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9-4-2011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11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昨天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有一篇文章介绍[乡音考古地带]的主持人张吉安。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1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乡音,回家
(2011-04-13)
● 黄向京
本来已经离你远去的乡音,现在回到你的身边。
“Kuih Kapit/香又脆/土豆仁/剥归把
灶脚内/炊甜糕/三十瞑/点灯火
穿纱笼/绑头鬃/阿嬷笑到面红红……”
今年过年时,在“面簿”(facebook)上听到好友上载这首《乡音,回家——年味专辑2011》,一进场的闽南童谣,应已马来西亚化,新加坡福建人的我应该没有听过,却又万分熟悉亲切,情感起了共鸣,而这就是——乡音。
乡音,对我来说,就是阿嬷的话;对好友来说,就是海南爸妈的话。好友最近从马来西亚捎来这张CD,我们听了,只有感动。是《古诗十九首》里那种普天下共有的真挚情感,语句寻常朴实,却又温厚缠绵,摇荡性情。
一年漂泊在外的游子这么唱道:
“当家国在我心上争论不休/一个人的乡愁在寄居游走
当我离开时站在城市的路口/抬起头才看见/月光光照地堂罗……”
“一年到头/长大以后/乡音无家可归
走过一年又一年/漂泊迂回”(《乡音,回家》)
这个游子是马来西亚第三代广府华人、电台广播人张吉安。33岁的张吉安在过去三年采集乡音过程中,发现了阿公阿嬷散落的回忆和心愿,都烙印在每一句顺口溜、山歌和童谣里面。他在电台节目中播出“乡音考古”,自掏腰包做完这张专辑后才惊醒:“正当儿时的年味慢慢涌现,老家的身影却越拉越长,自己和别人一样站在城市的路口,抬起头才看见,忘了乡音,忘了回家。”
本来已经离你远去的乡音,现在回到你的身边。
原来,以前的人是用歌曲来记生肖的。在马来西亚北部流传的闽南歌《生肖·歌仔》:“一鼠贼出名,二牛犁田命,三虎爬山行,四兔红目精,五龙皇帝命,六蛇人人惊,七马给人骑,八羊食草岭,九猴爬树头,十鸡蹄三声,十一狗仔顾门口,十二猪母随人走”。马六甲的吕秀鸾在《生肖·讲古》中以说唱讲古方式,结合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和戏曲人物,道出一鼠到十二猪的个性,如“狗当出世目无开,子龙拍出万重围,长坂坡上遇张飞,救出阿斗在身边”,煞是有趣。
还有闽南的《正月歌,点灯红》,把古早时正月初一至初十七的民间过年礼俗记录在案;潮州的《十五花灯,百屏歌诗》则源自著名潮剧《陈三五娘》的一折《五娘赏月》,看这对才子佳人细数百屏花上的百个民间故事。
爷爷奶奶漂泊南洋好不容易带来的乡音记忆,应是我们的文化源头与底蕴,不好忘记。而“总要有人在不合时宜的年代做不合时宜的事”,张吉安不只是乡音考古采集,还改编创作,如上述的《乡音,回家》。
专辑里头还有不同籍贯的乡音的融合,如把闽南的Kuih Kapit与潮州的“新正月”编在一起。不同种族的乡音融合也有,马来西亚客家山歌王丘惠中以为马来人的“班顿”(pantun)和客家山歌同样是四句,也押韵衬底,就把Rasa Sayang与客家山歌《冬至,大过年》融合改编成新年歌,很新鲜也有旋律感。
国际作曲家余家和取材自歌仔戏《桃花过渡》,张吉安用潮语演唱,改编词,小提琴手冯承晖演奏的《三十瞑,拜天地》:“乾为天/坤为地/一拜天地恩深深/二拜日月照娘身/三拜祖先来保庇/四拜父母养育恩/五拜小人离身边/六拜国家有情理/七拜领袖有良心/八拜好歹酸甜/笑嘻嘻/又一年”,很有味道。
听说这里有人邀请张吉安过来做些乡音采集,敢情很好,可也明白这里的乡音,恐已无家可归。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
(张吉安博客http://jiankaogudidai.blogspot.com/)
作者电邮:huangxiangjing@hotmail.com
~~新加坡联合早报~~
http://www.zaobao.com.sg/fk/fk110413_006.shtml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4-2011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语文汲取文化內涵‧黄维忠:华人勿弃华文
北马 2011-04-18 15:10

大山脚韩江公会青年团主办“威省潮籍同乡学艺全国比赛”,黄维忠(左7)为比赛主持开幕,由庄堡粧(右6)及马顺財(右5)陪同见证。(图:星洲日报)
(檳城‧大山脚17日讯)大山脚韩江公会会长拿督黄维忠说,语文是一个民族的表征。因此身为华人,学习华文是天责,也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份內事,华人勿放弃学华文。
黄维忠昨日(17日)出席大山脚韩江公会青年团所主办“威省潮籍同乡学艺全国比赛”开幕仪式致词时,这么说。
他说,单学习语文並不足够,因为语文仅是文化的一部份,文化的內涵,除了包括传统价值观,还有道德思想、伦理观念、处事哲学等。
马顺財:学艺赛增设非潮籍组
900参加破纪录
大山脚韩江公会青年团团长马顺財说,今年马潮联青在学艺比赛中增设非潮籍组,让更多人参与,突破了歷届的参赛人数,有900名参赛者报名。
他说,讲母语是一个很好的传承文化方式之一,但他发现现在大山脚的潮州人后裔,尤其是年轻一代,放弃了宝贵机会学习,这有可能导致失传。
庄堡粧:感谢各界支持
大山脚韩江公会青年团文教局主任庄堡粧说,这次的参赛者最小只有7岁,最大有60多岁,所以这次活动办得如此成功,他感谢各界人士支持。
星洲日报/大北马‧2011.04.18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38429?tid=4#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4-2011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潮粤地方戏曲盟友会成立
2011-04-09 12:07:27
【本报讯】 一个以弘扬中华传统戏曲文化为己任的华侨组织「泰国潮粤地方戏曲盟友会」诞生于曼谷,该会于4月4日举行了第一次热闹非凡的聚餐会,30多位会友欢聚一堂。
来自于泰国华侨群体中的粤曲和潮曲组织携手创立新的「泰国潮粤地方戏曲盟友会」,以泰国广东粤剧曲艺社社长周月明女士为首的粤曲组织,和以泰中文化艺术中心执行主席庄美隆先生为首的潮曲组织,成为泰国潮粤地方戏曲盟友会的组成核心。 「盟友会」成立于2011年3月24日,旨在把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地方戏曲在海外传承下去,泰中文化艺术中心主席李少麟、中国潮曲研学交流会(泰国组委会)主席林治、泰国广东粤剧曲艺社社长周月明共同签署了联手盟约,交流研习,共谋发展,相互支持,同肩弘扬中国地方戏曲在泰国发展的历史使命,让潮剧、粤剧的艺术花朵在泰国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开放得更鲜艳美丽、青春诱人。
4月4日在曼谷暹罗中国餐厅的「盟友会」聚餐,30多位会员到场欢聚。远道而来的「泰国广东粤剧曲艺社」永远名誉社长何锦江先生,从哒府美速县专程赶到,这位美速的成功华商不仅是当地著名侨领,还是才华横溢的民间文学家,何锦江先生还是泰国宝石画的发明人。何锦江永远名誉社长特地制作好艺术美感一流的三幅宝石画,作为纪念礼品赠送给签约组成「盟友会」的3个社团。
特邀嘉宾马嫣小姐主持聚餐会。周月明社长首先致词表示,她是来自香港、扎根泰国的华人,是铁杆的粤剧爱好者和推广者,她积极发动大家参与粤剧演唱和推广,她的心愿是希望年轻一代的泰国人也能够欣赏和喜欢中国的地方戏曲包括潮剧、粤剧。泰国著名潮州剧编导、潮剧代表人物庄美隆先生致词表示,把泰国现有的最活跃的广东地方戏曲潮剧和粤剧的人才聚合起来,一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创举,是一个新的开头。名誉社长何锦江先生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我们这些生活在海外的炎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把祖国的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我本人也是粤曲爱好者,我对这样有使命感的社团拍手支持,我们大家都有责任推动传统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
聚餐会上,多才多艺的会友们大展才艺,歌声不断,笑声不断,何锦江先生即兴演唱他自己作词的粤曲,庄美隆先生当场二胡伴奏,把会场气氛调动起来。应邀参加聚餐会的《泰国风》杂志主编吴小菡还建议「盟友会」与广东省文化基金会和潮剧、粤剧发展基金会取得联系,争取得到广东省政府和对口协会的支持,加强交流,互促提高。
当天作东者是泰国广东粤剧曲艺社,参加「盟友会」聚餐会的主要有:永远名誉社长何锦江,名誉社长谢秀莲、何丽慈、罗瑞莲,社长周月明,副社长何妙仙,顾问伍柳珍、徐慕贞,以及梁意勤、王杏贞、鲁民明、李志邦等,特邀嘉宾庄美隆、林治、罗树雄、许木强、苏文龙、马家华、江丽贞、吴小菡、马嫣、何家龙、蒙凤爱、何家华等。
http://www.udnbkk.com/article/2011/0409/article_81571.html |
|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4-2011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泰戏班“抢滩”‧本地潮剧苦撑

《龙女情》讲述海龙王公主海云花与书生姜文举相遇的唯美爱情故事,最后还以有情人终成眷属圆满结束。 (图:星洲日报)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24日讯)潮剧文化逐渐流失,再加上中国和泰国的戏班也到大马“抢滩”,本地潮戏艺术工作者面对发扬潮剧及维持生计的“两难” ,感慨一代乡音的文化精髓日后可能静默地流失!
潮州大戏在大马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早期的潮州大戏都是“酬神戏”,所以在神诞季节最旺盛,也曾经有过辉煌时光。
如今,在时代的变迁及京剧的改良,人民都渐渐“遗弃”潮州大戏,而喜欢上改良式的京剧。
庙宇多邀中泰戏班
况且,近年来多数的庙宇都选择邀请来自中国及泰国的戏班,因为价格廉美的因素。除了价钱便宜,他们还相信“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这眼前的危机,让潮剧艺术工作者忧虑不已。然而,他们不是担心“没饭开”的问题,而是眼睁睁看着这优美的传统文化没人承接而感到可惜。
尽管如此,听不懂方言或潮语的年轻一辈,也是让潮州大戏持续发扬的原因之一。现在,有些剧团还“贴心”地准备字幕,以科技弥补这语言不通的缺陷美。
在马来西亚槟城,有个潮州剧团原是演木偶戏为生的。据说,这代代相传的家族剧团,深受当地人的爱戴。不过,在大马这缺少平台演绎的大环境及没有学校训练人才,这剧团的生死变得可有可无。
他们也察觉一些年轻一辈的人,对大戏这玩意儿产生兴趣。然而,他们却没真正了解潮剧的历史及当中的精髓。
吴慧玲:演员短缺同行竞争大
潮剧团经理吴慧玲接受《星洲日报》专访时指出,在大马,潮剧艺术工作者的发展一直不被关注,就连站在舞台发挥的机会也少之又少,更别说有所谓的艺术学院了。
“为了延续这潮州的传统文化,我们尽量注入年轻一辈的演员。现在,只剩下老一辈的演员在默默耕耘。当然,我们也得吃饭维持生计,所以被迫到中国及泰国去寻找一些演员。”
吴慧玲也说,潮州剧团不但要面对演员短缺的压力,也受到同行“抢生意”的竞争。这两年一路走来,只有“艰辛”这两个字形容,从寻找演员到台前幕后的用具,她都一手包办。
不同角色不同装扮
一场潮剧看似简单,其实背后的准备很费功夫。从化妆到装扮,再到幕前的演出、走位,这一切都需要“历练”显示你的专业。
“不同的角色,就要上不同的妆,就连诠释的角色,还会以行当之分及禁忌的局限。”
吴慧玲说,当中的细节很多,台前幕后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很重要,少了一个都不行。
发扬好人好事道德观
询及她的坚持付出是否值得时,她表示,这一点付出已不在话下了,最重要的是她做自己兴趣的事,让守护一辈子的父母安心。
“除了兴趣,这也是不同籍贯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及爱好。而潮州文化则是以潮州大戏为代表,所演出的故事都反映出'好人好事'的道德价值观。这是需要一直发扬下去的。 ”
谈起戏班的角色行当,她说,只有小生、花旦、净、丑之分,而在这里角色分配方面就没这么仔细。
一人身兼多角
“不是因为我们不专业,而是因为演员不够。很多时候,我们还一人身兼多角色,从台前至后台,一开戏大家都各忙各的。”
为了发扬潮州传统文化,雪隆潮州会馆不遗余力,日前特别邀请了该剧团一连两天在八打灵再也培才一小演出,而且特选最精彩的剧目,即《龙女情》及《红鬃烈马》,希望能重新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行当的阶分:
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旦: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
净:文净、武净、丑乌面
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简介:
大马首创电子字幕
金玉楼春木偶潮音团,是以潮剧为表演形式的木偶剧团,也是目前马来西亚唯一的木偶剧团。该团以家族成员为主,原从中国潮州传入,至今已有四代。
该剧团以演中国潮剧的优秀剧目出名,如《春草闯堂》、《金花女》、《告亲夫》、《赵氏孤儿》、《柴房会》、《梅亭雪》及《龙女情》等四十多个剧目。
因此他们甚至全马来西亚首创设置电子字幕,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和表演形式独持的艺术。
基本功扎实唱腔细腻
‧金玉楼春潮剧团经理吴慧玲
现年27岁,自小受木偶世家的薰陶并结下不解之源,受长辈们指导下有扎实的木偶基本功。
8岁便能登台演唱《梅亭雪》,小生、花旦、青衣却各有门派,不但韵味十足又唱腔细腻,优美动听。曾获邀参加在中国汕头的第三届国际潮剧节,演出《包公赔情》王凤英一角,深获当地各界的赞许。
星洲日报/大都会‧2011.04.24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39208?tid=6 |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