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念弥陀

至诚恭敬感恩黄念祖大居士慈悲开示~'~ 【金刚经一滴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9-11-202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11-2020 09:54 PM 编辑



谷响集

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



(八)答F居士


答 临终一念可以往生


承询‘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何以临终一念亦得往生?此问切要。


盖信愿持名之功德,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正如蕅益大师所示:‘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盖直指称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蕅师所示,正与古经相符。六朝襄阳石经于 ‘ 一心不乱 ’ 下,尚有二十一字,文为 ‘ 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

古灵芝、大估诸师皆尊石经。幽溪大师更谓今经讹脱,读经者应补入此二十一字。

若补入此二十一字则《 阿弥陀经 》与《 大经 》之十念必生,《 观经 》之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往生,《宝王论》之临终一念得生,均一味无殊矣。

称名妙法,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顿显果德。
蕅益大师谓持名 ‘  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故一念亦得往生。

夏师云:‘ 念佛即是自心现。’古云:‘ 一声佛号一声心。’盖信愿称名时,即是当人妙明真心显现之时,故其功德微妙难思。

莲池大师谓《 观经 》临终十念得生,因念者契理一心故,故必得往生也。

至于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愿有缺故。

蕅益大师曰:‘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12-2020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答G居士


(一)论临终往生,唯凭佛力。(二)不闻不睹,何惧魔军。


您所问(甲、乙、丙)三问题,试答如下:甲乙两问都是临终之事


甲、无人引导,甚至干扰。

乙、心脏病发,临终苦迫。因之畏惧,恐难往生。

此二问实际是一个问题。

其实皆因对净宗是他力法门,体会未深。

盖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安详往生,决非专靠自力。

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净土法门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弥陀愿力加持。

行人如能信愿持名符佛本愿,则弥陀于行人临终之际,必来接引。

如玄奘法师所译之《阿弥陀经》云‘ 慈悲加祐,令心不乱 ’。

盖因弥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祐行人,故此行人临终之时,才能不乱,正念往生也。

平日信愿持名,主要靠自力 ;临终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他力无边,故不必有所疑惧。

如真欲往生,正好现在努力,提高正信,切愿求生。

蕅益大师(莲宗九祖)曰: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盖谓如有信愿,即得往生,反之,则不能往生。

可见目前首应弄清楚净宗的道理,深信切愿,必得往生,其余一切,均不必多虑。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2-2020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12-2020 10:41 PM 编辑

丙、疑惧有外道作祟,来扰身心。

此问题今日正好回答,因有实际事例可作证明。


今秋我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末后引用印光老法师开示,谓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急求见佛。

若有此躁妄求见之心,则为自家的冤对提供机会。他们必借机干扰报复,破坏行人。

讲完后,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来问话。

该人心情激动,神暗气急,谑色憔悴,形容枯槁。连声问曰:‘ 您所讲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两年多。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见到观音后,从此见种种相,扰乱不息。于是白天黑天,开眼合眼都见。或见善相,或见恶形,心惊意怖,苦恼无穷。夜不能睡,昼不能休。精神疲顿,神经紧张。无法可医。纵满室坐满了人,仍见满室都是恶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恼万分,命在旦夕。’末后并问是否应念大悲咒来除魔?

我对答曰:‘ 您不必修法去压制,若去压制,即是在作对。则这个结子,拉得更紧,更不易解开了。’


于是我告以一法:‘ 古有大德,在深山中,结一茅蓬,率众共修。但该处山精野鬼,时来干扰,或现佛菩萨相,或现虎豹恶形。大众惊扰,不能清修,力劝大德迁移,但大德不为所动。三年后,野鬼俱寂,诸相皆无。

大德曰:“ 野鬼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之不闻不睹无穷 ”。可见不闻不睹,不去管它,则魔恼自息,古云“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正此意也。’

她当时要求小女写下来交给她。

本月初一日,我在居士林讲《净修捷要》。讲毕,该女居士焕若两人,体态安详,容光焕发,精神奕奕,特来道谢。

盖小女所写之字条送到后,诸相俱隐,干扰全清,大患顿除矣。

可见‘ 不闻不睹 ’,真是去魔之良方,盼您一试。

再者《十往生经》云:‘ 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可见您若切愿求生,一心持名,即得二十五位菩萨于一切时,一切处,来加护持。那还怕什么外道的干扰呢?

末后,请听一颂:

不闻不睹  平等大智
无爱无憎  不舍不取
般若妙用  不可思议
智光照处  魔障顿息
毋用排遣  不须对治
一心平等  诸魔绝迹
外道邪法  无能为力
自在安然  何必疑惧
舍诸分别  一念单提
深信切愿  持佛名字
一声佛号  万德圆俱
如海一滴  具百川味
念佛求生  契佛本誓

佛遣菩萨  随时护卫
现世安泰  临终佛至
慈悲加护  莲台迎去
劝君生信  莫更疑虑
信愿持名  绵绵密密
乘佛愿力  必定生西
莲花化生  径登不退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三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021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答H老居士


一、答(一)愿贵切实,(二)临终观行


拜读大愿,至表赞叹。妙解如环,情辞真挚,定邀四宝加被圆满成就。


窃以愿贵切,贵落实。令学长胜愿即贵在‘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十六字。果能逐步落实,决定有愿必满,往生极乐,位登不退。甚至即此肉身,圆满菩提。

承询嫂夫人临终观何本尊为宜问题。


颇瓦法本尊为观音,嫂夫人平素自修为绿度母,临时更改困难,故可直接观自为度母。

谛信度母即观音(实际亦真是观音)无二无别,决得相应。

总之,诺祖开示:‘ 汝能往生与不能往生,只看汝是真愿意去与不愿意去为断。’故古云:‘ 但办肯心,决不相赚。’

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


行人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

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友在侧。

但最后一著,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 这里著力不得 ’而已。

持名尚不能著力,况于临终时自运明点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心。

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之于临时也。

我辈行人,结其求生净土之胜愿,临终之际,万缘放下,一心求佛接引,此时但能续念圣号或本尊真言,直到最后刹那,决蒙接引生西。只此最为简易可靠。

由此可见,嫂夫人于临终之际,只要能提起平素熟念之度母咒(或圣号),即大事了毕矣!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021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一)论开悟(二)劝蹑解起修


大函敬悉。承询树上之猴,必以一手攀枝,若双手齐放,即是悟境之说。


此为老学长数十年来久参之老问题,既承下问,焉敢缄默。只好再扯一堆葛藤。

禅云:‘ 撒手空行。’又云:‘ 如万丈悬崖,纵身直下。’此两语与老学长所聆之法喻相似。

教云:‘ 真心以实相为相,妄心以攀缘思虑为相。’有所攀缘执著,即是妄心用事。

双手齐放,顿无所攀,即是离妄。离妄即真。故云:‘ 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又云:‘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此时若有毫厘求真作圣之念,便是头上安头,于是猴子又攀住一枝新条矣!

正当悟时,赤裸裸,净洒洒,取舍情尽,凡圣体空,灵光独耀,迥脱根尘,非思量分别所能及。

喻曰:‘ 如万里寻亲,突于十字街头,一眼看见亲爹。’此喻初见本面时之惊喜也。

又喻曰‘ 贼入空室 ’,此语更好,盖喻:‘ 死尽偷心 ’也。

可怜生这个小偷,冒危险,费心机,撬开门锁,谁知室中空无所有,于是这一颗炽盛的‘ 偷心 ’顿然止息。这也即是双手齐放之喻也。

数喻合参,或能稍窥悟时情景

至于函中所引《 宗镜 》法语,均是妙谛。

正宜‘ 蹑解起行,行起解绝 ’;‘ 此是行时,非是解时 ’。

近颇有以‘ 解 ’为‘ 悟 ’者,此皆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颔者也

猿猴之病在于舍一取一,厌喧求静,弃秽取净,除迷求悟,舍凡求圣,去妄想入禅定,出生死求涅槃,总之手中必牢执一物,可换而不可无,故永无了期。

此尚属上者。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一一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


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日新又新。敬献刍言,以备采择。

(一)进一步加深对上师之敬信。

(二)继续发起大菩提心。

(三)严守密戒。

(四)老实修法。

(五)下座后忆念不断,如未能,则应不忘佛法。

(六)未悟前,决不妄谈经论,更不可谈禅说密。


古云‘ 大事未明,如丧考妣 ’,焉有心肠与人喋喋!


且大事未明,即是大法未明;既未明法,又要谈法,只是一盲引众盲而已。不但无益于人,更是有害于己。

因无知妄谈,难免轻师慢法之语,犯罪于趾高气扬之中,破戒在雄谈阔论之际,真是可怜悯者。

倘更深堕谤师谤法之坑,则其下场吾不忍言矣!

老学长用功勤而过失少,故成功希望甚大。


近阅《大圆胜慧》,中云修‘ 且却 ’见性者,方可修‘ 妥噶 ’。其课程表为:

1-2点:上师法,2-3点:且却,3-5点:拙火定,5-7点:礼供念诵烧(火供),7-11点:妥噶,11-13点:礼供念诵,13-17点:妥噶,17-19点:护法与气功,19-20点:观无常,20-22点:本尊法,22-24点:卧入光明定。
可见24小时全部在修持。卧床只两小时,仍在入定。


于是乃知密法之所以能即身成就者,在于菩提心大,从悟起修,昼夜精进不已也。

近多有既未悟心,又不勤修,侈言即身成佛,直是笑谈而已。

唯愿老学长以《 宗镜 》为导,密法为行,净土为归唯精唯一,再接再励。誓尽此身出娑婆,无生而生证佛智。愿共勉之!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021 08: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7-1-2021 09:02 PM 编辑

(十一)答I居士

一、答悟、修、事、理、愿、行诸问题


来信及照片均收到,甚慰。从照片可见,顶开得很好。


所提问题,依次解答:

(一)问:‘ 悟不由参、不由修 ’是否等于与参修无关?

悟不由修,但亦不离修。


至于‘ 悟不由修 ’,更不能笼统。常云,参须真参,悟须实悟。

且禅门自宋大慧禅师倡导,乃以参话头为法门。

又佛徒常行之修持方法有‘ 学教 ’、‘ 作观 ’、‘ 念佛 ’、‘ 修密 ’与‘ 参禅 ’,可见参与禅实有密切关系。

但进而言之,古德有云:‘ 诸方的禅是参得的,老僧的禅是会得的。’从后半句看,则参与禅又无关矣。

总之‘ 悟 ’‘ 行不到处 ’,非一切修行之法所能及,故云‘ 一法不立 ’。

但此决不可误解为离一切修行才是,应知舍离修行更不能及。


(二)问:有人认为 理无碍 则 事必无碍。

  未必,未必!


《首楞严经》云:‘ 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又宗下常云:‘ 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其他同类语句甚多,难于俱引。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7-1-2021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7-1-2021 09:47 PM 编辑

(三)问:‘ 八风是动还是不动?’


此问实质是当人应否不随八风而动之问题。


此回答是决定而简单的当然是不随。

教下之忍辱戒定,都是不随之意也。

至于宗下,一风也无,何有八风?更谈什么随动不随动?从风源起处,一眼照破不于心外求法,还有什么叫称讥苦乐等。

你于此处误解颇深,所以再次提出。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懂得了许多!

应知苦乐等境皆是自心,何必以自心分别自心,更何况从自心生起一心去随自心,或不随自心,岂非庸人自扰,头上安头

当前下手处一般以教下之忍辱戒定为宜。

例如孔门教人‘ 非礼勿视 ’等等是下手处。

等到孔子晚年则是‘ 从心所欲不逾矩 ’,但这决不是普通人的境界,实无法下手也。

另外也决不可误认为悟心之人如一滩死水,这又误入歧途。

昔白云端祖师因弟子五祖演的开悟,而乐得手舞足蹈,可五祖演自若也。

等到五祖演的侍者佛果开悟时,五祖演兴奋到处告诉人‘ 我侍者参得禅也。’

(从五祖所说,可见你提的‘ 悟不由参 ’也是片面的 )这以上不都是欢喜吗?祖师痛哭流涕者比比也,这岂不是悲吗?打人骂人者更多,这岂不是发怒吗?


但其悲喜愤怒之境与常人无共同之处。祖师之骂人,正是极度的慈悲,正是演说妙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021 09: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问:世法中认为,变化和运动是‘ 绝对 ’的,出世法认为不动是‘ 绝对的 ’。


这后半句话是完全错误的,佛法中没有什么‘ 绝对 ’。


佛教不说一,‘ 一 ’就是绝对 ;佛教只说不二。不动更不是绝对的。

宗门说‘ 死水不藏龙 ’,又说‘ 澄潭不许苍龙蟠 ’,焉能是死硬的不动,那岂不是僵化?

《金刚经》所说‘ 如如不动 ’,多少人错会!

经中之意是指说法之人应如如而说( 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 ),无有变动,也即是不可背离‘ 如如 ’而说也。

《楞严》观音耳根法门,初是‘ 所入既寂 ’,这是不动,也即是也。紧接著便说‘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这便‘ 不动 ’也无了。这还只是观音大士初下手工夫。

下面还有几重‘ 能所 ’须超脱,也即是说还有几层笋皮须剥脱才是笋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2021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问:以宗言事,以教言性,如何避免逻辑上的冲突?


此问文义不显,似为:教下讲性,但性离言说故矛盾。宗下,本无一物。如谈事,又是矛盾。如果即是此义则好答。


此亦不是语言问题,(你信中问如何掌握语言?)而是实质问题。

《楞严》说一切经教,都不过是‘ 因标指月 ’而已。也即是说,不过是指示一下月亮所在的方向而已。

到底什么是月亮,那只有你自己眼见才知道。这不是语言所能解决和替代的。

教之谈性,正是如此,有什么矛盾?


世人的毛病有

一是弃标求月,茫茫太空何易寻找?另一是认标为月这一病最普遍,最难医。

一般往往以对经论、禅宗公案的理解当作悟。把‘ 标 ’当作‘ 月 ’。这不但永绝见月之望,并且连标也弄错了。

当前学禅之人,无论老中青,犯此病者十个几乎有五双,切须仔细。


至于‘ 以宗言事 ’,此四字本身有很大语病。

现在姑不咬文嚼字,只谈大意。

禅宗不但不是强调无事,恰恰相反,而是以无事为病这个问题又是十个几乎有五双都搞错了。

宗门所指责的, 堕在无事甲里 ’,正批的是这班人。所谓‘ 堕 ’者,堕落也。贬义词也。

禅德所示‘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又‘ 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总之都不是一味无事一概断灭去也。

如是谈事又何矛盾之有?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1-2021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7-1-2021 10:41 PM 编辑

(六)如何判断所发之愿是否恰当?


此问最好。此问甚切,此问抓住了根本,此是联系当前实际行动的迫切之问,故表扬之。


说来也难信,许多人修行一辈子,不懂得什么叫发愿,更不懂什么叫切愿。

切者,恳切也,迫切也,切实也。

切实两字含义甚广,亦包括俗言‘ 切合实际 ’之义,亦即切己、切时、切机。

所以首先应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具备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其次是掌握世界、国家、社会的形势,包括今天和明天。

再则是默察法运之机缘,何者将兴,何者暂隐。

本人今生具体之愿决不能脱离客观形势与法运因缘,但凭己意而盲动。

发愿不是细事,更不是只凭主观臆想的事,而是一步一步从小到大,从浅到深,从抽象到具体,从浮泛到切实,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例如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以五劫的时间精勤求索,方才结得四十八愿。

您目前先发起原则性的愿,于是一面修法,一面加深对于主客观的了解,逐步形成具体的愿。

恳恳切切契合时机,这就是切愿。

既是切愿,行动必然跟上来,这样的愿才可能‘有愿必满’。

目前就要求全部具体和恰当很难,但其中度生与往生之愿肯定是恰当的、殊胜的。

但度生二字目前仍是原则性的。

具体内容,当然您自己也有设想,可是恰当与否,不宜主观武断。应多观察总结,并请教师友。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21 08: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答开顶后之修持


5月22日信收到。目前继修金刚萨埵法甚好,理由如下:


(一)此法虽名为忏罪法,实为无上密宗无上大法之第一部分。

(二)忏罪亦极端需要,为自为他普作忏悔,于劫火欲燃之际,有此甘露,利乐无穷。

(三)此法已熟,可续修,多念百字明。另根据您之健康与愿力,目前应速念满长寿佛咒十万遍(至少数)。

当时莲花精舍王上师对每一开顶者均如是要求。此十万遍无论座上座下所念皆算数,座上则于念完本尊咒后接念长寿佛咒。

长寿佛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

持咒不但长生,且有临终往生与现世成就之大益。目前就这样修。


三、劝深信


六字大明治病之法,目前不必修,将来亦不必修。但对此法应珍重,留待有缘人。能知之法不妨多,所修之法必须专。


目前修行人忙忙乱乱,劳而无成,都是缺少信心,对自己现修之法信不及。于是东求西问,无有了期。这样下去,请待驴年。

其实,一句佛号、一句咒、一个种字、一个手印,莫不皆是圆圆果海。

信得及,当下便用;信不及,徒然忙乱,到头来仍是入牛胎马腹。

所贵是信心坚固,知见圆融。

一切法含治病法,治病法含一切法。信得及,专修可,兼修亦可,轮修亦可。信不及,一切都成戏论!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3-2021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3-2021 09:41 PM 编辑

四、论‘ 依法不依人 ’,并再谈发愿


来信收到。内容丰富,思想真实,颇能反映勤修后之心境。欣悉竿头日进,甚以为慰。现仍事冗,乃择要先覆如下。

(一)来信谓‘ 依法不依人 ’,‘ 依法也依人 ’?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实为万古颠扑不破之至言也。


所谓‘ 依法不依人 ’之实旨,正如《 菩萨戒 》云:‘ 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

意云,当观法师之见正与不正,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此即‘ 依法不依人 ’之正义,亦即求善知识之正眼

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

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头与牌号,唯重表面,故学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

《 圆觉经 》云:‘ 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经意甚明。

世间能遇之善知识当然是人,但应是什么样的人?经云‘ 正知见人 ’。

‘ 正知见 ’即是也。故云‘ 依法不依人’。应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经文极重要,盼终身信受奉行。

此经名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经题直截名为了义经,可见此实为了义中之了义也。

此经亦正四依中所指应依之了义教也。经意甚深,切盼深入参究。

从以上所引经戒,估计君之意见可以消除。


只要正确理解‘ 依法不依人 ’之话,便可免君所谓之流弊。殊不必另提‘ 依法也依人 ’,另提一句,反易混淆。

我看但说‘ 依止善知识,依法不依人 ’较妥。

《 华严经 》中文殊告善财云:‘ 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

《 大乘四法经 》云:‘ 诸比丘尽寿乃至逢遇丧命因缘,必定不得舍善知识。’

《 圆觉 》又云:‘ 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此皆明,应依善知识,并尊之如佛也。

但如何辨别善知识与恶知识,则应依法不依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3-2021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关于发愿问题,函中有‘ 选择所集中的目标中,就有对自身的取舍标准,要准备牺牲什么以集中力量得到什么。’数语甚好。表示确在认真考虑发愿问题,应珍重。但另一方面也不宜操之过急。

大经中法藏比丘以五劫时间方才结成四十八愿。

当前,君之求索,不外‘ 默察机缘 ’‘ 创造条件 ’两途。

因须利他,‘ 他 ’客观方面。一切法从因缘生,当然要看机缘。

至于‘ 自觉 ’,虽是主观方面,但也不能脱离因缘,自身之求法修法,也都要看机缘。

故首须对于机缘有切实与深刻之了解。但又不可局限于现有因缘之中,而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创造条件。

当前首应创造的是‘ 眼 ’

《 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经 》中,观世音菩萨云:‘ 欲诵持(大悲咒)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正如函中所云:‘ 怎么去辨别人,怎么知道这是了义教。’这都首须具眼。

所以你当前首须创造的便是‘ 眼 ’。这也即是你当前首先应发的愿。这正是观音大士的教导。要持咒先须发这样的愿。

你说按著经本把愿文念一遍,这只叫‘ 诵愿 ’,不等于‘ 发愿 ’。

真实发愿,必然有行动跟上来。那就是止恶行善,忏悔祈愿,诵咒修法,读诵大乘。祈请上师三宝加被,早开正眼。

你已有初步眼力,经过一些考验。但还有更大考验在后面。必须通过这些考验,才有可能‘ 得智慧眼 ’

通过考验,不等于具眼,只是过程而已。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4-2021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4-2021 10:30 PM 编辑

(十二)答J老居士


(一)略谈慧业文人学佛通病,(二)劝老实修持,读诵大乘


学长深具慧根,才华甚茂。先师夏老谓您根器过于Z某某,确是如实之言。


Z公确甚聪明,参禅亦甚深入,所惜者聪明反被聪明误。恃才傲物,自认为必可开悟,不料终身未能打破漆桶。

其症结所在,正是《首楞严经》世尊呵斥阿难者。

阿难多闻第一,但不能免摩登伽之难。

佛教导曰:‘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阿难闻此并未了悟,仍以现前能推寻者为心



世尊斥曰:‘,阿难,此非汝心!’‘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世,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可见从古至今,从阿难到Z公以及以彼二人为代表者,无量无数之修行人,都是通患此病。认贼作子,煮沙作饭。不知当前能作决断及种种思维计较者,只是第六识。

八识中前五识及第八识均无过咎,只此第六第七两识使人背觉合尘,枉受轮回。

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则执我。由于执我与分别,故全真成妄,全盘都错。而聪明人则受病更深。

聪明人自恃比别人更能分别,更善计较,殊不知其自作缠缚,百倍于常人也。

例如名学者某某自作聪明,谬指《大乘起信论》为伪书,而其文中之论点及论据均极可笑。

又如尊函中所提到之Z某名人,竟将《心经》中之密咒译为华文,真是荒唐盖世。

试问这四句为何玄奘大师不译,难道大师不懂这四句梵文?但大师不译。盖不译才真译也。

咒中每一字均有无量义,请问如何译?勉强译出非但挂一漏万,实则挂一而漏无量矣。

更有进者,密咒之妙处,正在于其无理路,离言思。

《心经》之妙亦正在于前部有理路,可思议,末后直是四句咒,毫无理路,不可思议。从显而密,即思议而入不可思议。故此经称为般若之心

(书至此,适收到韩清净居士所著之《心经颂释》亦曰‘此咒经意义,强解非所应。’可见译咒真是画蛇添足。)

但大函中荒谬绝伦者,则莫过于某外国学者认为《阿弥陀经》是伪经之说。

难道此外国学者,竟能超过罗什大师与玄奘大师?此两位超绝古今之大译师,均亲译此经,正显伊等重视此经。

又净土法门乃千经万论所共指,难道千经万论都是伪!真是不值识者一笑。

盖慧业文人学习佛乘,总是易生知解。

宗门常曰:‘ 知解门开,则悟门塞,’

又《圆觉经》曰:‘ 以生灭心,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 盖众生意识分别,皆生灭心。以此妄心,欲解圆觉,则圆觉妙性,亦随众生心而流转为有生有灭之妄相。

故劝学长发一猛省,深认生平所自负一切聪明过人之处,即去道愈远之处。

从此甘作钝汉,老实修行,方能跳出以上诸人之巢臼。

至于实修,盼能密净双修。

‘  密 ’ 则常修贡师亲传之度母(或亥母),(度母似更相宜,诺祖幽囚井下,因持绿度母,屡次中毒皆不死。)

‘ 净 ’ 则常持阿弥陀佛圣号。必须 ‘ 是心作佛 ’ ,方能证本来是佛之自心也。故此为首要。


其次则是 ‘ 读诵大乘 ’ 。


苏州有一老居士,自谓已开悟,实则尚未。

夏师曾问伊,平日如何修持,伊曰:‘ 我只是浑浑沌沌。’

夏师曰:‘你还有什么浑,你早已是日凿一窍而浑沌死。’ 夏老之当头一棒,打得正好。惜伊不识,当面错过。

事后弟曾请问夏师:‘ 似此浑沌已死者,当如何办?’

夏师曰:‘ 继续凿,直到通身凿通为止。’ 妙哉!妙哉!此真起死回生之妙药。

知识份子不能如愚夫愚妇之老实修行,正因浑沌已死。故唯有广读大乘,深参实究,凿之不已,直到通体透脱,方到休歇之地。

敬盼老学长一方面老实用功,一方面刻苦参研,行解相资,专精勤久,必将柳暗花明,别有一番天地。

老学长诚意甚殷,下问于我,故不得不掬诚以报。

谨以此密净双修,行解相资,二语作为供养。

至于密净之中,孰宾孰主,请您自决。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21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答K老居士


( 一 )答‘ 茶碗 ’的空假中三观 ( 二 )略谈物质文明皆‘ 有为法 ’


上次光临途中备受辛苦,足证为法心切,甚为难得。所问敬答于次:

您问‘ 茶碗 ’如何结合《 金刚经 》?

(一)‘ 茶碗 ’,是假有,若根本无此物,何有此形?何有其名?今既因‘ 形 ’得‘ 名 ’,盖由于假有也。


‘ 即非茶碗 ’。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何尝有茶碗。只是一些电子、质子与中子,再究其实,则只是波动与能量而已,如是则茶碗成‘ 空 ’,是即空观。

一个茶碗即假即空,( 既是假有,复是空无 )空假不二,是名中观,故曰‘ 是名茶碗 ’。


(二)物质文明能为人类带来福利,但所能造福的范围,只限于一个小小地球,乃沧海之一粟。


           若只照顾一个小地球,而抛弃无量无边的世界,正所谓弃海认浮沤者也。

           至于所谓福利,实际皆是短暂、虚妄。人间福利以及科学本身,都是有为法。


         《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科学总透不出三维空间,对于多维空间的真实境界,亦无所知。


末后,佛教徒中像您这样因年老多病而退休之科学家应当如何呢?


那就是:学如梦之科学,做如梦之研究,得如梦之发明,造如梦之产品,利如梦之人类。这些都不妨尽力而为,但必须牢记——如何出梦!



谷响集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21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6-2021 10:23 PM 编辑

(十四)答L老居士

略谈大圆满法


L翁老学长道鉴。大示及法照同时寄达,欢喜无似。既闻道场开光,复瞻宝像庄严。莲师法幢,蔚然建立,此实为大事因缘。学长偕伉俪与令媛令坦赞助之功,不可思议。为众生贺,为莲舍贺,亦深为学长合府贺也。


至于大圆满法包括‘ 且却 ’( 立断 )与‘ 脱噶 ’( 顿超 )。

‘ 且却 ’完全同于中国之禅宗,无修无证,一法不立,不历次第,见性成佛。行人若与‘ 且却 ’相应,则同于禅宗之顿悟。

至于‘ 脱噶 ’则必须在与‘ 且却 ’相应后,方可开始修习。

目前大陆,学密者多喜躐等,未契‘ 且却 ’,而大修‘ 脱噶 ’。

修法者兴高采烈,自认为得无上法,而不知如是修持正是煮沙作饭。

莲舍之法极妙,大圆满即摄于生起次第之仪轨中。例如四臂观音法及莲师马王金翘鸟法均有最极殊胜之大圆满部份。此即无上之妙法。

对于精舍拙见以为:


(一)对于同学,贵精不贵多。

(二)对于道场,重实质而不重形式。

香火兴旺、坛城庄严者皆形式也,而实质者,也。

发无上菩提心,如法修持,如是之人,所在之处,即是道场。

(三)对于法,重悟心,而不重境界、灵感、禅定、神通。

盼同修能于修生起次第中,直趋大圆满。

谷响集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6-2021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5-6-2021 10:31 PM 编辑

(十五)答LM两居士

答学密须兼修西方净土并读诵大乘


莲师法乃莲华精舍必修之法。


王上师指定精舍所有同学均以莲师为上师,嘛嘎哈拉为护法。至于本尊则可因人而异。

再者,精舍初十之会供,王上师亦指定为莲师会供。故知莲师乃同学人人必修之法。

莲师与阿弥陀佛、观世音本为同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红教尊弥陀崇净土。

诺那祖师曰:‘ 修任何本尊皆必须兼修西方净土。’ 因西方净土有弥陀大愿摄受,最易往生也。

您夫妇发心真实,对于密乘信仰甚坚,学法因缘又极殊胜,实为多劫善根所感。切盼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大乘经论,用心读诵。


王上师曾指定精舍同学必读与参考之经论各十余部。

《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普贤行愿品》《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维摩诘经》《地藏经》《药师经》《六祖坛经》《大乘起信论》皆必读者。

昔有人问诺祖,什么是密宗境界?祖师答曰:‘ 密宗境界不可说,不可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密宗境界。’诺祖开示是无上醍醐,愚即是从此经入。

谷响集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21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校稿偶兴

清净一句万德严

掩耳不闻末后句(注1)

六根齐摄当下是

持名即禅即持咒(注3)

禅密净土一而三

‘ 无心犹隔一重关 ’(注2)

三密相应刹那圆

且却即是祖师禅(注4)

丙寅(一九八六年)初秋龙树大士圣诞 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


注1:宋黄龙忠禅师观水磨发明心要。佛眼曰:‘ 吾有末后句待吩咐汝。’黄龙掩耳而去。

注2:古德云:‘ 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注3:《大集经》:‘ 若人但念阿弥陀,是为无上深妙禅。’

注4:且却义为立断,乃红教大圆满法中之要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21 10: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中王.jpg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8-2021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1-2024 04:17 PM , Processed in 0.11430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