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6-9-2024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9-2024 12:36 PM 编辑
( 二 )业之三际
净土宗是特别法门,特别之处在那里?
净土法门是佛境界,而且有别于其他佛的境界,别的佛境界是要按著佛说的道理做,是 ‘ 独力法门 ’ 。
净土法门不仅是遵循佛的道理修,还可以藉助佛的力量,是 ‘ 二力法门 ’ 。
一般人不相信净土法门,以为 ‘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 佛怎么帮得上忙?张三肚子饿,叫李四替他吃,那有这个道理?
若要将净土法门的二力道理讲清楚,那可麻烦,所以释迦佛说这是 ‘ 难信之法 ’ 。
‘ 带业往生 ’ 是净土宗另一个特别处,这是别宗没有的。
想了解带业往生的道理,必得把三藏十二部都弄懂了,才明白,否则一知半解不中用。
还有一桩事情特别重要,自开始学佛一步一步到最后成佛,都用得著,这是那一桩事情呢?
那就是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学佛不论是修那一宗那一派,这两句话最要紧。
佛教徒若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那天下就太平了,可惜并不如此。
至于真正信、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更必得做这两句话。
这两句话怎么做呢?那就是必须换心理。
‘ 临终助念 ’ 也只有净土宗有,别宗没有的。
修净土法门临命终时,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久修的老法师都得请人助念。
为何必须助念呢?因为临终时自己迷迷糊糊,不会念阿弥陀佛,须请别人帮著念,这叫 ‘ 助念 ’ 。
平素你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与人结下法缘,你到临命终时,人家才会来助念。
平素行为不端,临终时便没人来为你助念。
有人认为 ‘ 我平常有念阿弥陀佛啊!’ 平常有念佛,临终时念著念著,念糊涂了,阿弥陀佛念成钞票银元,那就是颠倒了!
而念佛人要 ‘ 心不颠倒 ’ 才能往生,所以 ‘ 临终助念 ’ 是必须的,这也算是靠自他二力。
又净土宗的往生是九界众生往生,即使一次一次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下生入胎,有生就有死,临死时也得助念,这有证据吗?
华严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临命终时也 ‘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希望佛来接引,这也是靠二力。
所以,大家不能忘记助念这回事,若在这里不干一点好事,临命终时有人给你助念,当中也会生障碍,所以修净土宗念佛的人必得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16-9-2024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带业往生 ’ 的业可以分三际,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候。
咱们随时都在这三际上打转。
业过去是什么东西?业以前叫迷惑颠倒的 ‘ 惑 ’。
众生本性光明觉悟,能知那个是善恶,不觉悟则善恶分不清楚,这叫迷惑颠倒。
身口意一动作,就迷惑颠倒,叫 ‘ 起惑 ’ 。
譬如一盆水,安定不动时,看起来很明亮,若用手放到水中摇动,就起了水纹,变了样子,看不清楚。
心动起惑颠倒,这个 ‘ 惑 ’ ,就是 ‘ 业 ’ 的第一步。
过去起了惑,现在的动作,叫 ‘ 造业 ’ 。
造业属于当时,例如我拿扇子,弄些动作,这都是业。
这个时候,还不必论造的是善业、恶业或非善非恶的无记业,总之是造业了。
而现在造业是什么在造呢?是我们的身、口、意在造。
造了业以后又将如何呢?将来有长有短,下一点钟是将来,一年后也是将来。
业的将来就是结果,结果就是受报应。
只要是懂佛学的人,看到这个 ‘ 受 ’ 字,就心理有数了,佛说 ‘ 观受是苦 ’ 咱们所有一切的接受、享受皆是痛苦的。
没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必得听闻佛法多年的人,才有点觉悟。
说别的苦或许感受不深,生死的苦,可懂得吧!
人都怕死,不怕死的人很少,你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得死,死是躲不过的,这就是苦。
有人或许会问 ‘ 喔!还能不死的吗?’ 能!
能不生就能不死,能不生就能不灭!明心见性就能不生不死!
所以 ‘ 带业往生 ’ 有生就有灭!往生西方是到那里去生死的啊!往生后虽无分段生死,可还有变易生死啊!
所以说的是 ‘ 往生 ’ 并非不生不死的 ‘ 证果 ’ !
|
|
|
|
|
|
|
|
发表于 16-9-2024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业的过去叫 ‘ 惑 ’ ,业的现在叫 ‘ 业 ’ ,业的未来叫 ‘ 苦 ’ 。
惑业苦叫做 ‘ 三障 ’ ,是三种障碍,譬如眼有障碍就看不见了。
惑业苦三种障碍会障碍什么呢?
障碍之事太多了,简单说两条障碍,一是所知障,二是涅槃障。
什么叫 ‘ 所知障 ’ ?这事情你明明可以知道,一看就可以晓悟的,但有了所知障,你天性本有的 ‘ 良知良能 ’ 就被障碍住,该明白的不明白,该觉悟的不能觉悟。
所以大家听东西若听不明白,只可怨自己,总要多忏悔。
什么是 ‘ 涅槃障 ’ ?涅槃就是不生不死,没有痛苦了,是好事,有了惑业苦就不能证涅槃果。
学佛不论修那一宗派,还有惑业苦,就是还有障碍。
|
|
|
|
|
|
|
|
发表于 16-9-2024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业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惑是过去的业,那 ‘ 惑 ’ 是从那里发生的呢?怎么会迷惑颠倒呢?惑是从心识发生的。
众生皆有佛性,人、蚊子、蚂蚁等一切动物都有佛性,佛性没有大小之分。
性在那里呢?儒家讲 ‘ 天命之谓性 ’ ,天不是老天爷,也不是耶和华,天是天然的,本性是天然有的。
这本性有多大呢?佛家讲 ‘ 尽虚空,遍法界 ’ ,浩瀚的天空和本性比起来,犹如 ‘ 月云点太清 ’ ,一片彩云放在广大的天空中,那样渺小,可见本性何其大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在本性之中。
禅宗讲 ‘ 明心见性 ’ ,唯识宗讲 ‘ 万法唯识 ’ ,心识与本性同是一个东西,心识的作用有八个,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
第八识又叫 ‘ 含藏识 ’ ,它像仓库一样收藏我们的业种子。
第七识永远不断思量第八识,有我痴、我爱、我见、我慢四种烦恼,它抓住第八识当作我相。
所以,迷惑颠倒就在第八识,这是惑的来源。
起惑是它,收藏也是它,可见起惑造业与第八识有密切的关系。
起惑造业就得受报应,佛说 ‘ 观受是苦 ’ ,遭受的一切报应都是苦,所有享受都是苦,苦有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以前只有中国苦,现在还加上西洋苦。
是谁受苦呢?身、口、意三处都得受。
心也得受,所谓‘ ‘ 观心无常 ’,阿赖耶识是受报体,随著造的业死了生,生了死,流转不停的受苦!
一切业都藏到第八识,咱们往生是第八识往生,并不是肉体往生,既然是第八识往生,那不是连著业也带去往生吗?
|
|
|
|
|
|
|
|
发表于 16-9-2024 0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惑业是因,受苦是果。
因又分近因、远因两种,就是所谓的 ‘ 旧业新殃 ’ ,过去造的业叫旧业,今生所造的是新殃。
不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难怪他们成天造业,而学佛的人也是旧业未消,又造新殃。
学了佛法要 ‘ 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 ’ 随著因缘把旧业消除,更不造新的罪业。
你们如何,我不敢说,就自己而言,现在是随缘也没有消旧业,反而造了新殃。
谁造业谁倒楣,自作自受自遭殃,别人管不了,即使是亲父母、亲儿女、孝子贤孙也救不了!
有了旧业新殃,就会 ‘ 流转不断 ’ 。
因为,造了旧业新殃就种下了业因种子,譬如把桃核种在土里,结果长出桃子来,桃子里头还有桃核种子,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永远连连不断,可怕吧!
这些藏在第八识中的惑业种子,可以 ‘ 幻化万相 ’ 。
幻是变魔术、玩戏法,第八识中的惑业种子像变戏法一般,造出许多假相。
例如大家现在眼前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你用手掌对著眼睛拍两三掌,睁开眼看,包管你红的绿的五花八门什么都出来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景象都是假的。
眼好比心,心要是一心不乱,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
心里一乱,就生出千奇百怪的东西来,这就是唯识学所说 ‘ 万法唯识 ’的原理,一切东西都是神识虚妄分别造出来的。
神识造出种种虚妄现象以后,就会 ‘ 生灭不已 ’ ,在六道里生生灭灭,轮回不已。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 。
不懂佛理的人就像作梦不能觉悟,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道明明摆著。
等到觉悟以后,发现这些万相都是自心造的,那有什么三千大千世界啊!
心里一清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8-10-2024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三 ) 惑类三种
净土宗有三部重要的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部经三种修法,文理也不一样,这三经最难懂的是那一部呢?是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比起阿弥陀经还不难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的 ‘ 无量寿 ’ 一听就懂,阿弥陀经的 ‘ 阿弥陀 ’ 就难懂了。
阿弥陀是秘密咒语,又含多义,念阿弥陀就能生长善法,所以不译成中文。
阿弥陀经中最重要的一句经文,就是 ‘ 一心不乱 ’ 。
念佛只要能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能往生。
修净土宗的人必得要知道 ‘ 一心不乱 ’ 的意思,否则就是违背经旨了。
观无量寿经先用眼观,观成功了,开眼合眼都见得到所观的境界,力量很大,但不是人人可修。
所以观经到了最后几观,众生没办法观了,佛就教人改成念阿弥陀佛,所以在这部经有两种修行办法。
我各宗都学过,都是有名气的老师传授,可是我是坏孩子,什么宗也学不成功。
而净土宗,打十几岁至今没断过,算一算也有八十五年的工夫了,至于 ‘ 一心不乱 ’ 的意思只会说个一句半句,要把 ‘ 一心不乱 ’ 整个的意思说明白,即使地上菩萨也够不上,所以无论如何要学谦恭,无知才敢妄作!
诸位因为看经少,又听了扰乱的话,所以修行不如法。
阿弥陀经云:‘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在经文中没有说要断惑才可往生,或消业才可往生,只说 ‘ 一心不乱 ’ 即可往生。
前面曾提及身口意三业,有真有假,有真实、有权巧方便,一心也有真一心、假一心。
弥陀经说的一心,是真一心,还是假一心,经中并没有明讲。
但是经文明讲,不论平常念佛是那一种一心,临终时必须要 ‘ 心不颠倒 ’ ,若心一颠倒就完了,所以只要 ‘ 假一心 ’ 临终心不颠倒,就可往生。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8-10-2024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真一心 ’ 是怎样?断了惑就是真一心,惑断了自自然然就一心了,心一干净,还有什么二心三心呢?
‘ 假一心 ’ 叫伏惑。
我们的真如本性是如如不动,一动念头就是造业。
刚学佛的人,要不动念头好难啊!
古人有方便的法子,所谓 ‘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不怕你起念头,就怕你觉悟得太慢。
这个法子,对佛法普通法门很适用,净土宗也适用。
念头起来了,参禅的人就观察这个念头——它为什么动?上那儿去?......,就像刑警队捉小偷似的,跟著念头走,一直追追追,追到念头消夫,就用不著再追了!
念头一动便是造业,任它往外生长就是现行,当念头一动时,心田就生了一颗种子,若不察觉,种子就往外现行生长。
若一动念头,就能察觉,一路跟著它,追到念头种子不动,念头就伏下不起现行了。
所以,伏惑是在念头起了惑业而未现行时,就把它压伏住,这叫伏惑。
普通法门修法,要 ‘ 断惑证果 ’ ,断惑才能证得果位,了脱生死。
伏惑证不到果位,但是,初学的人还是要先学伏惑,伏惑学久了,念头不现行,就可慢慢断惑。
譬如一盆水不干净,先洒上明矾,搅一搅,经过半天的工夫,肮脏的渣子沉到水底,水就清了。
渣沉到水底,只是假干净,可是时间久了之后,不净的渣子也会变化。
伏惑也是如此,惑伏住不现行,也能放光明。
被伏住的烦恼种子,久而久之,也会变化,变化就是断了惑业种子,这叫 ‘ 断惑 ’ 。
所以断惑之前也要先伏惑。
|
|
|
|
|
|
|
|
发表于 8-10-2024 1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1-2025 11:13 PM 编辑
修净土宗不强调断惑证果,而是要 ‘ 带业往生 ’ 。
修净土宗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烦恼惑业一动,就以佛号压伏住,这叫 ‘ 净念相继 ’ ,净土三经都是这个办法。
有人念佛可以七天相继不乱的,有人念一个月也可不乱,这是佛力三昧声音不断,佛号声音不断,就是不断念头。
净土法门怕你不起念头,佛号念头尽管起,别断了!
这个念头非常特别,是佛种子。
提倡消业往生的人,作了一首偈子,头一句 ‘ 从今不必念弥陀 ’ 就是不通不通又不通,为什么要人不念弥陀呢?
弥陀终日念他,他却颠倒过来,舍二力用自力,多么不通啊!
诸位学伏惑,惑伏住虽还有烦恼渣子,但临命终时只要心头干干净净,就可伏住惑,心不颠倒,往生极乐。往生以后,在莲胞里把伏住的惑断尽。
大家想想,为什么有人一个月就花开见佛,有人要多少年才开花呢?在莲胞里干什么?是在里面断惑。
为什么在莲胞里能断惑?心本不生因境有,心原来是不动的,外面若有六尘境界来勾引,心就动了;在莲胞中,没有污染杓六尘来勾引,所以心念不起现行,带业往生的惑就可断尽。
普通法门修行要 ‘ 断惑证果 ’ ,但在净土三经并没有要人 ‘ 断惑证果 ’ ,这就是净土法门的特别处。
断惑证果得了果位,最小的果位是阿罗汉,依娑婆世界的年月来算,要证到阿罗汉果也得将近万年,这是很难的。
净土宗带业往生不必断惑证果,当生便可成就了生脱死的大事。
如果念佛人这一生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就麻烦了,因为一品惑未断,来生有隔阴之迷,前生的事情迷迷糊糊,就忘记要修行了,所以有好处也有坏处,这是净土宗与普通法门不一样的地方。
但是修那一种法门,都有一定的方法,错用了就不行。
譬如你要学缝纫,拿一把大菜刀要割布做衣服,有用处吗?当栽缝必得用剪刀。
可是要当厨子,做菜切肉,拿一把剪刀剪菜,没这个道理,工具不对!
所以,干那一行有那一行的方法。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bfnn.org)
|
|
|
|
|
|
|
|
发表于 26-1-2025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就要求证果,不管世间或出世间的圣人,只要能 ‘ 不打妄想 ’ 就能证果,所以禅家最要紧的就是 ‘ 一念不生 ’ ,六祖坛经说:‘ 不思善不思恶 ’ ,恶事不想,善事也不想,什么事也不想。
有人会怀疑 ‘ 一念不生就可证果,真的这么简单吗?’ 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全地球上的人,找这么一个不打妄想的人,就是找不出来。
讲经的人学过八年的禅,老师说:‘ 你不行!’ 学禅我不行,我就改学别的法门。
现在我且把禅的修法说一下:前面说过 ‘ 不怕念起,就怕觉迟 ’ 怎么知道 ‘ 念起 ’ 呢?
打妄想而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一万个人也找不到一个,要能知道念起,必得会观心。
观是考察的意思,一起念头,就知道了,心就在这个念头上,它往那儿,就追到那儿,追到最后,念头就没有了。
如门外头来了个贼,要是你感觉贼来了,两个眼睛睁著看他,那贼就没办法了。
普通法门都是用这观心的方法。
观心之法,必得自己实行用功,才相信这一套。
然观心一念不生是不是就证果成功了?
这可不!这是成功的初步,看似断了惑,其实是伏惑而已。
惑暂时伏住,不打妄想,这一点钟能伏住,下一个钟头,它还会来啊!
若伏不住惑再起念头,就会造业,造业又会招感苦报。
因为伏惑只是压住惑,惑藏起来,没有断。
若今天伏惑,明天也伏惑,终日接连伏惑,伏惑的时间久了,不让它造业,它就烂了根,就觉悟了,只要一觉悟就可不造业,要是能做到这般,你就是大禅师了!
而断惑证果,断什么惑?证什么果呢?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
|
|
|
|
|
|
|
发表于 31-3-2025 1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惑、业、苦 ’ 这是三种障碍,我们在没有修行以前,都有这三种障碍,普通人不懂得,入圣流的内行人也只懂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还不懂得。
再者,带业往生的 ‘ 业 ’ 是从那里来的?业是从 ‘ 惑 ’ 迷惑颠倒来的,迷惑造业后来就得 ‘ 苦 ’ 果。
第一种惑叫 ‘ 见思惑 ’ ,见惑有五种,思惑有五种,每一种含有若干种,合起来有一百多品。
见惑是见解上起迷惑而有错误的认识,在六道里的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都有见惑。
思惑是一种心理作用,有五种——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思惑从出生就带来了。
要想不在六道中轮回,就得把见思惑断除,成为了脱生死的阿罗汉。
断见思惑要多少时间呢?最低限度要一万年,人活不到一万年,必须死了再投生为人继续修行,要生生世世都去断见思惑。
但是,如果死了不再投生为人,那就很难了!
断了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位,可以不再六道轮回,但并不是究竟解脱了,还有 ‘ 尘沙惑 ’ 未断。
佛法和世间法的道理,多如数不清的尘沙,对这一切道理若还糊里糊涂,就是有尘沙惑,还是一个愚人。
必得行菩萨道,对佛法、世间法都觉悟了,才破了尘沙惑。
见思尘沙惑不算根本,无明惑才是原本就有的,怎么来的?说也说不出来。
凡夫是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都有的。
声闻证了罗汉果,缘觉乘证了辟支佛,都断了见思惑,但还有尘沙惑、根本无明惑,他们也要求往生,以便把这二种惑断除。
菩萨虽然断了尘沙惑,但根本无明惑没有断,自己也不懂无明惑。
菩萨分两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位修行的菩萨,叫 ‘ 贤人 ’ ,这些菩萨对根本无明还不懂。
在十地修行的菩萨,叫 ‘ 圣人 ’ ,但是初登地的菩萨也不清楚无明惑,要在第五地,才认识一点,到了第八地才能观自在,但还是不能彻底了解无明惑。
到了等觉菩萨,还像隔一层云彩看月亮,也弄不清楚无明惑,必得要成了佛果,根本无明才完全没有。
所以菩萨的修行,主要就是要断根本无明惑。
菩萨往生极乐是 ‘ 一惑往生 ’ ,带著根本无明惑往生。
声闻缘觉是 ‘ 二惑往生 ’ ,带著尘沙、无明二惑往生。
凡夫是 ‘ 三惑往生 ’ ,带著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往生。
十地菩萨还带著业往生,何况是一品惑未断的凡夫,怎么不是带业往生呢?
至于佛就不用往生了,成了佛还有什么往生呢?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
|
|
|
|
|
|
|
发表于 31-3-2025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人都知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 一阿僧祇,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年),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呢?为了断惑。
为什么不能早断呢?因为不认识惑,见思惑是什么东西都不晓得,要怎么断?
譬如想用扇子煽凉,若连扇子都还没看见,就说已在煽凉,那不是胡说八道吗?
今天在场的大家,你们谁晓得自己的毛病?若不晓得要怎么改法?尚且自以为是,以为我不错了,这就倒大楣。
必得先知道自己的错处,才能够改。
讲经的人对三种惑,虽能讲得出来,但是断不了。
例如三惑首先要断的就是见思惑中的 ‘ 身见 ’ ,孔圣人说要 ‘ 毋我 ’ ,老子说 ‘ 吾有大患,唯吾有身 ’ ,身见是吾人第一大祸患,必得先断。
佛家以 ‘ 观身不净 ’ 考察我们身子没一处是清净的,观纯熟了,就能断身见。
但是我还办不到,头一品惑就断不了,还证什么果?
三种惑若天天断,也不是一生就可以断除的,所以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要如此长的时间才能断三惑,实际上,大家都办不到,这才有净土法门。
因为净土法门不必断惑,只要一心不乱,就可带业往生,不必断惑往生,若要断惑才能往生,就用不著净土法门了。
阿弥陀佛发愿建造了极乐世界,就是为著大家不能断惑,要你带著惑上极乐世界,不是 ‘ 证果 ’ 了生死,是 ‘ 往生 ’ ,往生还没有了生死,还有变易生死,只不过不再六道轮回了。
但是一生极乐世界,就可一生补佛位,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到时都没有了。
这种便宜法,大前提只要七日乃至一日,能一心不乱,就行了!所以叫做 ‘ 难信之法 ’ 。
阿弥陀经是佛的境界,任何一句都没法讲,愈讲愈糊涂,上智与下愚的人都能往生,中间不高不低的人,反而起不了信心。
古德说:‘ 不必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 不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只靠 ‘ 南无阿弥陀佛 ’ 这六字就能了生死,可是大家不信,即使修净土宗的人,也掺杂得乱七八糟。
现在有人说:‘ 只有带惑往生,没有带业往生。’ 这句话是糊涂到万分了!
为什么呢?因为惑、业、苦这三个字是连著的,有惑就有业,若断了惑还造什么业呢?
‘ 带苦往生 ’ 、‘ 带业往生 ’ 、‘ 带惑往生 ’ 这三种是同一样的啊!
|
|
|
|
|
|
|
|
发表于 31-3-2025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5 12:31 PM 编辑
又极乐世界有四个位次:一是凡圣同居净土,二是方便有余净土,三是实报庄严净土,四是常寂光净土,另外还有边地。
凡圣同居净土是九界往生,人、天修净土法门,往生到西方还是凡夫,没有证果,虽然没有果位,却不再入六道轮回了。
若蚂蚁、蚊子会念佛也能往生,可是蚂蚁、蚊子又怎么知道什么是惑?怎么断惑?
再者,往生凡圣同居净土必得有念佛一心不乱的功夫,若未到一心,还半信半疑,也能往生,但是不能生到四土,而是生到 ‘ 边地 ’ 。
生到边地比天堂还好,在莲胞里,经过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为什么要这么久呢?因为往生时是带著惑业生到那里,在莲胞中没有外境勾引,很容易断惑。
凡夫带著三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九界众生都能往生到这一土。
声闻、缘觉断了见思惑,带著尘沙、无明惑生到方便同居净土。
这二土众生的惑业苦有异熟时,起惑是因,有如下种子,过一段时间再冒芽、开花、结果,并不是今天拿核桃种子来种,立刻就长出桃果来,必得 ‘ 异时而熟 ’ ,隔一段时间才成熟,隔多久才成熟呢?
那不一定,全看 ‘ 缘 ’ 的多少,例如下种后,有浇水,有阳光,就容易冒芽开花结果,种瓜一年就成熟可吃,种桃要等三年才能成熟。
菩萨带著无明一惑往生,在极乐四土安养,若生到凡圣同居土,必定是带业的,可是菩萨的惑因业缘到结成苦果,是 ‘ 同时三相体用 ’ 。
因为菩萨仍带有无明惑,而无明惑就在第八识中,第八识的活动极为微细,在大乘起信论称做 ‘ 三细六粗 ’ 。
第八识与本性是一体的,本性一动叫做 ‘ 无明业相 ’ ,随著一动就有能力,叫做 ‘ 能见相 ’ 。
有能见相就会找个对象,叫做 ‘ 所见相 ’ 。
当本性一动就有三相,体用不离,一时具足三相,这三相非常微细叫做 ‘ 三细 ’ ,不到八地菩萨不会懂。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
|
|
|
|
|
|
|
发表于 31-3-2025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5 12:44 PM 编辑
带业往生附说
‘ 带业往生 ’ 释题表后,有三条 ‘ 附说 ’ ,简单做个说明。
第一条:‘ 下等动物,不能皆知事理一心,必然带业,否则不曰三根普被。’
畜生道的众生,懂得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事一心?什么叫理一心?
畜生道虽然不懂,但是也能往生,它眼里看,耳里听,心不往别处跑,定在 ‘ 阿弥陀佛 ’ 名号上,畜生就可往生,所以净土宗叫做 ‘ 九界往生 ’ 。
佛法把凡圣有情众生分成十个法界,有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法界除佛不必往生之外,其他九界众生皆可往生。
第二条:‘ 若不带业往生,何有凡圣同居土? ’
极乐世界分作四土,众生因念佛功夫深浅不同,分别往生到四土,四土以外还有一个边地。
边地不是化生,而是胎生,经过十二大劫,莲花开后见佛才悟无生。
凡圣同居土是专为肯信愿念佛,而一品惑业未断的众生,带著惑业来往生此土,如果往生不是带业,那阿弥陀佛何必要设一个凡圣同居土呢?
第三条:‘ 各家注经,不离本宗,然各有方便,殊途同归。’
佛经有两部大经,一是华严经,一是法华经,这两部经对 ‘ 本性 ’ 各有主张,其他经说的都是方便法,唯有这两部说的彻底。
带业往生的道理,在前面已说过了,至于惑业苦的苦是从那里来的呢?从业而起。
业又从何而生?业从惑起。
惑的根源究竟在那里?现在就来追根求源,请看表:
┌一、万法灵明之体曰性,有 ‘ 不改义 ’ 。(大乘义章)
├二、‘ 性自有,不待因缘 ’ 。(智度论)
惑起于性─┼ 三、性具善恶,具十法界,一约情智说,二约迷悟说。(天台发之,荆溪四明皆述
应略述性 │ ,华严亦有此说。)
├四、‘ 性起 ’ 谓缘起真妄和合,此谓华严之极谈。
└五、性具善恶,性不可改,阐提不断 ‘ 性善 ’ ,还能令 ‘ 修善 ’ 起否?佛不断 ‘ 性恶 ’ ,还能 ‘ 修恶 ’ 起耶?
答:阐提不达 ‘ 性善 ’ ,还为善染,‘ 修善’得起。佛不断 ‘ 性恶 ’ ,能达于恶,于恶自在,不为所染,‘ 修恶 ’ 不得起,且广用恶法化度众生。(观音玄义)
|
|
|
|
|
|
|
|
发表于 31-3-2025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5 01:05 PM 编辑
‘ 惑起于性 ’ 惑在本性里出来,应该把 ‘ 性 ’ 略微地解释。
一切的事情都在 ‘ 性 ’ 里发生的,若明心觉悟,见了本性,则 ‘ 觉后空空无大千 ’ 。
因为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但本性一迷就成了 ‘ 识 ’ ,识就会虚妄分别,变现一切万法。
所以说 ‘ 万法灵明之体曰性 ’ ,而咱们在迷里所见到的一切事情,却皆是迷惑颠倒。
本性有 ‘ 不改义 ’ ,金刚经以金刚比喻本性,金刚明亮不被破坏,而能破坏一切;比喻本性若明,就能破坏一切虚假,而一切虚假坏不了本性,俗话说:‘ 山易改,性难移 ’ 性是不能改变的,这个道理出自大乘义章。
既然惑从 ‘ 性 ’ 中出来,性又从那里出来?大智度论说:‘ 性自有,不待因缘 ’ 。
佛经都说 ‘ 因缘所生法 ’ ,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但是 ‘ 本性 ’ 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本来自有,众生本来就有这个性。
为何本自有?这就不能说了,必得自己觉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性本自有,性中具有一切,所谓 ‘ 性具善恶 ’ ,本性里有善也有恶。
孔子在论语说:‘ 性相近,习相远。’ 孔圣人没说性是善的,所以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不算对!
大家的本性差不多,若有了习染,染善你就善,染恶你就恶。
世间圣人孔子说的 ‘ 性相近,习相远 ’ 和出世间圣人佛说的 ‘ 性具 ’ ,相当一致。
佛在法华经就主张 ‘ 性具 ’ ,‘ 具 ’ 是全有,有善也有恶,若只有善没有恶,就不算具全。
本性中具有什么?具有十法界。
十法界分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都是从心里造出来,所谓 ‘ 心外无法 ’ ,一切都在心中,十法界不出这一心。
四圣是善,六凡是恶,所以性具有善有恶,这是事实,理由为何?
有两种:‘ 一约情智说 ’ 。
情是情识,众生都有情识,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可见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是不正常的态度,七情未发作出来,叫做 ‘ 中 ’ 。
七情发作出来,你控制得住,让七情在一定的节度上止住,不再往前发展,就符合中和之道。
可是人都有感情,坏就坏在有感情,今人也常说:‘ 别动感情’,会说但不懂得。
学佛的人讲究智慧,要转识成智,有八识就永远在六道轮回,八识若转成四智,就成功了!
什么叫智呢 ?就是 ‘ 二约迷悟说 ’ 的觉悟,因为迷惑颠倒才有七情,觉悟就有智慧,所谓 ‘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 迷时如同作梦,梦里有喜有怒有哀有乐,醒来觉悟以后,梦里的事物,消失一空,那有什么事值得喜怒哀乐?而这迷悟不离一心,所以说心性中本具善恶。
性具善恶的道理是出自那里呢?‘ 天台发之 ’ ,天台宗讲法华经,阐发这个教理。
‘ 荆溪、四明皆述 ’ 唐朝的荆溪湛然大师、宋朝的四明知礼大师都曾阐述性具的道理。
‘ 华严亦有此说 ’ 以华严经为主的华严宗也主张性具一切。
天台家讲法华经,主张 ‘ 一念十法界 ’ 、‘ 一念三千 ’ ,一个念头中十法界都有,在短短的时间内又可作三千变化,例如念头抓住佛,当下就是佛,念头抓住地狱,当下就是地狱众生。
念头若抓不住那一个法界,就在十法界中变化,愈变愈多。
专心念弥陀,不要让它 ‘ 一念十法界 ’ ,也不要 ‘ 一念三千 ’ ,而要 ‘ 一念一法界 ’ 。
|
|
|
|
|
|
|
|
发表于 31-3-2025 0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3-2025 01:15 PM 编辑
‘ 性起 ’ 与 ‘ 性具 ’ 讲法不同,‘ 具 ’ 是全有,本性里全都有,‘ 起 ’ 是发动,本性原本是不动、不改变,本性一起动,就乱七八糟了。
例如一碗水不摇动时,东西照得清清楚楚,一摇动就不能照物了。
‘ 性起,谓缘起真妄和合 ’ 真是真如本性,妄是迷惑颠倒,外头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如本性与外头的虚妄现象是一回事情。
当现象生起时连带本性也一同起来,故名缘起真妄和合,这和 ‘ 性具 ’ 的道理并不相斥。
‘ 此谓华严之极谈 ’ ,这是华严经特别的主张,懂得 ‘ 性起 ’ 的道理,就能分辨 ‘ 不变随缘 ’ 和 ‘ 随缘不变 ’ 的不同。
真如本性一点都不变化,这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对众生没有好处,对众生必得要以佛法度他,弘法照例要以四摄法,当布施、爱语、利行三摄都度不了的时候,就要以同事摄。
例如有人喜欢喝酒,你要度他就得陪他喝酒,他喜欢赌博,你就得陪著他赌,这叫 ‘ 随缘 ’ 。
‘ 不变随缘 ’ 是本性一点都不变,却可以随顺众生的缘,这谁能做到呢?
‘ 随缘不变 ’ 是随众生的因缘,而真如本性不变。
不论是真如在前,或因缘在前,你只要不变就行了。
既然性具善恶,性原来是不可改的,那 ‘ 阐提 ’ 不信佛法的人,本性虽然也有善有恶,能不能引导他的 ‘ 性善 ’ 做善事呢?
又既是性有善有恶,成了佛,本性仍具有恶,那佛还会不会再学恶,再变成恶人呢?
不信佛、不信因果的人,他的本性虽然有善,但不了解善恶,若引导他往善走,他虽不知是善,却能被善熏染而行善。
熏染要经过长时间的熏习,以善熏习久了就能心安理得,安安稳稳的行善。
成佛以后,性虽有恶,但是佛能通达,遇见恶境,一见即能明白,不会做恶,虽然随缘度众,但是恶事染不上佛,恶发生不起来。
例如佛家有一个规定,在家人不能看出家律仪,‘ 律 ’ 是一条一条规定那些事不能犯,‘ 仪 ’ 是规定应有的礼仪,出家僧众一举一动若依律仪,则可合规矩不犯戒律。
戒律规定不能犯的罪,很多是我们想不到的罪,没有受戒的人拿来看,反而学坏了。
这些戒律都是佛制定的,佛对于这些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事,明明白白,佛不但不做,还订出来禁止人做。
佛也广用恶法度化众生,例如佛知道入什么地狱,是造什么罪,众生若知造什么罪,入什么地狱,就容易改了。
从前我性情很刚硬,上刀山,下油锅,我都不怕,但是有一个热屎地狱——又热又有屎尿,又有蛆从口鼻爬出来,我受不了,我信这个,我也不敢犯地狱罪,足见一个人怕一条就少造业了。
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