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天之驕子

十方佛就是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8-4-2011 0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敢肯定。试问你,为什么要往生极乐净土,又偏不要念阿弥陀佛?什么道理?
Dharani 发表于 18-4-2011 01:12 AM


因為我還有其它事情要求
阿彌陀佛只是主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8-4-2011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8-4-2011 02:18 PM 编辑

回复 99# Dharani

    你误会了,我是说和诵到和净土有关的东西,并不是说他靠念佛就悟的法华三味。


何关系呢?
每个佛教法门都能有进三昧(Samadhi,三摩地), 但每一法门三昧的层次不同,不可相提并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1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harani 于 18-4-2011 08:58 AM 编辑
回复  Dharani
有何关系呢?每个佛教法门都能有进三昧(Samadhi,三摩地), 但每一法门三昧的层次不同,不可相提并论的

那不是只在自作付会罢了, 连药王菩萨也拉近来说有关系??那不就太。。。
清池 发表于 18-4-2011 02:18 AM
關係可大了,你說是自作附會就不對了,而且是你自打嘴巴。
不对,从天台宗的观点,因为智顗的前身就是药王菩萨,智顗是读到他自己在法华虚空会上的本愿,才悟得自己就是药王菩萨,而慧思的前身是观世音菩萨, 两位菩萨都在法华虚空会上
這說法是《法華傳記》裡的,http://tw.myblog.yahoo.com/jasons-mail/article?mid=250&sc=1,其實就是天台宗的自己的觀點,並不是附會。所以,智者大師根本是和藥王菩薩、淨土有淵源的。

藥王菩薩是東方琉璃淨土藥師佛的脅侍,有時。。。藥師佛卻以觀音、大勢至菩薩為脅侍(甚至釋迦牟尼佛也作為藥師佛的脅侍),阿彌陀佛也以藥王菩薩為脅侍,甚至釋迦牟尼也當藥師佛的脅侍。說到底,東方琉璃淨土與極樂淨土根本就無差別,諸佛菩薩其實就是本同一體,淨土也是。這就是佛法的不二法門、一真法界的觀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1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harani




但你只知其一而不知全部,在法华教义的权实不二,重点在于清楚的分别,哪个是实教 ...
清池 发表于 18-4-2011 02:14 AM
你搞错我的意思了。权实不二并不是权实混合,“不二”不是“混亂不分”的意思。
不二的意思是圆融无碍,所以权实归为不二法门。实即是权,权即是实,是指在五时的法华会时,权实是无差别的。这是智者大师对中观思想的发展。这法门是由三业不二而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1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8-4-2011 02:17 PM 编辑

回复 104# Dharani
你搞错我的意思了。权实不二并不是权实混合,“不二”不是“混亂不分”的意思。
不二的意思是圆融无碍,所以权实归为不二法门。实即是权,权即是实,是指在五时的法华会时,权实是无差别的。这是智者大师对中观思想的发展。这法门是由三业不二而成的


不,权实不二只能在开权显实之后,才能说的 (现在你连开权都不要去做,如何说起呢?)

从天台宗/法华宗的正解是:

从天台宗的教法里:

权就是指佛法中的权益方便的教法,即法华经开讲已前(尔前经)的九界的权益方便的迹门之教也 (注1);
实就是指真实之教义,即是佛界圆乘之法也 - 这里指的就是法华经的本门教义。

在法华经的真实之教义还没有开显之前,就是说时机还没有会合,权益教和真实教是不相融合的。

佛法要真正的不二圆融无碍,就要到法华的教义开显之后,其他已前(尔前经)的九界的权教-方能显出其辅助性的价值。,

因为有了佛界圆乘为前提。各权教能辅助实教传播于世间。权益教和真实教才能说是真正的相融合。

这样才能做到
实外无权,权外无实。皆称秘妙,故云不二。
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用浅白的比喻,如只有上了大学之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那已前小学,中学所学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
   运用在真实的现实社会上,不然那已前小学,中学所学的知识,从单独来讲,就不大有价值)


(注1); 方便者,方即方法,便即便宜。
              法华经为圆教/实教,
                       其他的方便权教为 藏教, 通教, 别教
              藏教   - 三藏教/阿含经也
              通教   - 讲空性贯通也,般若系经也
              别教   - 分别把佛本来的三身合一之身,用权益方便的方法,把他讲为三种单独不同的佛

以法华经为圆教为前提,开权显实时,那各种权教(藏教,通教,别教)能显其真义来辅助传播于世间,
从而演化是平等大法 - 破各种权教以前的局限,而用圆教最高教义,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 - 从而都能成佛

所以就算天台宗/法华宗修者在借用念佛的方便法门,但他们的心里也很清楚那是权教而已,所以要提升到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当然不再心外求法了,而心内求法,佛与净土都从心里而生,为实相之义。


权实不二门 佛光大辞典 中的 解释:
 为天台宗‘十不二门’之一。天台宗谓权实诸法相融、平等无二,称为权实不二。
‘权实’指权假与真实。就人而言,九界为权,佛界为实。
就法而言,法华经以前之四时三教为权,纯圆独妙之法华教法为实。‘
不二’一词,旨在泯除权实之相对性,而彰显其绝待究竟之理。

盖于天台所判五时之中,于前四时(尔前经),尚须藉权实教法之相对性以摄引众生;
至第五法华会时(法华的真实之教义开显之后),则权实相融而平等绝待,无差别相


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
实复九界,权亦复然。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此谓理性之凡心本圆具九权一实;
即佛界之‘实’具足九界之‘权’,而九界之‘权’亦具足佛界之‘实’。
由是,则权实平等,百界融泯,
全在此近要之一念中,故观一念而照三千之妙境时,即能成就初心之修观,
此乃天台宗‘观心’法门之要旨。

法华玄义卷七、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1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來給人家扣分的。。。。。。。心心即佛, 醍醐酥酪。鹹自乳生。佛佛惟心。釵釧瓶盤。盡從金出。。。。哈哈哈哈哈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4-2011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harani


不对,权实不二只能在开权显实之后,才能说的 (现在你连开权都不要去做,如何说起呢? ...
清池 发表于 18-4-2011 10:23 AM

你只知道片面的東西而已。在義學方面,智者大師對三論學派的中道觀,涅磐學派的佛性論都有吸收,其性具思想則與地論學派的法性緣起論和攝論學派的阿賴耶識緣起有自覺的的區別。他的禪觀則吸收了誠實學派的思想,以止觀來統攝四諦中的一切道諦。智者大師的叛教觀也是分析了原有的南北七大家判攝之後提出的。

智者的叛教,為五時八教,將佛教分為五個階段。五時之法,又分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和化義四教(頓、漸、秘密、不定)。智者大師的修行論,就是指圓頓止觀。是要以一心三觀來觀天台宗的不可思議境界,有十乘觀法。
所以就算天台宗/法华宗修者在借用念佛的方便法门,但他们的心里也很清楚那只是权教而已,不是真实的,所以要提升到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当然不再会心外求法了,而是心内求法,方知真相,其实佛与净土都只在自己的心里而已,这是实相之义。
你要會區別性具、心造、心變的關係,心造通於藏通別圓四教,各教都可以講心造的。心變也可講是通於別教和圓教的,而性具只是圓教所講。

智者大師提出的性具實相的本體論。所謂性具,是講諸法並非由一個本體隨緣生起,不是性起,而是本身就是居住,本來就包含本體之中的。

因此,諸法當體就是實相自身,其實這和傳統的緣起說是有分別的。智者大師用一念三千的本體命論和三諦圓融的認識來支持實相論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4-2011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8-4-2011 02:44 PM 编辑

回复 107# Dharani

你只知道片面的東西而已。在義學方面,智者大師對三論學派的中道觀,涅磐學派的佛性論都有吸收,其性具思想則與地論學派的法性緣起論和攝論學派的阿賴耶識緣起有自覺的的區別。他的禪觀則吸收了誠實學派的思想,以止觀來統攝四諦中的一切道諦。智者大師的叛教觀也是分析了原有的南北七大家判攝之後提出的。


智者天台大師的一念三千法门就是融合了有宗和空宗的要旨,
一念- 是唯识緣起(阿賴耶識),三千- 是法界緣起
- 即就是中道空观, 所以是无作三身的如来藏緣起观,空有不二观,空假不二才是中道。中道- 心也。

是因为智者天台大師在辨经大会上,辨胜全国的佛教大师和宗派,三論宗和涅磐宗自愿归入天台宗,成了天台大師的第子的

当时的禅法能突破,是因为鳩摩羅什三藏的功劳,因为鳩摩羅什三藏到了汉地,翻译了古印度的禅法三昧的经典,
才打开汉地修行者能真正的了解佛法的禅法,受益者就是天台一祖慧文禅师,从而悟得法华的一心三观法门,
才把这法门教给二祖南岳慧思,才又传给智者天台大師
天台大师的圆顿止观,就是以法华经修行的心得(一心三观,法华三昧,等),再加入吸收了当时南北七大家的禅法。

智者的叛教,為五時八教,將佛教分為五個階段。五時之法,又分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和化義四教(頓、漸、秘密、不定)。智者大師的修行論,就是指圓頓止觀。是要以一心三觀來觀天台宗的不可思議境界,有十乘觀法。
所以就算天台宗/法华宗修者在借用念佛的方便法门,但他们的心里也很清楚那只是权教而已,不是真实的,所以要提升到实相念佛,
实相念佛-当然不再会心外求法了,而是心内求法,方知真相,其实佛与净土都只在自己的心里而已,这是实相之义。

是判教(不是叛教), 判断世尊的各种教法, 把他们分为五時八教,
其实这种判教法在古印度早就有了,世亲菩萨还在他的法华论上运用生乳达到醍醐的过程,来判别尔前经和法华经的不同。
在法华论上,其宗旨就是要分别法华经圓教,与尔前权教义的不同。



你要會區別性具、心造、心變的關係,心造通於藏通別圓四教,各教都可以講心造的。心變也可講是通於別教和圓教的,而性具只是圓教所講。

智者大師提出的性具實相的本體論。所謂性具,是講諸法並非由一個本體隨緣生起,不是性起,而是本身就是居住,本來就包含本體之中的。

因此,諸法當體就是實相自身,其實這和傳統的緣起說是有分別的。智者大師用一念三千的本體命論和三諦圓融的認識來支持實相論而已


对的,智者天台大師的教观就是性具,这只有圆教才有的 - 是说众生心中各九界中本来就具有佛界,所以能不心外求法,自心涌出佛性 - 是属如来藏缘起

在天台宗的教义说藏通別教是九界的权教,是因为没宣讲九界具佛界,众生成佛,心佛不二,佛性,性具,三身本是一,頓悟,等妙法
只在法华经的前提融合之下,也显出佛乘的实圆教
所以能从普通的方便念佛法 - 在法华经显出的前提融合下,智者大師可把它提升到实相念佛的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4-2011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harani 于 19-4-2011 12:17 AM 编辑
回复  Dharani
一念- 是唯识緣起(阿賴耶識),三千- 是法界緣起
- 即就是中道空观, 所以是无作三身的如来藏緣起观,空有不二观,空假不二才是中道。中道- 心也。
清池 发表于 18-4-2011 11:43 AM

不,一念心(性具)並不能說是從唯識(阿賴耶識)發展起來的。我之前說了,“性具思想則與地論學派的法性緣起論和攝論學派的阿賴耶識緣起有自覺的的區別。”智者大師對三論學派的中道觀,涅磐學派的佛性論都有吸收”
“一念心”應該說是思慧的十如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天台宗吸收佛性論(佛性論不代表是唯識(阿賴耶識))。性具實相不是唯識(有宗),天台是把性具實相看作是畢竟空,看作是中道,以中觀為第一觀義的。
是判教(不是叛教), 判断世尊的各种教法, 把他们分为五時八教,
其实这种判教法在古印度早就有了,世亲菩萨还在他的法华论上运用生乳达到醍醐的过程,来判别尔前经和法华经的不同。
在法华论上,其宗旨就是要分别法华经圓教,与尔前权教义的不同。

如果你說“分別”是智顗的判教“宗旨”,其實是不大對的,也很狹義。智者大師是要將止、觀、教融為一個整體,構成一完整的佛教學派,這才是正確的見解。智顗怕人們把判教誤解,才立十不二門。
对的,智者天台大師的教观就是性具,这只有圆教才有的 - 是说众生心中各九界中本来就具有佛界,所以能不心外求法,自心涌出佛性 - 是属如来藏缘起

有一點要提醒你,智顗只是提出性具實相的本體論而已,性具是圓教所屬並不是他說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4-2011 01:31 AM 编辑
不,一念心(性具)並不能說是從唯識(阿賴耶識)發展起來的,我之前不是說過嗎?我在解釋清楚點吧,“性具思想則與地論學派的法性緣起論和攝論學派的阿賴耶識緣起有自覺的的區別。智者大師對三論學派的中道觀,涅磐學派的佛性論都有吸收”“一念心”應該說是思慧的十如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天台宗吸收佛性論(佛性論不代表是唯識(阿賴耶識))。天台是把性具實相看作是畢竟空,看作是中道,以中觀為第一觀義的。


你讲的不到要点

“—念三千”- 其实那是智者大师晚年之作,因为那时唯识论的翻译经典面世了,当时智者大师的空性中观是空宗的的大成,其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谛圆融已经辨胜了全国的佛教界了,根本无对手了,已能破一切权论了,其实不需要再提出另一佛论了

但因为智者大师的大悲心,他老人家怕后世的佛第子不能融解这些有宗的唯识说,所以他再度拿起笔,借用《华严经》的“心是工匠师‘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的思想,再配合《法华经》的‘十如是‘,‘十法界‘,和“十界互具”的思想,从而再写下“—念三千”的大佛论。

性具 -  性即是指法性,实性,理性,佛性。
心和性原本就是不二的,心具、性具,其义同等。
性具 -  是要从十界互具三谛互具/三谛圆融 中的境界而说的

三谛互具/三谛圆融 是在讲法性的互具
十界互具,—念三千 是在讲心性的互具



如果你說“分別”是智顗的判教“宗旨”,其實是不大對的,也很狹義。智者大師是要將止、觀、教融為一個整體,構成一完整的佛教學派,這才是正確的見解,智顗怕人們把判教誤解,才立十不二門。


不对,十不二門是后世由宗兴之祖,九祖湛然大师从天台大师之之论作中,领悟后写论而立的,

不二法门是从世尊的《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就有了,其中的教义就是无外在的净土和穢土之分
隨其心淨,則国土淨,隨其心穢,則国土穢
全在于心

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高原陸地 不生蓮華 卑濕污泥 乃生此華
佛法是不離世間 深入世間大乘佛法 一切煩惱是如來種
不入煩惱大海 不能得一切智寶

这已破了外在净土之权教,而讲出了菩萨道的实义


有一點要提醒你,智顗只是提出性具實相的本體論而已,性具是圓教所屬並不是他說的。


大乘的圓教只是法华经,连华严经都不是真正的圓教,而是偏圓教。

从空宗的大成论-(空假中)三谛圆融/三谛互具,智者大师已经在讲性具了,他老人家就以这三谛互具说辨胜了全佛教界,而在当时三論宗和涅磐宗就已经自愿归入天台宗,成了天台大師的第子了

“十界互具”和“—念三千“是他晚年之作,只是从不一样的观点,重讲性具之说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0# 清池
—念三千”- 其实那是智者大师晚年之作,因为那时唯识论的翻译经典面世了,当时智者大师的空性中观是空宗的的大成,其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谛圆融已经辨胜了全国的佛教界了,根本无对手了,已能破一切权论了,其实不需要再提出另一佛论了

但因为智者大师的大悲心,他老人家怕后世的佛第子不能融解这些有宗的唯识说,所以他再度拿起笔,借用《华严经》的“心是工匠师‘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的思想,再配合《法华经》的‘十如是,‘十法界‘,和“十界互具”的思想,从而再写下“—念三千”的大佛论。
不,你這樣說證明你不了解智顗的性具思想,一念三千也叫性具三千,性具就是一念。性具是受到如來藏的影響的,你看性具是唯識學說其實是錯的。唯識和性具是有區別的,中觀是天台的中心思想在,天台的第一義觀義才是中觀。

思慧根據《法華方便品》中的十如對諸法從相、性、體、力、作、用、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十個方面提出是如是的觀點,即是諸法如性,以致本末究竟,這才是一念(性具)的發展觀點。

《法華經》的不是“十如是”,只是“十如”而已,“十如是”是思慧分析“十如”才提出的。智顗將十如擴展為三千如,每一法界依賴於三世間,百法界就有三百世間,配合三千如就是三千世界,這三千世界就是一念三千/性具三千。

一念/性具(十如是)
三千(十法界)

由此得出結論,心是諸法之本,心是總結。然後,智顗才進一步發展三諦圓融,明確了對諸法實相的體認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4-2011 01:34 PM 编辑

回复 111# Dharani


   
不,你這樣說證明你不了解智顗的性具思想,一念三千也叫性具三千,性具就是一念。性具是受到如來藏的影響的,你看性具是唯識學說其實是錯的。唯識和性具是有區別的,中觀是天台的中心思想在,天台的第一義觀義才是中觀。

思慧根據《法華方便品》中的十如對諸法從相、性、體、力、作、用、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十個方面提出是如是的觀點,即是諸法如性,以致本末究竟,這才是一念(性具)的發展觀點。


【一念三千】
天台宗之觀法,觀一念之心而具三千諸法也。一心三觀,北齊慧文禪師於中論發之。
一念三千,天台大師於法華經發之。
三千者,地獄,餓鬼,畜生,阿羅修,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境界為界,據由圓融之妙理。
此十界互具十界,則相乘而為百界,百界一一有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十如之義,則相乘而為千如,此千如各有眾生,國土,五陰三世間之別,則相乘而為三千世間。於是一切之法盡矣。

止觀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己,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止觀五曰:「問一念具十法界,為作念具?為任運具?答:諸性自爾,非作所成。如一微塵,具十方分。」

师兄,我觉得你还是没找到天台教义的重点。

1。 止觀五上曰:「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
一念是心具内十法界,内十法界又互具外十法界, 成了百法界
内十法界和外十法界, 这两者的关系就是依正不二,
依就是指外界环境(外十法界),正就是内心境涯(内十法界),
每一个显出的法界内就具备着其他的九界的潜伏,所以十界具十界成了百界

中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把这两者联贯起来,那就是不二
何谓不二?不二就是第一义諦 - 空諦
因为若心不是究竟空,若法也不是究竟空的话,那这两者就不能说是不二了,就不能相通相具了。
所以天台的思想根基就是空宗的。
天台大师就是龙树菩萨后的中观大成,所以他能轻易的吸说吉藏大师的三论宗的原因。


如來藏缘起之义,就是说众生心中自然具有佛性,这心中的佛性是不受外界缘起应响的,是可自涌而显的
所以如來藏缘起,是高于 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

请看华严宗的四种缘起理论,-- 业感缘起、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界缘起
所以华严宗说是性起说,(而不同于天台宗的性具说)

一念/性具(十如是)
三千(十法界)

所谓一念, 指的是心足具一念  也就是说有生命,(这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不是十如是)
所谓三千. 指的是三千性相,(这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不十法界而已, 是动态的)
10 (内十法界) x 10 (外十法界) x10 (十如是) x3 (三種世間) = 三千性相


天台认为:“心起一念必落入一界”。 是动态的

所以天台大师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己,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三千性相的存在
若没有生命存在,那就没有三千性相的存在



《法華經》的不是“十如是”,只是“十如”而已,“十如是”是思慧分析“十如”才提出的。智顗將十如擴展為三千如,每一法界依賴於三世間,百法界就有三百世間,配合三千如就是三千世界,這三千世界就是一念三千/性具三千。


不对,本来就是[十如是]
十如是,十如,都是同义词

佛学大词典——【十如是】
十如是
指探究诸法实相应把握之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十种如是。又作十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五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谓一切诸法之本来相状(实相)具足十种如是。智顗用以与十法界、三种世间等相配而构成‘一念三千’之理论。然历来诸家于十如是所解各有异说,智顗之师慧思主张上文应在‘如’字断句,而称为十如,或称十如实相、十如境。又此经文系归纳法华经中之‘开会’要义,即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会三归一等思想,故称略开三显一、略法华等。对此,日本天台宗亦盛行有关之各种口传。智顗以前诸师对此文之解释,或单称智慧之作用、或谓佛之十力作用、或解为叙说三乘法之内容。
。。http://www.foyin.com/plus/view.php?aid=56905


如是指真如, 也就是说真如是。。。

因为:
假观(一切法假名差别空观(一切法法性如如)中观一切法无二无别
如是相相是如相如是
如是性性是如性如是
如是体体是如体如是
如是力力是如力如是
如是作作是如作如是
如是因因是如因如是
如是缘缘是如缘如是
如是果果是如果如是
如是报报是如报如是
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本末究竟等是如如是本末究竟等如是




由此得出結論,心是諸法之本,心是總結。然後,智顗才進一步發展三諦圓融,明確了對諸法實相的體認方法


不对
一念三千的真正含义是: 一念三千,三千一念
此“”既不是二物相合之即,也非背面相翻之即,乃为当体全是之即,也就是第一义諦 - 空諦
三千无尽的诸法,全在一念,即空即假即中。

这非心非法,非有非无,非空非假,才是中观,才是如来藏
这里讲的心不是唯识讲的阿赖耶识,而是如来藏/佛性/第九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harani 于 19-4-2011 12:25 PM 编辑

回复 112# 清池
所以天台的思想根基就是空宗的。
天台大师就是龙树菩萨后的中观大成,所以他能轻易的吸说吉藏大师的三论宗的原因。
對,就是如此。並不是你之前所說的唯識學(阿賴耶識)。
所谓三千,指的是三千性相,(这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不,難道你不知道每一法界都依賴三種世間(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而存在?

如果是百法界,就有三百種世間,以此三百世間在配合十如,構成三千如,三千世界了,這三千世界都在一念心之中,性具三千世界之中。
所谓一念, 指的是心足具一念  也就是说有生命,(这与作为时间单位的一念不同)(不是十如是)
所谓三千. 指的是三千性相,(这与三千世界的三千不同) (不十法界而已, 是动态的)
你搞錯了,我的意思是一念是指性具,性具思想是從思慧的“十如”分析出來的十如是發展出來的。諸法如是,以致如是本末究竟。一念具有十如是的實相。
一念/性具(十如是)
三千(十法界)

我放個有括號的十如是是用來對比你之前的說錯的。
一念- 是唯识緣起(阿賴耶識),三千- 是法界緣起 http://cforum6.cari.com.m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2282611&pid=868399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3# Dharani


    等我打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Dharani


    等我打完
清池 发表于 19-4-2011 11:49 AM
你誤會了,我不是說一念三千的三千是三千世界,而是說一念三千中包括了三千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0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4-2011 02:41 PM 编辑

回复 115# Dharani


    [對,就是如此。並不是你之前所說的唯識學(阿賴耶識)]

天台是有承认唯识论的,所以天台教义中就有九识论的。
但天台是唯识常真论,因为他在八识中加了第九识-如来藏识/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

[不,難道你不知道每一法界都依賴三種世間(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而存在?
如果是百法界,就有三百種世間,以此三百世間在配合十如,構成三千如,三千世界了,這三千世界都在一念心之中,性具三千世界之中]

三世间(五阴、有情、国土)是同时具在的,只是说一生命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而已,不是指这三世间各自单独存在的,所以才称为性具,本末究竟。

[你搞錯了,我的意思是一念是指性具,性具思想是從思慧的“十如”分析出來的十如是發展出來的。諸法如是性,以致如是本末究竟。一念具有十如是的實相。
一念/性具(十如是)
三千(十法界)]

是这样讲的

性具 = 即 = 不二 = 第一义諦/空諦

一念有十如是,一念也有内十法界,一念也有外十法界,一念也有三種世間,
所以才会说一念也有三千性相
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一念有三千,三千有一念
这才是互具之义,才是性具之义

[你誤會了,我不是說一念三千的三千是三千世界,而是說一念三千中包括了三千世界]

是这样讲的
,一念心虽说包括三千性相,但也可以这样说三千性相包括众生的一念心
不是谁属谁的,而是互相所属,平等的,空諦的, 这就是宇宙的真理

不是先有心识,才后有三千性相,
也不是先有三千性相,才后有心识
而是来两者是同时互具对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4-2011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6# 清池
天台是有承认唯识论的,所以天台教义中就有九识论的。
但天台是唯识常真论,因为他在八识中加了第九识-如来藏识/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
智者大師的注重唯識不代表一念三千是根據唯識學發展的,也不是採取唯識實相角度,天台的實相是要從三諦實相相互圓融的方面來認識的。任何事物都必須從三諦的三種實相的關係去認識的。
不是这样讲的
一念具有十如是,一念也具有内十法,一念也具有外十法,一念也具有三種世間,
所以才会说一念也具有三千性相
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一念具有三千,三千具有一念
这才是互具之义,才是性具之义


不對,你不能單單說“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其實是要從三諦(空,假,中)的三種實相的關係去認識的。三諦之間,一空一切空,從空諦看假諦、中二諦,也都是空。三諦雖三而一,雖一而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4-2011 04:35 PM 编辑

回复 117# Dharani

   [ 智者大師的注重唯識不代表一念三千是根據唯識學發展的,也不是採取唯識實相角度,天台的實相是要從[ 三諦實相相互圓融的方面來認識的。任何事物都必須從三諦的三種實相的關係去認識的。]

因该这样讲,天台大师所立法华为圆教,就是包含了全部佛教(大小乘,显密教,当然也包含三藏教,通教,别教)的教义了,
所以才称为圆教,圆满的教义
天台大师在一念三千的教理,
就包含了有宗,空宗,和如来藏的教理,也包含了空假中的三种角度为基础的教法,所以才是圆满之教

[不對,你不能單單說“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其實是要從三諦(空,假,中)的三種實相的關係去認識的。三諦之間,一空一切空,從空諦看假諦、中二諦,也都是空。三諦雖三而一,雖一而三]

因该这样讲, 一空一切空,從空諦看假諦、中二諦,也都是空。
因为一切法本来都可是究竟空嘛。
但你不能说这事物除了用空观来看,它不能也从假观或中观来看,

这是三諦圆融的道理,因为宇宙间的真理/一切法都不能出于(空,假,中)三諦之外, 都在三諦圆融之内,
圆融者,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圆教三谛也
佛的三身为一身,一身为三身,也是从三諦圆融的基础而立的。
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也同样是从三諦圆融的基础而立的。
不纵不横三谛。三谛而一谛,一谛而三谛者

从假諦之物(佛经),同样的能看到空諦,和中諦。
从空諦之物(善因),同样的能看到假諦,和中諦。
从中諦之物(心识),同样的能看到空諦,和假諦。
这三者都有密切关联的,缺一不成业

空,假,中这三种諦是不能单独而立的,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天台宗认为三谛圆融之理是天然的性德,无论是佛界还是地狱,乃至法界任何一物,其当体当相都是圆融三谛。这是实相论之极致,称之为一境三谛。为令修行者实证此一境三谛之理,天台宗主张可以透过观察吾人之“一念心即是三谛圆融”。以此为观法,便是一心三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9-4-2011 04:41 PM 编辑

回复 117# Dharani


    你不能單單說“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其實是要從三諦(空,假,中)的三種實相的關係去認識的


一念即三千

一念  - 就是心,是生命,         是属中諦
即     - 就是不二,是空性,      是属空諦
三千  - 就是三千性相,是假相, 是属假諦

这是空,假,中,三諦圆融的圆满教义

但你也要方知,这只是理的一念三千,何是事的一念三千,就要你自己去学习和实践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4-2011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Dharani 于 19-4-2011 05:40 PM 编辑
回复  Dharani
因该这样讲,天台大师所立法华为圆教,就是包含了全部佛教(大小乘,显密教,当然也包含三藏教,通教,别教)的教义了,
所以才称为圆教,圆满的教义
天台大师在一念三千的教理,
就包含了有宗,空宗,和如来藏的教理,也包含了空假中的三种角度为基础的教法,所以才是圆满之教
清池 发表于 19-4-2011 04:32 PM

一念三千不是唯識學(有宗)發展而來,是從如來藏(十如是),三諦圓融則是中觀發展而來的,中觀才是天台宗的了義思想,才是天台認為的圓教。

一念  - 就是心,是生命,         是属中諦
即     - 就是不二,是空性,      是属空諦
三千  - 就是三千性相,是假相, 是属假諦

錯了,一念心不能說屬中諦,三千也不能說是屬假諦。

一念,空、假、中都有。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諸法雖然是畢竟空,然而事物並非孤立而存在,空假中都是互相關聯的。早在慧文時期就有,一心三智、一心三諦只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2:20 AM , Processed in 0.11595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