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來說,「Fast 8」的完整性很高。它很忠實於原著的主題和精神,同時很大程度地還原了系列電影原來的氛圍,電故事的走向亦緊接著前幾集的內容。總而言之,就是故事流暢、節奏明快、劇情高潮迭起;導演在電影的鏡頭畫面調度、影像剪輯、特技和音響效果方面都控制得宜。為了避免「沒有Brian就不像Fast & Furious」的疑慮,電影也悄悄地改名為《The Fate of The Furious》,為此系列展開另一段全新的旅程。至此,引退江湖的Brian和Mia已全然退出螢幕之外,劇本只透過Dom、Letty、Roman等人的幾句對白讓觀眾感受到他們其實只是存活在故事裡的另一處,可是他們的精神還是永久地保留在大家的心中。
掀開新篇章的《The Fate of The Furious》,是一個關於3個光頭猛男帶領團隊拯救世界的故事。他們分別是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民族、不同個性的Dom、Hobbs及Deckard。「Fast 8」裡的三人在短時間裡就惺惺相惜,並且建立起一種男人之間才有的兄弟情誼。接著,這三個反英雄角色的超級人類組成世界最強大的聯盟,憑藉著不死之身的能力,擊退地球表面上的其他大壞蛋。單憑這個劇本,您可能會認為「Fast 8」已多少變質成為幾位007特務組織了一隻復仇者聯盟,齊手對付想要破滅世界和平的犯罪集團。實際上,「Fast 8」仍然是綜合了塞車及犯罪題材的警匪片。只要是「Fast & Furious」的影迷都應該習慣了電影喜歡以誇張至極的套路出牌,因此不會糾結於這背後的邏輯思維。
為了推動劇情讓《The Fate of The Furious》的故事可以繼續進行,新角色的加入是必然的。因此,導演即創造了年輕天真的Little Nobody,填充已騰空的警察角色。沒有對白的小Brian,雖然跟Vin Diesel一樣演回自己,可是他還是憑借各種可愛的臉部表情抓住了觀眾的心。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老戲骨Helen Mirren,她的出場能帶給觀衆驚喜。另外,劇本還增加了冷豔而邪惡的女魔頭角色——Cipher。這是Charlize Theron繼白雪公主裡的惡毒皇后,再一次使壞的奸角色。可惜的是,她跟以往出場過的「Fast」系列奸角一樣犯下了同樣的錯誤,就是與一定能化險為夷的主角們對立,甚至還過於自傲地把不應該跟Dom講的全盤計劃也洩漏出去,最終她只能像「Pokemon」裡的火箭隊一樣戴著降落傘落荒而逃。劇終前都沒有人知道Cipher想要啟動導彈的目的,她最終只淪為一個純粹有點聰明、會耍狠,卻不夠睿智和奸詐的女魔頭。
一脈相傳的《The Fate of The Furious》顯然比前幾集的場面更浩大,又不失其瘋狂而創意的風格。爆破連連的驚險場面及賽車的極速快感,都能讓人看得大呼過癮!片頭在古巴街頭上上演的火燒賽車比賽,與片尾Dom駕著名車引導彈撞向戰艦的前端其實帶有相呼應的關係。接著,在德國街頭上上演的「Wrecking Ball」、紐約街頭發生的自動駕駛車被駭而製造出來的連環車禍、紐約繁忙大道從天而降的「車雨」、在俄羅斯冰原上極速飆車、在冰天雪地中與戰艦和導彈比速度⋯⋯等等的橋段情節,看起來就像雜技演員在挑戰極限運動的一幕幕畫面,既是渲染烘托又是怵目驚心,簡直是驚喜不斷放送。儘管「Zombie Cars」是一種譁眾取寵的設計橋段,可是「自動駕駛系統」在面對複雜的道路狀況下,確實有存在著一些可以致命的安全問題。
Sometimes, the thing you've been looking for your whole life is right there beside you all along.
Marvel的「Guardian of the Galaxy」會令人聯想起DC漫畫的「Suicide Squad」,同樣是由幾個囚犯組織而成的隊伍,分別在於「Guardian of the Galaxy」裡的囚犯是居住在外太空的外星人,有混血的、有藍色的、有橘色的、還有能操人類語言的動物和植物。雖然他們是宇宙中的問題人物,可是各個成員擁有十八般武藝,既有趣味又有實力,是銀河系裡最強大的隊伍之一。在這以前只執導過B級片的James Gunn,發揮了他豐富至極的想像力把這個融合了太空冒險和超級英雄的漫畫題材,也將漫威漫畫宇宙中最富特色和魅力的外星人戰隊,成功打造出一部極具強烈個人風格,並塑造出有別於一般超級英雄的另類超級英雄電影。無可否認,《Guardian of the Galaxy》已成為導演兼編劇James Gunn的個人標籤。
在贏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兩大條件下,續集當然就應運而生。戲外,《Guardian of the Galaxy Vol. 2》與《Guardian of the Galaxy》之間隔離了三年之久;戲內,續集的故事主軸卻緊接在上集的幾個月以後,也就是幾個外星人囚犯在誤打誤撞下組成了聯盟,合力打敗了上集的紫色魔王Ronan,然後一行人又再繼續了下一趟旅程。電影很快地以Starlord的團隊和章魚型妖怪的對戰拉開了序幕;Sovereign金色族人的出現,是催生這個故事的動機以及下一集「vol 3」的鋪陳,讓整個系列的劇情走向更具合理性。像是Gamora為了解救Nebula而跟Ayesha作了交換條件,又因Rocket順手牽羊地盜取了Sovereign的寶物導致團隊被追捕,最終守護隊在陰差陽錯下掉入了Ego的星球,電影正式進入故事主題。
《Guardian of the Galaxy Vol. 2》很大程度上延續了前一集的基調和風格。酷炫的電腦特技已成為這個系列的重要標誌,讓螢幕前的觀眾可以憑著雙眼就能遊歷原本只能憑空想像的浩瀚宇宙,有如身歷其境般跟著守護隊一起穿梭在銀河系中,總算滿足了人類對於太空的無窮慾望。Ego的美麗星球如同烏托邦世界,讓人大開眼界;Yondu的 Yaka Arrow隨著口哨命令在Ravagers的飛船中飛馳刺人時,它身上所發出的橘色亮光絢爛奪目;這些畫面都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中,愈來愈顯得細膩和逼真。各種外型和造型各異的外星人,同樣能讓觀眾讚嘆好萊塢團隊高超的化妝技術,使得藍屏前的故事角色看起來更具體和真實。
片中的配樂、歌曲依舊是此片的重點元素。這次的片頭依舊沿用了上集的橋段,運用一首經典老歌搭配主角舞步的連貫鏡頭去拉開序幕。導演、製作班底和演員名字跟隨者輕鬆的舞步,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在屏幕的不同角落。這兩個開場片段之間的差別只在於導演把Star-Lord換成了可愛的Groot。首集的Star-Lord在潛入洞穴準備偷竊東西時,使用母親留給他的Sony卡帶隨身聽播放了Redbone的《Come and Get Your Love》;這次輪到Baby Groot趁隊友忙著打章魚時,自我陶醉地隨著Electric Light Orchestra的《Mr Blue Sky》擺動肢體。除此之外,電影裡還蒐羅了大量的懷舊金曲,讓人不禁讚嘆音樂的永生不朽。片中的歌單都是配合著劇情播奏,有助於製造氣氛,甚至是某個角色的某個心情寫照。或許這就是電影續集掛上「Vol.2」的原因。
相對於首集描述Star-Lord遇見Gamora等人後組成宇宙最強的「Guardian of the Galaxy」,續集也加入了更多的故事支線,試圖去增加觀眾對各個主要角色的熟悉度,讓他們更豐富、更有內涵。首先是浣熊Rocket,總是喜歡用高傲態度去掩飾自己的自卑,並不斷試探他人對自己的忠誠度,最後被Yondu一語道中,才開始放寬心量去接受他人,讓自己更融入團隊之中。透過Drax和Mantis的對話和互動,觀眾才知道這個喜愛開口大笑的大塊頭,原來也有心思慎密的時候;不識人間煙火的Mantis在Drax的激勵下,展現了自己最強大的一面。電影最特別之處,是將上集的兩個反派轉變成盟友,成為這個戰隊中的主力。Nebula和Gamora冰釋前嫌、重歸於好的姊妹情可說是故事的第二副線,加強了電影的主題。各個支線在整個故事佔據的比例剛剛好。
Baby Groot?無可否認它每一次出場總能把所有觀眾給逗笑,有助於緩和原本緊張的氛圍,可是它並沒有為劇情帶來太大的影響,反而像是個負責串場的跑龍套,如《Ice Age》的松鼠和《Despicable Me》的小黃兵。出場率就跟笑料百出的惡搞橋段一樣,若太刻意去重複反而會變得單調。頂著主角光環的Star-Lord自然而然就成為故事的重心。劇本著重於他那不簡單的身世之謎,並描述了他與生父Ego、養父Yandu之間截然不同的父子關係。天神般的Ego就像上流社會的權貴,外表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是貪圖利益且迷戀權貴。流氓版的Yandu是社會底層的草根,模樣醜陋且為人粗魯,實則卻是一個忠誠之士,願意犧牲自己去保護自己所愛的人。Yandu就是《Guardian of the Galaxy Vol. 2》的最大亮點。
就某種意義來說,這幾位Guardians在遇見彼此以前,都是銀河系裡被遺棄的人,是孤獨將他們團聚在一起,成為相互扶持的家人——就跟隔壁棚上映的影片一樣,家人就是《Guardian of the Galaxy Vol. 2》的中心主題,代表著社會中最基礎的單位。這個超級英雄電影系列最與眾不同的是,Star-Lord、Gamora、Rocket、Drax、Groot等人所組成的團隊,完全是跨越了種族、血緣、性別、階級等等,並且是集合了每位成員的力量,才能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瓦解敵人的惡勢力。在Star-Lord心中,最真摯的親情遠比統領宇宙的慾望更重要。正是這個想法讓他在關鍵時刻清醒過來,擺脫了野心和慾望的束縛,也正是親情在危急時刻解救了他,讓他的生命可以繼續延續,繼續守護這片銀河......
《Wonder Woman》的故事緊接著上一部DC電影《Superman vs Batman》的故事,然後再透過蝙蝠俠送來的一張照片底片,勾起了Diana的回憶,接著再慢慢細說當年。個人很喜歡這個設定,讓兩個看似沒有關聯的故事接軌,細膩地交待了Diana隱姓埋名前後的心路歷程,以及她決定重出江湖的理由。在幾乎完美無缺的女神面前,身為人類的Steve在整個故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關鍵角色,不屈不饒的他無需Diana的任何保護,能力甚至不輸於任何一位男性超級英雄。正是因為他的戰機掉入了雲霧背後的海域,在平靜的海面上泛起漣漪,才讓人發現了Amazon及天堂島的存在。Diana在天堂島裡為Steve解釋Amazon族人的習俗和使命;可是到了凡人世界,兩人的角色便立即對調,Steve成為了Diana的導遊,告訴她在人類世界中存活的法則、讓她看見凡人心中的良知和真善美;像心靈導師般教會她人生道理、引導她從黑暗中走向光明。Steve這個角色隱喻了人性最純潔的心靈,在混亂齷齪的世界中散發著人性光輝,成為Diana的信念。
人類的兩面性是同時存在的,正如Queen Hippolyta語重心長地說:「You have been my greatest love. Today you become my greatest sadness」。片中還有許多其它充滿寓意和哲理的對白及橋段設計,使得劇本具有前呼後應的效果。當Diana認為倫敦長得非常醜陋時,Steve卻覺得每個人的審美觀念都不同。Dianna最先諷刺的那隻錶卻成為了Steve遺留給她的寶貴禮物,不再是提醒Steve該做什麼的儀器,而是Diana用來紀念Steve的遺物,用來見證他們曾在一起的每分每秒。Steve最初駕著戰機掉入Diana的世界,最終又駕著飛機飛出Diana的世界外。Steve的犧牲使得這份遺憾的愛轉化為一股強大的力量,讓Diana釋放出潛在的能力,終於進化成Wonder Woman。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在面對著Walt Disney的《Star Wars》、Disney與Marvel Studio合作的Marvel電影宇宙系列電影、華納兄弟及DC聯合出品的DC拓展宇宙系列電影的雙面夾攻下,環球影業正式啟動「Dark Universal」作出反擊。早在上世紀20年代,電影公司就已經推出過「Universal Monsters」一系列鬼怪電影,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Frankenstein》、《Dracula》、《The Wolf-Man》、《The Mummy》、《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等等,都是改編自小說或舞台劇的暗黑風格電影。
作為暗黑宇宙系列電影的首部作品,再次被重啟的《The Mummy》身負重任,邀請了Tom Cruise和Russell Crowe搭檔出演此片。重啟版電影在故事上做了新更動,把前面的故事歷史背景提早到更久遠的5千多年前,又把後面的故事場景設定在具有爭議性的伊拉克,再慢慢轉移到也有逾千年歷史的倫敦。在電腦特技愈來愈成熟以後,這個以木乃伊和詛咒作為素材的暗黑電影,出現了更多引人入勝和歎為觀止的特效場面,真實和立體的實際效果可以讓人擁有「be part of movie」的感官體驗。
Tom Cruise雖然很努力表現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伴隨多年的偶像形象。電影男女主角Nick Morton和Jenny Halsey之間的互動應該是推進劇情發展的關鍵之一,可惜他們之間的合作卻無法擦出火花,導致後來男主角為了拯救女主角而犧牲自己兩次的編排欠缺了說服力。以Cross Over姿態出現在劇中的Dr. Henry Jekyll,對劇情沒有太多實際作用,總是缺席在重要情節中,卻很符合「Dark Universal」想要塑造的暗黑角色形象。在各種條件下,Sofia Boutella所飾演的Ahmanet成為片中的亮點,是整個故事塑造得最飽滿又最豐富的角色,牽引著故事的發展和觀眾的情緒。她身上所散發的個人魅力完全蓋過了Annabelle Frances。
Seal = Sia?
Coldplayers = Coldplay?
Baboon 5 = Maroon 5?
No Trout = No Doubt?
Piranha = Rihanna?
Sing
Don't let the fears stop you from doing the things you love.
《Sing》像是一部動畫版的歌舞片,以熱鬧的歌唱和舞蹈貫穿整部電影,處處充滿著歡樂和正面的態度。Matthew McConaughey、Reese Witherspoon、Scarlett Johansson、Seth MacFarlane、Taron Egerton、John C. Reilly等人加盟演出,組成了一個華麗的配音演員陣容,讓人期待萬分。非唱家班出身的演員們開金嗓,各個藉此證明了自己的歌唱天份和實力,獲得觀眾的熱烈掌聲。僅管此片的劇情發展依舊圍繞在傳統動畫片的舊有模式,卻在各種個性鮮明和形象生動的動物角色的帶動下顯得格外有趣,節奏明快為電影增加了許多輕鬆的氣氛,單是Miss Crawly這隻蜥蜴就已經非常好笑了。脈絡清晰而真誠的故事背後充滿了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正能量。
不同於Disney童話故事裡「邊唱、邊說、邊跳」的情節設定,《Sing》的設定是各種動物在台上台下彩排和表演時所唱的歌曲,可是歌單都有經過仔細篩選,用以反映角色的個性和當下的心情。像是為了現實而放棄歌唱夢想的家庭「豬」婦Rosita,既是歌唱家亦是建築師,藉由一曲《Firework》唱出自己的理想;因為受到愛情的背叛而編寫出自創曲《Set It All Free》的豪豬Ash,像是Taylor Swift一樣展現了自己潛在的才華和能力;畢業自著名音樂學院卻淪落到街頭賣藝的驕傲鼠Mike,透過《My Way》唱出自己的心聲;善良的Johnny想要遠離黑幫社會並擺脫罪惡的面具,用一顆真誠的心唱出《I'm Still Standing》來完成歌唱夢想。
一直以來都受到內向的困擾而不敢在人群面前表現自己的害羞象Meena,在大家的鼓舞下漸漸地豁然開朗。從平靜的《Hallelujah》到熱情的《Don't You Worry 'Bout A Thing》,這前後的態度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任誰也沒想到,一個膽小怕事的大象終於懂得如何展現自己的能力,唱出震撼全場的爆發力。看似「魯蛇」的無尾熊Moon雖然靈敏機靈,卻始終無法成就大事業。站在象徵自己的月亮形舞台升降機上升降,像是不停在上下波動的人生。小時候聽過的一首《Golden Slumbers》讓他與夢想邂逅;父親偉大的愛則成為了堅持的原動力。憑著對夢想的堅持和樂觀的心態,從不輕言放棄的他在經歷過人生低谷以後,終於又走出了另一個開闊的人生。
從最初的Tobey Maguire再到Andrew Russell Garfield,Spider-Man的棒子最終交到Tom Holland的手上。在這15年內大螢幕上共出現了3個版本的「Spider-Man」,可謂Marvel作品中重啓次數最頻繁的一個超級英雄電影。在兩部前作的鋪墊下,新導演Jon Watts顯然不想再次重複觀眾早已熟悉不過的老梗,因此新版「Spider-Man」中不會再出現Peter Parker被變異蜘蛛咬傷後獲得超級能力,以及Uncle Ben在一場搶劫案件中遭人殺害的故事情節。為了彌補Spider-Man之前在《Avengers》缺席的戲份、同時也讓新作能夠更快與其他系列電影的故事接軌,劇組巧妙地把故事起源先安排在《Avengers: Age of Ultron》的事件發生之後,接著再跳躍式的把新Spider-Man正式登場的時間點設定在「英雄內戰」結束之後。
Iron Man的登場絕對是《Spider-Man: Homecoming》的最大賣點。他的存在既可以銜接「英雄內戰」與「蜘蛛俠」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密切度,又可以為這部新版蜘蛛俠帶來票房效益,簡直是一舉兩得。招募Spider-Man加入戰鬥的Iron Man,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前者的人生導師,而助理Happy則變成了另一位像是父親身分般的監護人。與此同時,Iron Man和Happy的出鏡篇幅在經過巧妙地安排下,對劇情發展產生了正面的推波助瀾,讓故事的中心一直落在Spider-Man的身上,不至於另此片淪為「Iron Man」番外篇。如果說Robert John Downey Jr.的客串性演出是一個驚喜,那麼Michael Keaton的加盟演出就是一個亮點。作為Spider-Man對抗的首個敵人,Vulture首次在大螢幕上登場。在第3次重啓的Spider-Man電影中選擇了Vulture作為這次的反派人物是很有意思的安排。
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社會定位,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不應該是受迫於壓力或某種緣由而不得不這樣。「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由始至終都是貫徹這個超級英雄故事的中心思想。這句話不再只是Peter Parker對於Uncle Ben的承諾和內疚,反而已成為牢記在他心中的座右銘,鞭笞他成為一個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平民英雄。心靈成長後的Spider-Man,已經從第一層次的「對別人負責」提升至第二個層次的「對自己負責」,願意接受和面對因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負責,這樣才讓他擁有強大的力量。假如一個人需要依賴面具和戰衣才能戰鬥,那麼他或她未免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因為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更可以發掘出潛伏在體內的力量,而人類所能承受的力量可以比想像中更強韌。
無論是專業影評人還是買票入場的電影觀眾都一致給了《Baby Driver》極高的評價。連大作家Stephen King也在Tweeter上發表了這樣的評論:「I saw BABY DRIVER this afternoon with a bunch of my friends. We hollered and clapped. It’s that kind of movie. Ultimately cool」;甚至是隔壁廳也有電影上映的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也特別指名說他喜歡Edgar Wright的新作。著名影評人Stephanie Zacharek在《時代雜誌》對此片的評論是「Baby Driver is also, of course, an action thriller. Wright has orchestrated every swerve and near smashup—and one glorious foot chase—with precision, a rarity in action filmmaking these days」。類似的評語是多不勝數。
電影的第一首歌曲已經奠定了此片的特殊風格。片頭的第一宗搶劫案搭配了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的《Bellbottoms》,6分鐘內間中沒有一句對白亦沒有半分冷場,只是一味地隨著搖滾樂的前奏數著拍子,就像你我在等待紅綠燈時,跟著電台節目播放的某一首歌在車中盡情搖擺。當歌曲進入主旋律之後,一聲砰響就展開了一場刺激而有趣的追逐戲。觀眾跟著疾速的引擎聲穿梭在高速大道和各條街道之間。由始至終,音樂和劇情之間是環環相扣地同步進行。這個故事情節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Blue Song》MV,該MV的導演正是Edgar Wright本人。簡單來說,就是Edgar Wright抄襲了自己在15年前的作品,並把它延伸為一個超長的音樂錄音帶。
電影選用的第二首歌曲是《Harlem Shuffle》。導演運用了長鏡頭紀錄了Baby在打劫完以後,從老巢徒步到咖啡廳買咖啡,3分鐘的路程剛好是一首歌的時間。輕快而淘氣的旋律和Baby的步伐幾乎吻合,途中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都在做著現實中每一個平凡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做著的雜碎小事。Baby身後的塗鴉牆多少都隱藏了一些有趣的訊息。唯有擦身而過的Debora能夠讓他從音樂中暫時抽身而出。第三首歌曲《Egyptian Reggae》是犯罪集團幕後老闆在數錢和平分賊贓時奏起的輕快樂章。《Unsquare Dance》是Doc的犯罪計畫。即興創作的混音音樂《Was He Slow?》表現出了Baby的音樂天賦。The Beach Boys的迷幻小調《Let’s Go Away For Awhile》 是Baby和Debora在餐廳裏第一次面對面對話的音樂,借題發揮出少年少女情竇初開的微妙感覺。
在夕陽西下之刻,Baby站在遠處望著曾經藏有屍體的轎車被壓扁得不留痕跡——The Commodores的《Easy》是Baby對於簡單生活的一種渴望的心情投射。Baby和Debora在自動洗衣店裡談情時,兩個人的身體因為一首《Debora》而彼此靠攏,他們的雙腳在地板上敲出節拍,身後的洗衣機隨著音樂轉動,整個畫面是如此和諧和甜蜜。這首歌亦是Baby送給Debora的專屬歌曲。當劇情回到刺激的槍戰時,《Tequila》隨著子彈槍聲此起彼落,重重地敲打在每一個節拍之上,讓人看得大呼過癮。《Hocus Pocus》的每一個音符都是Baby為了逃脫警察的追捕而奔跑的腳步。《Nowhere to Run》是Buddy給予Baby的忠告。《Never, Never Gonna Give Ya Up》是Baby告訴自己不要輕言放棄的勉勵之歌。
最後,還有什麼金曲能取代Simon & Garfunkel的《Baby Driver》作為終結故事的主題曲?從民謠到情歌、從搖滾小品到重金屬音樂、由嘻哈音樂到電子樂,Edgar Wright的歌單混搭出新玩意。當然,除了這些歌曲之外,導演也透過角色之間的對白,彰顯出音樂的無所不在,甚至還有音樂對於生活的影響。像是平常沈默寡言的Baby可以跟路人聊起Dolly Parton的歌曲——導演藉此向美國鄉村音樂女王致敬。Buddy和Baby因為一首Queen的歌曲而拉近了彼此的關係。Darling不經意說出的一句「This shit is banana's」會讓人聯想起《Hollaback Girl》。或許,有人會像Debora一樣在歌曲中找尋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像Bats一樣會因為廣播電臺播放著的某一首歌而影響當日的心情。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被音樂滲透靈魂的深處。
電影跟作文一樣,是一件有系統和計劃的組合工程,如同依照藍圖來建造房屋一樣。在審題以前,須要確切地了解題目的含義,並把握住重點及中心主旨。首次指導二戰題材的Christopher Nolan,毫不不拖泥帶水地以一個英國士兵的視角揭開了電影的序幕,乾淨俐落地直奔主題。接著,劇本又以懸疑驚悚的口吻講述了這個戰爭故事,透過理性、安靜和寫實的風格呈現出不一樣的戰爭電影。《Dunkirk》目前為止在Rotten Tomatoes累積了93%的高分,在IMDb及Metacritic分別獲得8.6/10和94%高分。影評人Nick De Semlyen在《Empire》評論道:「A spare, propulsive, ever-intensifying combat thriller, Nolan's history lesson is both a rousing celebration of solidarity and the tensest beach-set film since Jaws」。Christopher Nolan憑著此片又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導演實力。
當時剛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發電機行動」結束之後發表了演說:「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電影中這段著名的演說是以口述的方式將報紙的文字換作一句台詞:「We must be careful not to assign to this deliverance the attributes of a victory. Wars are not won by evacuations (戰爭不是靠撤退取勝的)」。這番話充分地展現出英國並未在歐陸戰場上失利而垂頭喪志,反而讓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在敵愾同仇下共同擁有一顆想要戰勝敵軍的堅決之心。敦克爾克大撤退不僅僅是「miracle of deliverance」,它更展現了人類在逆境下不輕易低頭的堅毅精神。生命的價值在於奮鬥,只要奮鬥到底就能夠克服逆境,最終能夠在逆境中創造出奇蹟。這是一個永恆的道理:人才是奇蹟真正的創造者,只要堅信就會有奇蹟!
原著小說《The Shack》是2008年全美最暢銷的小說,僅靠讀者的口碑相傳,即達到銷量超過600萬本,長鋸《紐約時報》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冠軍50週。作者William Paul Young雖然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可是一直到太太勸說他為6個孩子寫下自己對上帝的看法後,他才決定寫下這一部小說。《The Shack》最初遭到26家出版社拒絕,於是他在好友的協助下,一起成立了一家出版社來出版此書,憑靠著口耳相傳使得銷量持續上揚,並翻譯成50種語言全球銷售。
《The Shack》的故事講述Mack在暑假結束以前,帶著三個孩子到山上露營。在假期快要結束的那一天,為了拯救帆船掉入湖中的大兒子和二女兒,他奮不顧身地放下手邊的工作跳入湖中。當他折返回到岸上時,卻赫然發現原本坐在營地旁邊的小女兒已不知所蹤。在經過地毯式搜索之後,警察在山間一棟小木屋裡發現了小女兒在失蹤那天的紅色洋裝染上了血跡⋯⋯這個故事是以懸疑驚悚的佈局展開,可是當您緩緩地往下一頁翻開時,就會漸漸發現故事背後的中心思想。
You love each person differently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and the uniqueness that they draw out of you. And the more you know another, the richer the colors of that relationship.
Most emotions are responses to perception-what you think is true about a given situation. If your perception is false, then your emotional response to it will be false too.
Don't forget that in the midst of all your pain and heartache, you are surrounded by beauty, the wonder of creation, art, your music and culture, the sounds of laughter and love, of whispered hopes and celebrations, of new life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conciliation and forgiveness.
近幾年推出的超級英雄電影大放異彩,上映後的票房成績居高不下,早已成為了最賣座的商業電影題材之一,受到各大電影公司重視。DC和Marvel之間的超級英雄大戰,從漫畫一路轉戰到大螢幕,如今又轉場進入小螢幕繼續競爭。由Marvel及ABC Studio聯手打造的《Agents of S.H.I.E.L.D》於2013年推出,是首部以Marvel漫畫人物為題材的電視劇。Marvel及ABC Studio其後還先後推出了《Daredevil》、《Jessica Jones》、《Luke Cage》及《Iron Fist》等劇集,更在今年和Netflix歇手打造衍生劇《The Defenders》,讓四位超級英雄以聯盟的姿態同時登場,開創了Marvel的電視劇宇宙。
「Inhumans」是Marvel繼Avengers、X-Men、Guardians of the Galaxy、Fantastic Four、Defenders之後,又一組以超級英雄為成員的聯盟。「Inhumans」又稱「異人族」可以說是介於地球人和外星人之間的超人類,起源自克里人(Kree)在數百年前於地球上進行基因改造實驗後所創造出來的種族,外貌和形態和一般地球人無異,但是能力、感官功能及平均壽命都遠遠超過人類。「異人族」居住在月球上一個叫做Attilan的城市中,由國王Black Bolt及其他皇室成員領導。在漫畫世界中,Black Bolt最早出現在《Fantastic Four》,在劇集中則被《Agents of S.H.I.E.L.D》首次提及,加強了電視宇宙的世界觀。
《Inhumans》講述人稱「狂人Maximus」因覬覦王位而發動軍事政變,被威脅迫害的幾名皇室成員倉皇地逃亡至地球,分散在夏威夷各地。Black Bolt及Medusa等人必須想法趕回Attilan奪回政權。雖然《Inhumans》本體是一部電視劇集,選擇在IMAX上映難免會讓人充滿期待,可是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有點反差,無論在服裝化妝、場面調度或畫面氛圍上都差強人意。故事情節平鋪直敘,缺乏無人意表的轉折,主線劇情具有拖沓緩慢的嫌疑,在人物角色塑造上刻劃得不夠深刻,以致久久無法產生共鳴。《TVLine》給予此劇的評價是:「Even on big screen, new ABC drama feels small」;英國《衛報》的評論則是「It feels like the Inhumans might be a victim of Marvel's post-success scramble」。
The suit is the modern gentleman's armour. The Kingsmen are the new knights.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改編自蘇格蘭漫畫家Mark Millar及Dave Gibbons於2012年所創作的暢銷漫畫作品,並由曾經執導過《Kick-Ass》的Matthew Vaughn擔任導演。加盟的演員包括奧斯卡影帝Colin Firth、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Michael Caine、演技派Samuel L. Jackson和Mark Strong、新生代Taron Egerton及Sofia Boutella等人同場演出。這部充滿英國味的特務電影最初並沒有予人太大的期望,可是在上映後卻好評如潮,在全球累計票房達到4億美元,成功擠入2015年全球高票房電影的前18名榜單之中,受到媒體、影評人和觀眾的一致認同,為這個電影世界打造出氣象一新的特務片。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是一部擁有濃厚英倫風格的間諜電影。有別於大家所熟悉的James Bond,此片真正還原了最深入民心的英國紳士形象,注重每一項細節是打造紳士形象的必備元素,就如身上必須穿上一套線條筆直而剪裁合身的西裝;雙腳穿上經典百搭的牛津鞋;手上握著精緻銳利的長柄黑傘;身上還有其他必有的單品配件如腕錶、袖扣、鋼筆、打火機、黑框眼鏡等等。富有文藝氣息的Colin Firth正好貼切地符合了英國紳士的形象,同時具有優雅睿智和低調奢華的個性。可是任誰也沒想到這個溫文儒雅的英倫紳士,也可以擺脫與動作片絕緣的命運,扮演一個耍狠起來絕不會輸給Jason Bourne的秘密特務。這種反差效果就是《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的獨特之處,在片中不時給出驚喜。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慣以英式幽默的口吻諷刺過往的特務電影以及現實生活,文字之間隱藏了冷峻的諷刺以及無奈的荒謬。這種無處不在的英式幽默正好成為片中的一大亮點,讓整個故事變得更活潑有趣,絲毫沒有半點冷場。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是:當Gazelle打開不鏽鋼鍋蓋露出裝滿麥當勞套餐的銀色餐盤時,這時的Harry仍然很得體地說:「I'll have the Big Mac, please」,這個畫面讓人看得啼笑皆非。又如那雙必須先行德國人敬禮的禮儀方式才能打開的暗器。又或是Valentine在門外擺好姿勢等待Harry走出教堂後,脫口說出那番諷刺老電影的經典對白:「It's like those old movies we both love. Now, I'm going to tell you my whole plan, and then I'm going to come up with some absurd and convoluted way to kill you, and you'll find an equally convoluted way to escape」⋯⋯一句話道出了所有老電影的套路。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最讓人看得過癮的是不過分渲染血腥的暴力鏡頭,以及一氣呵成的連續動作場面,串成一個既古典又時尚的美學視覺風格。具有前後呼應的「bar fight」就發生在同一個故事場景:Black Prince Pub。前段是Harry首次在Eggsy面前小露身手、痛宰流氓的精彩武打場面;後段是Eggsy在加入頂尖特務行列之後,致敬前輩的重演畫面。這樣的情節安排像是翻拍電影向原作致敬的一種方式——後輩在製作新作的基礎上借鑑了舊片的成功元素,從而創造出新的奇跡。另一個經典片段便是「bloody church」:反派啟動了可以讓人瘋狂的電子裝置後,教堂裡的百姓便開始互相殺戮,Harry幾乎是一敵半百把瘋狂的教徒逐個擊倒。電影利用動感十足的音樂搭配Harry俐落敏捷的身手,以惡趣味的手法弱化了血肉模糊的驚悚畫面,這場個人秀讓人拍案叫絕。
電影真正的高潮點無疑是一朵朵煙火燃爆的時刻。Merlin在緊急關頭引爆了晶片裝置。向惡勢力倒戈的高官和富人們一個接著一個被爆頭,被重重包圍的Eggsy在千鈞一髮之際獲救。原本是腦漿橫飛的恐怖畫面,瞬間被惡搞成嘉年華式的煙花效果,在《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的旋律配合下,聲音和影像互相結合而產生了一種酷到極致的化學反應,形成一幅又一幅讓人看得心花怒放的美圖,簡直是大快人心。在英國紳士Eggsy對峙嘻哈美國Valentine的最後戰役中,前者像是標槍運動員一樣拎起Gazelle的腿刀擲向後者。被刺穿身體的反派看見了鮮血淋漓害怕地往後倒下,這應驗了壞事做盡的壞蛋終究會有自食其果的下場。至於成功拯救世界的紳士特工,則擁獲公主熱情的投懷送抱,這樣的完美結局極富漫畫喜感。儘管Eggsy穿上了英國紳士制服,但是他內心裡依舊保留了小流氓的可愛模樣。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由始至終都是以最直白的方式呈現出來。透過紮實的劇情和明快的節奏,加上一點推陳出新的創意,使得此片不落俗套之餘,還富有十足的娛樂性,是名副其實的爽片。片中的音樂元素是一種對現實的調侃,幽默是一種遠離殘酷的方式。觀眾從中享受卸下沈重後的愉悅心情,從音樂和幽默中獲得一種藉慰。除此之外,此片明顯地擁有許多向經典特務電影致敬的道具和橋段,卻又不忘藉此機會一本正經地訕笑和揶揄這些舊片,並從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在關鍵時刻讓一位黃毛特務以近玩鬧的心態拯救世界,更是過癮。或許,這個世界不一定需要蝙蝠俠,卻必須擁有一位英武得體的英倫紳士,即使沒有先天的超級英雄般的特殊能力,也能夠自發性地肩負起保衛國家和他人的重任,冒著生命危險而不求回報。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為常人所不能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