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三法印

依佛陀所教, 有一个灵魂在轮回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1-2010 06: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nckjiangyuanzi



1。 那就对不起了,我不知你的学佛是没有正式有正统有师教的。这是与我们不 ...
清池 发表于 5-11-2010 04:43 PM



    友,我们是向佛陀学习,不是在学“派系”。。。。。

如友是在学“派系”的话,那当然与我们不同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11-2010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11-2010 06:37 PM 编辑

回复 81# nckjiangyuanzi

不,你自己不才说你是无师自通
(没有亲师,是自读经读网自解佛陀的教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10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1)我是问你的识蕴, 跟死的人工软件有何关系? 不要幻想以后会有什么的那些根本不存在, 的或者 ...
三法印 发表于 5-11-2010 05:45 PM

控制如何被三毒害死,这是控制范围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1-2010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5-11-2010 07:37 PM 编辑

回复 80# 清池

你这样会比喻很好, 那就以你的肉身, 眼, 耳, 鼻, 细胞, 感觉神经, 神经元, 等来说说看
1)请问你本身的识蕴是独自存在做用, 还是依靠其它条件而产生做用??
2)请问你本身的识蕴是常久的还是变化的??
3)识蕴能由你自己控制吗??? (不要讲别人就以你自己来说)

不能够就算了
----------------


你们声闻教的阿罗汉不是要修到心识中无我-一无所有的境界- 人空
---------------

谁说的? 自己猜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10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你这样会比喻很好, 那就以你的肉身, 眼, 耳, 鼻, 细胞, 感觉神经, 神经元, 等来说说看
1)请 ...
三法印 发表于 5-11-2010 07:19 PM

它们的"先生"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10 09: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nckjiangyuanzi 于 5-11-2010 09:27 PM 编辑
回复  nckjiangyuanzi

不,你自己不才说你是无师自通
(没有亲师,是自读经读网自解佛陀的教导的)
清池 发表于 5-11-2010 06:35 PM



    友,您要天马行空的想象,随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11-2010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11-2010 10:06 PM 编辑

回复 84# 三法印

你这样会比喻很好,


1)请问你本身的识蕴是独自存在做用, 还是依靠其它条件而产生做用??

声闻教的识蕴只是粗分,

据《宗镜录》,《大乘密严经》,《大乘入楞伽经》,摄论宗的细分;

我本身的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的功能

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的功能

鼻识,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为能嗅的功能

舌识,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为能尝的功能

身识,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为能感觉的功能

意识,意法为缘而生意识,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

第七识-末那识,为分别识-识到有""的存在,能识“对,错“

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藏识-贮藏我-身口意的业因

九识-阿摩罗识,为清净识,无垢识-是一切众生心的本质,也称为佛性

当然各识也是依靠外缘而产生做用,但若无各识的各单独做用,那生物是无知觉的,就会有如石物一样了。


2)请问你本身的识蕴是常久的还是变化的??

当然是时刻在变化

我的六识时刻在以外缘交流,我的末那识时刻在做判断,

我的身口意时刻在应相行动,而贮藏我的新业因在阿赖耶识中。

我死后,第一识到八识就会随着灭,但第八识的业因会印在另一个相缘的新生命上而续业。


3)识蕴能由你自己控制吗???

我的佛教修行就是在修从第一识到七识的正德行为,身口意时刻在应相行动,而贮藏的善业因在阿赖耶识,

而觉醒自身的佛性。

    因为我有了慈悲心所以能自觉来渡你从小菩提至大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1-2010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5-11-2010 09:57 PM 编辑

金剛三昧經:「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

入楞伽經:「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

大乘密嚴經:「心有八種,或復九種。」是也。說阿摩羅識者,

大佛頂首楞嚴經:「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離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九識義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中解:
唯識三繫的地論宗、唯識宗各立八識,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而真諦一繫的攝論宗,則於八識之外復立第九阿摩羅識(無垢識、真如識),成立九識義。九識即:一、眼識,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為能見者。二、耳識,耳與聲為緣而生耳識,為能聽者。三、鼻識,鼻與香為緣而生鼻識,為能嗅者。四、舌識,舌與味為緣而生舌識,為能嚐者。五、身識,身與觸為緣而生身識,為能覺者。六、意識,意與法為緣而生意識,能分別前五根所緣的五塵境界,加以分別。七、末那識,又稱分別識。此識本無定體,即第八識之染分,依第八識自證分而生,緣第八識見分而執為我,為第六識之主,執轉第六識所緣善惡之境而成染淨者皆由此識。八、阿賴耶識,意譯作藏識。此識染淨同源,生滅和合,具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分。九、阿摩羅識,意譯作清淨識、白淨無垢識。此識乃一切眾生清淨本源心地,諸佛如來所證法身果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非生死之能羈,非涅槃之能寂,染淨俱泯,湛若太虛。這是如來藏一繫的理論,見《成唯識論述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11-2010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6-11-2010 08:54 AM 编辑
我的佛教修行就是在修从第一识到七识的正德行为,身口意时刻在应相行动,而贮藏的善业因在阿赖耶识,而觉醒自身的佛性。


再讲一点给你听

佛性(阿摩罗识)觉醒后-〉 就能开始净化自身的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开始净化后-〉就能转自身的业因, 如容易涌出善缘善业,如能转重恶业为轻恶业,
再而开始净化末那识 -〉 就能更好分别善恶,能更有
正见,有不偏不偏执 生慈悲菩提心,勇猛精进弘法心
再而开始净化意识 -〉 就能更好的控制心境平和,感受细密清晰, 衡量正确, 中道佛智,相印实相
再而开始净化六识 -〉就能往六根清静的境界前进, 六根清静就是八风不动的境界
九识都开始净化后 -〉就能身行菩萨道, 修佛性(如来藏)--〉



(八风就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逆共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
背后诽谤是毁,背后称赞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漫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 )


(若能六根互具的话,就是的神通力的境界了)

当然,这是理方面,事的方面, 我就不说了,要入门学法的 ,
我们是以依法华曼陀罗为观心方法, 以法华题目为定学 和 以身行菩萨道, 来觉醒佛性(阿摩罗识)


但若修佛之人因为不能相信众生都有佛性,不发大菩提愿, 所以第一步的佛性觉醒就有遇到困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09: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您的言论真有趣~

太好笑了~~~~
peggy_str 发表于 4-11-2010 09:58 PM

他讲他没有这样讲过, 可能我看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nckjiangyuanzi

佛陀回答:「色蕴的六根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聚合而成的。其它如受、想、行等三阴则是缘于【触】所生起的,如果六根没有与六尘接触,则不会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种种复杂的感受,没有这些『受』,那么『想』与『行』也就不会跟着生起。至于『识蕴』则与『名色』是互为因缘。」
三法印 发表于 5-11-2010 12:36 PM



    昨晚静思时,突然忆起慧光尊者时常教导的一句话,

尊者说“看到只是看到,听到只是听到,不要让心跟随着进一步造做”。“身苦了,心不要跟随着苦”。

如今回想,字字句句都映现了上面这段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静思时,突然忆起慧光尊者时常教导的一句话,

尊者说“看到只是看到,听到只是听到,不要 ...
nckjiangyuanzi 发表于 6-11-2010 10:02 AM

到底什么是自性,各个宗派各自说各自的,好像盲人摸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10: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什么是自性,各个宗派各自说各自的,好像盲人摸象。
真神弥赛亚 发表于 6-11-2010 10:23 AM



    友,这也是为何如今要正确理解正法,体征真理困难的其中一个原因。

很难遇上一位好的导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eggy_str

请问你对识蕴的功能的了解是什么?,

  识蕴的功能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
       也就是说因为有了识蕴,一个生命方能认知有‘我’的存在
       识蕴是自我认知的功能



清池 发表于 4-11-2010 11:48 PM


识蕴的功能是对境的识知,没错。但并不是什么心之本体。

没有境,何来识蕴的认知?
没有识,境也无法被识知。
这一切都是因缘法。
根本没有本体可言。

如果你说识是本体或"我",
那境也可以是本体或"我"。
那请问你的本体是识还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真神弥赛亚


    佛陀用过这样的比喻。。。。

神射手的啟示──深徹的四聖諦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跋祇國首府毘舍離城,住在城北的大林重閣精舍。
  這天,尊者阿難早上準備進城去乞食,一出門,就看到一群來自城裡的離車族小孩,以精舍大門的小門孔作箭靶,正在比賽射箭。
  尊者阿難看了一會兒,只見這些孩子們,個個都是神射手,箭箭都精準地射入了那小門孔內,沒有一支偏離,心中不禁對這麼高難度的技巧感到神奇。
  乞食回來後,尊者阿難去見佛陀,將射箭一事告訴佛陀。
  佛陀因而告訴尊者阿難說:
  「你覺得這些孩子箭箭射入那小門孔內難呢?還是將一根毛分成一百段,拿出其中的一段為箭靶,每一箭都射中箭靶難?」
  「世尊!當然是射中一根毛的一百分之一難。」
  「阿難!但這不會比能對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生起如實的體證還難。
  所以,阿難!應當盡全力來修學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可见要正确的了解佛陀的教导,只有通过如实的体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eggy_str
我是说涅盘是个人心境的事,以佛陀的涅盘来讲,是他个人的无尚心境,
不能以别人共用/共享的。


五蕴就包括一个生命体,在身内和身外的色蕴(地、水、火、风四大种等)
所以佛陀的个人涅盘心境,能包括他自身的精神方面(识蕴,行蕴,想蕴,受蕴)和他自身的物理方面
色蕴但只包括他自身内的,不包括他自身外的-因为不能和别人共享的)


清池 发表于 5-11-2010 12:31 AM


你是在对佛陀的涅盘作出推测,然后再合理化个人意愿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11-2010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佛教有提到神识。神识从人身出来,人即算死。神识与胚胎结合,则出现生命现象。
不过神识却也不是『我』。把神识认为是『我』乃是邪见。大乘佛教的观点是 人无我,法无我,也没有把佛性看成是我。

神识进出身体的现象就好象人类吃饭,睡觉,脑神经运作,肠胃蠕动等是一种生命现象,不足以描述成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1-2010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6-11-2010 12:24 PM 编辑

第七识-末那识,为分别识-能识到有"我"的存在,能识“对,错“
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藏识-能贮藏我-身口意的业因
第九识-阿摩罗识,为清净识,无垢识-是一切众生心的本质,也称为佛性
当然各识也是依靠外缘而产生做用,但若无各识的各单独做用,那生物是无知觉的,就会有如石物一样了。
--------------
你说各识也是依靠外缘而产生做用, 所以你认同它们都是无常的对吗??
那第九识(阿摩罗识,为清净识,无垢识-是一切众生心的本质,也称为佛性)也是无常的...
若你说是常恒, 说明九识论里前八识为无常, 但最后或最里面的核心其实是恒常的主体...
不管你如何狡辩, 那常论的观念是不会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10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6-11-2010 12:23 PM 编辑

涅盘是常,涅盘也不是断灭,这样理解就足够了。其他有什么好争议? 一个新词汇替代个旧词汇,只有无知人才乐于干这回事。
佛经任何词汇都有其意义,不过却也不是逢人就说,毕竟一切法无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1-2010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若人身内有一神识, 但神识却也不是『我』/自己, 那这神识应是算是"客体"??
2)它是恒常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9:34 PM , Processed in 0.114145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