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osquito

理大升学辅导组(理辅~理升~理学)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10-2007 06: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辰时雨 于 10-10-2007 05:27 PM 发表

期望.........
再想想~~再想想~~
好压力喔.......唉~~

post?贱职不值一提~~


放轻松点哦!
有任何疑问的话可以找负责组委,告诉我也行……
加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10-2007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之骄 于 10-10-2007 05:08 PM 发表



以前没人叫我们写,所以我们办校园活动时完全没概念。。只是凭着感觉走。。。往往会出错的。。(只是我们幸运还没出错)
现在如果我叫他们写了,至少,他们现在开始可以想想一下。。。
下个 ...


现在只是开始阶段,他们对《校园路线》的概念还不太清楚,仍在摸索着……
请给他们一些时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7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ryl 于 10-10-2007 06:58 PM 发表


现在只是开始阶段,他们对《校园路线》的概念还不太清楚,仍在摸索着……
请给他们一些时间吧……


哦。。。那你们就要好好带领他们咯。。。
只是记得千万不要拐离校园路线的最终目的。。。(我可以这么写吗??
加油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7 10: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之骄 于 10-10-2007 08:03 PM 发表


哦。。。那你们就要好好带领他们咯。。。
只是记得千万不要拐离校园路线的最终目的。。。(我可以这么写吗??
加油哦。!!!


是的,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0-2007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ryl 于 10-10-2007 10:25 PM 发表


是的,谢谢!


表这么严肃啦。。。老人家不堪寂寞。。。。陪老人家聊聊一下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之骄 于 10-10-2007 11:26 PM 发表


表这么严肃啦。。。老人家不堪寂寞。。。。陪老人家聊聊一下嘛。。。


可怜的蕉哥寂寞难耐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1-10-2007 0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大學了……
是清華大學
updated:2007-09-21 16:51:34 MYT

上大學,特別是清華大學,的确是一件令振奮的事。
我上完高中,19歲便在社會打拼,30年的時光投身在“社會大學”。

從未想過這一生會有機會踏進大學的門檻……

2006年3月20日,飛機在上午抵達北京
國際機場。清華大學高級職業經理總裁班是從今天開始,至2007年3月結業。為趕上第一天上午8時30分的課程,我謝絕了祥有兄到机場接机的獻意。這一回輕裝出發,只拖一合格的手提箱和小書包,便連闖三關,坐上北京機場外黑色的“優級”Taxi奔往清華大學去。

49歲入讀清華 雀躍非常

上大學,特別是清華大學,的确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我上完高中,19歲便在社會打拼,30年的時光投身在“社會大學”。

從未想過這一生會有機會踏進大學的門檻。能和清華結緣,全靠完美公司總裁胡瑞連的安排與鼓勵。他也特地安排讓我們到清華大學旁聽。雖然只是兩天几個小時的旁聽,你可知道那已足以讓我樂透了!

一陣寒風吹過,“春發,你會冷嗎?”志勇精神奕奕的挺胸邁步前進,一面關心的問道。猶如美夢甦醒,抬頭一望,寫“清華大學”的大大匾額出現眼前,右側有一塊大石頭寫“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後踏進清華大學西主樓職業經理訓中心,拾階而上,終于爬上了5樓,正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走廊上很多陌生的面孔,有抽煙的,有聽手机的,有互相問好的。我戰戰兢兢地步入D37班的課室。右側第四排桌上有個牌子寫了我的名字和學號。

D37班總共有66位學員,只有志勇和我兩位來自馬來西亞,其余的都是中國大陸的”精英”。有多位董事長、總經理、企業主管、工會主席、行政、銷售總監、局長、政府官員等等,大多是三十多至四十多歲的企業界大頭,他們都是數百位或數千位員工的企業領導者。讓我驚訝的是,我竟然是 “年紀最長的學生”。你想想,49歲就几乎是長老了。

書到用時方恨少 各項常識急需惡補

在清華大學上課僅僅5天,但收穫豐富,才知道要學的東西還多
很。清華教授們的學問如此淵博,讓我們學然后知不足。韓秀云教授講授宏觀經濟,真是眉飛色舞,生動非常。韓教授講經濟、股票、財務時,同學們都非常投入并參與其中。讓我憂心忡忡的是,我听得一知半解,只怪自己一直來都不關心財務管理,也沒有細心掌握市場經濟的理論,看來必須加緊向身旁的人,特別是向志勇學習了。

吳建基教授談如何學習及課程体系介紹,句句用心,循循善誘。姜彥福教授講解現代企業制度与公司治理,幽默風趣,深入淺出,讓人聽出耳油。

劉紅松教授的企業戰略,像是精彩的演出,講課如同唱戲,仿佛泉水叮噹響,又如潺潺流水,也像高山瀑布,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享受到極點,果然是大師!聞閘教授的演講能力與技巧可真精采極了,讓我受益良多。

另外,電視訪問了北京萊雙揚董事長石岩先生,請他暢談鴨脖子。除了認識到石岩董事長的精明,更學習了他的謙卑,果然企業楷模也。此個案讓我們認識到處處有商機,只要肯學、肯干,有創意的追求,理想終究會實現。

教授們引用中國現代發生的事例,有些令我抓不頭腦。看來我必須赶緊“惡補”,更主動的深入了解中國的時事、經濟等動態。教授們講述孔子、老子、孟子等人的精闢學說,坦白說,有很多我都一知半解。回想起在尊孔中學時期,葉維楚老師用心教導我們中國歷史,我卻不以為然,如今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從IMPOSSIBLE到I'M POSSIBLE

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戶外生存拓展訓練吧。在這一夜一天的生存島拓展訓練,讓我看到自己的弱點和盲點,也學習到團隊友愛的重要性。它讓我有機會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將 IMPOSSIBLE 變成I’M POSSIBLE!

回顧5天充實的大學生活,感觸良深;想起武老師和負責課程的老師們的用心、教授們的卓越授課和風趣談吐、同學們的純真和愛心。

“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希望千千萬萬清華學子能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讓我在這里大聲的說:清華人,清華精神,我愛你! (星洲日報/新教育•報導:林春發•2007.0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utusan.com.my/utusan/archive.asp?y=2007&dt=0917&pub=utusan_malaysia&sec=pendidikan&pg=pe_04.htm&arc=hive


pendidikan
2007 tahun evolusi pendidikan(BAHAGIAN 1)
Tahun 2007 cukup bersejarah dalam perkembangan pendidikan di negara ini. Malaysia telah memasuki fasa negara maju dengan pendidikan mendahului sektor lain.
Malah Malaysia ternyata bergerak lebih pantas dan merancang dengan lebih baik berbanding negara lain - malah negara maju sekalipun - dari segi kesejahteraan dan kesaksamaan ekuiti pendidikan apabila mengisytihar pendidikan percuma untuk semua.
Secara tidak langsung Malaysia telah menyempurnakan syarat pendidikan wajib untuk semua warga Malaysia - tetapi masih tidak dikuatkuasakan atas budi bicara dan sikap toleransi kerajaan.
Sebenarnya `satu dunia' memang telah memaklumi bahawa Malaysia adalah negara terbaik dari segi bilangan rakyatnya yang mendapat pendidikan peringkat persekolahan.
Skim Pinjaman Buku Teks (SPBT) yang mula dilaksanakan pada 1975 akan percuma sepenuhnya pada tahun depan - walaupun bukan dalam bentuk e-buku sepertimana yang pernah dirancangkan sepertimana sebelum ini kerana kos yang jauh lebih tinggi.
Begitu juga yuran percuma untuk semua adalah bukti bahawa kerajaan telah mengotakan janjinya dalam usaha mendemokrasikan pendidikan.
Sedikit keuntungan yang diperolehi dikongsi secara saksama.
Buat pertama kalinya, sejak dua kementerian dipecahkan, pendidikan di peringkat persekolahan menjadi lebih berfokus dan mempunyai hala tuju yang jelas.
Lapan prinsip bekerja yang digariskan oleh Menteri pelajaran, Datuk Seri Hishammuddin Tun Hussein juga cukup jelas, iaitu:
I. Pertama, kejayaan sesuatu dasar amat bergantung kepada bagaimana ia diterjemahkan ke dalam pelan tindakan, strategi, kesungguhan dan kesatuan dalam tindakan untuk melaksanakannya. Suatu dasar yang baik sekalipun berkemungkinan gagal atau menjadi kurang berkesan sekiranya disalahterjemahkan serta tidak disokong oleh pelan pelaksanaan yang tepat. II. Penyelarasan dan kerjasama berpasukan sangat penting untuk mengelakkan sebarang pertindihan dan pembaziran. Kementerian Pelajaran tidak boleh bekerja secara sendiri dengan mengambil haluan tersendiri sebaliknya usaha kita wajar mengambil kira (leverage) dan bersinergi dengan usaha pihak-pihak lain bagi memastikan pelaksanaan dasar yang lebih berkesan.
III. Input Kementerian Pelajaran sangat penting bagi memastikan kejayaan program dan projek pendidikan kerana kementerian itu merupakan pihak yang paling memahami tentang dasar, kemampuan dan keterbatasan untuk melaksanakan program dan projek pendidikan.
Kementerian Pelajaran juga merupakan pihak yang paling mengetahui tentang apa yang mereka telah laksanakan sebelum ini dan yang hendak dilaksanakan pada masa hadapan.
IV. Kementerian Pelajaran tidak boleh menyelesaikan semua masalah dan isu kerana terdapat isu dan masalah yang penyelesaiannya berada di luar kepakaran, di luar batas tugas atau di luar bidang kuasanya. Justeru, kementerian itu perlu membangunkan mekanisme yang berkesan bagi mendapatkan kerjasama dari pihak yang mempunyai kepakaran dan diberi kuasa untuk menyelesaikan isu atau masalah tersebut.
V. Kepemimpinan di setiap peringkat, baik di peringkat sekolah, Pejabat Pelajaran Daerah (PPD), Jabatan Pendidikan Negeri (JPN), Bahagian, Jabatan dan peringkat tertinggi KPM amat penting dalam melaksanakan semua dasar pendidikan. Adalah penting untuk memastikan kepemimpinan di setiap peringkat ini memahami kehendak dasar, keperluan masa kini dan cabaran masa hadapan kementerian.
VI. Keterbukaan terhadap idea baru dan keterbukaan terhadap bentuk baru perkongsian pintar amat penting. Malaysia perlu belajar dari pengalaman pihak dan negara lain, dan sensitif terhadap setiap perkembangan terbaru serta kehendak dunia pendidikan di peringkat antarabangsa.
VII. Berani mencuba idea-idea baru, bagaimanapun sesuatu idea itu untuk berjaya adalah lebih baik sekiranya ia dicuba, dirintis dan diuji terlebih dahulu untuk memahami setiap masalah yang bakal timbul sebelum dilaksanakan secara berperingkat-peringkat berdasarkan peruntukan dan keupayaan yang ada. Oleh sebab sumber yang terhad, kementerian itu perlu menentukan keutamaan sesuatu program baru dan mengukur aspek kos dan faedahnya dengan teliti terlebih dahulu sebelum melaksanakannya
VIII. Bagi memastikan kejayaan program-program pendidikan yang telah dirancang, ia perlu disokong dengan sumber yang mencukupi dari segi tenaga, peruntukan kewangan dan kepakaran. Semua pihak perlu menetapkan penanda aras dan Indeks Prestasi Utama (KPI) yang tepat dan jelas dalam setiap agenda, program dan projek kita.
Pelan induk Pembangunan Pendidikan (PIPP) ialah dokumen yang bakal menjadi titik tolak kepada masa depan pendidikan negar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0-2007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utusan.com.my/utusan/archive.asp?y=2007&dt=0910&pub=utusan_malaysia&sec=muka%5Fhadapan&pg=mh_09.htm&arc=hive

muka hadapan
Tindakan tatatertib jika kenakan yuran keterlaluanTUMPAT 9 Sept. – Kementerian Pelajaran akan mengambil tindakan tatatertib terhadap pengurusan sekolah yang mengenakan kadar yuran keterlaluan kerana banyak dana sudah disalurkan untuk membiayai aktiviti di sekolah-sekolah.
Ketua Setiausaha kementerian itu, Tan Sri Dr. Zulkarnain Awang berkata, pihaknya akan membuat pemantauan rapi bagi memastikan tiada sekolah yang mengambil kesempatan mengenakan yuran yang tinggi.
kepada ibu bapa, terutama yang berpendapatan rendah dan kurang mampu.
“Kita banyak mendapat sumbangan tidak kira sama ada daripada ibu bapa dan badan korporat yang bermurah hati untuk kegunaan pihak sekolah.
“Jadi, tidak sepatutnya timbul isu kenaikan yuran pelbagai dan yuran Persatuan Ibu Bapa dan Guru (PIBG) yang tinggi setiap kali penggal persekolahan bermula,” ujarnya.
Beliau berkata demikian kepada pemberita selepas melancarkan Projek Sekolah Angkat KPM-Intel di 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Agama (SMKA) Falahiah di sini hari ini.
Pemilihan itu membolehkan 34 pelajar tingkatan dua sekolah itu mengikuti proses pembelajaran menggunakan komputer sepenuhnya.
Hadir sama, Pengarah Jabatan Pelajaran negeri, Ismail Md. Noor dan pengetua sekolah berkenaan, Abd. Rahman Mahmood.
Majlis Permuafakatan Persatuan Ibu Bapa dan Guru Kebangsaan (MPPIBG) semalam menyifatkan, pemansuhan yuran tahunan sekolah mulai tahun depan akan lebih bermakna jika yuran PIBG yang berbeza-beza diselaraskan.
Zulkarnain memberitahu, pihaknya akan menyediakan garis panduan agar kadar yang ditetapkan berpatutan dengan keperluan sebenar dan tidak membebankan ibu bapa.
Ditanya lanjut mengenai cadangan untuk membuat penyelarasan yuran PIBG, beliau berkata, pihaknya akan meneliti yuran paling relevan yang akan dikenakan.
Beliau bagaimanapun enggan mengulas lanjut mengenai perkara itu dan mengatakan ia bukan isu utama.
“Jangan menjadikan isu yuran PIBG yang terlalu tinggi sebagai satu masalah besar seperti di Kelantan yang dikatakan ada yang mencatatkan sehingga RM60.
“Apa yang perlu kita ambil berat ialah mengenai kesempurnaan pendidikan anak-anak yang merupakan penyebab utama kita menghantarkan mereka ke sekolah,” ujarny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总调查报告 全国106所华小学生少过30人 二零零七年十月十日 晚上十一时五十二分

(吉隆坡10日讯)根据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整理组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共有106所华小的学生人数是30人或以下,占了全国总华小间数的8%,其中学生人数少过10人的华小则有22所(截至目前是20所:霹雳哈古乐华小已随着两名学生转校而在今年8月关闭。另外,原本在今年只剩下3名学生的森美兰波德申双溪沙叻华小已在8月27日搬迁至芙蓉龙城花园的新校园上课,共有42名一年级新生报到)。
学生人数介于11至20人的微型华小有34所,而学生人数介于21至30人的华小则有50所。柔佛、霹雳和砂拉越是拥有最多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的州属。
华小减少57所
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华小的学生人数从1970年至2007年共增加了20万3998人,但华小却减少了57所。
根据该组所进行的“全国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调查报告”显示,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将被归类为微型学校。虽然微型学校的间数有所增加,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人数减少。
“微型华小的增加,说明了某些地区华小学生日益减少;可是学生总人数的剧增,却也反映了某些地区华小学生越来越多。”
报告也说,事实上,这些年来,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尤其是雪隆巴生河流域和柔佛州新山,一再面对华小学生严重爆满,这也导致许多适龄孩童不得其门而入的问题。
一般上,如果微型华小每年都有固定的新生来源,这些微型学校基本上就不会面临关闭的危机。可是对于那些只有二、三十人,而且没有新生来源的微型华小,就有随时被关闭的危机。这些属于“超微型”的华小主要位于全国各地的园丘、渔村,以及其他偏远和内陆地区等。
为进一步掌握当前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情况,教总于今年2月至5月期间展开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分析整理的工作。
人口迁移导致学生短缺
教总调查研究集资讯整理组指出,人口迁移是导致郊区华小面对学生来源短缺的主要问题,这是因为当地缺乏发展和就业机会,年轻的一代纷纷往城镇发展和定居,因此,这些地方上的华小逐步萎缩成为微型学校。
从1981年至2007年,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华小间数增加了65所。随着郊区华裔人口移居城市,造成郊区华裔人口逐渐减少,再加上当地华裔居民人口老化,因此,自然而然,这些位于郊区的华小也就面对学生来源短缺的问题。
在106所学生人数30人或以下的微型华小当中,有77所或72.64%的微型华小拥有一定人数的非华裔学生。其中,有35所或33.02%的微型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人数是超过了相关学校学生总人数的一半,一些学校甚至只有非华裔学生。此外,在一些偏远郊区的华小也一样在未来三年内都还没有华裔新生登记报读,极可能面对没有华裔新生的窘境。
另外,也有多所华小申请迁校被拒绝,或正在等待当局的批准。
教总吁强化微型学校发展
教总吁请政府关注和强化微型学校的发展,包括给予足够的拨款、师资和软硬体设备,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各源流小学都有微型学校的存在,所碰到的问题也非常相似,就如教育部在“2006-2010年教育发展大蓝图”中提到,有90%微型学校都非常残旧和面对拨款不足、缺乏基本设施和教师的问题。
从公民受教育作为基本人权的角度来看,政府有必要加强给予微型学校的资助,因为这些学校尽管是学生人数稀少,但却是该地区内唯一的学校。关闭了这些学校,也就等于剥夺了这些乡区和偏远地区子弟受教育的机会。
有鉴于此,教总吁请政府关注和强化微型学校的发展,包括给予足够的拨款、师资和软硬体设备,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教总调查研究集资讯整理组指出,微型华小的课题可说是实际反映了当前的国家教育政策继续走向单元化的事实,因为政府从来就没有放弃要落实单一源流学校,并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的“教育最终目标”。
调查显示,单元化教育政策已经破坏了华小根据人口需求而增建的原则,在现有的政策里,新华小根本无法顺利兴建。事实上,在政府的规划里,包括每5年的大马计划或相关的教育发展蓝图完全没有列明有关兴建华小的计划,而且学校保留地往往也被规定只能用来兴建国小和国中。
因此,为了避免华小间数减少,逼于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华社最终唯有通过搬迁微型华小来解决城市地区华小严重不足的困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1: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恥下問精神探索科學

早前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Academy of Science Malaysia配合199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獎者理查羅拔博士(Richard Roberts)來到大馬,而主辦了一場《透視我們生態環境的微生物》講座會。

隨著理查羅拔博士這次到大馬僅有3天的時間,因此行程安排得相當緊湊。行程的第1天,理查羅拔博士到馬來西亞國民大學(UKM)與學生分享最新破解基因密碼的方法。

在現今,我們生活中的麵包發酵、酒類釀造、味精和醬油生產、酵素和抗生素生產、疫苗和溶劑生產、廢水處理、廢棄物處理與再利用等發酵產品、食物腐敗、文物古蹟腐蝕、菇類培養等皆與微生物息息相關。

生物技術是利用生物程序、生物細胞或其代謝物質來產製人類生活所必需產品,以提升人類生活素質的科學技術。近代生物化學的發展,造就了分子生物學與基因操作技術的突飛猛進,加上生命科學知識大量迅速的累積,使得現代生化科技蓬勃發展。

這場被安排在行程第2天,由理查羅拔主講的《透視我們生態環境的微生物》講座會,主要是公開給群眾參與。當天一早,將近500位年少老幼群眾紛紛來到吉隆坡會議中心出席這場難得的講座會。

在行程的最后一天,理查羅拔博士也到國家科學館為中學生講解科學的有趣之處,目的就是要鼓勵更多的本地中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繼而發掘科學的奧妙。由此可見,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除了致力參與科學研究之外,亦將教育及培養下一代視為自己的一大重任。

在媒體招待會上,記者詢及理查羅拔博士,《透視我們生態環境的微生物》講談會的反應,理查羅拔博士表示非常滿意。最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會場上有一位小學生在講座會上發問問題時,一直不恥下問,直到得到滿意的答案為止。這位小男孩的求知慾及勇氣,就完全符合了成為一位科學家所需的條件。

「不恥下問,就是科學家應該具備的最好條件,唯有不斷地發問,才能激起你要繼續研究及得到答案的毅力。科學本身就是一項非常有趣的科目,在研究過程中除了不恥下問,你也應該勇于定下見解或理解研究的結果,這樣才可以繼續走下去并走得更遠。」

最后,理查羅拔博士也透露,他發現目前有許多科學界人才輩出,他們都擁有很強的求知慾及具備當科學家的條件,只可惜有的時候卻被老一輩的科學家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理查羅拔博士看見這種情況也深感無奈,不過他鼓勵年輕一代的科學家,應該要更有毅力,「我還是那句話,年輕人要多發問問題,再從問題中去尋找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剖析大馬的威權體制  ※孫和聲 - Friday, August 24, 2007
[size=+1]大馬獨立已屆50年,這50年來,在經濟方面的改觀不可謂不大,只是,在政治上卻出現民主倒退現象。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間的反差極大。
按理說,一國的發展應是社會、政治與經濟均相對同步化方是較理想的。一國的發展總不能只限于物質面,而沒有非物質面的進步,如人權、民主、法治等。
何以會出現這種偏面的發展?我國第一任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認為,敦拉薩時期搞的政黨大收編策略是個主因。東姑認為,敦拉薩的大聯盟旨在于建立單一黨制、單一政府與單一領導。這個單一化使領袖變得至高無上,地位難以動搖。(見觀點Viewpoliti一書1978,頁99)
按理說,聯盟應是使執政成為可能的最低獲勝聯盟(Minimum winning coalition),惟敦拉薩搞的大聯盟則是志在于使社會失聲的大聯盟。加盟黨雖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恩庇(Patronage)卻不致于影響巫統的決策權,而加盟黨得服從巫統所定下的路線方針。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會形同虛設,民意得不到適當的反映,自是意料中事。
印度的政治學者Vidha Verma在其《馬來西亞:轉型中的國家與公民社會》一書中(2002)便開宗明義點明,大馬的協同式政治模式(即執政聯盟),是鞏固大馬的民粹主義型威權體制(Populist Authoritarian)的主因。由于沒有任何單一政黨足以挑戰這一威權體制,便只能寄望于有效的反對黨陣線及活躍的公民社會。
就公民社會言,民間的回教勢力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只是,由于大馬的主流回教不重視個別回教徒的個人自由選擇權,它也可能成為壓制個人基本人權的民間力量。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 政黨大收編不僅強化了大馬政治的威權性質,也強化了恩庇政治(Patronage Politics)的擴散,造成更多的損公肥私的惡劣現象。尤其在新經濟政策名義下進行的瞻思徇利,更嚴重地破壞了大馬自獨立以來保住的廉政傳統。
有學者甚至認為,大聯盟與恩庇政治已把大馬轉化為一個把公共資源當作私人財產來私相授受的家產制國家(Patrimonial State)。(見Brucegate,大馬的政治與公共企業一書1981)。
這樣的一個體制竟然能長期執政,確是令人大惑不解。黃進發認為,致成與延續這個體制的因素是多重的,包括選區劃分不均與不公、黨國不分、聯邦體制的敗壞、地方選舉的斷絕等。其中,黃氏對大馬選舉制的不公做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得出大馬是個選舉性一黨制國家的。(Electoral One-Party State)或選舉型威權體制(Electoral Authoritarian)的結論。
所謂威權體制,大體上言,多具有以下的特征、行政權獨大;強國家弱社會的二元化,壓制機制顧發達;一般公務員,即非政務性公務員失去中立性,從屬于統治精英;政治理念一元化等。
歷史地看,早在1970年代,便有人稱大馬為社會受到國家強勢控制的行政國(Administrative State)。從1940年代起,英殖民政府便相當放任黨政不分,如早期巫統的精英便多是有公職在身的公務員,包括巫統的創始人拿督翁在內。何以向來黨政分明的英人可放縱這些黨政不分的現象,應與當時英人的務實考慮有關,如以右制左。
除了上述因素外,我想,尚有其他同樣重要的因素,如馬來人支配論的意識形態操縱及發展至上論。進入80年代后,馬來人支配論雖受到一定程度的回教支配論(Ketuanan Islam)的挑戰,大體上言,它依然是巫統的護身符。
巫統向來以馬來人權益守護者(Patron)自居,也動不動就用馬來人大團結的口號來對敢怒敢言者施加壓力,如當年慕沙希淡便在這口號下脫離拉沙里回歸巫統,使四六精神失去一大支柱,而拉沙里本人也在保護馬來人支配權與大團結的口號下歸隊。安華最終會不會也在現實的考慮下有所改變,則有待觀察。
至于發展至上論,也有人稱之為冷酷選擇論(Cruel Choice Theory)改為了物質上的經濟發展,民主、人權、思想與言論自由或工會運動等,都得犧牲小我以成就大我。這也難免強化了威權體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為華教運動注入新價值  ※陳玉璇 - Wednesday, August 22, 2007
我們常說華教、華團及華文報是大馬華社的三大支柱。馬來亞建國前夕,在時局的召喚下,教總及董總相繼成立,華教運動逐漸成為全民運動,開展其可歌可泣的一頁歷史。
回顧以往的華教鬥爭,焦點不外乎語言、撥款、老師、課程內容等等,官方與民間教學方針或教育政策的角力。董教總帶領下的華社,其抗爭對像往往是政府。而華教運動在80年代末逐漸沉靜下來。
然而,近年來發生了幾起與以往抗爭經驗不同的華教事件。
2001年初爆發的白小保校事件,由白小所在地白沙羅新村村民為主力,其中大部分成員不曾投入任何的社會運動。白小保校運動至今已超過6年,表面上不如先前壯闊,但活力仍在。
去年初,在華小校長貪污課題引起社會極大迴響之際,馬來西亞華小家長會總會(家總)宣告成立,其宗旨為監督及杜絕華小校園貪污現象,並為家長們爭取應有的權利。
而最近的例子,則是坤成重建風波。日前,坤成校友會決定將事件交由司法途徑解決,理由為捍衛校友會在董事部的地位和權益,及維護校友會組織在華教運動中的角色與功能。
這三起事件中皆出現一些鮮為人熟悉的面孔,與一些新名詞,例如社區學校、家長監督、校友權利、歷史建築物保存等等。這些新人及新觀念為上述事件與以往華教運動做了區別。其中家總與白小保校委員會,則是新形態的組織。
長久以來,華社以個人的教育自由權利角度來推動華教發展,爭取認同。獨立之前,華教運動也和公民權運動密不可分。由此可見,民權是為華教運動的理論基礎,不但深得民心,也讓對手難以反駁。
華教運動初期,以教總馬首為瞻,因為當時的教師們教育水平高且受人敬重,后轉以董總為首,開啟了以董事局制定華校發展路線,主導華教運動的方向。董事局成員往往也是華團領導,掌握人脈、錢脈等資源。
家長與校友,或學校社區居民,雖然與學校關係密切,但在過去的華教運動裡沒有特定角色,也從來就不是華教運動的主體,這是歷史因素使然。
在母語教育風起雲湧的年代,家長的教育水平或許不高,校友也終日為生計忙碌,難以為校務盡力。但在今天,華小位居大城市,家長與校友多為城市裡的中產階級,教育程度高,經濟條件良好。
更重要的是,他們關注子女教育,參與校務,與學校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與利益。校友及家長出錢出力,在華教運動的份量越來越吃重。
華團領袖網絡交錯,也導致領袖們在爭議事件爆發時,優先考慮自身利益。例如,面對校園貪污問題時,尤其是教總,更是立場曖昧。既得利益者的顧忌還有另一個例子,在白小事件爆發初期,董總不願介入。
而在坤成重建與白小遷校風波裡,也出現了一個相同的現象,即董事局裡的部分成員極力推動,粗糙得通過影響巨大的決定。華社的共同資產,華教為少數人操縱。
這幾起事件曝露了華教體制的缺點。在校園內,校長的權力過大導致難以制衡,董事會成員忽略家長與校友意願。而現有架構中,家教協會一開始就被認定為削弱董總的統戰工具,校友會則注重聯誼,因此雖然在董事會裡有一兩位代表,但無足輕重。
角色立場的不同,加上參與管道不足或不通暢,造成家長與校友對校務與董事局意見不一,形成對現有體制的不斷衝擊。
其實,與學校有著最切身利益的家長,與對學校感情深厚的校友,無疑是參與及監督校務的最適當人選。雖然,校友會系統裡有校友聯總,但其成軍較晚,而在董教總巨大身影下,地位模糊不清。
這三起事件中,反對的一方在衝擊現有領導層時,不但吸引了新血參與,激出新觀點,也為華教運動加入新的價值,讓社會重新思考。可惜的是,在這拐點上,有關的董事會都採取抵制的態度,未能為辦校注入新理念,增添多面性。
另外,這系列抗爭裡,一開始家長校友們都在體制內的管道表達意見,但皆在失敗后轉向外界求援。這顯示體制裡,缺乏一套消化或接受反對意見的機制。因此,華校的體制應加以調整改革,權力必須再分配,資源須共享。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一向在華教課題上當仁不讓的董教總,出自歷史原由及考量太多自身因素,在這系列事件中似乎立場不夠鮮明、不願介入,或被形勢牽連而參與。
這導致華教運動隊伍不但不能壯大,難以吸納新力量,也意味著在舊思維裡,無法加入新的價值,進而強化華教的論述,顯現華教作為一個全面的民權運動的進步與包容。雖然董教總過往的功績讓人敬佩,但已經不復當年勇的董教總,或許其成功所在就是其問題所在。
華教走到今天,外在環境難以突破,內部的潛在問題會陸續浮現。華教更需要健全的內部機制來解決問題。
家長或校友,原來就應該是華教運動裡的其中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必須適當得被吸納入華教運動裡。然而,董教總至今仍未能正面肯定這批新力軍。
其實,將家長與校友納入體制內,賦予適當的角色,並不會削弱,反而是壯大董教總的力量,促使其轉型成為完整的民權組織,否則將弱化成為純粹的教學研究機構。
讓華教的體制更健全,華教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杜乾焕独家专访(四)



拥有经济学者背景的民政党中委杜乾焕(左图)认为,研发能力未能达到国际水准,是导致马来西亚国际竞争力剧降的主因,当务之急就是改革饱受种族主义困扰的教育制度。



政府没有对症下药整顿教育


毕业于马来亚大学,曾在国民大学执教的杜乾焕坦承本地大学的素质每况愈下。他语带无奈地表示,虽然政府推出教育大蓝图间接承认问题的存在,但却似乎并没有对症下药,因为问题的症结,就是长期缠绕高等教育的种族政策。

“追根究底说,如果种族政策依然存在,如果你无法在很大程度上将之摒弃,我很怀疑其他的努力能够达致什么成绩。”

“我认为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除非我们迅速解决它,否则它将进一步削弱我们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有别于其他国阵领袖一贯危言耸听的口吻,杜乾焕相信,虽然国内社会贫富悬殊呈现扩大的趋势,但从目前国内的种族经济结构变迁来看,1969年513种族冲突重演的机会不大。

“明显的上层与中产阶级的种族结构已不再象1969年般单元,当年很难看到成功富有的土著商人,但现在的中产阶级非常多元化,你可以说这是新经济政策的成功,因此种族冲突发生的机会不大,但是依然存有潜在爆发的危险。”

不过他遗憾说虽然城市贫民的生活费不断上涨,实质薪金不升反跌,而人们往往不将之视为阶级问题,只会从种族的角度来看待经济萧条的问题。

第九大马计划中披露的数据显示,与华裔和印裔相比,我国土著之间的贫富鸿沟和不均正逐渐加剧。目前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当中国民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68 风之骄 的帖子

是的。。。支持你们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75 文雁 的帖子

你会被吓坏的吗???不可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0-2007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说不要吓坏学弟妹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96 文雁 的帖子

哈哈!!都知道你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07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装到很了解我,欠扁哦!!:@ :@

几时回家?还是每星期都回?要过来帮我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0-2007 10: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文雁 于 11-10-2007 08:55 AM 发表


可怜的蕉哥寂寞难耐哦


那姐姐就多陪他老人家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欢乐校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0-10-2025 02:02 PM , Processed in 0.11417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