覺得詩聖但丁、「萬能之人」達文西、一代大師米開朗基羅彷彿會從建築物的後面突然現身,擦肩而過。
 文藝復興就是「歐洲的青春」。青春的華麗與憂愁盡在其中。它的中心地就是佛羅倫斯-「春之都」。
 「你要知道,南方有個國度,是個檸檬花盛開的國土、黃金鋪成的國土」。北方人歌德唱出了他對義大利的憧憬。
 在陽光充沛的這個自由城市,有名無名的天才競相展露才華。以高雅的「百合」為市徽的這條街道,美麗的花園百花怒放。


 站在米開朗基羅廣場,是1994年的5月。
 從歌德的國家「德國」進入陽光國度「義大利」的第2天,我造訪了懷念的這座綠丘。是繼1981、1992年的第3趟。
 1981年仍寥寥無幾的義大利青年部員增加了50倍。櫻梅桃李、朝氣蓬勃的笑容,綻放得很耀眼。是個青春的義大利!
 我很高興這股邁向「人類之春」、「第二文藝復興」的鼓動。


 文藝復興一詞的原義是「蘇生」,是「冬必為春」這股生命本然的作用力開花。
「春天」之前的義大利,戰亂頻傳,經濟與政治的危機不斷。黑死病造成大量死亡,無望的末世思想瀰漫。
 「要如何活下去?」黑暗之中,人們向古典找尋光明。那項「生存研究」促成了文藝復興。
 不久,世人很歡喜知道了,「人是一個小宇宙」!大宇宙是「無休無止的創造者」,仿它形象的人也是「要無限擴大自己」、「只要有需要,人沒有做不到的事」!
 於是,春天、春天、春天。
 波提齊利的名畫「春天」裡,象徵佛羅倫斯的「春天女神弗羅拉」戴著花冠和首飾,全身覆滿楚楚動人的花朵。女神佇立的綠色大地,也是花團錦簇。薔薇、草莓、雛菊、瞿麥、紫堇、勿忘草、矢車菊、燈籠草、銀蓮花、風信子、蒲公英 ……。
 所描繪的,據說是在佛羅倫斯的原野上,實際綻開的近500種的花朵。
 「展現我所有的一切力量」!
 佛羅倫斯人比起風雅的「藝術家」,反而像是個「工人」。挽起袖子、露出胳膊,賣力工作。
 佛羅倫斯就是「什麼都肯做」的活力。「花朵」也是從「苦鬥」的泥沼中綻放。


 來到廣場的邊緣,眼前是亞諾河。映照著晴空的永恆,綠寶石似的河水潺潺流著。
 藝術的生命長,權勢的生命短。所有光怪陸離的陰謀伎倆被時代潮流推往彼岸的今天,也只有注滿心血的文化是不老、不死。
 傾注心力的青春永不磨滅!
 佛羅倫斯就是「不朽的青春」!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俄羅斯的學者稱讚池田SGI會長的攝影是「通往世界的門扉」。
 「站在池田先生的作品面前時,人就可開啟世界的門扉。他是個了不起的藝術家,從平淡無奇的事物中找出美好,把世人帶往那個美好的世界」(莫斯科大學科托羅伯夫斯基副教授)。
 加拿大的有識之士也讚美是「通往世界的窗口」,以無比感動的口吻說:「令人很驚訝『這個國家竟然有這樣美麗的地方』。
 池田先生去到那裡都會找出『美好』、『快樂』的事物。那種卓越的眼光教導我們那個國家的『美好本質』。『開啟世界的窗口』就在這裡(「美麗的不列顛‧哥倫比亞」雜誌社湯姆遜社長)
巴西的攝影評論家推崇是「內發性的攝影」。
 「一幀可以讓觀眾將做人已經淡忘、或未察覺的某些事物,再從生命底部湧現出來的攝影」(魯本斯‧費爾南迪斯)。
 費爾南迪斯氏更將SGI會長的作品比喻為「窗戶」、「鏡子」。
 「『窗戶』使我們發現過去所不知道的新世界,『鏡子』反映我們自己的真貌。」
 「因此,觀賞池田先生攝影的人並不是要去知道池田先生,而是要能鑑賞自己,去發現一個新的世界。」

(編譯自1999年2月7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尼亞加拉瀑布



這是地球的怒吼聲?
 地球的呢喃聲?
 還是地球嬉笑的歡呼聲呢?
 傳來的不是水聲,
 而是雷鳴。


 轟隆聲撼動大地,就連蒼穹也被震得價價作響。靠向前去,旁人的聲音都聽不見。往下俯視,身體似乎要被吸入裡頭。轟然落下的巨石水流,50公尺下的瀑布潭,被濺起的濛濛水霧遮住,難窺究竟。
 瀑布宛如「水中之龍」。尼亞加拉瀑布就像是幾萬條的龍在翻騰滾動,以澎湃的氣勢,炸裂天地。人也要像這個瀑布,過一個王者的人生。
 如瀑布一樣的猛烈!
 如瀑布一樣的不懈!
 如瀑布一樣的無畏!
 如瀑布一樣的開朗!
 如瀑布一樣的堂堂!


 1981年6月,重訪了睽違21年的加拿大。環繞世界一圈的61天旅程也將近尾聲。
 其實在這前1年,正準備從芝加哥飛往闊別20年的多倫多時,不知何故,飛機引擎發生故障。不得已,只好改變旅程。聽說會員在多倫多國際機場難過得落淚。因此,當時就打定主意,要給加拿大會員多留些紀念。
 訪問多倫多會館之後,與代表一同前往加拿大引以自豪的名勝。當天晴空萬里,午後的陽光,幾乎令人冒汗。然而,瀑布的旁邊,寒氣陣陣襲來。據說,濺起的水花會隨著風向,如驟雨似的傾盆而下。
 「尼亞加拉」的原意是「分成兩半的低窪地」。正如其名,尼亞加拉河中的戈特島將瀑布分隔成左右兩個瀑布—美國瀑布與加拿大瀑布。較大的加拿大瀑布就在鏡頭前,全長900公尺。凝神一看,彷彿是與巨大的水簾在嬉戲般,有幾道彩虹飛舞著。


 水不知從何處流下?時刻都不斷絕。水量每分鐘1億6千萬公升。歷經萬年的時間,不曾片刻休止,不斷流注。它彷彿象徵著地球生命的「奔流」,如此壯闊的景緻。然而,更壯闊的是,人的心靈宇宙。
 我向瀑布呼喚,震徹我們生命、撼動地軸的鳴動啊!滾滾奔流的進行曲啊!大交響曲的瀑布啊!佈滿我們胸中吧!水呀、暴風雨啊!粉碎吧!掀起水花,奔騰注入。
 然而,我們的心靈將是悠悠然飲乾一切,微笑自若。
 瀑布啊、吶喊吧!
 我會更激昂的高呼!
 瀑布啊、渲洩吧!
 我會更大膽的奔騰!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代表歐洲的美學家盧涅‧猶克氏評論SGI會長的攝影說:「我想強調的是,池田博士是位『生命的探究者』。透過博士的攝影,我感受到生命萬物的鼓動,並想像得到博士向著永恆生命不斷提升的情景。」
 還有加拿大的攝影家推崇為「和平的探求者」。
 「這不是很簡單的攝影,構圖、技巧當然都很精湛,但是更了不起的是,這裡頭有池田先生的偉大人格。最重要的應該在於他是位『探求者』吧!令人感受到,在動盪不安的世界裡,仍有一股『找尋和平的力量』。」(雷蒙特‧拉姆氏)
 生命的探究,以及和平的探求,都是21世紀的焦點。
 香港的攝影家談道:「池田先生是以『和平的心境』去看世界。那個影像中,有一股『生命的躍動』。他的攝影深富啟示,也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宇宙融合的啟示,這是每個人要活得更好所不可欠缺的。我覺得他是想藉由佛教哲理來了解宇宙的生命,那正是東方文明的睿智。」

(編譯自1999年2月14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青森縣‧奧入瀨的綠葉



抬頭一看,葉縫中,陽光閃爍。奧入瀨的樹木,有如品格高尚的賢人挺立著。
 從溪谷向著稀疏可見的蒼穹,8月的深綠,生機盎然,舒展枝梢。沒有比堅持生存下來的一棵樹更值得讚歎。美麗得近乎神聖,毫無一絲缺陷,完美極了!
 結實的樹幹,樹皮又厚,能儲有許多水份,名為水枹,是枹樹的同類。大樹可長到30公尺,樹齡很長,據說「通常是300年」。
 正仰望時,潺潺的溪流聲也不斷清洗耳朵。偶爾也攙雜小鳥聲。


 鳥兒為何非歌唱不可?
 樹木為何非指向天際不可?
 樹拚全生命只在一件事。
 只是使自身活下去,使自身的潛力完全施展出來。
 「我要讓我的生命活下去!我要盡情舒展、成就我的生命!」
 不迷惘、不躊躇,堂堂正正地,樹活得像個真實的自己。
 而在奧入瀨,如此高貴的樹沿著溪流形成了「青色森林」。


 闊別15年的青森。1994年的夏天,從札幌飛抵三澤機場,再轉往東北研修道場。
 上次訪問,是在1979年1月。我和學會員都冒著暴風雪前進。
 法華經所說的「惡魔、魔民」之輩,氣焰囂張。
 很漫長的一個冬季,然而同志堅忍到底。
 咬緊牙關忍耐15年。在正義的太陽絕不屈服之下,極惡的濁冰化成泡影。
 勝利的人才森林,蓊鬱茂盛。


 研修道場的100公尺下,奧入瀨的溪流源源流著。我與尊貴的東北會友一邊交談,一邊走在這幅「自然的一大畫卷」裡。
 清冽的水流,在長苔的岩石表面濺起點點飛沫。波濤撞擊岩石,白沫四濺,又重返光滑的綠色鏡面。
 地形之妙,作成淺灘、作成深淵、作成瀑布,景觀瞬息萬變。
 兩岸的斜面,黃白小花垂入溪流。流水濡濕了傾倒的樹木。
 四處可見林木碰撞岩石,趴上岩石、敲碎岩石,甚至還有想把岩石連根拔起的林木。
 多麼固執的一念!不論如何,都是一柱擎天。愈舒展,根愈是深深紮入大地。
 原來,樹是架設天地間的橋樑。形體雖小亦是完美的生命橋樑,地球與宇宙交談的活天線。


 宇宙的一切是勝負,草木伸長也是勝負。勝了,才能青翠茁長。
 水枹樹的年輪也刻有一切的煩惱、一切的奮鬥、一切凱歌的歷史。不論是令枝椏折彎的降雪冬季、或豐潤歡喜的夏季……。
 樹皮所刻劃的深裂縫,看似飽受日曬的壯年的微笑皺紋。
 試問水枹樹:「有時會不會想上那兒去呢?」
 樹木爽朗笑道:「不會!這是我的地方,我就是在這裡戰勝的!還有比這更好的地方嗎?」
 啊!本有常住,常寂光土。得意的神情,彷彿是悟透宇宙真理的哲學家。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台灣中國攝影學會理事長周志剛表示:「我忘不了初次欣賞池田先生作品時的那股震撼。攝影不是技術,而是反映那個人的境界、心境。感覺上是在教導我們某個『原點』。」
 周理事長從事攝影已有60年,歷任亞洲影藝協會、中華攝影教育協會、世界華人攝影學會的要職。
 「要談池田先生攝影的道地很難。因為他的構圖大膽、光線對比、重點人物或月亮等的佈局都很合理。不過,那並不是刻意去做的安排,而是無為、不造作。一切都是來自涵養、人格和無窮的境地。
 大自然大概也有所感應,而在池田先生面前展現出毫不掩飾的姿態吧!眺視著映現神聖一刻的作品群,不禁浮現那種思緒。」
 巴拉圭的攝影家也說道:「令人感受到一股被釘住似的感動。」
 「攝影是項構圖的技術。也可說是由構圖和主題構成的。池田博士的攝影構圖很完美。在構圖上具有細膩感,這種細膩感正是卓越攝影家的條件。」(范馬努耶爾‧普利葉托氏)

(編譯自1999年2月7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沖繩「世界和平紀念碑」



琉球很美,是個「燦爛之國」!每當仰視她那空中的明亮,我不禁心想:這片蔚藍的天空,曾經有不見初夏的和風吹拂,卻被「鋼鐵風暴」覆蓋的日子。
 這片碧綠的海面,被1500艘的重型戰艦軋入的日子;這片青翠的山嶺,化成鉛色的那個夏天;日本本土把她當作保護自己的盾牌,對琉球見死不救。
 把琉球充當犧牲品,被淪為「阿鼻」叫喚的島嶼–琉球激戰的回報,竟是戰後變成「核彈基地的島嶼」!
 「世界和平紀念碑」是巨大的混凝土塊,長100公尺、高9公尺。曾經是美軍的核子飛彈「馬斯B型」的發射基地。飛彈1枚的威力是廣島型原子彈的威力,配備24枚。射程範圍涵蓋中國的主要都市,1個半小時就可射達北京,是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戰爭要塞!人類「無明」的化身!
 這一大筆的經費、心力、人員,若是用在「友好」的話…!若能將這「防範」威脅所投入的龐大努力,挪作「消弭」威脅,創造友情的話…!相信從那天起,世界立刻會改觀吧!關鍵在於是否擁有那股勇氣。
 從琉球來看,「日本的原貌」一清二楚。如今仍存在著漠視人權的思想。日本究竟要將血淚交織的琉球蹂躪到何種地步才甘心呢?
 以多數人的自私去犧牲弱勢的人,這是民主主義嗎?犧牲別人以圖安逸,是做人的恥辱,不啻是犯罪!若不傾注全付心力,使「20世紀、備嘗苦難的琉球」在「21 世紀、變得最幸福」,則日本豈有正義?豈有民主主義?即使繁榮也不會長久。因為製造歧視者,必蒙受不正義的回報。
 我去參觀研修道場內的基地,是在1983年3月。當時的要塞已化為廢墟,當地居民有意拆除。那種心情可以體會,但我表示反對。
 「不行!基地的舊址要永遠保存下來。要當做『人類曾經發動戰爭這項愚蠢行為』的一個證據!琉球要成為思索和平原點的場所,是姬百合部隊的慰靈碑、也是忠烈祠。在另一層意義上,日本當然也要成為思索世界和平原點的場所。」
 於是,永遠和平的要塞「世界和平紀念碑」誕生了。破壞的「死亡洞窟」,變成了中國友人也前來「讚頌生命的堡壘」。誓願和平的青年塑像矗立在紀念碑上。
 不論是核武或戰爭,都是人心的產物。因此,首要改變人一念的「發射方向」!要展開那項扭轉行動!
 「紀念碑」是它的象徵。人類歷史的悲劇,匯聚在這座小島,所以人類歷史的轉變,要從這座島著手。
 將來總有一天,琉球的少年會問:「爸爸!核武是什麼?從前有過那種東西嗎」?「沒錯!從前、從前,人類做過很愚蠢的事。製造了一大堆互相殘殺的機器,互相展示,彼此猜忌,還說是為了安全。」
 將來總有一天,琉球的少女會問:「媽媽!戰爭是什麼?從前有過那種事嗎」?「是啊!從前、從前人類做過很笨的事!互相殘殺、彼此傷害,流了很多的血和淚水,還說是為了和平。」
 為了燦爛的明天!所以我們現在要很樂意成為基石。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中國新華社澳門分社的宗光耀副社長,觀賞池田SGI會長的攝影展後,投書表示:「在桂冠詩人池田先生面前雖然是班門弄斧,不過我想用一首詩來表達我對攝影展的感受。」
 腳足遍五洲 好景收鏡頭
 欲知何其故 和平第一由
 (他的足跡遍佈五大洲,將美好的景緻收入鏡頭裡。若要知道為了什麼?那祇是以和平為第一的緣故。)

 中華總商會的馬萬祺會長也作了一首七言絕句:
 池田大作顯純真 致力和平萬意新
 綠水青山叢秀麗 櫻花時節景宜人
 (池日大作以攝影表現純摯的真情,致力於和平的一切心意都很清新;碧綠的水面,青翠的山嶺非常秀麗,值此櫻花盛開時節的景緻更令人歡欣)。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勾起了觀賞者的詩意吧!

 巴拉圭國立美術館的休爾茲館長也談道:「觀賞池田博士的攝影時,在我內心不禁響起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名曲。博士的攝影是詩、也是音樂。並且還有哲學。換句話說,也就是宇宙心、青年心。『要生存下去』!博士的呼喚感人肺俯,他的攝影代表著喚醒青年心的哲學。」

(編譯自1999年2月28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威夷的白馬



夏威夷的白馬

夏威夷的白馬

     推開窗子,浪潮的氣味撲鼻而來。
     威基基海灘,一如往常,人聲鼎沸。孩子們的歡笑聲,呼朋引伴的吆喝聲。走在燙腳的沙灘上,盡是紅紅綠綠的泳裝。
     椰子樹蔭下,有一群人在小憩。
     祇因嚮往太平洋的樂園,人們從東岸到西岸聚集,人們結為朋友。
     「要好好享受快樂」!那就是「阿羅哈(Aloha)」的精神。
     而我的眼光釘住在一點。沙灘上,有匹白馬出現了。
     是誰雕砌的呢?栩栩如生,彷彿正將一躍而出。
     謹向默默無聞的「沙灘藝術家」致敬!
     白馬是埋在沙裡,還是埋在藝術家的胸中呢?一旦被創造的巧手觸摸時,沙不再是沙,不作單純的「物質」,沙成了美麗白馬的胴體。
     那是物質與心靈的融合,「無形」化作「有形」的瞬間。
     啊、創造力的神秘呀!
     人也是宇宙用「星球的相同材料」所創造的藝術。用「地火水風空」的材料創造出「奔騰的白馬」。不祇是人,大自然創造的事物都是傑作。
     榕樹的巨大枝椏、扶桑花的火紅、五彩繽紛的熱帶魚。大自然就是「美」,生命志向著「美」。活生生、有生命之物沒有醜陋。
     拿著相機的手,常夏的強烈陽光瀉注。乾燥的空氣,濃郁的芳香洋溢。是野薑花、還是素馨花?
     祇要有一顆容易感受的心,這個世間到處充滿美景。波濤也是藝術家,雲朵也是藝術家。
     所以,地球呼喚著:
     「人啊!要美麗、要堅強,像我一樣!大大方方,不要小氣,生出、再生出有價值的事物。創造、再創造一些了不起的事物!」
     生育是歡喜,創造是歡喜。
     鼓勵別人,也是創造。創出友情,也是創造。培育人才,也是創造。創造的歡喜,就是生命的歡呼。
     「遊戲人間」的意思是指,人本來就是「遊戲人」,文化也是從遊戲中孕生。
     從祇是被物質需求所束縛的境界掙脫出來,自由地創造一些事物,就是文化,就是人。
     法華經中也用了很多的「遊」字!
     「遊行無畏,如師子王。」
     「乘是寶車,遊於四方。」
     「日夜劫數,常得遊戲。」
     還有「師子遊戲世菩薩」。
     又說有:「如來神通遊戲」。
     而壽量品說 :「眾生所遊樂」,意指「人是來此世間遊樂的」。
     菩薩是 「遊諸國土,度脫眾生」。
     從浩瀚宇宙中,選上地球,我們「是來創造幸福」的。
     所以,痛苦他如乘風破浪,快快樂樂去超越!生命力強盛時,這世間就成了「遊樂」場所。那股力量,要從胸中的碧藍大海汲取出來!
     「威基基」一詞是「噴湧而出的泉水」之意。湧出、噴出生命力,此時、此地就變成「樂園」。
     不要在意眼前小事,不要淪為悲壯!而要去超越胸中的悲哀!
     「要好好享受快樂」!
     因此,我們才會誕生出來!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池田SGI會長拍攝「夏威夷的白馬」,是在1985年7月。
     當時正訪問夏威夷,SGI會長出席了第5屆世界青年和平文化節(檀香山市.威基基露天表演廣場)。這是聯合國.「國際青年交流年」所推行的一項活動,紀念夏威夷日僑合法移民l00年的慶典。
     又參加夏威夷州政府所舉辦「阿羅哈樹100萬棵紀念植樹」的儀式。
     更前往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陣亡者長眠的「邦齊包爾.國立太平洋紀念公墓」獻花憑弔,祈求世界和平。
     觀賞SGI會長的攝影展後,夏威夷科蓋葉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馬沙.艾里克森談道:「池田先生的攝影,毫無疑問是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已超越技術論,散發著生命力。那股生命的躍動,有時令人感到幾乎要奪框而出,有時彷彿要將觀賞者吸入它的世界,引人入勝。他無庸置疑,是攝影媒體的大師。人與自然的對話,也就是他在按下快門時展開的那番對話,如今仍在作品中繼績交談,充滿希望地向我們不斷呼喚著。」
     委內瑞拉外貿部沙諾哈司長也「有感於「與自然的對話」而作了以下表示:
     「我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努力工作,但是在那當中,也不可忘記是為了獲得真正的幸福而活的。與自然接觸、與人交談,都是生活的重要一環。池田博士的作品,就是要將那種日常生活中的感動,重新喚醒起來。」

    (編譯自199@年3月7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黎的三色旗



忙碌的一天。
 被雨水洗刷的巴黎街道,幾度穿梭。
 久違的巴黎,美麗依舊。像巴黎這樣美術館如此充實的街道無處可覓,更不必一定要到美術館才能得見,因為她的街道本身就是一座美術館。
 然而,人的氣味十足。瀟灑、時髦,有點害羞,又玩世不恭。優雅中流露機智,風度翩翩的儀表,滿街可見。
 1991年的6月20日。前一天的傍晚,才從落暉的法國南部、托勒斯,剛剛抵達。
 大清早起來,就離開巴黎市郊的下榻旅館前去市區。因為上午要跟蘭格文化部長會面,地點在文化部。
 黃昏時分,應波耶爾上院議長之邀,赴議長公館作客。
 第二天就是「維克多.雨果文學紀念館」的開館典禮,所以還得撥出會面的空檔,進行典禮程序的最後磋商。
 市區一家飯店的房間,成了當天的行動據點。幾度進出房門,每當折返房間之際,目光總會落在窗外。陽台上,天竺葵散發一抹嫣紅。
 對街是「杜伊勒里公園」。七葉樹、刺槐、菩提樹……蓊綠的層次,嬌嫩欲滴。
 巴黎市,就連大自然都很時髦。彷彿以「這是巴黎」自豪,氣宇軒昂,笑容可鞠。
 這座公園一帶,曾經是法國大革命的動盪舞台。宣佈「廢除帝制」、「共和國誕生」的國民議會的議場,也正好就在眼前的場所。
 宛如向著那頁歷史的空間默默致意,紅,白、藍的法國國旗成排並列。象徵共和國的精神一「自由」、「平等」、「博愛」。
 但是,這面光榮約三色旗,也有過必須縮小擺在完全不同旗幟下的時期。
 納粹占領巴黎,從1940年起的4年間,「鉤十字」旗在巴黎數以百計的飯店、建築物、住宅、艾菲爾鐵塔的頂端,張牙舞爪。  受盡屈辱的4年間,這條利渥里街也曾清一色是納粹旗。其實,納粹占領軍所設置的總部就在這家綻放天竺葵的飯店。
 人生要高揭何種「旗幟」而活呢?
 旗幟是「自己風骨的徽章」!
 戴高樂將軍向軍校學生授予軍旗時曾說:「這面旗幟是要求你們 『放棄自由與金錢』,相對的,交在你們手上的,卻是無上的『殊榮』!」
 納粹占領下,戴高樂將軍從英國號召法國人民反抗。響應號召的一位漁夫,隻身前往英國。在他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小船上飄揚的,正是象徵祖國榮耀約三色旗。
 終於,巴黎光復的日子來臨了。散播喜訊的電台播報員「喜極若狂」的高呼,按著開始朗讀雨果的詩篇:
 「覺醒吧!
 恥辱已備嘗了!
 重振偉大的法蘭斯!
 重振偉大的巴黎吧!」
 這股音籟,促使市民紛紛掀開窗簾,推開窗子,左鄰右舍互相擁抱,走上大街,高聲歡呼。「馬塞進行曲」的大合唱響徹巴黎。
 我們有我們的歌,我們有我們的旗幟。
 「我們人生的旗幟」、「信念的旗幟」,揮舞著它們,前進再前進,直到生命燃盡、最後一刻的決勝點,仍揮舞不已,繼續向前的人生才幸福。
 人是為了實現理想而活,人不是要拖著鐵鍊,是為了展翅高飛而活。
 如此吶喊的兩果街道、巴黎,乾杯!
 自由之都、巴黎,乾杯!
 與波耶爾議長結束會面,返抵房門,窗外的蒼穹豎起「兩道彩虹」,宛如天橋兩旁的欄竿,璀燦生輝。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世界泰斗的美學家、法國中央研究院院士盧涅.猶克氏談道:「池田博士的詩是可以用嘴吟詠的詩篇,他的攝影也是可以用眼睛吟詠的詩。」
 盧涅.猶克氏也曾在自己的私人美術館「傑克邁爾.安德烈美術館」舉辦SGI會長的攝影展。
 「我想強調的是,池田博士是位『生命探究者』。比如透過鏡頭去看水中游來游去的鯉魚,以及樹木的歡喜搖曳、剛冒出來的嫩芽、花朵的燦爛。也就是生命的躍動。
 還有一幀道路的照片,一條無止境向著地平線延伸的道路,前端綿延著天空的遼闊。就是這樣持續著『生命的探究』。」
 智利的名畫家貝尼德.洛赫氏有如下的評論:「池田先生的攝影表現出『美』的世界.『美』必須要有抓得住它的眼光才表現得出來。
 池田先生的了不起,就是擁有抓得住『美』的正確眼光。因為有這對眼睛,他的攝影才提升了人的價值。」

(編譯自1999年3月14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的「波光」



海光鄰鄰。
 海面含笑。
 從香港轉赴尼泊爾、新加坡,又折返香港。
 1995年的11月,「東方珍珠」笑逐顏開,表示歡迎。
 鑲著光亮寶石的「維多利亞港」內,各國的船隻熙來攘往。
 香港富有戲劇性,有著一股壓縮的空氣,彷彿一觸即發的能源。
 步履匆匆的人群、五顏六色的商家招牌、霓虹燈。手執行動電話,大聲談著生意的業務員。有如萬花筒似的櫥窗。
 路上行人的交談,也酷似互相對吼般,很有朝氣。
 盎然的生機、活力,如雜草的堅毅、不造作。我恨喜歡這頗像關西的香港。
 大街不遠處,超飽和的住宅,竹竿上掠著衣物,彷彿萬國旗。攤架上的大鍋,飄來香味,流露出生活的忙碌。
 在香港,人人莫不使盡全力。以求生存。冷酷無情的競爭,容不得停下腳步。
 憑著頭惱、膽識、運氣與忍耐,每個人都在追求機會,每個人都拚死與現實搏鬥。
 香港不適合感傷,也無暇沈浸於感傷。
 整條街道似乎在尋找某些令人目眩的事物,捲起巨大的漩渦。那股漩渦的中心眼,就是這個維多利亞港。香港與九龍城分別位於海峽的南端與北端,像個孿生的城市,市街綿延,欣欣向榮。
 此時正值回歸中國大陸2年後,西方國家有意無意在煽動香港不安的報導,引人側目。
 但是,我想幫香港的民眾消除不安。我很早就在我的崗位上展開努力,這是事實。
 與歷任的香港總督對談,也向中國大陸的元首率直地轉達香港人民的不安。
 在那樣的對話當中,可以確信「中國大陸一定會善待香港」並且將那股確信,傳達給香港的民眾。
 不久,中國大陸決定「一國兩制」,承諾「歸還後50年間,社會、經濟體制維持不變」。
 「一國兩制」,這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屬21世紀前半葉「人類的一項重大實驗」。
 若是成功,將可超越「體制不同所引發戰爭悲劇的20世紀」,給「擷長補短、差異互補的和平世界」的實現,帶來莫大希望。
 湯因比博士說過:「中國人的智慧,可以對人類根本課題的世界一體化,作出貢獻。」香港如今已成為人類史上最前哨的都市。
 維多利亞港的水位很深,南北山脈阻擋風勢,波面平靜。退潮、漲潮的落差不大,船隻停泊、貨物裝卸最為合適。的確是「渾然天成的良港」!
 因此,香港受人覬覦,揹負著坎坷的命運。
 鴉片戰爭,香港割讓英國,據說港口內曾經蓋起成排儲藏鴉片的倉庫。
 還有隔著海峽,戰火交加的日子。日軍攻擊香港島的英軍,砲火猛群儲油槽。英軍也以火砲還擊九龍一帶。港口兩岸,陷入火海。
 按著是3年8個月,在日軍占領下,有如一場惡夢的日子。
 但是,香港人超越了重重苦難的洶湧波濤。也曾幾度面臨經濟困境,每一次、香港民眾都英勇奮戰,贏得勝利。吶喊著:區區小事,豈可落敗!
 香港又是東西方的交會點,因此貪婪地吸收、活用了東西方的一切事物。不論是人、物、資訊、技術,一概照單全收。
 結果,曾經一度是海盜盤踞的小島,變成了世界數一數二的貿易港。路旁兩排茂密的榕樹,還有少年騎在水牛背上的昔日貧村,如今擁有了趕上西歐各國的經濟力。
 他們憑藉的祇是戰勝所謂殖民地的逆境,將資源匱乏的小島轉變成「摩天樓叢林」的這股能源!
 香港的歷史是佐證「一個人祇要拚死努力,就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一頁歷史。
 我相信,祇要有這樂觀主義和活力 ,「香港的明天一定更好」!就像這片陽光鄰鄰的海面。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香港寫真攝影學會主席譚寧說道:「談攝影的好壞,用不著說明或解釋。百看不厭的照片,令人忍不住想站在它前面,才是最棒的作品。因此,池田先生的攝影可說是超一流的水準。

 取景好,光線的搭配、色彩也很鮮明。最令人佩服的是,照片呈現的是悠然的景象,空間也很寬闊。也可以說是作者的小宇宙和大宇宙互起共鳴吧!有那種感受的,我想不祇我一個人。」

 香港攝影家水禾田表示:「無限寬闊的天空、綠色的大地,動、靜、彩、流、想…這樣壯觀的自然運作,能夠如此完美展現出來的攝影,我不曾看過。

 站在作品的前面,聽得見旋律,有香氣傳來,甚至感受得到風。池田先生的攝影充滿詩意,真可說是一首『無言的詩』。」

 香港《攝影畫報》主編麥烽評論道:「從池田先生的作品看得出來,並沒有刻意挑選的風景、或嚴謹的構圖。取景也看不出有一絲的呆板。好像是隨興散步在寧靜的庭園,隨手按下快門似的。讓人覺得彷彿就在池田先生的身旁,有一種無比溫馨、舒暢的氣氛。好像是老友久別重逢,互撫臉頰,沒有生疏感。」

(編譯自1999年3月21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宮崎的明月



等待已久的月亮,終於冉冉升空。
 從遠方的藍色地平線上、粉紅色的天空裡,突然出現銀白如鏡的月亮。
 我等在三角架前。
 當時.我在宮崎研修道場的本館。太太指著對面的鐵樹蔭說:「月亮出來了!」
 月亮就在那裡,好像帶著微笑,朝這裡看。
 而三色旗的旗杆駐立中央,頂天立地,月亮從旗杆右方冉冉上升,在黃昏的天空裡,描繪出銀白色軌道。隨著月亮上升,月光更加明亮,向地面灑下銀白耀眼的花瓣。
 舞台慢慢轉變,從白天的耀眼灼熱,變為涼爽的世界。
 月宮裡,傳說著竹子公主(類似嫦娥)的故事,閃耀著童話國度的慈愛光芒。
 「月天子(月亮)啊!今晚也要守護我全國的友人!要為日夜奔走在尊貴大道的友人,散發溫暖、明亮的光芒,也要安慰所有傷心人。」
 我以此一念,按下快門。希望這瞬間的一念.能永遠留存在相紙上。
 今年3月1日的「小望月」,是農曆14日。隔天即是滿月,「圓滿前的不圓滿」的月色清晰明亮。
 3天前,我從琉球搭乘小飛機來到宮崎,已有8年沒到過宮崎,也有4年半沒到過九州,確實闊別已久。
 到了研修道場,我立即和當地會員一起環繞庭園一周,天空突然下起一陣細雨。
 庭園的一角,有年長者組成的「守護會」成員們。我提醒他們:「小心,不要感冒了。你們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人,一定要長壽喔!」他們都是平時就默默支持著研修道場的人們。
 比起在耀眼舞台上演出的人,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更值得敬佩。這是我貫徹的人生理念。
 因此,我非常想拍攝月亮。
 月亮如鏡,絲毫無污。月亮和太陽,就如天的左右眼,能遍覽一切。象徵著「冥之照覽」,大月天子的光芒能照亮人的內心深處。
 「是否心胸寬大地度過人生?」「是否善體人意地度過人生?」「是否以自己的風格、走在正確的光明道路上?」
 不管有沒有人看見,大月天子知曉一切。我胸中的天空,也有大月天的存在。
 月亮如船,是向天空運送魂魄的船。皎潔的月光,能撫慰、淨化人們在白天因瑣事感到疲憊的心靈。這是權力、虛榮和物欲無法到達的崇高境界,令人神往。
 自年輕時期起,優美、嚴峻的月光,就帶給我許多無言的鼓勵。
 「人們在白天吸取太陽的熱能,辛勤奮鬥。在夜晚則和月光一起凝視自己。」
 「無窮永恆的宇宙中,如今在此地出現自己這個人,想想看!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傍晚5點過後,我在三角架前等待著月亮出現。那是舉辦全九州最高協議會之前的片刻,大家在等著我,手邊也還有很多尚未完成的文章。即使如此,我仍利用空檔,與月亮對談,想透過月亮傳遞我對許多同志的關懷。
 南國的春風穿過椰子樹葉徐徐吹來,三色旗隨風陣陣的飄揚。
 這裡是「日向(宮崎的舊名)之國」,亦即太陽的國度、神話的國度。在月下,太平洋的碧藍海浪,仍舊和悠久的太古時代一樣,波濤洶湧。

 春天、月亮古今皆同,唯有人世間會不斷流轉。
 無論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會歌詠、會呼籲。人會笑,也會哭。月亮俯視人世間的無常變化,較潔依舊。它總是超然的,超越時空,不被陰霾覆蓋,也不被無常的風暴吹襲,天空裡澄澈的月,看似靜止不動,其實是依照著自己的軌道在運行。
 有時溫柔、有時冷淡。
 這是擁抱一切眾生的宇宙慈悲銀光。正如三千羅列嚴格的因果法理的閃電。
 眺望月光宮殿的心,無法領略宇宙的偉大,我們的生命似乎被宇宙包圍,過一會兒,又像要包圍宇宙,內心不禁沸騰。
 我再次呼籲:「月天子啊!以元初的高潔,照耀我們地球!送哲理的光芒給煩惱、無助、煩悶的人類!而且,為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我的地涌之友、宇宙的王子和公主們的前途,照射黃金般的光芒!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在台灣舉辦「與自然的對話」攝影展的開幕儀式上,行政院教育部次長楊國賜談到:「池田先生的作品,是至高無上的攝影藝術。充分發揮、孕育出善的精神。」

 美洲南美文化官員德瑞莎.巴拉斯談到:「這是引發大自然的『善性』的相片。」「池田先生的相片徹底照射出『至高的精神層面』。連詞彙豐富的西班牙語,都無法充分表現出其精神。」

 「人當中,有善人,也有惡人。大自然雖沒有善惡之分,但池田先生在相片中引發出大自然的『善性』。我個人對於能拍攝出這種相片的池田先生的人格和感性,深受感動。」

 加拿大約克大學博士歇斯.菲爾德曼(全加拿大藝術學部長會會長)談到:「池田博士的作品,不僅是『與自然的對話』,當然這件事本身也非常偉大,但我覺得是對我們全體的對話,是對人們潛在生命中最善良的對話。自然地表現出我們珍愛世界的『美』與『喜悅』。」

(編譯自1999年3月28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漢城的「迎賓館」



這座建築好像有生命似的,仰望藍天,靜靜地發出無聲之聲。
 去年5月.我再度踏上韓國土地。坡度和緩的屋頂上,高貴的「青瓦」鑲嵌在「白色的屋脊」。我彷彿「滲透」在韓國的山河,與難以言喻的「優雅J相逢。
 從宿舍門窗可看到的傳統式建築,名叫「迎賓館」。名符其實,它曾招待過國賓。1959年動工,工程二度中斷,包括宏偉的庭院,建設費時8年,全部完工是1967年。
 在初次訪韓是在1990年秋天,兩次的造訪相隔8年。當時是為了舉辦「西洋繪畫名物展」,同文化大恩國表示一點報恩。初次訪問時,因颱風而延誤出發,只停留26小時,來去匆匆。同李朝五百年的京城漢城僅是打個招呼,即不得不歸國。我立誓再次造訪。
 1998年,應名門慶熙大學之邀重訪韓國,願望終於實現。也得以參觀了市區和郊外壯麗的校園,也訪問了韓國SGI本部。能與備嘗辛勞的友人代表見面,感觸良深。
 走在漢城市街.5月的和風迎面飄香。
 韓國人的心富有慈愛。牛車裝載稻草時,農夫想分擔牛的辛勞,也將自己的背架放滿稻草。據說這是農村的特有景象。
  建國神話中沒有好戰的故事,也不曾侵略他國,也幾乎沒有殘暴的復仇故事。甚至對要求通商而入侵的西方列強船隻,雖抗議卻心想「歷經萬里波濤,一定餓壞了」,而贈送食糧。這就是其國情。
 韓國的「情」深且厚。5000年來,人們忍耐、超越了苦難的歷史,卻不失熱心腸。與其憎恨他人,寧可如雪般純潔,將悲傷深藏心底,面帶微笑,迎向明天。
 至愛的國度、至美的國度、至文的國度。令那些平和的人們憤怒至極,吶喊「幾千代後也難忘懷」的對象,就是日本的殘暴國家主義者。
 所到之處,掠奪.暴行、殺戮。將其說成「禽獸不如」,沒有人性文化的「惡鬼」。
 文化,它是使人觀察「無形事物」之力量,及使人感受無形之「心」的心之力量,這是近代日本多麼欠缺的呀!
 俯視迎賓館,可看到以中庭為中心,呈「口」字形的配置。該國的傳統是,中庭若有兩個,就呈「日」字形,若有三個,就呈「月」字形的配置。「口」字是指招來「豐食之福」。「日」或「月」是指將天之精氣帶至家中。也就是說,在此地,建築物是與老天對話的。
 所以,即使是誰也看不到的高高屋頂之瓦片,也施以極盡巧思的精緻紋樣。亦即把這種愚直不當成愚蠢的心,就是文化。
 訪問的最後一晚,洽借迎賓館一室,設宴答謝慶熙大學代表等承蒙照顧之人員。我起立致詞,推崇創立者趙永植先生的夫人。
 大學的草創時期,趙夫人背著稚子,為窮苦學生作菜,鼓勵他們。因付不出職員的薪俸,她曾將寶貴的結婚戒指拿丟典當,那是出自義無反顧的決心,卻以一句「誰知道是不是真貨?」而被拒絕。在夜歸途中,不禁潛然淚下。
 在如此辛勞當中,跟隨其夫趙先生的信念一創造「文化世界」而一路走過來。那種母親般的堅韌、溫柔,不就如同融入此建築的「東方禮儀國」之心嗎?
 夫人與趙先生並坐,身著曲線柔美的韓國服裝,對於我的談話,她羞怯的樣子天真而美麗。
 夜深人靜,銀色的半月照射著迎賓館的青色屋頂,對於踐踏這美麗國家的日本之傲慢,我的憤怒不禁再次湧上心頭。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巴西攝影評論家魯賓斯.費爾南迪斯說:「SGI會長的攝影作品,讓觀眾將已經淡忘或未發覺的某些事物,從生命底部湧現出來」。

 有人說:「SGI會長的攝影很少有人的身影或面孔」,對此他說道:「我不這樣認為。照片裡不是拍下了很多人的『身影』和『面孔』嗎?

 雖沒有直接拍下人們,但可以看出數不盡的高樓建造工人,可以想像在辦公室辦公的人員,還有,在月亮或花的攝影作品中,可以聯想許多人欣賞它的樣于。相信如果好好的與池田先生的攝影作品對話,應該會了解。」

 秘魯國立坎多塔教育大學的彼得羅.庫岩加教授說:「照片的內奧裡有『人的面孔』。」「只要仔細欣賞池田先生的作品,就能意會到人們所追求的啟示。讓人意識到要提昇人之精神或守護大自然之美等願望。」

(編譯自1999年4月4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櫻花點點



每到春天,池塘成了花的鏡子。片片花瓣,如馥郁的薄絹圍巾,輕撒在池塘。
 凋落的片片櫻花,鯉魚把它當作是「天空冒出的雲朵」!那麼。粉紅的花瓣,就像是紅色雲鱗。團團櫻花,風一搖則變形,由池中望上去,或許看似轉動的萬花筒吧!
 春陽璀璨,灑落在學會本部一角的小池塘。錦鯉、春錦 、金鯉與紅鯉的「游水藝術」,櫻花點點,如螺鈕撒花,裝飾水面。
 水波盪漾,枝垂櫻花,倒影矇朧,滲入水底的藍天,隨之浮動。小池並不小,它懷抱天地,無一欠缺,是個雖小卻非常廣大的宇宙。抬頭一望,行雲是天之花。人也是棲居在一個水池裡?
 「撩人思緒的櫻花啊!」詩人芭蕉的感慨,或許是全日本人的心。歲歲年年,隨著櫻花之訊息,刻劃了人生的年輪。
 少年時日,大田的家,庭園寬敞,有棵大櫻樹。每逢春天,天空、大地,萬紫千紅,我家成了熱鬧的花宿。
 那棵櫻樹在房子易手後,不知何時已被砍伐,戰時,東京連日遭受空襲,焦原一片,庭院也變成軍需工廠。
 有一天,邊想邊走到浦田的一角,那是終戰之年的春天。戰爭仍然持續著。眼前突然明亮起來,幾株櫻樹劫後餘生,花朵盛開著。在暗淡市街中,唯獨此處猶如點燈,綻放美麗色彩。
 不論哪一樹枝,哪一樹梢,都拚命開著花。這時,櫻花的確是溢滿「生」的象徵。
 但,當時的國家主義者,卻利用櫻花作為「死」的象徵。
 「勇敢地凋落吧」,而將幾百萬的青春櫻趕赴「死」地。吾友、吾兄,皆在遙遠的南海凋落。
 「凋落的櫻花 殘留的櫻花 終究都是凋落的櫻花」。不凋落而倖存的我,時年17歲。
 以櫻花之生命比擬人,藉以凝視自己的人生。
 戶田先生也喜歡櫻花,常說「櫻花花開時」「走在櫻花道上」。我們曾一起從市谷眺望盛開的櫻花,當時佇足池畔,恩師說:「耐過寒冬,那株櫻花又開花了。」那幅名畫,彷彿是巖窟王–戶田先生的胸中櫻花。
 恩師諄諄教誨:「冬必為春」。也透露:「希望死在櫻花花開時」,結果如其所願。
 以春之幸福芳香充滿人心,勇敢、莊嚴凋落的櫻花,它象徵恩師的偉大一生。
 鯉魚跳躍,水面的花瓣改變隊形。風中飛花起舞,一片片猶如得到生命似地閃耀、飛去。
 朝著「池」這個天空,雀躍上昇。是的,地上櫻花雖凋落,而池塘現在才開起花來。
 地上的櫻花,不是「凋落」。而是滿溢著「旺盛的生命」。將充實的生命之花,送給大地作禮物。
 這是1994年4月7日所攝。黃昏時,迎接來自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貴賓蒞臨舉辦「現代中國巨匠書畫展」,作為日中友情的紀念。
 百花齊放的藝術裡,散發清香的和平心。
 王效賢副會長,談到周恩來總理夫婦和我的「櫻花之緣」。同總理回顧50年前說:「櫻花花開時」離開了日本。
 我邀請他在櫻花開時再來日本。同夫人在櫻花開時造訪日本,達成總理的心願。「櫻花開時」,成為一句遺言。
 花筐盛滿花、盛滿回憶,我願爛漫裝飾這一生。也願我的朋友和我一樣。花之王,櫻花是「人生王者」的象徵。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新加坡攝影協會的大衛.戴會長說道:「看到池田先生的攝影,有種衝擊性的感動。我本身從事攝影工作,擁有30年的經驗,接觸過無數攝影作品,這種感覺是很少有的。池田先生如筆一般地掌握相機,吟詩,自在地創作故事。和宇宙韻律一致,如草、葉一樣呼吸,這是我的感覺」。

 加拿大教育家卡爾頓大學魯賓.佛克校長說到:「我讚嘆池田博士攝影的卓越藝術性。如同寫實派『偉大晝家』的晝一般,可感受到其深遠的含意。」

 巴西攝影藝術史學家吉巴多.費勒斯氏說:「以攝影吟詩」。「池田先生說自己並非專業,其實他是偉大的攝影家。尤其是他所拍的日本風景,真是震撼人心,令人感動。把『照片』變成詩。照片是用眼來看,透過眼睛,直接傳到內心」。

(編譯自1999年4月11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0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斯坦布的海峽



「對岸就是亞洲了!」妻子指著說。
 這邊,是歐洲的東端。站在這個海峽上,不禁感覺世界是一體的。伊斯坦布爾是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的城市。來自亞洲的旅人,在這裡與歐洲人相遇,來自歐洲的旅人,在這裡為亞洲的芳香而陶醉。
 1992年6月,闊別了30年,再次來到這個城市。
 從埃及的開羅搭機需2個鐘頭。開羅的街道,「火之花」鮮明奪人,而在伊斯坦布爾,一下飛機迎面而來的便是令人感覺清涼的鬱金香。走在街上,倍感親切,一如往昔,無甚改變。拜占庭風格的壯麗建築、聳入土耳其藍天的奧別里斯克(埃及風格的塔樓)、清真寺的尖塔,俯瞰大海的7個坡度和緩的丘陵、如畫般的阿拉伯文字之美、牆上馬塞克及阿拉伯斯克圖樣等,處處如畫。還有香料及咖啡的香味、烤羊肉的氣味、喧囂的市集。路上增加了不少車輛與大樓。
 忽然看見一群人,背著大袋行李在走著。據說是來自鄰國保加利亞的「購物旅行團」。1989年的東歐革命,1991年蘇聯瓦解後,人口大量流動。他們從東歐攜物來販賣,然後在土耳其購物,再帶回國出售。
 庶民非常堅韌,對每天必須討生活的人民來說,上級所劃定的國界,或許只是一種障礙而已。
 我抵達可眺望海峽的宿舍。海峽平均寬度是1公里,狹窄得幾乎可以游過去。事實上,此地有一則古代傳說:有個青年,一心想見戀人,每晚來回游過海峽。
 有熱情,就沒有距離,永遠不會有「遠處」。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他們之間的「海峽」並不遠。
 海峽前面的建築是多爾馬巴弗契宮殿,曾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君主的居城。土耳其革命後,凱末爾.阿塔圖克首任總統遷都於安卡垃,但逗留伊斯坦布爾時,則以此宮殿為官邸。1938年1 月10日在宮殿內去世,享年57歲。如今,宮殿裡的時鐘停擺,依然指著他去世的早晨9點5分。他留下遺言:「重視舊友,結交新友」。這是為了讓多國圍繞的土耳其能夠和平生存下去,該國國父的最大極限的吶喊。他深知在國際政治上孤立的可怕。
 另一方面,他曾作為「近代化楷模」的日本,如今依然「鄰近無友人」,實在危險。
 在大市集裡,數千的商店林立,無限延伸,對旅客來說,簡直像迷宮。像這樣,一到伊斯坦布爾,就彷彿栽進數千年的歷史迷宮。過去曾是希臘世界,也曾是基督教世界的一個中心,不久又變成了回教世界的中心。
 長久累積下來的歷史,會合而為一,猶如兩面對鏡,互相映照,令人眼花撩亂。
 榮華與悲慘,受與苦的森羅萬象,無數人生感觸,如麝香的氣味般滲透整個城市。
 行人也是各色各樣,阿拉伯系、希臘系、蒙古的面孔、俄羅斯系、東歐系。只看頭髮的顏色,就有黑檀般的黑髮,也有如夕陽的紅色,或如熔化黃金小河般的捲髮。
 這個城市就像是「世界的縮影」。
 什麼是民族?土耳其籍的亞曼博士(哈佛大學教授)說:民族紛爭「不是民族問題,而是權力者問題」,率直地喝破其本質。
 因為煽動民眾對其他民族產生敵意,有助於增強民眾對權力者的向心力。
 歷史潮流將往何處去?
 這個海峽,其實在表面的潮流下,另有一道潮流。表面的海流,以時速3至4公里之速度,由黑海往南,流入馬爾馬拉海。但,其下40公尺處,有一道潮流緩緩逆流著。
 如今正值世紀的轉折點,在混沌之中,人們或許對「地球家族時代」的準備尚未就緒。由於對新時代的不安,會出現重返過去所謂「國家主義」的「部族意識」的逆行。這種危險的動作,日本更是明顯。
 但是,時代的底流,完全反方向流動著。
 到達的那天晚上,應邀參加了「伊斯坦布爾國際藝術節」,粧點開幕的是貝多芬的「歡樂頌」。「人類啊!互相擁抱吧!」此曲多麼與這個城市相稱呀!
 結束後,我走到戶外,祝賀慶典的煙火直衝雲霄,伊斯坦布爾的夜空,有大朵的玫瑰花,持續不斷地綻放。

有識之士觀展感言

 在土耳其的安卡垃舉辦的SGI會長攝影展。觀賞後,文化省次官助理卡垃卡杜爾說道:「平常無意中看到的花木,透過池田先生的作品,竟是這麼美麗,其令人感動。透過攝影能夠與大自然『對話』。很多照片,都看得捨不得離開。」

 義大利詩人拉烏爾.史利特氏說道:「我覺得自己從中學習到,人能夠透過攝影與大自然對話,而且必須與大自然對話。我體會到這個攝影展是在督促傲慢的人類,多作反省。」

 烏拉圭攝影詩人阿爾弗烈特.卡斯特尼氏說道:「池田博士的攝影展雖然名為『與大自然的對話』,也可稱為『與人的對話』。理解大自然、接近大自然、愛好大自然,這樣的人,最能夠了解人。」

(編譯自1999年4月19日聖教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2007 02: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跟宗教撤的上关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07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本来就是以人为本,
艺术,诗集,音乐等等都是熏陶引发
人善良,崇高精神文化的生命体。
体现人性之美,使人生命力激活, 创造幸福人生。。。

创价学会是佛教团体,
是提倡人性的尊严与平等,
致力文化,教育的活动,
以谋求人类幸福与世界和平的宗教团体。

以上的贴是提倡入本主义, 发扬人文精神。
这原本就是理想宗教的核心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4-2008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诗、生命的诗~与亚历山大博士的谈话


维克多·雨果①说:“有比大海更辽阔的景色,那是天空。有比天空更辽阔的景色,那是灵魂的深处。”(《悲惨世界》,佐藤朔译,新潮文库版)

①维克多·雨果(I802—1885),一般称“雨果”。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戏剧家。著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等。

今天,确实是个科学发达,物质丰富的时代。但就在人们为这种绚丽、豪华的现实而感到眼花瞭乱,忘却了向往那心之豁达、无限深奥的意念中,我以为:存在着现代的莫大的谬误。若不深入到“心的深处”去进行探索,无论“生存”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的真正价值均难以了然。从根本上说,社会上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是使人的“心”充实、闪光生辉的手段,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经济和政治才成为极其重要的人的活动。

但是,现代似乎过分地偏重于物质至上主义。因而,今天的人们正迫切地期待着庄严的“人”的复权,“心”的复兴。

当务之急,不仅要为科学家、经济学家、政界人士,还要为诗人、哲学家、宗教家等,提供充分发挥其才智的舞台,开辟新的时代。否则,无限憧憬未来的使者~青少年的心,将日益萎缩;时代,也定会转入那失去人心的丰满和安宁的黑暗的舞台。

一九八七年秋,我和罗马尼亚诗人,布加勒斯特大学教授伊凡·亚历山大博士,进行过一次亲切的短时间交谈。一九八三年我曾访问罗马尼亚,此时于这位博士所在的大学,做了题为“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的纪念演讲,并结识了他。在第二次见面时,我们都为久别重逢而感到无限喜悦,谈话是从自然、诗之心、诗的真实的力量以及人的“心”等主题逐一展开的。

我并非职业诗人,但每当我接触到他们的目光~那一边与人生苦难作顽强的搏斗,一边默默地开创自己的道路,信心百倍地寄希望于明天的青年们的炯炯目光时,油然地产生一种应给予他们某些鼓励的心情。于是,我便作诗,分别寄赠。

年轻时,我也常去听诗歌的朗诵。在那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动辄被那黑暗窒息的年代里,这些诗篇,在当时滋润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啊!一幅幅动人心弦的场景,至今仍萦迥在我的脑际。

我还记得在结束一天活动,迈步回家的路上,一边仰望着满天闪光的星辰,一边朗诵着诗篇,此情此景令人难忘。直至今天,我仍怀有那种~只要遇上青年人,便想与他们一起朗诵诗篇的激情。

然而今天,那促使“人”和“社会”日益复苏的,洋溢着无限深奥的生命激情的诗篇,似乎已不多见;而且活跃在各界的人士中,具有“诗心”的人也在日益减少。对此,许多人由衷地感到遗憾,我便是其中之一。我总以为:“诗心”,就是将展现在人的生命深处,充满着无限光芒的“心”,和谐地、激动人心地与大宇宙、大自然融合为一体,一边歌唱那辉煌的人生,一边讲述人生的真诚,向着幸福的方向奔去。唯有在这个意义上,“诗”,才带有为人的复兴而进行启发和熏陶的重要使命。

据亚历山大博士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①在去世前曾留下这样的遗言,即希望在他墓前朗诵荷尔德林②的诗篇。这些诗是《寄德意志人》、《宥和者》、《面包和葡萄酒》等。其子遵照遗言,在父亲的墓前朗诵了荷尔德林的诗篇。尤其最后一首《面包和葡萄酒》的诗篇,使人倍受感动。应该说,这是一则描述大哲学家心灵的,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①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著有《存在与时间》、
《形而上学是什么?》等。

②荷尔德林(1770—1843),德国诗人。毕业于杜宾根大学神学院,著有书信体小说《许佩里昂》,诗作《自由颂歌》、《人类颂歌》等。

诗,并非所谓感伤,也并非宽慰,也不只是感情的吐露。既不是批判,也不是评论。我以为:只有将下述“三者”联结起来的“心”,才称得上是诗。所谓“三者”,是肉眼不可见的大宇宙的法则;贯穿这个变化的现实世界~社会的法则;人的心的节奏。也就是~在悠远的时空中,一边相互交融、律动,一边搏动着的 “人”、“社会”和“宇宙”。这样的诗,也必然成为不断提高和开拓“三者”的力量。那些被誉为世界大诗人的诗篇,无不具有这种力量。正因为此,诗才闪耀着 “人类的宝石般的光辉”。

亚历山大博士说,他巡游各地,向青年人朗诵诗篇。我仿佛从博士的朗诵声中,看到充满自信的青年们的身影,不禁感到万分激动。

据说,博士通过这样的朗诵会,窥视到:闪耀在侧耳倾听的青年们眼中的那忽亮忽灭的“人的痛苦”,不觉十分痛心。

诗人的感受是何等敏锐啊!实际上,没有“苦”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如何解脱这种“苦”,才是人生永恒的课题。从古至今,东西方的哲人们为回答这一问题,是如何低徊呻吟、苦思冥索地予以阐明的啊!

哲学是为了消除人的“苦”,创造“幸福”而产生的,思想和宗教亦然如此。社会上的政治、经济、科学等所有活动的一元的目的,也应在于此。可以说:诗、文学、艺术等都是人追求幸福、美的一种天性的自我表现吧。当人们在真挚地追求“幸福”的时候,最终不能不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 “心”为何物?“生”为何意?等问题,进行认真的探索。

佛法以慈悲为本。所谓“慈悲”,系“拔苦与乐”(去除他人的痛苦,给予快乐)之意。如上文所揭示,在今天,自觉地将他人之事视为己事的人日益减少,缺乏 “同苦”、“共感”之情。“慈悲”,并非仅仅是一种安慰。可以说:“拔苦”(去除痛苦)远远超越“同苦”、“共感”之情,是作为人的一种最崇高的积极的行为。

“苦”,与人生共存,决不会消失。但是可以将“苦”转化为“欢喜”。佛法,不只是停留在观念性的理想上,其中还蕴藏着实现思想上的巨大转化的力量。佛法上称之为“烦恼即菩提”。若简单明了地予以解释,“烦恼”,则为“痛苦”、“作恼”;“菩提”,则为“领悟的欢喜”。这可比作烧柴取火,并非为了去“苦”,毋宁说,倒是烧却“烦恼”之柴,生出“菩提”之慧火,使“苦”向“欢喜”的方面进行质的转化。

这犹如飞机,正因受到气流的冲击而得以升空似的,“苦”也成为向“欢喜”方向转化的动力。因此,“苦”越深,则“欢喜”越大。这就是佛法的教诲。

但是,将“烦恼”转为即“菩提”的根本关键,仍在于人。为“苦”而呻吟的是人;以这种“苦”为媒介,毅然打开“欢喜”之门的也是人。佛法之慧眼,总是不断地凝视着人。正因如此,可以说:在如何变革作为一切主体的人的伟业中,存在着佛法的睿知。若再进一步探求“人”的本质,则必归结于人的“心”,“生命深处之一念”。因而,唯有在如何锤炼人的“心”,不断地使它坚韧的过程中,才能发现解决“苦”的关键。

我以为:诗也是充实、丰富人的“心”,并使其坚韧的一种手段。据佛法阐释,人,原被所谓烦恼、业、苦的云彩所覆盖。因此重要的是:一边俯视覆盖着的云彩,一边矢志不渝地追求那能在云彩之上悠然翱翔的境界,即应向那不为“云”和“风”所干扰的更高的境界升华。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沉入那茫茫的苦海的吧。

为了向高层次的大空飞去,就需要有信仰、祈祷、无比正确的佛法。我还期望着诗之“心”,也有助于推动这种力量的增长。而最重要的:还是一边将悠远的大空及人诞生于世的深刻意义,牢牢地铭记在心,一边以朝雾般的爽朗的“诗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诗心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诗心给了我无限丰富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灵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4-2008 03: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xkangxx 于 20-10-2007 02:57 PM 发表
跟宗教撤的上关系吗?


应该拿起摄影那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5-2024 08:12 PM , Processed in 0.066594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