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浩田

浩看電影: Fyre: The Greatest Party That Never Happened<#1118>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8-4-2017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8-4-2017 10:59 PM 编辑



《請叫我英雄:喪尸末日戰 (アイアムアヒーロー)》改編自漫畫家花澤健吾所創造的同名原著漫畫,於2009年開始連載,曾在2010至2012年之間榮獲日本漫畫大賞前十名。改編電影的故事走向幾乎是依循原著漫畫的框架,可以分成瘟疫前、瘟疫中、瘟疫後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為主人公鈴木英雄登場;電影使用了比較大的篇幅去描繪了他在事業與愛情鬱鬱不得志的窘境。第二個段落是瘟疫爆發,男主角與女主角巧合邂逅後展開兩人的逃亡之旅。第三個段落是兩人來到御殿場遇見了第2個女主角及其他幸運者後的所發生的事。

此片基本上重複了災難片或B級恐怖片普遍擁有的套路。主角通常都是一位寂寂無名的平凡人或是被社會遺棄的Loser。他通常會不明所以地遇見女主角和男主角,接著便一起跑來跑去,越過重重障礙。在上演了相互猜忌而展開爭鬥的戲碼以後,頂著光環的主角會突然展現驚人的能力,又戰勝了重重障礙,最終和女主角相依相守。在生命中最重要時刻,一個柔若無骨的宅男也會拼命地求生——那是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擁有這種本能,因此總是能在絕境中重生。劇本於片頭花了很多篇幅去描寫鈴木英雄在末日前與同事、女友之間的關係,對比他在地下室一人持槍殺死近百個行屍的舉動就是一個很大的反差。無名氏終究進化成大英雄。

故事中的鈴木英雄根現實中的花澤健吾,同樣都是漫畫家。因此,不難看出鈴木英雄是原著作家對自己的自嘲。日本漫畫是現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漫畫產量亦是世界之最。日本漫畫界平均每年都有超過百位新人出道,可想而知,與同業的競爭實在十分激烈,還得面對壓力沈重的連載工作、編輯部的壓迫、源自社會的壓力等等;職業漫畫家所承受得痛苦不比一般上班族低。原著作者透過《請叫我英雄》的前奏來雕塑主角的個性之外,另一個目的應該就是對外揭露漫畫家的困境。當動漫越來越商業化之後,從小就立志要成為漫畫家的漫畫家,可能為了迎合愈來愈扭曲的漫畫迷口味,早已放棄了最初的夢想。

電影在劇情上的編排偶爾會有拖沓的嫌疑,故事情節上也少了一點起伏和高潮。由於劇本大多數時候都著墨在鈴木英雄,以致兩個女主角淪為對劇情推進沒有太大幫助的配角,角色的塑造不夠深刻立體,所以在劇終以前始終對她們沒有產生太多印象點。原本可用來大作文章的人性和衝突等課題,卻被輕描淡寫地帶過而已。然而,《請叫我英雄》在其他方面依舊令人感到驚喜。電影劇本大致上都很忠實於漫畫,同時也進行了適當的刪減和修飾,讓劇情發展變得更合理,卻沒有偏離原來的故事主軸。適合時宜的黑色幽默起了調和作用,驅散了節奏緩慢所帶來的鬱悶。電影中的特效、化妝、音效都極具國際水準,完全不會予人粗製濫造的感覺。大量的噴血和爆頭等血腥鏡頭,讓人大呼過癮,娛樂性十足。

此片給人最大的驚喜是對行屍的新設定。在喪屍片層出不窮的年代,行屍在腦海裡的既定印象不外乎是走路緩慢、皮膚腐爛、沒有思想的吃人怪物。儘管近期也有像吸血鬼般行動自如、說話流利的行屍,可是《請叫我英雄》卻運用了創意從原來的模式中創造了有別以往的設定,創造出屬於日本電影本身的行屍。故事裡的它們會保留生前的局部記憶,然後像是患有嚴重妥瑞氏症(Tourette Disorder)的病人一樣,不由自主地重複固定的動作或是話語。例如在搭電車的上班族、點菜的侍應生、高級成衣店店員、購物狂、跳高運動員等等。這些異常的舉動顯然是一種對社會的影射,儼然成為流淌入骨裡的嚴重病態行為,即使死後變成行屍也無法擺脫。病態社會把人性吞噬了,社會依據不客觀的觀念所判斷出來的「正常」,其實也不過是另一種掩飾的病態而已。要在這繁雜的社會中生存,就應該調整好自己的生活態度,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4-2017 03: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導火新聞線

2015年播映的話題性香港電視劇《導火新聞線》由香港電視(HKTV)製作,鮮有地以新聞傳媒作電視劇題材,以其富有主題、敏感話題、社會寫實性等元素,引起觀眾的關注並獲得巨大迴響。香港網民紛紛在互聯網上討論劇情發展,更獲高登論壇票選為「2015年香港全年最佳電視劇」,收視率和人氣皆爆燈。在現時一台獨大的境況下,港劇已經漸漸被全球市場淘汰,TVB不爭氣地為了迎合大眾市場而令自己製作的港劇停滯不前。HKTV的出現總算是突破了港劇墨守成規的界線,重振了近年來十分頹廢的香港電視劇行業。展現了真實的媒體世界的《導火新聞線》,除了備受香港觀眾追捧之外,也深獲許多香港新聞工作者的讚賞,堪稱是香港電視開台以來收視最好的劇集之一。

電影版的《導火新聞線》由電視劇的原班人馬繼續打造,包括導演方俊華、編劇潘漫紅,劇中的主要演員如周家怡、楊淇、王宗繞、郭鋒都人回歸劇組,另外加入吳孟達、方健儀、何佩瑜、張建聲等演員扮演的新角色。雖然此片的卡司顯然地比大臺的兩部作品,但久病復出的吳孟達卻為電影增加可看性,也讓他獲得了香港金像獎的提名和肯定。過去一直被大臺埋沒、過檔電視台後首次擔當女主角便贏盡觀眾心的周家怡,同樣是此片的號召力之一。另外,比起變質成為飛機師愛情故事,或主角變成大配角的臥底故事,《導火新聞線》仍然延續了電視劇的風格和特點,在故事的精彩度、主題的豐富性、劇情的緊湊度、對社會的啟示等多方面的細節保持了相當高的水準。

電影版的時間點設定在電視劇的1年後。除了幾乎所有電視角色都保留了下來之外,故事實則沒有太大的連接點,因此入場的觀眾可以當作一部新電影來觀看。劇本透過阿咩的口,簡單地介紹了戲中的幾個主要角色,讓未看過劇集的觀眾先對他們有一定的認識,以及掌握故事原本的節奏,以便能更快地投入劇情;已看過電視劇的觀眾則可藉此重溫之前的故事,先簡單地暖個身,很快地抓回原有的記憶點。接著,電影隨著巴士失控地飛馳在街道上而迅速進入狀態,又以電視台員工挾持十多位工作人員、主持人、嘉賓做人質而展開故事的核心主題,同時又加入了7年前的一宗強姦殺人案作為另一條故事支線。劇本就這樣以複雜的案中案及一日的時限加強了故事的緊湊感。現在的主線和副線,及過去的支線相互配合,每條故事線環環相扣,增加了電影的精彩度。每個大大小小的角色都塑造得鮮明、立體,有助於合理性地推動劇情發展。

劇本的所有故事其實就圍繞在譚銳智身上。有趣的是,觀眾是透過方凝、樂家輝和其他《囧報》的記者一步一步地了解事情背後的真相,心態從驚訝或憤怒漸漸轉為同情。假如換個情況,作為一個低頭族和標題黨,或是對時事新聞不敏感的讀者,很可能就會成為《閃報》想要譁眾取寵的市場,任由他們埋沒良心去製造新聞或是欺騙讀者,以見血的照片和言論去迎合群眾,刺激新聞網站的點擊率和瀏覽量,卻從未對社會做出過任何實際的貢獻。智叔就像HKTV一樣,儘管再努力不斷地堅持,仍不獲頒發電視牌照,政府衹是幾句話便把事情給敷衍過去。故事發展到後期,《囧報》毅然決定放棄競爭者的窮追不捨,回到真實報導真相的初衷,又機智地利用網絡和傳媒去吸引低頭族及政治冷感的年輕人,糾正香港市民對這件事的主觀判斷,成功逆轉了整件事的發展結果,讓更多人知道挾持人質背後的原因以及對一罪兩審的關注。

根據香港法律現有「禁止一罪兩審」的規則,已獲判無罪或被定罪的人,不得就同一項罪行再次被檢控。這是一條機具爭議性的條例。2012年2月,香港法律改革委員會發表了「一罪兩審」的報告書,建議放寬一罪兩審的規則,如在例外情況下,若某人就嚴重罪行獲判無罪後,卻發現「新得而有力」的證據,或有人因作假證供或妨礙司法公正而令法庭做出無罪的裁判時,法庭便可有條件地推翻原來的裁決指示重審;有關放寬建議只適用於最高刑罪是監禁十五年的嚴重罪行而被告又獲判無罪的案件。近年發生在香港的真實案例就有前院長張建華涉嫌性侵智障院友的「康橋性侵案」。

《導火新聞線》劇組在資料搜查方面做足了功夫,也顯示出自己對時事新聞的觸覺和關心。而電影版《導火新聞線》對一案兩審的立場十分堅定和明確,加強探討媒體行業的生存價值和職業道德,並透過電影將更多的社會問題和民生課題曝光,從而提起世人對身邊事物的關注。同一時間,此片也反映出傳媒工作者在鏡頭背後,冒著生命危險去報導真相的辛勞和偉大。像是片中《囧報》記者奮命地追逐一宗突發報導、為了挖掘真相而無所畏懼地活著。另外,方凝還巧用了網絡的力量,凝聚了網民的團結精神,使用輿論迫使政府讓步,避免這演變成流血事件的架構,不僅帶出了感動,還富含一層正面意義。無論是國家領導、政府或是社黨,作為社會的一份子,都應該以人民的利益優先。政府不應該與任何機構之間有收受利益,尤其是被漠視和邊緣化的弱勢群體,在健全的社會體制下更需要受到重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4-2017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Fate of The Furious

What's it gonna be? You're gonna close your eyes on world war 3 or you're gonna saddle up and save the entire damn world.

《Fast & Furious》系列電影播映至今已橫跨了16年的時間,電影公司仍舊以每兩年推出一部新作的習慣,將「Fast & Fusious」的故事延續下來。兩年前的《Furious 7》更是獲得了不少的好評及創下了更高的電影票房,在那年暫獲了6000萬美元的美國票房和1.95億的海外票房。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要如何保持票房紀錄,或在高峰上更創新高峰,成為接捧「Furious」續集的導演要面對的一種難題,亦是一種挑戰。所幸從Justin Lin接下棒子的James Wan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從James Wan手上接下棒子的黑人導演F. Gary Gray也成功地延續了這個神話。

客觀來說,「Fast 8」的完整性很高。它很忠實於原著的主題和精神,同時很大程度地還原了系列電影原來的氛圍,電故事的走向亦緊接著前幾集的內容。總而言之,就是故事流暢、節奏明快、劇情高潮迭起;導演在電影的鏡頭畫面調度、影像剪輯、特技和音響效果方面都控制得宜。為了避免「沒有Brian就不像Fast & Furious」的疑慮,電影也悄悄地改名為《The Fate of The Furious》,為此系列展開另一段全新的旅程。至此,引退江湖的Brian和Mia已全然退出螢幕之外,劇本只透過Dom、Letty、Roman等人的幾句對白讓觀眾感受到他們其實只是存活在故事裡的另一處,可是他們的精神還是永久地保留在大家的心中。

掀開新篇章的《The Fate of The Furious》,是一個關於3個光頭猛男帶領團隊拯救世界的故事。他們分別是來自不同領域、不同民族、不同個性的Dom、Hobbs及Deckard。「Fast 8」裡的三人在短時間裡就惺惺相惜,並且建立起一種男人之間才有的兄弟情誼。接著,這三個反英雄角色的超級人類組成世界最強大的聯盟,憑藉著不死之身的能力,擊退地球表面上的其他大壞蛋。單憑這個劇本,您可能會認為「Fast 8」已多少變質成為幾位007特務組織了一隻復仇者聯盟,齊手對付想要破滅世界和平的犯罪集團。實際上,「Fast 8」仍然是綜合了塞車及犯罪題材的警匪片。只要是「Fast & Furious」的影迷都應該習慣了電影喜歡以誇張至極的套路出牌,因此不會糾結於這背後的邏輯思維。

在經過了16個年頭之後,Vin Diesel仍舊是一副Vin Diesel當年的表情;總的來說,Dom依舊是原來的那個Dom,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作為這個系列電影的註冊標誌,Dom在沒有了Brian以後更顯得重要。另外,「Fast 8」最大的意義是運用了前幾集未能有所發揮卻甚有潛能的角色,都重新納入角色列表之中,並在新腳本之下加重角色的重要性,最明顯的例子便是Hopps和Deckard。在Brian的永久缺席下,Luke Hobbs的戲份猛地大增。他加入Dom戰隊的橋段似乎在某種程度下複製了Brian當初由臥底轉為犯罪團隊一分子的情況,甚至還在Dom變節時暫時充當領導者的身分。他不再像前幾集一樣以客串性質般出現在片頭或片尾,第一次真正地與團隊由始至終奮戰到底。Hopps這個角色終於在這個系列電影中擁有更鞏固的地位。

原是「Fast 7」大壞蛋的Deckard Shaw,這集被安排由重級囚犯變成改邪歸正的好男人,瞬間成為了Hopps最投契的好幫手,還跟Dom之間迅速地產生了一種不需要言語表達就能做到相互信任的兄弟情誼。無論在角色塑造或動作場面上,Jason Statham的表現可以說是三人之中最突出和最有驚喜的。編劇首先設計了Deckard在監獄中逃獄時,憑著赤手空拳擊退獄警的打鬥場面;接著,又讓他在飛機上一個人抱著嬰兒對付十多位武裝部隊及女魔頭,讓Jason Statham終於可以大顯身手——讓人見證了他快、狠、準的武打身手。在最後勝利以後,提著小Brian凱旋歸來的Deckard,順理成章的成為Dom的新家庭成員。

另外,自警局爆炸後便失蹤的Elena被再次喚回劇情之中,只演了幾幕魚缸美人變領了便當。這個角色的作用在這集純粹是為了捏造和加強Dom變節的原因,以及「突然」為Dom傳宗接代。早已是團隊重要成員的打不死Letty、負責搞笑的Roman和精通各種高科技的Tej再次回歸團隊,充當Dom的副手和左右手,戲份旗鼓相當,已是這個系列不可或缺的必有角色。在「Fast 7」加入的角色Mr. Nobody和Ramsey雖然戲份不多,但在劇組中還是擔當了一定份量的重要角色,待遇比只有幾句對白的Owen好很多。片頭時,與Dom在古巴飆車的Rico Santos,其實早在「Fast 4」及「Fast 5」就出場過。

為了推動劇情讓《The Fate of The Furious》的故事可以繼續進行,新角色的加入是必然的。因此,導演即創造了年輕天真的Little Nobody,填充已騰空的警察角色。沒有對白的小Brian,雖然跟Vin Diesel一樣演回自己,可是他還是憑借各種可愛的臉部表情抓住了觀眾的心。曾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老戲骨Helen Mirren,她的出場能帶給觀衆驚喜。另外,劇本還增加了冷豔而邪惡的女魔頭角色——Cipher。這是Charlize Theron繼白雪公主裡的惡毒皇后,再一次使壞的奸角色。可惜的是,她跟以往出場過的「Fast」系列奸角一樣犯下了同樣的錯誤,就是與一定能化險為夷的主角們對立,甚至還過於自傲地把不應該跟Dom講的全盤計劃也洩漏出去,最終她只能像「Pokemon」裡的火箭隊一樣戴著降落傘落荒而逃。劇終前都沒有人知道Cipher想要啟動導彈的目的,她最終只淪為一個純粹有點聰明、會耍狠,卻不夠睿智和奸詐的女魔頭。

一脈相傳的《The Fate of The Furious》顯然比前幾集的場面更浩大,又不失其瘋狂而創意的風格。爆破連連的驚險場面及賽車的極速快感,都能讓人看得大呼過癮!片頭在古巴街頭上上演的火燒賽車比賽,與片尾Dom駕著名車引導彈撞向戰艦的前端其實帶有相呼應的關係。接著,在德國街頭上上演的「Wrecking Ball」、紐約街頭發生的自動駕駛車被駭而製造出來的連環車禍、紐約繁忙大道從天而降的「車雨」、在俄羅斯冰原上極速飆車、在冰天雪地中與戰艦和導彈比速度&#8943;&#8943;等等的橋段情節,看起來就像雜技演員在挑戰極限運動的一幕幕畫面,既是渲染烘托又是怵目驚心,簡直是驚喜不斷放送。儘管「Zombie Cars」是一種譁眾取寵的設計橋段,可是「自動駕駛系統」在面對複雜的道路狀況下,確實有存在著一些可以致命的安全問題。

「家庭」是「Fast & Furious」的核心價值。在過去幾集的故事內容裡,我們所看到的是Dom和Brian領導的團隊像一個大家庭,毫無血緣關係的隊友可像親人一樣團結在一起,缺一不可。少了Brian和Mia的缺席確實會考驗著這個家庭。因此,「Fast 8」象徵式地將Brian回歸這個大家庭;又似有目的地利用Dom變節的情節,再次加強了他和家人的互相扶持、相互信任的親密關係。這樣的團結就如五指緊握的拳頭,或是細繩套牢在一起的繩結,匯聚成最強大的團結力量,可以戰勝一切想要破壞他們的惡勢力。這再一次證明家人才是生命中無可被替代的重要角色。

《The Fate of The Furious》續集或是《Fast 9》依然值得讓人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4-2017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24-4-2017 10:44 AM 编辑

Fast 8的各個幕後花絮









Fast 8同樣收錄了許多可以融入劇情的音樂和歌曲,但個人最喜歡的還是這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5-2017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21-6-2017 12:07 AM 编辑



Sometimes, the thing you've been looking for your whole life is right there beside you all along.

Marvel的「Guardian of the Galaxy」會令人聯想起DC漫畫的「Suicide Squad」,同樣是由幾個囚犯組織而成的隊伍,分別在於「Guardian of the Galaxy」裡的囚犯是居住在外太空的外星人,有混血的、有藍色的、有橘色的、還有能操人類語言的動物和植物。雖然他們是宇宙中的問題人物,可是各個成員擁有十八般武藝,既有趣味又有實力,是銀河系裡最強大的隊伍之一。在這以前只執導過B級片的James Gunn,發揮了他豐富至極的想像力把這個融合了太空冒險和超級英雄的漫畫題材,也將漫威漫畫宇宙中最富特色和魅力的外星人戰隊,成功打造出一部極具強烈個人風格,並塑造出有別於一般超級英雄的另類超級英雄電影。無可否認,《Guardian of the Galaxy》已成為導演兼編劇James Gunn的個人標籤。

在贏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兩大條件下,續集當然就應運而生。戲外,《Guardian of the Galaxy Vol. 2》與《Guardian of the Galaxy》之間隔離了三年之久;戲內,續集的故事主軸卻緊接在上集的幾個月以後,也就是幾個外星人囚犯在誤打誤撞下組成了聯盟,合力打敗了上集的紫色魔王Ronan,然後一行人又再繼續了下一趟旅程。電影很快地以Starlord的團隊和章魚型妖怪的對戰拉開了序幕;Sovereign金色族人的出現,是催生這個故事的動機以及下一集「vol 3」的鋪陳,讓整個系列的劇情走向更具合理性。像是Gamora為了解救Nebula而跟Ayesha作了交換條件,又因Rocket順手牽羊地盜取了Sovereign的寶物導致團隊被追捕,最終守護隊在陰差陽錯下掉入了Ego的星球,電影正式進入故事主題。

《Guardian of the Galaxy Vol. 2》很大程度上延續了前一集的基調和風格。酷炫的電腦特技已成為這個系列的重要標誌,讓螢幕前的觀眾可以憑著雙眼就能遊歷原本只能憑空想像的浩瀚宇宙,有如身歷其境般跟著守護隊一起穿梭在銀河系中,總算滿足了人類對於太空的無窮慾望。Ego的美麗星球如同烏托邦世界,讓人大開眼界;Yondu的 Yaka Arrow隨著口哨命令在Ravagers的飛船中飛馳刺人時,它身上所發出的橘色亮光絢爛奪目;這些畫面都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中,愈來愈顯得細膩和逼真。各種外型和造型各異的外星人,同樣能讓觀眾讚嘆好萊塢團隊高超的化妝技術,使得藍屏前的故事角色看起來更具體和真實。

從大量電腦特技看來,不難發現導演本身很迷戀70或80年代的電玩遊戲,無論是道具、畫面或音效都留有那個時代的電玩遊戲,像是片頭Star-Lord手裡拿著的偵測器、「Guardian」一行人乘坐者飛船射擊圍捕Sovereign的鏡頭,連Ego的星球景色也有幾分電玩遊戲的畫面設計,讓人回味無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Sovereign兵團駕駛的戰機,像極了一群在電玩中心裡玩電玩遊戲的玩家。彷如身在高科技星球的Sovereign,駕駛著帶點復古電玩的戰機,這樣的畫面充滿了不協調的視覺感。Sovereign的戰士實際上只是一群在玩遙控器的愚昧兵士,毫無任何作戰經驗,像是影射了只會坐在電腦前面發表意見的網絡槍手。

片中的配樂、歌曲依舊是此片的重點元素。這次的片頭依舊沿用了上集的橋段,運用一首經典老歌搭配主角舞步的連貫鏡頭去拉開序幕。導演、製作班底和演員名字跟隨者輕鬆的舞步,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在屏幕的不同角落。這兩個開場片段之間的差別只在於導演把Star-Lord換成了可愛的Groot。首集的Star-Lord在潛入洞穴準備偷竊東西時,使用母親留給他的Sony卡帶隨身聽播放了Redbone的《Come and Get Your Love》;這次輪到Baby Groot趁隊友忙著打章魚時,自我陶醉地隨著Electric Light Orchestra的《Mr Blue Sky》擺動肢體。除此之外,電影裡還蒐羅了大量的懷舊金曲,讓人不禁讚嘆音樂的永生不朽。片中的歌單都是配合著劇情播奏,有助於製造氣氛,甚至是某個角色的某個心情寫照。或許這就是電影續集掛上「Vol.2」的原因。

相對於首集描述Star-Lord遇見Gamora等人後組成宇宙最強的「Guardian of the Galaxy」,續集也加入了更多的故事支線,試圖去增加觀眾對各個主要角色的熟悉度,讓他們更豐富、更有內涵。首先是浣熊Rocket,總是喜歡用高傲態度去掩飾自己的自卑,並不斷試探他人對自己的忠誠度,最後被Yondu一語道中,才開始放寬心量去接受他人,讓自己更融入團隊之中。透過Drax和Mantis的對話和互動,觀眾才知道這個喜愛開口大笑的大塊頭,原來也有心思慎密的時候;不識人間煙火的Mantis在Drax的激勵下,展現了自己最強大的一面。電影最特別之處,是將上集的兩個反派轉變成盟友,成為這個戰隊中的主力。Nebula和Gamora冰釋前嫌、重歸於好的姊妹情可說是故事的第二副線,加強了電影的主題。各個支線在整個故事佔據的比例剛剛好。

Baby Groot?無可否認它每一次出場總能把所有觀眾給逗笑,有助於緩和原本緊張的氛圍,可是它並沒有為劇情帶來太大的影響,反而像是個負責串場的跑龍套,如《Ice Age》的松鼠和《Despicable Me》的小黃兵。出場率就跟笑料百出的惡搞橋段一樣,若太刻意去重複反而會變得單調。頂著主角光環的Star-Lord自然而然就成為故事的重心。劇本著重於他那不簡單的身世之謎,並描述了他與生父Ego、養父Yandu之間截然不同的父子關係。天神般的Ego就像上流社會的權貴,外表光鮮亮麗,實際上卻是貪圖利益且迷戀權貴。流氓版的Yandu是社會底層的草根,模樣醜陋且為人粗魯,實則卻是一個忠誠之士,願意犧牲自己去保護自己所愛的人。Yandu就是《Guardian of the Galaxy Vol. 2》的最大亮點。

就某種意義來說,這幾位Guardians在遇見彼此以前,都是銀河系裡被遺棄的人,是孤獨將他們團聚在一起,成為相互扶持的家人——就跟隔壁棚上映的影片一樣,家人就是《Guardian of the Galaxy Vol. 2》的中心主題,代表著社會中最基礎的單位。這個超級英雄電影系列最與眾不同的是,Star-Lord、Gamora、Rocket、Drax、Groot等人所組成的團隊,完全是跨越了種族、血緣、性別、階級等等,並且是集合了每位成員的力量,才能產生一股巨大的力量,瓦解敵人的惡勢力。在Star-Lord心中,最真摯的親情遠比統領宇宙的慾望更重要。正是這個想法讓他在關鍵時刻清醒過來,擺脫了野心和慾望的束縛,也正是親情在危急時刻解救了他,讓他的生命可以繼續延續,繼續守護這片銀河......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hoclatecake921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5-2017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10-5-2017 03:53 PM 编辑

絕對耐聽的經典歌曲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hoclatecake921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6-2017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Wonder Woman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 not fight for themselves.

《Wonder Woman》是漫畫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超級英雄,由發明測謊儀的美國心理學家兼作家William Marston於上世紀40年代所創造。《Wonder Woman》故事的起源來自二戰時期的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當時的DC漫畫教育顧問認為漫畫作品應該儘量避免過度的暴力和軍事主義,故決定創作一個顛覆傳統的新超級英雄故事,改由能力十分強大的女性作為英雄人物,改變了戰爭英雄故事一直被男性壟斷的局面。在與妻子的合作下,William Marston把Wonder Woman的女英雄形象刻劃得更細膩、更飽滿。在漫畫面世後,這位以和平、愛和正義而戰的女英雄,成為了女性典範,在漫畫世界或是現實世界都起了巨大的影響力。

作為DC漫畫的首位女性英雄角色,她早已是英雄漫畫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英雄角色,與超人、蝙蝠俠平起平坐,完全擺脫了女性角色必須是「某超級英雄女友」的身分而存在的理由。可惜的是,當蝙蝠俠和超人的改編電影一次又一次地搬上螢幕之時,身為DC漫畫三巨頭的Wonder Woman只在1974年被改編過一部電視電影,接著電視劇在隔年開拍,令Wonder Woman這個角色大受歡迎,她的女英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四十年便一晃而過,為了迎戰Marvel宇宙電影,DC Extended Universe毅然決定將Wonder Woman這個角色搬上大螢幕。綜觀DCEU目前所推出的改編電影——由《Men of Steel》到《The Suicide Squad》,有人認為千呼萬喚始出來的《Wonder Woman》是DC電影最出色的一部。

畢竟距離上一部電視劇的年代已久,首次登上大螢幕的「Wonder Woman」需要考量到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群,因此從新開始介紹這位女性英雄的故事是必然的。在劇本經過幾次轉手後,電影公司最後大膽地把一部投資過億的電影,交給了一位已超過十年沒有獨立執導過一部完整電影的女導演Patty Jenkins。導演的上一部完整電影《Monster》讓Charlize Theron捧走美國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以及柏林影展影后等等,導演自己也被提名柏林金熊獎。憑藉著對於Wonder Woman的崇敬,再結合了自己多年的執導經驗,Patty Jenkins確實交出了一張非常不錯的成績單:首日票房達到3885萬美元,把同期上映的電影完全比了下去。這位女導演憑著女英雄的故事在世界舞台上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Patty Jenkins精準地利用Wonder Woman這個角色,讓故事以女性的視角去探討那個由男性所主宰和壟斷的社會——無論是法庭、議會或是戰場,一戰前的社會普遍存在著婦女受壓迫、剝削的不平等現象。或許這就是劇本刻意將Wonder Woman的時間背景從二戰時期提前至一戰晚期。當國家的男人都被徵兵調上戰場時,女性勞工替代了空缺的勞動力。尤其在英國,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屋簷,踏入軍事工廠、實驗室、工廠、學校等工作單位,總算嚐到有條件的自由。基於在一戰時期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自1872年就開始爭取投票權的英國婦女,終於在1918年讓年滿30歲的婦女取得投票的權利並參加國會選舉,社會藉此向前邁進了一步。

《Wonder Woman》強調了這個女英雄身上所象徵的女權主義。自小便在母系社會中成長的Diana,因為半人半神的角色設定而擁有比人類高的智商。在與世隔絕的天堂島,她對於世界的認知幾乎是來自書籍、母后以及Amazon族的傳說。這樣的生活背景也培養出Wonder Woman那純真善良、坦率直接、自立自強、勇猛好戰的個性。在離開天堂島後,新來乍到的Diana眺望著煙霾籠罩的倫敦塔橋時,就忍不住吐槽當時的世界大都市很醜陋。Diana一針見血地批判了人類的婚姻關係,又駁斥人類需要依靠手錶去告訴自己需要做什麼,跟著又嘲諷當時愛打扮的名媛淑女實則為名流社會的花瓶。Diana的性格在整個故事發展中發揮了帶領氣氛的作用;片中幽默風趣的對白明顯比以往的DC電影作品多,一改以往沈穩隱諱的一貫風格,讓電影和角色更平易近人。

從天堂島一路走到倫敦,不食人間煙火的Diana宛如是一位對未來充滿抱負和嚮往的少女,在踏入現實世界時看見了人性的複雜,始終無法了解人類世界的兩面性。善良和邪惡、勇敢與懦弱、忠義和奸佞、光明與黑暗、起源與緣滅......這些對立面之間總會存在灰色地帶,人性的矛盾始終無法從中區分開來。就像Steve在戰爭前線時告訴Diana的事實:我們無法在戰爭中拯救每一個生命,總有人需要犧牲自己。Diana的一意孤行也可被視為浩氣長存。在面對自己與身俱來的使命感之時,她無法接受這些複雜的東西,毅然地拋開了繁瑣的程序、超脫世俗的眼光,堅定不移地選擇了自己的信念。當她從殘磚破瓦中爬上階梯,熟悉的背景音樂此時響起,激起了洶湧澎湃的情緒。她毫不畏懼地衝入第一戰線,瞬間勇悍地把所有敵軍擊退。這一刻,戰場周圍的所有平民都看見了一位願意為自己奮戰的英雄。這幕戲為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Diana的見義勇為源自人類母性的本能。身在戰場上,她真正地見識到戰爭的可怕,以及這場人為災害所帶來的危害,加強了她自身的信念。另一方面,她也在這個暫時的勝利後,同時還看見了災民發自內心的微笑、鋼琴的優美旋律、夜晚中的溫暖燈火、人類的優雅舞步、男人的溫熱嘴唇,還有冰淇淋的美味......這一切東西讓她發現了凡人的最美麗的人事物。在《Superman vs Batman》便初露頭角的以色列女星Gal Gadot,在不太備受看好的情況下在自己的獨立電影中繼續扮演Wonder Woman。或許Gal Gadot在電影前半段的氣場被兩位演技派女星Robin Wright和Connie Nelson蓋過,可是隨著故事發展的推進,Gal Gadot的氣場逐漸提昇,最終爆發。這一次少了篇幅的限制,角色塑造得更加飽滿和立體,故事敘述得流暢和完整,畫面色彩也漸漸鮮豔和明亮,再加上Gal Gadot的才華、努力、特質和個人魅力,她活靈活現地演活了觀眾心目中的Wonder Woman,驚艷地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在世人面前證明了自己。

《Wonder Woman》的故事緊接著上一部DC電影《Superman vs Batman》的故事,然後再透過蝙蝠俠送來的一張照片底片,勾起了Diana的回憶,接著再慢慢細說當年。個人很喜歡這個設定,讓兩個看似沒有關聯的故事接軌,細膩地交待了Diana隱姓埋名前後的心路歷程,以及她決定重出江湖的理由。在幾乎完美無缺的女神面前,身為人類的Steve在整個故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關鍵角色,不屈不饒的他無需Diana的任何保護,能力甚至不輸於任何一位男性超級英雄。正是因為他的戰機掉入了雲霧背後的海域,在平靜的海面上泛起漣漪,才讓人發現了Amazon及天堂島的存在。Diana在天堂島裡為Steve解釋Amazon族人的習俗和使命;可是到了凡人世界,兩人的角色便立即對調,Steve成為了Diana的導遊,告訴她在人類世界中存活的法則、讓她看見凡人心中的良知和真善美;像心靈導師般教會她人生道理、引導她從黑暗中走向光明。Steve這個角色隱喻了人性最純潔的心靈,在混亂齷齪的世界中散發著人性光輝,成為Diana的信念。

人類的兩面性是同時存在的,正如Queen Hippolyta語重心長地說:「You have been my greatest love. Today you become my greatest sadness」。片中還有許多其它充滿寓意和哲理的對白及橋段設計,使得劇本具有前呼後應的效果。當Diana認為倫敦長得非常醜陋時,Steve卻覺得每個人的審美觀念都不同。Dianna最先諷刺的那隻錶卻成為了Steve遺留給她的寶貴禮物,不再是提醒Steve該做什麼的儀器,而是Diana用來紀念Steve的遺物,用來見證他們曾在一起的每分每秒。Steve最初駕著戰機掉入Diana的世界,最終又駕著飛機飛出Diana的世界外。Steve的犧牲使得這份遺憾的愛轉化為一股強大的力量,讓Diana釋放出潛在的能力,終於進化成Wonder Woman。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作為片中反派角色之一的Doctor Poison,在造型上更貼近真實世界,讓DC漫畫的傳統反派角色擺脫了滑稽誇張的形象,甚至還有一雙哀怨和悲情的雙眼。由於同是女性,Doctor Poison難免會被拿來跟Wonder Woman做比較,因此便產生了邪惡和正義的區別。同樣是走入戰場的Doctor Poison也可被稱作一位傑出的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可惜的是她站在完全對立的陣線。就跟許多女性一樣,即使Doctor Poison擁有再高的智商和能力,她依舊在男人主宰的戰場上淪為奴隸任人擺布,輔助男人們達到他們想要的目標,卻放棄了自己的目標和尊嚴。Doctor Poison其實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悲情角色,人生中不好的際遇讓她走向了人性滅亡之路。

It's about what you believe. And I believe in love. Only love will truly save the world.

1835年,住在加州外海聖尼格拉斯島上的印地安人,受到獵海獺人的侵略,不得不棄島遷移。當時只有12歲的卡拉娜為了陪伴來不及登船的弟弟而游回荒島。在弟弟被野狗群攻擊慘死後,她便獨自展開一個人的生活。她靠著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荒島上生存了18年,使用鯨魚骨造房子、用海豹筋做武器、以捕魚和採野菜維生,直到她看見一艘白人的船隻才回到內陸生活。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藍色的海豚島》裡的卡拉娜有著求生的慾望,在信念的力量下存活了下來。這又讓人想起戴晨志曾寫下的一句話:「人的信念是一件很奇特的事;它是看不見的,但它導引著一個人,走向一生前進的道路」。一件事的結果來自於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理念。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信念是對的,那麼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應該堅持不懈。若是生命中缺少了目標和信念,即使付出太大的努力,也無法得到任何收穫。人生就是因為有了信念,才得以屢次創造奇蹟。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15 收起 理由
Upgraded + 5 原创内容
choclatecake921 + 5 我很赞同
yk13 + 5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6-2017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愛上了《Wonder Woman》的片尾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6-2017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Mummy

Welcome to a new world of gods and monsters.

在面對著Walt Disney的《Star Wars》、Disney與Marvel Studio合作的Marvel電影宇宙系列電影、華納兄弟及DC聯合出品的DC拓展宇宙系列電影的雙面夾攻下,環球影業正式啟動「Dark Universal」作出反擊。早在上世紀20年代,電影公司就已經推出過「Universal Monsters」一系列鬼怪電影,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Frankenstein》、《Dracula》、《The Wolf-Man》、《The Mummy》、《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等等,都是改編自小說或舞台劇的暗黑風格電影。

「Dark Universal」基本上是「Universal Monsters」的重啓版本,預想計劃在電影業中創造另一股新勢力,藉此挑戰「正義聯盟」和「復仇者聯盟」等超級英雄電影勢力。首先,環球電影便決定從舊影庫裡尋找靈感,重拍曾經創下輝煌歷史的電影作品,包括Tom Cruise的《The Mummy》、Johnny Depp 的《The Invisible Man》、Javier Bardem的《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等等,都是以原著小說為藍本,再以經典電影作為基礎的重拍之作。《The Mummy》系列在90年代已經嘗試過一次重啟,成為Universal Monsters的代表作,並延伸出後來的兩個續集。

作為暗黑宇宙系列電影的首部作品,再次被重啟的《The Mummy》身負重任,邀請了Tom Cruise和Russell Crowe搭檔出演此片。重啟版電影在故事上做了新更動,把前面的故事歷史背景提早到更久遠的5千多年前,又把後面的故事場景設定在具有爭議性的伊拉克,再慢慢轉移到也有逾千年歷史的倫敦。在電腦特技愈來愈成熟以後,這個以木乃伊和詛咒作為素材的暗黑電影,出現了更多引人入勝和歎為觀止的特效場面,真實和立體的實際效果可以讓人擁有「be part of movie」的感官體驗。

一般上,盜墓電影的重點不在於盜,而是追尋歷史真相的過程,挖掘歷史不為人知的一面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並利用墓穴探險的劇情來渲染恐怖氛圍和製造高潮點。《The Mummy》在整體上卻少了盜墓元素,跟舊作比較起來更是存有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影片一開始的爆破、追逐和槍戰場面所佔據的篇幅不短,因此很容易讓人產生進錯影棚的錯覺,跟預期中的故事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給人感覺就是可有可無的伏筆。當土樓在空襲後倒塌而露出一個深洞時,劇情才開始漸入佳境,可是節奏有少許鬆散,主題訊息愈來愈多而變得雜亂,恐怖氛圍在Ahmanet吸取人類精力而回復人形後滿滿停止。

Tom Cruise雖然很努力表現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伴隨多年的偶像形象。電影男女主角Nick Morton和Jenny Halsey之間的互動應該是推進劇情發展的關鍵之一,可惜他們之間的合作卻無法擦出火花,導致後來男主角為了拯救女主角而犧牲自己兩次的編排欠缺了說服力。以Cross Over姿態出現在劇中的Dr. Henry Jekyll,對劇情沒有太多實際作用,總是缺席在重要情節中,卻很符合「Dark Universal」想要塑造的暗黑角色形象。在各種條件下,Sofia Boutella所飾演的Ahmanet成為片中的亮點,是整個故事塑造得最飽滿又最豐富的角色,牽引著故事的發展和觀眾的情緒。她身上所散發的個人魅力完全蓋過了Annabelle Frances。

研究歷史離不開史料,包括實物史料及文獻史料,是研究歷史最基礎的東西。堪稱曠世奇觀的兵馬俑是歷史學家研究秦始皇陵的實物史料文物,木乃伊則是研究古埃及歷史的特殊史跡遺存,在科學上擁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披著神祕面紗的古埃及文化也為文學界孕育了許多想法和靈感。木乃伊象徵了古埃及人對生命和死亡的慾望,也是追求永生不朽的渴望,展現出人性貪婪的一面。片中的Ahmanet又展現了人類對於權力或權勢的強烈慾望,導致了人性良知的泯滅,終將為有秩序的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17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Seal = Sia?
Coldplayers = Coldplay?
Baboon 5 = Maroon 5?
No Trout = No Doubt?
Piranha = Rihanna?

Sing

Don't let the fears stop you from doing the things you love.

《Sing》像是一部動畫版的歌舞片,以熱鬧的歌唱和舞蹈貫穿整部電影,處處充滿著歡樂和正面的態度。Matthew McConaughey、Reese Witherspoon、Scarlett Johansson、Seth MacFarlane、Taron Egerton、John C. Reilly等人加盟演出,組成了一個華麗的配音演員陣容,讓人期待萬分。非唱家班出身的演員們開金嗓,各個藉此證明了自己的歌唱天份和實力,獲得觀眾的熱烈掌聲。僅管此片的劇情發展依舊圍繞在傳統動畫片的舊有模式,卻在各種個性鮮明和形象生動的動物角色的帶動下顯得格外有趣,節奏明快為電影增加了許多輕鬆的氣氛,單是Miss Crawly這隻蜥蜴就已經非常好笑了。脈絡清晰而真誠的故事背後充滿了這個世界最需要的正能量。

不同於Disney童話故事裡「邊唱、邊說、邊跳」的情節設定,《Sing》的設定是各種動物在台上台下彩排和表演時所唱的歌曲,可是歌單都有經過仔細篩選,用以反映角色的個性和當下的心情。像是為了現實而放棄歌唱夢想的家庭「豬」婦Rosita,既是歌唱家亦是建築師,藉由一曲《Firework》唱出自己的理想;因為受到愛情的背叛而編寫出自創曲《Set It All Free》的豪豬Ash,像是Taylor Swift一樣展現了自己潛在的才華和能力;畢業自著名音樂學院卻淪落到街頭賣藝的驕傲鼠Mike,透過《My Way》唱出自己的心聲;善良的Johnny想要遠離黑幫社會並擺脫罪惡的面具,用一顆真誠的心唱出《I'm Still Standing》來完成歌唱夢想。

一直以來都受到內向的困擾而不敢在人群面前表現自己的害羞象Meena,在大家的鼓舞下漸漸地豁然開朗。從平靜的《Hallelujah》到熱情的《Don't You Worry 'Bout A Thing》,這前後的態度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任誰也沒想到,一個膽小怕事的大象終於懂得如何展現自己的能力,唱出震撼全場的爆發力。看似「魯蛇」的無尾熊Moon雖然靈敏機靈,卻始終無法成就大事業。站在象徵自己的月亮形舞台升降機上升降,像是不停在上下波動的人生。小時候聽過的一首《Golden Slumbers》讓他與夢想邂逅;父親偉大的愛則成為了堅持的原動力。憑著對夢想的堅持和樂觀的心態,從不輕言放棄的他在經歷過人生低谷以後,終於又走出了另一個開闊的人生。

無論是Moon、Rosita、Ash、Mike、Johny還是Meena,這些角色的原型都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市井小人物,因此才能很快地讓觀眾產生共鳴。這群人都迫於現實而向生活妥協,成為了街道邊擦肩而過的路人。獎金其實並非他們參加歌唱比賽的主要目的,而是想要透過一個舞台展現自己的才華,藉此改變原來生活中的自己,從而向其他人證實自己的能力和存在感才是他們最迫切渴望的東西。《Sing》借用了現實世界時下最流行的真人選秀節目,說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社會問題。人不應該輕易地以外型和樣貌來斷定一個人的能力,就像無法改變外型的Rosita和Johny,依然是具備了才華和實力的歌手。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好運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只要擁有一顆積極和樂觀的心,就能充分地發揮潛能來獲得財富、健康、成功和快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17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11-4-2017 03:04 PM
導火新聞線

2015年播映的話題性香港電視劇《導火新聞線》由香港電視(HKTV)製作,鮮有地以新聞傳媒作電視劇題材,以其富有主題、敏感話題、社會寫實性等元素,引起觀眾的關注並獲得巨大迴響。香港網民紛紛在互 ...

根據香港法律現有"「禁止一罪兩審」", 这是很多实行英美法系(Common Law)的国家如马来西亚的现有法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17 0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fish_pg 发表于 21-6-2017 11:24 PM
根據香港法律現有"「禁止一罪兩審」", 这是很多实行英美法系(Common Law)的国家如马来西亚的现有法规。

是英聯邦國家嗎?
謝謝解答,我對法律這一塊不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17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pider-Man: Homecoming

If you're nothing without the suit, then you shouldn't have it.

2002年上映的《Spider-Man》在票房和評價上都獲得相當大的成功,全球累計票房達到8.21億美元,順勢成為當年的世界電影票房季軍,也衍生出兩部續集電影。2012年,電影公司決定重啓「蜘蛛俠」系列電影,推出了《The Amazing Spider-Man》,可惜評價皆差強人意,票房結果不如預期好,電影公司只好取消了所有續集的計畫。當Marvel電影宇宙系列電影一部接著一部上映,並且取得空前絕後的成功之時,Sony電影公司在局勢所迫下,終於決定與Marvel工作室攜手合作,讓Spider-Man加盟原本就應該屬於他的隊伍Avengers,率先在2016年上映的《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現身,令人驚喜不已。接著,Sony和Marvel繼續致力於製作全新系列的Spider-Man電影。

從最初的Tobey Maguire再到Andrew Russell Garfield,Spider-Man的棒子最終交到Tom Holland的手上。在這15年內大螢幕上共出現了3個版本的「Spider-Man」,可謂Marvel作品中重啓次數最頻繁的一個超級英雄電影。在兩部前作的鋪墊下,新導演Jon Watts顯然不想再次重複觀眾早已熟悉不過的老梗,因此新版「Spider-Man」中不會再出現Peter Parker被變異蜘蛛咬傷後獲得超級能力,以及Uncle Ben在一場搶劫案件中遭人殺害的故事情節。為了彌補Spider-Man之前在《Avengers》缺席的戲份、同時也讓新作能夠更快與其他系列電影的故事接軌,劇組巧妙地把故事起源先安排在《Avengers: Age of Ultron》的事件發生之後,接著再跳躍式的把新Spider-Man正式登場的時間點設定在「英雄內戰」結束之後。

重啓的《Spider-Man: Homecoming》為自己的風格重新定位,將這個平民超級英雄打造成了一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英雄故事,先是像是一部校園青春電影,然後再逐漸轉變成少年在身理和心理上的成長故事。無論在年齡、外型和角色塑造上,Tom Holland扮演的新版Spider-Man很有說服力,似乎也更接近原著漫畫形象。他在整部電影中的演出表現很不俗,既成功演繹了一個面對青少年問題的少男,也詮釋出了一個少年蛻變成英雄的心理轉變。繼幾年前的《The Impossible》以後,Tom Holland又交出了另一個好成績,這個小演員可說是前途無量。只是指導過兩部小品電影的Jon Watts是幕後功臣,在某個程度上成功拍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Spider-Man: Homecoming》或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太大的驚喜,可是就整體而言還是拍出了一部很用心的作品,故事發展流暢而且有邏輯性。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偏向忠實於漫畫原著的故事情節,還有隱藏了許多向原著漫畫和電影前作致敬的小細節,又在某些設定增添了新穎的想法設計來製造一點新鮮感。就如鋼鐵俠盔甲般的蜘蛛俠新戰衣;Spider-Man的初戀對象換成了Liz;Aunt May從一個老阿姨變成了一個辣嬸;反派角色Adrian Toomes也更趨向現實和人性化。這一次,Spider-Man回歸Avengers聯盟的決定,令蜘蛛俠的故事開啟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片頭,Peter Parker利用手機自拍自己參與英雄內戰的實況,也讓觀眾能夠以另一個角度去重溫這個戰役的「實況場面」,從而塑造出這個年輕蜘蛛俠的活潑和好動性格。這個個性是牽引整個故事發展的關鍵。

Iron Man的登場絕對是《Spider-Man: Homecoming》的最大賣點。他的存在既可以銜接「英雄內戰」與「蜘蛛俠」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密切度,又可以為這部新版蜘蛛俠帶來票房效益,簡直是一舉兩得。招募Spider-Man加入戰鬥的Iron Man,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前者的人生導師,而助理Happy則變成了另一位像是父親身分般的監護人。與此同時,Iron Man和Happy的出鏡篇幅在經過巧妙地安排下,對劇情發展產生了正面的推波助瀾,讓故事的中心一直落在Spider-Man的身上,不至於另此片淪為「Iron Man」番外篇。如果說Robert John Downey Jr.的客串性演出是一個驚喜,那麼Michael Keaton的加盟演出就是一個亮點。作為Spider-Man對抗的首個敵人,Vulture首次在大螢幕上登場。在第3次重啓的Spider-Man電影中選擇了Vulture作為這次的反派人物是很有意思的安排。

眾所周知,Michael Keaton最廣為人知的電影角色便是DC的超級英雄蝙蝠俠。2014年回歸好萊塢出演當年的最佳影片《Birdman》,他也憑此片在各大影展中獲獎無數,唯與奧斯卡獎擦肩而過。從「Batman」到「Birdman」,再到現在的「Vulture」,Michael Keaton似乎和有飛翼的電影角色扯上了很深一層的關係。《Birdman》真是他的最佳寫照,在戲內戲外的身分不斷重疊,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和話題性。Michael Keaton在此片的演出很到位、也很搶眼。草根出身的Adrian Toomes在社會邊緣掙扎生存之後依舊失去了一切,這樣的打擊導致他轉變為反派角色的理由,確實可以讓人理解和同情。這比上一次重啟版的超級反派Electro,更容易產生共鳴感。導演Jon Watts的初衷就是要將Adrian Toomes變身的Vulture塑造成一個不同於漫威電影宇宙裡的其他反派,一切從簡由人性出發,讓一群平凡的人成為超級反派,與平凡的超級英雄相互抗衡。

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社會定位,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不應該是受迫於壓力或某種緣由而不得不這樣。「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由始至終都是貫徹這個超級英雄故事的中心思想。這句話不再只是Peter Parker對於Uncle Ben的承諾和內疚,反而已成為牢記在他心中的座右銘,鞭笞他成為一個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平民英雄。心靈成長後的Spider-Man,已經從第一層次的「對別人負責」提升至第二個層次的「對自己負責」,願意接受和面對因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負責,這樣才讓他擁有強大的力量。假如一個人需要依賴面具和戰衣才能戰鬥,那麼他或她未免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因為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更可以發掘出潛伏在體內的力量,而人類所能承受的力量可以比想像中更強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7-2017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Baby Driver

He had an accident when he was a kid. Still has a hum in the drum. Plays music to drown it out. And that's what makes him the best.

一個簡單乏味而毫無新意的故事或許是製作一部電影的致命點。然而,只要您懂得將缺點巧妙地轉為優點,索然無味的故事也可以變得妙趣橫生。其實電影的隱喻愈是淺顯直接——即使只是簡單的場景設計和人物角色,愈是能直抵人心。從《Shaun of the Dead》、《Hot Fuzz》到《The World's End》,英國導演Edgar Wright在「Three Flavours Cornetto trilogy」中讓世人看見了他獨樹一幟的指導風格。儘管這位導演在講故事方面沒有太多高深莫測的哲理,他卻能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語調、不同的風格完成不一樣的作品,為觀眾帶來純粹的歡樂、快感和新奇。Edgar Wright的名字在電影界裡已成為了佳作的標記之一。

《Baby Driver》本來就是一個很典型平庸的犯罪電影,劇情講述一個張著娃娃臉的年輕人,擁有飆車的天賦而被犯罪集團僱用作車手。他因為小時候發生車禍意外而患有耳鳴,須要依靠電子樂來輔助轉移注意力。當他在街邊遇到心儀的女生以後,愛情使他萌生了抽身而退的想法。然而,在犯罪集團的威懾下,他只能在幹最後一次交易,才能回到愛情身邊。這樣的故事其實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甚至還有重複的性質。可是,《Baby Driver》依舊超越了許多同類型的電影,上映至今仍是好評如潮,分別在IMDb電影網站中累積獲得了8.3/10的分數、在Metacritic獲得86%的評分,同時還在Rotten Tomatoes獲得了94%高分,晉身高分電影之列。

無論是專業影評人還是買票入場的電影觀眾都一致給了《Baby Driver》極高的評價。連大作家Stephen King也在Tweeter上發表了這樣的評論:「I saw BABY DRIVER this afternoon with a bunch of my friends. We hollered and clapped. It’s that kind of movie. Ultimately cool」;甚至是隔壁廳也有電影上映的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也特別指名說他喜歡Edgar Wright的新作。著名影評人Stephanie Zacharek在《時代雜誌》對此片的評論是「Baby Driver is also, of course, an action thriller. Wright has orchestrated every swerve and near smashup—and one glorious foot chase—with precision, a rarity in action filmmaking these days」。類似的評語是多不勝數。

是什麼因素讓《Baby Driver》在票房和口碑上名利雙收?原因真的有很多,其一是導演的個人風格,即是早已成為Edgar Wright註冊商標的英式幽默和視覺系影像風格。導演的作品以喜劇著稱,英式腔調的黑色幽默往往有別於好萊塢式的低俗喜劇。各種奇思妙想會製造出許多突發奇來的意外驚喜,讓平庸的故事能夠從創新的思路中脫穎而出。快速的特寫鏡頭剪接可謂是導演的另一個招牌標誌。特寫鏡頭搭配音效可以製造出緊湊、快速、焦慮的氣氛,在導演處理的影像中,這些特點又可以變為幽默感,增加更多的笑點和效果。作為一部飆車電影,此片不乏許多特寫鏡頭,藉以表現出猛踩油門的急速和刺激。一個簡單的故事在融合了音樂、犯罪、塞車、動作、冒險、愛情、暴力等等元素,就這樣產生了最棒的化學反應!

其二是演員和角色。《Baby Driver》的故事主要圍繞在兩位新生代演員Ansel Elgort及Lily James的身上。雖然兩人在戲外的實際年齡相差大約5歲,可是兩人站在一起的畫面沒有違和感,並且還擦出了火花。電影另一個大賣點是兩位影帝Kevin Spacey和Jamie Foxx,以及視帝Jon Hamm的同場飆戲。演慣了狡詐總統的Kevin Spacey,這次飾演幕後大老闆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在電影前段發揮了演技派影星的效應;在中段出場的Jamie Foxx,把神經質的盜竊老手Bats演得入木三分,他的咄咄逼人和瘋狂舉動是為劇情製造刺激感的源動力;以帥哥紳士造型出場的Buddy在Darling的壯烈犧牲後,他的個性突然來個180度轉變——從紳士變成了瘋漢,Jon Hamm的演技大爆發,撐起了整部電影的後段。簡單的人物架構更能凸顯角色的個性、形象和特點,從而使得故事更生動和豐富。

其三是音樂。音樂是整部電影的靈魂,幾乎佔據了此片的大多數。有別於音樂在傳統電影的地位,《Baby Driver》的音樂不是輔助故事往前推進的工具,反而是喧賓奪主地成為這部非歌舞片的主軸。30多首歌曲串聯成一首交響曲,歌聲和鼓聲此起彼落,而且交替不斷。劇情完全依照歌單的次序展開和發展,故事的節奏是按照電子樂的節拍進行著,故事的情緒也是透過歌曲和歌詞來詮釋。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像《Baby Driver》一樣,讓音樂和劇情從頭到尾都緊密地交扣在一起,每一個動作都精密地點擊在每一個節拍上,就像一位歌手在舞台上挑戰高難度的歌曲時,他所唱出的每個音都能達到最完美的音準上;即興演唱的旋律也可以渲染在座的每一位觀眾,令人忍不住隨著音樂搖擺身體,熱情的音符使人血脈賁張。

電影的第一首歌曲已經奠定了此片的特殊風格。片頭的第一宗搶劫案搭配了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的《Bellbottoms》,6分鐘內間中沒有一句對白亦沒有半分冷場,只是一味地隨著搖滾樂的前奏數著拍子,就像你我在等待紅綠燈時,跟著電台節目播放的某一首歌在車中盡情搖擺。當歌曲進入主旋律之後,一聲砰響就展開了一場刺激而有趣的追逐戲。觀眾跟著疾速的引擎聲穿梭在高速大道和各條街道之間。由始至終,音樂和劇情之間是環環相扣地同步進行。這個故事情節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Blue Song》MV,該MV的導演正是Edgar Wright本人。簡單來說,就是Edgar Wright抄襲了自己在15年前的作品,並把它延伸為一個超長的音樂錄音帶。

電影選用的第二首歌曲是《Harlem Shuffle》。導演運用了長鏡頭紀錄了Baby在打劫完以後,從老巢徒步到咖啡廳買咖啡,3分鐘的路程剛好是一首歌的時間。輕快而淘氣的旋律和Baby的步伐幾乎吻合,途中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都在做著現實中每一個平凡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做著的雜碎小事。Baby身後的塗鴉牆多少都隱藏了一些有趣的訊息。唯有擦身而過的Debora能夠讓他從音樂中暫時抽身而出。第三首歌曲《Egyptian Reggae》是犯罪集團幕後老闆在數錢和平分賊贓時奏起的輕快樂章。《Unsquare Dance》是Doc的犯罪計畫。即興創作的混音音樂《Was He Slow?》表現出了Baby的音樂天賦。The Beach Boys的迷幻小調《Let’s Go Away For Awhile》 是Baby和Debora在餐廳裏第一次面對面對話的音樂,借題發揮出少年少女情竇初開的微妙感覺。

在夕陽西下之刻,Baby站在遠處望著曾經藏有屍體的轎車被壓扁得不留痕跡——The Commodores的《Easy》是Baby對於簡單生活的一種渴望的心情投射。Baby和Debora在自動洗衣店裡談情時,兩個人的身體因為一首《Debora》而彼此靠攏,他們的雙腳在地板上敲出節拍,身後的洗衣機隨著音樂轉動,整個畫面是如此和諧和甜蜜。這首歌亦是Baby送給Debora的專屬歌曲。當劇情回到刺激的槍戰時,《Tequila》隨著子彈槍聲此起彼落,重重地敲打在每一個節拍之上,讓人看得大呼過癮。《Hocus Pocus》的每一個音符都是Baby為了逃脫警察的追捕而奔跑的腳步。《Nowhere to Run》是Buddy給予Baby的忠告。《Never, Never Gonna Give Ya Up》是Baby告訴自己不要輕言放棄的勉勵之歌。

最後,還有什麼金曲能取代Simon & Garfunkel的《Baby Driver》作為終結故事的主題曲?從民謠到情歌、從搖滾小品到重金屬音樂、由嘻哈音樂到電子樂,Edgar Wright的歌單混搭出新玩意。當然,除了這些歌曲之外,導演也透過角色之間的對白,彰顯出音樂的無所不在,甚至還有音樂對於生活的影響。像是平常沈默寡言的Baby可以跟路人聊起Dolly Parton的歌曲——導演藉此向美國鄉村音樂女王致敬。Buddy和Baby因為一首Queen的歌曲而拉近了彼此的關係。Darling不經意說出的一句「This shit is banana's」會讓人聯想起《Hollaback Girl》。或許,有人會像Debora一樣在歌曲中找尋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像Bats一樣會因為廣播電臺播放著的某一首歌而影響當日的心情。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被音樂滲透靈魂的深處。

《Baby Driver》裡的每一首歌曲其實就是Baby的iPod裡所播放的音樂。當電影開場以後,我們便成為了Baby的那雙「耳朵」,和他一起聽著同一首歌曲,真切地聆聽他隱藏在這首歌背後的情緒。讓Baby因為意外而造成耳鳴症狀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安排:除了他終日戴上耳機聽iPod的理由變得純粹之外,也直接加強了音樂對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正因為聽覺障礙的關係,他與失聰的養父反而更能夠用心去感受震動的音樂,同時更能夠用心去跟對方作溝通。儘管聽力沒有任何障礙,一般人通常會較易欣賞一個滔滔不絕的說話高手,也忽略了懂得聆聽的人。傾聽是一種尊重,也是在溝通交流中的智慧。心與心之間的溝通需要彼此的誠意,真誠的態度才能換取他人的真心。否則,沒有人願意把心敞開給一個不懂得尊重的人。

當您認為這個故事終究會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尾收場時,導演偏偏不依照傳統飆車電影的套路,在臨門一腳遇到埋伏已久的警察圍捕。在所有壞人都陸續慘死以後,Baby也坦然面對了司法的制裁,為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有人說:「寧願做一個做好事的壞蛋,也不願做一個無法做半件壞事的好人」。因為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所以瑕疵反而成為了另一種美。Baby曾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夠載著自己心愛的人到一個沒有終點的目的地,可是那個幻想中的夢境卻是黑白的&#8943;&#8943;因為大多數的夢都是黑白的。當同樣的場景發生在Baby出獄後的現實中,我們赫然發現這個現實的重逢才是充滿色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7-2017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25-7-2017 11:17 PM 编辑

《Baby Driver》部分歌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7-2017 1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Dunkirk

Hope is weapon. Survival is victory.

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發生在法國東北部邊境的敦克爾克海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亦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性撤退行動。在一戰戰敗的德國,自希特勒主政後非但不理會凡爾賽條約,反而積極整軍經武。1939年,德軍在希特勒的帶領下閃電進攻波蘭,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兩大巨頭——英國和法國先後對德國選戰,並以聯軍的姿態歇手對抗德國。1940年5月,銳不可當的德軍繞過法國引以為傲的馬其諾防線,取道比利時再進攻法國北部,將40萬英法聯軍逼退至敦克爾克海灘,準備一舉殲滅。正當英法聯軍遭到圍困的時刻,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擬定「發電機行動」撤退計畫,決定將一批軍隊撤回英國。這個撤退計畫共動員了800多艘各式民用船隻,將英國部隊接駁上船、逃離出敦克爾克。

「發電機行動」最初並不順利。德軍為了阻止英法聯軍撤退,派出了戰鬥機不停轟炸敦克爾克地區。與此同時,負責運載部隊撤離出的英國皇家海軍船艦無法靠近敦克爾克海灘淺灘,只能靠淺談登陸艇來回接駁,首日成功撤離近3萬人,隔日卻只撤出7千人左右。根據英國海軍評估,在天氣惡劣及德軍不斷轟炸的條件下,要將30多萬人安全撤離需要30至49天的時間。因此,英國才緊急向民間徵集遊艇、貨船和漁船等航行到敦克爾克,同時動用了空軍和海軍作戰部隊全力護航,場面十分壯觀。直至6月4日,為期九天的大撤退成功把34萬官兵撤退至英國,為日後的戰略反攻保留了一批軍力。敦克爾克大撤退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戰略,更在撤退的過程中展現出堅強不屈的堅定意志,在英國歷史上極具意義。

電影跟作文一樣,是一件有系統和計劃的組合工程,如同依照藍圖來建造房屋一樣。在審題以前,須要確切地了解題目的含義,並把握住重點及中心主旨。首次指導二戰題材的Christopher Nolan,毫不不拖泥帶水地以一個英國士兵的視角揭開了電影的序幕,乾淨俐落地直奔主題。接著,劇本又以懸疑驚悚的口吻講述了這個戰爭故事,透過理性、安靜和寫實的風格呈現出不一樣的戰爭電影。《Dunkirk》目前為止在Rotten Tomatoes累積了93%的高分,在IMDb及Metacritic分別獲得8.6/10和94%高分。影評人Nick De Semlyen在《Empire》評論道:「A spare, propulsive, ever-intensifying combat thriller, Nolan's history lesson is both a rousing celebration of solidarity and the tensest beach-set film since Jaws」。Christopher Nolan憑著此片又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導演實力。

《Dunkirk》甫開場就直接進入了故事的主題,配樂可謂是幕後最大的功臣,讓此片錦上添花。電影利用一個英國士兵在逃跑的腳步聲,和配樂大師Hans Zimmer的懷錶時鐘滴答聲交織而成第一篇樂章,成功營造了緊張而焦慮的氛圍。將時鐘的滴答聲放進了配樂中,藉此製造出分秒必爭的戰爭之中,生死存亡其實是一種時間倒數的壓迫。Hans Zimmer此次放棄了氣勢磅礴的音樂,改用了相對比較內斂而強烈的節奏,幫助製造出箭在弦上的恐懼心境以及一觸即發的恐怖情境——音樂那份強大的渲染力代替了對白,使觀眾看得精神緊繃且不安。坐在IMax影院裡更能深切地感受到逼真的槍擊聲和屏息聲,音效非常棒!《Dunkirk》的另一個特點是電影的拍攝技術:採用了IMAX攝影機拍攝了75%的片段,呈現出宏偉壯觀的大規模戰爭場面和視覺效果;剩下的25%則是使用70mm或65mm大型膠片拍攝,讓這部史詩片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創作的紀錄。

慣用非線性敘事手法來講故事的Christopher Nolan,在電影中就以關鍵性的字幕提示這個劇本將會分成三條故事線,分別為「The Mole/1 week」、「The Sea/1 Day」及「The Air/1 Hour」。這三條支線以陸地、海洋、空中三個場景和三個主要角色同時進行,卻以畫面影像不斷交錯更迭。「敦克爾克大撤退行動」其實就是此片的主角,圍繞它的這三條支線是塑造主角個性和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The Mole」、「The Sea」及「The Air」最終又在故事尾聲抓住時機,於同一個時間點交接重疊,讓原本平面的故事產生更多的變化和模式,並讓平敘直述的故事在場景不停轉換的時刻,增加更多段落之間的緊湊感和緊密性。除此之外,觀眾也可以從Tommy的視角看見英法聯軍被圍困在海灘時四面楚歌的境地;從Mr Dawson這樣一個英國人民的視角看見海面上多次發生的敵軍突襲和英軍跳海求生的情況;從空軍Farrier的觀點看到蓄勢待發的空中決戰,以及俯視看見驅逐艦被一一擊沈、英法聯軍繼續被圍困在海岸邊被轟炸的慘況。

不用太多對白和言語,一部電影、幾幕畫面讓我們可以從海、陸、空三個場景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背後的人性善惡。在沒有太刻意塑造每一個角色的前提下,觀眾或許無法理解這些角色背後的故事和思維,卻真切地表現出在殘酷的戰爭中沒有真正的個人英雄,而是各位掙扎生存的無名氏;就如導演無需放入血肉四濺和子彈橫飛的鏡頭去渲染戰爭的可怖。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的戰爭都是歌頌軍隊的強大和士兵的勇敢。像是Farrier、Mr Dawson和Commander Bolton這些具有愛國情操、不避斧鉞的忠臣烈士雖然大有人在,可是更多是像Tommy、Alex、Gibson、顫抖的無名士兵。在炮火連天之時,有人因為害怕死亡的威脅而四處逃跑、有人因為受到炸彈的攻擊而情緒崩潰、有人因為持續的殺人和被殺而變得麻木不仁。Tommy、Alex和Gibson的舉止行為看似膽小和自私,其實這都是戰爭發生時的人之常情,至少他們內心仍舊存有一絲善念,在危急關頭都會捨身救人。

據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和英國分別有大約五萬人和十萬人做了逃兵。這些逃兵有的返鄉匿藏起來,有的偏離正軌投入黑市,有的長期生存在戰爭的痛苦之中。曾為逃兵發聲的人認為,士兵在戰爭期間終日受到死亡的威脅,基本生活條件極差以及十分缺乏睡眠,在身心上都遭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對明日的命運感到恐慌。站在最前線的軍人,比平常人面對更多的死亡、經歷過更殘酷的現實世界,因此在每一次開戰攻擊時都更加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另一邊廂,被英國政府徵召而參與「發電機行動」的平民百姓,乘搭著各自的遊艇、貨船和漁船等共800多艘民船,冒著生命危險游到英吉利海峽的對岸,前往戰爭最前線營救受困多時的軍兵。在近代的戰爭歷史中,一般百姓通常很難有機會可以做出貢獻。然而,百姓在這一次的救援行動中成功拯救了無數個生命。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之下,完成了一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史無前例的救援大行動感動人心之餘,還激勵了所有英國人民,更為日後的戰爭帶來了轉機。

當時剛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發電機行動」結束之後發表了演說:「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電影中這段著名的演說是以口述的方式將報紙的文字換作一句台詞:「We must be careful not to assign to this deliverance the attributes of a victory. Wars are not won by evacuations (戰爭不是靠撤退取勝的)」。這番話充分地展現出英國並未在歐陸戰場上失利而垂頭喪志,反而讓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在敵愾同仇下共同擁有一顆想要戰勝敵軍的堅決之心。敦克爾克大撤退不僅僅是「miracle of deliverance」,它更展現了人類在逆境下不輕易低頭的堅毅精神。生命的價值在於奮鬥,只要奮鬥到底就能夠克服逆境,最終能夠在逆境中創造出奇蹟。這是一個永恆的道理:人才是奇蹟真正的創造者,只要堅信就會有奇蹟!

评分

参与人数 3人气 +15 收起 理由
teachew + 5 精品文章
夜猫饭团 + 5 谢谢分享
choclatecake921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8-2017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13-8-2017 09:37 PM 编辑



Zemletryasenie / &#1381;&#1408;&#1391;&#1408;&#1377;&#1399;&#1377;&#1408;&#1386; / The Earthquake / 亞美尼亞大地震

To be alone is a disaster. And we are together.

《Earthquake (亞美尼亞大地震)》由曾經執導過《The Guardians (守護者聯盟)》及其他科幻動作片的亞美尼亞導演Sarik Andreasyan操刀。年僅30出頭的他目前是俄羅斯電影票房排名前三高的導演,還曾與加拿大電影公司合作拍過電影。這一次,擅長特效和場面調度的導演不打英雄牌,改以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災難片上場。亞美尼亞和俄羅斯合資拍攝《Earthquake》,代表亞美尼亞角逐201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可是最終卻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以不符合選送標準而取消資格。

1988年12月底,亞美尼亞共和國剛和亞塞拜然的戰爭剛剛敲響。同年12月7日,在當地時間11時41分,境內又發生了6.9級的大地震。這場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等於1945年廣島原子彈的十倍,把兩座城市列寧納坎和斯皮塔克化為廢墟,造成經濟損失約100億盧布。全市有超過80%的建築物被摧毀,80多個村莊從地表上從此消失,死亡人數多達100,000人,受災人數高達100萬人。這場戰爭是蘇聯歷史上最大規模接受國際援助的一次災難事件。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亞美尼亞隨後正式獨立。

相對而言,亞美尼亞的《Earthquake》在劇情編排上沒有好萊塢式災難片的慣有格式,選取一個角色或一個家庭作為這個故事的重心,反而是選擇了簡單地勾勒出幾位主要人物。這場毀滅性的大地震在片中只發生了6分鐘左右,就像發生於現實中的天災可以在一瞬間摧毀眼前所熟悉的一切。天崩地裂之後的世界會變成怎樣?這是故事著重描繪的重點,將劇情切分成災後的四日,接著再平實地敘述出人們在受到嚴重創傷以後的生活。片中的畫面幾乎都是儘量還原了真實的歷史場景,包括躺在瓦礫殘骸之中的屍體和穿梭在人群中的蘇聯大兵。

雖然導演試圖利用來自不同階層的角色的各個角度,以多線敘述的方式去敘述一場世紀大災難,可惜無法掌握好結構的緊密性,以致故事變得有點鬆散,偶爾還會脫序。過於單薄的角色背景無法讓人在短時間內熟悉這些人物在災前的內心世界,因而不會對他們在災後的經歷產生太大的期待。或許這就是現實。人們往往在經歷過大劫難以後,才開始學會珍惜家人和自己的生命。值得關注的是,在毀天滅地的地震停止之後,有些人會自發性地加入救援行動——不管是倖存者還是來自其他城市,甚至來自外國的救援人員,都參與了救援的工作,將發自內心的關懷付諸於行動。

人禍通常是人為疏忽而造成的傷害和損失。火山爆發、洪水泛濫、旱災、海嘯、地震&#8943;&#8943;這些天災卻往往是凡人所無法避免的災害。即使人類不斷地研發出高科技產品,可是我們始終不能跳脫自然的規律,包括自然的災害和死亡;甚至還有人對天災詮釋成天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在毫無預警下就爆發的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尤其渺小。好在上天在創造人類的時候,賦予了我們思考力和意志力。因此,我們才會對大自然心存敬畏,隨時傾聽大自然對我們的忠告,即時作出反省和思考。因此,我們才會在危急關頭本能地逃生,從心底迸發出對生命延續的渴望。即使房屋全部倒塌了,人類頑強的意志力還是使我們站了起來,就像火車站的大鐘一樣繼續跟著生命走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8-2017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Shack

When you focus on pain, you lose sight of me.

原著小說《The Shack》是2008年全美最暢銷的小說,僅靠讀者的口碑相傳,即達到銷量超過600萬本,長鋸《紐約時報》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冠軍50週。作者William Paul Young雖然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可是一直到太太勸說他為6個孩子寫下自己對上帝的看法後,他才決定寫下這一部小說。《The Shack》最初遭到26家出版社拒絕,於是他在好友的協助下,一起成立了一家出版社來出版此書,憑靠著口耳相傳使得銷量持續上揚,並翻譯成50種語言全球銷售。

《The Shack》的故事講述Mack在暑假結束以前,帶著三個孩子到山上露營。在假期快要結束的那一天,為了拯救帆船掉入湖中的大兒子和二女兒,他奮不顧身地放下手邊的工作跳入湖中。當他折返回到岸上時,卻赫然發現原本坐在營地旁邊的小女兒已不知所蹤。在經過地毯式搜索之後,警察在山間一棟小木屋裡發現了小女兒在失蹤那天的紅色洋裝染上了血跡&#8943;&#8943;這個故事是以懸疑驚悚的佈局展開,可是當您緩緩地往下一頁翻開時,就會漸漸發現故事背後的中心思想。

曾經好幾度想要放棄閱讀這本書,甚至還以自己的角度對它進行了審判,是強迫症作祟令自己繼續完成了閱讀,放下了成見以後,才驚覺這本書的好看。失蹤案只是這本書的幌子。讀者從來無法得知誰是連環兇手,也不知道所有事情的真相,因為《The Shack》想要帶給讀者的訊息遠遠超過了這些瑣碎的事情,為讀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九年之後,改編自小說的同名電影《The Shack》上映,反而會勾起人的好奇心。事實上,《The Shack》很忠於原著,在弱化了懸疑的情節之餘,反而加重了心靈療癒的這一塊。

具有神學濃厚色彩的《The Shack》因為顛覆了傳統信仰的觀念:上帝以黑人婦女的形象現身於平凡人眼前,而耶穌和聖靈分別以木匠及亞裔女子的形象同時出現在上帝左右。他們就像在我們身邊一直眷顧著我們,問題的關鍵取決於您相不相信他們的存在。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上帝、耶穌和聖靈是信徒中的神明,在這個故事中卻成為一種信仰的精神代表。當這些象徵性的信仰變成了具體而真實的個體,相信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敢相信這是事實,故三位一體的神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You love each person differently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and the uniqueness that they draw out of you. And the more you know another, the richer the colors of that relationship.

當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信任,他們之間就會建立起一座可以溝通的橋樑。因此,上帝便開始對Mack進行心靈治療。要治療跟不治之症一樣的心疾就必須根治,因此「小屋」這個曾經的兇案現場便成為了心靈之旅的起步點。在三神一位的協助下,這間早已成為陰影的小屋,反而變成一間充滿溫暖、氣氛和諧的家,一個看似天堂的地方。在Mack選擇相信三神一位的存在時,耶穌引導他走進一個山洞裡,「智慧」在那裏等待他的到來,接著便開始了一些盤問。

Most emotions are responses to perception-what you think is true about a given situation. If your perception is false, then your emotional response to it will be false too.

Mack與「智慧」之間的對話可以說是全片最精彩的劇情。「智慧」要他坐在公正的椅子上對上帝進行審判,對善與惡作出判決,對人類的自私行為作辯解,並一針見血地挖出他的傷疤。跟上帝的方式不同,「智慧」非但沒有循循善誘,「審判」更是顯得咄咄逼人,卻是當頭捧喝敲醒了他。人類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對的,當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立場時,誤解便會引致衝突和紛爭。人們總是在遭遇到苦難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批判上帝,把人世間的禍害、戰爭、罪惡等責任都歸咎於上帝。

這樣的行為是否還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公平?難道我們只會怨天尤人,不付出任何努力就渴望他人的救贖?真正的公平應該是走出自己的成見,嘗試以他人的視角去分析整件事,接著才理性地作出回應。Mack在痛苦的抉擇中總算領悟了一切。然而,上帝給予他最大的考驗是寬恕敵人、放下仇恨。仇恨是一種對自己內心的折磨,長久之後會矇蔽自己的雙眼,把自己永久的孤立在光明無法接觸的陰霾之中。這很艱難,就如化身成父親的上帝所說的,可是唯有學習原諒,才可以從綑綁中釋放自己,也才能從深淵中找到曙光救贖自己。

凡人常責怪上天為何讓自己遭受苦難,卻忘了讓自己身陷囹圄的其實是自己。無論是眷戀過去還是害怕回憶過去,學會放下都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決定,也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必修課。當人們懂得活在當下,既可珍惜過去,也可好好把握現在,讓自己面對現實的未來。根據作者,故事中的「The Shack」是我們隱藏秘密以及痛苦的地方,愈是盲目逃避愈是容易迷失。黑影的另一邊就是光明。在被掩蓋的虛假外表崩塌之前,我們需要回到那裡尋找痛苦的根源,這樣才能找到方法癒合傷口,讓自己重新站立起來。在生活的低潮之中,信仰可以為我們帶來期盼和幫助,讓我們一起度過難關。

Don't forget that in the midst of all your pain and heartache, you are surrounded by beauty, the wonder of creation, art, your music and culture, the sounds of laughter and love, of whispered hopes and celebrations, of new life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conciliation and forgiveness.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hoclatecake921 + 5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9-2017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Inhumans, A Marvel TV Series

近幾年推出的超級英雄電影大放異彩,上映後的票房成績居高不下,早已成為了最賣座的商業電影題材之一,受到各大電影公司重視。DC和Marvel之間的超級英雄大戰,從漫畫一路轉戰到大螢幕,如今又轉場進入小螢幕繼續競爭。由Marvel及ABC Studio聯手打造的《Agents of S.H.I.E.L.D》於2013年推出,是首部以Marvel漫畫人物為題材的電視劇。Marvel及ABC Studio其後還先後推出了《Daredevil》、《Jessica Jones》、《Luke Cage》及《Iron Fist》等劇集,更在今年和Netflix歇手打造衍生劇《The Defenders》,讓四位超級英雄以聯盟的姿態同時登場,開創了Marvel的電視劇宇宙。

「Inhumans」是Marvel繼Avengers、X-Men、Guardians of the Galaxy、Fantastic Four、Defenders之後,又一組以超級英雄為成員的聯盟。「Inhumans」又稱「異人族」可以說是介於地球人和外星人之間的超人類,起源自克里人(Kree)在數百年前於地球上進行基因改造實驗後所創造出來的種族,外貌和形態和一般地球人無異,但是能力、感官功能及平均壽命都遠遠超過人類。「異人族」居住在月球上一個叫做Attilan的城市中,由國王Black Bolt及其他皇室成員領導。在漫畫世界中,Black Bolt最早出現在《Fantastic Four》,在劇集中則被《Agents of S.H.I.E.L.D》首次提及,加強了電視宇宙的世界觀。

很多觀眾在入場以前都完全不曉得《Inhumans》其實是一部美劇,因此在劇終出字幕時都顯得不知所措,帶著滿滿的迷惑離場。《Inhumans》是IMAX首次投資的影視劇集,首兩集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並將這部影視作品的第一集和第二集搬上了IMAX影院盛大放映,因此更能呈現出氣勢磅礴及莫辨楮葉的觀賞和視聽體驗,創下了史無前例的歷史紀錄。在相隔4週後的9月底,ABC電臺將會接著播映剩下的集數。《Inhumans》首兩集的故事主要用作交待整個故事背景和人物角色的關係。為了確保Marvel影視宇宙的完整,這部劇集的故事設定儘量忠於原著,甚至在創作對白方面也很用心,以期能夠和其他Marvel的影視作品作連結。

《Inhumans》講述人稱「狂人Maximus」因覬覦王位而發動軍事政變,被威脅迫害的幾名皇室成員倉皇地逃亡至地球,分散在夏威夷各地。Black Bolt及Medusa等人必須想法趕回Attilan奪回政權。雖然《Inhumans》本體是一部電視劇集,選擇在IMAX上映難免會讓人充滿期待,可是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有點反差,無論在服裝化妝、場面調度或畫面氛圍上都差強人意。故事情節平鋪直敘,缺乏無人意表的轉折,主線劇情具有拖沓緩慢的嫌疑,在人物角色塑造上刻劃得不夠深刻,以致久久無法產生共鳴。《TVLine》給予此劇的評價是:「Even on big screen, new ABC drama feels small」;英國《衛報》的評論則是「It feels like the Inhumans might be a victim of Marvel's post-success scramble」。

異人族是在一連串的基因改造研究中被創造出來的超人類族群。他們企圖被利用作為強大的軍隊抵禦敵人,最後又被他們給遺棄在地球表面上。儘管擁有更多的能力,他們仍是需要逃避人類的追殺而不斷遷徙——從最初的北大西洋到喜馬拉雅山,最後遷移到月球的藍區。異人族的處境就像X-Men;在人類的世界中,他們並沒有因為與身俱來的強大能力而獲得權利,甚至被地球上的人類視為暴徒,最終淪為凡人的階下囚。在異人族的王國中,人民毫無選擇地接受國家制度被分化成不同的階級,皇室成員之間也在明爭暗鬥。如此看來,人類、超人類和超級英雄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反而會產生其他社會問題。雖然我們心中都需要超級英雄,但現實世界真的能容許超級英雄存在嗎?

《Inhumans》或許有些差強人意,可是犯有強迫症的自己還是會堅持到底,繼續看接下來的6集&#8943;&#89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9-2017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The suit is the modern gentleman's armour. The Kingsmen are the new knights.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改編自蘇格蘭漫畫家Mark Millar及Dave Gibbons於2012年所創作的暢銷漫畫作品,並由曾經執導過《Kick-Ass》的Matthew Vaughn擔任導演。加盟的演員包括奧斯卡影帝Colin Firth、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Michael Caine、演技派Samuel L. Jackson和Mark Strong、新生代Taron Egerton及Sofia Boutella等人同場演出。這部充滿英國味的特務電影最初並沒有予人太大的期望,可是在上映後卻好評如潮,在全球累計票房達到4億美元,成功擠入2015年全球高票房電影的前18名榜單之中,受到媒體、影評人和觀眾的一致認同,為這個電影世界打造出氣象一新的特務片。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是一部擁有濃厚英倫風格的間諜電影。有別於大家所熟悉的James Bond,此片真正還原了最深入民心的英國紳士形象,注重每一項細節是打造紳士形象的必備元素,就如身上必須穿上一套線條筆直而剪裁合身的西裝;雙腳穿上經典百搭的牛津鞋;手上握著精緻銳利的長柄黑傘;身上還有其他必有的單品配件如腕錶、袖扣、鋼筆、打火機、黑框眼鏡等等。富有文藝氣息的Colin Firth正好貼切地符合了英國紳士的形象,同時具有優雅睿智和低調奢華的個性。可是任誰也沒想到這個溫文儒雅的英倫紳士,也可以擺脫與動作片絕緣的命運,扮演一個耍狠起來絕不會輸給Jason Bourne的秘密特務。這種反差效果就是《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的獨特之處,在片中不時給出驚喜。

真正的特務並非都像James Bond一樣高調,反而是一位低調隱居在街道上某家高級裁縫店裡的縫紉師。「Kingsman」更不像僱用James Bond的MI6,是英國政府對外的情報機構,反而只是自發性民間諜報組織,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行動極為低調而幾乎不留痕跡,因此不易被政府機構和反派人物發現。片中每一位人物角色的個性擁有各自的特質,卻又帶點不完美。像是自恃過高的Harry Hart因一時疏忽而導致一名同僚犧牲;小流氓Eggsy加入特務訓練班的最初原因是想要擺脫潦倒生活,而非拯救世界;平日道貌岸然的導師Merlin也會有慌張的時候;老奸巨猾的Arthur卻輸給了黃毛小子的小伎倆;唯恐天下不亂卻又害怕血腥暴力的大反派Valentine。這些擁有矛盾和缺點的個性,反而讓他們變得更真實。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慣以英式幽默的口吻諷刺過往的特務電影以及現實生活,文字之間隱藏了冷峻的諷刺以及無奈的荒謬。這種無處不在的英式幽默正好成為片中的一大亮點,讓整個故事變得更活潑有趣,絲毫沒有半點冷場。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是:當Gazelle打開不鏽鋼鍋蓋露出裝滿麥當勞套餐的銀色餐盤時,這時的Harry仍然很得體地說:「I'll have the Big Mac, please」,這個畫面讓人看得啼笑皆非。又如那雙必須先行德國人敬禮的禮儀方式才能打開的暗器。又或是Valentine在門外擺好姿勢等待Harry走出教堂後,脫口說出那番諷刺老電影的經典對白:「It's like those old movies we both love. Now, I'm going to tell you my whole plan, and then I'm going to come up with some absurd and convoluted way to kill you, and you'll find an equally convoluted way to escape」&#8943;&#8943;一句話道出了所有老電影的套路。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最讓人看得過癮的是不過分渲染血腥的暴力鏡頭,以及一氣呵成的連續動作場面,串成一個既古典又時尚的美學視覺風格。具有前後呼應的「bar fight」就發生在同一個故事場景:Black Prince Pub。前段是Harry首次在Eggsy面前小露身手、痛宰流氓的精彩武打場面;後段是Eggsy在加入頂尖特務行列之後,致敬前輩的重演畫面。這樣的情節安排像是翻拍電影向原作致敬的一種方式——後輩在製作新作的基礎上借鑑了舊片的成功元素,從而創造出新的奇跡。另一個經典片段便是「bloody church」:反派啟動了可以讓人瘋狂的電子裝置後,教堂裡的百姓便開始互相殺戮,Harry幾乎是一敵半百把瘋狂的教徒逐個擊倒。電影利用動感十足的音樂搭配Harry俐落敏捷的身手,以惡趣味的手法弱化了血肉模糊的驚悚畫面,這場個人秀讓人拍案叫絕。

電影真正的高潮點無疑是一朵朵煙火燃爆的時刻。Merlin在緊急關頭引爆了晶片裝置。向惡勢力倒戈的高官和富人們一個接著一個被爆頭,被重重包圍的Eggsy在千鈞一髮之際獲救。原本是腦漿橫飛的恐怖畫面,瞬間被惡搞成嘉年華式的煙花效果,在《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的旋律配合下,聲音和影像互相結合而產生了一種酷到極致的化學反應,形成一幅又一幅讓人看得心花怒放的美圖,簡直是大快人心。在英國紳士Eggsy對峙嘻哈美國Valentine的最後戰役中,前者像是標槍運動員一樣拎起Gazelle的腿刀擲向後者。被刺穿身體的反派看見了鮮血淋漓害怕地往後倒下,這應驗了壞事做盡的壞蛋終究會有自食其果的下場。至於成功拯救世界的紳士特工,則擁獲公主熱情的投懷送抱,這樣的完美結局極富漫畫喜感。儘管Eggsy穿上了英國紳士制服,但是他內心裡依舊保留了小流氓的可愛模樣。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由始至終都是以最直白的方式呈現出來。透過紮實的劇情和明快的節奏,加上一點推陳出新的創意,使得此片不落俗套之餘,還富有十足的娛樂性,是名副其實的爽片。片中的音樂元素是一種對現實的調侃,幽默是一種遠離殘酷的方式。觀眾從中享受卸下沈重後的愉悅心情,從音樂和幽默中獲得一種藉慰。除此之外,此片明顯地擁有許多向經典特務電影致敬的道具和橋段,卻又不忘藉此機會一本正經地訕笑和揶揄這些舊片,並從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在關鍵時刻讓一位黃毛特務以近玩鬧的心態拯救世界,更是過癮。或許,這個世界不一定需要蝙蝠俠,卻必須擁有一位英武得體的英倫紳士,即使沒有先天的超級英雄般的特殊能力,也能夠自發性地肩負起保衛國家和他人的重任,冒著生命危險而不求回報。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為常人所不能為之人。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絕對值得讓人期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影音娱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11-2024 05:28 PM , Processed in 0.158646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