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laoliulu

武术的迷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6-4-2009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尾,二水居士会来新加玻继续教导他的弟子,希望到时有空跟此人学习,再与他弟子保持交流,把这特别的太极拳也带进马来西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4-2009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啊。。来支持了。。很长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4-2009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1# kenryu19891223 的帖子

嗯,是长了点,不过说得非常不错。

此人我在2005年时就注意到了,然后一直看他帖子,并没有与他结交,去年才刚跟他结交,才知道他对太极拳的了解真的是超级的,希望他有机会能来马来西亚教学,与我们老六路一起把太极拳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09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是很懂
高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4-2009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3# 张君宝 的帖子

写那调控身心之人,非常科学的把内家拳解剖,最近看了章乃器的文章,对于胸部的紧实,筋骨,丹田,意识的调控等各种科学解剖,二水居士不但有具体方法解决,甚至从开胯到肌腱等的x光图片,各种科学理论,实验都能提出来。

二水居士,章乃器等这些人才是所谓的专家,记得学拳就应该跟这些人学习,外行的乱七八糟的跟你胡说一通的,说你不懂科学的,不用理他将多,站在门外看得人总是觉得自己很科学,然后总是在门外说你迷信,却从来没有踏进来了解一下。

贴完二水居士的我就贴比较浅白易懂得章乃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4-2009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3# 张君宝 的帖子

嗯,看不懂无所谓,最讨厌就是识少少扮代表来迷惑我们的人,我这楼就是要破除任何科学,人体学,解剖学,太极拳学,内家拳学等的迷思所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4-2009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时间:2008年3月6日

第二步基本功:
运动的层次。既然我们在自己的身体中,找到了“太极阴阳球”,那么我们就该开始用大脑去灵活的调控这一球体了。为了便于大脑对这一“太极阴阳球”的调控,我们不妨先将运动分作一些层次,来单独训练。首先,我们先将这个球进行充气。刚才在讲到松柔的概念时,我们说松柔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不松走向松柔,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用球体来譬喻,我们假设,一个气球,在没有充气时,这气球摊在地上,这样的状态,我们不能叫它松柔,而是一种“懈”。如果我们把这个气球,气充的狠饱满,像是实心球一样了,那么这个球就过于硬了。这样的球体状态,肯定也不能叫做松柔。倘若我们先把这个球体,将气先充足,然后再适当的放掉一些气,这样的球体,用手去按它,也能按得进去,但是越用力按,越会觉得来自球体的反弹和转化。这样的球体,就可以称作是“松柔”。我们来回过头讲身体的这个太极阴阳球。同样的道理,我们将自身的这个太极阴阳球,由小变大,再由大适当的变小一些,身体的太极阴阳球,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将身体走向“松柔”的过程。这一充气过程,体现在基本功中,我们称之为“内动”。我们的基本功训练中,就有一个纯粹训练内动的基本功。 1、内动:两脚采用孙式无极式的姿势,两脚跟并在一起,脚尖成90度角,两手平举齐肩,两拇指、两食指并作一处,膝盖稍稍弯曲,肘也稍稍的弯曲,腰背尽量的向后靠直,这时,从两跟开始,由内开之意、无内开之形,两腿也由内而外的开,肩胯打开,胸腹也一一掏空,最后两手臂内侧肌肉也有内开的意思。这样的训练方法,其实是训练身体内侧肌肉或者胸腹部带动脏腑系统的运动。这一基本功,不单能将手足内侧肌肉运动起来,还能通过胸腹的内动来带动脏腑的运动,像是对脏腑起着按摩作用。这种内动训练,会增强脏腑系统的功能,脏腑系统机能强大了,发源于脏腑系统的无能的能量,也就充沛。我平时训练的最多的动作,就是这一动作。再随意一些,两脚在川字步的前提下,也可以一样的内动训练,这就是“抽靠贴”的训练法了。 2、脚踝骨的运动:平时,脚踝骨因为几乎要承受人整个身体的重量,因为人的整个重量,就是通过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才与地面接触的,所以,脚踝骨几乎承受了人体的整个重量,所以,这个部位,最不容易放松了。倘若脚踝骨不能放松,你们不妨观察一下,人身体受外力被跌倒,其实就是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没有放松,身体所受的外力,作用在脚踝骨处,因为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相连处没有放松,无法释解这些外力,最后,脚底就离地了。脚踝骨越紧张,身上所受的外力,就直接对抗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人就越会被跌出。脚踝骨其实充当着脚底板与小腿胫骨之间的缓冲功能,它具有一种缓冲功能的。如果脚踝骨松灵了,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发挥的功能就大了,这种情况下,身体所受的外力,一旦传导到小腿胫骨之后,就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给缓冲了,这样,脚底板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足以抗衡业已缓冲了的外力,这样,人就变得很稳了。一般,来自对方人体的外力,其实其发挥作用的势能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也就只有几寸,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一旦发挥,人体中轴就能向后移动几寸,外力一旦超越了几寸的距离,其势能就如强弩之末,或者我身躯迎上几寸,也能封闭对手势能的释放,对手会感觉到压迫,外力也自然失去了作用。所以说,脚踝骨的运动,其实是很重要的。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这“一动无有不动”,其中有一个概念,就是讲脚踝骨的运动。只有脚踝骨处运动了,才能带动全身身躯的整个运动。(学员提问:老师,脚踝骨运动时,是否大力一来,就会有一个缓冲的概念?)是的,脚踝骨能松灵了,能自如的运动了,对方大力推来,到了脚底,就会被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功能所释解了。这就是一种缓冲功能。脚踝骨的缓冲功能,其实还不单只是前后。(学员用英文解释缓冲字意)这种缓冲,不单是前后缓冲,左右也有缓冲功能。谈到这里,我们不妨来谈谈人的“重心”的变化。由于脚踝骨的前后左右的运动,使得人的重心,在两脚之间,前后左右,有一个圆形的缓冲空间。一般的人,只是两脚作为两个支撑点,支撑着身躯,而当脚踝骨松灵之后,脚踝骨在前后左右都能有缓冲了,人维持重心的范围就会变得大一些。人重心所维系的这个区域,我们把它叫做“际缘”。人的重心,在这个际缘范围内,是稳定的,一旦超出际缘的范围,就会失去平衡。所以说,人维系重心的这个际缘,它的范围大,平衡功能相对就好。你的这个际缘范围大了,你就有资格将别人的重心,逼迫到他的际缘边沿,那么对方就会失去平衡,或被跌出。所以说,脚踝骨松灵了,脚踝骨与脚底板之间的缓冲了大了,人维系重心的际缘的范围,也就大了,你重心的稳定性,肯定比别人好。(学员提问:这是不是有不倒翁的概念?)有不倒翁的概念,但是,不倒翁呢,中轴是有倾斜的,只是依赖下半身绝对的重量和底盘的弧形结构,才得以维持平衡。而人际缘变大,得以维系重心平衡时,人的中轴是不能倾斜的。人像是一把椅子放置在一个云台上,下面的云台可以左右前后自由的运转,而椅子还是稳定的,不能象不倒翁一样的摇晃。人的中轴线,在际缘的范围内,前后左右的能够自由的活动。有一些人,确实以学做不倒翁来维持平衡,遇到顶牛,腰背后向弯曲了,两脚还死死支撑着地面。想当然的以为是柔腰百折了,还自以为柔化的很好,幅度很大,其实这样会练坏身体的。这种顶牛的人,很多人练得腰、膝都是伤疼。所以,我平时不愿意把太极拳的稳定性,用不倒翁来譬喻。我说的际缘,不妨用意念想象一下:自己的头颈上挂着一根很长的毛笔,毛笔的端毫,似乎能触碰到地面,当人定步前后左右的虚实变化时,毛笔的端毫,就在地面上画出了重心所维系的际缘了。这个范围,就是你目前重心稳定的范围。或者说,像是拍电影的摄影师,摄影师是坐在一把椅子上的,手上、肩上扛着一架摄像机,椅子下面呢,装着轮子,这轮子呢,是在轨道上运行的。只是太极拳中要求这轨道既可以前后向的运行,也可以左右向的运行。这样才能保证摄影机的平稳。这把椅子在前后左右向运行的范围越大,这际缘就大了。如果这椅子一旦超出了轨道,那就超出了际缘,就会人仰马翻。平时在这一基本功训练时,脚踝骨由后向前或由前向后,加上前后之间的涌泉,一只脚可以虚拟的分作前后中三块。左右向,也可以左右左右或右左右左,每只脚分作两部分。这样一来,两只脚似乎可以虚拟的分割成十二块了。这需要一点想象力的,是虚拟的。这对理解两脚之间的8字循环圈,很有好处的。脚底8字圈,说到底就是两脚重心在十二块脚底的区域里,均匀的受力变化。或者说,像是由十二只小脚,组成了两只大脚。这么说,是要有一些想象力的,新加坡每户人家家里,常常可以见到壁虎。就像是壁虎的脚掌上,每只脚上还有很多小的吸盘,这些吸盘能够均匀的附吸在墙上。人的两只脚倘若能像这种吸盘一样,重心就稳定了。接下来我们来讲中轴。 3、中轴的平整移动:中轴的概念,常常容易被误解。刚才我们讲到一个重心的概念。其实重心的概念与中轴是有区别的。中国古人,其实没有重心的概念的。重心是西方物理学的概念。譬如以一扇门为例子,门的重心应该是整扇门中间的那一中心线与地面接触点上。而中轴就不同。门的门轴就不同,这轴线,可以装在门的左边,也可以装在门的右边。或者干脆象旋转门一样,门轴是在中心线上。门轴在中心线上,这中轴就与重心合一了。门轴在左右向时,就与门的重心是两个概念了。太极拳要求,中轴可以前后左右平整的运动,目的是练到两脚虚实分明。中轴由前向后平整移动时,前脚膝盖尽量定位不动,胯打开,前脚完全变虚,像是摆样子摆在那里,这时,即便前脚下这块地面凹陷了,前脚还不会跌下去。中轴由后向前,或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等,都是一样的,终归要将一脚平整的移到完全“虚”了,而且还要象是摆着样子一样。两脚虚实不清,阴阳不分,也就双重了。上面说的脚踝骨运动,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了保证中轴平整的移动。 4、胯不动转腰:接下来,我们可以讲最后一个运动的层次:胯不动转腰。能够保证中轴前后左右的平整移动之后,身体就可以渐渐的分作上下两半,就像一个球体一样,上下两半球像是瓶盖与瓶子一样,上半运动时,下半不动。相对来看,上下两半球就成反向运动了。就身体而言,腰以上是一部分,胯以下是另一部分。人体在左右向转动时,其实是转动腰以上的这半个球体,胯以下的半个球体,尽量的固定住。就像是古时候的磨盘(学生问:是磨豆腐的磨盘?)是的,就像是磨豆腐的磨盘,上面有一个石盘,下面也是一个石盘,两个盘重叠着,转动上面这个石盘时,下面的石盘是不动的。刚才讲到门轴,我们也可以说,门随着门轴在左右转动时,门框要固定住。这样的运动方式,一方面能够保证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双手随着腰左右向的运转后,与下盘胯以下相对固定后,与胯以下的双脚构成了反向的作用力。就像是杠杆原理中,动力臂、作用臂与支点这三者关系一样。太极拳左右向的运动方式,都要注意腰胯的分离。老一辈把这种胯不动转腰,有称之为“扭脊”的。好了,太极拳的运动形式,简单的可分成以上这些层次。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4-2009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极拳: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下篇)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人体在运动中所要注意的一些规矩与法度。什么地方该动,什么地方不该动,什么地方先动,什么地方后动,运动到什么位置,什么程度等。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运动的规矩与法度。

第三步基本功:规矩与法度
上面运动的层次里,内动、脚踝骨的运动、中轴的平整移动、胯不动转腰等,落实在拳架中,有时候几个层次的运动是一种组合,而且,由于人体是由三大有形的部位与三个无形的空间所组成的阴阳球,落实到某个具体的拳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力不从心的现象,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身躯,其实未必能听从自己大脑的调控。身形、手脚一旦不听从自己大脑的调控,其实就是“妄动”。所以,太极拳要求不能“妄动”,当然,纯粹从活动活动手脚,只是为了达到简单的运动躯体的效果,那也无所谓妄动不妄动的,倘若想要通过太极拳达到最有效的健身效果,甚至说想进一步了解太极拳的技击含义或深层的文化内涵,那么就必须懂得身躯各部位在运动过程中的的规矩和法度。动必有方。因为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还讲究“以小搏大”,小力胜大力,小力发挥最大的功能,在这一概念上,那么我们就得研究运动的规矩,运动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法则。这里会涉及几个概念。

1、定位:
譬如躯体某些部位的“定位”。(叫某学员上来,在他身上试验右手小臂某定位点的变化,类似抱虎归山时右手反抱的动作),我们想要把你反抱起来,倘若手臂上没有定位点,那就是两人在较力了。我力气比你大,就能把你抱起来,我力气小,就抱你不动。你看哦,我要右手大拇指这一位置上,尽量不动,相对的定位了,中轴带动右手小臂上的小轴的一个运动形式,你看,不需要很大力气,就能把你连根拔起了。因为有了这个部位的相对定位,身形这根大中轴带动小臂小中轴,这时候,所花的力气是最小的,但是所能发挥的作用却是最大的。拇指某个点定位了,肘部其实也有点是定位的,目的是保证小臂的小轴线,能够承接来自身躯大轴线运行的劲力。(由学员来试验另一动作。类似两手挑枪式)你看,这一动作时,你看我的两肘,也有定位的意思,这样,我只要轻轻的一转,是胯不动转腰吧,胯不动,其实也是一种定位,肘部也有相对的定位,这像是杠杆原理中的“支点”,有了这个定位点,就能使得小力发挥出大作用来。每一拳势中,其实每一招式,我们都应该去注意某一个定位点。这个“定位点”是因拳势而异的,不同招式、不同拳势,每个定位点是有变化的。明天开始,我们会讲解拳架,在我们这套拳架中,拳架变化的每招每式,每一个动作,都有技击含义,因此每一动作的变化,都要注意某个定位点。这个定位的点,并不是绝对的不能动,而是相对的不动。(学员问:不是一点都不动?)不是一点都不动!相对身躯其他部位而言的,类似于杠杆原理中的这个支点。因为人体是活动着的杠杆。有关定位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详细的与大家手把手的来探讨。今天只是简单的涉及这个概念吧。

2、主、被动:
第二是“主、被动”的概念。太极拳论说,一动无有不动,这种说法并不是指人身体每一位置都一起在运动。不是这个概念。身躯各部位在“一动无有不动”时,其实是有先后节拍、先后次序的。哪里先动,哪里后动?哪里跟?哪里随?刚才我在示范这个动作的时候,左手指与右手肘内侧像是有铆钉,左手是主动的,右手其实是被动的跟着。另外,譬如身躯整体平整向前时,这是中轴的平整移动。在身躯平整的向前平移时,因为两手掌接触到对手的身躯,这时,两手掌就不能妄动,身躯是主动的,手是被动的。四正劲的掤劲,身躯整体的由后向前,这是主动的,而两手是被动跟着向前的。金老师说,身躯的中轴像是毛笔的笔管,而两手像是毛笔的端毫。他怕我们听不懂,干脆说,身躯中的中轴像是拖把,拖地板的拖把,两手就成了拖把上的布条了。这说的就是主被动的概念。金老师还说,以前纺织厂里的轴动皮带的联动装置,两个轴,只能一个主动,一个被动的。倘若两个轴一起运动,皮带就会绷断。拳架中,每一招式,我们都会详细的来讲解这种主被动关系。这里只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个概念。(学员提醒:老师,我们借用的场地,还只剩下五到十分钟)哦,好的。

3、腰胯分离:
第三个,我们还是要强调腰与胯。很多书,在描述太极拳运动过程中,都是腰胯不分的。“腰胯带动”、“腰胯转动”等,这些都是腰胯不分。其实,太极拳在运动中,只要涉及左右向的运动形式,腰与胯需要明确区分的。刚才在运动的层次中,我们已经谈到,胯,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带动中轴的平整移动。前后左右,或者四个斜角方向,这八方,胯在这八方的运动,目的是要保证中轴向这八个方向的平整移动。倘若只是这八个方向的平整运动,太极拳就会显得像是木偶一般,这样以来,太极拳就会显得不灵便。那么,当胯运转到这八方的某一方时,这时,胯不妨先休息下,让腰来发挥功能了。这样,胯相对定位后,腰还可以左右向的运行。这样,就补充了拳势在各个反向的运动角度。同时,也便于上下身躯之间,串成一个大的杠杆,杠杆原理中,动力臂的延长。胯的作用是中轴的平整移动,腰的作用是杠杆原理中,力臂的变化。

太极拳中,还有一些基本的规矩和法度,譬如劲路的方向与劲路运行轨迹、前手与身躯之间构成的角度以及角度变化等等,以后有机会在讲解拳架时再加以探讨。
太极拳技击原理,不外乎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心理学因数。譬如杠杆原理,我们先人其实很早就在运用这个概念了。西方最早发现这个原理的,是阿基米德吧。公元前200多年,就已经发现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有句名言,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个原理,告诉我们,小力胜大力的关键,就在于力臂的变化。中国古代的杆秤,也就是运用了这个原理。我们拳架中,肢体之间,其实很多都是要符合杠杆原理的,只是身躯的结构比较复杂,不是简单的几个点和几个力臂,我对身体解剖和绘图能力较差,否则我可以将拳架中的杠杆原理,一一画出来,这样就更加直观一些。
拳里,另一因数,是心理学原理。太极拳之所以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神奇,也是由于这个心理学因数。太极拳是一门调控身心的学问,首先调控的是自己的身心,当自己的身心能够被调控之后,就能够去影响对方的身心。譬如驾小车的,看到大车逼向你车身时,就会有恐惧感,距离越近,越怕。太极拳也一样的。有时候,人还没有碰着,就会有恐惧心理,这种怕,就是一种心理学因素了。太极拳之所以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身心来达到调控对手的内心的效果,原因就在于自身身心调整到了最佳状态,就会给对手产生一种压迫感。调控自身,然后再通过自身,来调控别人。老一辈有人说,太极拳是一门控人的艺术,一门控制人的艺术。这“控人”,其实就是调控。
从这一概念上说,太极拳就不会有好胜斗狠之心了。而是通过自身的修为,来达到影响你周边人的,这样一门艺术。而且能够改善周边这群人的身体状况。现在,我对太极拳的理解,就是这一层含义:太极拳不是为了争强好胜,也不是谁是谁非,而是通过手把手的感触,使得周边的拳友能够融洽相处,使得周边的拳友身心愉悦,进而达到改善周边拳友身心状况,这样一门艺术。当我们放下了输赢观念,当我们能够与周边的拳友,全身心的去享受太极拳的时候,这样,你的太极拳的造诣就会提高到一个层面。太极拳,就是这样一门学问,能够让我们进入到太极状态,让我们充分去享受太极拳的,让我们进阶到一种“太极式”的生活状态的。
好了,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鼓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4-2009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章乃器---科学的内功拳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这样的所谓“国术”

现在,进步的青年们都在反对所谓“国术”。的确,像现在一
般人所提倡的立于科学之外的“国术”,是应当反对的。学术是不
应该有国界的;用国界来范围学术,根本上就已经是反科学。

  他们是在怎样提倡呢?“无极”、“太极”、“阴阳”、“八
卦”、“三才——天、地、人”、“五行——金、木、水、火、
土”,……这些,就是他们所用以解释“国术”的,这是“玄而又
玄”的玄学——反科学的玄学。他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
又不肯自居于“不知其所然”,所以不得不“自欺欺人”地抬出这
可以随意附会而无可捉摸的“阴阳”“五行”……。你再穷根究底,
他们只有回答你“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神而明之,是在学
者”。这不能表示他们的懂,而只是表示他们的不懂,——只是表
示他们的穷于应付和莫名其妙。

  科学和玄学,不但是距离十万八千里,简直是背道而驰,愈趋
愈远。科学的内容,固然还是残缺而且幼稚,然而它的基础是稳固
的,途经是对的。科学里面的定理,只容科学自身出来修改或者推
翻,而决不容许玄学的入寇——因为玄学实在没有入寇的能力。所
以,这是无疑的:反科学的一切都要灭亡——而且早该灭亡!

  就在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上,科学家发明他的科学。
苹果的坠地,在诿诸“不可知之列”的玄学家,永生也不会得着什
么。因为牛顿能对它的怀疑,怀疑而能进求其所以然之理,于是便
发明了地心的引力。(地心引力的地位即使动摇,地心引力的功绩,
决不会减少。)

  中国内功拳的锻炼身心的功效,有超越于别种运动的成绩,这
是不可掩的事实。只因为学习而得着成绩的人们,往往缺乏科学的
基本知识,或者因为中了太深的玄学毒,阻塞了他们的通科学的门;
同时,懂得科学的人们,只懂得科学而不能应用因怀疑而进求其所
以然的科学的方法,对于隐藏在玄学幕里的科学,没有勇气去试探。
因此,内功拳便终究不会和科学会面。

  我敢说,倘使那怪诞不经的符咒、跳神等“左道邪术”,能够
早点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那末,催眠的发明者,或者要属于中国
人。科学的真理,往往躲在怪诞不经的现象里面。因为怪诞不经而
“深恶痛绝之”,就难免要失科学于交臂。用科学的方法以整理旧
学,先要丢开属于玄学的一切,进而求其实在的奇迹;得到奇迹,
在进而考究这奇迹在科学上的地位,然后能发见那中间的精华。从
腐臭的外壳里救出精华,本来是科学家应取的途径。

第二节 死里逃生的经验

  这是在十五年的夏天,我因为原来的身体的脆弱,加以事务的
纷繁和精神上的刺激,得着了很严重的神经衰弱病。恍惚的神思,
竟至要忘记了握在手里在察阅的文件;经手的事件,没有一件不觉
得可疑;灯下独坐,仿佛见了鬼影的憧憧;有一次,竟在办公室内
昏厥了去!那时,因为记忆力的锐减,体质的虚弱,顿时觉到前途
无限的悲观,深感到人生的无意义。同时,性情变成了异常的暴戾,
思想变成十分的顽固。的确,那是我生命史上最危险的一段!

  后来,因为朋友的介绍。我加入上海武技研究会,练习内功拳。
在每天用早点以前,练习半小时至一小时。大约只有三个月吧,我
就把我的生命由死的一条路拉向活的路上来;神经衰弱的症况,竟
是大大地减轻了。以后我的身体渐渐地强健了,精神渐渐地复原了;
甚至我的秃得几乎精光的头顶重新生出了不甚浓厚的头发来。

  继续练满了一年,到了十六年的夏天,我的身体得着向所未有
的强健:能够不断地疾行二十里而不觉到疲倦和气喘;能够继续每
天十六小时的工作至一星期之久而不觉到劳神。同时,我的性情温
和了,思想清晰了,态度镇定了,意志坚强了;而又生出一种进取
的勇气。总之,三十年梦想的康健人的幸福,是落到我的手里来了。

  当然,这奇迹不是命运给我的。我对于“阴阳”、“五行”
……一类的解释,也认为不适当不满意。同时,我觉到这奇迹的得
到,也不是什么“户枢不朽,流水不腐”、“肌肉愈练则愈强”、
“身体强则精神健”一类的句子,把一切功绩归于一个“动”字的
一般运动强身理论所能解释。仅仅一个“动”字决不能有这样的奇
迹。换句话说:我认内功拳有超越于专在“动”字做工夫的一般运
动术的价值。我认为内功拳自有独到的科学的基础。那个基础的发
现,要在人类社会占有很高的地位,可以大大地提高人类的幸福,
更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的功能。

  下文,我就写出我的研究的心得。

第二章 内功拳的本质

第一节 疲劳的真面目

  一般人对于疲劳的解释,往往是浮薄而不彻底的。“多动劳身,
多虑劳神”,这就是一般人对于疲劳的见解。倘使再问:“为什么
多动要劳身,多虑要劳神”?他们就要回答你:“是因为力的消
耗”。这种解释,我认为完全不透彻,完全没有了解人和机械的区
别,完全把人的消耗看做机械的消耗一样。

  在顶寻常的步行一件事里面,我们就可以见到上面的解释的不
当。

  在同一个十里的距离,同一每小时八里的速率,当你和几位友
人无目的地闲谈散步过去,你或者可以觉不到疲劳;倘使你和别人
约定了时间,心里存着践约的目的走过去,你就要觉着疲劳;倘使
再是你走的时候,你的身体的某部分带着疼痛,你就觉到更厉害的
疲劳。倘使疲劳的成因,仅仅是力的消耗,那末,行走同一的距离,
力的消耗应当是一样;在同一时间——速率同距离同,时间当然是
同的——之内,力的补充当然也是一样;怎会有不一样的疲劳的程
度?

  再比方,一件同一的事情,你在恼怒的时候做起来,便觉到疲
劳;你在快乐的时候做起来,便不觉到疲劳。对于同一的事情的力
的消耗,当然也是一样的。何以疲劳的程度要两样?

  这些当然可以证明疲劳并不仅仅由于力的消耗。

  但是,到底怎样才会疲劳的呢?答案是:

  (一)由于胸部的紧张
  (二)由于不运动部分肌肉的紧张

  ——不应有的疲劳——

  (三)由于运动部分的肌肉的紧张
  (四)由于力的消耗

——应有的疲劳——

  这是谁都觉得到的,快乐的时候和无目的地闲谈散步的时候,
胸部是闲爽的;倘使心里怀着一种目的——一个心事,觉着一些疼
痛,或者感到一种恼怒,胸部便要多少地紧张起来。因为胸部的紧
张,于是肺脏的呼吸功能和心脏的收放作用,都受着压迫。肺的呼
吸变成短浅,甚至停顿;心的运动——跳动,因心房的不能完全展
开,变成急促而不舒畅。呼吸的功用,在一面吸收空气中的氧素
——养气,一面散放血内的碳素——炭气,使污血变成新血。现在,
因为呼吸的不充分,污血就不能完全漂清。同时心的收回污血放出
新血的作用,因为心房运动的阻滞,变为缓慢;静脉管内常留存过
多的污血。于是,污血的郁积,阻滞身体内一切官能新陈代谢的运
动,而使全身陷于中毒的现象。中毒的现象既成,身体自然就疲劳
了。

  运动时局部肌肉的紧张,是无可避免的。肌肉的紧张,一面拉
动骨骼,演成运动的状态;一面压出细胞内的力,使趋向于目的物。
肌肉的过度或者继续过久的紧张,会使组织失去伸缩的弹性。如同
一条橡皮带,伸得过度或者过久之后,就不能再缩了。肌肉失去伸
缩的弹性以后,组织就松懈,而不能再紧张起来拉动骨骼;同时细
胞内存储着的力,因压迫过久,几乎完全消失了,因之起了一种消
渴的要求补充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集合,便造成疲劳。这正是正
当的疲劳——真性的疲劳。

  肌肉的紧张,应当以运动部分为限。所谓运动部分,并不单指
行动时的两腿,或者挥拳时的手臂,是兼指有关系的部分的。譬如
躯干的肌肉,不论行走或者挥拳的时候,因为要维持躯干的安定,
多少总要紧张的。不过,无意识的肌肉的紧张,是一般人所常有而
不应有的。比方,在看别人恶斗的时候,自己要紧握双拳;写字的
时候的口部肌肉的颤动和紧张;安坐时候的肩、背,和双腿的紧张。
这种种的肌肉的紧张,都是无意识而且不应有的。因这种紧张而起
的疲劳,就是不应有的疲劳。在运动的时候,无意识紧张部分,往
往很多,不过一般人不容易觉到,所以单举上例几个比较显明的例。


第二节 不应有的疲劳的疲劳多于应有的疲劳

  倘使把一般人所觉到的疲劳加以分析,加以统计,至少,不应
有的疲劳,要占百分之六十!在一般人,也许以为说得过分。那是
他们昧于自觉的缘故。

  单就胸部而言,一般人除了睡觉以外,就无时不在紧张。即在
快乐或者无目的地散步的时候,胸部也不过比较地宽松一些;那宽
松还并不是充分的。原因是由于一般人的胃肠,除睡觉以外,常不
安放在自然适宜的位置,常是虚悬着——是错觉中的虚悬,详见下
文。为要维持虚悬着的肠胃,因有腹部的上压,以防止错觉中的胃
肠的下坠。

  读者试测探自己的腹部,一定会觉到常在用力向内收缩,以维
持胃肠的下坠。物因地心引力而下坠,本属自然的趋势。而一般人
的内脏,则适反乎这自然的趋势,是背乎地心引力而向上收缩的。
腹壁上压,侵犯了肠的位置;肠侵犯了胃的位置;胃侵犯了肝、肺、
心和胆的位置。因此,胸部就感到紧张。所谓“提心吊胆”、“炙
肺煎肝”:一般人的内脏,的确逃不了这个情境,不过有多少的区
分罢了。

  孩提们的胸部是不紧张的;紧张是在经历较多的痛苦和惊慌以
后的状态。受着一点惊慌,内脏的筋肉便起了收缩;一次收缩还未
恢复,又来了二次的收缩;因此便经常收缩着而不能落在自然的位
置了。愤怒、伤悲,……等,凡足以刺激神经的,就会使内脏的筋
肉收缩。人们在痛苦和惊慌的时候,腹壁的内向一定收缩格外厉害。
这是很容易觉到的。

  只有睡觉的时候,神经系失去了知觉,休止它的努力,然后内
脏的筋肉才得着解放。但有许多人,仍然不能完全解放,因此成了
梦。梦中的惊慌和痛苦,会使人的内脏感着同样的紧张,醒后得着
同样的疲劳。但是要明白,乃是紧张造成梦,而不是梦造成紧张。
我们是先有腿部的疼痛,然后有行路艰苦的梦;是先有内脏的不休
止的紧张,然后有惊慌或者痛苦的梦。置火光于睡者的眼前,可造
成他的“失火”的梦;就是一个好证例。

胸部的紧张能造成多量的疲劳,在一般人所谓“心焦”的时候
最容易见到。我们在等待一个我们所急欲见到的人的时候,就会发
生重大的疲劳:往往一小时的等待要等于两小时的工作。再以乘车
乘船为例,在游玩旅行的时候,我们随处赏玩眼前的四围风景,丝
毫不关心到远处的目的地;那样,就可以得着身体上极好的修养。
反之,倘使旅行的目的,是因为急要的事务;那末,我们就不会有
心流连眼前的风景,而只会挂念着远处的目的地。那样,就会因为
胸部的经常紧张而成极大的疲劳。

  我们在看电影看戏剧的时候,也可以得着明白的感觉。倘使台
上的剧本是在表现明媚的风光,我们就可藉以恢复精神。倘使是在
描写激烈的斗争或者凶恶的灾难,我们就容易因为胸部紧张而得着
疲劳。电影厂内的音乐,一般人说它有调和耳目的神经的作用,所
以能解除许多疲劳;此说尚未透彻。它的最大的作用还在于解除胸
部的紧张。

  除了胸部的紧张以外,还有不运动部分肌肉的无意识的紧张。
这两种紧张所造成的不应有的疲劳,虽因人而异;然而它的成分的
大是无疑的。这个,在练习内功拳得着功效以后,格外容易觉到。
在一般人,日日受着不应有的疲劳的侵袭,而自以为当然。对于因
心肺的阻碍而起的中毒作用,丝毫没有察觉到;对于疲劳的解救,
只在力的补充——饮食——上做工夫;这是大大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4-2009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继续贴之前,我想继续破除一些迷思,然后小小的给二水居士以及章乃器做比较。

两者对于科学的内功拳都有深入研究,大部份所说的东西都是有科学根据,也有不少是自己的猜测,虽然未必对可是是大胆的尝试,只是在中国独特语言,比如阴阳,五行等方面,二水居士完全泰然自若的接受,而章乃器却有抗拒感。

学空手道,柔道,合气道,柔术,美国拳击,泰拳等等时,尤其是日本武术,会拥有非常多的他们自己的术语,自己的独特语言,甚至要求你学日文来了解它里面的科学根据,同样的,中国武术的阴阳,五行,丹田等等,从小读中文的我们就知道这是个术语,并不代表它就一定是引你去玄学,教你迷信。

学其他武术你能够接受别人的术语,为什么学中国武术时听到阴阳,五行,丹田等你就会觉得是导人迷信,不科学?一句话,外国的月亮是比较圆的。

也因此我对二水以及他的师门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他们完全讲求科学性,可是却不排斥中国独特术语,章乃器始终存在着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4-2009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哦。。
还真的很长叻。。

哈哈,我现在也练着太极拳,但只是基础中的基础
不知larkin这里有谁能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4-2009 03: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水居士和章乃器的文章我都读过,我比较喜欢 章乃器的说法,二水也不错,也学到东西了 但是不会让初学者感到兴趣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4-2009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aoliulu 于 17-4-2009 12:55 AM 发表
在继续贴之前,我想继续破除一些迷思,然后小小的给二水居士以及章乃器做比较。

两者对于科学的内功拳都有深入研究,大部份所说的东西都是有科学根据,也有不少是自己的猜测,虽然未必对可是是大胆的尝试,只是在 ...



谢谢分享,请继续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09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nryu19891223 于 21-4-2009 12:21 PM 发表
你好哦。。
还真的很长叻。。

哈哈,我现在也练着太极拳,但只是基础中的基础
不知larkin这里有谁能教啊?


新山我就真不太清楚,不过只要你有兴趣,迟早会找到你所要的,我几年来穿州越省,积极寻找才找到自己想要的,马来西亚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并不发达,因此很多都是隐藏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09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内功拳和疲劳

  内功拳是“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意拳”等
的总称。它的锻炼的方法,是要“内外兼修”、“心身交益”;锻
炼的效果,不在肌肉的发达,而在内脏的坚实和舒适。所以,对于
专重外廓的发达的外功拳,称之为内功拳。

  然而这些话,都还不能说明内功拳的内容;能说明内功拳的,
莫善于疲劳。上文已经说过,一般人所感觉到的疲劳,恐怕要有百
分之六十是不应有的,而这种不应有的疲劳的成因,就是因为胸部
的紧张而起的中毒作用。现在我们问:“这种不应有的疲劳,有没
有解除的方法”?

  这答案是肯定的:只要能够经常地解除胸部的紧张,就可以免
除这种不应有的疲劳。这个方法有二种:静的是静坐,而动的就是
内功拳。

  内功拳解除不应有的疲劳的方式有下列三种:
  (一) 在静止的时候,藏储内脏的胸腹两部,完全驰松;
  (二) 在动作的时候,紧张的状态,由胸部移到腹部;
  (三)免除不动作部分的无意识的紧张。

  内功拳在消极的免除不应有的疲劳的基础之上,再进一层,求
身体的强健,体力的发达,意志的坚定,胆量的雄伟,和智慧的启
发。一般人所视为内功拳的精髓的决胜于斗争场上的技击,不过是
内功拳的应用的一部罢了。


第四节 满体驰松的静止——所谓“无极”

  在内功拳的演习之前,总先有一度满体驰松的静止的准备姿势。
这种准备姿势,是很重要的。它的方法,先是正面或者半侧面的站
立,使全身的部位,完全适合于力学的支点的定则,没有一处觉得
不落位;各处的关节,保持天然的稍微的弯曲。然后,再自上而下
地从头部到颈部,再到肩部、胸部、两手、腹部、臀部、大腿、两
胫,依次察觉下去,看有否不自然不适意的紧张的部分。有的话,
就立刻改正过来——姿势不对就改正姿势;无意识的紧张,就以意
识使他松懈。然后,再察觉呼吸的是否自然而不受阻碍,留意把呼
吸安定下去。然后,一切弛懈,一切宽松;整个的身体,顺着自然
的地心的吸力,往下垂注——完全是无意而自然的垂注。骨架子依
着力学的支点的定则安置着,不必十分依靠筋肉来维持。筋和肉便
似一件衣服挂在安定的架子上一样;中间一缕的气,很自然地呼吸
着——完全顺着肺的自然的伸缩而不加以一丝的干涉。这时,耳目
当然不可注意于外界的一切。因为一注意外界,胸部就不免无意识
地紧张起来一些;而单只是留意全身各部的弛懈的状态的保持,尤
其留意于呼吸的自然。这种对内的留意,可以免去外向的注意。

  如呼吸粗而有声,这往往不因为呼吸的太急,而因为气道的紧
张。只须除去口、鼻、颈、胸各部的紧张,气道变宽,气息自然就
轻了。

  上面,我已经说过:小孩们的胸部是不紧张的。此处所说的满
体驰松的状态,是小孩们所本有的。小孩们的胸和腹,是同样地微
向外突的。现在所说的满体驰松状态下的胸腹形状,也是这样。这
时的胃肠,是放着的,不是悬着的。

  一般人的胸腹的状态就两样,除肥胖者因脂肪质充满腹部,成
为病态的外突外,余者腹部往往比较胸部微向内凹。在这种形态之
下,胃肠是仿佛悬着的。虽然事实上并不是虚悬着,但是心理上总
觉到下面没有可以安放的所在,而只是在上面悬挂着。因为觉到胃
肠是悬挂着的,所以常有无意识的下坠的忧虑,更有无意识的腹壁
的向上压,以支持胃肠的下坠。这种无意识的胃肠下坠的忧虑,是
和胸部的紧张互为因果的。因为胸部的紧张,内脏筋肉随而收缩。
此时胃肠离原在地位而升高,因之而有胃肠虚悬的错觉,更因之而
起胃肠下坠的忧虑。这种忧虑,能再引起胸部的紧张。这种忧虑和
紧张的因果循环,要造成很多量的疲劳。腹壁的上压,是很费力而
易致疲劳的事,这也是谁都觉得到的。因为费力的缘故,所以时时
要放松一些。但是心里一有所思索,或者一有动作,便立刻要回复
上压的状态。这连续的一紧一松,使胃肠多无谓的运动,也要造成
好些疲劳。

  一般人这种易致疲劳的状态的成因,上节已经说过了。这在道
家,叫做“七情六欲之所侵”,叫做“蔽于后天”,这是完全的确
的。像孩提既没有利害的观念,除了很简单的食以外,又别无欲望;
当然,身体各部分,就很少紧张。所谓“先天”,就指初生时无思
无虑的景象;所谓“后天”,就指已有思虑以后的景象。平时虽因
思虑而起不可免的紧张,静止的时候却可以排除一切而回复无思无
虑的孩提时代的满体宽松的景象:这就叫做“回复先天”。

  所谓“返老还童”云者,亦不过上述之“回复先天”而已。心
境可以还童,胸腹的状态可以还童,而容颜决无可以还童之理——
可以减轻衰老的状态则有之。稗官小说所记,都属后人附会的说法,
不足置信。能减轻衰老,延年益寿,则为理所当然。

  这种竟体驰松的状态,在道书里又叫做“无极”,或者叫做
“阴阳未判”。什么叫阴?阴就是虚。什么叫阳?阳就是实。此时
竟体驰松;胸部和腹部处同一驰松的状态,(动作以后便要变成腹
实胸宽,)所以说是虚实未分——就是阴阳未判。这种状态,又叫
做“混沌一气”。总之,道家以人体拟宇宙;古代的天文学者,谓
天地未分之际,混沌一气,是为先天——即先于天地之意。故所谓
“先天”、“无极”、“混沌一气”、“阴阳未判”,都是一样的
意义。在佛经里叫做“自在”。自在就是任其自然存在的意思。此事
身体内外一切,都任听依着地心吸力,向下垂注,而不加以丝毫勉
强的支撑:身体内的亿万细胞,似乎是个个独立,谁都不管谁,所
以无论哪一个都自在。佛家还有“观自在”一语,就是上节所说的
“对内的留意”。这时意识似乎是独立于形体之中,保持着各部分
的自在,不是谁压迫谁,所以叫做“观自在”。

  同善社一派的静坐,自谓求“无极”求“先天”,就因为他们
的静坐,不似练气一派求腹实胸宽,而只求满体驰松。所以他们的
静坐时的心境,和内功拳满体驰松的静止时一样。

  俗语“落位”二字,有极好的意义。落位就是安于其位的意思。
一般人的胃肠虚悬,就是不落位——不落在应在的地位。内功拳家
的胃肠安放在腹腔之内,下面有自然的支点:这就是落在应在的地
位。不但胃肠如此,身体各部分都是如此。

  俗语所谓“放心”也有这样的意义。“放心”与“悬心”相对。
放心意味一切放下,悬心即内脏虚悬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laoliulu 于 21-4-2009 11: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09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腹实胸宽的状态——所谓“太极”

  我们在静止的时候,可以满体驰松,而动作的时候则不能。第
一,赖有筋肉的伸缩,然后才能运动身体;第二,赖有筋肉的紧张,
细胞互相压榨,然后能发生力。所以肌肉是不能不紧张的。

  除了上述的外部的紧张,同时内部也要发生一种紧张。这是很
容易觉到的,我们向外挥一拳,胸口要同时紧张一下。这种内部紧
张的原因,约有四种。第一是反动力的关系。我们的拳足向外用力
的时候,当然身体要受着一种物理学上的反动力。即在向空气挥拳
的时候,也要因空气的抵抗力而受着较微的反动力:犹如向空中放
炮时炮身要向后坐动一样。这种反动力,是要作用及于内脏的;内
脏感受到这种反动力,自然起了紧张的反抗。第二是神经系的连带
的影响。虽然手足和内脏,一个受脊髓神经的支配,一个受交感神
经的支配;但脊髓神经的命令,往往要影响及于交感神经。所以,
当我们向外挥拳的时候,脊髓神经命令手臂筋肉紧张,交感神经也
受影响而使内脏筋肉紧张。这种连带的影响,在神经衰弱者尤为显
著。第三,是肺部的作势。肺部当手足向外用力的时候,必然呼气,
造成一种由体内趋向外的势,以便体力的外趋。因肺脏的呼气,便
有胸部的紧张。第四,是肋骨筋肉的紧张。这种紧张是跟着手臂筋
肉的紧张而连带起来的;因为肋骨筋肉和臂筋肉,同隶属于脊髓神,
所以有连带的作用。肋骨筋肉的紧张,能使胸廓容积减小,因之心
肺同时要感到压迫。

  在一般人,这种内部的紧张,在于胸部。一般人的胸部,无事
的时候,已经免不了紧张;一到向外用力的时候,就要发生极度的
紧张。胸部紧张能造成多量的不应有的中毒性的疲劳,我在上文已
经说过了。当然,用力时胸部的极度的紧张,要造成更多量的疲劳。
一般人在用力的时候,面部先现赤色,次由赤变紫,更由紫变青;
这就是炭素中毒的现象的进程。这种猛烈的极度的胸部的紧张,除
了造成极厉害的疲劳以外,还要损伤内脏。用力过猛之后,常有得
着吐血的病症的,就因为紧张过甚,使肺部血管破裂之故。还有得
着心跳的病症的,这是因为心房里的血,不能自由向外输送,渐成
心脏涨大的现象。这些病症,联系外功拳和从事剧烈运动的人,常
有得着的。

  但是,这个内部的紧张,是不能没有的。我们最高的希望,是
把他移到一个比较适当的部分,这就是腹部。腹部的适宜于建设紧
张点,有三种原因。第一,因为大小肠的质地,究竟比较心肺坚实。
谁都知道肺是内脏中最脆弱的东西,而心也是最容易致病的东西。
惟其如此,所以需要肋骨的保护。一面加以肋骨的保护,而一面却
使之担任受剧烈的压迫的紧张点,这当然是矛盾的。第二,因胸部
的体积,有肋骨的限制,没有很大的伸缩性;而腹部则纯属筋肉组
织,伸缩的范围很大。伸缩的范围大,则虽有强烈的压迫,亦不至
于损伤。第三,腹部紧张点设立之后,变成坚实而沉重,同时胸部
变成比较的轻盈而宽松。下重上轻,坐立因此可以格外安定,姿态
因此可以格外舒适而且自然。吾人所用的煤油灯,要在它的下部加
点重量,使不至易于倾倒,就是这个意思。

  在此,我要把紧张的意义,加以明白的解释。紧张和收缩不同,
所以腹部的紧张,不能视为腹部的收缩。紧张是上下前后左右,同
时内压,使腹部成为饱满坚实的状态;而收缩的现象,则往往于腹
壁上压时见之。所以收缩的时候,腹部反而枯瘪。紧张的时候,腹
壁虽然也有收缩的趋势,但因为同时还有横膈膜的下压和肛门的上
压,所以腹部的体积并不减小——和在满体驰松的静止时差不多;
这时腹壁的收缩运动,不过使腹部变为格外坚实而不至涨大罢了。
这个区别,是十分紧要的。

  为便于行文计,我们叫满体驰松的静止叫准备状态,叫本节所
说腹实胸宽的状态做基础状态。由准备状态进到基础状态,在玄学
派的拳术书内,叫做“无极生太极”。“无极”是满体宽松的意思,
这上面已经说过了。“太极图”的样式,大家都见到的,是半阴半
阳的。阴阳,照上面所说,是虚实的意思。所以“无极生太极”,
就是由全体宽松的状态,进到腹实胸宽的状态。

  必须先有全体宽松的静止状态,然后能照理想的计划,使需要
紧张的部分变为紧张,不应当紧张的部分保留宽松的原状。好比摺
纸手工,必须先使一张纸十分平直,然后能照图案摺成某处曲折某
处平直的状态。所以,这种静止,是十分重要的;没有适宜的静止,
就不能有正确的基础状态,更不能有得当的动作。因为一切的内功
拳,都要经过这种静止的状态,所以叫它做准备状态。因为一切的
内功拳的动作,都要由腹实胸宽的状态下实行,所以叫它做基础状
态。


在此,我更把一般人所视为神秘之谜的“丹田”,加以明白的
说明。

  在道学和内功拳里面,丹田是认为很重要的。关于丹田的位置
问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同善社里一班人,说它在两目之间;其
余的,有说在脐下二寸,有说在脐下一寸。学道和练习内功拳的人,
往往先努力探求丹田所在,这完全是舍本逐末的工作。其实所谓丹
田,不过是一个注意点或者内部的紧张点。同善社的信徒,静坐的
时候,注意于两目之间,所以他们的丹田就在两目之间;其他练气
者和内功拳家,注意而且紧张腹部,所以他们的丹田就在脐下。至
于一寸两寸,则随人之感觉而异,更无研究之必要。总之,只要明
白上述的生理上的紧张状态移到腹部的必要,不必求所谓丹田而丹
田自见。倘使不明白这个生理上的关系,就是找到丹田也没用,而
且还要酿成有害的错误。

  古书里“运气丹田”四个字,是极端有害的。气不能通过丹田
——腹部,这是谁都明白的了。目下懂得点科学的人,如蒋维乔、
冈田藤田辈,把它改作“入力丹田”。入力丹田的结果,是腹部变
成不需要的庞大,却并不坚实;胸部故意向下运力,反感到不适。
总之,这是完全离开了原来的目的了。虽然也有许多人知道这种现
象的不良,但是没觉到这是根本的教授法的错误。他们只知道对学
者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却没有觉到根本上“失之毫厘”的,
还在“运气丹田”和“入力丹田”的说法。

  因为觉到“运气丹田”的易流于错误,于是更创“提肛”之法
以救济之。实则腹部紧张,肛自上提。所以这都是枝枝节节的方法。
我们只要留心于腹部的必须紧张和胸部的必须宽适,就一切都有了。
那“留意”的时候的一点“意”,就是古人误会做“气”的;以后
的人更误会做“力”——由胸部故意下压的“力”,那更愈错愈远
了。

  上文已经说过,腹部的紧张,是要腹的各方面同时内压的。然
而运气丹田者往往只有下压力。紧张时各方面同时的内压是极自然
的,而运气丹田者往往要勉强以力下压。紧张的内压,何以会自然?
这是因为由上而下,有自然的地心吸力和反动力;由下而上,有因
腿部、臀部的紧张而生的自然压力;同时,腹部周围,因受压而生
出自然的反抗力,向内紧压。

  因为这个基础状态的重要,我再详细点解说一下。在上文,我
们已经见到内部的紧张有四种原因。现在,就说明内功拳家应付这
四种原因的巧妙的方法。第一,对于物理上的反动力,当它达到肺
脏的时候,肺脏呼气缩小体积以避之,使这种反动力越过肺脏而达
于腹。第二,对于无意识的胸部的连带紧张,代以有意识的腹部的
紧张。或者可以说:以有意识的腹部的紧张,夺去无意识的胸部的
紧张。内脏的体积,始终不过这一些;所以,充实了腹部,当然不
致再充实到胸部。第三,对于肺部的作势,顺其自然而扩大之。在
向外用力以前,肺脏吸足空气。躯干因充实而感到安定,精神因胸
腔饱满而感到雄伟,胆力因之增大。在向外用力的时候,同时呼气
作向外的势,使力易于外出。当此作势的时候,肺脏起急剧的收缩。
那急剧的收缩,一面压肺内空气,向气管奔放,一面更使肺体轻下
压——完全是自然的下压。此事的形势,正和放炮时相仿佛:气管
犹如炮口,肺体犹如炮身;炮口放射子弹,炮身要向后退,气管放
出空气,肺体要向下移。所以说是完全自然的。这种肺脏自然的下
压,除能使腹部紧张和轻移反动力向下外,更能造成一种很有效的
向下的势,使身躯稳定,不致倾跌。第四,对于因肋骨筋肉的紧张
而起的胸廓的缩小,一面用意识减轻紧张的程度,因为那紧张有一
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面呼气缩小肺体以避压迫。这是必须极端注意
的,下移腹部,只需要本段所说外来的自然的反动力和肺脏作势呼
气时自然的反动力,而不可有丝毫勉强的用力或者所谓“入力”。

这种基础状态的重要,有许多简单的实验方法。在独脚停立的
时候,倘使是胸实腹虚,就要摇摇欲跌地感到不稳定;一变换到腹
实胸宽的状态,马上就觉到稳定。倘使把一个人的两眼封闭,移他
到一张凳子上面立着,他当然会很安定地立着。然后请一位他平时
所极信任的人告诉他,他此时立在百尺高台上的一角,他就非倾跌
不可。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他没有感到危殆的处境的时候,不
至有极度胸实腹虚的状态,所以还能安稳站立。一感到处境的危殆,
就立刻提心吊胆起来,成为极度的胸实腹虚的现象;上重下轻,自
然就要倾跌了。

  道家还有“水升火降”“阴阳易位”的说法,顺便在此处解释
一下。

  所谓“火”,就是中国医家的所谓“实火”。一般人胸部实而
腹部虚,所以,照他们的说法,是火在上而水在下。学道之后变换
到腹实胸宽,就叫做“水升火降”。“阴阳易位”,自然更明显了。
一般人胸实腹虚,是阴在下而阳在上;道家腹实胸宽,是阳在下而
阴在上;所以叫做“阴阳易位”。道家又说:火属阳,水属阴。所
以“阴阳易位”和“水升火降”是相通的。

  道家练气的一派,他们静坐时的状态,是和内功拳家的基本状
态一致的。所以,同善社的一派,斥他们是在求后天。意思是,阴
阳未分的无极是先天,阴阳已分的太极就是后天。上文已经说过,
阴是虚的意思,阳是实的意思。练气者的腹实胸宽的状态,就已经
有了虚实,就已经分阴阳。同善社的一派保持着满体驰松的状态,
不分虚实,所以说是阴阳未分的无极。

  “水升火降”以后,水在上,火在下,成为平常烧煮的形式。
因此就有道书内“烧炼”的说法,更有丹炉、丹鼎,……等名称。
这都是以外物拟人体,都是寓意。是因为这种养生的法术,发明者
极为不易,而听者或视为平凡,故不肯明白示人,免致为世所轻视。
为表示神秘起见,更指为神人秘授,名为“天机”。“天机不可泄
漏,违者天神谴之”,这是他们的禁条。后人不知此意,竟要真个
造起丹炉来炼丹,真是可笑之极!

  此种故示神秘的风气,不仅道家为然,儒家释家亦然。佛典的
玄秘,是一般人所知道的。儒家也有“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
而闻也”之语。所谓“性与天道”,也不过是这一些养生的工夫。
其实,这种养生的法则的精妙,除了不了解的愚夫以外,谁都不能
否认的。古人所怕的是过于简单易学、易见于人。其实就在这简单
易学的特质上,格外增高这种法则的伟大的价值,何至于见轻呢?


[ 本帖最后由 laoliulu 于 21-4-2009 11:5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4-2009 11: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再在此处指出通常的错误的姿势。

  练习外功拳的人,往往紧缚腰部,目的是在使腰部坚实。因为
缚得太紧了,往往生出不良的影响。因为通过腰部的大动脉的受压
迫,血液的循环便受了阻碍。那经过的神经系,也易因同样的压迫
而起麻痹现象。还有,当腹部所受的反动力过大的时候,没有向外
随意伸缩的可能;因之大小肠受着过重的压迫而损伤,成了便血的
病象。同时,腹部虽能因束缚而紧张,然而不能解除胸部的紧张
——不能像内功拳能移胸部的紧张状态于腹部。

  练习内功拳的人,虽然也加腹部以适宜的围束,但决不紧缚;
要保留它的弹性以备肠脏感受反动力时的应有的伸缩;要在这种自
由的状态之下造成坚实的腹部。

  练习运动和体操的人们,欢喜挺突出的胸部,以造作强壮的姿
态。这也是完全错误的——提倡挺胸的生理学家,当然是一样地错
误。当然,我们的胸部,不能陷于伛偻,以致心脏受着压迫;但是
过度的挺突,使上体成为后倾的形势,也要使心肺感到紧张——这
是一般人都可以觉到的。这种紧张的成因,一部分由于向后倾倒的
恐惧,一部分因为背于心肺的自然的形势。

  练习内功拳的人,不要有这种不需要的胸的挺突。他要时时使
身体的位置,适应于力学的指点的定则:不论坐立,要得着自然的
安定——“自在”。他不要用任何部分的力,勉强维持他的坐立的
姿势;所以不但胸部不觉到紧张,任何部分的紧张,都要设法除免
或减少它。

  肺部的扩大,当然是需要的,但是那应取径于适宜的练习,使
它自然地扩大,而不能勉强使它张大。上文所说肺部的作势的
方法,是使肺部扩大的最好方法。


第六节 意识和动作的合一

  现在讲到动作了。动作的时候,紧张达于四肢。四肢的紧张,
因动作种类之不同,有时左紧右松,有时左松右紧,有时左右同紧。
紧即实,实即古人所谓阳;松即虚,虚即国人所谓阴。劲松虚实的
参互,就是古人所谓“阴阳的参互”。因此,古人就有“太极生八
卦”的说法,稍微了解易学的,总晓得八卦就是阴阳参互的种种形
态。

  在一般人,他那组织内脏的不随意筋,固然不受他们的意识
——神经中枢——的支配;就是随意筋,何尝真能随他们的意?这
种意识不能智慧筋肉肢体的状态,可以分做下列三种:

  (一) 完全无意识的动作;
  (二) 意识和动作先后的不一致;
  (三) 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

  完全无意识的动作,本来是用不着解释。可是,一般人所认的
无意识动作,范围甚狭,仅仅指拿铅笔蘸墨,心想往西足向东走之
类。此处的所谓无意识动作,范围要稍微扩大一些:要兼指一切无
意识的筋肉的紧张,如写字时口部的努动、读书时腿部的紧张或双
拳紧握等。

  所谓意识和动作先后的不一致,是指有动作的意志之后的形体
的抢先,或意识的抢先。形体的抢先,在连续重复演习同一的动作
时很容易见到。譬如,练习形意拳者,在演习“劈拳”、“崩拳”
一类的拳式的时候,经过较久的时间,就要发生肢体抢先的弊病:
往往意识还没有命令伸拳,而拳已先伸了出去。弄到后来,不是手
足听从意识,而变做意识跟着手足。要手足出去了以后,意识才觉
到;意识失去指挥统率形体的能力而反被形体所统率了。意识的抢
先,在趋赴一个目的地时,至为显著。因为心急的缘故,往往身体
还在半途,而意识已经飞越到目的地去。并不是意识真能单独地飞
出去,是说意识在幻想到目的地的一切了。古书有“意马难收”之
说,就指这种情景而言;意识虽然不能真个疾驰向前,但此时体内
确有一种向前的势,似欲夺躯壳而出。

  所谓肢体不受意识的支配,是说在有意识的动作当中,意识依
然不能支配肢体。比方,意识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右手畏
缩不前,不能用出全力。这个,一则由于不娴熟:肌肉有如未经善
良训练的兵卒,不能执行中枢的命令。孩童不能从事与重大的工作,
也就是这个原因。二则由于下意识的作用:神经中枢——上意识
——命令右手用全力向前挥拳,而下意识会在半途给右手一个戒备
的暗示,右手因而起了畏缩。这在神经衰弱者,最为显著


  “形意拳”的意义,就是在使“形”和“意”合一。形就是动
作的意思。手足所到之处,意识亦随之而到——一切动作,都是有
意识的。这个方法,是很简单的:只须先注意——灌注意识——于
向外用力的手,再使足和手相应——同时动,同时止。练拳的人在
手向外伸的时候,目光注在手上,就是这个意思。

  形意拳的合一,是很重要的,它的功效,有下列二种:
  (一)体力和意志的集中;
  (二)可以经常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

  体力的集中,当然是很重要的。练习拳术,并不能直接使体力
增大,不过能使体力集中罢了。体力的增大,是要在筋肉发达以后,
才能真个发生更多的力。这是生理上的定则。

  但是,要集中体力,先要集中意志。意志是体力的先锋;我们
先有确定的意志,然后能用集中的体力。比方,我们要向壁上击一
拳,我们必定先有不畏痛的决心,要非击不可的意志,然后能用出
十分的力。倘使心里有丝毫的游移或者疑虑,手便会犹豫退缩,当
然不会用出很大的力来。

  一般人的乏力,并不是真实的力的缺乏,而因为力的分散于各
部而不能集中。这是一个很显明的例:倘使你的两足的位置,对于
你的身体不合力学上支点的定则,使你的身体有倾跌之虞,你就不
能在你的拳上用出很多的力,因为一部分的力是分到足部去做维持
身体免倾跌的工作去了。一般人的力的分散的程度,尚不止此。简
直连不需要的所在,都在无意识地分散他的力。不需要的紧张,差
不多的人都难免的吧?坐立的时候,肩往往耸而不垂,这就是在肩
部不需要地紧张,紧张的所在就是分散力的所在;有无意识的紧张,
便有无意识的力的分散。大约意志愈散乱的,紧张的部分愈多,力
的分散亦愈甚。患神经衰弱病的人,他自己觉到处处在紧张;而别
人看起来,也觉到他身体的各部分都不自在。于是他要有分外的疲
劳,因为力分散得太厉害了。

  形意合一地经常维持腹实胸宽的状态的功效,在练习时可以很
明显地觉到。不注意地无意识地——或半意识地——动作的时候,
心神常是不安定的——不放心的。瞎子走路的时候,就是半意识的
行动的一种,他的心神当然是很不安定的。他并不是不用他的全部
的意识,是因为他的意识的本不健全。再,我们在无意中倾跌的时
候,胸部便要感到突然的紧张和压迫。在这时候,腹实胸宽的状态
便要不能保持。所以,只在有意识的动作中间能够保持腹实胸宽的
状态。

  形和意的合一,在古语里有几句很好的话:如“随意之所之”、
“得心应手”、“写意”。“写意”两个字有很好的意义:“写意”
表示娴熟的技巧,和自然的动作。“写意”,就是说动作能写出那
动作者的意。这就是形和意的合一。

  不论在太极拳或者八卦拳内,形和意的合一都是很重要而且必
需的,并不单是形意拳要形意合一。


[ 本帖最后由 laoliulu 于 21-4-2009 11:5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09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ahangjudo 于 21-4-2009 03:05 PM 发表
二水居士和章乃器的文章我都读过,我比较喜欢 章乃器的说法,二水也不错,也学到东西了 但是不会让初学者感到兴趣的文章


二水用文章所解剖的东西,如果没学过同样的东西,确实很难理解他所说的东西,不过他教学却是另一回事,浅白易懂。

贴完章乃器的,我就结合自己所学以及二水的教导给大家看看他浅白的另一面,因为以上的文章,了解了后,总归只是得个知字,比如章乃器的胸部的紧张,可没有那么简单就能够放松的,所以我想简单的给大家看看内家拳的智慧,科学性到底有多特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4-2009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aoliulu 于 1-1-2009 11:08 PM 发表
我还年轻,也还在学习,陈式,郑子太极拳学了三年。

现在的杨式则学了一年半罗,想不到的是这里学三个月就已经超越我以前学三年有多,幸运的遇到明师的关系。

你住哪里啦?

从您上述说话。。。您在那里学三个月就已经超越您以前学三年有多。。。
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以前您可能比较愚钝,不能掌握拳中真理。。。三年后有点脑了,刚好又遇到明师,所以有小进步。。。

2.)过去三年所学的东西,无形中奠定了基础,当遇到明师再继续学习。。。理所当然超越您以前学三年有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4-2009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8# kuuga11 的帖子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以前的三年学习确实给我了我一些基础,可是学得只是太极操,就算继续学多50年都是一样的。

我以前师父是外家师父,功夫不错,对太极拳却没学到真正的东西,我知道这样说是很不尊敬的,可是我只是想说出马来西亚教内家拳的师父的问题,这是个事实,我想说出事实,只能跟以前的两个师父说声对不起,我非常感谢以前的师父带我进入太极拳的门户,打下基础,不过事实就是事实,对不起。

简单的一提,什么是腰?怎样转腰?怎样练腰?马来西亚100个教太极拳的师父里面,非常难得的才会找到一个是对的,我以前连一个都找不到。

我这里有个卢同宝的弟子,学了35年所谓的击技太极拳,也时常到中国跟高人过招,可是那些高人当然不肯教他真正的东西,学了老六路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腰,这样的例子,在我这里比比皆是,还有一个甚至学了50年,几乎不管郑曼清,陈小旺,邵善康等都见过,甚至跟他们学过,以前师父的保守照成他们只是学个架子,什么都没学到,只能跟我叹息:“我们学了一生的太极拳,见识那么多,还不如来老六路学几个月,这才是我要找的太极拳。”

嗯,我知道你时常有去中国,也到处走,如果你想看看真正的东西,一,可以来老六路了解下,二,我介绍二水居士给你认识,他们非常开放,不会像很多师父保守得什么都不说,你可以去上海见识看看他师父金仁霖到底是个怎样的太极拳师父,二水在网上知名度也很高,可以到他的论坛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2025 01:35 AM , Processed in 0.13975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