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yi_ge_ren

面对死亡的心理---临终照顾(PALLIATIVE CAR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8-4-2008 0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 lexiaoyao 的帖子

有了,范大妈的补充忘记加进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4-2008 0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0# pleasure 的帖子

thanks...听说慈济人也有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ice 于 18-4-2008 02:22 AM 发表
thanks...听说慈济人也有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是吗?


我天主教的。不懂佛教团体 ,不过最近有看到佛青主办的佛教关怀研討会


曾广志与冯以量谈论:“佛教在老年人、病人、临终和死亡的心理治疗方法”

http://www.mybuddhist.net/cms/shishidongtai/bendihuodong/selangor/2008-03-19/356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0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0# pleasure 的帖子

好像只有医生和护士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0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看到volunteers 的了。。。刚才没有注意到。。。paise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臨終關懷這方面,牽涉的除了醫生護士之外,還有一些社會工作者都會從事這方面的關懷。
我對這方面很有興趣,可是縂覺得,要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除了要有知識和技術外,更重要的是本身必須有很健全的心理建設。
畢竟,面對死亡這件事,我們都還無法熟能生巧。

我曾經看過一本說這類服務書籍,覺得很有道理的地方是——
因爲我們在社會裏生存,用習慣了一些社會性的語言,而面對那些失去了社會功能的病人,我們的這一套就完全用不上了。
所以,照顧者必須學會的是摒棄所有的社會語言,不說客套話,回歸最原始的關懷。那才能在病人的心理上產生一種共鳴。
臨終關懷 ,以我的理解,關懷的是一種心靈上的需求,而不是緊追者病情跑。

真的,我覺得,《最後一堂星期二的課》就是要從事這一行業可以參考的書籍。
只是一種單純的陪伴,讓他在最後一段人生的道路上,做他還可以做以及他很想做的東西,這樣也許就已經很足夠。
凡事從病人的角度去思考,旁人往往會做錯的,就是會覺得——我做那麽多,都在為你好。病人可不那麽覺得吧。

確實的,有信仰的人,無論是病人或是家屬,心靈上就有一種依附和歸宿,比較能夠去接受死亡的世界。
至於沒有信仰的人,我想他們也有他們尋找生死之間關聯答案的方式?




[ 本帖最后由 donut 于 18-4-2008 09:3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4-2008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楼一个人好像放弃了 ,只好来个瞎子乱摸象

最近看星洲,发现一个人物——〉冯以量

关于他的履历是这样写:

澳州南澳大學輔導碩士。從事輔導工作多年,是本地僅有對哀傷輔導有深入認識的. 心理治療師。現任新加坡雅西西慈懷病院醫療社工。

关于他的故事是这样说:

馮以量的爺爺有十三個孩子,家境中上,他的父親排行最長;所以,馮以量從小就必須和許多大人接觸,學會察言觀色,他笑說,這也是他往後成為輔導員的奠基條件。

在傳統家庭,“父親”一向是具威嚴的角色,馮以量從不曾見過爸爸的喜怒哀樂,更甭說親子間的互動。他比喻爸爸永遠都是生命中的“透明人”,而媽媽是父子之間的溝通橋梁。

十歲那年,爸爸因好賭至傾家蕩產而離家出走,在眾大人的危言聳聽下,他厭惡父親的不負責。直至三年後爸爸罹患末期癌症,回來尋找家庭的庇護,他趁爸爸一個人在家時,一手奪走爸爸正在吃的食物,並大聲斥責他;以傷害的動作,平衡他失調的心情。

但是當爸爸往生前,馮以量一反常態去懇求祖先:“不要那麼快把爸爸帶走!”直到長大以後,他才明白其實自己很愛爸爸,只是選錯了方式來對待他。

十六歲那年,當敬愛的媽媽忽然被證實患上第三期癌症時,馮以量的成績一落千丈;從當初的優秀生,到後來與後進生為伍。在一次被逮時,他告訴警察先生:“你關我進監牢吧!反正我的爸爸死了,媽媽患病;我也完全放棄自己了。”

“為什麼別人的父母那麼健康?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那麼幸福?”十六歲的青年,觸及人生難題,處於掙扎矛盾中;一方面唾棄自己,另一方面又積極為媽媽的醫藥費掙錢。

“我做很多份工作,四、五點起來到森林拔花生、再扛去賣,然後去上課、下午教補習;只要有人結婚,我就去唱歌,當時唱一首歌十塊錢。”

一九九O年,媽媽正月初七被救護車送進醫院,一直到元宵節下午,十八歲的馮以量必須做出痛苦的抉擇。當他告訴醫生:“請你把氧氣管拿走”時,一直希望媽媽陪他考上大學、帶著媽媽共度美好時光的理想都破滅了。

馮以量選擇沉默來處理自己的哀傷,封鎖自己直至二十六歲,方才與姐姐敞開失去雙親的悲痛。



“我相信很多事情不是意外發生,而是激發生命潛力的過程。我所經歷的過程讓我更有能力去進行輔導。”——馮以量



過後,他考上大學,選擇成為化學工程師,領著令人豔羨的薪金,卻只為了圓滿媽媽的心願。
他參加馬來西亞生命線輔導協會第四屆電話協談義工培訓課程,開始了解原來要幫助別人一點也不簡單,因為要輔導別人,必須先了解自己。

他放棄高職,到台灣高雄進修輔導課程,在吳就君老師的鼓勵下,仿佛從一層層枷鎖中釋放了自己,把失去父母的失落與悲傷、對母親無法盡孝的遺憾都釋放出來。

回國以後,以量脫胎換骨;二OO二年,他成為青少年工作者及輔導員,訓練四、五十位義工,一個月輔導一百個中學輟學生。

他曾經為《中學生》月刊撰寫關於家庭互動專欄,與中學生分享他的家庭故事,並從紛至沓來的信件中了解破碎的家庭傷害了許許多多的青少年,於是結集出書《已亮的天空》,希望用生命輔導生命,幫助青少年,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6# donut 的帖子

至於沒有信仰的人,我想他們也有他們尋找生死之間關聯答案的方式?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最近找到了答案。多不久告诉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4-2008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8# pleasure 的帖子

我也想知道,虽然我有信仰,可是我是比较异类的, 我从来就没有完全相信佛教的生死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来会把冯以量硕士的“临终关怀佛教心理治疗:从刺猬变无尾熊”的论文原文贴上,需要一点时间整理。

有兴趣从事临终关怀的朋友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说不定。

根据报导,临终照顾,大马做的还不够。自1990年代开始,大马才陆续设立起安宁照顾关怀协会,目前有大约20所类似NGO组织,如果和美国目前至少2500所相比,大马安宁照顾服务显然落后。除了这些,大马安宁照顾组织一般也都缺乏医护人员,同时需要大量义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0# pleasure 的帖子

想问一下,你本身又涉及这一类的活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08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leasure 于 18-4-2008 09:55 PM 发表
下来会把冯以量硕士的“临终关怀佛教心理治疗:从刺猬变无尾熊”的论文原文贴上,需要一点时间整理。

有兴趣从事临终关怀的朋友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也说不定。

根据报导,临终照顾,大马做的还不够。自1990 ...


我覺得,一個國家這類服務業可以做得好,
最重要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先得到滿足,才能夠去做更多的關懷。
所以對於大馬,也許真的還需要一些時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08 0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ice 于 18-4-2008 10:13 PM 发表
想问一下,你本身又涉及这一类的活动吗?


没有

不过,我不否认临终关怀的确引起我的高度注意

我想我们自己会清楚适合还是不适合涉及对不?
临终关怀不只是一种活动,它其实包括了情感的牵涉,pleasure的情感过于丰富,恐会入戏太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08 03: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nut 于 18-4-2008 10:59 PM 发表


我覺得,一個國家這類服務業可以做得好,
最重要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先得到滿足,才能夠去做更多的關懷。
所以對於大馬,也許真的還需要一些時間。


我发觉在台湾留学的朋友,在语言的表达和思考方面的能力都很优   我有个长住台湾的朋友也曾提出类似的话题,我记得他问说我同不同意人民的收入和素养是成正比的?那个说法是在我们一起开车沿途游东海岸后对比台湾的环境得到的看法。

基本上的确是的,我们需要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08 03: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时先说这本书吧。





网络上看到一篇写得不错的观后感。


他獨自走上一段遙遠的旅程,且沒有歸期。

我夙寐晨興,想告訴你一個慈父的故事,如果我沒法說得好,那是因為這個故事太感動我,一時我還無法自其中巨大的哀傷中抽離;但是 我想說,我想讓更多人看到並知道其中我心嚮往的父子情深。

它當然不只是一個故事,是一個得年僅十五的年輕生命和癌病奮鬥最終頹然不起的真實。

是一個父親皓首窮經治學半生天意竟以如此慘烈手段來考驗他對真理的貞定。兒子離世十年後整理十年心影才把這段父子夫妻間的心路披瀝於世,十年生死兩茫茫,十年之後面對的 不是佳兒長成卓然立世,是沒有絕期歸期的思念。

「一個好故事必須經講、聽雙方都以生命感情去代入,其意義方 能顯示出來。但「代入」卻同時需要一定的「距離」。

一個故事好比 一齣戲,我們固要代入戲中的人物、處境和情節,才談得上欣賞,但 如果我們發覺我們自己成了成了戲中人的話,則我們要為自己的處境 張羅還來不及,如何還有「欣賞」的閒暇?」


本书简介


說故事的人往往以為是個故事,其實聽故事的人因事又憶既往, 不免讀未終章便要墮淚,說的正是我自己。——關子尹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Article.aspx?ARTICLE_ID=20070607160636416


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作者:關子尹


中大哲學系關子尹教授紀念其兒子逝世十周年的文集。

教授的兒子翰貽自小的志願是成為醫生,惜於十三歲時被發現患上腦癌,十五歲離開人世。書中講述教授由發現兒子患病,到四出找尋治療,最後仍告不治的經歷和感想。


書內大部份文章於其兒子離世後二三年間寫成,加上為了此書出版面而寫的幾編新文章。


其中筆者最深刻的一部份是講述教授的兒子接受過一次手術後,滿以為擺脫了癌魔,高高興興地一家人去旅行。但教授卻於出發前的一晚收到翰貽的腦內可能還有其他部份有癌的消息,要再進一步化驗。


教授不欲家人掃興,便隱瞞著家人,在那幾天獨自承受所有的壓力,字裡行間完全感受到教授當時的害怕和心痛。


一個飽讀詩書,專研哲學這個關於人生的學科的人,還是敵不過生離死別的痛苦。聊以自慰,唯有透過讀前人的詩句以渲洩感情吧,故本書以德國詩人呂克特之作品《幽香》為題:


教我心醉,教我心碎
是這陣幽香,那份愛意。


作者簡介
關子尹  德國波洪(Bochum)魯爾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暨前系主任,現象學與當代哲學資料中心主任,及人文電算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東海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及美國杜鏗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英國劍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訪問學人。

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與同一性思維》(德文)、《從哲學的觀點看》、《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思慮》(即將出版),及《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即將出版),及關於康德、現象學、範疇論、語言學、語言政策等中、英或德文論文多種;並譯有卡西勒《人文科學的邏輯》、克隆納《論康德與黑格爾》等書。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BookCN.aspx?PageNo=&PROD_ID=2680259803003

[ 本帖最后由 pleasure 于 19-4-2008 03:5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08 04: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的懷疑遇上了心靈的絕望

http://www.inmediahk.net/public/article?item_id=312534

哲學的微笑 - 梁文道

有一天,一定是因為自己正處於極端自悔與自疑的處境,看著滿屋子的書,竟然生起無邊的陌生感。我突然覺得,就算讀了再多的書,畢竟是和自己無關的。回想二十多年前,之所以開始對哲學感到好奇,無非就是想知道生命的意義,做人的法度。然而,現在的我雖然裝了滿腦子的資訊和概念,卻又有那一天嚴肅認真地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呢?蘇格拉底有一句所有哲學學生奉為金石的名言:「未經檢討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空有許多關於人世的零碎知識,檢討人生的方法和原則,卻從未切實地檢討過自己的人格人生,讀書又有何益?越多的知識,有時候只不過是越大的邪惡罷了。

唸大學的年代,我很瞧不起一些滿嘴「生命」的學長同學,覺得他們把哲學變成了膚淺的心靈雞湯,懷疑他們一定是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的無知之輩,所以還戲稱他們為「生命佬」。在我們一圈人的心目中,只有鑽研典籍沉醉理論才叫做真正的唸哲學。所以我們都很喜歡上關子尹先生的課,因為他不只淵博廣識,治學講學的風格更是力求清晰嚴謹,很接近我們想像中的學院派形像。雖然先生那時已經總是在他的課堂和論著中提醒我們哲學究竟是生命的學問,但我對學問的興趣還是要比生命濃厚。隨他讀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與海德格《存在與時間》,直如走進花陰道上,一路美景叫人渾然忘記了自己起步的目的。

關先生後來慘遭喪子之痛,似乎有點消沉,輟筆數年,我們一方面為他憂心,另一方面竟很沒良心地感到可惜,怕華語哲學界自此少了一位令人仰慕的良師。可見我這時根本還不知道哲學的目的是什麼,更不知「慈悲」為何物(關先生曾以英文的compassion表達那種「與病者共話彼此情感的真摯,共同激勵面對厄運的勇氣,共同於苦難中找尋存在的價值」的真正同情。恰巧英語世界常以compassion一詞去翻譯佛教所說的「慈悲」,com加上passion,乃實實在在的同情共感)。

關先生的公子翰貽辭世十年,先生才正式出版一本文集悼念。《教我心醉──教我心碎》,表面上看「流於傷感」,其實不啻為一趟自我的「哲學治療」。可是,生離死別等種種巨大苦難,真是哲學治療得了嗎?假如哲學修養精湛如關子尹先生也無法承受至親的逝去,並為此「消沉」達數年之久(所謂「消沉」,指的是不想碰哲學研究),我們還能指望哲學給我們什麼指導呢?

正當我被重重問題包圍,陷入自我否定的時候,恰巧又讀到了關子尹先生的新著《語默無常──尋找定向中的哲學反思》。大家不要以為這只是本很專業的哲學書;也不能輕信關先生的自謙之詞,以為這本一下子解讀甲骨金文和《周易》,一下子又突然說起大腦左右功能的文集,真的駁雜到不可經緯以範之的地步。極簡單地說,這本書其實可以告訴大家哲學到底是什麼。

很多人都知道,「哲學」一詞翻譯自「philosophy」,而「philosophy」的字面意思就是「愛智之學」。但中文裏的「哲」字又該作何解呢?關先生在全書第一篇論文〈從「大克鼎」和「史牆盤」中的「哲」字看哲學〉別開生面地給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說法。首先他發現古人寫「哲」這個字,有好幾種寫法,「質」、「誓」、「悊」都是以同音假借的方式表示「哲」的例子,而折斷的「折」就是這麼多種「哲」的共同元素了。其中玄機在於「折」這種本來很具體的活動可以引申出「斷疑」、「明辨」等抽象的概念。先生以類似海德格的語源學方法,推論出「哲」的原始意義就是判斷和抉擇,就是明智地分辨對錯和選擇是非,好比把一綑茅草折斷一樣。


不僅如此,「哲」還可以當做動詞來用,例如西周青銅器銘文裏的「克哲厥德」,意思是「能於種種處境之中藉著斷疑和選擇以實踐自己的德行」。《爾雅》訓「哲」曰:「哲,智也」。哲學不單單是研究智慧的學問,更是智慧地下判斷。今人多把哲學當成書面上的玄奧課業,是學究才會幹的特種行業。實則它該是解決「生命中的惶惑、人類社會上種種不合理的現象、人類存在的種種危機」等疑難問題的功夫。如果我們只是把哲學當成辨析概念的遊戲,這就真是智慧的淪落了。

我又想起之所以對佛教開始產生真正的興趣和好感,緣於多年前的一趟博物館之旅。當時在微弱的燈光之下發現一尊尊觀賞佛像於四週的黑暗中漸次開展出點點幽明,整個人就彷彿被送進了另一個世界似的。然後我注意到了他們臉上的微笑,那種笑就像照在他們身上的燈光,介乎有無之間;儘管細微到近乎不存在,但卻又決定性地轉變了一切;難以形容,唯中文裏奧妙的「幾」字可以傳其神,「知幾其神乎」。雖然之前也讀過幾部經論,約略知道點佛學的基礎常識,但我始終迷惑於那種笑。他們到底在笑什麼呢?在那一雙雙閤上的眼皮後面,他們究竟看到了什麼呢?

哲學曾經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所謂蘇格拉底的哲學,不只是他和別人對話的方法與其間隱含的辨證邏輯,也不只是他在對話中提出的種種理論,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跡街頭四處與人閒聊的生活方式。哲學從一開始就不是種書面的研究,還是一種過日子的辦法。只不過我們後來都忘了這點,把它變成遠離日常的艱深遊戲。當年在大學上關子尹先生的課時,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即便是很多人眼中的蛋頭學者康德,也不忘區分「學院意義的哲學」(philosophia in sensu scholastico)和「入世意義的哲學」(philosophia in sensu cosmico),並且以後者為尊。

既然哲學的目的是對準人生的處境,解開其中疑惑,使我們能夠過上一個經過思慮的明智人生;那麼它能幫我們處理人世最大的難題,幫助我們面對死亡嗎?關子尹先生《語默無常》裏最叫人動容的一篇論文是〈說悲劇情懷〉。親歷過喪子之傷的關先生說:「今且設想一個具有一定的哲學修養的人自己生病,並知自己命不久矣,則其哲學智慧自然應該產生某一定的力量」。蓋古往今來,東西哲人談論死生者不知凡幾,我們總能在其中找到產生力量的資源。可是「今設想患病的不是我自己,而是自己的至親,而罹患的病又已到了藥石難奏的關頭,則情形便如何呢……」。

很令人沮喪,關先生居然發現「如果身罹苦難的並非自我而是我的親人的話,則就算我一己把問題如何想通亦無助於親人身心痛苦的解除」。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哲學原來始終是無力的。一個人若投哲學以巨大信心,以為它可以解開世間種種困厄,偏偏卻在最需要它的時刻才明白它的局限,他的無力和空虛必定難以承受。

不過,正是在哲學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你才能看到它的本質和它的作用。關子尹先生引西班牙哲人烏納穆諾(Unamuno)的說法,把這災難的一刻形容為「理性的懷疑遇上了心靈的絕望」,而「它們的邂逅讓我們找到一個新的(懾人的)基礎,在這基礎上我們或可重新找到安慰」。簡單地講,就是在去除了對哲學無所不能的幻想,放棄了對理性的過大信心之後,我們才能合宜地為哲學與理性劃出界限。就像明知人有一死,我們反而更珍惜生命一樣;知道了哲學的限制,我們才「更能甘之如飴地欣賞哲學點滴慧解給我們帶來的安慰」。

更巧妙的是,不再執著於對理性那種凡事皆有解答的迷信之後,我們反而可以更超脫地擁抱人生必經的苦難。這時候,微笑就出現了。


關先生很欣賞德國學者佩里斯納(Helmuth Plessner)的《笑與哭》,認為笑與哭這兩種極端的情緒表達形式其實都是人類理性無能的反映。遇上不可解的荒誕,我們哈哈大笑;遇上不能避的痛楚,我們嚎啕大哭。可是哭笑畢竟不是常態,真正在人我關係中起主導作用的,其實是微笑。「如果哭、笑是所謂『激情』的話,則微笑可說是『柔情』」,乃人類最蘊藉最富深義的表達方式。「微笑基本上雖然是一種情感,卻能和赤裸澎湃的激情保持距離」,甚至和「表達」本身保持距離。一個微笑,代表的就是把種種情感安置於一「自制的距離」。「在生命中許多如窘迫、羞辱、悲傷、苦惱,和絕望等處境裏,微笑都透顯出一超脫的可能」。

學習哲學,如果學到了一個了知其局限的境界,知道命運的不可抗拒與理智的無能為力,我們或就能測量其間的鴻溝,越出情理之上。雖在人世,又與世間一切相隔,從容而有進退餘裕,這是不是佛像臉上的微笑的意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4-2008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的无力~

庄子在大宗师里头有一个故事:

子輿得了嚴重的背駝病,他的好友問他:「你沒有抱怨過老天為何對此待你?」

子輿便答:「沒有,從來沒有!我為何要抱怨呢?如果上蒼突發奇想,將我的左手變成公雞,那我就每天用它來叫醒大家; 如果上蒼將我的右手變成了彈弓,那我就用它來打鳥,燒烤來吃; 如果將我的屁股變成輪子,我的靈魂變成駿馬,那我就駕著自己的屁股馬車盡情奔馳,我連馬車都省了!」


[size=100%](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


[size=100%]親歷過喪子之傷的關先生說:「今且設想一個具有一定的哲學修養的人自己生病,並知自己命不久矣,則其哲學智慧自然應該產生某一定的力量」。
[size=100%]
[size=100%]可是「今設想患病的不是我自己,而是自己的至親,而罹患的病又已到了藥石難奏的關頭,則情形便如何呢……」。

[size=100%]很令人沮喪,關先生居然發現「如果身罹苦難的並非自我而是我的親人的話,則就算我一己把問題如何想通亦無助於親人身心痛苦的解除」。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哲學原來始終是無力的。

[size=100%]梁文道在结语的时候说

[size=100%]學習哲學,如果學到了一個了知其局限的境界,知道命運的不可抗拒與理智的無能為力,我們或就能測量其間的鴻溝,越出情理之上。
[size=100%]
[size=100%]所以,哲学只能谈生死,毕竟无法超脱生死?庄子的豁达,我们只能神往,无法到达涅槃的彼岸?

[size=100%]看来我们得跟梁文道学习观察那[size=100%]介乎有無之間;儘管細微到近乎不存在,但卻又決定性地轉變了一切的「知幾其神乎」。的微笑

[size=100%]将是不是要去吴哥窟看?那里的bayon庙有216个佛陀的微笑,可以一次过看个饱

http://www.angkor-ruins.com/ruins/bayon/bayon_faces/bayon_faces.htm

[size=100%]

[ 本帖最后由 pleasure 于 19-4-2008 10:1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08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youtube]w6pT1JrJ8B4[/youtube]

Kathleen Ferrier - Kindertotenlieder 1 - Nun will die Sonn'

马勒的这首 -《亡儿之歌与走向死亡》应该很适合关先生的心情写照吧~

马勒出生在贫寒的犹太家庭,兄弟姐妹多夭折,使他自小就处在死亡气息的笼罩下,仿佛死神一直在他周围打转。这样的经历使他经常在其作品中直指死亡。

歌词如下:(德文原文、英文翻译、中文翻译)

http://lib.verycd.com/2006/02/26/0000091945.html

里头有段话,挺有意思。。

死对于死者本身,仿佛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而其对于生者,那些极爱着他或她的人,却远没有那么悠闲。

那是一种在不明朗的夜里,在带着熟悉气味的屋子中回忆往事的感觉。一个男人坐在床头,他无法向任何人倾诉。“夜来幽梦忽还乡”,他的回忆仅仅为了在某个场景下的再次相遇,以安慰他那颗衰弱而疲倦的心。他不发出任何声响,但你将可以从他那凝视的眼神中看出世间最纯粹的爱

记得相对论里有过关于光线偏移的论述,即光线看起来会在大质量物体周围弯曲,实际上在四维空间中是直行的,只是因为时间的凹凸不平,在我们的三维空间中留下了弯曲的投影。生命也何尝不是如此,看起来风花雪月,峰回路转。事实上如若你闭上眼睛,追求纯粹,跟随心灵的脚步,就会发现莫不如是地笔直走向永恒的——我们所谓的——终结。

也许你本是另一个世界的来客,一不小心落入了这个世界之中,被蒙住了眼睛,幻想着我们所钟爱的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08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有人癌症复发,提醒他安排家人日后生活,这也会让他联想死亡,
是否不人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4-2008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9# 相聚 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0-2025 05:05 AM , Processed in 1.84561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