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1-2-2007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簡易護手法
秋冬時,身體皮脂腺較少的部位,容易因氣候的變化而產生乾燥脫皮的現像。手部的肌膚幾乎沒有任何皮脂腺,而缺乏天然的潤澤保護,所以手部的問題大多集中在乾燥問題,且因手部長期曝露在外接觸清潔劑、水、紫外線刺激,所以老化現象較早發生,如粗糙、乾燥、脫皮、斑點等。日常護理或是定期深層護理,必須將手部列入重點。如戴手套、洗手(接觸水後),入睡前補充護手霜。加強護理,則可使用去角質及保濕面膜等,產生適時刺激新陳代謝,補充潤澤度。
另外,指甲也是手部美觀與否的關鍵,健康的指甲應是略帶粉色,而顏色鮮豔的指甲油會造成指甲發黃,因此在上指甲油前可先使用護甲油隔離,同時亦可鮮活色彩。但卸除時,則務必要使用具保養作用的去光水,以免二度傷害 |
|
|
|
|
|
|
|
发表于 4-3-2007 08: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师 于 28-8-2005 02:22 PM 发表
生活小知识
晚上添油可省錢?
避免中午太陽曝曬時添油 , 因汽油是以“體積”而不是以“重量”計費,根據 “熱脹冷縮原理”, 晚上添油時,同體積的汽油可以有較多質量,所以可省下不少錢, 多跑個幾十公里。
酱的话。。。早上行车比较划算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會長高嗎?陸地會下沉嗎?怎樣證明?
地殼在地球內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引起地殼的一些構成要素相對運動稱為地殼運動,它可以是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或地傾斜運動。因此,山會長高,陸地也會下沉。例如:喜馬拉雅山受到印澳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的影響,每年上升的速率達1厘米。沿海城市由於抽地下水的原因,就可能下沉。
地殼形變的速度是緩慢的,測定形變的辦法是用大地測量方法建立各類監測網。監測網有水平監測網、高程監測網和重力監測網等。長期監測可發現地殼形變大小及方向。如在地殼穩定區和地殼形變區布設高程監測網,當發現穩定區和形變區間的高差不斷在增大,就說明形變區在不斷下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發生的原因
地震可分為自然地震與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稱之地震為自然地震,依其發生之原因又可分為:(1)構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其中又以板塊運動所造成的地殼變動(構造性地震)為主。
由於地球內有一種推動岩層的應力,當應力大於岩層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層會發生錯動(dislocatio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elastic waves),我們稱之為地震波(seismic waves),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龍之最
當你走過商店櫥窗,你會不會因為特大號的樂瓶或嬌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龍是什麼龍?而什麼龍又最長、最大呢?
一、最小型的恐龍
現今所知的恐龍類型中,最小要算是細顎龍類(Compsognathus),不過雞大小的恐龍。有些種類體長僅約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則僅僅七十公分!雖然它比雞體型稍大,但包括長尾巴在內有些恐龍或許比細顎龍還小,但那僅是從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躍足龍,像貓一樣大小,有銳爪的肉食性動物。較細顎龍與躍足龍要小的,是一些恐龍的幼體:鸚鵡嘴龍(Psittacosaurus)的幼體僅僅二十五公分體長,而最近剛孵出原蜥腳類僅僅二十公分長,不比知更鳥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發掘出一種稱為鼠龍(Mussaurus)的原蜥腳類,大約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個古生物學家猜想成體可達六公尺長。但是在真正鼠龍的成體發掘到之前,那都僅僅是臆測而已!
二、最醜陋的恐龍
我認為腫頭龍(Pachycephalosaurus),是那些很醜的恐龍中最難看的。腫頭龍屬於那一類凸出頂部的恐龍(doomed dinosaurs),它的頭骨覆以圓弧形的骨板大約有二十三公分厚,圍繞著這個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圍飾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腫瘤一般,它的前緣看起來像是被某種不堪言語的骨頭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佈滿瘤狀凸起,棘狀刺。這些圍繞的瘤刺和棘狀刺物使得腦袋的凸出部份看來像是剃頭過了。和腫頭龍相比較,次醜的傢伙可能是厚鼻龍(Pachyrhinosaurus)了。它也是角龍類,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飾物,看起來像是鋸剩下來的樹幹留在頭骨上。
三、最長的恐龍
重型龍(Barosaurus),與梁龍(Diplodocus)兩種大約都達二十七公尺長度。然而可能,暫時暱稱為超龍(Supersaurus)與巨龍(Ultrasaurus)的兩類,若全部骨架發掘出來會更長。這兩類初步推測分別長度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四、最重的恐龍
腕龍(Brachiosaurus)與南極龍(Antarctosaurus)兩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噸之間(70-80噸)但是南極龍可能比較瘦一些,但沒有人確切知道。
五、最寬的恐龍
甲龍(Ankylosaurus),在恐龍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車,甲龍大約五公尺寬,雖然它的體長不超過十公尺 。
六、最早出現的恐龍
現在所知最早的恐龍為兩足行走肉食類,命名為南十字龍。它出現於三疊紀中期,體長約一尺公五十公分,體重可能達到三十公斤。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鸚鵡學舌的奧秘
鸚鵡為什麼具有學舌的本領呢?原來這與它生有特殊結構的鳴管和舌頭有關。
人和哺乳動物的發聲是用聲帶,它位於氣管上端的喉頭處。鳥類則不然,其發聲器叫鳴管,位於氣管與支氣管的交界處,一般由最下部的幾個(多為3~6個)氣管環膨大變形,並與相鄰三對(左右)變形的支氣管環共同構成。鳴管的分叉部分,其內外兩側管壁均變薄,可隨氣流的振動而發聲,稱為鳴膜。鳴管的第一氣管環的底部、鳴管分叉處的中央,有一從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細骨棒──鳴骨,起支撐鳴管和內鳴膜的作用。沿鳴骨正中伸出的薄膜叫半月膜亦能隨氣流的迸出震動發聲。鳴骨下方有氣室,鎖間氣囊的分支伸入其內,氣囊內壓力的變化會影響內鳴膜的緊張程度及鳴管的管徑。在構成鳴管的第二支氣管半環的內側,有一向內呈拱狀隆起的唇狀皺壁,稱為外唇,它在鳴肌的作用下可調節流經鳴管的氣流壓力和大小,從而發出不同的音頻。
鳴肌是調節鳴管管徑、曲率、鳴膜張力的特殊的小型肌肉,分為內鳴肌和外鳴肌兩大類。因鳴管左、右兩側的鳴肌屬不同的神經支配:左側鳴肌受迷走神經支配,右側鳴肌受舌下神經支配,故鳥類可同時發出兩種頻率完全不同的諧波,使其叫聲更富顫率和多變。
鸚鵡的發聲器官──鳴管比較發達和完善,有四、五對鳴肌,在神經系統控制下,使鳴管中的半月膜收縮或鬆弛,迴旋振動發出鳴聲。鸚鵡的發聲器的上、下長度及與體軸構成的夾角均與人的相似。人的發聲器從喉門的聲帶開始,直到舌端為止,其前後總長度約有20厘米,與體軸形成的角度呈直角。部分大、中型鸚鵡的鳴管到舌端的總長約為15厘米,與體軸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其它哺乳動物的發聲器與體軸則不能形成直角,而是呈鈍角,喉頭部與氣管形成的屈度較平坦。發聲器與體軸成直角,形成了有折節的腔,從而可以發出分節性的音,這種發聲的分節化就是語言音和發展語言音的基礎。
它的舌根非常發達,舌頭富於肉質,特別圓滑,肥厚柔軟,前端細長呈月形,猶如人舌,轉動靈活。由於這些優越的生理條件,所以鸚鵡能維妙維肖地模仿人語,發出一些簡單、準確、清晰的音節。在鳥類學話前,對它們施行小手術,如用剪刀將舌內的舌骨剪斷,或進行捻舌等,這樣,可以使鳥類更多地學些較為複雜的語言。
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不管鸚鵡多麼能言善辯,都只不過是一種條件反射,機械地模仿而已。這種倣傚行為,在科學上也叫效鳴。由於鳥類沒有發達的大腦皮層,鳴叫的中樞位於比較低級的紋狀體組織中,因而它們沒有思想和意識,不可能懂得人類語言的含義,也不可能處處十分正確運用這些語言,所以有時甚至會不分場合,亂說一氣,令人哭笑不得。
在英國也曾經舉行過一次別開生面的鸚鵡學話比賽,參賽的鸚鵡只需要講一句話便可,由裁判員根據這句話的內容和發音來進行打分。其中有一隻不起眼的非洲灰鸚鵡所講的一句話,受到了裁判和觀眾的特別讚賞,因而戰勝其他選手,獲得冠軍。當揭開罩在鳥籠上的布以後,這只灰鸚鵡先是向前後左右瞧了瞧,然後驚奇地叫道:「哇塞!這兒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鸚鵡!」幾天以後,興奮異常的主人請了許多貴客到家中慶賀,為了在客人面前再次顯示這只灰鸚鵡的「天才」,便又當眾揭開罩在鳥籠上的布,滿以為它能說出:「哇塞!這兒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貴客!」以博得大家的喝彩,不料灰鸚鵡見了雲集的貴客,卻仍然說道:「哇塞!這兒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鸚鵡!」,使大家哭笑不得,也讓主人失盡了顏面、狼狽不堪。由此可見,鸚鵡學說話不過是一種條件反射,並且只能學會一些有限的詞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氣和大氣有什麼區別?
大氣的概念比空氣的概念大。除了地球之外,木星等行星也有大氣。大氣成分較複雜。其中生物生存所必備的成分就是空氣,行星中只有地球擁有空氣,從地面到1000km高度是大氣層,其中最下部的對流圈(約地表到11km高處為止)和其上部的成層圈(從地表到48km高處為止)是空氣。
空氣也有重量,有下沉的性質。因此越是下部空氣量也越多。空氣密度離地面越高越淡。我們爬高山後感到呼吸困難也是這個原因所引起的。但無論是高處還是低處,空氣的成分沒有任何變化。空氣中氧氣多,二氧化碳少,這是植物在多年的歷史中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的緣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魚也會溺死嗎?
魚有鰓,可以在水中呼吸,魚有鰾,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可是,有人說生活在水中的魚也會溺死,這是真的嗎?
雖然這聽起來很荒謬,但卻是事實。魚鰾是魚游泳時的「救生圈」,它可以通過充氣和放氣來調節魚體的比重。這樣,魚在游動時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動,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穩定狀態。不過,當魚下沉到一定水深(即「臨界深度」)後,外界巨大的壓力會使它無法再調節鰾的體積。這時,它受到的浮力小於自身的重力,於是就不由自主地向水底沉去,再也浮不起來了,並最終因無法呼吸而溺死。雖然,魚還可以通過擺動鰭和尾往上浮,可是如果沉得太深的話,這樣做也無濟於事。
另一方面,生活在深海的魚類,由於它們的骨骼能承受很大的壓力,所以它們可以在深水中自由地生活。如果我們把生活在深海中的魚快速弄到「臨界深度」以上,由於它身體內部的壓力無法與外界較小的壓力達到平衡,因此它就會不斷地「膨脹」直至浮到水面上。有時,它甚至會把內臟吐出來,「炸裂」而死。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微波爐怎樣煮食物
微波爐實際上是一台產生微波的振蕩器。微波是一種高頻電磁波,人們的肉眼看不見。微波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習性,即它能穿透絕緣物體,但遇到像肉類、禽蛋、蔬菜等含很多水分的食物,就會“停留”下來,並且“拖住”食物中的水分子跟它一起振蕩,引起分子和分子互相摩擦生熱。食物分子在微波中每秒鐘振蕩24.5億次,這種振蕩是在食物裡外各個部分同時發生的,能使被加熱的食物在幾分鐘內裡外各個部分的溫度上升到足夠把食物煮熟的程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恐龍滅絕之謎
距今約2億年前,為海陸交替的地質時期,全球氣候溫暖濕潤,裸子植物羽杉、蘇鐵、銀杏等生長十分繁茂,成為森林中的主要成員。同時,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到侏羅紀時期,爬行動物恐龍種類繁多,發展到頂峰,成為動物界的霸主,佔據了海、陸、空三大生態領域。空中有飛龍,海洋中蛇頸龍,陸地上有梁龍、富龍等,如體長22米的合川馬門溪龍。因此,稱侏羅紀是恐龍的世紀。經過1億年的盛世,到徐羅紀末期,恐龍類終於滅絕了。
恐龍滅絕之謎,一直是人類關心的話題。據說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天外有顆小行星碰撞了地球。一時間空中佈滿灰塵,陽光慘淡.大氣污染,植物大量死亡,食物的金字塔倒塌了。恐龍巨大的身軀,因找不到大量的食物,只有活活餓死。
另一方面,由於地殼運動及火山爆發強烈,氣候的變化很大,強烈的季節性氣侯佔據優勢。持續變冷或持續極熱,對恐龍造成極大的威脅。因為恐龍是溫血動物。不能像恆溫動物那樣來調節體溫,維持生命。在恐龍體內溫度調節失靈後,大批恐龍被凍回或者熱死。
又因恐龍軀體龐大,與小巧的蛇、龜和晰蜴等不同,無法鑽孔或爬進洞穴,躲避惡劣的氣候突擊,而遭滅頂之災。由於恐龍軀體大頭小腦,指揮不靈,笨重落後,適應能力不強,也是造成自身滅亡的原因。到後來,由於食物之爭,恐龍互相殘殺,也加劇了它們的滅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3-2007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貪吃的孩子易變笨
貪吃會降低大腦的血流量
若一次進食過量或一刻不停地進食,會把人體裡的大量血液,包括大腦的血液調集到胃腸道來。而充足的血供應是發育前提,如果經常處於缺血狀態,其發育必然會受到影響。
貪吃會造成「肥胖腦」
吃得過飽,尤其是進食過量高營養食品,食入的熱量就會大大超過消耗的熱量,使熱能轉變成脂肪在體內蓄積。若腦組織的脂肪過多,就會引起「肥胖腦」。研究證實,人的智力與大腦溝回皺褶多少有關,大腦的溝回越明顯,皺褶越多,智力水平越高。而肥胖腦使溝回緊緊靠在一起,皺褶消失,大腦皮層呈平滑樣,而且神經網絡的發育也差,所以,智力水平就會降低。
貪吃會抑制大腦智能區域的生理功能
人的大腦活動方式是興奮和抑制相互誘導的,即大腦某些部位興奮了,其相鄰部位的一些區域就處於抑制狀態,興奮越加強,周圍部位的抑制就越加深,反之亦然。因此,若主管胃腸道消化的植物神經中樞因貪吃過量食物而長時間興奮,這就必然引起鄰近的語言、思維、記憶、想像等大腦智能區域的抑制。這些區域如經常處於抑制狀態,智力會越來越差。
貪吃會因便秘而傷害大腦
孩子的零食大多以高營養的精細食品為主,吃了容易發生便秘。便秘時,代謝產物久積於消化道,經腸道細菌作用後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容易經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刺激大腦,使腦神經細胞慢性中毒,影響腦的正常發育。
貪吃還會促使大腦早衰
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發現,一種能促使大腦早衰的物質——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會因過飽食物而於飯後增加數萬倍,這是一種能促使動脈硬化的物質,因而從長遠意義上講,貪吃會使大腦過早衰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3-2007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歷史上的今天
人造雪結晶問世! (1936年03月12日)
名物理學家中谷宇吉郎首次製作出完全結晶型的人造雪。
自1932年底起,他致力研究雪的物理性質,不久便製造出人造雪的結晶。
這是中谷為了調查雪的結晶何以如此複雜,以及雪的結晶是在何種條件下形成而獲得的成果。
研究小組們在寒冷空氣中裝置使熱水的蒸汽對流,並能擬結水分的設備。不久,這種裝置上出現小小的結晶,為使它能結成完全形狀,便在裝置中放入很細的兔毛,終於產生世界第一個人造雪結晶。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7 0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4-2007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最大的內陸湖
裡海是世界最大的內陸湖,位於遼闊平坦的中亞西部和歐洲東南端,西面為高加索山脈。整個海域狹長,南北長約1200公里,東西平均寬度320公里。面積約386400平方公里,比北美五大淡水湖加在一起還要大出一倍多。
裡海湖岸線長7000公里。有130多條河注入裡海,其中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和捷列克河從北面注入,3 條河的水量佔全部注入水量的88%。裡海中的島嶼多達50個,但大部分都很小。海盆大體上為北、中、南三個部分。
最淺的為北部平坦的沉積平原,平均深度4至6米。中部是不規則的海盆,西坡陡峻,東坡平緩,水深約170至788米。南部凹陷,最深處達1024米,整個裡海平均水深184米,湖水蓄積量達7.6萬立方公里。海面年蒸發量達1000毫米。
數百年間,裡海的面積和深度曾多次發生變化。裡海為沿岸各國提供了優越的水運條件,沿岸有許多港口,有些港口與鐵路相連繫,火車可以直接開到船上輪渡到對岸。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07 04: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來的太陽
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木星稱得上是鶴立雞群:它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18倍,是其餘8顆行星質量總和的兩倍半。它的體積是地球體積的1316倍,亦居九大行星之首,它是太陽系行星中的巨人。
木星是一個由液態氫構成的流體行星,沒有固體表面。木星表面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在木星赤道以南有一塊大紅斑,它至少已存在3個半世紀,很可能還要長得多。它的大小有三個地球那麼大,顏色一般都保持著紅而略帶棕色的調子,有時鮮明,有時暗淡且模糊。大紅斑究竟是什麼? 1977年「旅行者號」探測器查明它是木星雲層中的一個特大漩渦,漩渦內的物質處於劇烈運動的狀態。
木星有16顆衛星,其數量之多僅次於土星。這些衛星的表面特徵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其中木衛1上面還有活火山,「旅行者1號」發現它至少有8個或9個活火山,其中的一個正以每秒400多米的迅猛速度向外噴射塵埃和氣體等物質,看起來像是從衛星邊緣上升起好幾百千米的大噴泉。木衛1上火山爆發的延續時間,可能長達幾個月到幾年。木衛1是太陽系中除地球之外第一個發現有活火山的天體(第二個是海衛1)。
近年來,對木星的考察表明:木星正在向其周圍宇宙空間釋放巨大能量。它所放出的能量是它所獲得太陽能量的兩倍,這說明木星釋放能量的一半以上來自它的內部。由於木星內部存在熱源,同時還不斷吸積著太陽放出的攜能粒子,所以它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越來越大。
眾所周知,太陽之所以不斷放射出大量的光和熱,是因為在太陽內部時刻進行著核聚變反應,在核聚變過程中釋放出大量的能量。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液態氫星球,本身已具備了無法比擬的天然核燃料,加之木星的中心溫度目前已達到28萬K,具備了進行熱核反應所需的高溫條件。至於熱核反應所需的高壓條件,就目前木星的收縮速度和對太陽放出的能量及攜能粒子的吸積特性來看,木星再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後,中心壓可達到最初發生熱核反應時所需的壓力水平。
一旦木星上爆發了大規模的熱核反應,以千奇百怪的漩渦形式運動的木星大氣層將充當釋放熱核能的「發射器」。所以,有些科學家認為:再經過幾十億年後,木星將會改變它的身份,從一顆行星轉變為一顆名副其實的恆星,那時,太陽系將成為雙星而發生巨大的變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07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發掘海洋溫差發電
潮起潮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海洋蘊藏的巨大能量吸引著人們去探索、去開發。潮汐發電作為海洋能利用中技術最成熟、規模最大的一種,已為許多人所熟知。而說起海洋溫差發電,知道的人恐怕要少得多。
海洋溫差發電主要採用開式和閉式兩種循環系統。在開式循環中,表層溫海水在閃蒸蒸發器中由於閃蒸而產生蒸汽,蒸汽進入汽輪機做功後流入凝汽器,由來自海洋深層的冷海水將其冷卻。在閉式循環中,來自海洋表層的溫海水先在熱交換器內將熱量傳給丙烷、氨等低沸點工質,使之蒸發,產生的蒸汽推動汽輪機做功後再由冷海水冷卻。利用海洋溫差發電的概念最早於1881年提出。但是世界上大部分科技發達的國家都處於緯度較高的溫、寒帶地區,或者是內陸國,沒有發展海洋溫差發電的基本條件。直到1979年在美國夏威夷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海洋溫差發電裝置後,各國才開始重視這一新方法。
目前日本在海洋能開發利用方面十分活躍,專門成立了海洋溫差發電研究所,並在海洋熱能發電系統和熱交換器技術領域領先美國。1999年11月,日本和印度聯合進行的1000千瓦海洋溫差發電實驗成功,推動了該技術的實用化。
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最近兵庫縣明石市的一家從事環境風險投資的企業和佐賀大學又共同開發了一套系統,計劃於2003年2月在印度南部的海域進行實驗,以證實海洋溫差發電的可行性。該系統在長70米、寬16米的設備船上安裝了佐賀大學校長上原春男研製的熱交換器。印度近海約30攝氏度的溫海水會使液態氨變為蒸汽,推動汽輪機轉動。而從水深1000米處抽上來的海水溫度只有6攝氏度,能使蒸汽重新冷凝成液體。
海洋溫差發電由於冷熱溫度相差不大,其效率僅為3%左右,遠遠低於普通火力發電設備。針對這一點,上原春男等人採取在液態氨中混入少量水,使用2個汽輪機的方法來提高發電效率。他們開發的這套系統據說能為2000人提供日常用電。
除了效率低以外,由於海洋溫差小,所需換熱面積大,建設費用高。海水腐蝕和海洋生物的吸附以及遠離陸地輸電困難等不利因素都制約著這種方法的發展。但是海洋能是自然贈於人類的免費資源,據估算,若建成一座10萬千瓦級的這種電站,每千瓦的成本要比火力發電低1.7~2.5美分。
除了電站離陸地較近時,可考慮直接向陸地上的變電站輸送電能外,還可利用這些電能從水中分解出高效的氫燃料,或從濃縮海水中提取鈾、重水和一些稀有金屬,送往陸地供核電站使用,同時它不會產生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因此海洋溫差發電有百利而無害,可謂前景廣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07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水的溫度和鹽分分佈
通過對深海沉積物中提取到的古海水的研究,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在上一個冰紀,即1.8萬年以前,海洋中最冷和最鹹的區域。
他們繪製的分佈圖和現在的情況大相逕庭。
現在的情況是,深海海洋環流包括兩種截然不同的水相:即溫暖且鹽分高的北大西洋深海水和寒冷且鹽分低的南大西洋深海水。
因為後者的密度比較大,所以在南緯40度的大西洋,寒冷且鹽分低的海水在底層。
水相的運動都是由溫度的差異驅使的。
然而,對古海水中的氯化物濃度和氧同位素比例(代表溫度)的分析結果表明,在冰河時代,深海海水的溫度比較均一且接近冰點,所以海洋環流是由鹽分水平的差異驅使的。
另外,冰河時代大西洋的鹽分梯度和今天恰好相反,最鹹的水分佈在南大西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07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洋的年齡有多大?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人們普遍認為,海底是很古老的,它幾乎和地球的年齡一樣古老。然而,近幾十年人們對深海的考察研究發現,這種認識是錯誤的。那麼,海底的年齡究竟有多大呢?科學家普遍認為,洋底是年輕的,其年齡最老超不過2.2億年,和地球45億年的壽命相比,洋殼的歷史不過是地球演化史上最近的一章。
科學家對海洋年齡問題的研究還在繼續之中,人們對海洋的性質和年齡等方面的認識分歧較大,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認識:第一種觀點認為,海洋是原生的,它早在地球的地質發展的初始階段就已經存在了。
持這種看法的人認為,海洋是古老的,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看法。
第二種看法認為,各大洋的年齡是不相同的,太平洋的年齡最古老,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而其他各大洋的年齡比較年輕,它們均在古生代末期或中生代形成。第三種觀點是,世界各大洋的年齡都很年輕。
根據陸地地殼的海洋化假說,世界各大洋都是在古生代的末期到中生代的初期於各大陸原來的地區產生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讚成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理論。按照這種新概念,可以肯定地說,世界各大洋均在中生代形成。所以有「古老的海洋,年輕的洋底」之說。 |
|
|
|
|
|
|
|
发表于 14-5-2007 02: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5-2007 06: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極火山噴出金子!
在南極大陸上,有一座埃里伯斯火山,它是南極最高的火山,至今仍有火山活動。只要這座火山一活動,就會噴發出非常特殊的物質。你知道它究竟會噴發出什么嗎?
南極大陸的大部份地區都是冰天雪地,不過,依然有一部份火山活動。埃里伯斯火山便是其中一座至今仍能噴發出岩漿的活火山。
1841年,詹姆士羅斯的探險隊在南極發現了這座當時正在噴發的火山,他們用自己的探險船的名字為這座火山命名為埃里伯斯。這座火山在1947年和1995年又各噴發了一次。意外的是,在噴發出來的蒸氣中,發現了極少量的純金。
由于含金量很少,所以沒有開採價值。雖然很可惜,不過下次埃里伯斯火山開始噴發的話,你也可以仔細找找金子的下落喔!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