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太公钓鱼"--姜子牙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生于山东省的沿海地区,自幼聪慧。据说,他还能预测世界上将要发生的大事。
当时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纣"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皇帝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国各朝代都为他建立了神庙,而道家也传说他升天成仙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嘉靖皇帝与道教
在中国明朝(1368-1644年)的历代皇帝中,有一个是最信奉道教的,这就是嘉靖皇帝。由于他非常宠信一些道士,使得道教在明朝非常兴盛。嘉靖皇帝一即位,就参加道教的各种活动,对国家大事毫不关心。他迷信鬼神,一心渴望能长生不老,所以就请来许多道士,尽管有不少大臣劝说他,但是都被他革职、打入大牢、甚至杀死。 嘉靖皇帝最爱好的三样东西就是:能长生不老的丹药、能驱使鬼神的秘方以及能呼风唤雨的咒术。
在他当皇帝的几十年里,他把皇宫变成了一个整天举行修炼的场所,一个进行提炼丹药的实验室。他还学习古代宋朝的一位皇帝,给他的父母都追授了很长的道家名字,而他自己同样有一个长达几十个字的道家称呼。他的这些行为,使得后世的历史中把他称为"道士皇帝"。据历史考证,他恰恰是被道术所害。由于过度地修炼道术,他吃了大量的丹药,而这些丹药都含有大量的铅,他最后是中毒而死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政治的杰出人物--崔 浩
崔浩(公元?-450年)字伯渊,中国 山东人,出身于著名的贵族家庭。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信徒,曾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中国宗教历史上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
他曾经在当时的朝廷做过很高的官吏--司徒(相当于宰相),长期得到皇帝的信任,能够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当时中国北方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他博览经史,善于书法,而且精通道家的阴阳术数。
北魏明元帝时,崔浩从北魏游牧民族初入中原的情况出发,劝阻了迁都南下的计划。他又为当时的朝廷--北魏建立了册立太子制度。他三次力排众议,主张对外出击,攻陷了当时周边的几个少数民族的部族和国家,解除了这些周边国家对自己国家的军事威胁,有利于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崔浩更是一位狂热的道教信徒,他拜当时最有名的道教大师寇谦之为师。当时中国的佛、道二教斗争非常激烈,于是控制朝政的崔浩极力鼓动皇帝打击佛教,对于当时皇帝诛废佛教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这对佛教来说是一场灾难。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地区的女神--妈祖
妈祖是道教女神中最著名之一。因为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不同,中国民间所尊奉的女神也相应地因地区而异,对于妈祖的崇拜,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 妈祖是一位真实的人物,本名林默,公元960年出生于中国南方省福建的一个海岛上,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地方官。林默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长大后能预测各种事情。
一次,他的父亲和兄弟们出海办事,她在梦中预测到他们要遇上风暴,并对他们进行解救,由于母亲把她从梦中叫醒,结果一位兄长遇难了。此后她名声渐大,并在海上解救渔民,被人们称为神女。 她27岁时被台风卷走。为了纪念她,人们开始为她建立神庙,加以神化,并逐渐扩展到中国的沿海地区。
历代朝廷也对她不断加封,最终成为天后,受到政府的最高祭祀。再后来,人们还赋予她保佑妇女生育的功能。
直到今天,对于妈祖的崇拜还是中国沿海地区以及香港、台湾甚至东南亚等地盛行的一种社会现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起义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张 角
张角是中国东汉时期(约公元2世纪)人,早期道教派别太平道的创始人。他与两个兄弟张宝、张梁三人都信奉道教。
东汉末年他们兄弟三人创立了太平道这一组织,主要受《太平经》的影响,加上早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化为自己的教义,广泛向信徒们宣传。太平道的教义宣称在天上有鬼神监视人们的行为,并根据人们行为的善恶来增加或减少他们的寿命,要求人们多行善事,少做坏事。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张角的太平道发展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教徒人数达到了几十万。而张角就以教主的身份来布道,据历史记载,他布道的方式主要是以给人治病来扩大影响。张角还自称"大贤良师",把自己看成大众的先觉者。他把全国信徒按照地区,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方",共设三十六方,各方首领称"渠帅",在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当时社会腐败,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所以张角就顺势而起,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黄巾大起义。在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也就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真派最早的七位代表人物--北七真
北七真是道教派别全真派最早的七位代表人物,也就是全真派的创立者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他们后来被尊为北方全真教的祖师,而且每个人都开创了新的全真教支派。
这七个人就是:
马钰(1123-1183年)号丹阳,开创了"遇仙派",著作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璨》等;
谭处端(1123-1185年)号长真,开创了"南无派",著作有《水云集》;
刘处玄(1147-1203)号长生,开创了"随山派",著作有《仙乐集》、《至真语录》等;
丘处机(1148-1227)号长春,是北七真里最有名的一位人物,开创了"龙门派",著作有《 溪集》、《大丹直指》等;
王处一(1142-1217)号玉阳,开创了"嵛山派",著作有《云光集》;
郝大通(1140-1212)号太古,开创了"华山派",著作有《太古集》;
孙不二(1119-1182),是一位女性,也是马钰的妻子,她开创了"清净派",著作有《不二元君法语》等。
这七位人物在当时都享有崇高的威望,1269年皇帝分别御封他们为真人。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12-8-2006 12:1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
王重阳1112年生于陕西省咸阳,他的家庭在当地非常富有,年轻时有良好的条件来读书和练习武艺。16 岁时,他所在的地区被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人的王朝"金"国所占领。1132年他参加文官考试,由于得罪了考官没有获得成功。王重阳的武艺十分高强,于是又去参加武官考试,结果考中。正是由于这一点,后来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武侠小说中,都把王重阳描绘成一位武艺高强的道士。在道教中,通常把自己教派的创始人称为祖师爷,所以全真教就尊王重阳为自己的祖师爷。
当时统治他们的少数民族"金"王朝对汉族人采取民族歧视政策。所以考中的王重阳仅仅被任命担任一个很小的职位,负责在当地征收酒税。而王重阳才华出众,又胸怀大志,于是辞去了官职,到陕西省南部的终南山隐居。在终南山,他整天酗酒,自暴自弃,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也曾有人劝他信仰佛教,但他觉得对自己很不适合。
对王重阳来说,公元1159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刻,他在一个叫甘河的地方遇到了一位神仙。这位神仙教给了他一些道术,从此他就一心修炼,甚至抛弃了家庭,把妻子和孩子都托付给他的岳父照顾,而自己一个人到终南山修行。他还在那里挖了一个墓穴,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活死人墓",他就在墓里修炼,希望获得新的生命,三年之后,他从里面走出来,并把墓填平,创立了"全真教",后来他的弟子们就在这儿建立了道观。 王重阳历经千辛万苦,不断努力,终于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全真教"的势力也越来越庞大。他有七位比较有名的弟子,被后人称为"全真七子",其中有的还得到了当时皇帝的尊重和优待。
有关王重阳和他的徒弟们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民间传说和通俗文学的主题之一。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就有很多故事是以他们为题材的,而且这些作品不止一次地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或电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 陵
张陵(34-156年)生于今天中国东部的江苏省,早年博览群书,并曾在政府为官。后来他辞去官职,隐居到江西省龙虎山开始修道。顺帝(126-144年)时,他带领一批弟子隐居到四川省大邑县的鹤鸣山;公元141年他107岁时,作道书24篇,并自称是"太清玄元",同时用符水和咒法给人治病。由于他在招收门徒和给人治病时,要求信徒交纳五斗米作为酬谢,所以他的教派就被人称为"五斗米道"。
张陵先后设立24个教区,每个教区的首领称"治头",负责具体事务。而他自己则为天师,掌管全教"教务"。在给人治病时,按照该教的教规教仪,规定有病的人要进行自我反省,闭门思过,如有过错,就要通过修路或修桥来补过,然后采用一些符水和咒法治病。
在宗教典籍方面,张陵主要以《道德经》为主。 张陵的五斗米道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崇拜对象,也没有完备的信仰系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的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年)是今江苏南京人,去世后被尊为贞白先生。他是道教历史上重要的代表,对道教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深得皇室的宠信,被任命为高官,专门负责宫廷子弟的文化学习和教育。 后来陶弘景辞去官职隐居,跟随道教大师游学,并学会了符图经法。他广泛游历了许多名山,试图寻访仙药。当时的皇帝对他非常欣赏,多次派人礼聘他做官都被他回绝。但他却经常为朝廷大事出谋划策,被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源于"老庄",并受到葛洪道教思想的影响,同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他主张儒、佛、道三家合流。他还擅长书法,在医药、历算、地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另外,他在整理古籍《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吸收魏晋间药物学的新成就,写成《本草经集注》七卷,里面所载药物共有730种,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外著有《真诰》,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早的幽默家--东方朔
东方朔(前154-前93年),字曼倩,出生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是中国早期的道教信徒之一。他一生的行为和思想都反映了当时道教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据说他是当时最博学的人,经常给别人讲述一些奇闻逸事,很多人都对他非常佩服。他既刻苦钻研儒家的经术,又博览群书,而且性情诙谐,应对敏捷,被后人看成是中国最早的幽默家。他还博得当时皇帝的欣赏,被任命为皇帝身边的大臣,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
在一些记载中,都说他的行为不羁,例如:他经常在饭后把吃剩下来的肉拿去弄脏衣服;他还用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钱娶少女,但是过不久就更换别的女人等。因此他的同事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是"无品文人",称他为"狂人"。实际上他也经常对皇帝的行为进行评论和劝阻。有一次,皇帝准备建造宫殿,他就劝阻说:皇帝您如此奢侈,如果想让老百姓都做到勤俭节约,认真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创造财富,这不是太难了么?这样当面责备皇帝也确实很有勇气。
他曾经创作了《非有先生论》和《答客难》两篇文章,其中充满了诙谐讽刺,很能代表他的个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的编篡者--孙思邈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之一,被后世尊奉为"药王"。同时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很大,后来甚至被尊为神仙,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孙思邈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中国古代的唐朝(618-907年)政权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刘安
刘安(约公元前179─前122年)是古代中国著名的道教信徒,出身于汉王朝的皇室贵族,喜欢交际。由于他为人慷慨大方,所以笼络了很多人才,被皇帝封为高爵位,后又晋升为"淮南王"。不久,由于谋反暴露,他被迫自杀。
据说刘安喜爱读书鼓琴,做官时候为当地百姓做了一些好事,他还招揽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纂《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该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著作,其中《内篇》有21篇,《外篇》33篇,《内篇》流传至今。
另外,人们还传说刘安不是自杀而死的,而是他长期修炼丹药,终于获得了成功。一天他吃下丹药,其中一些散落在地,被他家里的鸡、狗吃了,结果刘安和他的鸡狗一起都飞到天上成了神仙,所以中国有句成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8-2006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教职人员的服饰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它宗教一样有许多"威仪"。威仪是为教徒提供规范的礼仪程序和行为准则。《道藏》(分类法)十二类之第七类,便是"威仪类"。道教威仪,内容丰富,如:斋仪,醮仪、忏仪、住观威仪,行止威仪、服饰威仪、人食仪、沐浴威仪,等等,我们介绍道教教职人员--道士的服饰,实际上便是介绍道教服饰威仪。
道士服饰,在道教早期无有定制。到了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对南方道教进行了总结和改革,他在整理道教经籍的同时,编着了道教斋戒仪范类道经百余卷,并立道服之号: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幡。此后,逐渐增修,至南北朝末,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仪法。据《道书援神契》载:"老子徒之服,不与俗移。"要求道士不能着世俗讨新式样的服饰,应保持古制。值得指出的是,道教服饰虽源于本土服饰,但作为宗教,必然结合本教信仰需要,加以补充和改造,赋予其独特的宗教内涵。
道士的服饰,可分为道服、道巾、道冠、鞋袜等几个部分。
一、道 服
现在道士所穿的道服主要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等几种。
1、道褂:分大褂、中褂两种。大褂,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大襟,长及踝部;右腋有二根飘带(以示飘飘欲仙之意);蓝色或青色。中褂与大褂式样相似,只是衣之长短及袖之宽窄有所不同,其颜色亦为蓝色或青色。
道教徒服色尚青、蓝色。这是继承传统文化中五方、五行、五色以及道教"贵生"思想演化而形成的。在五方五行五色中,东方属木青色,为青阳之气;东方主生,在四季中主春,春天万物生发;东方也是道教信仰中的"十洲三岛"之所,是道教徒向往的理想境地。据闵一得《清规玄妙》载:"凡全真服式,唯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之喻言,隐藏全真性命双修之义也。"所以,道教眼色尚青。蓝色,是大海和天空的自然色,《庄子》曰:"天之苍苍正气也。"因此,道教服色又尚蓝色。
2、道袍:或称"得罗"("得"读作"朵"音),与大褂相似,所不同者,即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大襟,长及踝处;服色亦为青、蓝色。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3、戒衣:袖宽二尺四寸,袖长随身,黄色。为道士受戒时所穿之道服。其服色为黄色,寓意深刻。其一、黄色属土,土为五行(土、金、水、木、火)之尊,万物之本。戒衣采用黄色,即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其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本姓公孙,名轩辕,即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见《史记》)。在道教徒心目中,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访道、修道、成道者,是后世道教尊崇的至尊天神。白远古以来,人们便以黄为尊,以黄为荣。而全真道士受戒后始成为合格道士,受戒时身着黄色戒衣,法黄帝修道、成道之远大志向蕴含其中。
4、法衣:又称"天仙洞衣",指做斋醮法事时"高功"所穿的法服和举行宗教大典时"方丈"所穿的法服。法衣,对襟,长及踝处,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封等。方丈在举行宗教大典时所穿的法衣为紫色,究其缘由,主要是源于太上道祖(老子)骑青牛出关时"紫气东来"之典故,以紫色为最吉祥之色。道教尊方丈为"入天教主",故能着此紫色法服。唐宋以来帝王亦以紫色法服赐予名道高真。
5、花衣:称"班衣",其式样与法衣相似。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们较法服简洁一些,举行大型宗教活动(如传戒仪典、罗天大醮)时,经师穿用。平常经师上殿诵经或做一般道场穿用的,多为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的"经衣"。式样与花衣相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8-2006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道巾
道士所戴的帽子称为"巾",共有九种,"道巾"是道士所戴帽子的总称。据清代全真龙门派道士闵一得《清规玄妙》记载:"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巾皆为元色布缎所置。盖元为天,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元,元机于道,以元色顶于首,尊道也。"自清末到现在,其道巾颜色未变,面流行的九巾名及巾品已有变化。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而"包巾"不在"九巾"之列。下面介绍当代道士常戴的几种道巾,
1、混元巾:又称"冠巾"。以黑缯糊成硬沿圆帽,帽坝有洞。多 为蓄发的全真派道士戴用。巾名"混元",喻混元无极大道;头顶之寓尊道也。
2、庄子巾 :或称"南华巾"(盖庄子为南华真人)。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前正中有"帽正",玉制,方形。其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检查道巾是否戴正,最主要的是寓意即为人要正直,处世宜守中。正如《老子》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一字巾 :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宽约l寸,长依头围大小而定;带子两端用木质或玉质雕成扣子衔接,扣子正面刻有八卦太极图案。
虽说此巾是道巾中最为简便的一种,但其寓意深刻。顾名可知,此巾为"一"字形。"一"是道教教义重要的概念。《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一",意义等同于"道"《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认为"一"即"道","道"的化身就是道祖太上老君。道教徒头戴此巾,便是信仰大道,尊崇太上道祖。其次,道教主张,修道者若要长生,必须修"守一"之法。《太平经》说:"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大道。"头戴此巾,可提醒教徒时刻不忘修"守一"之法。
4、纯阳巾 :据《三礼图》载:纯阳巾,一名乐天巾,类似汉唐之巾,顶有寸帛,襞(音避。衣帽上的皱纹)积如竹简。垂之如后,曰纯阳以仙名,而乐天(白居易)以人名也。"纯阳巾,为吕纯阳祖师(还有白居易居士)所戴之道巾。帽底圆形,顶坡平正。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寓意"九转还丹"。因此,又名"九梁巾"、"九阳巾"。戴纯阳巾,能自然生发对纯阳祖师的崇敬之情,还能激发修道者的进道之心。
5、太阳巾 :即夏天遮日戴的一种大草帽形的道巾。用布料制作,外沿用一道细竹圈支撑帽料,帽面为蓝色,帽里为白色。不用时可折迭。此种制作方法今在湖北一带普遍。太阳巾旧时多用草竹编织而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8-2006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道冠
道冠即道士所戴的"冠子"。道门中常言"衣冠整齐",就是指除将道服道巾穿戴整齐外,还要顶戴道冠。道士所戴道冠通常有五种:黄冠、五岳冠、星冠二莲花冠、五老冠。
1.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三礼图》称:"道冠,其制小,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贯之。"全真道士"冠巾"后方可戴之。
2.五岳冠:因上刻"五岳真形图"而得名,又称"五岳真形冠"。覆斗形。只有受过戒的道士,才能戴用。
3.星冠:因上刻五斗垦形,故又名"五斗冠"。厦斗形。为老修行礼拜北斗时戴用。
4.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冠顶插有"如意"头。一般是高功举行斋醮法会时才戴。
5.五老冠: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绣有五老像。做度亡道场时,高功戴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8-2006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鞋袜
道士所穿的鞋、袜,保留了我国古代汉民族鞋、袜的样式,现在通常穿用的鞋有圆口鞋、双脸鞋、十方鞋和云履;所穿的袜均为高筒白布袜。
1.圆口鞋:青布制作,圆口。现在道士所穿的青布圆口鞋,还能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中买到。平常道士穿用的鞋大多为这种鞋。
2.双脸链:与圆口鞋相比,所不同的是在鞋脸中间加了两道突起的梁子,因而得名为双脸鞋。这种鞋现今在北京城里也能买到。若是道士自己做,常在鞋帮部位绣上云头图案,以示超凡脱俗。
3.十方鞋:与圆口鞋样式相同,只是青色鞋帮上有白色布条间纳。因共有十条,故名。
4.云履:也叫"朝鞋"。鞋底较厚,鞋帮上绣有云头图案。在做斋醮法事时,高功穿用此鞋。
5.高筒白布袜:用白布缝制,长筒。穿用的时候将裤脚套人高筒白布袜里,然后用带子扎系。近日,观看电视连续剧《司马迁》,那时的先民们所穿的袜子,便是流传至今的仍为道教徒所穿的高筒白布袜。
上面我们介绍了道士的道服、道巾、道冠、鞋袜等服饰,这些服饰保留了许多我国古代汉民族的服饰样式。在穿戴这些服饰时,须按本教规定念咒。如:穿道服时,要念《着衣咒》:"检束威仪,服膺善法;"戴道巾或道冠时,要念《簪冠咒》:"当愿众生,头容常正,首出万类;"穿鞋袜时,要念《穿袜履咒》:"当愿众生,践履真实,行不离道。"
道士的形象特征,不仅表现在以上服饰上,就连在生活中所用的器物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生活必备或常备的器物:道簪、长剑、铜镜、葫芦、单瓢、拂尘、阴阳环等,它们不仅有特定的宗教含义,也是道士身份的标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0-2006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10-2006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niel82 于 5-10-2006 05:41 PM 发表
道教歌曲
刚才upload 这首“道教歌”分享给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道教教歌】 張恩溥選詞
無極大道
元始法王
天界神真
拱中央
設法 設法
放祥光
流衍玄網
萬聖禮虛皇
【下 ...
不错,谢谢兄长。 |
|
|
|
|
|
|
|
发表于 5-10-2006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aniel兄,
您是道教徒吗?
不知道兄已皈依或受录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0-2006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affie 于 5-10-2006 07:17 PM 发表
daniel兄,
您是道教徒吗?
不知道兄已皈依或受录否?
是的。
小弟已經皈依道。
請問waffie 兄長是否也是道教徒呢?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7-10-2006 11:43 A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