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5-3-2008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老君五厨经》
(二注)
《老子说五厨经》夫存一气和泰,则五脏充满,五神静正。正藏充则滋味足,五神静则嗜欲除。则此经是五脏之所取给,如求食于厨,故云五厨尔。
原 文
东方一气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玄理同玄际。
南方不以意思意,亦不求无思,意而无有思,是法如是持。
北方莫将心缘心,还莫住绝缘,心在莫存心,真则守真渊。
西方修理志离志,积修不符离,志而不修志,己业己无知。
中央诸食气结气,非诸久定结,气归诸本气,随取当随泄。
五厨经气法并叙
臣闻《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富哉言乎!富哉言乎!是知义必精,然后可以入神致用;致用必利,然后可以安身崇德。义不精而云致用,用不利而云安身,身不安而云知道者,未之有也。然则,冲用者生化之主也。精气为物,谓之委和,漠然无间,有与立矣!则天地大德不曰生乎?全其形生者,在乎少私寡欲,抱朴柔和,游心于澹,合气于漠。且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故圣人垂教以检之,广业以持之,专气致桑以导其和,向晦宴息以窒其欲,洗心藏密,穷神知化,然后身安,而国家可保,德用而百姓不知。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矣。伏读此经五章,尽修身卫生之要,全和含一,精义可以入神,坐忘遗照,安身可以崇德。研味滋久,辄为训注。臣草茅微贱,恩霈特深。天光不违,自忘鄙陋。俯伏惭惧,徊徨如失。臣愔顿首顿首。
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
十一日京肃明观道士臣尹愔上。
一:
东方一气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玄理同玄际。
尹注:东方一气和泰和一气者,妙本冲用,所谓元气也。冲用在天为阳和,在地为阴和,交合为泰和也。则人之受生,皆资一气之和,以为泰和,然后形质具而五常用矣。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则守本者,当外绝二受,以全生分,内存一气,以和泰和,泰和和一而性命全矣。故《老子》又曰:专气致桑,能如婴兒乎,得一道皆泰得一者,言内存一气以养精神,外全形生以为车宅,则一气冲用,与身中泰和和也,故云得一。如此修生养神之道,皆舍于泰和矣。故《老子》曰:万物得一以生。和乃无一和言人初禀一气以和泰和,若存和得一,则和理皆泰。至和既暢,非但无一,亦复无和,不可致诘,如土委地。故《老子》曰:吾不知其名。玄理同玄际玄妙也;理,性也。此言一气存乎中,而和理出其性,性修反德,而妙暢于和,妙性既和,则与玄同际。故老君曰:同谓之玄。
李注: 一气者,先天一气也。和泰和,会合五脏中不和之气也。既合五脏之气,则得一气为道气,由是一身皆泰和之气也。一身由泰和之气,则和气充周,浑然浩然,无一和之可名也。理:性也,言性而命在。际:交也,两玄不可分。以玄交玄,则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
二:南方不以意思意,亦不求无思,意而无有思,是法如是持。
尹注:南方不以意思意意者,想受也。言存一气以和泰和者,慎勿存想受以缘境识,当凝神湛照,令杳然空寂,使和暢于起念之前,慧发于忘知之后。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则吉祥止矣。若以意思意,想受尘,坐令焚和,焉得生白?故老君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亦不求无思意而不复思但不缘想受,则自发慧照,慧照之发亦不自。若求无思,即涉想受,与彼思意无差别。故老君曰: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意无有思,内存一气,但令其虚,虚即降和,和理自暢,则不缘想受纳和,强假意名。既非境识所存,是以于思无有。故老君曰:用其光,复归其明。是法如是持如是内存泰和,泰和之法和暢,则是法皆遣,遣法无住,复何所持?以不持为持,故云是法如是持也。
李注:下意字,以真意言,慧光是也。不以意思意者,二玄相交之际,慧发迟速,不由人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也,然亦不求无思。却要求注意规中,忘而不忘,不忘而忘。有意无意间,一气生而慧光见,乃善行持者也。故曰:“意而无有思,是法如是持。”
三:北方莫将心缘心,还莫住绝缘,心在莫存心,真则守真渊。
尹注:北方莫将心缘心心者,发慧之质,想受之器也。正受则发慧,邪受则生想,言人若能气和于中,心正于内,内照清净,则正慧湛然。鉴明而尘垢不止,渊停而万象俱见。见象无主,谓之常心。若以心得心,缘心受染,外存诸法,内无慧照,常心既丧,则和理亦亏矣。故《庄子》曰: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还莫住绝缘夫以心缘心,则受诸受若正受生慧,日得常心。慧心既常,则于正无受,何等为绝缘?心亦无缘绝,湛然常寂,何所住乎?故老君曰: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也。心在莫存心慧照湛常,则云心在;心忘慧照,故曰莫存。既不将而不迎,心缘则无绝,而无住矣,真则守真渊真者,谓常心慧照,清净不杂也。若湛彼慧源,寂无所染,既无知法,亦无缘心,则泰和含真,本不相离,故云守尔。 |
|
|
|
|
|
|
|
发表于 20-3-2008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3-2008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气 功 与 中 医 ━━ 神 与 神 经 的 关 系
http://www.gb.taoism.org.hk/taoi ... mples/lecture46.asx
讲 者 :袁 康 就 博 士
气 功 与 中 医 ━━ 神 与 神 经 的 关 系
袁 康 就 博 士
丹 道 养 生 所 讲 的 「 神 」 , 除 了 生 理 上 的 作 用 , 还 带 有 宗 教 意 味 。 试 举 内 丹 修 炼 较 为 人 熟 悉 的 炼 功 金 句 为 例 : 「 炼 精 化 气 , 炼 气 养 神 , 炼 神 还 虚 」 , 当 中 「 炼 神 还 虚 」 的 阶 段 , 是 指 阳 神 出 入 于 形 躯 、 与 道 合 真 的 境 界 , 内 丹 学 称 此 为 「 神 仙 」 , 具 宗 教 意 义 和 超 越 意 识 , 是 对 终 极 境 界 的 一 种 描 述 。 「 炼 精 化 气 , 炼 气 养 神 」 两 个 阶 段 , 在 精 气 神 的 转 化 上 具 有 生 理 上 的 实 质 意 义 ; 因 为 , 精 与 气 有 物 质 性 , 养 神 也 可 以 产 生 精 神 抖 擞 的 生 理 现 象 , 而 这 种 现 象 可 以 有 物 理 根 据 , 譬 如 血 气 较 为 通 畅 、 肢 体 较 为 灵 活 、 脑 筋 较 为 清 醒 等 。 又 举 例 : 「 神 凝 则 气 聚 , 神 散 则 气 消 」 , 神 是 一 种 统 御 生 理 气 机 的 主 帅 。 以 神 御 气 的 神 , 除 了 心 的 作 用 之 外 , 它 似 乎 包 括 了 神 经 的 作 用 。 神 经 有 传 递 讯 息 的 功 能 , 「 以 神 御 气 」 就 是 把 「 神 」 的 指 令 通 过 神 经 的 传 导 使 「 气 」 运 行 。 在 炼 气 的 过 程 中 , 神 与 神 经 系 统 仍 然 有 某 些 神 秘 关 连 。
1. 中 医 的 「 神 」
在 中 医 理 论 中 , 神 与 心 非 常 接 近 。 心 是 指 大 脑 为 首 的 神 经 系 统 及 心 脏 。 任 何 心 理 活 动 都 会 引 致 生 理 变 化 , 首 先 是 大 脑 皮 层 以 及 皮 层 下 中 枢 的 反 应 。
《 灵 枢 · 根 结 》 : 「 调 阴 与 阳 , 精 气 乃 光 , 合 神 与 气 , 使 神 内 藏 。 」
《 灵 枢 · 天 年 》 : 「 失 神 者 死 , 得 神 者 生 也 。 」
《 灵 枢 · 本 神 》 : 「 心 藏 神 。 」
《 灵 枢 · 邪 客 》 : 「 心 者 , 五 脏 六 腑 之 主 也 , 精 所 舍 也 。 其 脏 坚 固 , 邪 弗 能 容 也 。 容 之 则 心 伤 , 心 伤 则 神 去 , 神 去 则 死 。 」
2. 气 功 的 「 神 」
存 想 的 意 : 意 守 丹 田 的 意 , 在 知 觉 领 域 。
入 定 之 意 : 有 意 无 意 的 意 , 在 知 觉 与 非 知 觉 之 间 。
采 药 之 意 : 由 非 知 觉 跳 出 , 返 回 知 觉 领 域 。
阳 神 : 心 与 气 结 合 , 既 有 物 质 基 础 , 又 有 主 体 意 识 。
有 意 的 意 - → 无 意 的 意 - - → 既 有 意 又 无 意 + 阳 炁( 神 入 气 中 ) - - → 阳 神 + 道 德 主 体 - → 仙
3. 哲 学 的 「 神 」
《 史 记 · 太 史 公 自 序 》 : 「 凡 人 所 生 者 神 也 , 所 托 者 形 也 。 神 大 用 则 竭 , 形 大 劳 则 敝 , 形 神 离 则 死 。 … 由 是 观 之 , 神 者 生 之 本 也 , 形 者 生 之 具 也 。 」
《 庄 子 · 刻 意 》 : 「 纯 粹 而 不 杂 , 静 一 而 不 变 , 淡 而 无 为 , 动 而 以 天 行 , 此 养 神 之 道 也 。 」
4. 神 经 传 导
从 生 理 的 角 度 言 , 「 神 」 与 人 体 神 经 系 统 有 密 切 关 系 。 神 经 系 统 分 中 枢 和 周 围 两 个 部 份 , 脑 和 脊 髓 构 成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 人 的 肢 体 活 动 都 要 依 靠 肌 肉 收 缩 来 完 成 , 而 骨 骼 肌 的 收 缩 又 依 赖 于 神 经 系 统 的 控 制 。 人 体 的 统 一 性 , 各 组 织 器 官 系 统 的 相 互 联 系 都 要 依 靠 神 经 和 体 液 的 调 节 来 完 成 。
人 的 活 动 , 主 要 透 过 神 经 的 刺 激 和 反 射 完 成 。
( 一 ) 传 入 神 经 元 : 感 受 光 声 、 嗅 、 味 、 冷 、 热 、 痛 、 痒 、 触 等 刺 激 、 并 发 放 冲 动 , 向 中 枢 传 导 。 这 类 末 梢 神 经 元 又 称 感 觉 神 经 元 。
( 二 ) 传 出 神 经 元 : 分 布 于 肌 肉 内 引 起 肌 肉 收 缩 , 或 分 布 于 腺 体 内 引 起 腺 体 分 泌 。 又 称 运 动 神 经 元 。
( 三 ) 中 间 神 经 元 : 主 要 联 络 传 入 神 经 元 和 传 出 神 经 元 , 又 称 联 络 神 经 元 。 脑 和 脊 髓 内 绝 大 多 数 的 神 经 元 属 此 。
一 个 活 动 的 完 成 , 需 要 通 过 两 个 神 经 元 , 首 先 是 人 体 对 刺 激 作 出 反 应 , 传 入 神 经 元 接 受 外 来 的 刺 激 , 接 着 是 引 起 反 应 的 传 出 神 经 元 。 例 如 敲 打 一 下 膝 盖 下 的 肌 , 小 腿 就 向 前 跳 一 下 , 叫 做 膝 反 射 , 这 个 反 射 的 最 短 的 一 条 通 路 就 包 含 着 两 个 神 经 元 , 敲 打 肌 腱 相 当 于 把 腿 部 肌 肉 牵 拉 一 下 , 使 传 入 神 经 元 活 动 起 来 , 发 放 冲 动 传 向 脊 髓 中 枢 , 然 后 引 起 脊 髓 里 的 传 出 神 经 元 活 动 , 结 果 使 它 所 支 配 的 腿 部 肌 肉 收 缩 而 引 起 小 腿 向 前 跳 一 下 , 这 就 是 神 经 受 刺 激 发 生 反 射 的 全 部 过 程 。
太 极 拳 主 要 是 「 以 意 行 气 , 以 气 运 劲 」 。 从 中 枢 神 经 传 导 至 运 动 神 经 的 过 程 中 , 时 间 要 短 , 敏 感 度 要 高 , 就 需 要 健 康 的 神 经 元 发 挥 极 致 而 在 传 导 过 程 中 又 要 毫 无 障 阻 , 在 瞬 息 间 指 挥 一 个 动 作 的 完 成 。 神 经 的 传 导 整 个 过 程 中 , 包 括 了 瞬 息 万 变 的 血 流 量 、 内 分 泌 的 强 烈 变 化 , 「 气 」 就 是 整 组 变 化 的 总 称 。 当 神 经 传 导 传 送 至 运 动 神 经 时 , 肌 肉 的 瞬 时 收 缩 与 牵 拉 , 再 加 上 身 体 其 关 节 和 体 形 的 配 合 , 「 劲 」 便 在 瞬 间 爆 发 出 来 。 「 静 如 山 岳 , 动 若 脱 兔 」 描 述 了 神 经 元 的 传 导 在 极 静 的 状 态 下 敏 感 度 最 强 , 「 敌 不 动 , 我 不 动 ; 敌 一 动 , 我 即 动 」 是 静 态 所 产 生 的 最 敏 感 的 反 应 ; 听 劲 而 发 动 , 做 到 俟 机 而 动 , 后 发 先 至 。
一 般 来 说 , 当 人 接 收 到 外 来 的 一 个 讯 息 , 例 如 , 人 接 收 到 一 个 光 影 而 产 生 反 应 , 由 讯 息 传 入 到 大 脑 皮 质 的 知 觉 领 域 而 作 出 反 应 的 最 快 时 间 是 0.09 秒 。 由 大 脑 作 出 反 应 而 将 指 令 传 导 至 肌 肉 的 运 动 , 最 快 是 0.1 秒 。 故 由 人 接 收 到 光 影 的 刺 激 而 作 出 肢 体 运 动 的 完 成 , 最 快 时 间 是 0.19 秒 。 同 样 , 当 人 接 收 到 声 音 的 刺 激 而 作 出 肢 体 运 动 的 最 快 时 间 是 0.12 秒 。 因 此 , 当 一 个 拳 手 看 到 敌 人 的 攻 击 而 产 生 反 击 的 动 作 , 最 快 的 时 间 把 拳 送 出 应 该 是 0.19 秒 。
5. 经 络 与 神 经 传 导
经 络 与 神 经 有 密 切 关 系 , 神 经 系 统 的 完 整 性 是 经 络 产 生 效 应 的 基 础 。 但 经 络 不 能 等 同 于 神 经 。 经 络 的 传 导 速 度 较 慢 , 与 神 经 纤 维 的 传 导 速 度 相 比 , 差 异 甚 大 。 此 外 , 经 络 路 线 与 神 经 行 走 途 径 不 一 致 ; 例 如 针 刺 足 三 里 穴 , 针 感 可 向 上 传 导 , 神 经 传 导 却 只 单 向 脚 尖 走 。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20-3-2008 11:00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0-3-2008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一 平 衡 系 统 保 持 快 速 姿 势 平 衡 , 其 传 导 速 度 最 快 可 以 有 每 秒 100 米 ; 第 二 平 衡 系 统 为 自 主 神 经 系 统 , 保 持 内 脏 活 动 的 较 慢 的 动 态 平 衡 , 其 传 导 速 度 约 每 秒 11 米 ; 第 三 平 衡 系 统 为 经 络 系 统 , 传 递 体 表 刺 激 对 内 脏 的 影 响 , 保 持 更 慢 的 动 态 平 衡 , 其 传 导 速 度 可 以 慢 至 每 秒 数 厘 米 ; 第 四 平 衡 系 统 为 内 分 泌 系 统 , 控 制 机 体 的 慢 平 衡 , 其 活 动 速 度 以 分 钟 计 算 。
有 意 ( 神 ) - - → 神 经 传 导 - - → 肌 肉 活 动 ( 气 )
无 意 ( 神 ) - - → 内 脏 自 主 神 经 传 导 - - → 内 脏 活 动 ( 脏 腑 之 气 )
有 意 ( 神 ) - - → 经 络 传 导 - - → 气 之 传 导 ( 内 外 营 卫 之 气 )
无 意 之 意 ( 神 ) - - → ACTH 传 导 - - → 腺 体 及 内 分 泌 改 变 ( 丹 气 )
6. 神 气 合 一
内 丹 功 法 以 静 为 下 手 工 夫 , 静 坐 让 神 经 松 驰 , 增 加 敏 感 度 , 其 间 传 送 效 应 和 运 作 能 力 都 比 平 常 高 。 传 出 神 经 元 包 括 了 五 脏 六 腑 和 腺 体 , 在 窈 冥 恍 惚 的 入 静 状 态 中 , 神 经 元 产 生 作 用 , 交 感 神 经 和 副 交 感 神 经 获 得 平 衡 和 相 互 协 调 , 氤 氲 之 气 流 布 全 身 , 这 可 以 恢 复 身 体 各 机 能 的 正 常 发 展 , 从 而 消 除 疾 病 。
《 老 子 》 云 「 致 虚 恒 , 守 中 笃 」 、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
另 一 方 面 , 内 丹 要 求 性 命 双 修 , 除 了 静 功 之 外 , 修 性 方 面 在 某 程 度 可 减 缓 外 界 环 境 与 事 务 的 刺 激 , 降 低 传 入 神 经 对 生 理 的 负 面 影 响 , 故 性 功 力 主 向 内 收 束 , 戒 除 向 外 驰 求 , 其 实 在 生 理 的 改 善 上 有 科 学 的 理 据 。 因 此 , 凡 老 子 所 谓 「 清 静 无 为 」 、 「 归 根 抱 朴 」 、 「 塞 兑 闭 门 」 、 「 少 私 寡 欲 」 等 , 都 会 是 养 生 长 生 的 有 效 方 法 。
在 正 常 状 态 下 , 内 脏 的 许 多 传 入 冲 动 是 人 们 主 观 上 意 识 不 到 的 。 例 如 , 心 脏 的 搏 动 、 血 管 的 舒 缩 、 胃 肠 的 蠕 动 、 括 约 肌 的 开 闭 、 支 气 管 和 肺 的 收 缩 和 舒 张 、 尿 管 的 束 动 等 都 不 被 人 们 意 识 到 , 这 可 能 由 于 内 脏 发 出 的 冲 动 对 皮 肤 的 外 感 受 器 发 出 的 冲 动 来 说 系 属 于 阈 下 刺 激 , 没 有 上 升 到 意 识 水 平 ; 而 在 另 一 些 时 候 , 人 们 感 受 到 一 些 内 脏 感 觉 , 如 胃 肠 的 饥 饿 感 和 饱 满 感 、 渴 感 、 恶 心 感 、 膀 胱 和 直 肠 的 膨 胀 感 、 气 管 和 支 气 管 的 瘙 痒 感 等 , 这 可 能 是 一 连 串 的 阈 下 刺 激 累 积 起 来 , 成 为 阈 上 刺 激 , 所 以 被 人 们 感 知 。 内 气 的 锻 炼 过 程 , 一 般 也 属 阈 下 刺 激 而 在 感 觉 以 外 , 但 不 论 意 识 到 或 未 意 识 到 , 对 大 脑 皮 质 来 说 , 都 是 很 敏 感 的 。
7. 阴 神 与 阳 神
阳 神 是 经 过 一 番 修 炼 , 使 体 内 阳 气 与 神 合 一 后 的 结 果 , 其 本 身 就 是 道 德 主 体 , 又 具 阳 炁 的 物 质 基 础 。 阴 神 是 识 神 用 事 , 定 中 一 志 不 散 的 阴 灵 ; 它 仍 停 留 于 知 觉 领 域 之 中 。 在 体 内 , 阴 神 尚 未 对 阈 下 神 经 系 统 发 生 作 用 。
8. 情 志 因 素 可 影 响 气 机 的 运 作
在 伤 神 的 情 况 下 , 又 称 「 内 伤 七 情 」 , 神 经 传 导 出 现 了 障 碍 , 有 其 物 质 根 据 。 当 情 志 受 到 长 期 紧 张 、 忧 虑 , 神 经 介 质 相 对 平 衡 受 到 破 坏 , 体 内 肾 上 腺 素 的 代 谢 会 受 到 影 响 而 引 致 疾 病 。
心 理 - - → 神 经 - - → 内 分 泌 - - → 效 应 器 官 轴
当 人 受 到 压 抑 , 血 液 和 尿 中 的 肾 上 腺 皮 质 激 素 会 比 无 威 胁 条 件 下 明 显 提 高 。 当 压 抑 被 解 除 , 皮 质 激 素 的 数 量 大 幅 度 下 降 。 当 人 处 于 焦 虑 、 恐 惧 等 状 态 时 , 交 感 神 经 兴 奋 , 血 压 会 随 之 升 高 、 血 液 循 环 加 快 、 心 率 加 快 、 心 输 出 量 和 心 搏 出 量 增 加 、 血 小 板 的 数 量 比 平 时 多 、 血 液 易 于 凝 固 、 肌 肉 活 动 加 强 。 通 过 副 交 感 神 经 活 动 的 互 相 配 合 , 可 使 消 化 器 官 机 能 逐 步 下 降 , 使 表 皮 部 位 血 管 收 缩 。 这 样 , 血 液 会 集 中 流 向 神 经 中 枢 , 从 而 可 保 持 头 脑 较 为 清 醒 , 并 使 运 动 器 官 特 别 是 肌 肉 得 到 充 份 营 养 供 应 , 以 保 证 行 动 更 为 敏 捷 。 交 感 与 副 交 感 神 经 的 相 互 配 合 , 是 人 类 适 应 环 境 的 天 赋 条 件 , 但 当 人 处 于 长 期 的 忧 虑 和 恐 惧 中 , 疾 病 便 会 出 现 。
主 要 疾 病 有 : 冠 心 病 、 高 血 压 、 偏 头 痛 、 胃 溃 疡 、 哮 喘 、 甲 状 腺 亢 进 或 低 下 、 糖 尿 、 阳 萎 、 月 经 失 调 、 不 孕 、 尿 频 、 肌 肉 痉 挛 、 关 节 炎 、 湿 疹 、 风 疹 、 牛 皮 癣 、 鬼 剃 头 、 肿 瘤 、 失 眠 、 神 经 衰 弱 等 。
脑 内 是 由 上 亿 个 称 为 「 神 经 元 」 的 特 殊 神 经 细 胞 所 组 成 。 神 经 元 能 接 受 、 处 理 和 传 递 讯 息 , 以 控 制 身 体 诸 如 说 话 、 视 觉 、 肌 肉 活 动 以 及 思 考 和 情 绪 反 应 。 为 了 传 递 身 体 讯 息 , 神 经 元 彼 此 会 藉 由 电 性 ( 神 经 冲 动 nerve impulse ) 和 化 学 ( 神 经 传 导 物 neurotransmitter ) 讯 号 来 联 络 。 神 经 元 间 并 不 直 接 接 触 , 而 是 有 个 叫 做 「 突 触 synapse 」 的 小 空 间 所 分 隔 。 一 个 神 经 冲 动 起 于 神 经 元 顶 端 , 而 后 到 达 尾 端 ( 称 为 神 经 末 梢 ) , 然 后 引 发 化 学 性 神 经 传 导 物 质 释 放 , 这 些 传 导 物 平 时 储 存 于 叫 做 「 囊 泡 」 之 囊 状 的 结 构 , 最 后 会 流 到 突 触 。 神 经 传 导 物 释 放 后 , 会 流 经 突 触 并 与 下 个 神 经 元 接 触 , 一 个 神 经 冲 动 随 后 在 下 个 神 经 元 产 生 。 这 样 的 反 覆 循 环 会 一 再 发 生 , 直 到 讯 息 到 达 身 体 的 目 标 位 置 。 在 每 一 次 循 环 中 , 当 神 经 冲 动 传 至 下 个 神 经 元 后 , 神 经 传 导 物 会 被 上 个 神 经 元 再 次 吸 收 。 这 个 叫 「 再 回 收 」 的 过 程 , 使 神 经 传 导 物 能 被 再 使 用 。 当 人 们 感 觉 沮 丧 时 , 神 经 元 仍 是 正 常 释 放 神 经 传 导 物 。 然 而 当 神 经 传 导 物 与 下 个 神 经 元 结 合 , 接 下 来 的 神 经 冲 动 因 为 太 弱 而 无 法 继 续 整 个 循 环 , 即 使 神 经 传 导 物 仍 可 正 常 地 再 回 收 。 这 种 较 弱 的 电 性 神 经 冲 动 , 被 认 为 是 造 成 忧 郁 症 的 原 因 。
《 素 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 : 「 人 有 五 脏 化 五 气 , 以 生 喜 怒 悲 忧 恐 。 故 喜 怒 伤 气 , 寒 暑 伤 形 。 暴 怒 伤 阴 , 暴 喜 伤 阳 。 厥 气 上 行 , 满 脉 去 形 , 喜 怒 不 节 , 寒 暑 过 度 , 生 乃 不 固 。 故 重 阴 必 阳 , 重 阳 必 阴 。 」
《 素 问 · 举 痛 篇 》 : 「 余 知 百 病 生 于 气 也 , 怒 则 气 上 , 喜 则 气 缓 , 悲 则 气 消 , 恐 则 气 下 , 寒 则 气 收 , 灵 则 气 泄 , 惊 则 气 乱 , 劳 则 气 耗 , 思 则 气 结 。 」
《 灵 枢 · 寿 天 刚 柔 篇 》 : 「 忧 恐 忿 怒 伤 气 。 气 伤 脏 , 乃 病 脏 。 」
《 养 性 延 命 录 》 载 「 十 二 少 」 和 「 十 二 多 」 : 「 少 思 、 少 念 、 少 欲 、 少 事 、 少 语 、 少 笑 、 少 愁 、 少 乐 、 少 喜 、 少 怒 、 少 好 、 少 恶 。 行 此 十 二 少 , 乃 养 生 之 都 契 也 」 及 「 多 思 则 神 怠 、 多 念 则 忘 散 、 多 欲 则 损 智 、 多 事 则 形 疲 、 多 语 则 气 争 、 多 笑 则 伤 脏 、 多 愁 则 心 摄 、 多 乐 则 意 溢 、 多 喜 则 忘 错 昏 乱 、 多 怒 则 百 脉 不 定 、 多 好 则 专 迷 不 治 、 多 恶 则 焦 煎 无 欢 , 此 十 二 多 不 除 , 丧 生 之 本 也 」 。 |
|
|
|
|
|
|
|
发表于 20-3-2008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功与中医━━神与神经的关系》
袁 康 就 博 士
丹 道 养 生 所 讲 的 「 神 」 , 除 了 生 理 上 的 作 用 , 还 带 有 宗 教 意 味 。 试 举 内 丹 修 炼 较 为 人 熟 悉 的 炼 功 金 句 为 例 : 「 炼 精 化 气 , 炼 气 养 神 , 炼 神 还 虚 」 , 当 中 「 炼 神 还 虚 」 的 阶 段 , 是 指 阳 神 出 入 于 形 躯 、 与 道 合 真 的 境 界 , 内 丹 学 称 此 为 「 神 仙 」 , 具 宗 教 意 义 和 超 越 意 识 , 是 对 终 极 境 界 的 一 种 描 述 。 「 炼 精 化 气 , 炼 气 养 神 」 两 个 阶 段 , 在 精 气 神 的 转 化 上 具 有 生 理 上 的 实 质 意 义 ; 因 为 , 精 与 气 有 物 质 性 , 养 神 也 可 以 产 生 精 神 抖 擞 的 生 理 现 象 , 而 这 种 现 象 可 以 有 物 理 根 据 , 譬 如 血 气 较 为 通 畅 、 肢 体 较 为 灵 活 、 脑 筋 较 为 清 醒 等 。 又 举 例 : 「 神 凝 则 气 聚 , 神 散 则 气 消 」 , 神 是 一 种 统 御 生 理 气 机 的 主 帅 。 以 神 御 气 的 神 , 除 了 心 的 作 用 之 外 , 它 似 乎 包 括 了 神 经 的 作 用 。 神 经 有 传 递 讯 息 的 功 能 , 「 以 神 御 气 」 就 是 把 「 神 」 的 指 令 通 过 神 经 的 传 导 使 「 气 」 运 行 。 在 炼 气 的 过 程 中 , 神 与 神 经 系 统 仍 然 有 某 些 神 秘 关 连 。
1. 中 医 的 「 神 」
在 中 医 理 论 中 , 神 与 心 非 常 接 近 。 心 是 指 大 脑 为 首 的 神 经 系 统 及 心 脏 。 任 何 心 理 活 动 都 会 引 致 生 理 变 化 , 首 先 是 大 脑 皮 层 以 及 皮 层 下 中 枢 的 反 应 。
《 灵 枢 · 根 结 》 : 「 调 阴 与 阳 , 精 气 乃 光 , 合 神 与 气 , 使 神 内 藏 。 」
《 灵 枢 · 天 年 》 : 「 失 神 者 死 , 得 神 者 生 也 。 」
《 灵 枢 · 本 神 》 : 「 心 藏 神 。 」
《 灵 枢 · 邪 客 》 : 「 心 者 , 五 脏 六 腑 之 主 也 , 精 所 舍 也 。 其 脏 坚 固 , 邪 弗 能 容 也 。 容 之 则 心 伤 , 心 伤 则 神 去 , 神 去 则 死 。 」
2. 气 功 的 「 神 」
存 想 的 意 : 意 守 丹 田 的 意 , 在 知 觉 领 域 。
入 定 之 意 : 有 意 无 意 的 意 , 在 知 觉 与 非 知 觉 之 间 。
采 药 之 意 : 由 非 知 觉 跳 出 , 返 回 知 觉 领 域 。
阳 神 : 心 与 气 结 合 , 既 有 物 质 基 础 , 又 有 主 体 意 识 。
有 意 的 意 - → 无 意 的 意 - - → 既 有 意 又 无 意 + 阳 炁( 神 入 气 中 ) - - → 阳 神 + 道 德 主 体 - → 仙
3. 哲 学 的 「 神 」
《 史 记 · 太 史 公 自 序 》 : 「 凡 人 所 生 者 神 也 , 所 托 者 形 也 。 神 大 用 则 竭 , 形 大 劳 则 敝 , 形 神 离 则 死 。 … 由 是 观 之 , 神 者 生 之 本 也 , 形 者 生 之 具 也 。 」
《 庄 子 · 刻 意 》 : 「 纯 粹 而 不 杂 , 静 一 而 不 变 , 淡 而 无 为 , 动 而 以 天 行 , 此 养 神 之 道 也 。 」
4. 神 经 传 导
从 生 理 的 角 度 言 , 「 神 」 与 人 体 神 经 系 统 有 密 切 关 系 。 神 经 系 统 分 中 枢 和 周 围 两 个 部 份 , 脑 和 脊 髓 构 成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 人 的 肢 体 活 动 都 要 依 靠 肌 肉 收 缩 来 完 成 , 而 骨 骼 肌 的 收 缩 又 依 赖 于 神 经 系 统 的 控 制 。 人 体 的 统 一 性 , 各 组 织 器 官 系 统 的 相 互 联 系 都 要 依 靠 神 经 和 体 液 的 调 节 来 完 成 。
人 的 活 动 , 主 要 透 过 神 经 的 刺 激 和 反 射 完 成 。
( 一 ) 传 入 神 经 元 : 感 受 光 声 、 嗅 、 味 、 冷 、 热 、 痛 、 痒 、 触 等 刺 激 、 并 发 放 冲 动 , 向 中 枢 传 导 。 这 类 末 梢 神 经 元 又 称 感 觉 神 经 元 。
( 二 ) 传 出 神 经 元 : 分 布 于 肌 肉 内 引 起 肌 肉 收 缩 , 或 分 布 于 腺 体 内 引 起 腺 体 分 泌 。 又 称 运 动 神 经 元 。
( 三 ) 中 间 神 经 元 : 主 要 联 络 传 入 神 经 元 和 传 出 神 经 元 , 又 称 联 络 神 经 元 。 脑 和 脊 髓 内 绝 大 多 数 的 神 经 元 属 此 。
一 个 活 动 的 完 成 , 需 要 通 过 两 个 神 经 元 , 首 先 是 人 体 对 刺 激 作 出 反 应 , 传 入 神 经 元 接 受 外 来 的 刺 激 , 接 着 是 引 起 反 应 的 传 出 神 经 元 。 例 如 敲 打 一 下 膝 盖 下 的 肌 , 小 腿 就 向 前 跳 一 下 , 叫 做 膝 反 射 , 这 个 反 射 的 最 短 的 一 条 通 路 就 包 含 着 两 个 神 经 元 , 敲 打 肌 腱 相 当 于 把 腿 部 肌 肉 牵 拉 一 下 , 使 传 入 神 经 元 活 动 起 来 , 发 放 冲 动 传 向 脊 髓 中 枢 , 然 后 引 起 脊 髓 里 的 传 出 神 经 元 活 动 , 结 果 使 它 所 支 配 的 腿 部 肌 肉 收 缩 而 引 起 小 腿 向 前 跳 一 下 , 这 就 是 神 经 受 刺 激 发 生 反 射 的 全 部 过 程 。
太 极 拳 主 要 是 「 以 意 行 气 , 以 气 运 劲 」 。 从 中 枢 神 经 传 导 至 运 动 神 经 的 过 程 中 , 时 间 要 短 , 敏 感 度 要 高 , 就 需 要 健 康 的 神 经 元 发 挥 极 致 而 在 传 导 过 程 中 又 要 毫 无 障 阻 , 在 瞬 息 间 指 挥 一 个 动 作 的 完 成 。 神 经 的 传 导 整 个 过 程 中 , 包 括 了 瞬 息 万 变 的 血 流 量 、 内 分 泌 的 强 烈 变 化 , 「 气 」 就 是 整 组 变 化 的 总 称 。 当 神 经 传 导 传 送 至 运 动 神 经 时 , 肌 肉 的 瞬 时 收 缩 与 牵 拉 , 再 加 上 身 体 其 关 节 和 体 形 的 配 合 , 「 劲 」 便 在 瞬 间 爆 发 出 来 。 「 静 如 山 岳 , 动 若 脱 兔 」 描 述 了 神 经 元 的 传 导 在 极 静 的 状 态 下 敏 感 度 最 强 , 「 敌 不 动 , 我 不 动 ; 敌 一 动 , 我 即 动 」 是 静 态 所 产 生 的 最 敏 感 的 反 应 ; 听 劲 而 发 动 , 做 到 俟 机 而 动 , 后 发 先 至 。
一 般 来 说 , 当 人 接 收 到 外 来 的 一 个 讯 息 , 例 如 , 人 接 收 到 一 个 光 影 而 产 生 反 应 , 由 讯 息 传 入 到 大 脑 皮 质 的 知 觉 领 域 而 作 出 反 应 的 最 快 时 间 是 0.09 秒 。 由 大 脑 作 出 反 应 而 将 指 令 传 导 至 肌 肉 的 运 动 , 最 快 是 0.1 秒 。 故 由 人 接 收 到 光 影 的 刺 激 而 作 出 肢 体 运 动 的 完 成 , 最 快 时 间 是 0.19 秒 。 同 样 , 当 人 接 收 到 声 音 的 刺 激 而 作 出 肢 体 运 动 的 最 快 时 间 是 0.12 秒 。 因 此 , 当 一 个 拳 手 看 到 敌 人 的 攻 击 而 产 生 反 击 的 动 作 , 最 快 的 时 间 把 拳 送 出 应 该 是 0.19 秒 。 |
|
|
|
|
|
|
|
发表于 20-3-2008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经 络 与 神 经 传 导
经 络 与 神 经 有 密 切 关 系 , 神 经 系 统 的 完 整 性 是 经 络 产 生 效 应 的 基 础 。 但 经 络 不 能 等 同 于 神 经 。 经 络 的 传 导 速 度 较 慢 , 与 神 经 纤 维 的 传 导 速 度 相 比 , 差 异 甚 大 。 此 外 , 经 络 路 线 与 神 经 行 走 途 径 不 一 致 ; 例 如 针 刺 足 三 里 穴 , 针 感 可 向 上 传 导 , 神 经 传 导 却 只 单 向 脚 尖 走 。
第 一 平 衡 系 统 保 持 快 速 姿 势 平 衡 , 其 传 导 速 度 最 快 可 以 有 每 秒 100 米 ; 第 二 平 衡 系 统 为 自 主 神 经 系 统 , 保 持 内 脏 活 动 的 较 慢 的 动 态 平 衡 , 其 传 导 速 度 约 每 秒 11 米 ; 第 三 平 衡 系 统 为 经 络 系 统 , 传 递 体 表 刺 激 对 内 脏 的 影 响 , 保 持 更 慢 的 动 态 平 衡 , 其 传 导 速 度 可 以 慢 至 每 秒 数 厘 米 ; 第 四 平 衡 系 统 为 内 分 泌 系 统 , 控 制 机 体 的 慢 平 衡 , 其 活 动 速 度 以 分 钟 计 算 。
有 意 ( 神 ) - - → 神 经 传 导 - - → 肌 肉 活 动 ( 气 )
无 意 ( 神 ) - - → 内 脏 自 主 神 经 传 导 - - → 内 脏 活 动 ( 脏 腑 之 气 )
有 意 ( 神 ) - - → 经 络 传 导 - - → 气 之 传 导 ( 内 外 营 卫 之 气 )
无 意 之 意 ( 神 ) - - → ACTH 传 导 - - → 腺 体 及 内 分 泌 改 变 ( 丹 气 )
6. 神 气 合 一
内 丹 功 法 以 静 为 下 手 工 夫 , 静 坐 让 神 经 松 驰 , 增 加 敏 感 度 , 其 间 传 送 效 应 和 运 作 能 力 都 比 平 常 高 。 传 出 神 经 元 包 括 了 五 脏 六 腑 和 腺 体 , 在 窈 冥 恍 惚 的 入 静 状 态 中 , 神 经 元 产 生 作 用 , 交 感 神 经 和 副 交 感 神 经 获 得 平 衡 和 相 互 协 调 , 氤 氲 之 气 流 布 全 身 , 这 可 以 恢 复 身 体 各 机 能 的 正 常 发 展 , 从 而 消 除 疾 病 。
《 老 子 》 云 「 致 虚 恒 , 守 中 笃 」 、 「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
另 一 方 面 , 内 丹 要 求 性 命 双 修 , 除 了 静 功 之 外 , 修 性 方 面 在 某 程 度 可 减 缓 外 界 环 境 与 事 务 的 刺 激 , 降 低 传 入 神 经 对 生 理 的 负 面 影 响 , 故 性 功 力 主 向 内 收 束 , 戒 除 向 外 驰 求 , 其 实 在 生 理 的 改 善 上 有 科 学 的 理 据 。 因 此 , 凡 老 子 所 谓 「 清 静 无 为 」 、 「 归 根 抱 朴 」 、 「 塞 兑 闭 门 」 、 「 少 私 寡 欲 」 等 , 都 会 是 养 生 长 生 的 有 效 方 法 。
在 正 常 状 态 下 , 内 脏 的 许 多 传 入 冲 动 是 人 们 主 观 上 意 识 不 到 的 。 例 如 , 心 脏 的 搏 动 、 血 管 的 舒 缩 、 胃 肠 的 蠕 动 、 括 约 肌 的 开 闭 、 支 气 管 和 肺 的 收 缩 和 舒 张 、 尿 管 的 束 动 等 都 不 被 人 们 意 识 到 , 这 可 能 由 于 内 脏 发 出 的 冲 动 对 皮 肤 的 外 感 受 器 发 出 的 冲 动 来 说 系 属 于 阈 下 刺 激 , 没 有 上 升 到 意 识 水 平 ; 而 在 另 一 些 时 候 , 人 们 感 受 到 一 些 内 脏 感 觉 , 如 胃 肠 的 饥 饿 感 和 饱 满 感 、 渴 感 、 恶 心 感 、 膀 胱 和 直 肠 的 膨 胀 感 、 气 管 和 支 气 管 的 瘙 痒 感 等 , 这 可 能 是 一 连 串 的 阈 下 刺 激 累 积 起 来 , 成 为 阈 上 刺 激 , 所 以 被 人 们 感 知 。 内 气 的 锻 炼 过 程 , 一 般 也 属 阈 下 刺 激 而 在 感 觉 以 外 , 但 不 论 意 识 到 或 未 意 识 到 , 对 大 脑 皮 质 来 说 , 都 是 很 敏 感 的 。
7. 阴 神 与 阳 神
阳 神 是 经 过 一 番 修 炼 , 使 体 内 阳 气 与 神 合 一 后 的 结 果 , 其 本 身 就 是 道 德 主 体 , 又 具 阳 炁 的 物 质 基 础 。 阴 神 是 识 神 用 事 , 定 中 一 志 不 散 的 阴 灵 ; 它 仍 停 留 于 知 觉 领 域 之 中 。 在 体 内 , 阴 神 尚 未 对 阈 下 神 经 系 统 发 生 作 用 。
8. 情 志 因 素 可 影 响 气 机 的 运 作
在 伤 神 的 情 况 下 , 又 称 「 内 伤 七 情 」 , 神 经 传 导 出 现 了 障 碍 , 有 其 物 质 根 据 。 当 情 志 受 到 长 期 紧 张 、 忧 虑 , 神 经 介 质 相 对 平 衡 受 到 破 坏 , 体 内 肾 上 腺 素 的 代 谢 会 受 到 影 响 而 引 致 疾 病 。
心 理 - - → 神 经 - - → 内 分 泌 - - → 效 应 器 官 轴
当 人 受 到 压 抑 , 血 液 和 尿 中 的 肾 上 腺 皮 质 激 素 会 比 无 威 胁 条 件 下 明 显 提 高 。 当 压 抑 被 解 除 , 皮 质 激 素 的 数 量 大 幅 度 下 降 。 当 人 处 于 焦 虑 、 恐 惧 等 状 态 时 , 交 感 神 经 兴 奋 , 血 压 会 随 之 升 高 、 血 液 循 环 加 快 、 心 率 加 快 、 心 输 出 量 和 心 搏 出 量 增 加 、 血 小 板 的 数 量 比 平 时 多 、 血 液 易 于 凝 固 、 肌 肉 活 动 加 强 。 通 过 副 交 感 神 经 活 动 的 互 相 配 合 , 可 使 消 化 器 官 机 能 逐 步 下 降 , 使 表 皮 部 位 血 管 收 缩 。 这 样 , 血 液 会 集 中 流 向 神 经 中 枢 , 从 而 可 保 持 头 脑 较 为 清 醒 , 并 使 运 动 器 官 特 别 是 肌 肉 得 到 充 份 营 养 供 应 , 以 保 证 行 动 更 为 敏 捷 。 交 感 与 副 交 感 神 经 的 相 互 配 合 , 是 人 类 适 应 环 境 的 天 赋 条 件 , 但 当 人 处 于 长 期 的 忧 虑 和 恐 惧 中 , 疾 病 便 会 出 现 。
主 要 疾 病 有 : 冠 心 病 、 高 血 压 、 偏 头 痛 、 胃 溃 疡 、 哮 喘 、 甲 状 腺 亢 进 或 低 下 、 糖 尿 、 阳 萎 、 月 经 失 调 、 不 孕 、 尿 频 、 肌 肉 痉 挛 、 关 节 炎 、 湿 疹 、 风 疹 、 牛 皮 癣 、 鬼 剃 头 、 肿 瘤 、 失 眠 、 神 经 衰 弱 等 。 |
|
|
|
|
|
|
|
发表于 20-3-2008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脑 内 是 由 上 亿 个 称 为 「 神 经 元 」 的 特 殊 神 经 细 胞 所 组 成 。 神 经 元 能 接 受 、 处 理 和 传 递 讯 息 , 以 控 制 身 体 诸 如 说 话 、 视 觉 、 肌 肉 活 动 以 及 思 考 和 情 绪 反 应 。 为 了 传 递 身 体 讯 息 , 神 经 元 彼 此 会 藉 由 电 性 ( 神 经 冲 动 nerve impulse ) 和 化 学 ( 神 经 传 导 物 neurotransmitter ) 讯 号 来 联 络 。 神 经 元 间 并 不 直 接 接 触 , 而 是 有 个 叫 做 「 突 触 synapse 」 的 小 空 间 所 分 隔 。 一 个 神 经 冲 动 起 于 神 经 元 顶 端 , 而 后 到 达 尾 端 ( 称 为 神 经 末 梢 ) , 然 后 引 发 化 学 性 神 经 传 导 物 质 释 放 , 这 些 传 导 物 平 时 储 存 于 叫 做 「 囊 泡 」 之 囊 状 的 结 构 , 最 后 会 流 到 突 触 。 神 经 传 导 物 释 放 后 , 会 流 经 突 触 并 与 下 个 神 经 元 接 触 , 一 个 神 经 冲 动 随 后 在 下 个 神 经 元 产 生 。 这 样 的 反 覆 循 环 会 一 再 发 生 , 直 到 讯 息 到 达 身 体 的 目 标 位 置 。 在 每 一 次 循 环 中 , 当 神 经 冲 动 传 至 下 个 神 经 元 后 , 神 经 传 导 物 会 被 上 个 神 经 元 再 次 吸 收 。 这 个 叫 「 再 回 收 」 的 过 程 , 使 神 经 传 导 物 能 被 再 使 用 。 当 人 们 感 觉 沮 丧 时 , 神 经 元 仍 是 正 常 释 放 神 经 传 导 物 。 然 而 当 神 经 传 导 物 与 下 个 神 经 元 结 合 , 接 下 来 的 神 经 冲 动 因 为 太 弱 而 无 法 继 续 整 个 循 环 , 即 使 神 经 传 导 物 仍 可 正 常 地 再 回 收 。 这 种 较 弱 的 电 性 神 经 冲 动 , 被 认 为 是 造 成 忧 郁 症 的 原 因 。
《 素 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 : 「 人 有 五 脏 化 五 气 , 以 生 喜 怒 悲 忧 恐 。 故 喜 怒 伤 气 , 寒 暑 伤 形 。 暴 怒 伤 阴 , 暴 喜 伤 阳 。 厥 气 上 行 , 满 脉 去 形 , 喜 怒 不 节 , 寒 暑 过 度 , 生 乃 不 固 。 故 重 阴 必 阳 , 重 阳 必 阴 。 」
《 素 问 · 举 痛 篇 》 : 「 余 知 百 病 生 于 气 也 , 怒 则 气 上 , 喜 则 气 缓 , 悲 则 气 消 , 恐 则 气 下 , 寒 则 气 收 , 灵 则 气 泄 , 惊 则 气 乱 , 劳 则 气 耗 , 思 则 气 结 。 」
《 灵 枢 · 寿 天 刚 柔 篇 》 : 「 忧 恐 忿 怒 伤 气 。 气 伤 脏 , 乃 病 脏 。 」
《 养 性 延 命 录 》 载 「 十 二 少 」 和 「 十 二 多 」 : 「 少 思 、 少 念 、 少 欲 、 少 事 、 少 语 、 少 笑 、 少 愁 、 少 乐 、 少 喜 、 少 怒 、 少 好 、 少 恶 。 行 此 十 二 少 , 乃 养 生 之 都 契 也 」 及 「 多 思 则 神 怠 、 多 念 则 忘 散 、 多 欲 则 损 智 、 多 事 则 形 疲 、 多 语 则 气 争 、 多 笑 则 伤 脏 、 多 愁 则 心 摄 、 多 乐 则 意 溢 、 多 喜 则 忘 错 昏 乱 、 多 怒 则 百 脉 不 定 、 多 好 则 专 迷 不 治 、 多 恶 则 焦 煎 无 欢 , 此 十 二 多 不 除 , 丧 生 之 本 也 」 。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万历续道藏》?
《万历续道藏》刊于明万历年间,是《正统这藏》的续集,因而得名。《正统道藏》编成后100余年间,新的道书问世,加之发现有明代以前道书漏掉未载,故而明神宗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令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续刊。自“杜”至“缨’字共32函,180卷。补收道书57种,不再分类。从《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到明焦坊所撰《庄子翼》及附录,绝大部分是元明道书;但也有早出经籍,如《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太上老君升天经》、《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等都很有参考价值。《皇明思命世录》和《汉天师世家》还是研究正一道的重要资料。
《万历续道藏》也是经折本。万历年间还合印了《正统道藏》,正、续《道藏》共计512函.5485卷,约1500种道书。都刊于内府,经板121589页。二者合印后,习惯上简称《道藏》。据报道,日本宫内厅书陵部《道藏》有若干种是依据万历版的补抄本。现在的通行本《正统道藏》英字号《大明道藏经目录》后,附有《续道藏经目录》,也是万历二十五年后补刊进去的。其题记为:大明万历三十五年岁次丁未上元吉日.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阐玄弘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张国祥奉旨校梓,灵佑官供奉。《万历续道藏》所收好几种道书后面都有类似题记。现通行本都是与《正统道藏》合印的影印本。
《道藏辑要>是—部什么性质的书
《道藏辑要》是一部道教丛书,收书种数仅次于《正统道藏》。关于此书的编者有两种不同说法:(1)清康熙年间(1662—1722)彭定求辑;(2)清嘉庆年问(1796—1820)蒋元庭辑。《道藏精华录》载称,蒋元庭刻板于京师(今北京),后送板南归,又北上,逝世于京,故外间传本甚少。四川省图书馆藏《道藏辑要》系严雁峰家藏本,是《重刊道藏辑要》的底本。此本只避康熙、乾隆等讳而不及道光以下,当是蒋元庭刊本。还有,《道藏辑要》原序采用扶乩降笔的力式,假托吕洞宾“命第一觉坛诣弟子编纂《道藏阂要》——书,付诸剞厥”且所收《大洞玉经》卷首有所谓“燮元赞运孚佑帝君重刻《大洞玉经》叙”,而“燮元赞运”四宇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奉旨依议加赠给吕洞宾的.因此《道藏辑要》应编纂刊刻于这之后。从所收书还可考见蒋元庭属柳守元天仙派中人,自称“广化子惠觉”“或“守中氏”,位后高官而从事乩坛活动。书多出自觉源坛,蒋元庭就活动于其中。因此《道藏辑要》的编纂人应是蒋元庭。
《道藏辑要》是线装书,共218册,按二十八宿作字号分集,辑录道教典籍297种。其中辑自明《道藏》204种,《道藏》未收的书93种。卷首有所谓吕洞宾序、观音大士弁言、钟离权序、苏题序,都是乩坛降笔。又有凡例十二则。
《道藏辑要》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成都二仙庵道藏经流通处重刊,这就是《重刊道藏辑要》。据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称,光绪十八年(1892)之前,原书板已焚为灰烬,阎永和首倡重刊,后来得到新津彭翰然资助、井研贺龙襄校而刊成全书。重刊本完全按照原本的式样,但有“增刻”“续刻”字样的都是原本所没有的。此书每页10行,每行23字。较原本增加了17种((续编子目)说增加了20余种,此按实际刊入数计),共收314种道书.集成244册(根据四川省图书馆藏)或32套245册。值得一提的是,此书印本稍有出入。例如一种印本有“光绪丙午年重到,板藏成都二仙庵”等字,还有云龙图题识“皇图巩固”、“帝道遐昌”,接着有1906年彭瀚然序和原版书序等,“凡例十六则”中三则届新增。另一印本卷首内容很多,从雍正十一年(1733)二月十五日 “上谕”到雍正帝制《三教语录总序》都是朱字刊印;另有间永和《重刊道藏辑要缘起》、彭瀚然《重刊道藏辑要弁言>和贺龙襄〈校勘道藏辑要书后〉等等以及各种书目。这个印本是刘咸所旧藏本。现在二仙庵经板已有残损,近年巴蜀书社借用翻印。日本于1971年也发行了影印本。
《道藏辑要》所收《道藏》中的书不完全按照原貌转录,有的书删略很多(如《云笈七签》)。它的主要价仪在于增加了《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所没有的 100余种道书(包括重刊本续入的部分),这部分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新出的著作。其中的丹书尤多;还突出了盛行于明清时代的吕祖祟拜和乩仙信仰,收入了许多“孚佑上帝”、“八洞仙祖”、“三山留史韩湘”、“文昌帝君”等等乩仙之作。对于这类作品应当仔细甄别,以免将作者搞错。然而反过来说,通过这些作品也有助于了解明清时代、尤其是清代的世俗化道教神仙崇拜和道士、士大夫的乩坛活动,因此是有参考意义的。三教合一也是《道藏辑要》的突出特征,除了卷首各序和附录之外,所收明伍守阳撰《仙佛合宗语录》就是一个例证。书中还收入了《张三丰先生全集》《重列本增人》、清张持真辑《忏法大观》、《阴鸳文注》、柳守元撰《道门功课》、问永和辑《二仙庵碑记》(新增)等等,涉及面比较广泛。这些使得《道藏辑要》堪称为“续续道藏’,对于研究明清道教信仰、南北宗派、内丹方法、功课戒律、扶乩活动及三教合流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正统道藏》
《正统道藏》因刊行于明代英宗正统年间而得名。但从此藏开始编纂,则要从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说起。朱棣夺得其侄儿的皇位之后,一方面采取血腥镇压的手段对付反对派,另一方面又组织人力编纂大部头类书或丛书(如(永乐大典>)标榜太平。他又是一位祟道的皇帝,从永乐四(1406)起令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校道藏,当时有道土涂省躬等虚诏前往北京参与校勘工作。四年后,张字初逝世,其弟张宇清接手主编。但刊刻尚未完成,朱棣就死去了,因此经明仁宗、宣宗两代,编纂、刊印工作一直陷于停顿状态。到英宗正统九年(1444),才诏主管京师道教的邵以正继续督校大藏经典。有记载说,这一年十月曾颁释道大藏经典于各地寺观,可能是刊行的部分经典.又有记载说,全藏刊竣在次年;还有记载说.直到正统十二年(1447)二月十五日才刊造完中,命颁天下宫观。从现存情况来看,此藏曾陆续印行,各版有纸质等方面的差异。取千字文中“天”至“英”字为函目.共成480函,5305卷。刊本《正统道藏》是经折装。四川大学图书馆所藏,版长63.4厘米,5折.每折5行,每行17字;框高26.8厘米,书长约36厘米。每函卷首刊三清和诸圣像,接着有竖式龙牌,即所谓“御制”题识:
天地定位,阴阳协和。星辰顺度,日月昭明。寒署应侯,雨阳以时。山会靖谧,河海澄清。草木蕃庑,鱼鳖咸若。家和户宁,衣食充足。礼让兴行,教化修明。风俗敦厚,刑罚不用。华夏归仁,四夷宾服。邦国巩固,宗社尊安。景运隆长,本支万世。正统十年十一月十一日。
卷未有护法神像,雕印精美。书中每五折一粘接。北京白云观藏本,经过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帙和封面黄色,帙的左上角标字号。上海白云观旧藏本也经过清同治五年(1866)重新修补。据说日本宫内厅保存的4115卷多为正统本。近来有学者根据《曹镧亭藏书目》卷三:“抄本《道藏经》,明永乐、正统御制序。一百十七函,九百十三册.三橱。”认为除刊本而外还有抄写本,估计原有明成祖和英宗的序文,后因政治斗争原因而被刊落。
《正统道藏》共收道书约1400余种,所收道书己重行分卷,原有短卷,则数卷并为一卷,因而有数经、数篇或数图同卷的。每函以十卷占多数,也有三——十五卷的,洪字号多至十七卷。若为足卷,则多有“终”字;若残缺,也多标记。有的书尚保存了避宋讳的痕迹。这些书仍按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但归类却十分混乱。例如.洞真部本应收上清众经,却以《度人经》六十一卷冠居其首,还收人丁《灵宝五篇真文经》等灵宝经、唐宋间出道经、内丹书、宋元易象图、道法书、全真传记等。而洞玄部反而误收洞真部书多种.此外也收了不少宋元道法书。洞神部误收大量的太玄部道书(如《道德经》)和太清部、正一部道书,还有个别上清、灵宝经书。而太玄部所收多为内外丹书,像《龙虎经》、《参同契》及其注应入大清部。太平部误收灵宝派《本行宿缘经》、《本行因缘经》和升玄系《升玄内教经》,当人洞玄部。太清部少有本部经典,反而收入了本应归入太玄部的多种子书。至于正一部,收书较多而且很杂,错讹也多,竞误收洞真部上清众书多达90余种;此外有的书应当分别归入洞玄、洞神、太玄、太清各部。除丁三洞四辅这一层次之外,十二类的归类也有不少错误。
尽管如此,<正统道藏>仍不失为一部具有不可取代性质的道藏,因为它和后来增补的《万历续道藏》合起来,是现存唯一的道藏,习惯上人们就合称它们为《道藏》。这部大丛书内容庞杂,体裁多样,除道教经籍之外,还收进了一部分医药方书、诸子著作甚至占卜等类的书,包含着中国古代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医药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养生学等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其意义远远超出道教之外,值得我们奸好地研究。
《正统道藏》经板因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毁于战火;现在原藏印本也极为罕见。1923年t0月至1926年4月,军阀徐世昌命傅增湘借北京白云观藏本,用他观所存增补,将经折装改为石印六开线装小方册本,由商务印书馆借用涵芬楼名义影印出版,每藏1120册。此本印量很少,通行的台湾、大陆的几种本子都是根据此本翻印。其中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已增人明清以来道书多种。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共同协作出版的《道藏》,借用上海白云观旧藏本,作了补缺、纠错等工作,并和新文丰版一样附印明白云雾撰《道藏日录详注》。检索《正统道藏》(包括《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可使用翁独健编《道藏子目引得》等书。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藏》《正统道藏》《道藏辑要》
道藏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能够搜集到的所有道教经籍安排起来的大型丛书。
“藏”,读作zang,本义是储藏东西的地方。《汉书.文三王传》说:“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万斤”,指此。有一种观点,说《道藏》的“藏”字原是佛教用语。这个说法不一定可靠,因为汉代佛教初入中国,根本谈不上大部头佛藏的传播,倒莫加说是中国人用原有的“藏”字翻译梵文Pitaka(也是储藏所的意思)。道教中使用这个字,原指储存道书的处所或容器。例如,东晋上清派所造《上清太上八素真经》说,后圣李君受书为金阙君,“临去之日,及手书五星中皇上真道君、君夫入讳字及五通吉日,以白玉为简,丹玉书之一通,封以云 之函,印以三光之章.以付西岳华阴山石笥之内,又刻题笥上,其文曰:‘天地之宝珍,名山之绝藏,。”另一部上清派道书《太上九真明科》说,“太上:”标出九真三品之科,“帝君、上相青童君、太极真人于是退斋上清,奉受《素灵大有妙经》、《九真明科检》,秘于金藏玉匮,卫以玉童、玉女各三干人,侍曲灵文,散香虚庭。”成书于刘宋之前的《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说,道士登斋人室,三拜经前,“乃开八色之蕴,陈无上之宝藏,而执读《大洞》、《洞玄》、《道德尊经》、《八素隐篇》、《金真玉光》、《消魔散灵》、《招仙步虚》、《飞行羽经>。这里所谓“宝藏”,己具有“汇集、储存经典”的含义。稍后,《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云:“若见大藏,当愿,切除其灾害,施为福田。”应当说“大藏”一词也具有此义。在东晋南朝时代,道士收藏经书,短卷杂道书多用瓠卢,大卷经书或卷数较多则使用箱子、橱柜,一箱或一橱便是一藏。直到隋唐间,“藏”依然指这种收存道书和箱子或橱柜。《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诫营始》说“夫经皆须作藏”.就指经橱。
我们今日所说作为道教经籍总集的道藏,在唐代叫作“道藏经”或“一切道经”,后者才是仿照佛教的“一切经”。“道藏经”,根据可考的文献记载,始见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684年初)道士王悬河在成都刻的<道藏经序碑>。序有二:一高宗制,一武后制。这里的“道藏经”即相当于《道藏》.而 “道藏”则与前述“藏”、“宝藏”、“大藏”同义。敦煌遗书S.1513有《一切道经序》,据内容可考为唐高宗作品,也许就是《道藏经序》之一。可见“道藏经”和“一切道经”是一个意思。不过大约自唐代起,就有人以“藏”或“宝藏”代指道经本身。成都道士黎元兴所造《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有云:“于是诸堂复有明师集众讲说一乘海空秘密之藏”,“一心修行一乘宝藏”。孟安排《道教义枢序》说:“玄言满于天下,奥义盈乎宝藏。”隋唐间还常常使用“经藏”一词,如《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二》《造品》说:“今之观内门户殿堂经藏.并制其像也。”《茅山志》唐碑存目有彭渎奉敕撰《经藏碑》。唐代还有几部题为 “藏”的经典,如《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此书为唐高宗与潘师正问答录《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所引)、《无上内秘真藏经》等等。正式称道经总集为“道藏”,似乎始见于唐玄宗时撰的《道藏音义目录》,此书著录在《新唐书.艺文志》o到了宋代,这种用法就比较普遍了,但仍然继续使用“道藏经”——词.有时也称“大藏经”、“大藏”。“大藏经”很容易与佛教的名称发生混淆,因此后人也有称“道大藏经”的。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藏》是怎样形成的?
在东汉时代,道教典籍很少,还没有编纂道藏的需要。虽然道教诞生之前就有论“道”的书,然而“道”这个词的含义十分广泛.有自然规律(尤其是天象运行周而复始、恒定不变的轨迹)、人的行为规则、命运(人力无法抗拒的必然)、方法、原理、自然(非有意造作)、宇宙本源、本体、绝对、无限等等范畴性用法,若将这些书都算作道教典籍,那将非常驳杂。刘向父子和班固曾分别著录道、房中、神仙等类书籍.“道”指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说明东汉以前神仙家书和道家书尚未合而为一。随着神仙思想和黄老道家思想的融合,道教诞生了,但早期正一道却只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经典,而没有将所有道家书纳入道教的记载,究竟哪些书属于道书,哪些书不属于道书,还不十分清楚。起初,各道派各行其道,互不相干;除了正一道有较严密的组织(东方张角一派的组织因黄巾起义失败而被打散)之外.其余道派多不存在有组织的活动;自称信道的人往往单独活动,个别传道;因此还不具备将相似信仰和修炼方术的书汇编成藏的客观条件。到了晋代,虽然有人开始搜集道书,如葛洪的师傅郑隐就收集到了许多道书,但这主要是供个人修炼,而并非有意识地要组织成一部大型丛书。葛洪著录这些书,也简单地分成道经和诸符两类,其中“道经”一项包括不少记、图和修炼著作,说明他还没有按—定的编纂意图设计出一种恰当的分类体系,将各派道书编纂成藏。
东晋中叶之后,南方《上清经》、《灵宝经》、北方寇谦之所造《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录图真经》相继间世,由此形成上清派、灵宝派和北方新天师道。然而由于南北对峙、政治分裂,起初南北道派之间投有什么关系,关系较密的是上清、灵宝二派,“三洞”说就是他们提出的。
学术界有一种见解,即认为道士编纂《道苊》是由于佛教徒编纂三藏(经、律、论)的推动,“三洞”可与佛教的大、中、小“三乘”作比较。那时道教受到佛教日益兴盛的刺激很明显,不过“三” 的观念是中国原有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教中,“三”意谓着阴阳中和,意谓着天地人并参,意谓着天地水三元,意谓着众多,使用“三”的场合特别多。再者,说三洞源于三藏也没有根据,因为三洞分类并不是指经、律、论。成书较早的《洞真太上素灵大有妙经》对三洞经书的评价是采用的中国传统的“三品”说,大、中、小“三乘”勿宁说是借用。三洞分类法实质是南方新道派试图以自己的标准来改革、统一道教,并表示通过修习三组道经可以洞达真、玄、神的神学意义。如前所述.“三十六部尊经”之说大概也出现丁。“三十六”表示周遍之义,在道教中使用得很多。这就表明出现了根据某种意图、按照某种评价和选择标准综理众书的趋势。日本学者关于外来的佛教不断渗透,唤醒了各道派共同的民族意识的见解,也很值得重视。这种外部压力也促使道教徒将具有相似信仰的道书组织成藏。正如前面已经引录,使用三洞分类法组合众经,与用“藏”字表示汇集、储存道书的意思几乎同时,反映出将道书编纂成藏的努力约始于公元5世纪初,即东晋末刘宋初。著名道士陆修静整理道书,于刘宋明帝太始七年(471)奉敕撰进《三洞经书目录》,体现了已有的成果。陆修静,有人说他是灵宝派道士,有人说他是南天师道代表人物,而上清派又将《上清经》传授系统连接到他那儿。其实他并不专主哪一派的经书.而是兼通各派,这给他“总括三洞”以有利条件。据记载,陆修静著录的己行于世的道书共有1090卷,而当时已造的《上清》、《灵宝》、《三皇》三组道经的卷数却没有这么多,足见他整理过的道书并不限于这三组道经,而是包括他搜集到的所有道书。收集的范围限于经书、药方和符图,“本无杂书诸于之名”(甄鸾《笑道论》)。由于具有明确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并采用三洞十二部分类法总括众经,因此事实上道藏已经初见雏型。
然而除了《上清经》、《灵宝经》和《三皇经》分别归人洞真、洞玄和洞神之外.其余道书如何归类,至今仍是一个问题。如果确认四辅分类法也是陆修静的创造.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道藏经已经形成。性陆修静是否采用了四辅,还缺乏直接的证据。前面已经讲过,四辅法最晚出现在梁代,因此即使作最保守的估计,道藏的形成也不晚于粱代。有一件重要事实证明这一点,即梁代的三洞四辅经书分出来是一部独立的书,合起来则为某一部类的某一或某几卷(例如《传授经戒仪注诀》是《太玄经》第八卷),这清楚地表明是丛书之例。稍后,随着南北的交流.三洞四辅分类法也为北方道士所接受,成为编纂道藏的依据。北周天和五年(570),玄都观道士上《玄都经目》,著录道书6363爸,实际只有2040卷见有其本,但较陆修静时已增加了近——倍。建德三年(574).周武帝又令道士王延校定三洞经书,遍涉经传疏论,奏贮于通道观。《无上秘要》即辑自这部道书,所收经书大多为南方所造,尤以。洞真”、洞玄”居多。北周时,收集范围变得比较宽泛,诸子论也收入道藏。
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法为历代编纂道藏所沿用,也是南北朝以后经藏管理的基本依据。约成书于隋代的《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记载的道经作藏方法,就是按照三洞四辅之目,将众书归类收藏于橱柜,标明类别,以便检索。书中还详细规定了经帙、经函、经厨、经架等藏具制度,反映出道藏规制已比较完备了。合帙法大约出现在此之前。从敦煌遗书可考,庸写本道经格式尚为明刊本《正统道藏》继承下来。说明随着国家统一,在官方的主持下也试图统一道经的书写格式,一是便于入藏,二是便于流通、管理。唐宋以后,道藏的编纂是由官方主持或资助进行的(这实际上从北周就开始了),体现出大—统特征。官方以统一王朝的行政命令,抽调各处旧本道藏或道书,派大臣、选道土校定,以官方意识形态和政治需要决定取舍.并以王朝的名义颁赐各处官观以道藏,这样,道书的收集、流通范围扩大了,管理水平也提高了。到北宋真宗时代,出现了以千字文为帙号的《大宋天宫宝藏》,徽宗时代又编纂成第—部刊本道藏,标志着道藏的完全成熟。此后的几部道藏皆沿袭弗替。早期的道书多为师徒间对天盟誓、秘密相传,不仅限制了传播,而且容易散佚。由王朝统一修纂道藏虽末完全打破这种局面,但对道书的保存起了积极作用。然而,统一思想、统一形式也窒息了个人的创新冲动。例如唐代以后道教发生了很大变化,道书的性质也随之更新,旧的分类格局已根本无法容纳这些书,结果造成混乱,原先明确的类别反而模糊不清。但直到明《正统道藏》,仍然承袭名存实亡的旧形式。 |
|
|
|
|
|
|
|
发表于 27-3-2008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藏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前面已经讲过,用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法组织众经,标志著道藏的形成,历代道藏相沿弗替。三洞四辅十二类,就是道藏的内部结构。但是请注意:十二类只是三洞之下的层次,四辅下面不再分类,因此道藏的内部结构并不是完全的两层次。具体地说,道藏的内部
结构如下:
洞真部
本文类 神符类 玉快类 灵图类 诺浆类 戒律类
威仪类 方法类 众术类 记传类 赞颂类 表奏类
洞玄部
同上
洞神部
同上
太玄部
太平部
太清部
正一部
这个结构比较简单而易于掌握,但是这仅仅适用了南北朝以前的道书,即便如此,太玄以下不再分小类,也不便于查校。当然不再分类也有其原因。按照道教的说法,三太辅三洞.正一通贯,总成七部。三太和正一只是辅成众经,不再分类,似乎勉强说得过去。其实四辅中除了正一部之外,都缺少完备的种类。例如太玄部,根据《传授经戒仪注诀》,有如下经书:
太玄部卷一、二 大字本道德经
卷三、四 河上公章句
卷五、六 想尔训
卷七 老君思神图注诀
卷八 老君传授经戒仪注诀
卷九 老君自然朝仪注诀
卷十 老君自然斋仪
往后,《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传授三洞经诫法策录说》等又著录了《妙真经》、《西升经》、《玉历经》、《历藏经>、《老子中经》(当人太清部)、《老子内解》、《老子节解》、《高上老子内传》、《无上真人传》、《老子金钮青丝十戒十四持身戒》、《皇人三一表文》,但仍缺乏某些类别。太清部专讲金丹、服食,更是如此。太平部,根据南北胡时代(北魏、北周间)敦煌写本《太平部》卷第二,可考基本上就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出自东汉,当然不可能有所谓十二类。如果硬要分成十二类,得把经文完全拆开,重新归类,但也凑不齐十类。因此四辅不分类有其客观根据。六胡道书尚且有这些问题,隋唐以后道书难以归类,造成后出道藏收书杂乱,就更不用说了。 |
|
|
|
|
|
|
|
发表于 4-4-2008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舉辦戊子年道教節日》
|
|
|
|
|
|
|
|
发表于 4-4-2008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4-2008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4-4-2008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4-2008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4-2008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4-2008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言律诗十六首》
吕洞宾
其一 悟了长生理,秋莲处处开。金童登锦帐,玉女下香阶。
虎啸天魂往,龙吟地魄来。有人明此道,立便返婴孩。
其二 姹女住南方,身边产太阳。蟾宫烹玉液,铅户炼琼浆。
过去神仙饵,今来到我尝。一杯延万纪,物外任翱翔。
其三 顿悟黄芽理,阴阳禀自然。乾坤炉里炼,日月鼎中烹。
木产长生汞,金烹续命铅。世人明此道,立便返童颜。
其四 宇宙产黄芽,经炉煅作砂。阴阳烹五彩,水火炼三花。
鼎内龙降虎,壶中龟遣蛇。功成归物外,自在乐烟霞。
其五 要觅长生路,除非认本元。都来一味药,刚到数千般。
丹鼎烹成汞,炉中炼就铅。依时服一粒,白日上冲天。
其六 姹女住瑶台,仙花满地开。金苗从此出,玉蕊自天来。
凤舞长生曲,鸾歌续命杯。有人明此道,海变已千回。
其七 古往诸仙子,根元占甲庚。水中闻虎啸,火里见龙行。
进退穷三候,相吞用八紘。冲天功行满,寒暑不能争。
其八 我悟长生理,太阳伏太阴。离宫生白玉,坎户产黄金。
要主君臣义,须存母子心。九重神室内,虎啸与龙吟。
其九 灵丹产太虚,九转入重炉。浴就红莲颗,烧成白玉珠。
水中铅一两,火内汞三铢。吃了琼台宝,升天任海枯。
其十 姹女住离宫,身边产雌雄。炉中七返毕,鼎内九还终。
悟了鱼投水,迷因鸟在笼。耄年服一粒,立地变冲童。
十一 盗得乾坤祖,阴阳是本宗。天魂生白虎,地魄产青龙。
运宝泥丸住,搬精入上宫。有人明此法,万载貌如童。
十二 要觅金丹理,根元不易逢。三才七返足,四象九还终,
浴就微微白,烧成渐渐红。一丸延万纪,物外去冲冲。
十三 个个觅长生,根元不易寻。要贪天上宝,须弃世间珍。
炼就水中火,烧成阳内阴。祖师亲有语,一味水中金。
十四 万物皆生土,如人得本元。青龙精是汞,白虎水为铅。
悟者子投母,迷应地是天。将来物外客,个个补丹田。
十五 二十四神清,三千功行成。寒云连地转,圣日满天明。
玉子偏宜种,金丹岂在耕。此中真妙理,谁道不长生。
十六 妙妙妙中妙,玄玄玄更玄。动言俱演道,语默尽神仙。
在掌如珠异,当空似月园。他时功满后,直入大罗天。
呂祖十六玄妙詩句,分享一下。 |
|
|
|
|
|
|
|
发表于 28-4-2008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口篇》
张三丰著
先民有言:“圣为天口。”愚非圣,安能代天立言?特以维皇上帝,阴骘下民。发聩振聋,本照临之美意;劝善规过,亦普度之良因。舌端艾艾期期,不辞根钝;天下林林总总,恳听吾言。爱作训体文若干篇,名曰《天口》,盖以报碧翁崇褒之意云尔。洞玄真人臣张三丰书。
正教篇 儒书篇 禅旨篇 玄音篇 五德篇 孝行篇 淫恶篇 施报篇 盈亏篇 毁誉篇 修短篇 穷达篇
人品篇 快活篇 能让篇 忠恕篇 虚无篇 养生篇 五劫篇 敬神篇 爱人篇 医药篇 相卜篇 堪舆篇
《正教篇》
古今有两教,无三教。奚有两教?曰正曰邪。奚无三教?惟一惟道。一何以分?分何以三?盖自有孔、老、牟尼,乃至有孔、老、牟尼,虽至有孔、老、牟尼,仍非有孔、老、牟尼。孔固儒也,老固道也,牟尼固释也,然有所分,故究无所分,故以无所分,故必有所合,故不孔亦不老,不老亦不牟尼,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孔之绝四,老之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彼世人之别为孔、老、牟尼者,盖以名分不察实也,抑以形分不按理也。见为孔、老、牟尼,即非孔、老、牟尼,虽非孔、老、牟尼,还是孔、老、牟尼。孔、老、牟尼,皆古圣人。圣人之教,以正为教,若非正教,是名邪教。儒家杨墨,道家方士,释家妖僧,亦三教也。虽分三教,仍一邪也。是故分三教者愚,分邪止者智。
儒书篇
六经而外,立言可法者,必推孔门,不谈出世,不讲玄经,盖恐人落身崖壑,无实行也。“孔、颜存心,只望人隐居求志,行义达道。道在济人,山林无非朝市;道在修己,朝市不染山林。故出言实多玄义,而解人之索甚难,《大学》第二节,孔子之修身也;为仁用四勿,颜子之炼己也。功夫末纯,不离陋巷,功夫已熟,不忘国家。故能隐中求行,行中达隐,隐处有孔、颜,行处亦有孔、颜,乃至无行无隐而非有孔、颜,神明在我,变化从心,真大道也。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中庸》一部,道妙深明,悟玄之家,窃取成真者,恒河沙数。子思而后,厥推孟子,持心养气,勿助勿忘,充天塞地,至大至刚,人人得度,默默取将,浩然之妙,口诀难言,辟邪辅正,杨、墨掀翻。吾愿尔士庶,不须三岛求真,只向《四书》领取,以颜、曾、思、孟为明师,以子臣弟友为功行,以身心性命为汞铅,以义精仁熟为升举。修道时莫贪用道,养道时莫贪行道,得道时便可显道。道不可显,飘然而返,传之名山,源流自远。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