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2-11-2007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22-11-2007 02:46 P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哇!! 怎么你讲到好像你已证初果似的??
请问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没有啦,哈哈,
只是从经典书籍中综合前人的论述加以整理再表达出来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7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布飘扬 于 22-11-2007 03:30 P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没有啦,哈哈,
只是从经典书籍中综合前人的论述加以整理再表达出来而已。
哈哈。。讲得似模似样。。
我好奇下,你从经典书籍中得的理论,
又很有条理的解释出来,
那你是否明白当中真正的道理呢?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7 09: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973 于 22-11-2007 11:25 A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以上所有圣人果位,都是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
佛陀说:无明灭即行灭,
所以,初果乃至四果圣人都是如是知、如是见、如是无间等地 ...
末学只知道此为数他人珍宝~
圣果都变成象推销产品~如:一等功者得封大臣,二等功着得封将军~~~
圣典的佛法变成流行的诗句流通于世间~小至小孩,大至老人都会背诵~ 或者变成缺乏人性的法律,做坏事者必判于严刑。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7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觉有情 于 22-11-2007 09:10 P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末学只知道此为数他人珍宝~
圣果都变成象推销产品~如:一等功者得封大臣,二等功着得封将军~~~
圣典的佛法变成流行的诗句流通于世间~小至小孩,大至老人都会背诵~ 或者变成缺乏人性的法律,做坏事 ...
在做什么?
好长时间不见,
电池还剩多少?
[ 本帖最后由 禅圆 于 22-11-2007 09:33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07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觉有情 于 22-11-2007 09:10 P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末学只知道此为数他人珍宝~
圣果都变成象推销产品~如:一等功者得封大臣,二等功着得封将军~~~
圣典的佛法变成流行的诗句流通于世间~小至小孩,大至老人都会背诵~ 或者变成缺乏人性的法律,做坏事 ...
知道珍宝的分别,就不会错认了。这就是闻慧。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07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1-2007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觉有情 于 22-11-2007 09:10 P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末学只知道此为数他人珍宝~
圣果都变成象推销产品~如:一等功者得封大臣,二等功着得封将军~~~
圣典的佛法变成流行的诗句流通于世间~小至小孩,大至老人都会背诵~ 或者变成缺乏人性的法律,做坏事 ...
那么,你认为初果致四果,又是如何分别呢?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07 0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22-11-2007 01:12 P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那就是说证初果就可知苦灭道迹圣谛,
既然知道了灭道,为何行还在?
那是否说要从初果到四果,其实就是要慢慢的放掉"行"?
放掉行的意思是不去抓住它,跟着它跑。。
阿罗汗还活在世间,那请问他还有"行"吗?
如果"行"的定义 = 身行,语行,心行。
那么,佛陀或阿罗汉说话,走路等,就是有“行”。
当佛陀或阿罗汉的“老死”到了,由于他们没有了无明,不再缘起下一个识和来生,方法就是不再缘起下一个“行”,
解脱圣人在还没面对“老死”的到来时,就已经知道自己有能力不再缘起下一个“行”,
他们本来可以一旦证悟,就自取灭度,不过,有很多阿罗汉趁着老死还没到来时,弘扬佛法,
当老死到了,他们也如佛陀一样,进入无余涅磐。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07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973 于 23-11-2007 01:42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行"的定义 = 身行,语行,心行。
那么,佛陀或阿罗汉说话,走路等,就是有“行”。
当佛陀或阿罗汉的“老死”到了,由于他们没有了无明,不再缘起下一个识和来生,方法就是不再缘起下一个“行 ...
我指的"行"是sankhara的意思。。
不执著行,也就不缘起识和来生,不是吗?
解脱圣人在还没面对“老死”的到来时,就已经知道自己有能力不再缘起下一个“行”
这点我赞成,因圣人有能力分辨或知道自己有没有执著行。
通常平凡人都是跟着行跑的,所以会产生各种情绪和感受。 |
|
|
|
|
|
|
|
发表于 24-11-2007 01: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11-2007 09: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1 y973 的帖子
嗯。。。我没有作研究的耶。。
"取"在字眼上,我不是很清楚是什么意思,
希望师兄指点!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4-11-2007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11-2007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973 于 23-11-2007 01:42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行"的定义 = 身行,语行,心行。
那么,佛陀或阿罗汉说话,走路等,就是有“行”。
当佛陀或阿罗汉的“老死”到了,由于他们没有了无明,不再缘起下一个识和来生,方法就是不再缘起下一个“行”,
解脱圣人在还没面对“老死”的到来时,就已经知道自己有能力不再缘起下一个“行”,
他们本来可以一旦证悟,就自取灭度,不过,有很多阿罗汉趁着老死还没到来时,弘扬佛法,
当老死到了,他们也如佛陀一样,进入无余涅磐。
请问师兄
我们知道无明缘行
那么无明是怎样缘行的呢?
是通过什么缘行的呢?
不再缘起下一个行是怎样做到的呢? |
|
|
|
|
|
|
|
发表于 25-11-2007 03: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ngWei 于 24-11-2007 11:01 P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请问师兄
我们知道无明缘行
那么无明是怎样缘行的呢?
是通过什么缘行的呢?
不再缘起下一个行是怎样做到的呢?
佛陀对无明的定义为: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请看清楚无明是一种无知,
佛陀对行的定义为: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请看清楚,行是由无明而缘起,它并没有经过感受或爱欲而行,
有了爱欲,对六尘的择取,是属于“取”
有人会认为,只要什么都不取,就能断无明,
其实不对的,因为虽然他什么都不取,但是他始终无法断爱,受,六入,名色,识和行的缘起,
他只是在忍着爱欲不取而已,
他无法知道如何能断了爱,受,六入,名色的到来。
你问无明是怎样缘行的呢?是通过什么缘行的呢?
无明是一种无知,所以这位无知的造屋者不断在森林里“行”,也就是制造“识”
只要不再让这个造屋者继续制造“识”
方法就是守护六根,不让六根制造“识”。
看就看,听就听,想就想。。。
佛陀说六根犹如六种野兽,各自追求各自所好,
我们要把他们绑住在一支柱子,
这只柱子,就是四念处。
[ 本帖最后由 y973 于 25-11-2007 03:56 A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7 0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ngWei 于 25-11-2007 09:38 PM 发表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师兄copy paste了很多理论出来
可是我并没有看到师兄对这些理论有什么基本的了解
佛陀对无明的定义为: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谓之无明。
请问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是怎样的情况呢?
请问无明体现在什么情况呢?
佛说:解脱的境界是无欲,断行,行灭的。
我觉得凡夫有两种情形无法解脱:
1) 无法断欲
2)无法断行
无明是一种无知,当我们不知道行就是造屋者,我们就不断让他自由自在地行,也任由他自由自在缘起识,
更进一步缘起名色,六入,触,受,爱,取。。
凡夫与佛法无缘,不知道行就能带来生死苦海,所以,我们说:凡夫的这个无知(无明)缘起行。
另一种情形,凡夫明白行能带来苦,但是切无法断欲,
因为由行而缘起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爱,
让他对这种爱欲,无法自拔,
所以,他虽然明白四圣谛,但是切无法断欲,同样会轮回。
所以,他的贪欲,让他放任行继续缘起生死苦海。
我们依然可以说他的行缘起自无明,因为他的第一个爱欲,追究到底,还是缘起自无明。
以上的解答,是否已经解答了你问的问题-无明体现在什么情况下缘起行?无明是怎样缘行的呢?”,“无明是通过什么缘行的呢?”
再给一个比喻:
有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不知道白粉是有害的,当他尝试了白粉,就对白粉爱不释手,不断地吸。
这个吸的行动就已经出现了: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
所以他的吸的行动,就是来自他对白粉的无知。
所以,当他知道白粉会让他家破人亡的痛苦时,他就决心不再吸白粉,因此而解脱
所以,我们说这个人的无明灭则行灭。
但也有一些人,明知道白粉有害,他始终无法戒掉,
我们说:他以前的无知,让他染上毒瘾,现在戒不掉了。
佛陀对行的定义为: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请问什么是身行,口行,意行呢?
身行,口行,意行在什么情况下生起呢?
身口意的行,就会缘起六识,
当你有了识别,就是知道身口意已经行动了。
方法就是守护六根,不让六根制造“识”。
看就看,听就听,想就想。。。
佛陀说六根犹如六种野兽,各自追求各自所好,
我们要把他们绑住在一支柱子,
这只柱子,就是四念处。
呵呵呵,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是没有识的?
我们修四念住时是没有识的?
看就看,听就听,想就想时是没有识的?
师兄还是去问问师父比较好。。。
我并没有说我们修四念住时是没有识的
我是说:我们修四念住时是为了断行,断识,断名色。。。。断生死苦海。
我们在断行,断识的过程中,
需要借用佛法这个筏,才能断行,断识,断名色。。。。断生死苦海。
佛法也是一种识,
当你成功使用它断尽其他一切行和识,到达了彼岸,你就得放下这艘筏。
四念处的另一个比喻就是:
十字路口的守卫,从东南西北方来的人们,都各自随他们要去的方向走去,没有一个留下,
这里就是指我们要如实知道一切法的生起和坏灭,非我,苦,无常,
对这些南西北方来的法相,不进一步分析,
也就是看就看,听就听,想就想,守护着六根,不让六根制造“识”。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7 10: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973 于 26-11-2007 01:28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另一种情形,凡夫明白行能带来苦,但是切无法断欲,
因为由行而缘起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爱,
让他对这种爱欲,无法自拔,
所以,他虽然明白四圣谛,但是切无法断欲,同样会轮回。
所以,他的贪欲,让他放任行继续缘起生死苦海。
我们依然可以说他的行缘起自无明,因为他的第一个爱欲,追究到底,还是缘起自无明。
为什么他已明白行能带来苦,但是却无法断欲?
为什么他虽然明白四圣谛,但是却无法断欲?
那他要如何才能断欲?用何方法?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7 0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eggy_str 于 26-11-2007 10:58 AM 发表 ![](http://chinese3.cari.com.my/my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为什么他已明白行能带来苦,但是却无法断欲?
为什么他虽然明白四圣谛,但是却无法断欲?
那他要如何才能?用何方法?
要断欲,有分成治标和治本
如果我门的名色还存在,我们就会有触受爱,
当有爱的感受出现时,我们要忍住不取。
使用佛法来平息,如实观照。
这是治标
如何治本?
要知道欲来自爱,受,六入,识,行,无明。
只要断了无明,行,不再缘起下一生的识,名色,六入。。
那么,就不会有受和爱欲了。
[ 本帖最后由 y973 于 26-11-2007 01:43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7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6-11-2007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1 种花凡人 的帖子
"行菩萨道"。。。
菩萨授记前彻底知见"行",无论是名色,行蕴,还是造业之"思"。
所以他有能力在听闻佛陀说完一首竭前就证悟阿拉汗,可是他选择不要。
[ 本帖最后由 v4820 于 26-11-2007 09:51 P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