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10# 清池
—念三千”- 其实那是智者大师晚年之作,因为那时唯识论的翻译经典面世了,当时智者大师的空性中观是空宗的的大成,其一心三观和空假中三谛圆融已经辨胜了全国的佛教界了,根本无对手了,已能破一切权论了,其实不需要再提出另一佛论了
但因为智者大师的大悲心,他老人家怕后世的佛第子不能融解这些有宗的唯识说,所以他再度拿起笔,借用《华严经》的“心是工匠师‘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的思想,再配合《法华经》的‘十如是‘,‘十法界‘,和“十界互具”的思想,从而再写下“—念三千”的大佛论。 不,你這樣說證明你不了解智顗的性具思想,一念三千也叫性具三千,性具就是一念。性具是受到如來藏的影響的,你看性具是唯識學說其實是錯的。唯識和性具是有區別的,中觀是天台的中心思想在,天台的第一義觀義才是中觀。
思慧根據《法華方便品》中的十如對諸法從相、性、體、力、作、用、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十個方面提出是如是的觀點,即是諸法如性,以致本末究竟,這才是一念(性具)的發展觀點。
《法華經》的不是“十如是”,只是“十如”而已,“十如是”是思慧分析“十如”才提出的。智顗將十如擴展為三千如,每一法界依賴於三世間,百法界就有三百世間,配合三千如就是三千世界,這三千世界就是一念三千/性具三千。
一念/性具(十如是)
三千(十法界)
由此得出結論,心是諸法之本,心是總結。然後,智顗才進一步發展三諦圓融,明確了對諸法實相的體認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