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Trader2011

量化宽松措施 ~ QE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7-6-2013 1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迎向後QE時代

評論  2013-06-27 11:41
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短短一句話,便令到全球金融市場風雲變色,資金急速轉向,再次突顯了伯南克是全球最有權勢的財經人物,而聯儲局也不只是美國的中央銀行,其一舉一動足以翻雲覆雨,左右全球投資情緒。

伯南克上週三表示,會在今年稍晚時候減購債券,量化寬鬆措施將在明年中結束。在高科技的通訊時代,伯老話語剛畢,此消息便立即傳送全球,引發市場騷動,一場龐大的資金遷徙潮自此掀起序幕,全球股、匯股債市及商品市場應聲而倒,只有美元昂首高歌。

該來的總是會到來,聯儲局退市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伯南克也已多次露口風表示考慮退市,投資者早有心理準備。不過,當伯老這次如此明確表示退市時機,仍給市場帶來驚嚇,導致各地市場掀起驚濤駭浪。

後QE時代正逐步向我們走來。美國經濟回穩,聯儲局即將不再狂印鈔票,意味著資金池將萎縮,市場流動性大減,低成本資金不再,新興市場的高回酬率也將告一段落,資金將流回美國,美元資產重新稱王。

儘管QE提早結束的消息引起了一場恐慌和翻轉全球市場,但長遠而言其實是好事一樁,這意味著美國這個全球頭號病患終於走出急症室,不必再動用特效藥急救。

聯儲局以往都是採用調動利率的方式來救市,這次展開空前的印鈔注資措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就像大馬曾採取的資金管制政策,長期實施終將扭曲市場運作,因此若經濟脫離垂危狀態,就應該及早撤除,以恢復正常化和市場化運作。

歐美基金以低成本取得鉅額資金,在全球市場興風作浪,製造了資產泡沬,QE終結也可驅散熱錢,讓市場重返基本面,資產價值回到較合理水平,讓真正的投資者有機會進行投資。

聯儲局並非馬上結束QE,伯老設定了一些前提,包括要先看到經濟和就業顯著復甦,才會逐步退場,更重要的是,利率重新回揚也是要過好一陣子才會發生的事情。不過許多投資者已迫不及待提前作出反應,快速套現利率。一些人認為投資者似乎反應過敏,但所謂“走得快,好世界”,投資講的就是要快人一步,方能佔據先機,若行動慢半拍,可能就要資金受困被套牢。全球資金重新部署投資策略,短期內市場將會大幅動蕩,但若無進一步的不利消息,市場料可逐漸穩定下來。

對大馬而言,外圍市場的動亂難免會影響投資情緒,惟國內基金仍擁有充裕資金,一旦股市大跌,將吸引到本地投資者進場撿便宜貨,從而抵銷賣壓。

一些人擔心外資大逃亡,可能令本區域重演1997年金融風暴時期外資撤離的慘劇,這顯然是過慮,大馬經濟基本面仍然穩健,經常賬未出現赤字,國家和企業外債偏低、銀行資本充足,國行也擁有龐大外匯儲備金充足,有足夠彈藥應付抄家狙擊行動,大馬經濟應可無礙。

不過,聯儲局的退市路線圖能否實現,仍胥視美國經濟能否如預期般復甦。同時歐洲經濟仍未見起色,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正面對考驗,以及中國經濟降溫和收緊信貸,顯示了全球經濟仍充在變數,投資者不容掉以輕心。(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李勇堅) 本帖最后由 icy97 于 21-8-2013 02:26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6-2013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伯南克QE退場論‧聯儲局慘虧1510億美元

國際  2013-06-28 17:25
(美國‧華盛頓28日訊)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近來表示將逐漸淡出量化寬鬆操作的一番話,不但搞得債市天翻地覆,連帶也讓持有3.3兆美元債券部位的聯儲局受到重創。根據《財富雜誌》預估,過去7周聯儲局債券損失至少為1千510億美元,而且虧損金額還在攀升當中。

經濟學家長久以來就懷疑,聯儲局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就持續透過買債來刺激經濟,這些舉措最終將面臨虧損命運。

不過多數也認為赤字金額應會縮減,而且要等好幾年才會發生。

今年2月,前聯儲局理事米希金與其他3名經濟學家曾推估,聯儲局在債券資產配置的年投資損失最多為500億美元。他們認為該損失將直到2016年才開始出現。

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同期間也發佈一份分析報告,指出在最壞經濟情況下,聯儲局恐將面臨近5千500億美元赤字。假若美國經濟逐漸改善,聯儲局的債券損失最多約2千160億美元。

但《財富雜誌》也補充,即使是目前的1千510億美元赤字預估,還很可能是保守的推論。聯儲局除了公開資產配置規模與公債及不動產抵押債券的投資金額外,其他相關債券持有細節並沒有對外透露。

該雜誌還強調,即使聯儲局今日面臨債券虧損,但並非意味納稅人在近期內必須要為該損失買單。其關鍵在於聯儲局的1千510億美元債券損失,並非是實現損失。除非聯儲局實際上脫售這些債券,否則無須認列這些損失。伯南克在過去已明白表示沒有出售手中債券的計劃。

更甚者,若聯儲局沒有打算售債,任何賬面損失都可透過它持續獲取的債券利息而抵銷。(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7-2013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元轉強的背後

評論  2013-07-03 12:00
近期美元匯率開始轉強,市場更視為可能是開始告別弱勢美元的新趨勢,預料過程中起落動盪不靖,這已成為全球市場關注焦點。而美元動盪中轉強對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或甚至全球市場,將會帶來甚麼含義?

在此先假設美元走高,是有其目的基礎下為前提,因為這個全球最重要的貨幣,它的起落與浮沉,不會純粹是出自偶然。

這一輪美元兌全球主要貨幣匯值走勢波動,主要是聯儲局暗示要終結其量化寬松貨幣(QE)政策,使這項政策下大量印刷,並流入全球市場的美元游資,逆轉回流美國市場,從而推動美元匯率走強。游資急速撤退,也使一些對游資外流應付能力較差的市場,短期里造成市場特別是匯股市價格急跌。

美元走高對美國本身影響,市場可能一般認為,這將加重美國的國債負擔。理論上可能确是如此,不過,只要是美國在面對大量還債重要時刻,美元不會過度增強即可。只要掌控好美元走勢與起落時機,這也是美國的強項,相信不會對美國國債造成太大負面衝擊。

有鋻於此,相信美國若要將美元增值影響負面衝擊變得最低,或甚至對它更為有利,預料美元匯率在長期趨升走勢中,將持續落起伏不定,高賣低買在全球市場攫取財富。

強勢美元對美國有利,就是收購國內外資產,特別是要發揮其最大收購能力,被它收購的資產就必須要落在最便宜低迷價位。若是以此類推,美國要進行收購市場,特別是匯股及商品市場等,將很可能會挫跌,才能收“一箭雙鵰”之效。

日前開始美元走強,已令全球市場亂成一團,紛紛受挫。預料這種動盪不靖情況,還會持續發生,以便在市場一起一落之中,將財富易手轉入有心人手中。

無獨有偶,當美國暗示要把QE措施退市收水時,全球主要市場即出現驚慌拋售價格壓低的反應,特別是匯股市紛紛下跌重挫。跌得最重最傷的市場,就是那些在美國在2008/09年開始實施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時,游資或美元流入最多的市場。

這些市場可說是“成也游資,敗也是游資”!若是游資推動的匯股市泡沬越大,它們所蒙受的跌勢,就最為嚴重與恐怖。

其實,可能一些市場也早已料到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遲早會有退市的一天,從而採取較為謹慎的防備工夫,採取應對措施防止市場成長過熱,或出現太大泡沬,使全球最近因美國退市消息爆發的震盪短暫,使它們迅速穩住陣腳,離爆發危機尚有一段遠距離。

宣佈退市消息後,又有市場消息認為,美國應不會過於急促展開退市行動。若是這個說法站得住腳,相信若要達到美國從匯股等市場,進行連消帶打減輕本身經濟困境,又能同時打擊拉低其他競爭對手,將需要一段時日與過程。

美國亞太的最堅決的盟友-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去年杪開始推出“安倍經濟學”,採取3大措施提振日本經濟,包括主要大貶日圓匯率的舉動,也為全球市場造成更大的不明朗局勢,加劇全球貨幣匯率之戰的火力。

日本以大貶貨幣增強在全球市場競爭力,加上美元匯率波動,相信此趨勢將還會持續一段日子。退市或其他未來採取的策略與計謀,將是陸續有來,預料也將使全球市場持續震盪不定。(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李文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13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元起,为什么油会起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7-2013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前聯儲官員:聯儲局準備9月QE減碼

國際  2013-07-04 17:58
(美國‧紐約4日訊)前美國聯邦儲備(Fed)官員梅爾表示,在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宣佈有條件退場時間表震撼市場後,聯儲局決策者已準備好9月開始減碼購債規模。

梅爾(Laurence Meyer)表示,“他們基本上已決定在9月著手,除非經濟數據不符合經濟持續好轉的預期。”“在還有3個月的就業數據下,拋出退場時間表,令人震撼。”

梅爾接受彭博電台訪問時指出,“倘若量化寬鬆減碼真從9月開始,何以會有任何反應,這是在大家意料之中。”

身為宏觀經濟咨詢公司共同創辦人和資深董事總經理的梅爾指出,柏南奇能給下任聯儲局主席的“最大禮物”,就是作出量化寬鬆政策何時減碼的“困難決定”。

梅爾表示,他認為量化寬鬆開始減碼行動,拖過今年12月的可能性不高。(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7-2013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退或不退的邊緣

評論  2013-07-25 11:54
這個年頭,投資還真不容易,除了要瞭解全球經濟動向,還要學會解讀量化寬鬆(QE)政策的“暗語”。

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又說話了,表示儲備局還是會打算在今年稍後開始縮減債券的收購規模,但不忘暗示會靈活處理QE的退場。

有趣的是,在這番話或才數天前,伯南克明顯轉向鴿派,重申只要有必要,將咬著QE不放。此話一出,道瓊斯工商指數與標準普爾500指數馬上接近歷史高點,帶動區域股市欣欣向榮,再度把美國QE背後的財政懸崖、中國錢荒背後的經濟落寞,拋得雲霄之外。

還記得,當伯南克於6月19日首次對QE退場明確表態時,全球金融市場馬上掀起驚濤駭浪,眼見長期利率飆升干擾了到美國經濟復甦,伯南克不得已在7月10日表態――美國經濟仍需QE政策,是否是企圖為金融市場的震盪降溫,值得深思。

眼望伯南克一時處於“退場”的邊緣,一時又企圖走在“不退”的鋼索中,經濟學家看來也不是味兒,最令人徬徨的,莫過於這歷來大規模的QE猶如一個從未面市的金融測試品,測試品至今有沒有解藥仍不得而知,只能以一句對聯儲局的“市場信心”來了結。

只是,若眼前的伯南克只懂賣弄官腔,一直無法對QE作出更明確的承諾,試問,又有誰能對它們有信心?

顯然,伯南克的舉棋不定,正是全球經濟當下最大的危機,他愈是自打嘴巴,愈是反映出他對QE退出的束手無策,最怕的是,拖到伯南克最後黯然下台,留給全球經濟的是泡沫危機的慘劇。

可憐的是,QE對全球經濟的貢獻,除殘餘的資產泡沫外,實質經濟的回饋還有待發掘,難為那些遭QE熱錢“迫害”的新興市場,中行終日在緊縮和寬鬆的政策上苦苦掙扎。(星洲日報/財經小品:陳曉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6-7-2013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業耐久財訂單續強‧美國QE或提早退場

國際  2013-07-26 17:30
(美國‧華盛頓26日訊)美國就業市場持續好轉,6月耐久財訂單也優於預期,顯示美國勞動市場和製造業景氣好轉,提高聯儲局開始逐步縮減量化寬鬆(QE)規模的幾率。

Swiss Rock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經理人施列特說,投資者正密切注意經濟數據,尤其關注就業市場。聯儲局已說,將根據經濟數據決定縮減QE的時機和步調。

申請失業金月移動值降低

勞工部公佈,迄20日止的當周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增加7千人到34.3萬人,比市場預測的34萬人多,可能受夏季汽車廠關閉和學校放暑假等因素影響。

不過,降低波動程度的4周移動均值減少1千250人到34萬5千250人,呈現出勞動市場持續改善。迄13日止的一週內,持續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減少11.9萬人到299.7萬人。

4Cast公司資深經濟學家英克里莫納說,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的趨勢相當穩定,就業市場去年底來便持續改善,可望促使消費者支出下半年加速成長。

6月耐久財訂單
增4.2%超預期

另據商務部,6月耐久財訂單增加4.2%至2千445億美元,增幅比經濟學家預估的1.7%大,主要受飛機與零件訂單躍增帶動。上月未履行的耐久財訂單也增至2007年12月來最多,成為工業生產可望繼續增長的跡象。4Cast經濟學家史隆說,製造業似乎日益成長,雖然成長力道沒特別強。

代表企業未來設備投資的不含飛機非國防資本財訂單6月增加0.7%,出貨量則下滑0.9%,顯示企業上月的資本投資疲軟。

總體經濟顧問公司預測,美經濟第二季成長年率將只有0.7%,低於7月初預估的1.7%。商務部訂31日公佈上季經濟成長率。

QE縮減時機僵持
聯儲局下週開會

自聯儲局公佈量化寬鬆(QE)逐步退場的時程表後,官員紛紛對何時開始縮減大談闊論,聯儲局7月決策會議下週登場,然而準備從決策聲明看出QE走向的投資者卻可能大失所望。

由於深知啟動縮減QE時機拿捏的重要性,聯儲局內部正反兩大陣營將持續角力,仔細審酌。

聯儲局已公佈QE退場的初步規劃,當經濟成長達到預期水平,今年下半年起就開始縮減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計劃,若失業率降到7%左右,則於明年中結束QE。

因此接下來聯儲局決策單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開會重點將擺在如何執行退場計劃。

雖然近來聯儲局官員對何時啟動縮減頻頻公開發表談論,市場對於7月決策會期QE走向可望趨於明朗的預期因而升高,實則短期內QE走向可能依然混沌。

為期2天的7月決策會期預定於下週三結束,美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統計數據將於當天公佈,目前市場預期成長數據將呈現疲軟,此外7月就業市場報告預定於下週五公佈,也讓聯儲局決策官員失去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

該次會後並無記者會,會議記錄也需等到3周後才會出爐,因此僅剩的對外溝通工具就是會後聲明,但從中看出QE走向端倪的幾率不大。

考量自6月決策會議後經濟指標普遍偏弱,7月會期會後聲明可能會提及此一成長走疲情況,包括零售額比預期疲軟,房市指標好壞不一。

目前市場推測聯儲局可能開始縮減QE的最早決策時點是9月會期。

但若依最近的經濟指標表現,聯儲局還可能調降經濟預測,9月開始縮減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

但無論如何,決定QE走向的關鍵在於未來幾個月的經濟表現,鑒於啟動縮減時機拿捏的重要性,聯儲局決策諸公將會持續激烈攻防、仔細審酌。(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13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E退場‧新興亞洲經濟添阻力

大馬  2013-07-29 17:30
(吉隆坡29日訊)美國可能提前收水,新興市場重演亞洲金融風暴的預言再度滿天飛,豐隆研究認為,QE退出將觸動投資者重估包括大馬的新興市場的基本面,然而,經濟成長疲弱、基本面和貨幣光環消退,正加深新興市場的阻力。

豐隆也預計,新興亞洲不太可能立即自美國經濟成長轉強中受惠,從自傳統貿易受惠前料先經歷資金外流及通膨資產價調整的週期。

儘管各國中央銀行大派定心丸,豐隆研究持續相信,QE退出將觸動新興市場的投資重估,全球游資減少、經濟成長和政策的預期異動,皆可能導致全球資金流變動。

“一旦QE退潮愈演愈激烈,投資者料重估新興市場的基本面,不會再隨游資乘勢而上,而宏觀層面來看,新興亞洲的阻力不斷增加。”

豐隆坦言,新興市場的內需成長雖強勁,但面對外圍需求放緩,這些經濟體依然脆弱,尤其近期出口已拖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成長。

這些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在過去數年提高,中國抑制經濟體成長的政策,意味東盟經濟體的出口展望更加黯淡。

原產品疲弱打擊東盟

此外,東盟經濟體,如大馬、印尼和泰國,因高度涉足原產品,原產品價疲弱已打擊淨出口和農業收入。

大馬對中國的出口佔多達12.6%,為東盟之最。

原產品士氣低落已導致大馬出口連月惡化,5月出口按年暴跌5.8%。

豐隆提到,家庭債務高、原產品收入急降、財富效應消退,皆壓制大馬消費的抬頭,而隨經濟轉型計劃已全面啟動,對經濟的影響可能只會遞增。

豐隆也認為,新興亞洲不太可能立即自美國經濟成長轉強中受惠,目前先進經濟體的經濟成長也不太可能同時出現,難顯著提振全球貿易。

同時,因新興亞洲的經濟基本面疲弱,豐隆相信,美國盈利展望改善,QE撤退後的股市漲潮,亦無法立即推動新興市場。

基本面節節敗退

另外,新興亞洲國家的基本面節節敗退,除財政赤字時期延長,大部份新興亞洲國已面臨經常賬迅速萎縮或經常賬赤字惡化的問題。

原產品價受壓導致貿易流下滑,加上高資本進口雪上加霜,大馬經常賬盈餘收窄速度加快,4月經常賬盈餘一度跌至10億令吉的逾15年新低,5月僅略反彈至25億令吉。

“若原產品勢頭受壓,經濟轉型計劃落實的資本進口促使進口持續高企,大馬經常賬惡化情況料在短期內持續。”



新興亞幣料終止升勢

另一方面,國際收支平衡展望欠佳,也料終止新興亞洲國的貨幣升勢,若新興市場貨幣的貶值超過20%,唯恐進一步拖累區域的組合投資。

豐隆指出,貨幣是帶動外資流入區域的關鍵因素之一,若美國經濟展望改善,QE撤退料催促美元增值,因這將釋放利差交易,加深美國市場魅力。

“美國收緊貨幣政策的預期,料帶動美元失序走強,恐進一步扭轉新興亞洲國的資金流,利差交易的解放和美國經濟體展望的改善,可能加劇資金逆轉。”

印度盧比跌幅最沉重

目前為止,若不包括印度,新興市場的貨幣已自2008年的近期高峰,貶值10至20%。區域中,印度盧比跌幅最沉重,多達50%,印尼盾以21.6%挫幅居次,馬幣同樣難逃劫數,蒸發了9.1%。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5月杪,外資在政府債券的持有比重高達46.9%,在股票的比重也自低點20.3%增至25.2%。



通膨升溫
區域中行或升息應戰

全球油價高企的國內通膨和貨幣貶值的進口通膨,令新興市場再度處於進退維谷窘境,為達到通膨或匯率穩健的目標,區域中行或被迫升息,放棄短期經濟成長。

放棄短期經濟成長

QE撤退和基本面衰退引發的資金外流,也可能導致新興市場貨幣進一步滑落,對區域中行的政策選擇構成更大挑戰。

豐隆指出,新興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已採取通膨目標架構,如印尼銀行和泰國銀行,但這些中行可能遲早意識到政策的左右為難,在通膨升溫下,即使經濟成長受壓,最終或被迫升息應戰。

即使資金流和貨幣動盪,豐隆預見大部份新興市場的中行堅持利率政策,因任何捍衛貨幣貶值的激進舉措,可能被視為破壞將削弱國家基本面的三元悖論(Impossible Trinity)。

加強監督‧基本面改善
馬料不重蹈風暴覆轍

儘管新興市場的經濟基本面拉警報,豐隆相信大馬不至於重蹈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覆轍,因國家銀行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加強銀行監督系統,大馬經濟基本面也已改善。

這些基本面包括發展私人債券市場以融資長期計劃、負責任貸款綱領、貸款上限和產業盈利稅等先發製人的措施。

此外,國行國際儲備創下4千387億令吉的歷史高點,足以融資9.5個月,比較1997年低過4個月;國家現有儲備相等於短期外債4.3倍,比較1997年是微不足道的1.4倍。

大馬政府債務現大多以國內債務融資,外債佔聯邦政府債務比重,已挫至3.2%,比較2007年多達14.4%。

在原產品展望疲弱,消費者開銷成長適度下,豐隆重申大馬全年經濟成長僅達4.5%,較2012年5.6%遜色,持續預見國際行保持3%的利率政策。
“國內需求持續成長,國行現無需調整政策利率。”

豐隆認為,國行也不太可能像印尼中行,以隔夜政策利率來調整匯率或資金流。(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8-2013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揮別量寬後

評論  2013-08-14 13:03
聯儲局官員又發難了,不僅向來批評量寬政策不遺餘力的達拉斯聯儲銀行總裁費希爾表明應從今年9月開始縮減購債規模後,連量寬鷹派成員――芝加哥聯儲銀行總裁埃文斯,態度也似乎軟化,不敢再一口否定9月啟動退場措施的可能性。

這麼說來,聯儲局選擇在9月份宣佈退場的幾率很高囉?

還是算了,別猜吧,畢竟聯儲局官員向來都愛說些反反覆覆的話,跟著這些人的話尖走,結果往往是繞圈子跑,這對我們完全毫無益處可言。

我們該探討的重點其實只有一個:量寬結束將造成甚麼影響。

眾所週知,當貨幣供應過於迅速時,除了將造成貨幣貶值風險,游資暴漲更將推高資產泡沫風險,其中股市和房產要數首當其衝的資產種類,全球股市在過去二、三年來漠視經濟風險持續飆高,很大程度上還得“感謝”聯儲局那台發了狂的印鈔機。

而且別忘了,日本銀行那台印鈔機,同樣不怎麼正常。

美國量寬今年初啟動至今,美國聯儲局每月投出850億美元資金到市場;850億美元,相等於馬幣2千700億令吉,這意味聯儲局在1個月內拋出的資金彈藥,足以全購馬股市值最高的3家公司――馬來亞銀行、大眾銀行和聯昌集團,而且還剩約600億令吉“零錢”,能用來收購森那美或亞通。

實際上,用聯儲局在今年上半年釋出的資金,欲買下整個馬股都已經綽綽有餘,若把前兩次振興配套和日本銀行推出的經濟刺激政策納入計算,就不難瞭解國際游資這些年來何以能像水閘大開般傾瀉到亞洲股市。

別說讓兩大先進國放任印鈔機繼續癲,即使聯儲局現在立刻將之砸爛,全世界也早已在游資迷惑下沉浸在資產升值的快感中,背負龐大泡沫風險,各國中行如何應付,勢必成為未來數年的市場話題。

當然,連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都懂得量寬的可怕,聯儲局不可能不懂,只是礙於美國經濟自2008年遭次貸風暴摧殘後一蹶不振好幾年,即使期間白白吃掉兩個振興配套和零利率政策,仍浮現雙重衰退徵兆,迫使無計可施的聯儲局鋌而走險,宣佈每月購債850億美元,而且是無限期購債,直到經濟明顯好轉才會停止。

雖然各國都擔憂美國放任印鈔機繼續運動不管將侵蝕其他國家利益,可實際上,聯儲局眾官員才是最該忐忑不安的那一群,所以當近期經濟數據出現好轉後,聯儲局官員才會一有空就站出來說量寬即將結束,以測試市場對量寬終結的反應,順便灌輸經濟已經好轉的概念,以期儘快擺脫量寬糾纏。

無論如何,由於聯儲局已經沒有再失敗的本錢,因此在確保經濟恢復活力前不敢輕易揮別量寬,這意味待量寬結束之際,美國經濟很可能已穩定走在復甦道路上,這是量寬退場潛藏的最大喜訊。

儘管量寬結束可能點燃市場負面情緒,造成資產價格短期回調,但從長期角度出發,向量寬告別其實不是值得感傷的事,全球經濟只有在告別刻意援助後才能活出自我,各種資產也將逐漸擺脫全靠游資建立的虛假榮景,以更真實面目示人。

這,難道是值得害怕的結果嗎?(星洲日報/焦點評析:李三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3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後QE之戰‧亞洲金融危機1997 VS 2013

大馬  2013-08-19 16:48
風水輪流轉,當美國嚷著隨經濟成長好轉要退市時,中國卻悄悄爆發錢荒和經濟可能硬著陸風險,這是機緣巧合,還是新興市場劫數的序幕?

若說新興市場早晚有一劫,那會否如預言,是哪天QE退出時,屆時,受傷最深的不是美國、歐洲或日本,而是過去5年遭QE熱錢肆虐的新興市場?

那麼,此刻正是時候重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次貸風暴“現場”,看今天包括大馬的新興經濟體距離風暴多遠?

整體通膨未降溫

當一個經濟體過熱,高通膨是最好的指標,但對於近期歐美爆發的金融危機,卻背道而馳,即使通膨低,在資產價狂飆、槓桿節節上升、貸款標準滑落下的經濟擴張喜訊下,也很可能潛存金融危機和衰退的訊號。

“這是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通膨不高,惟多重問題早在台底下醞釀。”野村全球市場研究是否一語驚醒亞洲“夢中人”?

“近半數的亞洲中央銀行皆視消費者價格為目標,但全球和亞洲金融危機皆給了我們一個沉重教訓,只關注通膨是錯誤的。”

此外,亞洲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經常賬盈餘顯著收窄,除印度和印尼兩國通膨近期開始滑落,大部份國家的整體通膨未降溫。

“亞洲目前情況雖和亞洲金融危機的通膨、經常賬結構有些距離,惟差距似乎愈來愈近,經常賬萎縮更是最大疑慮。”

亞洲金融風暴流露了相同型態,1993年末季至1996年末季,大部份亞洲國家的經常賬盈餘,不是出現更嚴重的赤字,就是現有赤字進一步惡化。當時,亞洲11國中,多達7國出現經常賬赤字。

另一問題是,亞洲政府以任意的財政措施抑制通膨,就像大馬、印度和印尼,“盛行”的消費者燃料和食品津貼。

“若為維護貧困人士的消費力,消費津貼和價格管制可能合理,但若以宏觀角度出發,這將導致龐大的財政赤字,削弱市場價格機制,變相鼓勵過度需求,過熱壓力也可能以經常賬盈餘萎縮的情景浮現。”

野村認為,經常賬更能夠檢測1994至1996年亞洲資產過熱的問題,尤其像那些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全面淪陷的國家-韓國和泰國。

野村脆弱度指標顯示,亞洲流露了亞洲金融危機跡象,除泰國和菲律賓,亞洲經濟體的成長普遍較亞洲金融危機前低,通膨也和亞洲金融危機前一樣低。

另外,近年的淨資金流入強勁,甚至較亞洲金融危機前強勁,外債也較1996年高,大部份還是1年期和由外幣主導的外債。令人關注的是,中國、印度、印尼、大馬和菲律賓近期的短期外債皆在上升。

目前匯率機制和外匯儲備和當時的最大差別是,過去16年,亞洲已採用更具彈性的匯率機制,然而,用來衡量除日本外的亞洲變異係數的每日匯率波動率,早自1996年的0.007倍增到0.015。

儘管匯率更具彈性,但外匯干預持續,導致亞洲整體外匯儲備龐大,佔國內生產總值佔(GDP)比重,自1996年的9.2%飆升到32.7%。除印度和印尼,亞洲外匯儲備的進口比皆非常高。

債台高築
或成計時彈

亞洲國內的借貸情況也自1996年惡化,總國內私人債務佔GDP比,自1996年的127%提高到165%,該情況在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普遍,而過去趨勢顯示,當大規模經濟體的國內私人債務佔GDP比在5年間激增30%,伴隨而來的就是一場金融危機!

“若比較亞洲債務和其他數國家金融風暴以來的情況,亞洲債務不斷上升,若再將亞洲各國的債務水平和各經濟發展階段相比,國內槓桿已開始成了亞洲的計時炸彈。”

當中,佔比重最多的中國,顯然是罪魁禍首,但香港、印度、韓國、新加坡和台灣也不斷走高。亞洲大部份國家的債務普遍隨當地的住宅產業價超越平均線,可謂漲勢難擋。

另一方面,亞洲金融週期一般較長,平均而言,長達17至18年,比較一般的商業週期僅5到6年,各國中行可能專注商業週期的經濟低迷問題,忽略了升溫的財政問題,這雖能夠在短期內壓制經濟衰退,卻可能只是展延日後更嚴重的經濟衰退。

美國和歐洲之前因金融體系毫無約束地膨脹,引爆次貸風暴,然而,資產負債表的弱化對經濟衰退的破壞力更大,因非槓桿化、財富破壞、資源錯誤分配、金融領域的破壞,皆嚴重損及資產負債表,並可能導致永久性的生產損失。

亞股隨外資逃亡掀大賣壓

若投資者風險意識逆轉,政策失誤或金融系統風險,可能導致資產價大調整,猶如亞洲和全球金融危機情景,而回顧過去兩次的金融危機,游資過剩、信貸擴張輕率,是普遍現象。

根據聯昌研究,這兩大風暴期間,投資者的“羊群行為”、風險規避、去槓桿和投資者的資金贖回潮,皆導致組合資金嚴重外流。

“私人投資大幅度撤走、信貸和游資緊縮,打擊固定收入和消費者開銷,助長信貸成本和銀行呆賬,並破壞資產市場。”

相對之下,亞洲金融危機對亞洲的殺傷力更大,主要是當時亞洲貨幣直直落、股市和其他資產價貶值、私人債務猛漲,令許多亞洲經濟體元氣大傷。

反觀,亞洲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資金外流較不顯著,經濟傷勢較輕,主要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源自美國次貸市場。

只是,投資者當前最大質疑是,一旦QE喊退,新興市場自全球金融風暴後掀起的熱錢狂歡派對料開始收斂,甚至可能立即終止。

隨之前的退場風聲一度導致亞洲股市隨外資逃亡掀起大賣壓,本地回酬和貨幣疲態等亂象,難免令投資者對QE掀起的另一波金融危機憂心忡忡。

全球資金流逆轉

因目前亞洲各國情景和1990年中相似,投資週期達巔峰、消費力疲弱不堪、全球需求受壓、經常賬萎縮、匯率走疲,一旦QE撤退,新興市場難免面臨痛苦的資金流和資產價膨脹的大調整。

“QE的`功成身退’料帶動投資者重估新興市場基本面,觸動亞洲新興市場的投資重估,新興市場在自傳統貿易受惠前,必然經歷資金外流及通膨資產價調整的週期。”

豐隆研究表示,全球游資減少、經濟成長和政策的預期變動,都可能導致全球資金流逆轉,而宏觀層面來看,新興亞洲的經濟阻力愈來愈多。

“更令人擔憂的是,新興亞洲國家的基本面節節敗退,除陷入財政赤字的週期延長,大部份新興亞洲國已面臨經常賬迅速萎縮或經常賬赤字惡化問題。”

豐隆指出,在市場預期美國利息上升下,美元無規律地走強,唯恐導致新興亞洲的資金逆轉,利差回調和美國經濟展望改善,也料促使資金進一步回流。

“資產膨脹主導的借貸擴張,及經濟成長黯淡無光下的資金流迅速逆轉,都可能拖累正面臨呆賬率狂飆的銀行系統。”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亞洲新興國在游資蜂擁而至和利率低之下,成為資金流的集資重地,過去三年,狂熱的資金導致這些區域的借貸或貸款成長隨資產價通膨而起舞。

大馬動盪
但未掀風暴

在亞洲金融風暴中劫後餘生的亞洲,似乎也汲取一些教訓,因今天的亞洲已擁有更加彈性的匯率政策,以及強穩的金融系統,令區域決策者有能力以彈性的政策應對動盪資金。

此外,在亞洲和全球金融風暴期時,區域中行致力加強管理資金流,抵消了匯率估價過高風險,並壓制過度槓桿和資產泡沫的破壞力,亞洲企業資產負債表在債務和股權比較低和外匯貸款受控下,企業資產負債仍強勁。

根據聯昌研究,今天的亞洲經濟體採用了彈性的匯率政策,中行可繼續彈性處理貨幣政策,無需擔心如何以特定水平捍衛匯率,意味匯率能夠依資金流的兩種方向調整,助應付外圍經濟噩耗。

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大部份經濟體固定匯率並和美元掛鉤,促使資金外流導致匯率急貶,各國面臨捍衛貨幣的壓力,各國中行的外匯儲備也激跌,引發貨幣貶值恐慌。

亞洲今天的金融系統也明顯不一。亞洲金融風暴時,企業大舉融資,許多企業過度以外幣融資國內投資,但該現象未出現在當前的經濟危機中,更重要的是,許多亞洲銀行現已沒有過度涉足美國金融市場。

資產價因熱錢水漲船高

“這次和亞洲金融風暴不同,當時,大馬和其他亞洲國家一樣,面臨經常賬赤字,政府財政出問題,導致投資者逃離新興市場,但此次美國才是風波根源,目前的利差也較亞洲金融風暴時合理……”

興業研究首席經濟學家白文春在電訪中強調,亞洲資產價因熱錢水漲船高,適度調整實為好事,相信外資受震盪後仍將回流亞洲。

“比較令人擔憂的大概是新興市場的房市,因一旦利率上調,屋價必元氣大傷,惟該現象在大馬仍受控。”

至於資金撤離股市和債券市場,難免將打擊消費,各國中行相繼上調利率,同樣也會引發股市調整,但他相信,這些影響皆短暫。

“市場的適度調整是有必要的,因為之前在QE的催化下,包括大馬的資產身價被大幅抬高,即使回調可能激烈,還不至於影響經濟本質。”

他也提到,借貸利率波動雖將左右市場,但大馬沒有太多槓桿的資金,借貸問題不足掛齒。

此外,QE離開彰顯美國經濟復甦,一旦經濟復甦,消費和需求都有望提振新興經濟體貿易。

亞洲經濟重創後
元氣恢復快

“新興市場會否重演亞洲金融風暴?也許可以企業貸款來看,以大馬為例,企業未過度借貸,也沒有靠外幣融資馬幣投資,風暴重演幾乎不可能……”

聯昌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李興裕受訪時以區域在全球次貸風暴情況分析,即使外頭掛風掛雨,亞洲經濟並沒有淪陷,受重創後,很快又恢復元氣,大馬亦是如此。

李興裕認為,亞洲能夠安然渡過全球金融危機,歸功於亞洲不再依賴跨界資金的金融中介,同時擁有發展良好的監管體制和資本穩健的銀行系統。

“亞洲也不缺其他支撐因素,包括基本面穩健、經濟成長動力,這些都足以應付資金流的震盪。”他認為,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和投資展望改善、回酬差異,料持續支撐資金流入亞洲。

大馬經濟成長或放緩

“目前的經濟惡況還不至於引發另一波亞洲金融危機,但關鍵在於QE出場的速度和規模,難以避免的是,亞洲,包括大馬的經濟成長可能走低。”

資本投資的董事經理陳鼎武在電郵中指出,QE的落幕必然導致資金流出大馬,這些資金的流出幅度胥視儲備局如何應對出場,而這胥視美國未來數季的經濟成長有多強勁。

“若美國出場,主要將打擊大馬和其他新興市場的金融和資產市場,股市、債券、產業,甚至貨幣市場都可能受創,惟受創幅度,胥視QE退場的速度和規模。

大馬內部投資強勁

“亞洲金融風暴時,大馬的外資流出多達500億令吉,難免拖累經濟,但此次在大馬經濟穩健和銀行體系健全下,該情況看來不會重演。”

大馬評估機構(RAM)首席經濟學家姚金龍受訪時直言,短期熱錢回流,必然導致包括大馬的新興市場更動盪,但看來只是金融市場受到較大衝擊,不足以動搖大馬或整體新興市場的經濟士氣。

“大馬的內部投資強勁,足以抵消外資拋壓。”他也正面看待全球經濟復甦,因2008年點燃的金融風暴至今已長達5年,全球經濟雖依舊步履蹣跚,卻已較以往堅強。

外匯儲備4387億

“包括大馬的新興市場基本面節節敗退,但大馬重蹈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覆轍的幾率不高,因國家銀行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致力強化銀行監督系統,大馬經濟基本面已顯著改善。”

只是,家庭債務高、原產品收入急降、財富效應消退,皆可能壓制大馬的消費抬頭,同時,隨經濟轉型計劃已全面啟動,對經濟的影響或不大。

根據豐隆研究的經濟學家,國行截至2013年7月15日止,國際外匯儲備創下4千387億令吉(或約1千378億美元)的歷史高點,足以融資9.5個月持續進口和相等於4.3倍的短期外債,比較1997年的國際儲備只能支撐不超過4個月的進口,僅相等於短期外資的1.4倍。

此外,政府債務以國內債務為主,海外債務佔聯邦政府總債務的比重,已下降至3.2%,比較1997年時多達14.4%。




【後QE之戰‧亞洲風暴一觸即發?】
(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13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後QE之戰‧亞洲外強中乾?

大馬  2013-08-20 17:28
若說,量化寬鬆(QE)是完美風暴的導火線,那麼,QE退場,又會否是完美風暴降臨的大難日?

當美國因QE陷入財政危機、歐洲開始從緊衣縮食轉為放寬褲帶去推動經濟、中國暴發錢荒和經濟硬著陸的潛在風險,這場完美風暴似乎早已暗潮洶湧。

如果完美風暴即將來襲,大概也是時候走進亞洲的經常賬、儲蓄、資金流、投資和經濟結構……,看近年崛起的亞洲經濟體是否真如市場所想般外強中干?

問題核心
經常賬盈餘萎縮

亞洲經常賬自全球金融危機出現激烈變化,包括大馬的亞洲11國在2012年末季的總計經常賬,已自2007年第三季的7千260億美元,或佔國內生產總值(GDP)6.3%,收窄到3千270億美元,是1997年末季以來最小盈餘。

野村大膽預見,香港和泰國在今年加入逆差行列,中國、香港、印度、印尼、日本、大馬和泰國在明年末季前出現經常賬赤字。韓國、泰國和菲律賓是經常賬盈餘未收窄的3個國家。

野村認為,盈餘萎縮是經濟基本面走疲警訊-經濟成長潛在放緩、國內經濟過熱、債務急速攀漲,而根源正是亞洲貨幣政策長期過於寬鬆。

“QE的收回可能是關鍵,因QE或促使投資者尋求較高風險資產的回報,一旦退場,或爆發價格風險,尤其亞洲中行忽略結構改革,宏觀政策未重返正軌。”

若投資者繼續任意投資亞洲以求回報,恐導致國內私人借貸擴大,產業市場突然暴漲,這皆為金融危機的根源。

根據野村,自亞洲金融危機,亞洲經常賬一直出現盈餘,歸功於這15年間,外資需求強勁,外匯政策令許多貨幣遭低估。

其中,中國、香港、印度、印尼、日本、韓國、大馬、菲律賓、新加坡、台灣和泰國11個亞洲國家和地區,自1998年以來,每季度的總經常賬盈餘為1千億美元,或佔GDP的3.6%。

然而,若按經常賬2007年巔峰至今年首季的情況來看,香港、大馬和新加坡經常賬盈餘佔GDP比重,已減少逾13%;中國、印度和泰國也降低8至9%;印尼更大幅萎縮,今年首季出現2.4%負成長。

亞洲經常賬盈餘萎縮,看似正面發展,其實正反映全球再平衡趨勢,這也被野村視為風險訊號。

“過去20年,全球出現經常賬失衡的顯著改變,若因過度借貸、太多投機投資、財政融資顯著惡化,經常賬赤字恐怕是壞事。”

好的赤字反映社會福利系統強勁,家庭儲蓄走低或在結構革新、技術創新下,生產帶動投資蓬勃,但該現象似乎無法和亞洲經常賬掛鉤。

無論好或不好,經常賬必須獲得融資,若經常賬赤字太大,經濟可能隨資金流入突然踩剎車而變得脆弱。

同樣的,經常賬盈餘也有好壞,不好的盈餘或反映資金市場不發達、缺乏革新或政治動盪,導致國內投資低、儲蓄高;好的經常賬盈餘,可能因財政盈餘穩健,人口老化迅速,導致退休儲蓄增加。

只是,野村分析亞洲國內儲蓄投資失衡得出的結論是,亞洲經常賬盈餘壞處多過好處,提前預示,亞洲面臨經濟過熱風險。

國內儲蓄滑落

國內儲蓄佔GDP比是經常賬盈餘收窄主因,該問題常被忽略,野村認為,政府反儲蓄導致龐大財政赤字是國內儲蓄滑落的元兇,這問題在印度、日本和大馬最顯著。

香港、印度、日本和大馬目前的經常賬盈餘收窄,主要是儲蓄率降低,一些國家如印尼及泰國,已面臨儲蓄率難趕上投資率走高步伐。

另一問題是,企業儲蓄下滑,換言之,保留盈利相對走低;生產性投資不足,引發的供應瓶頸,可能在提高成本、影響生產、促使效率和競爭力走低下,影響保留盈利。

“該情況在亞洲多國出現,供應瓶頸和通膨走高已導致家庭儲蓄減少。”

此外,國內儲蓄可能歸因在貸款提高下的財富減少,這在亞洲尤其嚴重,低實質利率和產業價上揚的財富效應,已導致國內私人貸款上升。

私人債務倍增

亞洲各國私人儲蓄率滑落的同時,債務增長速度迅速,全球金融危機5年以來,亞洲各國私人國內債務佔GDP比暴漲,香港和新加坡飆升逾50%;大馬、韓國、中國和泰國增幅介於30至40%。

亞洲去年國內私人債務佔GDP比重,自1996年的127%,激漲至165%,同時,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從金融機構的家庭和企業私人國內債務,到非金融企業的未償還債券,佔香港、新加坡、韓國、大馬、中國、泰國和台灣GDP的比重,已飆升至至少130%。

若以近期資料看,除韓國,亞洲多國的國內私人信貸持續超越實質GDP,即使一些正置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如印度、印尼和菲律賓,私人債務相對GDP雖偏低,但金融深化風令債務累積速度加速,在缺乏充足監管下,可能再度引發經濟問題,猶如韓國2003年爆發的信用卡危機。

中國、香港和大馬的債務情況也相對高。

大馬去年私人債務佔GDP多達127.9%,比較1996年為134.5%;大馬、韓國和台灣的家庭債務同樣飆升至高水平。大馬去年家庭債務衝高到81%,為東盟區域中最高。

投資不當資產膨脹

資金的錯誤分配,令投資膨脹伴隨而來的可能是貸款膨脹,該情況在中國最明顯,其他亞洲國家,投資佔GDP比重雖較中國低,但為推動經濟發展,大部份國家已上升。

“資金錯誤分配的跡象流露在區域產業市場,低利率更導致多國的產業市場膨脹。”

若以美國2000年1月的住宅產業價和亞洲各國2008年12月的產業價指數分析,許多亞洲產業市場已跨越美國產業泡沫爆發的價格,產業價高漲導致建築活動熱絡,隨之發生的可能是亞洲多國的產業價顯著調整。

香港和新加坡的產業財富已推高借貸水平,惟香港1997年前的強勁成長,大多歸因為房地產的財富,而爆發的產業泡沫最終導致消費急凍,經濟衰退。

“產業市場週期可能造成風險,不僅波及銀行和金融穩定,恐打擊宏觀經濟穩健度。”

另外,美國建築佔GDP比重在2006年達8.9%巔峰,但在2010年時卻暴挫至4.9%,此景未來也可能出現在亞洲區域身上。

當中,尤以中國最極端,投資暴漲至佔GDP近一半,導致中國經濟失衡,各種領域的產能過剩,而這些投資集中的產業和基建計劃,可能需多年來平衡,令人堪憂的是,投資比重增加可能由未受監管和隨時面臨借貸風險的影子銀行支撐。

經濟結構改革緩慢

自金融危機以來,包括大馬的亞洲決策者的風險是,太過關注反經濟危機的政策,卻忽略長期結構改革,而前者終究無法取代後者。

全球金融危機前,亞洲多達30至40%的投資為迎合出口,但隨出口自危機以來褪色,亞洲各國需重新分配資本,自貿易領域轉至國內領域,但新投資不足卻導致供應瓶頸和經濟潛在放緩,而一些國家,如印度和印尼已流露這些跡象。

同時,政策導致過度消費的風險加劇,如印度和印尼,甚至中國和大馬,政府不斷派發燃料津貼,維持低燃料價,這也是為何亞洲多國的汽車銷量節節上漲。

許多東南亞國家極需強化供應的新投資,以符合迅速增長的需求,然而,儘管大部份東南亞國家,投資和GDP比自低點反彈,但這些新投資必須具生產力,而非投機性的產業投資,同時,也應分配至適當的地方。

至於其他成長迅速的發展中經濟體,決策者無法隨消費者需求調整投資,因這需要供應方面的結構轉型,如開放海外直接投資、開放服務領域、解除勞力市場管制、深化資金市場、提高交通、電力、保健和教育的公共基建開銷,以提昇競爭力和生產力,整體商業條件也必須能夠吸引投資。

然而,亞洲各國的結構革新步伐太慢卻可能侵蝕經濟體,官方數據顯示,亞洲的生產力不足,素質也低,區域每員工生產力更令人擔憂。

野村指出,亞洲在2000至2013年的勞動生產力平均成長雖看來強勁,但若分成數階段,可能有不同結論。

整體來看,亞洲2000至2006年的生產力強勁,但2007至2013年卻大幅走低,當然,金融危機導致2008至2009年的每員工生產力低迷,可以理解,惟令人驚訝的是,生產力在2009至2010年強勁反彈後,成長已再度滑落,數國家在2011至2013年的生產力,已較2007至2013年低。

世界銀行(World Bank)近期公佈的競爭力排名榜亦顯示,一些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大馬、中國、印尼和印度的競爭力,皆在過去數年節節敗退。

野村認為,一些國家的供應瓶頸壓力主要來自通膨,以印度和印尼為例,進口需求增加,導致經常賬盈餘轉為赤字,轉型動力喪失及新生產投資不足,也導致總國內儲蓄急挫。

熱錢流入過訊

資金流入的組合舉足輕重,尤其當經常賬盈餘收窄的時候,問題是,熱錢四處流竄,亞洲又有多少投資重質不重量?

對野村而言,海外直接投資被視為長期和穩定的投資,能夠帶來持久的好處,如海外技術的科技轉移,反觀,短期債務和組合債務流入,尤其受外匯主導的外資,顯然較脆弱,而QE的熱錢顯然以後者居多。

全球化的趨勢下,跨國公司、開放的金融市場和特別寬鬆的全球貨幣政策,令海外融資垂手可得,當經常賬出現嚴重赤字時,外資素質其實更為重要,這正是印度和印尼的一大問題,而逼近赤字就必須融資,融資愈短,資金流入突然終止的風險就愈大。

跨界信貸的擴張也引人注目,因過去有太多信貸週期繁榮後蕭條的現象,而在繁榮的最後階段,外幣主導的信貸成長步伐往往較國內信貸升幅迅速,並在危機時暴挫,這就出現在亞洲金融風暴,歐洲全球金融危機的一些國家也深受其害。

“自金融危機,歐洲中行顯著降低歐洲的貸款,但卻推高了新興市場的貸款,尤其亞洲。”

經濟由盛而緩

當國際組織相繼下調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預測時,或意味新興市場經濟在過去數年強勁成長後,“錢”景平平。

“基於多國已經歷投資週期的巔峰期,加上中國等關鍵經濟體開始節約,財富效應的刷退料導致區域經濟成長低迷。”

豐隆研究坦言,新興市場近期已漸喪失經濟動力,大部份亞洲國家的投資週期已達巔峰,資產價通膨速度放緩或原產品價走軟,恐削弱區域消費力。

此外,主要經濟體開始勒緊褲帶,尤其中國,令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國家面臨全球需求受壓的挑戰。

豐隆也強調,新興亞洲不太可能立即自美國經濟成長轉強中受惠,目前先進經濟體的經濟成長也不太可能同時出現,難在短期內顯著提振新興市場的貿易。

“因新興亞洲的經濟基本面疲弱,QE撤退後的美國股市漲潮料無法立竿見影,並帶動新興市場的財富。”

貨幣是帶動外資流入區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目前為止,新興市場的貨幣已自2008年的近期高峰,貶值多達10至20%,若新興市場貨幣貶值若超過20%,可能進一步拖累區域的組合投資。

亞幣短期前路茫茫

豐隆研究表示,亞洲新興國國際收支平衡展望欠佳料終止貨幣升勢,若美國經濟展望改善,QE撤退料帶動美元增值。

“美國收緊貨幣的預期,料帶動美元失序地走強,唯恐進一步令新興亞洲國的資金流逆轉。利差交易的解放和美國經濟體的展望改善,可能加劇資金逆轉。”

若和2008年高峰相比,亞洲新興市場貨幣跌幅沉重,尤以印度最激烈,達50%;印尼盾挫21.6%;馬幣也蒸發逾9%。

早前資金流增加、風險情緒和基本面改善,曾推動新興市場的貨幣狂舞,但當市場預期聯儲局逐步退場時,亞洲貨幣兌美元幾乎打回原形。

根據大馬債券評估機構,區域貨幣未來的展望取決於數因素,包括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認知、美國相對新興市場的股市表現、亞洲經濟體的成長情況,在QE退市左右下,亞洲貨幣短期前景茫茫。

結語:
顯然,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肆虐後,亞洲各國今天的財政地位和經濟結構皆出現微妙的變化,這令政策方向更舉足輕重,但在QE熱錢的蹂躪下,各國政策又面臨了甚麼樣的挑戰?這可以從末日博士所言的“QE實為嫁禍新興市場……”中說起。(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13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後QE之戰‧亞洲風暴一觸即發?
2013-08-18 19:00
   
2012年瑪雅末日預言,成了一場讓全世界虛驚一場的瑪雅古國謠言,著名末日博士對QE大結局的預測,又會否純屬虛驚一場?

2013年6月19日,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伯南克在全球市場屏息以待時,捎來了這段話:“如果在未來數月中,美國經濟依然穩步復甦,將有可能在年內做出縮減量化寬鬆的決定……”此話一出,全球市場馬上波濤洶湧。

伯南克的一席話,能夠撼動全球市場,原因就在於他在過去5年間,啟動了人類史上首無前例的金融大實驗-QE。

自2008年引爆的全球金融風暴,伯南克共實施了3輪QE: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的QE1(約1.75兆美元);2010至2012年的QE2(約6千億美元),以及去年無限期的QE3(迄今規模達9千700億美元)。

然而,QE對實質經濟的貢獻有待驗證,四處流竄的熱錢恐引爆新一輪泡沫危機的危言卻不脛而走,有人形容,次貸風暴自美國拉開序幕,歐債為中場節目,最終可能以新興市場泡沫破裂作為結局,而新興市場早晚有一劫,那就是QE政策退出的那天。

儘管伯南克近期不斷自打嘴巴,一時轉鴿派,聲稱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經濟復蘇仍需要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一時又轉鷹派,嚷著要提前收回QE……但可以肯定的是,QE有朝一日得拉下帷幕,而9月QE下市幾率更在近期飆高。

若說“美QE收手,恐重現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那正是時候來驗證這場潛在的泡沫危機,看亞洲在熱錢飽食遠颺後,留下的會否是歷經數十年也不能修補的泡沫爆破的大浩劫?
這一切盡在各末日博士連串的預言中……

亞洲經濟
基本面趨弱
“近年,美國不斷擴大QE規模,外國資本大幅流入亞洲新興市場淘金,一旦QE退場,或導致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基本面惡化,最壞唯恐重現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可怕景象……”
就在伯南克宣佈正要逐步撤回QE的時候,野村全球市場研究發出預警,直言全球貨幣政策過於寬鬆,已導致外表堅強的亞洲經濟基本面在過去4年惡化。

哪些亞洲國家將在QE退場後,最可能踩到經濟危機地雷?
野村點名四國-中國、香港、印度和印尼,被視為抗禦力高的大馬和韓國、新加坡、泰國,處於中風險區。

野村視中國、香港和印度為高風險區,印尼是高風險區中較低風險者;亞洲包括大馬的其他區域普遍為中風險區,但脆弱度節節上升。

反觀菲律賓和台灣是少數較穩健的國家,擁有“安倍經濟學”撐腰的日本,反成風險較低的區域。

在亞洲各國以穩健的經常賬、儲蓄、貨幣政策、經濟成長等掛帥的同時,野村直言,去年,亞洲國內私人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已自1996年的127%,急速攀漲至167%,大部份區域產業市場已潛存泡沫危機。

“這不只是槓桿問題,也攸關債務攀升速度。”

野村指出,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香港和新加坡私人國內債務佔GDP比重已飆升逾50%;大馬、韓國、中國和泰國也暴漲了30到40%。

亞洲經常賬盈餘雖令人鼓舞,但盈餘收窄理由有好有壞,一些國家的經常賬盈餘,可能反映債務催谷的投資膨脹,一些可能因缺乏結構轉型,導致國內供應出現瓶頸、儲蓄不足、債務狂飆。

亞洲各中央銀行持續太久的低利率政策,及美國、歐洲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同時引起政策挑戰,令亞洲決策者面臨一定的風險。

野村認為,低利率政策動搖了亞洲經濟基本面,不升息政策更增添亞洲金融的脆弱度。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顯示區域利率政策過度寬鬆,太過專注經濟發展和低通貨膨脹,忽略了財政問題。”

為壓制貸款和產業市場,亞洲對宏觀審慎工具的依賴度提高,只是,這些工具非“聖杯”,風險是,區域中行可能錯以為,利率政策的緊縮度足夠,日復一日才發現政策的缺憾。
“我們擔心區域經濟政策方向太短,專注供應的結構轉型政策太寬鬆,這也是為何一些國家,即使面對經濟成長放緩,開始注意財政收支並收緊政策。”

游資泛濫
宏觀風險再現
若聯儲局開始撤回QE,亞洲宏觀風險會否成為焦點?野村直言,這些宏觀情況意味,一旦聯儲局退場,投資者將意識到這些宏觀風險,可能開始遠離亞洲。
投資者一般傾向經濟成長持續的國家,多過經濟成長很快的國家,樂衷於結構轉型的經濟體,避免貨幣政策寬鬆並導致借貸和產業市場過度蓬勃的國家。
野村認為,亞洲多國現不是經濟基本面脆弱,就是恢復宏觀政策的速度太慢,在吸引投資的結構轉型中苦苦掙扎。

“投資者若續投資亞洲,市場卻缺乏紀律或正常的利率政策,亞洲決策者專注的經濟發展,恐怕導致更嚴重的國內私人債務和產業問題,這都是未來數年金融危機的推手。”
其實,全球游資氾濫,導致亞洲債券、股市和產業市場價猛漲,早引起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相繼警告,亞洲潛存資產過熱和泡沫問題。

國際貨幣基金表示,聯儲局和其他中行需緊密監督經濟增長異常的趨勢,因QE政策引發了資產泡沫並危及金融市場穩定;世行預警,區域較大的經濟體,連印尼和菲律賓等東盟國,都可能面臨資產過熱風險。

亞洲風暴
一觸即發VS杞人憂天
亞洲金融風暴恐一觸即發,國際經濟學家各持己見,樂觀者視亞洲金融風暴論為杞人憂天的預言;悲觀者卻相信,亞洲經濟體隨聯儲局的舉棋不定,處於左右為難的十字路口。
對於亞洲經濟的生命力,商品投資大師吉姆羅傑斯顯得較樂觀,接受電訪時直言:一旦QE出場,全球市場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惟若亞洲經濟無法劫後餘生,還有哪個經濟體能夠寄予厚望?

他認同,QE落幕可能引爆全球經濟危機,亞洲無可倖免,但相對先進經濟體,今天的亞洲經濟體在擁有龐大儲備下已更堅強,亞洲經濟也明顯較以往優。
“亞洲不如美國和英國,債務高企,反而坐擁龐大儲備,亞洲人也懂得未雨綢繆……”
對於在金融風暴後崛起的東盟經濟體,他亦有不同看法,坦言這些年來,未看到任何東盟經濟體走向“歪路”。

“東盟各國已意識到經濟的現實面,無論大馬、印尼,還是近期開放的緬甸,近年的經濟表現都非常正面。”

儘管如此,他認為,東盟仍得做好準備,謹慎應對QE退場,因QE離去,勢必引起市場調整,惟慶幸的是,外資之前未顯著流向東盟,以致東盟對外資撤走的衝擊也較其他區域低。
“不容置疑的是,QE退潮將掀起前所未有的大震盪,全球金融市場都將受波及,若是聰明人,都會逃離市場。”

他估計,一旦QE在2014或2015年拉下帷幕,美國和日本經濟將受到最大衝擊,世界經濟版圖料出現顯著變動。

“伯南克只會印鈔票,在他不斷鼓吹購債下,今天的政府債券已飆升多達3倍,美國債務龐大、資產負債表失衡,這些總有一天得償還。”

聯儲局藉QE振興經濟的同時,資產負債表不斷膨脹,現已自金融海嘯前的8千億美元首次突破3兆美元,比金融危機前高出2倍以上。

在他眼中,QE是個大錯特錯的政策,只是短暫的經濟解藥,不但無法長期提振經濟,還導致美國債務雪球愈滾愈大,遺憾的是,這種行為還獲得其他中行呼應,令經濟問題惡化,各國中行進退兩難。

信心危機
考驗亞洲中行
“對穩健的亞洲經濟體而言,QE落幕非大災難,只要亞洲銀行未面臨資金問題,游資終結不足為憂。”

日興資產管理公司主席紫田拓美對“亞洲金融風暴論”作出這樣的總結。他認為,QE不過是歐洲中行、聯儲局和日本為尋經濟出路的渠道,雖牽引了投機風,但他相信,各國中行有能力審慎調動和應對退場政策,令QE退場井然有序。

他分享,今天的經濟情況和亞洲金融風暴不同,亞洲當年大多以外幣為國家資產融資,經濟不堪一擊,但隨監管條例強化,亞洲經濟系統已更健壯。
“歷經亞洲金融風暴洗禮後,亞洲銀行體系已轉強;亞洲人的儲蓄高,經濟不再過度依賴海外,根本無需擔心外資逆轉。”

在紫田拓美眼中,金融危機不過是考驗市場對各國中行的信心,他對聯儲局充滿信心,相信聯儲局不會漠視市場恐慌,將確保逐步減少購買資產和QE的退場合時。
“資金流大舉波動導致市場兵敗如山,是市場典型行為,信心才是市場震盪的關鍵,這些盡是短暫痛楚,市場真的擔心太多。”

資金抽離
資金泡沫無所遁行
政策風險已導致各國中行在QE出場上面對阻力,多國很可能長期處於低利率瓶頸,泡沫現象愈來愈激烈。

這是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丹斯里沈聯濤對當前經濟最大疑慮,區域經濟體無需擔心QE蜂擁而至的資金,惟一旦利率上調,可能受困其中,那正是亞洲金融危機出現的情景。
“這是一場經濟系統的風暴,用錢購債很容易,出場卻是難事,世界現面臨的大麻煩是,如何自膨脹的債務和游資中抽身?”

他解釋,低利率和高利率的分歧導致利差交易盛行,即使其他經濟體審慎管理自身債務,亦難以對QE風險置身事外。

“經濟危機已淪為政策危機,這些利差交易是不會理會政策風險的……”
他分析,當一些區域的經濟成長介於5至7%,外圍經濟體的利率是零,很可能導致一些國家乖離經濟系統,而當部份中行的利率政策彈性太多,亞洲一些小型經濟體將更難以自處,區域必然陷入經濟過熱窘境。

“即使亞洲經濟體擁有強勁儲備,亞洲決策者正進退兩難,投資不是,不投資也不是。”

QE急煞車
貨幣危機勢所難免
亞洲金融風暴會否成形,關鍵或在於資金流逆轉的速度和屬性、先進經濟體中行撤回寬鬆貨幣政策的情形、聯儲局脫序出場的風險、資金突然踩剎車或逆轉可能引發的貨幣危機。
聯昌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李興裕表示,只要QE退出的號角響起,資金流震盪勢必又籠罩亞洲,以上數因素將決定問題的嚴重性。

由於經濟復甦不均,日本中行料持續擴大資產負債表,歐洲中行在歐元區通膨低、失業率高、經濟仍疲弱下,也不太可能隨QE收緊政策,因此,即使QE退潮來勢洶洶,全球游資條件仍有望保持寬鬆。

至於聯儲局,或依經濟數據拿捏QE的退出,若情況得宜,初步料逐步削減資產購買,自每月850億美元,降至200億至300億美元,直到2014年中前才全面引退。
因此,即便QE劃上句點,美國貨幣政策相信仍會保持寬鬆一段時間,直到2015年次季至3季期間,才逐步正常化。

更重要的是,聯儲局料專注解釋出場策略,積極和投資者溝通,免得市場像上次聯儲局首度表明會退場般,反應激烈。

然而,市場普遍視聯儲局於1994和2004年的出場失誤,而缺乏可靠溝通,貨幣政策收緊速度和時機不當,是兩大致命傷。

美國自1990到1991年的危機復甦後,在市場預期外於1994年2月開始升息,在12個月內,聯儲局的資金率自3%暴漲300基點到6%,促使10年債券回酬走高103基點,終引發全球債券市場的回酬狂飆、資產價猛挫。

至於2004年的出場,聯儲局耗了長達兩年來正常化政策利率,自1%調升到5.25%,逐步出場雖避免了債券市場的禍患,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也有限,但聯儲局依然為過於寬鬆的貨幣政策付出沉重代價,因信貸高漲和資產泡沫引發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

所以,只有當聯儲局對QE做好溝通措施,確保QE出場有秩序,才能降低市場困擾,否則,債券回酬狂飆,必然在提高全球風險的規避下動搖全球金融系統,而美國債券回報和利率飆漲風險,都可能導致新興經濟體的資金顯著回調。

此外,一旦QE水龍頭關掉,亞洲經濟體料面臨資金流打擊,資產價和貨幣無疑將受創,同時,因寬鬆的信貸和貨幣政策已導致資產膨脹,資金外流和金融動盪難免較深,也恐波及多國。

結語:
QE退場風暴迫在眉睫,飽受熱錢困擾的新興市場如驚弓之鳥,若說新興市場早晚有一劫,那就讓我們從末日博士的下個預言,看區域現究竟距離亞洲金融風暴和歐美次貸風暴有多遠?

http://biz.sinchew.com.my/node/80516 本帖最后由 ck_07 于 20-8-2013 09:2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13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收紧QE影响短暂 亚洲金融风暴不重演

财经新闻 财经  2013-08-21 10:38
(吉隆坡20日讯)受较强劲基本面扶持,大华银行认为,美联储收紧宽松政策(QE)虽短期影响资本市场,但不会引起另一轮的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

近期市场预计,美联储缩减债券购买将导致外资撤资,可能导致亚洲重现1997/1998年的金融风暴。

不过,大华银行董事经理,也是经济研究与投资联系主管许洲德却不认同这种观点。

他认为,收紧QE3不会引起金融风暴,因为较强劲的经济基础、强稳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区域内贸易等增加,有助于应付美联储收紧QE可能引发1.4兆美元(4.34亿令吉)资金流出的潜在冲击。

经济基础加强

“我们相信,虽然收紧QE将对亚洲经济造成短期不稳定因素,但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就采取谨慎经济政策,成功加强区域经济基础。”

许洲德是在“2013年下半年经济展望”汇报会上,发表谈话。

此外,他指出,目前亚洲国际储备金及经常账项水平相当高,因此,将可抵销资金流出的影响。

同时,亚洲企业及金融机构也建立较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及较低的负债率,这让他们在面对市场动荡时更具弹性。

亚洲政策决策者也采取预防性措施,管理上涨的资产价格及消费者信贷。因此,大华银行有信心亚洲经济可以度过当前的经济及利率周期。

东协贸易大增

“亚洲经济已从区域内贸易、投资,以及消费者财富增长下获益,这些趋势将会带动区域的经济成长以及缓冲潜在全球资金流出的影响。”

目前,东协区域内贸易将大幅增加,东协国家、中国及印度所占的比重将从2000年的28%,在2020年提高至51%。

同时,预计亚太区的中产阶级规模人数,将从2009年的5亿人,在2030年提高至30亿人,这将占全球中产阶级人数的近50%比重。

关注消费者债务涨势

许洲德建议,投资者需谨慎留意消费者债务的走势,因过去的金融风暴都是由债务过高而引起。

他举例,1998年、2008年、及2012年,分别因企业、美国银行及欧洲主权债务过高而发生金融风暴。

“若我们不谨慎管理,下一轮的风暴或许是由消费者债务引起。

不过,由于政策决策者采取预防措施,将确保市场不会面对严重的现象。”

虽然家庭债务走高,但人均收入却也增加,这主要是因为低利率环境让消费者进行更多的借贷活动,导致债务提高。

大马明年料升息

许洲德预测,大马国家银行可能在2014年底调高利率。

由于美联储必须等待经济复苏以及失业率降低,所以,料仅会在2015年提高短期利率。

这将让亚洲中央银行有时间调整货币政策,以及让投资者及企业能够适应更高的借贷成本。

目前,大华银行维持大马国家银行在今年维持利率在3%水平保持不变的看法,但因国内需求强稳,预计国行将在2014年杪调高利率。

另外,随着收紧QE,料将影响资本市场,包括股市及令吉走势。

对于下半年展望,他预计股市会呈现波动走势。

至于令吉,他则认为,一旦美联储在9月缩减债券购买,美元将进一步走高。

不过,他相信,美元兑令吉将在年杪介于3.29至3.30之间交易。

许洲德也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开始缩减债券购买,但无法预测缩减的数目。

今年GDP上看4.7%

虽然国行采取抑制家庭债务的措施,但是相信消费者开销仍然稳健,料国内需求在来临的数个季度成为大马的主要成长推手。

同时,也预计外来直接投资(FDI)在下半年提高、以及外围环境转好等正面因素,料下半年经济环境温和,全年预计经济增长4.7%。

此外,在预计看到更多外围环境改善下,料2014年经济增长5.5%。[南洋网财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13 07: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馬恐成下個狙擊目標

大馬  2013-08-21 17:53
(吉隆坡21日訊)《路透社》報導,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退市倒數計時,印尼股市賣壓沉重和印度盧比急貶風險恐擴散至其他亞洲經濟體,而債台高築,以及仰賴原產品的大馬經濟恐成為投資者下個狙擊目標。

與亞洲金融風暴相似

香港野村證券(Nomura)亞洲除日本外地區信用分析主任普拉迪表示,這與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有許多相似之處,首先印度和印尼先後倒下,現在是時候思考誰是第三和第四個國家。

“潛在對象將是財政赤字高企、經濟增長緩慢,以及外資持有政府債券比例高的國家,而泰國和大馬正符合多項指標。”

不過,經厲亞洲金融風暴洗禮,區域經濟體已築起雄厚的外匯儲備壁壘,同時顯著削減外幣債務,因此經濟學家認為馬泰兩國,甚至是菲律賓在面對任何重大騷亂時可獲得比印尼和印度更龐大的外匯儲備保護。

但是,受到聯儲局潛在收水消息影響,亞洲國家貨幣已貶至數月低位,未來更可能面對投資者恐慌性拋售進一步壓力,其中馬幣兌美元今年已走貶7%至3.3的3年低位,而交易商預期國家銀行近日已投放13億美元來穩住局勢。

雖然市場普遍看好大馬經濟增速加快,但也可能顯露出經常賬惡化情況,進而引發從印度延燒至巴西等國的外資洶湧賣壓。

儘管多數經濟學家仍看好大馬經常賬持續錄得盈餘,但國家今年首季經常賬盈餘從去年同期的228億令吉顯著跌至87億令吉,更在4月跌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低水平,令大馬防禦外資流出能力大大降低。

經常賬或寫下赤字

新加坡大華銀行經濟學家愛德華表示,大馬近月出口下跌可能導致經常賬創下16年來首度季度赤字。

“在6個月前,市場並未預期經常賬盈餘會逼近`零’水平,但赤字問題惡化將令決策者在收緊貨幣政策,以及處理財政改革上施加壓力。”

不過,經濟學家認為,與脆弱的印尼相比,大馬情況相對堅強,畢竟2008年期間市場出現龐大資金外流,但大馬監管單位應對良好,加上國內金融系統也相對成熟。

外資拋售大馬債券

儘管如此,外資持有大馬政府近半數債券,也令國家在應對外資撤離時顯得脆弱不堪。

最新數據顯示,外資已不斷拋售大馬債券,持債比例從5月的1千450億令吉減低至6月的1千380億令吉。

新加坡澳紐銀行經濟學家丹尼爾維爾森說,當市場在任何時候出現顯著的贖回潮,這意味基本面已經改變。

“這顯示不是一切東西都將按章行事,屆時將有進一步承壓風險。”

近年來政府和家庭債務水平雙雙飆高,加上財政改革努力進展緩慢,已迫使惠譽(Fitch)在上月下調大馬主權信貸評級展望至“負面”,主要憂慮政府恐難削減沉重的津貼賬單,以及落實消費稅來減低對石油收入依賴程度,進而令財政改革前景惡化。

此外,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將在今年10月舉行的巫統大會中面對潛在權力爭奪戰,令削減政府財政赤字努力陷入不明朗情況。( 星洲日報/財經)

@jackyandfu 本帖最后由 icy97 于 22-8-2013 01:53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13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後QE之戰‧亞洲陷政策風險

大馬  2013-08-21 17:30
衝銷式的外匯干預將使利率水平高企,刺激更多熱錢流入;非衝銷式的干預或降息則將增加流動性,助漲通脹水平或資產信貸泡沫;放棄干預並允許本幣升值,又將侵蝕國際競爭力,導致貿易赤字……這就是QE嫁禍新興市場的原理,也是亞洲各國面臨的政策風險。

野村全球市場研究直言,亞洲決策者風險再度陷入瓶頸,因美國和歐洲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如亞洲前輩引爆的亞洲金融危機,宏觀政策太寬鬆,過於專注經濟成長和低通膨,卻忽略了財政和經濟結構的改革。

也許,亞洲基本面已較亞洲金融風暴時強,但要避免下個危機,決策者必須為區域基本面亡羊補牢,否則,迎來的可能是新一波的國內金融危機。

當務之急
全球貨幣政策溢出

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和亞洲出口崩跌成為經常賬的分水嶺,令亞洲決策者自經濟過度依賴出口的美夢中驚醒,這讓亞洲各國默許對亞洲貨幣升值,並專注刺激國內需求的政策。

中國於2008年11月宣佈多達4兆人民幣的經濟振興配套,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3%,亞洲各國也保持舒適的政策。

然而,儘管內需強勁,除印尼近期調高利率外,沒有任何亞洲中央銀行在過去18個月內升息,這令極低的實質利率持續了漫長時間,導致過去7年,中國的實質基準1年銀行貸款率呈負55%,其他亞洲國家的GDP加權實質政策利率也呈負40%。

野村直言,QE另一副作用源自全球貨幣政策的溢出,主要先進國經濟體持續的低利率,鼓勵了資金湧入成長迅速的新興經濟體,對新興市場的匯率造成上升壓力,導致新興市場中行追求穩定目標的能力更為複雜。

若新興市場的中行保持極低的利率,資金流入雖受阻,但卻也築高了內部的信貸成長,儘管去年的資金流已放緩,但數經濟體的私人信貸和產業價卻不停飆高。

反觀,過度依賴緊縮的宏觀審慎工具也可能是政策的錯誤,所以,亞洲能否逃過金融或收支平衡危機?完全取決於亞洲決策者如何應對挑戰。

亞洲銀根鬆緊兩難

和眾中行一樣,亞洲正面臨權衡的兩難,權衡的風險平衡隨時間改變,這也是為何,各國中行需不斷檢討政策,才不至於陷入進退泥沼。

近年,大部份亞洲國家的內需強勁,若按管理風險出發,不升息是合理的,因在全球經濟脆弱下,那是經濟的護墊。

問題是,現已距離全球金融危機長達4年,保持貨幣政策寬鬆不再令人信服,因全球系統的金融風險已降低,美國經濟至少也已改善。

另一權衡阻力,來自資金流和匯率問題,這也是為何,相對國內問題,QE對這些新興經濟體可能造成更大困擾。

金融危機後,資金流以海外直接流入、債券和股票組合投資、跨界銀行貸款的形式重返亞洲,以致過去兩年,亞洲各國的資金流入非常波動,6月,聯儲局的收水消息一度導致資金大量流出。

QE導致亞洲新興國家的資金流大起大落,自2008年下半年淨資金外流1千690億美元,在後來的11個季度內反彈,呈淨流入多達8千340億美元。

亞洲市場的資金震盪,得怪聯儲局購買國庫券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導致美國投資者重新平衡組合,並提高對較高風險投資(包括亞洲)的涉足率。美國之前的QE,一度導致亞洲債券回酬走低,股票和原產品價飆高、各國貨幣兌美元大幅彈升。

金融危機以來,QE引發的強勁資金流,是亞洲一直保持寬鬆貨幣政策的原因。升息可能吸引更強勁的資金流入,導致貨幣過度升值,並在亞洲出口最疲弱時,打擊出口競爭力。

中行雖可藉干預貨幣來避免貨幣增值,但自2000年後卻帶來負面的外圍影響,好比亞洲累積了前所未有的外匯儲備,可能因當地貨幣升值,出現估值損失。

外匯儲備也引發金融穩定的疑慮,各國不願讓貨幣增值,因若貿易夥伴拒絕此舉,相關經濟體恐失去競爭力,只是,情況延長得愈久,可能愈難以抽身。

顯然,寬鬆貨幣政策已“侵犯”亞洲,經濟成長放緩、通膨、日圓貶值可能導致出口失去競爭力的趨勢,令這些國家競相降息。

一些中行早前因而藉降息支撐經濟成長或緩和匯率升幅,如澳洲、印度、韓國和泰國中行。不過,大部份區域中行,基於QE的退場方向未明保持穩定的利率政策,大馬國家銀行也選擇觀望,保持利率3%。

值得一提的是,國行自2011年7月以來保持利率立場,貨幣政策出現有史以來最長的“停頓期”。

“其實,若以實質政策利率策略來看,亞洲的貨幣政策已寬鬆,現因經濟問題更為寬鬆,若以國內私人借貸和產業價激漲的情況來看,顯得更寬鬆。”
中國、印尼、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泰國中行皆採取通膨目標,但全球金融危機和亞洲金融危機給了市場一個沉重教訓-只專注低通膨是錯誤的,因這可能受人為牽制。

大致上,亞洲各國的貨幣政策方向不同,香港和新加坡採用的是狹隘的外匯目標機制;大馬和中國則多管齊下,包括信貸、貨幣供應、資產市場、外部平衡、成長和通膨。

野村認為,各國不願升息,導致國家成為利差交易據點,是亞洲決策者以宏觀審慎工具來壓制信貸和產業市場蓬勃的問題。

成也QE
敗也QE
請神容易送神難!

聯儲局現也可能成了受害者,因為在推行QE多年以振興經濟後,市場可能無法相信,經濟能夠在沒有QE之下生存,更重要的是,恢復正常利率必須能夠說服市場經濟危機已逝,惟這對全球目前脆弱的經濟卻是致命的。

目前最大問題是,即使聯儲局跟著主席伯南克的時間表退場,美國中行在2013年中前仍持有估計多達2.5兆美元的儲備,若未來數年,聯儲局調升聯邦基準率至中和水平-4%,意味聯儲局償付銀行的儲備,每年可能多達1千億美元,勢必衝擊美國收入。

若聯儲局透過脫售債券和縮小資產負債表,嘗試避過上述問題,恐怕導致長期利率飆升,反觀,若聯儲局展延升息,經濟可能受通貨膨脹肆虐,而底線是,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愈大,維持QE的代價就愈大,破壞力就愈強!

JP摩根資產管理和大部份經濟學家的看法一致,認為QE無法真正幫助經濟成長,因為該政策是在減少存戶的收入、調低長期利率來阻擋借貸,卻鼓勵不需要貸款的人,因未來利率會走高而借貸。

“顯然,該貨幣政策拖累經濟,勝於提振經濟,聯儲局迅速擴大資產負債表,反而是鋌而走險。”

應對沒有QE的日子

經濟學家普遍預見,QE在2014年中才能全面撤退,美國估計在2015年才升息,而QE撤退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胥視退場的速度和時機。

聯昌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李興裕表示,聯儲局可能待下季度的數據出爐後,才作進一步的決策,估計至少在年杪前才會作出退場決定。

他相信,聯儲局將循序漸進地退場,直到2014年才完全終結QE。聯儲局也不斷強調,將依整體經濟條件來決定QE出路,如經濟動力是否持續、就業率是否已降低,來決定QE下一步棋。

李興裕認為,聯儲局會在近期內持續收購資產,只是速度放慢,因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成長必須至少連續兩季保持在不俗水平以上,而這現象看來不太可能在今年杪出現。

“聯儲局放緩購債的決策將打擊經濟成長展望,因而相信只有在經濟展望顯著改善時,聯儲局才會逐步收回貨幣振興政策,以免經濟重臨衰退,美國盈利展望受實質影響。”

隨聯儲局屆時需解開龐大資產,李興裕認為,聯儲局有必要謹慎處理以免金融動盪,若QE退場缺乏秩序,或破壞現有的經濟士氣,尤其這些政策皆未經試驗。

聯儲局的選擇,可能包括藉公開市場賣掉資產,或隨資產屆滿進行回購,以縮小資產負債表;阻攔銀行透過升息來借貸,並由聯儲局支付過剩的儲備;透過“逆回購”借出資產以降低游資。

李興裕認為,一旦時機來臨,美聯儲局將透過以上單一或綜合方式出擊,正確的順序安排對避免嚴重的金融動盪和長期利率飆升舉足輕重,否則可能導致經濟復甦曇花一現。

他解釋,第一個選項,有望減少資產和負債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只是,若出售資產的步伐太快或無法預測,可能對市場功能產生負面作用,隨聯儲局首要專注的是房屋市場,房貸相關資產能否迅速減少仍未明。

至於第二選項,有望確保信貸的貨幣基礎擴大,並增加鈔票供應。

聯儲局早在2010年開始針對銀行儲備提供1至6個月的“定期存款”。第三選項則將改變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負債的結構,並以逆回購取代其他負債。

歐日料不隨“波”逐流

若聯儲局開始退場,市場又將如何還擊沒有QE的日子?

隨聯儲局逐步退場將調和全球資金條件,李興裕相信,QE落幕不會導致全球游資崩潰,因以目前的經濟復甦步伐來看,歐洲中行和日本中行不太可能隨“波”逐流。

“儘管如此,資產價大調整和新興市場資金流逆轉的風險,還是無可避免的。”

李興裕表示,一旦投資者謹慎看待退場機制,較具風險的資產價格難免調整,預見聯儲局將專注闡明出場的策略,以確保市場不會反應過度,而債券回酬走勢胥視資產出售的速度。

QE出場的另一焦點是,一旦美國經濟成長轉強和資產購買活動進入尾聲,美元可能走強,將令匯率極度震盪。

游資管理
成長VS穩定

全球經濟士氣低落,聯儲局醞釀退市,亞洲(日本除外)決策者雖需在成長及穩定方面作出平衡,但為穩住通膨或匯率,最終可能被迫放棄短期的經濟成長。

此外,QE撤退和基本面衰退引發的資金外流,可能導致新興市場的貨幣進一步滑落,對區域中行的政策選擇構成更大威脅,惟中行可能堅持利率政策,因任何捍衛貨幣貶值的激進舉措,可能被視為破壞並削弱國家基本面的三元悖論。

豐隆研究表示,新興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如印尼銀行和泰國銀行,已採取通膨目標架構,但這些中行最終可能自覺進退維谷,因全球油價高企的國內通膨和本身貨幣貶值的進口通膨,可能迫使這些中行升息,即便是經濟成長受壓。

“決策者須在外圍需求疲弱之際拼成長,特別是內需,並確保宏觀經濟及金融市場趨穩。”

馬銀行研究指出,隨QE即將落幕,貨幣戰或資金管制已不再是重大課題,區域決策者反而傾向管理游資,確保經濟活動能獲得充裕的資金。

“其他舉措還包括維持金融及貨幣市場的穩定度,並支撐內需及投資活動,同時,不會忽略宏觀監管政策。”

儲蓄率高企將扮穩定角色

若股市滑瀉、債券回酬上升及貨幣下跌,區域市場的儲蓄率高企將扮演穩定角色,不會對銀行間利率造成巨大波動。早前,除中國中行收緊銀行間利率以應對信貸泡沫,印尼中行也上調利率以支撐印尼盾。

另外,全球游資條件寬鬆,有望為區域決策者帶來一些調適,因這些區域之前面臨熱錢湧入經濟體以尋求高回報的問題,引發了資產市場過熱和金融失衡風險。

李興裕以經濟成長和通膨展望或金融失衡情況估計,一些中行料不是正常化利率,就是保持觀望,以擁有更多時間評估QE出場的影響力。
至於經已落實約束性宏觀審慎政策以力阻產業領域過熱的國家,美國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減少了緊縮條例的壓力,若調控政策的目標達到,政策料更具彈性。

結語:
為挽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於不倒,美國創造規模首見的QE重振旗鼓,QE落幕的殺傷力有待驗證,QE的縮手已意味這一波長達5年的低利環境有所轉變,但面對後QE時代,區域中哪個國家最脆弱?(星洲日報/財經專題:陳曉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8-2013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E退場‧東盟榮景派對結束?

大馬  2013-08-22 16:41
美國聯邦儲備局暗示將在2014年中前結束QE,全球市場馬上風雲色變,股市、債券和貨幣市場草木皆兵,波動率創2012年中期以來的最高水平。

儘管市場可能反應過度,但將來天然的財富成長始終無法取代多達850億美元的QE游資,區域資產難免受創。

若QE是區域經濟派對的終結者,那麼,面對後QE風險,最不堪一擊的究竟是哪裡?答案恐怕是當QE出台時,在全球一片經濟不景氣中表現亮眼,平均經濟成長率達5.6%的閃亮明星-東盟5國,正值經濟轉型計劃的大馬,或不幸在5國中,淪為第二大脆弱的市場。

脆弱評比
東盟最弱.大馬及格邊緣

QE隨時喊停,區域市場如驚弓之鳥。

根據馬銀行研究,11個亞洲國家和地區(不包括日本)中,東盟5國在QE脆弱指數中排名最高,中國、印度和越南的脆弱度反而最小;韓國、香港和台灣則處於中間。

東盟區域中,又以菲律賓經濟體最脆弱,總得分達66分,家債和國債雙雙高企的大馬,抗壓力也有限,得分達58分,緊接在菲律賓之後;印尼得分57分;新加坡和泰國皆為53分。

馬銀行是依區域基本面、市場變數,如外匯儲備規模和國內儲蓄;股票、債券和貨幣市場與儲備局資產負債表的相互關係,及自QE開始累積的組合資金流入,來衡量區域的脆弱度。

近年,東盟經濟崛起,令東盟市場成為外資垂涎的地方,然而,這也不知不覺地提高了東盟面臨的後QE時代風險和挑戰,特別是外資在東盟股票和債券市場的持股比例皆創新高。

若以在QE之下累積的組合資金流入來看,大馬的情況,僅落後印尼,顯示大馬市場在QE期間,吸納了不少資金,一旦外資逆轉,市場可能身心受創。

自QE面市以來,外資在印尼、泰國和大馬股市及政府債券的比重節節上升,並超越其他區域。以大馬為例,外資在大馬政府債券(MGS)的持股水平衝上46.9%;外資在股票的持股水平也自低點20.3%飆升到25.2%。

股債匯市現泡沫

大馬股市和債券,與QE市場相互關係僅較印尼和菲律賓低。更受關注的是,大馬貨幣和QE相互關係卻較印尼和泰國高,這也是當聯儲局暗示收水時,馬幣跌幅曾是區域之最。

“無論股市和債市,還是貨幣市場,皆和QE息息相關,因此,一旦QE逆轉,相互關係高的市場最敏感。”

因東盟市場的股市、10年期政府債券回酬及貨幣走勢與QE息息相關,東盟股市過去兩個月的跌幅相對沉重,債券回酬走高及貨幣貶值更是推手。

外資早前大舉湧入印尼債市,令印尼債市近期出現大幅的資金流出,大馬債市和印尼一樣創新高,也唯恐出現外資暴走的情況,尤其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近期調降大馬主權債務評級展望,市場一度擔心大馬數十億令吉到期的龐大政府債券掀起贖回潮。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自QE推動以來,大馬、新加坡及印尼的房價漲勢凌厲,僅次於香港及台灣,也增添了不明朗因素。

隨香港和新加坡政府致力為房市降溫,大馬數地區,如吉隆坡、檳城、亞庇、依斯干達特區成為外資產業投資的熱點,身價狂飆,漲幅多達50%。
回顧2011年,當QE2結束時,馬股自7月7日到9月26日期間,足足調整了近263點或20%,隨QE3的規模較QE2大,股市的挫幅恐較2011年顯著。

不過,由於QE的退場逐步且將延伸至明年中,市場的調整料分段出現,可能不至於像2011年那般激烈。

若從過去2次QE退場的經驗來看,觀察全球股市表現最佳的前5名,QE1結束後是泰國、菲律賓、印尼、大馬及印度;QE2結束後是菲律賓、泰國、納斯達克指數、墨西哥及標準普爾指數,顯示東盟股市在退場之下的表現仍堅挺。

債務壓頂
儲備銀彈或不夠用

若以外匯儲備、國內外債務等的財政指標來看,東盟國家的脆弱度同樣名列前矛,大馬較為脆弱的項目是外匯儲備遜於區域市場,國內儲蓄和外債情況雖相對強穩,但卻始終掩飾不了國債和財政赤字雙雙高企的“落寞”。

外匯儲備愈高,經濟體愈能夠應對資金流的震盪,然而,大馬目前的外匯儲備僅超過印尼、菲律賓和越南。若和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相比,大馬外匯儲備增長了5倍,雖低於泰國及印尼的各5.2及5.1倍,但卻超過新加坡的3.4倍。

根據聯昌研究預測,大馬2013和2014財政年的外匯儲備,料分別進一步走強到1千446億和1千467億美元。大馬近期的國際儲備跌跌不休,截至2013年7月15日止外匯儲備僅達1千379億美元。

QE退場驚魂引爆的資金回流,一度導致5月至6月的大馬、泰國和印尼的外匯儲備,急挫53億至76億美元。

國內儲蓄方面,大馬的國內儲蓄佔國內生產總值(GDP)逾30%,僅次於中國、新加坡及印尼,同時,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相比,大馬的短期外債對GDP雖有所增長,但大馬的總外債對GDP已大幅下跌至30%以下。

不過,較為人關注的是,大馬的國債一直高掛,現有水平依然是區域中,繼新加坡之後第二高者,今年國債佔GDP比重,還可能自去年的53.5%繼續走高到54.1%。這也是惠譽下修大馬信貸主權評級展望的主因。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國債雖較大馬高,但該國未有財政赤字,反觀,大馬的財政赤字似乎出現惡化的趨勢。以大馬去年財政赤字佔GDP的4.5%言,幾乎是區域之最,更是東盟區域最高者,即使聯昌估計,大馬今明年的赤字,有望降低到4和3.5%,卻依舊擺脫不了區域最高者的陰影。

至於同儕新加坡,早自2010年錄得財政盈餘,盈餘更在近幾年不斷擴張,今明兩年盈餘佔GDP的比重,估計繼續強佔8%。

無論如何,大馬今年區域外債佔GDP比重,有望自去年估計的26.9%,降低到24.4%,再於明年繼續走低到23.1%。

國內儲蓄愈高,反映區域擁有龐大的資金流去抵消資金外流的衝擊,並穩定金融市場,令人欣慰的是,亞洲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培養了良好的儲蓄習慣,整體來看,東盟依然是高儲蓄的國家。

至於短期和總外債佔GDP的比重,也對區域舉足輕重,因若一個國家的政府、企業和銀行系統,藉海外貸款涉足外債,恐增加資金外流、金融市場震盪和貨幣壓力上的宏觀經濟壓力。

出口轉弱
經濟根基深受挑戰

利率低導致許多熱錢湧入東盟市場,因此,一旦QE退場,外資勢必逃離東盟市場的債券、股市、房市等資產,導致東盟經濟震盪。

“此刻是考驗東盟各區域經濟基本面的時刻,儲備有多強?經常賬是否充裕?內部是否面臨嚴重的通貨膨脹風險。”

聯昌研究首席經濟學家李興裕娓娓道來,經常賬、外債、外匯儲備、短期債務和成長展望,皆為東盟關鍵的風險指標,但整體來看,區域外圍的脆弱度指標參差。

區域總外債,包括短期債務處於可管理水平;外匯儲備和短期外債的相對比重高,足以作為短期外資撤回的護墊;外匯儲備也強勁,只是,大部份經濟體仍面對經常賬的泥沼,而高經常賬赤字恐怕是警鐘。

“因出口疲弱和內需強勁,一些經濟體的貿易和經常賬已承壓,不是面臨赤字,就是錄得極低的經常賬盈餘。”

市場今天除面臨QE退場的威脅外,另一痛苦是,先進經濟體的需求疲軟和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已導致區域出口的復甦苦苦掙扎。

他以大馬經常賬盈餘佔首季GDP比重為例,在首季已萎縮至低單位數,歸咎於外圍需求薄弱下,投資週期的結構改變。

另外,東盟的經濟成長動力不再,也是另一關注焦點。

儘管東盟市場的內需成長強勁,但面對外圍需求顯著放緩,這些經濟體非常脆弱,尤其近期出口已顯著拖累GDP成長。

根據豐隆研究,東盟市場對中國的出口在過去數年節節上升,大馬對中國的出口佔12.6%,更是東盟之最。

“若中國抑制經濟體成長的政策,意味東盟經濟體的出口展望更加黯淡。”

此外,東盟經濟體如大馬、印尼和泰國,高度涉足原產品,原產品價疲弱已打擊淨出口和農業收入。

肯納格研究主管陳建堯分析到,大馬之前和其他東盟一樣淪為熱錢的主要接收地,一旦聯儲局正式撤回QE,資金的震盪度勢必提高。

“屆時,資金顯著外流隱憂,將再度主導東盟市場,外資逆轉可能導致國內資產承受下壓,尤其股市和債券。”

儘管如此,他對國內游資仍感到樂觀,相信有足夠的游資吸納外資屆時引發的拋壓,尤其馬股向來有國內基金撐腰。

自QE開跑,資金大量流入東盟,已引發通膨失控、債務太多、產業、貨幣和股票膨脹的問題。市場之前對區域經濟成長持續的樂觀度,令國內外投資者因回酬料走高,提高在東盟資產的投資,而當時短期資金流四處流竄更令該風險升溫。

“更令人關注的是,銀行可能為加快借貸步伐,在競爭加劇下,涉足風險高的借貸。”

解決方案
加強監控.維持穩定保成長

不過,東盟的基本面仍有望作為市場震盪的護墊,在金融系統監管良好下,宏觀經濟基本面已更強勁和穩健,區域經濟仍不乏推動因素,如經濟成長和展望可期,利率環境適中。

在李興裕的眼中,東盟的財務健康度到目前為止還算可以,一些國家已致力降低財政赤字,並透過市場開放和加強競爭力來改革經濟體。

此外,國內資金市場的深化,包括本地貨幣金融工具,有助降低引爆亞洲金融危機的貨幣不協調問題。

“東盟中行已強化區域監管機制,以確定成長和金融穩定的潛在風險,同時採取正確的政策來降低風險。”

東盟也有不俗的宏觀經濟和結構政策,包括適當的匯率政策、強勁的國內金融機構、維護經濟和金融穩健的監管機制。更重要的是,一些東盟的中行近期已採取宏觀政策壓制產業泡沫並壓制消費者借貸。

利率低和信貸迅速擴張,導致家債和產業價狂飆,連大馬和泰國最近也流露該現象。消費者貸款上升和資產價膨脹的隱憂,帶動各國推出打房措施,包括壓制房貸、提高產業盈利稅,收緊個人貸款等。

李興裕相信,東盟各中行已做足準備功夫,像印尼中行早前隨當地的津貼和油價走高,上調利率以穩住印尼盾。

“印尼受到的傷害較大馬大,因該國的通膨風險較大馬明顯,對外資潛在逆流也較脆弱。”

儘管區域的一些中行進一步調整利率,在內需持續強勁之下,經濟學家大致相信大馬國行將維持隔夜政策利率3%的貨幣立場到2014年,估計國行不太可能像印尼中行,採用隔夜政策利率來調整匯率或資金流。

結語:
面對後QE風險,大馬若真是區域最脆弱的國家之一,惠譽最近下調大馬主權信貸評級恐怕是最大警鐘,這也難免令人想起末日博士去年的預言:“一旦﹁完美風暴﹂成形,大馬將是亞洲中最為脆弱的經濟体……”(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8-2013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QE收傘‧聯儲局退場態度謹慎

國際  2013-08-22 17:30
(美國‧華盛頓22日訊)市場翹首以待,端倪聯儲局QE退場時間的7月份政策會議紀要中,聯儲局會員樂見今年稍後減慢收購債券的步調,但沒有明確表示何時將開始削減每月85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

聯儲局7月30日至31日政策會議紀要顯示,對於首次削減購債規模的合適時機,官員們的看法存在不同。少數擁有投票權的官員希望很快削減購債規模,但另外也有少數官員認為應謹慎行事,此外,數名官員對經濟成長在近期加速的信心已不如6月份當時強烈。

不過,與會成員仍普遍贊同6月貨幣政策會議記者會中提出的QE減碼條件。

整體來看,會議紀要給人的印象是,聯儲局暫時還是希望根據未來經濟數據的表現來得出結論。而聯儲官員還將近期經濟數據的表現描述為“喜憂參半的”。

會議紀要顯示,幾乎所有決策官員都樂見聯儲局在今年稍後減慢收購債券的步調,也有“一些成員強調決定改變資產收購步調前,保持耐心、評估額外的經濟資訊很重要”。

經濟學家預期
9月或12月開始逐步縮減QE

不過,會議紀要並未提供太多縮減QE時機的線索,決策官員也未決定經濟是否強勁到足以在9月啟動寬鬆措施退場;經濟學家已預期,聯儲局將於9月或12月開始逐步縮減QE。

整體來看,會議紀要給人的印象是,聯儲局暫時還是希望根據未來經濟數據的表現來得出結論。

聯儲主席伯南克在6月份政策會議結束後表示,如果經濟像預料的那樣繼續改善,那麼該行就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縮減債券購買規模,整個計劃將在2014年年中之前徹底停止。

最新會議紀要顯示,對於就業市場實現了多大程度的改善,以及目前接近1%通膨率有多大可能很快回升至聯儲局所設的目標水平2%,官員們有著一系列的不同看法。

官員們仍未就首次削減債券購買規模的時機形成一致看法。

儘管所有19名美聯儲官員都會參加政策會議,但只有12名官員擁有投票權。

會議紀錄還表明聯儲局正積極地考慮改變所謂的未來政策指引。聯儲局曾表示,至少在失業率降至6.5%之前,將把短期利率維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另一個條件是通膨率可能升至2.5%。

整體而言,在7月份的會議上,聯儲局官員們認為最好保持現有門檻不變,只有少數官員願意考慮今後降低6.5%的失業率門檻。但一些官員們擔心一旦降低門檻會破壞聯儲局的信用及未來政策指引的有效性。

退場時間舉棋不定
市場暈頭轉向

聯儲局會議紀要的口風是偏緊縮、寬鬆還是介乎兩者之間?市場有不同的解讀,部份分析員認為,9月開始退市,部份認為,鴿派佔上風,退市或延後。

隨著會議紀要公佈後市場發生動盪,每個人都試圖分析的問題。道瓊斯指數一度重挫122點,然後很快收復了一半跌幅,緊接著再次下跌、又再次反彈。

道指在接近盤中低點的位置為這個大幅震盪的交易日劃上了句號,該指數收盤下跌105點,至14897.50點,跌幅0.7%。這是道指自7月3日以來首次收於15,000點以下。

The Lindsey集權國家董事總經理布可瓦表示,7月份會議紀要未具體談及9月份,但也沒說不會採取行動。而在有關9月份將有所行動的預期下,市場重點關注的正是這一點。(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8-2013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至2008年开始
美国生产最多的是什么?
美元钞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8-2013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後QE之戰‧大馬經濟籌碼能抗衡嗎?

大馬  2013-08-23 17:09
6月中,當量化寬鬆(QE)退場論首度引爆,外資大舉撤離區域市場,馬股震走32點,馬幣如臨大敵,一度觸及3年半最低點;本週美退市傳言再度甚囂塵上,馬股兩日上演“滑鐵盧”,市值蒸發高達565億令吉,馬幣再寫3.32新低,大馬成為外資狙擊目標的預言呼之欲出。

面對外資隨時暴發出走潮,國家銀行大派定心丸,然而,經常賬一度創近16年新低、出口連續6個月跌跌不休、經濟成長近兩年首次失守5%、國債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逼近上限55%……大馬經濟基本面似乎每況愈下。

當惠譽下調大馬主權信貸評級展望時,國行也下修全年經濟成長預測至4.5到5%。面對美國醞釀退市,加深完美風暴成形,大馬經濟究竟還有多少“籌碼”?

大馬財政改革勢在必行

最近,大馬成了國際經濟學家和信評組織的焦點,惠譽基於政府財政改革前景茫茫,下調大馬主權信貸評級展望自“穩定”到“負面”,其塔信評機構也不約而同地放話,若大馬經濟成長放緩、財政改革計劃裹足不前,可能面臨主權評級下調厄運。

在外資眼裡,公共領域財政疲弱是大馬面對完美風暴的最大挑戰,惟截至2012年杪,大馬國債佔GDP比仍高掛53.3%,預算赤字佔GDP比也擴大至4.7%,更堪憂的是,大馬迄今仍未有明確的財政改革方向。

這意味一旦大馬財政和經常賬惡化、利率異動或家債高企對銀行體系造成壓力、經濟成長又顯著下跌,大馬恐不堪一擊。

在兩大行家放話前,野村全球市場研究早在亞洲經濟展望的報告中預警,大馬面對貿易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

首先,原產品價節節敗退是大馬經常賬盈餘的關鍵風險,而投資開銷節節上升更對大馬經常賬雪上加霜,這些利空令大馬近期的經常賬盈餘大幅收窄,很可能在短期內轉為赤字。

此外,全國大選前的政府開銷雖令大馬內需自2012年來“蒸蒸日上”,但礙於外圍需求疲弱、原產品價褪色,大馬出口不斷惡化,全年經濟成長“保5”挑戰愈來愈大。

“中期來看,經常賬可能持續收窄,因2013至2015年的原油價料平平,而作為淨原產品出口國的大馬,貿易情況疲弱,若以儲蓄和投資角度來看,經濟轉型計劃下的投資開銷已提高並導致盈餘收窄。”

儘管野村隨國陣保住政權預見大馬經濟轉型計劃的步伐加快,但礙於政府勝選的得票率不多,相信中期財政整合計劃難有大突破,這意味大馬未來數年的財政赤字仍將高居不下。

“除政府儲蓄現負成長,家庭儲蓄率也可能因貸款收緊而滑落,尤其在消費品和房貸持續上升的時期。”

危言聳聽
對於外界的“危言”警報,本地經濟學家以及我國金融總舵手-總裁丹斯里潔蒂又怎麼說?

■潔蒂回應
1.QE收水時不堪一擊?

若QE退場引發的資金外流幅度激烈,即使是短暫的資金流出,也足以對大馬經濟構成大災難。

“試想,聯儲局只是預示會收水,市場的反應已如此激烈,若聯儲局真的收水,後果恐不堪設想……”

大馬經濟研究院(MIER)執行董事查卡利亞受訪時直言,QE的撤去,將令美國再度成為投資者的投資天堂,資金勢必自包括大馬的區域中流出,令大馬市場顯著動盪,這是國行必須緊盯的動向。

大馬銀行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安東尼達斯直言,大馬經濟後市胥視QE的退出是否有秩序,同時,若退場失序,大馬年內經濟恐元氣大傷。

“大馬擁有強穩的金融體系和中介,足以面對資金流波動,並緩和市場失控,大馬內需強勁,將支撐經濟表現。

“面對QE退出的暗潮洶湧,潔蒂為市場注入強心劑,強調QE近期激起的浪花非首見,大馬金融基本面穩健,過去能夠安然渡過險境,今天也一樣,而一旦全球經濟復甦,金融市場將靠穩,大馬經濟也會受惠。”

2.馬幣潰瀉夢魘再起?

自QE喊退以來,馬幣狂瀉,年初至今,馬幣走貶近8%,創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若和高點2.96相比,更暴跌超13%,是繼印度盧比和印尼盾之後表現最差的新興貨幣,令馬幣在亞洲金融風暴重挫35%的夢魘再現。

隨QE2於2011年結束時,馬幣在2011年10月3日,自7月27日的高點2.939挫8.3%至3.2048,因此,若以近期QE的規模來看,馬幣將繼續承壓,尤其資金流將顯著撤離大馬,經濟學家估計,馬幣弱勢將持續至明年中,即QE全面退場之後,最壞恐跌剩3.70!

安東尼表示,馬幣下跌雖助提振出口,但跌勢太沉重卻可能轉向負面影響,導致進口和通膨高歌,削弱內需,更甚的是,大馬今年可能陷入貿易赤字。

“國行不會直接干預匯率,但會維持外匯市場秩序,相信馬幣最終將反映基本面。

“若馬幣起落是追隨其他貨幣走勢,馬幣暫時貶值不足為患,國行也予業者相當大的彈性以為外匯作護盤。”

3.政策調動彈性受限?

國債和家債高企,令大馬在經濟劇烈震盪時財政和貨幣調控空間有限,政府看來有必要儘快進行結構轉型,才能強化財政和貨幣能力。

查卡利亞認為,政府早前大派現金糖,帶動消費以刺激經濟成長,但與此同時,國債和家債皆節節攀升,令整頓財政更為迫切。

若政府只承諾改革,未能削減開支並減少財政赤字,大馬主權債務評級調降和疲弱的財政地位,料是長期隱憂。

李興裕表示,政治風險解決後,投資者將專注大馬的財政改革,但政府一直未有解決燃料津貼成本、擴大財政基礎或降低依賴油氣營收的改革方向,令國家財政的壓力愈來愈大。

“大馬有能力在避免顯著打擊經濟成長下,透過有序與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克服財政弱點,政府也已多管齊下著手處理財政問題。

“2014年的預算案是關鍵,相信政府將藉合理化津貼、擴大收入、降低開銷來加強財政,在改革的同時,也將確保經濟的韌力和潛力。”

4.經常賬萎縮是負面預警?

原產品價受壓導致貿易流和出口暴跌,高資本進口高企加劇經常賬盈餘收窄的速度,大馬次季經常賬盈餘從首季的87億令吉,進一步滑落至26億令吉,引發市場擔憂大馬將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首次出現經常賬赤字。

查卡利亞提到,4月經常賬盈餘一度跌至逾15年新低-10億令吉,後來雖反彈,但幅度卻微不足道,而即使大馬外匯儲備強,經常賬連月挫跌疑慮揮之不去。

“短期來看,大馬經常賬盈餘難逃萎縮宿命,因原產品勢頭受壓,經濟轉型計劃的資本進口難免導致進口持續高企。”

大馬經常賬盈餘在過去兩年顯著萎縮,佔GDP比自2011年的10%急挫至3.7%低點。

“貿易盈餘收窄不至於削弱大馬應對資金流動的能力,因為大馬已建立龐大的外匯儲備,足以應付外圍風險,大馬也有能力藉調整收支來保住經常賬盈餘。

“若有必要,政府可如以往,藉由調整計劃的執行表來平衡收支,確保今明年的經常賬保持盈餘。”

5.短期經濟成長落寞?

若完美風暴來襲,大馬出口料進一步下挫並拖累全年出口陷入負成長,全年經濟成長“保5”的希望似乎愈來愈微。

安東尼認為,在全球經濟仍低迷下,今年出口很可能無成長,甚至負成長,全年經濟成長不太可能“保5”,估計僅達4.6%,遠較2012年的5.6%遜色。

“出口沒有起色、私人開銷失色、投資動力低落、海外直接投資未改善,都是大馬經濟成長搖搖欲墜的禍首。”

大馬研究經濟學家胡瑞玲也提到,全球經濟復甦步履蹣跚和原產品價放緩,令今年的出口蒙塵,就業市場穩健、消費者開銷雖有望支撐國內經濟,但節節上升的家債,卻可能壓制消費力。

“隨國行新貸款措施的出爐,內需唯恐放緩,經濟成長或面臨下挫風險,下半年的私人開銷都可能受阻。”

“大馬下半年出口料隨全球經濟成長復甦而好轉,帶動下半年經濟表現,不過因上半年`成績單’欠佳,全球經濟士氣較預期疲弱,唯有下調全年經濟成長預測。

“經濟挑戰艱鉅,各大經濟體的復甦可能不如預期強勁,大馬未來經濟可能放緩,惟內需依然是主軸,成長勢頭7.3%料能夠延續。”

6.資產過熱或投資過度?

QE退場之際,區域面對投資過熱和資產價回調風險,大馬近年在經濟轉型計劃下大力鼓吹大規模的基建發展計劃,短期內雖助刺激經濟,也同樣引發一些經濟學家對投資過熱的隱憂,而資產價近期也拉起了調整的序幕。

安東尼因經濟轉型計劃分階段進行,相信大馬未現投資過熱問題,也未浮現亞洲金融風暴期間的資金泡沫問題,但在QE即將告別時,資產價可能調整,這已反映在馬股中,盤整很可能蔓延至過度膨脹的產業價。

查卡利亞認為,大馬是個小型經濟體,還不至於和中國一樣,面對投資資金短缺和過度投資風險,但資產調整是難逃的劫數。

“大馬必然是資金流入的地方,但大馬的金融系統已達到一定成熟度,並足以調解這些資金的流入和流出。

“大馬平時已做好準備,擁有政策和彈性去應付游資震盪,大馬也擁有強勁的本地基金,有能力在外資拋售證券時扶持市場。”

7.長期經濟結構存隱憂?

儘管經濟轉型計劃執行良好,但中收入陷阱是長期險峻的挑戰,大馬必須加強經濟價值鏈,以打破中收入瓶頸,否則,長期經濟成長困頓。

安東尼表示,經濟轉型方向可期,不過在外頭競爭激烈下,大馬可能需加倍努力,如在區域出口方面,自中介產品轉向價值更高的產品,不再依賴原料,同時,只有高價值投資,才能讓大馬的海外直接投資與眾不同。

他直言,在逆市中,大馬更需藉私人開銷來驅動經濟,但生活成本走高、實質收入滑落、家庭債務繼續受壓,大馬又困在中收入的瓶頸中,經濟必然放緩。”

查卡利亞也提到,儘管政府不斷強調內需,但大馬出口依然是經濟成長突圍的主導者,長期間仍必須提高出口產品的價值和具生產性的投資。

“大馬近十年致力加強經濟與重組經濟結構,已從一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轉為內需導向。

“在近年經濟結構的調整下,大馬正逐步走向更高加值的經濟體,前景亮麗。”

結語:
去年許多經濟學家的預言成了空口白話,但不能遺忘的是,魯比尼曾因準確預測2008年金融海嘯而一夕成名,這說明,他所抨擊的泡沫危機或完美風暴很可能已潛伏在台底。過去多次的金融危機給了世人重大預示,強化金融和經濟基本面,以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非常重要。此刻,考驗的正是決策者看風使舵的本領!

或許,此波金融風暴再起的輿論,可能終如瑪雅的末日預言,不過是杞人憂天的慌恐,但大馬決策者若能夠在掌握到經濟的劣勢後對症下藥,儘快落實財務和經濟改革,哪怕未來風大雨大,都必能破解風暴。





(星洲日報/財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8-2013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量宽退场 东协山雨欲来

封面故事 财经周刊  2013-08-26 13:11
万众瞩目的9月,即将来临。

一切起因,乃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5月22日的一席发言。他在美国国会首度暗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或在今年9月开始退市。

此言一出,撼动全球。市场揣测联储局削减购债计划退场的确切时间点,在没有更清楚的指引下,不安与担忧掀起新兴市场的抛售风,当中不少国际基金重新调整投资组合。

经济学家以市场基本面和其他因素推算,包含大马在内的东协,将是最脆弱、最易遭受QE退场冲击的区域经济体。

万众瞩目的9月,即将来临。

一切起因,乃美国联储局主席伯南克5月22日的一席发言。他在美国国会首度暗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或在今年9月开始退市。

此言一出,撼动全球。市场揣测联储局削减购债计划退场的确切时间点,在没有更清楚的指引下,不安与担忧掀起新兴市场的抛售风,当中不少国际基金重新调整投资组合。

经济学家以市场基本面和其他因素推算,包含大马在内的东协,将是最脆弱、最易遭受QE退场冲击的区域经济体。

QE若退市 马印泰首当其冲

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即将在9月17日和18日召开会议。

这场会议,将成为全球焦点。若市场推测正确,联储局预计将在这场会议,宣布减少购债计划,象征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开始退市。

这意味着什么呢?对其他国家有何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简称QE),是日本最早提出的概念。

日本在90年代初出现产业和资产泡沫后,推行了初版QE,成为其中一个触发亚洲1998年金融风暴的原因。大量低成本日元贷款涌入亚洲经济体,造成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压力和货币动荡不安,最终让亚洲付上惨重代价。

在经济萎靡不振、银行信贷急剧萎缩的前提下,日本央行进一步深化2001年3月开始推行的银行同业隔夜贷款零利率政策,通过买入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应,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销和借贷。

这种行为,也被简化形容成间接增印钞票。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联储局在2008年11月25日,率先宣布首轮量化宽松政策(QE1),共买入1.725兆美元(约5.691兆令吉)的资产。

美国3推量宽计划

2010年11月3日,联储局再接再厉,推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QE2),共买入6000亿美元(约1.979兆令吉)的美国长期国债。

QE1和QE2,分别在2010年3月和2011年6月告一段落。然后,QE3在2012年9月14日面世,每月购入450亿美元(约1484.6亿令吉)国债和400亿美元(约1319.6亿令吉)房贷债券。

旨在对抗失业率和提振经济的QE推行以来,联储局的资产负债表,已膨胀至空前的3.59兆美元(约11.843兆令吉)。

如今,联储局主席伯南克和其他理事正努力思索,应该如何给QE3画上句点。

根据彭博社8月14日公布的调查,在48名受访经济学家当中,65%预估,联储局将在9月开始削减每月850亿美元(约2804亿令吉)的购债计划。

经济学家认为,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减少购债的第一波幅度较小,估计每月削减100亿美元。他们也冀望退场行动能够更有秩序,并在合理期限内退市。

另外,在7月份调查中,大约50%受访经济学家预测,9月17日和18日举行的FOMC决策会议,也是削减购债计划公布之时。

联储局退市须看两条件

联储局设定的退市门槛,是美国失业率必须低于6.5%,以及通货膨胀控制在2%的必要条件。

为了应对非常环境的非常措施,联储局先以QE1挽救陷于危机的金融机构,然后推行QE2和QE3直接买入美国政府公债及有抵押支持的证券(MBS),拯救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

简而言之,一旦联储局让QE退场,意味联储局对未来金融市场走向正途和经济复苏充满信心。

新工具回收流动性

联储局也多次强调,货币政策立场将取决于未来经济走势的表现,称失业率下降到6.5%、通货膨胀预期近2%的长期目标时,才会开始考虑加息问题。

迄今,联储局的QE退抑或不退,还有何时退,日益扑朔迷离。

不过,美国市场已经出现许多征兆,特别是失业率从双位数的高峰期,7月份下降低至7.4%,以及一些数据优于预期,美国经济复苏在望。

刚在上周四出炉的FOMC的7月政策会议记录,显示其正在考虑,当其转变当前廉价资金政策时,利用一个新工具来帮助回收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并维持短期利率在目标水平。

联储局决策者在7月30至31日会议上,听取了关于创建一个隔夜逆回购协议,即附卖回的固定利率工具的可能性的简报。

逆回购将与联储局向超额准备金和定期存款机制所支付的利息相配套,作为央行准备使目前极低的利率走向正常化的时候,用来调控短期利率的工具。

除了21家直接同联储局进行业务往来的初级市场交易商之外,联储局也将增加参与者的数量,以帮助减少金融系统中的现金数量。

逆回购的交易对手方包括在外国银行的美国子公司、货币市场基金以及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贷美。

谁最易受伤?

以全球市场而言,联储局的QE退场给新兴经济体造成的影响,明显大于发达经济体。

市场此前推测,联储局注入美国市场的QE1和QE2,分别有4成及3成并没有流入联储局预期的目的地,而是大量外流到新兴经济体。

美联储退市,意味着这些资金将大举从新兴市场撤离。

整体上,过去数月的股市、10年期国债回酬率,以及各国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东协国家的表现可说是全亚洲最糟糕。

市场的过度反应,正反映出投资者正在为最终或早于预期的联储局缩减资产负债表行动作准备。这也促使全球资金流动激增。

1998年金融风暴的阴影,始终笼罩亚洲。

如今,QE可能退场除了带动大量基金撤出新兴经济体,也让人忧心亚洲这回是否又受伤害。

针对此,马银行投资研究经济学家团队,从亚洲多国的各方面着手,衡量究竟谁会是“最容易受伤”的国家?

在评估谁最容易受伤害之前,先来看看宏观经济的一些基本条件。
●外汇储备金: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越庞大,它就更有能力应付任何资金流动摇摆不定的状况。
●国家存款:国家存款高,意味国内资金充足,足以抵消资金外流的状况,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普遍亚洲经济体在98年金融风暴后仍保留存款的习惯,所以至今依然是高存款国。
●外债和短期外债:政府、机构和银行的海外贷款提高国家外债水平,将对宏观经济增加更多压力,特别是在资金外流、金融市场动荡和货币受压期间。
●股市、10年期国债、汇率与联储局资产负债表的相关关系:自QE开始,股票、债券市场及货币,与联储局资产负债表就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对QE的变动也会积极敏感。
●累积基金流入的投资管道:依据国际收支平衡(BOP)推算,外资从QE开始后流入到许多不同投资管道,意味QE带动的资金回流,势必造成更大影响。

在不包含日本的11个亚洲国家中,马银行投研以第1至第11的排位,推算各国对QE可能退场的影响程度。

得分越低伤害越低

得分越低,即受伤害的可能性越低。

整体而言,大部分东协国家如新加坡、印尼、泰国、大马和菲律宾都有漏洞,平均分为7或8,非常容易受到QE退场的连带影响。

相对中国与印度的平均分达到3和4,意味可能损伤幅度最少,而平均分达到4或5的越南与东北亚,受影响程度也会比东协低。



马印泰外资持股率最高

亚洲各国股市和债市的外资持有率,是另一个指标。不过,只有部分亚洲国家公布相关数据。

根据仅有数据,东协市场如印尼、泰国和大马都是外资持有率最高的国家。

除此之外,东协产业市场中,大马、新加坡及印尼都是QE推行后最主要获益国家。

外资因QE退场而回流美国的趋势将不间断,不会是短期的进出。

这无疑给高度依赖外资和资源出口型的新兴经济体带来压力,而需要高度关注联储局的下一步动向,提早作准备方能妥善应对。

直到7月初,整体市场才逐步恢复“理性”,多重因素包括美国下调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中国人民银行再向银行体系注入巨资、欧洲央行维持货币政策,以及基金经理的季度性橱窗粉饰活动,稍微给市场带来缓冲效果。

经过首波效应后,经济学家预估,全球金融和资产市场接下来对QE相关的消息和官方言论,将出现更有条理和顺序的反应和调整。

假设QE真的在今年9月至明年中期间退场,联储局的资产负债表并不会马上急转而下。

因为联储局在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的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延长了所持国债资产的届满期限。

高存款成缓冲剂

除此之外,尽管股市暴跌、债券回酬率跳涨和货币下挫,银行同业利率未有出现大幅调整。这主要是高存款率,让国内资金充足,同时为市场带来稳定效果,成为另一种缓冲剂。

当中,不包括中国和印尼。中国人民银行此前紧缩信贷政策阻止信贷泡沫,而印尼央行则调升隔夜存款利率,以支撑印尼盾。

政府料紧缩治理家债

减少购债的消息,触发新兴市场的卖压,也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和国债殖利率激扬。

对大马而言,这波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屋漏偏逢连夜雨。

大马政府财务疲弱,让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7月杪宣布下调大马的展望,从“稳定”降级至“负面”,冲击马股写下7周来最大跌幅。

大马过去15年一直处于财政赤字,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从2011年的51.5%,进一步扬升至2012年的53.3%,跟55%门槛相距不远。

安联研究研究主管程宏扬早前在分析报告中点出,评级下调带来的影响,应该会促使政府下定决心,努力控制国家营运开销和提高营收。

除了在财政上动手,他相信政府也会紧缩货币政策,以治理家庭债务日益剧增的问题。



马股深受影响

在令吉贬值、巩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紧和国债殖利率上扬,接下来将显著影响大马股市。

基本上,令吉贬值对出口商如化学、手套、种植和科技领域是好消息;但对进口为主的领域包括汽车、航空和媒体业,无疑成为坏消息。

提高营收减少开销

财政政策巩固方面,重点会在减少开销和提高额外营收,预计会带动公用事业。因为政府势必将着手补贴整合,连带电费上涨,让公用事业成为主要获益领域。

可是,公司营运成本上升,包括燃油涨价、征收消费税和调升罪恶税,同时影响消费者开销。这对整体经济和其他领域,就非一桩好事了。

货币政策紧缩,则冲击银行和其他同样以来消费者信贷的领域。

另一方面,外资一直是国债的净买家。尽管也有不少热钱涌入股市,但外资持有率相比之下是小巫见大巫。

截至今年首季,外资持有国债约47%;反观股市截至6月30日,外资仅拥有马股24.7%。

因此,一旦热钱突然退场,大马是必伤无疑。外资在5月22日的伯南克发言后,转而成为马股和国债的净卖家。

10年期国债殖利率从3.05%飙升至4.02%,以及股市6月及7月资金净流出35亿令吉和3亿令吉,就是最好证明。

外资立场也拖累令吉兑美元贬值,5月杪迄今贬值约9%。尽管短期内热钱继续流动将让令吉波动难平,不过,程宏扬预估,令吉将在今年末季重新站稳脚步,年杪达到3.13的水平。

多空拉锯波涛汹涌

针对马股股市,市场接下来缺乏利好因素,公司业绩的催化效果也有限。

程宏扬继续看好建筑、油气和手套领域,主要是这些领域受宏观经济影响的程度较低。

MIDF研究主管赛莫哈末克夫尼则认为,马股过去数月表现欠佳只是短期现象。他指出,热钱离场可能会持续一阵子,未来数个月可能还会看见卖压。

“在这期间,市场正攀越‘忧虑之墙(wall of worry)’,唱好和不看好市场的投资者将互相抗衡,势必进一步动摇市场。”

简而言之,股市接下来都会处于波涛汹涌的局势。一旦热钱尘埃落定,他相信市场重新振作往上攀升,最快预估将在今年末季。



各领域影响

汽车
令吉贬陈唱摩多最惨

令吉走弱,合顺(UMW,4588,主板消费产品股)的汽车业务将蒙受冲击,因60%原料和零件是以美元买入。

不过,合顺油气钻探业务的盈利以美元计算,预计可稍微抵消部分影响。若令吉持续走弱至年秒,合顺净利可能遭受高达5%影响。

陈唱摩多(TCHONG,4405,主板消费产品股)预计也面对同样状况,但是冲击恐怕更显著,主要是陈唱摩多没有其他可缓冲的业务。据悉,陈昌摩多本地组装的零件有70%是以美元买入。

消费
烟酒税势必上调

惠誉近期下修大马展望,是给政府的一个提醒:政府是时候要有“纪律”

的花费。这可能带动财政改革,并在短期内冲击消费者领域,影响层面则依据政策幅度而定。

至于其他消费次级领域,烟草和啤酒可能受到更大的负面冲击,因为政府已没有理由不调升国产税。政府已经3年和7年没有上调烟草与啤酒的税务。

此外,利率调整和投资者风险接受度增加,推高个股的贝他(beta),可能促使消费者领域评级被下调。

分析员维持负面看法,并给英美烟草(BAT,4162,主板消费产品股)、皇帽(CARLSBG,2836,主板消费产品股)、健力士英格(GAB,3255,主板消费产品股)和巴迪尼控股(PADINI,7052,主板消费产品股)“卖出”评级。

银行
明年贷款增长趋低

国家银行7月份宣布重大政策,预估短期内不再有类似措施,但不排除今年末季或明年再推行另一新政策,以确保贷款增长稳定。另外,国行也可能在2014年上调利率25至50个基点,维持经济增长动力。

除此之外,配合政府的巩固财政政策,或导致2014年贷款增长趋低,甚至影响整体领域盈利展望。

令吉贬值基本上对银行领域影响不大,但联昌国际(CIMB,1023,主板金融股)或有望从令吉兑印尼盾走弱,获得印尼业务更高的贡献。

油气
国油巨额开销支撑

大马展望被下调对油气领域影响预估不大。

尽管政府要收紧财政开销,但油气业有国家石油的巨额开销,加上市场上仍有不少合约招标,所以业者仍会有计划到手。

至于令吉走弱,油气业者将可从中获益,因为他们的盈利主要是以美元计算。

其中沙肯石油(SKPETRO,5218,主板贸服股)和布米阿马达(ARMADA,5210,主板贸服股)的钻探和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业务的盈利都以美元入账,所以近期盈利必定走强。

化学
需求走弱抵消利好

国油石化(PCHEM,5183,主板工业产品股)即可能成为令吉走弱的主要获利者,因为公司所有销售都是以美元为主。依据分析员的敏感度分析,美元每变动0.5,国油石化的盈利将上下4%。

可是,全球供应增加,导致短期内的产品价格和石油化学需求疲弱。这可能抵消部分令吉走弱的利好因素。
建筑

私人融资利率风险高
政府巩固财政政策,可能对建筑领域造成负面冲击,主要是工程流量或减少。政府也可能在不限制预算、采取私人主导融资方式的前提下,继续推行计划。

不过,私人主导融资方式可能面对风险,如利率调整可能推高贷款成本。

博彩
政府或调升罪恶税

虽然大马展望下调不会直接影响博彩业,但政府受压必须解决财政赤字和高债务,可能维持调升罪恶税,增加政府的博彩营收。

另外,政府可能在10月25日宣布的2014年财政预算案推行消费税(GST),但不确定是针对本地博彩业业者的营运征收新一层税收,抑或替代现有税收。

产托
零售业拖累租金展望

基于消费者情绪受影响,被零售领域左右的产业投资信托领域,也必定面对营收压力。产托的主要收入得依赖租户的零售销售。

除此之外,产托也可能被分析员下调领域评级。根据推算,利率每调整20个基点,产托目标价将变动1.1至1.3%。若贷款利率浮动,产托受影响的层面更大,融资成本可能因此大增。

除了Axis产托(AXREIT,5106,主板产业信托股),大部分产托的贷款都固定利率,故分析员维持领域“中和”评级。

电讯
马电讯亚通外汇或小亏

整体上,令吉贬值不会对大马电讯业造成显著影响;其中马电讯(TM,4863,主板贸服股)和亚通(AXIATA,6888,主板贸服股)或受小幅度的外汇亏损,因为这两家公司拥有外汇贷款,并有海外子公司。

利率上调则可能影响明讯(MAXIS,6012,主板贸服股),主要是公司近期或需要贷款,以维持每股40仙的股息。数码网络(DIGI,6947,主板基建股)和亚通负债率低和资产负债表强稳,而马电讯短期内应该也不需要贷款。

航空
飞机燃油成本上升

航空领域主要受令吉贬值和贷款成本上涨的影响。

令吉兑美元走弱,将导致燃油成本上升,特别是航空公司营运开销有至少4成是燃油成本。

亚洲航空(AIRASIA,5099,主板贸服股)对外汇波动最敏感,其燃油成本占总营运成本极大部分,而且依赖澳洲航线的盈利收入。

马航(MAS,3786,主板贸服股)外汇贷款没有货币避险,所以最可能面对外汇亏损。

另一方面,令吉贬值和贷款成本涨升预计对大马机场(AIRPORT,5014,主板贸服股)的影响不大,其贷款都固定为令吉。

建材
洋灰钢铁成本看涨

拉法基马(LAFMSIA,3794,主板工业产品股)对令吉贬值的影响属中和,公司拥有一笔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和支付煤炭进口。钢铁是依据国际价格,所以无关外汇波动。

然而,政府推行补贴调整计划转嫁燃油成本的措施,极可能推高洋灰和钢铁领域的成本。洋灰业者或可通过调高售价缓和高电费成本,但钢铁业者必须依照国际价格,恐怕难以调售价。

种植
原棕油出口价格更诱人

种植领域将受益于令吉走弱,特别是原棕油出口变得更有吸引力。此外,原棕油价格已处于低水平,对价格敏感度高的国家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势必更具吸引力。

令吉疲弱将带动主要出口业者,包括森那美(SIME,4197,主板贸服股)、IOI集团(IOICORP,1961,主板种植股)、吉隆甲洞(KLK,2445,主板种植股)及土展创投(FGV,5222,主板种植股)。

产业
政府打房冲击高档产业

产业领域预估会受到政府推行的新政策所影响,如提高产业盈利税和限制“发展商承担利息计划”(DIBS)。若真实行,产业销售可能受冲击,特别是高档产业。不过,分析员预期可负担和中档住宅产业的市场需求将持稳。

另一方面,发展商适应贷款条例变动或从中创新,即可缓冲。例如政府限制DIBS,发展商或可以提供现金回扣吸引买家。

保健
综合保健海外业务稳定

政府巩固财政政策和收紧货币政策的确会冲击国内消费,但保健领域受影响的幅度应该不大。

综合保健控股(IHH,5225,主板贸服股)在海外拥有稳定业务,特别是新加坡和土耳其,所以令吉兑新元和土耳其里拉的贬值,将提高集团盈利。
媒体

现金流强无须贷款

令吉贬值将导致媒体业者成本上升,主要是内容、新闻纸和卫星租金主要都是以美元计算,而且政府补贴调整计划和推行消费税,影响消费者情绪之余,势必也冲击广告开销。

基本上,媒体业者的现金流强稳而开销较低,短期内贷款需要不大,所以利率上调对领域的影响不大。

科技
通讯电子产品销售走弱

作为出口商,友尼森(UUNISEM,5005,主板科技股)和马太平洋(MPI,3867,主板科技股)预计可从令吉贬值获益。基于两家公司目前赚幅和盈利疲弱,任何小幅度的令吉兑美元汇率变动,都会影响盈利。

不过,这并不足以改善整体领域的前景,因为通讯和消费电子产品销售走弱,所以短期内展望仍蒙尘。

公用
转嫁机制国能受惠

大马展望被下调,将进一步刺激政府加速推行燃料成本转嫁机制(FCPT)。

一旦落实,天然气价格将涨升,连带提高电费。能源、绿色工艺及水务部早前宣布,FCGT将在2014年重新实行。

国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贸服股)是首要获益公司,目前关键是政府何时批准国能建议的奖掖式管理(IBR)架构。

此外,国能也有望从令吉走弱获利。

[南洋网财经]

报道: 翁慧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6-2024 01:56 PM , Processed in 0.08047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