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道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9-7-2008 10: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一论坛 于 1-7-2008 11:33 AM 发表
1。请问最近还有什么法會/開沙班吗?
2。请问为何1999年的世界末日为何没有和道亲的认识天时一样呢?
  http://tw.myblog.yahoo.com/kuoleang/article?mid=197
3。一贯道有三期之分:青阳期、红阳期和白阳期。三宝 ...




1。请问最近还有什么法會/開沙班吗?

答:法会和开沙班只是一种班次听道理,没有定时何时会开这种班次.

2。请问为何1999年的世界末日为何没有和道亲的认识天时一样呢?

答:难道你想1999年是世界末日?各宗教和好心人士都一直祈祷和做好事,末后一朝延期时间来救渡人不是更好吗?为何一定要存着世界末日的心态呢?世界还未末日~恐怕自己已先末日.况且预言真的实现,那麽人行善可以改善命运不是假的吗?真修实炼的人切切实实可以改变人生,如果还是依然命运,请多反省自己的行为有否改善?还是依然以前的脾气毛病.

3。一贯道有三期之分:青阳期、红阳期和白阳期。三宝是在当期的时候,是不可公开的。白阳期是从师尊开始,而师尊是在1889年出生的,而如果当时候红阳期是以南无阿弥陀佛作为三宝之口诀的话,那么请问当时候或1889年之前,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口诀是保密的?《佛说阿弥陀佛经》是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而姚秦是中国后秦期间的国号。时姚兴当朝;因帝姓姚,故号姚秦,又因立国于前秦之后,是以史称后秦。秦朝是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试问从公元206年到1889年,难道没有人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呢?

答:每一期的三宝都有各不同,请你多了解何谓真正的'得道',不是言语上'得道',知道吗?

4。在《六祖坛经》里,佛陀托大迦叶尊者,把衣钵交给未来佛-弥勒菩萨。那么如果一个道亲拿到这袈裟和钵会怎样办呢?

答:随缘

5。请问今天的道统如何形成的?

答:道统已成定局,没有更改,更无关于修行的定义.难道辩论观世音是男身或女身而影响观世音的慈悲在世救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8-2008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真諦

一、為什麼要探討人生真諦?

1.偶一成功即沾沾自喜、洋洋自得,以為天下非我莫屬。這是難成大器的人。
2.稍遇挫折卻垂頭喪氣、自暴自棄,以為天下無法容我。這是輸不起的人。

臺語諺云:“一種米,養百樣人。”這麼多的人類性格同時生活在地球上,成天忙忙碌碌的,說起來是活得很充實,問起來卻是“為誰辛苦為誰忙”的無奈!到底人生真諦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參透為何,必能迎接任何!”一旦你對任何事情都能徹底明白,那時還會對自己擔心、恐懼嗎?我們要能徹悟“人生目的何在”,才能在邁向長遠目標的過程中雖遭遇若干挫折,或幸獲幾許成就時,一點都不在意、不住於心,并且成不足以喜、敗無須悲,得失不計、寵辱皆忘。

在一個兵營里面,一大堆的新兵為了隔天起床時不會遲到,於是睡覺時都不脫靴襪,當然腳也不洗了,那腳臭味再加上打鼾,實在是讓人無法入睡。

有一天,一位很難入睡的新兵,因為太想家了,一心想念着與家人團聚的情景,於是就想到:“再苦也只有今天,再苦我都能忍受。”因為他認為這些都只是一個過渡時期,於是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退役后與家人見面的一剎那。因此,他就了然於心、無所牽掛地睡覺了。

大學有一句話說:“知止后有定。”人生到底知何似?又有誰洞悉過?哪一個不是“不知為何”地過了一生呢?只有認清“目的”所在,才能了悟“真諦”為何!緡蠻黃鳥都能止於丘隅了,為什麼人卻不如鳥呢?因此,我們才要來探討人生的真諦。

二、何謂人生真諦?

要探討人生真諦之前,先要有步驟性地了解何謂『人』?

1.何謂人?
人是萬物當中最為高等的一類,他有與眾不同的特質,因此能統萬物之群。而他的物質又何在呢?
※人與禽獸之不同
A.人能直立步行。
因為人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所做的事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是因果使然的特質;而動物卻是四腳朝地、背向天,在過去世中所行的事,都是違背天理良心的事,所以才無法直立步行。
B.人具理性、善思維。
因為人類在身體上的構造有些地方不如禽獸,所以就善用了他們的智力改善了種種不足之處。例如:腕力不如獅虎,於是就發明了武器,以抵擋獅虎侵擊;腳力不如馬禽,就發明了交通工具,好賽過馬禽的速度;眼力不如鷹鳥,就發明了望遠鏡、顯微鏡、電視,好當着千里眼,看到肉眼所無法看到的東西;耳力不如狗,就發明了電話,好當成順風耳,再遠的地方都能聽到;人雖然也常會衡動,但卻具有理性能夠控制感情上的差池,這是人具有理性、善思維的地方。
人為萬物之靈,當然不愿與禽獸為伍,以免被譏為『衣冠禽獸』;既然如此,人就該有獨特的美德才行。
這個理性,在天曰『理』,賦人曰『性』。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物謂之物理,在事謂之事理。天、地、人、事、物一旦失去了理性,就會為之大亂。天失理,星斗亂度;地失理。山崩川溢;人無理,亂常乖舛。因此,大學之道,首在明明德,就是要使自己賦光明的自性能夠復原,這才是人的特質呢!

※人與天地之關系
A.人與天地并列為三才
如果論時間,人不過是百年的壽命而已,怎樣能跟天長地久相比呢?論空間,人也只不過六尺之軀,跟天高地厚又怎能比?人只不過是滄海的一粟而已,天地之大,人是無法與之比擬的!因為天無言、地無語,所以,人能代天宣化,替天行道,自度度人啊!這是人貴為三才之一的特點。
B.天為一大天,人為一小天
天有八萬四千星宿,人有八萬四千毫毛孔竅;天有三百六十日計一年,人有三百六十骨節,即一周天;天有五斗六星,人有五藏六腑;天有太陽太陰二神,人有精神二氣天有日月,人有兩目。
人既然與天地并列,就得法天則地,效法天地大公無私的精神。如何效法呢?大智可以立言,大仁可以立德,大勇可以立功。智仁勇三達德便是人能配天的特點,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啊!

2.何謂真諦?
同樣是人,也同樣過着數十年的光陰,也同是24小時,究竟應該如何的作為,生命才最具有價值、生活最有意義呢?這是人生最真實的道理,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如何才是真諦?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其真諦當然也有所不同。但是最基本的出發點必須是建立在真誠、實際、忘我的境界,那個生命的真、善、美才會出現。

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認為』是正確的,是好的,於是,不斷地強調、標榜、要求,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愈形僵硬、疏遠、不信任、不安,這樣的人生,我們可以說它是很認真在過活,但卻活得不輕松。何謂『真諦』?所謂的真諦,必須隨順自然,而我們因為『太過認真』,失去了對生命的尊重,使得真諦消失,生活無法輕松自在。因此,我們對人生真諦的詮釋,只能說它是『回復本性之自然的生命共同體』。

三、如何探討人生真諦?

一樣米養百樣人,各有其特色,也因各有所異,才顯出它的美,世間也因景觀各有特色,人類各有不同典型,才顯得出奇美妙;用一顆真心去看待一切,美才會出現,善也才會圍繞在我們身邊。如何清楚人生的真諦呢?我們可從以下幾點來探討:

1.生死觀
※為什麼要探討人生問題?
人有生必有死,生死是人生的全體,正如日夜是一天的全景。我們不能只知有日而不知有夜,故也不能只知有生而不知有死。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相反地,若知死,必知生。其實生死二字是人類對它的定論,人類到如今乃搞不清楚什麼是生、什麼是死?俗言:“天上地下,唯道獨尊;古往今來,生死事大。”這生與死之大事,古今有多少人看透,就有多少人跳脫,但這又何嘗容易啊!
孫中山先生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而服務的極點是犧牲,既然『生』的最大意義在於服務,那麼,我們會怕犧牲自己的生命嗎?如果怕的話,就代表我們活得不夠坦然。生時不坦然,死后怎樣會安然呢?孫中山先生又說:“我的生,是要我為大家服務的;我的死,也只意味着我為大家服務的時限到了。”能夠這樣坦然的人,他的死并不表示一切都結束了,而是生命的升華,因為他的死,有損的是大家,不是他。為了讓生命的價值無限,我們必須探討生與死的問題。

※『生』意味着什麼呢?『死』又代表什麼?
『生』是真我與假我結合的剎那,『死』是真我與假我的分離,因為『性在身心在,性去身心壞。』身體的死去是代表什麼都沒有了嗎?老一輩的人將人死叫做“過身”,也就是肉體壞了,里面的靈性離開身體再投胎另一個肉體,繼續它的生命。肉體是短暫的,而每個人人與生具來的靈性卻永恒不朽。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做盡了喪天害理的事,縱然他活得長命百歲,那也只不過是個行尸走肉的活死人而已;相反地,這個人的一生是不斷地付出、奉獻,那一份的愛心感動了所有的人,縱然他犧牲了生命,但其精神卻永垂人們心靈,這是死而不亡的表徵,我們可以叫它為『壽』。

如此看來,生與死對於一個達到忘我境界的人來說,那是沒有差別的;而他的人生就像過盡千帆無水痕的老船手,是那麼地灑脫自在。

※修道培德是老年人的事嗎?
如果是的話,必須有兩大前提:
A他必須有把握活到老。如果中途就夭折了,那豈不要飲恨終生了?
B他要確認修道會使人消極悲觀。而積極與消極不都是自己的一念之差嗎?怎麼能怪罪於外在的因素呢!

莊周說過這句話:“我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

生與死其實早在自己過去的動念之下就種下種子了,能怪得了誰?能由得了你嗎?有句俗語說:“棺材裝死不裝老”,人啊!不能太過『靠勢』年輕,以為年輕就是本錢,倘若年少不努力,還會有似錦的前程嗎?敢把握下一分鐘還是原來的你嗎?俗云:“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生命是這麼的無常,把握即時的因緣才是智者的行為。

從前有三位老人家很難得見面聚在一起聊天,當即將離去時,他們就很依依不舍地說着一些感嘆的話。第一個老人說:“今年同桌吃飯,不知明年能否在一起?”第二位聽了搖搖頭說:“今夜脫下靴和襪,明日不知穿不穿?”第三位聽了前面兩個人的說詞后,更是感嘆地說:“這口氣出去,下一口氣不知進得來否?”雖然聽起來是消極的對話,卻道盡了老年人珍惜歲月的心思。修道培德是老年人的事嗎?不是的,即時行道才是智慧的抉擇。

我們要以積極樂觀的心來面對你的人生,才能看得清楚人生的真諦何在。那麼,如何才是樂觀呢?
樂觀的人不會因為失去一半而感傷,會因擁有另一半而感到慶幸。例如:樂觀的人,當他看到剩下半杯的水時,會高興地說:“還好!還有一半的水。”而悲觀的人卻會說:“噯!怎麼剩下一半呢?”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既然已經聞道了,就應該好好的把握有限的余生,讓自己過得真、善、美,而不是經常回憶過去或懊惱一切,好好地讓自己活在當下,把握每一分、每一秒。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失去什麼,還是剩下什麼!

一般世俗人的觀點,總是以熱衷於爭名奪利為樂觀極點,這是對於有形物質的追求;而修道人卻行功立德為積極樂觀,這是在無形方面的走向。

許多人一生奮斗的目的,只是為了留給子孫更多的財產,然而,與其擁有這樣的萬貫家財,結果子孫無福享受,卻是揮霍敗家,毋寧留給子孫無形的功德,給予陰德的庇佑平安,現代的青年男女,經常跳舞到三更半夜、打牌打到通宵達旦,他們卻自認為這樣的生活非常充實。推其目的,也只不過是為了不讓心靈空虛、恐懼而已啊!我們要知道,追求的本身必是有所缺憾。可見得依賴於有形的錢財、享樂,那種看似積極卻是消極的人生觀,真應徹底的認識清楚才行。

我們的前人以及點傳師窮其一生地犧牲、奉獻去渡化眾生,他們并不選擇時間行善,只一心地付出,讓自己活在當下,於是,他們的生命活起來了;更何況,我們的行善縱然不報應在己身,也一定會回報在后代子孫身上的,這種『財產』不是更實在、更永恒、更積極嗎?而這也是不分年齡,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8 04: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何以貪生怕死?
A死相可怕
一般未求道的人死后四小時即呈現全身僵硬、臉色蒼白,甚至五官扭曲的模樣,狀甚可怕;而求過道的人,只要不反道敗德,必定能夠得到面色如生、身軟如棉,冬不挺尸、夏不腐臭的吉祥相。

B死后境界渺茫
俗言:“鬼怕生,人怕死”,卻也不能不去面對生死的問題。一般人對於死后要往哪里去?死后的境界又是如何?大半都很渺茫,也心存恐懼,這是因為不知死后去向的原因。而修道人受了名師一指點,得了超生了死之道,進一步能夠借假修真,清楚地知道死后的境界,對於生與死已經沒有差別了,哪會害怕死后的境界呢!

C怕失去一切
人一生不斷地奮斗,最終所學到的經驗便是懂得『珍惜』。因為他怕失去一切,怕一生的努力會落空,一旦無常來臨時,便慌張失措。一生的財產、名利、親情、愛情都將付諸流水;得道的人,對於世間一切法都能識透是因緣和合所以能看得透、看得開,不為將失去的悲傷、不舍。

『死』真的很可怕嗎?『生』就真的那麼好嗎?如果生存只是意味着吃、穿、睡時,您會怎樣的感受呢?除了吃穿睡以外,還懂得做壞事,您又認為如何呢?而『死亡』雖然誰都不愿意,但若能死得心安理得草木同悲,那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

生的時候并不一定就要轟轟烈烈,只要能夠好好睡覺,好好吃飯,順應自然,順應天性,按部就班地過日子,不也是現代人求之不得的自在嗎?死亡,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因為死就像回家,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要你以平常心處之,必定能體會死亡的過程,退去對死亡的無名與恐懼。只要你曾認真活過,當死神來臨,你就能從容以對,因為你早有準備。

圣人不是說:“死而不亡,謂之壽”嗎?當一個人為了救助他人而身亡時,精神卻永留人間,這是死而不亡的人。試想,我們的祖先只不過是我們自己在拜而已,別人會幫我們祭拜嗎?觀音菩薩既不是我們的祖先,又不是我們的親友,為什麼又家家戶戶觀世音,把觀世菩薩擺在家中最大、最清凈的正廳呢?只因觀音菩薩死而不亡。果真生死的真義能看透的話,對於人生的真諦又有什麼質疑的地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8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苦樂觀
※苦樂是否相需相成?
有的人以苦為樂,有的人樂極生悲,那麼到底什麼是苦、什麼是樂,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世間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相對的,苦沒有樂來襯托就感受不出苦的滋味樂亦是由苦所對襯出來的。舉個例來說:鋤頭若拿在大學教授手里,他會覺得很快樂;因為這對他來說是很難得的閑情逸致,可以活動筋骨呢!一旦鋤頭被農夫拿在手上時,就要叫苦連天了;因為拿鋤頭是農夫每天的工作,已經鋤土鋤得很辛苦了,再叫他拿,不是要他的命嗎?因此,苦樂的標準沒有一個的定論。

但是,我們卻可以從出發點來看出苦樂的真義。誠如,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快樂,雖可快樂一時,卻難持久,那不是真樂;而植基在別人快樂上的快樂,卻可歷久彌新。

如果一個能夠處處為他人着想的人,我們都相信他絕對是心安理得的,那不是真正的快樂又是什麼?當你灑一滴香水在別人身上時,你自己也會沾到芳香呢!

一個能夠不讓苦給打倒,又不被樂沖昏頭的人,必能優游在苦與樂的來去之間,如此的人,對於人生真諦必能了然於心,并且生活過得自在逍遙。

※世俗所認定的藥,是真藥嗎?
A喝酒最樂?
俗言:“一杯在手萬事足”。為什麼喜歡一杯在手?如果老實地問起他,他可能會說:“爽啊!”也可能說:“不喝喉嚨癢癢的!”有的是說:“喝了才有朋友、才有生意。”有人卻說:“喝酒可以壯膽、可以忘記一切。”總之,酒是?『想要…』的理由。拆穿了,它只不過是依賴與逃避的方法,它可以說是真樂嗎?

借酒可以裝瘋,或許他是想干些寡廉鮮恥的事;借酒可以壯膽,有可能六親都不認了。喝醉酒,除了該吐的吐之外,不該吐的也吐了。想想,以這種發泄的方法尋樂,或許可得到短暫的快樂,但當瘋狂后再回復平靜時,難道就不會感到落寂、空虛了嗎?想透過外在的力量彌補內心的不足,是最不智的做法。

B有錢最樂?
俗言:“有錢可使鬼推磨、錢能通神、貧賤夫妻百事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錢的確很管用,卻也很害人,但看人如何使用。例如: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石頭能當墊腳石,也是絆腳石;嘴能講道德說仁義,也可挑撥離間,搬弄是非;手可以扶人一把,也能推人下水;腳可為人奔波,也可以到不該去的地方。

『有』不一定是好,『無』不一定不好,但看使用者的動機。這點若能識穿,就不會一定要如何,才能如何。這不就是人生的真諦嗎?

C有權最樂?
清朝順治皇帝說:“來時糊涂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連一國之王的順治皇帝都不在意權位了,我們一般平民百姓還爭什麼呢?更何況有權最樂嗎?那還得看人怎樣使用呢!

釋迦牟尼佛曾貴為一國之王子,觀世音菩薩也是妙莊王的第三公主,他們都不戀人間富貴,舍得拋棄現有的權位而出家修道,可見得『權』并不見得是人間最高的樂事;就算個人的所需不同,但是,人們所認定的價值觀,也會隨着現實、心情而改變,最樂的有一天可能成為最悲的也不一定。

※哪些苦是必要受的?
A生之苦
母親十月懷胎受盡各種不便之苦,是我們為人子女無所體會到的;待至長大成人之后,更有諸多不為人知的苦惱。因為做人難、難做人、人難做啊!

以前有個大家庭里面有兩個媳婦各自生了一個兒子,公公有時會帶兩個孫子出去散步,有時是身背着二媳婦的兒子,手牽着大媳婦的兒子,有時是身背着大媳婦的兒子,手牽着二媳婦的兒子。這兩媳婦都正巧在自己的兒子被牽着走路時看到了,於是就妒嫉在心,經常臉色不悅。公公看在心里,記在心里。有一天就召了兩個媳婦出來說:“我很久沒吃年糕了,你們就各自用糯米做一些人形的年糕過來吧!”兩個媳婦為了討好公公,就趕緊回去買了糯米做起年糕了。

可是奇怪的事發生了,為什麼年糕人放在蒸籠里不管怎樣蒸都蒸不出人形呢?等到蒸籠一熱,年糕人就軟了倒下去,再重新做了好幾次,還是如此。

兩個媳婦都心急了,心想:“糟糕!再不趕快做好就來不及了!”兩個媳婦累了一整天,并沒有做出可以看的年糕人,全都黏成一團了,於是哭喪着臉對公公說:“對不起,年糕人難做啊!”公公於是笑着說:“對啊,人真的很難做。我有時抱大孫子手酸了就換成抱二孫子,沒想到你倆就吃醋來了。”兩媳婦慚愧得跪下向公公陪不是。

張良說:

多言人嫌少言癡,惡被人嫌善被欺;
富遭妒嫉貧遭賤,算來自然合天機。
青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能洗是非;
子房收拾安身處,搖頭擺手說不知。

『人』字很好寫,但卻很難做。自古以來人字筆畫是一陰一陽,亦即代表剛柔并濟的功夫,這實在是不容易啊!試問:青山何以常青呢?只因它不管人間事!而咱們的頭發為何一下子變白呢?因為管得太多了!

生者為人死為鬼,臭尸埋土堆;
金銀萬貫誰買命回?陰間空淚垂!

生時的種種不一定能盡如人意,才會有『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說法呢!回哪個頭?心頭啊!天理良心的心。生之苦都是由于自己的心調的不好,才會有種種的不如意;因此,將雜亂的心回歸,才能處處、時時都以良心做事、以智慧做事,自然不會有苦差事發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8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A老之苦
俗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因為一旦流老人家在自己家里用餐、過夜,甚恐他一不小心發生意外或生病在自己家中,那不是倒霉到家了嗎?臺語曰:“吃老就哺無土豆”,真的!人一老了就有很多的不便處,并且會惹人厭呢!假如明天要郊游,老祖母也要去,怎麼辦?你一定會說:“明天爬山要涉水很危險,您老還是待在家里吧!”結果,老人家要留下來幫忙看家呢!想吃個軟軟的食物,兒媳婦卻說要脆的才好吃;看到花生很香,撥開來放在嘴里卻咬不得。

仙佛訓云:

『歷盡天涯路,酸甜默自知;擁有之智力,少壯均付出。水濺濺,云飄浮,凋顏落貌又枯植,行走顛三又倒四,處在何方均不知。』

我們也可見到現代家庭又有多少是三代同堂的?還不是希望於結婚后各自成立小家庭,把父母親留在老家,或送到老人院去,也有的是兄弟輪流供養。我們來換個立場想想,如果今天的老人是自己的話,會不會有被拋棄的感覺呢?現代的社會,人老了實在是沒用啊!

B病之苦
說起生病這件事,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一般人是大病不犯,卻小病不斷。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誰能保證一輩子都健康無病痛的?連張飛都要說:“不怕死,就怕病來磨”了,世人除了過去世的福報大到可以庇蔭這世健康之外,又有誰可以安然無病痛地過完一生的?牙痛不是病,痛起來卻是要人命,縱然病時有子孫可以照料,但是『久病無孝子』這句話也并非完全沒道理。這病給人的拖累,實在是整個家庭社會的一大包袱啊!

仙佛云:

四大體和肢,一切我為主,久來遭風雨,元精元氣失。
神恍忽,零六腑,青紅赤白分不出。
牢守家門光陰渡,難言心身疾病苦。

一旦有了肉身,難免就有諸種的束縛,一旦病了,人生怎會有光彩、快樂可言呢?真是『病字英雄最忌畏,有力難發威;英雄何在?命與作對!體弱聲氣微。』若能於病痛之時,靜下心來體會這生命的真實義,反省過去的自己時,或許病痛也會成為你的另一成長階梯呢!

C死之苦
家人、親屬是累世以來緣結得最深的對象,這最親的家屬一旦有朝一日要面臨死別時,那創痛并非外人所能感受的。

仙佛云:

臨死掉淚珠,萬有化成無,拋情十里外,此別終千古。
氣奄奄,了陽世,一道孤魂走陰司。
思鄉相隔一層紙,瞅望墳園草木枯。

死,是人生的無奈,也是因緣的告一段落,若能將死當成另一個生命的開始,那麼,又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D求不得苦
我們常說:“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常八九。”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老是不滿意自己的現況,而經常羨慕他人的美好,這是人類的通病。欲望如壑難填滿啊!你看我好,我也看你很好,豈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呢!不滿足的話,永遠也不會好的。不是有很多人『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嗎?并不見得事事都能如愿的,這便是求不得苦啊!

仙佛云:

求不得苦心如癡,心不在焉神若失;
并非上天不作美,心中所欲命中無。

一個人命中所擁有的,有些可以透過努力而獲得,有些卻不是你強求能得到的,所謂『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既是此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08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愛別離苦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這一切是任誰都難避免的。相愛的人要分離,至親不能永久在一起,實在是人間的一大苦事呢!你不想分開,能自己做主嗎?很難。

仙佛說:

生離異地相懸苦,死別尤是碎肝腑;
多少柔情多少淚,無情無欲樂自如。

這樣的無奈,只是放開掛礙,才能灑脫地活在這個人世間呢!否則,就僅短暫的別離,都有可能搗亂了生活的步調呢!

F怨憎恚苦
離別縱然很不愿意,但是冤家路窄,仇人見面還分外眼紅呢!有些夫妻不知是累世的冤家,還是故意來成就另一半的?只要一見面就相見如『兵』、吵吵鬧鬧,甚至相見如『冰』,一句話也不說,實在不知是該怨?還是該恨?簡直就是令人叫苦連天啊!每天要想一些不愿意想的事,要說一些不想說的話,要見一些不想見的人。這樣的相處,實在是痛苦又無奈呢!

仙佛說:

怨憎相會苦特殊,冤家夫妻最痛苦;
雙方專找不是處,朝暮吵鬧動文武。

這不是冤家又是什麼?不僅夫妻如此,連相處在一起的兄弟姐妹或同事、朋友,都有可能發生麻煩問題。因此才說:“夫妻是緣,惡緣善緣,無緣不結;父子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既然是自己在累世中所結下的恩怨情仇,就該由自己勇敢的面對、坦然地承受,才能化解彼此之間的情結,而這股怨氣也才能轉為體諒、包容與協助,人與人之間的氣息才會轉為和氣一團。

G五蘊盛苦
所謂的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例如:色→眼睛見到一件漂亮的衣服;受→直覺反應:很漂亮、或很丑,或沒什麼;想→開始思考要買?還是偷?還是算了?行→下定決心去行動;識→結果:很高興!后悔!沒什麼!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在五蘊當中循環不已,誠如佛所說的“苦集滅道”是一樣的,而我們的轉世投胎不就是如此的因緣嗎?

仙佛云:

五蘊盛苦因貪圖,食珍衣錦尚不足;
放縱情欲無止境,精氣神盡入三途。

人在起心動念一稍不留意,便掉入輪回,無有出頭之日。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人的情緒反應,皆因起了一個無明,於不知不覺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而不自知。縱合了以上的苦樂觀,我們大致上可以看出,為何自己經常會不知不覺地陷於苦樂的囹圄。順治皇帝云:“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

苦與樂的主因,只為執着的一念,才會讓自己掉入不拔的深淵,這個深淵我們將它稱之為『束縛』或『業力』。而順治皇帝所說的“不來亦不去”是什麼也不要、能放棄了嗎?如果是的話,有可能我們的人生會變得像槁灰枯木一般,跟石頭又有什麼差別呢?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對於一切境界的感覺是靈感反應的,但卻可以不被境所束縛。這樣的人生,我們才可以說它是個快樂瀟灑的人生。

人生到底有沒有樂?我們說:“為惡難逃,為善最樂。”換句話說:“忘我最樂。”一個充滿愛心又瀟灑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快樂的人了。快樂就像香水一樣,當你灑一滴在別人身上時,你自己也沾到香味,你灑給別人愈多,自己就愈香。因此我們說:“舍得舍得,一舍就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誠如一口井,當你愈汲它時,你就愈會心甘情愿地付出,這是一種生命的共同體,就如同用心去感受對方的心跳是一樣的意思呢!這樣的快樂,豈是金錢所能換得的!生命的價值,不就全然地展現了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8-2008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圓果滿修成正果的圣神仙佛,有否苦樂?
我們常將快樂用許多名詞解釋它,例如:飄飄欲仙、美若天仙、恍若仙境等,這等的快樂好像已經到神仙的境界了,能得到真正快樂的人,是沒有苦樂差別的,怎麼會有苦呢?濟公活佛是為眾生(公)而苦,凡人是為濟私而苦,從這個差別我們便可以看出苦樂的端倪。

我們探討苦樂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如何起『快樂的念頭』,進而永脫苦海,直達樂境。到底我們這些身為白陽弟子是該如何達到真樂呢?您可知道『笑』是宗教本身的精髓?一個能夠真正笑得開懷的人,必定是一個笑話、一個游戲,您要將整個存在的游戲,用笑來回應它,因為人世間的種種是那麼優美,而圣神仙佛正是把人世間的苦樂,用笑來看待,所以苦樂對圣神仙佛來說是無礙的。

在日本有位偉大的神秘家,名叫布袋(Hotei),他被稱為笑佛,他是全日本最受喜愛的神秘家之一,他從來不說一句話,只有做一件事,那就是笑。每當有人問他:“你為什麼笑?”他就笑得更多;他一村走過一村,一直在笑。群眾會聚集在一起看他笑,慢慢地------他的笑很有傳染性-------群眾里面有人開始會笑。其他的人也會跟着笑,然后整個群眾都會笑。笑是因為……他們為什麼笑?每一個人都知道:“那是荒謬的,這個人是奇怪的,而我們為什麼笑?”

但是每一個人都在笑,而且每一個人都有一點擔心:“人們會怎麼想?沒有理由笑。”但是人們會等待布袋,因為在他們的一生當中,他們從來也沒有笑得那麼盡性、那麼強烈,笑過之后,他們整個人都變輕了,如釋重擔。

布袋是獨特的,在整個世界沒有其他人能夠使這麼多人笑,使這麼多人根本沒有理由的笑然而每個人都被笑所滋潤、凈化,都感覺到一種從來沒有感覺過的幸福。

布袋過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他的一生就只是一個持續的笑,他有一個大肚子,笑的時候肚子會震動,人們會問他:“你睡覺的時候為什麼會笑?”笑對他來說是自然,任何事都會幫助他笑,那麼整個人生,不管是睡覺或是醒着,都是一出喜劇。如果你把人生當成一出喜劇看待時,所有壓抑情緒都會被釋放出來,你的人生會是輕松的。

我們常把佛陀塑造出一副嚴肅的模樣,為什麼我們不想想你的嚴肅是為什麼而建立的?如果真的佛是嚴肅的,那也只不過是我們人類把他給塑造出高不可攀的崇敬心態而已啊!想想,嚴肅的人怎麼笑得出來呢?笑不出來的人又怎麼哭得出來呢?不能哭笑的人生,那豈不是個枯槁的生命了嗎?其實,咱們彌勒祖師的法相,不也正代表着他那『笑』最境界、最真的人生嗎?

還記不記得小時候經常莫名其妙地笑得腰酸背痛、眼淚直流、肚子發抖?曾幾何時,那個情況早已不見了!我們現在也會笑,但那是皮笑肉不笑、微笑、苦笑、冷笑,因為我們失去了原本的純真、率直,那種沒有防備、顧忌的本質,所以,我們笑不出開懷來。那麼,人生到底有沒有藥?那是要看你是不是能夠真正的把自己給放開?

3價值觀
※價值是如何產生的?
『價值』的成立,乃是因為有預設立場的突顯,就如『你為什麼知道我惡?正因為你心中已有惡的標準。』這個標準都來自於預設的立場以及固定的思考模式、習慣性的思維方法,甚至是一己的觀念所架構出來的。就如中國人的傳統思想總認為,每一個人都必須結婚生子以傳宗接代。總之,它是一堆人把它給烘托出來的。

六祖壇經無相頌云: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在我們的心中,如果常保一個天真的空心,金剛經云:“應無所在,而生其心。”常住於這個本來的面目,它是自然的表現,事情來了就做,做好了也就過去了,一點也沒有事前的擔心以及事后的牽纏與懊悔。人類對於生活周遭的事物,就是因為奢求太多,心中起了太多的對待,才會有『價值』的定義出現。價值一詞是對於結果的評論,只要我們在過程中有一顆真誠、盡心與灑脫的心就夠了,用這顆心過着每一分、每一秒,這個價值不就在其中了嗎?難道還需要竭盡心力去追求一個大眾所共認的價值觀嗎?那是在欲望中所渴求的代價啊!

※人生最高的價值何在?
死是人生必然的歸宿,但是死的方式卻操之在己。如何讓自己活得自在、死得安然?這是人生的課題,也可以說是價值所在;而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是在於或得真、善、美;在短暫中找永恒,從平淡中求驚奇。孔夫子的得意門生顏回短命,卻是一代的圣人;鄭成功英年早逝,卻是一代忠臣。活得老的人并不一定就活得安心、活得快樂;能夠活得有意義,才是最高無上的價值。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壽,不失其所者久。”如果您的一生是不斷地關心、幫助別人,縱然犧牲了生命,也會讓萬人懷念的。我們的生,都是在母親的劇痛中哭出來的,而您是不是能在萬人的痛哭中死去呢?如果是的話,那是死而不亡啊!這一輩子已經足夠了。

『仁者壽』,是指這個人的精神、言行都能長存人們的心中。例如,過去那些曾經做到『不遷怒、不二過、安貧樂道、聞一知十、眾生不渡盡誓不成佛』等等的,如今他們不是都名留人間了嗎?那是求仁得仁的風范呢!不求而自得啊!

每一個人的生命觀都各自不同,有的人是活到最后還是聲名『遺臭萬年』。有的人則是『無聲無息』地草生草死了,而有些人卻是做了一件豐功偉業的善事,讓人依依不舍地懷念與尊敬,於是『立了銅像』;更有些人是生生世世無怨無悔地付出與助人解脫,達到覺行圓滿的功夫,被后人給『裝金身』。

常言道:『志在圣賢為圣賢,志在凡夫為凡夫。』如果能夠知道自己要什麼,該如何做,這些都搞清楚了,哪怕人生會恍過呢!

四、結論

縱合以上探討人生真諦的方法,我們可以得知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活出自己、活得自在,更進一步也讓別人自在解脫。我們常說:“一世迷,萬事墜,無窮悔恨;一世悟,萬世升,含笑長春。”這一輩子不管我們已經活得多久、錯了多少、迷糊多深,那都已成過去,重要的是,不要再迷下去了。就從現在開始,立定人生方向,快樂地走下去,不管路有多遠,讓自己活在當下,只有活在當下才能有永恒的清凈、智慧、自在與愛,這些都是生命的資糧。

是非成敗如演戲,世上本非久居;
迷似海,悟是筏,圣凡就在一念差。

生命的長短我們無法掌控,但其深度與寬度卻可以拓展。正視自己,不要逃避、不要幻想,更無須多慮,因為率真的你才是生命的真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8-2008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19-7-2008 10:12 AM 发表




1。请问最近还有什么法會/開沙班吗?

答:法会和开沙班只是一种班次听道理,没有定时何时会开这种班次.

2。请问为何1999年的世界末日为何没有和道亲的认识天时一样呢?

答:难道你想1999年是世界末日? ...


随缘,是时机发芽就会发芽。

能够给你这些答案的人,自然还能给你更多答案。

我发问的这些问题,也是来自给你答案的人的文章。

得空,可以参考一下我的部落,

里面有这些问题来源的一贯道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8-2008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于 19-7-2008 10:12 AM 发表


每一期的三宝都有各不同,请你多了解何谓真正的'得道',不是言语上'得道',知道吗?


你这句话几乎歧视当初佛教念佛是无法从言语上“得道”的含义。

换句话,佛教当初的净土宗念佛也无法从言语中得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8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0# 第一论坛 的帖子

第一兄,承蒙您阅历无数,知识渊博。只怕小弟我才疏学浅,莫怪哦
@@
我只想问您,在这里抨击别人宗教,推重某个宗教。是不是善行?
那么是不是一个极端的宗教主义者?
若是的话,那不是乖离了整个佛学的理念了吗?
修心,修道,学佛,都是要以心为本,以心为戒,以心制念!
那么今天您在这不就是起了妄心了吗?
那么就不能谈上学佛了..........
莫怪莫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8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phang 于 15-8-2008 10:40 AM 发表
第一兄,承蒙您阅历无数,知识渊博。只怕小弟我才疏学浅,莫怪哦
@@
我只想问您,在这里抨击别人宗教,推重某个宗教。是不是善行?
那么是不是一个极端的宗教主义者?
若是的话,那不是乖离了整个佛学的理念了吗 ...


不敢当,
末学一边了解佛教,一边了解外道,
不能称上阅历无数,知识渊博。

只可以在这里分享一些感想,
有些东西不是由一般人来做,
因为这些东西不是属于你的因缘。
比如说,举重的运动项目,一个瘦小的人比较不适合参与。

评击和推重某些宗教,不是由评击者和推重者决定,对方是否遵从你的用意,到后来还是归于对方。
能做的、可以做。种下的善根,还需要顾虑到对方的因缘和时机。

如果硬硬强求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
那么这就是极端的宗教主义者。

[ 本帖最后由 第一论坛 于 15-8-2008 04: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8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2# 第一论坛 的帖子

那么既然这样,何不静下心体!好好的研究自我宗教就行了@
与其在此雄辩,何不去研究@@
辩赢了,您有何好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8 04: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phang 于 15-8-2008 04:40 PM 发表
那么既然这样,何不静下心体!好好的研究自我宗教就行了@
与其在此雄辩,何不去研究@@
辩赢了,您有何好处呢?


哈哈,
这回就要问你自己了,
什么是静下心体了。

心一静,思维就会仔细与敏锐。
其实这里没有所谓的辩赢或辩败的。
我曾经说过,在一个对自己宗教热诚的信徒,是无法接受外来的评语。
如果我硬硬去劝说或改变别人,
那么已经不符合自己的说法了。

而,我在这里也不是为楼主一个人而写的,
而是种每一颗善缘在每个人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8-2008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4# 第一论坛 的帖子

若是以这样种善缘在每个人身上,那么这是何谓的善呢?
以辩为善吗?以雄为善吗?还是以自我为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8-2008 09: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phang 于 15-8-2008 05:52 PM 发表
若是以这样种善缘在每个人身上,那么这是何谓的善呢?
以辩为善吗?以雄为善吗?还是以自我为善呢?


知道不说,非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8-2008 0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6# 第一论坛 的帖子

知而言之,言之有物者,乃善也!
言之无物者,乃善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8-2008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phang 于 18-8-2008 02:31 PM 发表
知而言之,言之有物者,乃善也!
言之无物者,乃善也!


呵呵,
好了,我也不和你蔓延下去。
有些人会看到,有些人看不到,
那么就给看到的人,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08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输赢不过是几十年后的几十年前的一阵风。
还是让叶子飘下,随风而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08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19-8-2008 10:29 PM 发表
输赢不过是几十年后的几十年前的一阵风。
还是让叶子飘下,随风而过。


是的。

这一切也是无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9-2008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第一论坛 于 13-8-2008 09:21 AM 发表


随缘,是时机发芽就会发芽。

能够给你这些答案的人,自然还能给你更多答案。

我发问的这些问题,也是来自给你答案的人的文章。

得空,可以参考一下我的部落,

里面有这些问题来源的一贯道文章。





因缘果报

如果一段累世种下来‘因‘没遇到 ‘缘’ 的契合,是不能得到结果的。

随缘是顺境感恩,逆境坚持。

人要懂得知足感恩才能让心开怀,如果‘执着’着某样东西,就算得到了答案也会被答案迷糊着。

每一个遭遇都是因人而异,我们所遇到的未必就是代表一切,世界事情一体两面,什麽才是真正的‘答案’,都是需要当事人怎样看待。

有人说周杰伦歌好听,有者批评,到底真正周杰伦的歌好听与否,都是见仁见智,不能自己的观念做代表。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1 收起 理由
神气 + 2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9-2024 03:43 AM , Processed in 0.12131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