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浩田

浩看電影: Fyre: The Greatest Party That Never Happened<#1118>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5-7-2015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oming In》是德國導演Marco Kreuzpaintner繼前作《Trade》之後,再次回歸喜劇的新作。兩部作品的風格大相徑庭。後者是以人口販賣為題材的現實主義電影;前者則是以“特殊”愛情為題材的喜劇電影。

故事圍繞在一個外型長得很像Tom Ford的時尚界知名美髮師。年輕又自信的他,是同志們的完美情人。在男友和老闆的游説下,他唯有接受挑戰,研發一款新的女性洗髮露。有鑒于自己的性向,他只能僞裝自己,在城中一家普通理髮店實習,卻遇上了一個讓他對雌性動物燃燒出欲望的女人。

“Come out”一詞源自英文俚語“Skeleton in the closet”,後來演變成更直接的説法“Come out in the closet”。倘若同性戀者出柜是“Come out”,那重新入柜應該就是“Come in”了。電影名字“Coming in”不但直截了當,也富有喜劇色彩。

真相是:此片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浪漫愛情喜劇片,而非同志片。儘管電影中出現許多同志角色,對白中也提及一些同志課題,卻都是點到爲止。即使連男主角到最后也被女主角從“彎”扳成“直”。一個天菜同志突然轉“性”愛上了一個平凡女人——劇情的轉折與故事的發展很快,快地讓人有點起疑心。不過,喜劇片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包容一切的不邏輯。這也可能是不熟悉歐洲喜劇片的模式。《Coming In》的喜劇色彩或笑點,並不如預期搞笑、無厘頭,反而很符合德國人的個性,連幽默都帶有一點沉穩。然而,這部喜劇片在某程度上,還是打破了其他人對德國人的印象。

雖然故事中依然存在著許多對同性戀不太瞭解的人,卻沒有太明顯的歧視和排斥。而角色與角色之間的相處,看起來也是如此地融洽。現實中的敏感話題,在這裡都被滑稽的對白,以半開玩笑地方式輕鬆跳過了。就像其中一句令人會心一笑的對白:“你不明白女人有多複雜嗎?你不知道我有多羡慕你是同志嗎?”

導演在接受美國雜誌《Variety》時,如此説道:“It’s a thin line to not offend anybody here. ‘Coming In’ is a modern fairy-tale. It’s not about a gay guy becoming straight. This is about love and how love does not know any labels.”

Tom真正的性向似乎已不重要。因爲,愛情不應該存在任何標簽。愛一個人其實很簡單,不需在乎種族、膚色或是性別的問題,也不應該被某種框框而限制未來的所有可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7-2015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18-7-2015 11:39 PM 编辑



據聞,最早在《Iron Man》被搬上螢幕以前,就有某位英國導演萌生出創作《Ant-Man》的念頭,最初人選為喜劇演員Simon Pegg。惟Marvel公司都把專注力集中在Avengers 系列電影上。《Ant-Man》也因此胎死腹中,計劃一而再擱置。過了好幾年以後,一度被雪藏的Ant-Man電影計畫有了進展。差點被人遺忘的Ant-Man,總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了。

懷著一股半質疑半期待的心態步入影院看首映。看前與看後的感覺不但沒有很大的差距,而且還相當滿意。儘管沒有龐大的超級英雄陣容,也沒擁有華麗的演員陣容,Ant-Man還是以小小的身軀,成功地打出不錯的一仗。

《Ant-Man》是一部集動作、科幻、搞笑、溫馨等多元素於一身的超級英雄電影。他的俏皮不像Ironman、他的愛耍賴不像Deadpool、他更沒有如美國隊長般的偉大愛國精神;Ant-Man只是一個婚姻失敗又孩子氣的小男人,也是一個為了行俠仗義而曾被判入監獄、出獄後繼續犯案的非典型英雄人物。或者,也可以說《Ant-Man》除了是一部非典型的超級英雄電影,也是一部紀錄螞蟻的生物學紀錄片,同時又是一部研究份子和量子的物理學電影。

《Ant-Man》的劇情中不乏搞笑橋段。雖然其中有些已是老梗,但這些老梗和笑點卻毫無低俗的感覺,反而很符合Ant-Man這位另類超級英雄的性格。再者,Ant-Man自身塑造了一個鮮明的,個性和形象,賦予這部超級英雄電影擁有獨特的風格,反映著現代年輕人所追尋的活出自我標籤的個人主義。

要把繁文縟節濃縮成精簡的故事,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要不然就會像Ant-Man的獄友Luis一樣,長篇大論地說了一些有的沒的。他就是最佳的失敗例子。所幸導演成功地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任務;以精準、簡潔、清晰的口吻述說了整個故事的背景、脈絡、企圖,讓劇情發展得更加緊湊。兩代蟻人的交接也解釋得十分清楚,同時也突破了障礙,與其他的超級英雄之間有了更完整的接軌和聯繫。

電影中的對白之間總是有意無意地提及了許多大家都熟悉的角色,衹要是Marvel英雄電影迷應該都會知道他們在講什麽。這樣的安排,承繼了Marvel電影的一貫特色,讓人更能夠融入Marvel電影的整個世界觀。就像生活在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兩個人,彼此之間保持著聯係。

《Ant-Man》除了著重描述兩代Ant-Man以外,電影中其他幾個主要角色大致都有鮮明的形象。他們絕非只是花瓶或綠葉的小角色,各自在情節上都有發揮其一定的作用。就像螞蟻兵團裡的每一隻螞蟻,彼此分工合作又緊密合作,爲著同樣的目標共同戰鬥。另外還有一段小插曲,即使劇情篇幅不多,卻能從老蟻人的口述回憶中,看見了Wasp犧牲自己、保衛和平的英雄形象。這個英雄事蹟無不令人動容。

和其他超級英雄電影比較起來,《Ant-Man》的高潮并沒有太大的格局。Hulk大肆破壞地球表面的畫面肯定不會出現在它的世界中。相反,蟻人和壞蛋打鬥的場景只是由科技公司轉移到直升機、由直升機掉落民宅,再轉換到玩具火車的迷你世界之中。

蟻人僅用一個乒乓拍就把壞人打進滅蟲器裡,由逆轉勝戰勝一局。除了製造笑果以外,也證明了滅蟲器毫無作用。後來又一場鬥得你死我活的激烈戰鬥,惟在普通人的眼中,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震動。就如一隻蝴蝶拍翅所產生的空氣渦流而已。惟在相對微觀的世界裡,一支小螺絲由半空中掉落地,原來可以產生極大的破壞力。那種落差的感覺就像人類站在地球仰望銀河——人類衹不過是宇宙中一個渺小的生物。

螞蟻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一隻小小的螞蟻,卻是大自然界中的大力士,可以背負起比它身體還要重五百倍的物體。倘若說一隻螞蟻的力量依然很弱小,不過千萬隻螞蟻團結起來的話,就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就有機會戰勝頑強的敵人。
螞蟻精神,確實有許多值得人類學習的地方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yk13 + 3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15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18-7-2015 11:19 PM
據聞,最早在《Iron Man》被搬上螢幕以前,就有某位英國導演萌生出創作《Ant-Man》的念頭,最初人選為 ...

大大,隔了1個月回到戲院就看了ant-man~對於彩蛋我還是有疑問
你寫的很好哦~螞蟻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7-2015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arry_lim 发表于 24-7-2015 12:12 AM
大大,隔了1個月回到戲院就看了ant-man~對於彩蛋我還是有疑問
你寫的很好哦~螞蟻的力量是不容忽視 ...

我隔了2個月才進戲院
因爲對螞蟻人很好奇,所以首映當晚就去戲院消費了
(順便享用一下Maybank信用卡的優惠)

你有疑慮的是哪個彩蛋?
我只看第一個,後面那個沒有看到,是後來在youtube看的“朦朧”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15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24-7-2015 02:01 PM
我隔了2個月才進戲院
因爲對螞蟻人很好奇,所以首映當晚就去戲院消費了
(順便享用一下Maybank信用 ...

第二个彩蛋是什么意思啊
不明白winter 为什么需要tony 或蚂蚁侠来帮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7-2015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24-7-2015 04:15 PM 编辑
TamashiiHeroes 发表于 24-7-2015 02:43 PM
第二个彩蛋是什么意思啊
不明白winter 为什么需要tony 或蚂蚁侠来帮忙

或許可以參考一下這個部落格,解釋得還蠻全面的:

http://mike0123783.pixnet.net/bl ... %E7%9C%8B-%EF%BC%88

另外一個則是:
http://www.east38.com/news/view/408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7-2015 09:4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24-7-2015 02:01 PM
我隔了2個月才進戲院
因爲對螞蟻人很好奇,所以首映當晚就去戲院消費了
(順便享用一下Maybank信用 ...

兩個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7-2015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請參考樓上提供的兩個網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5-7-2015 01:2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24-7-2015 11:41 PM
請參考樓上提供的兩個網址

很神的鏈接回復,太震撼了!
我兩個大概也猜對了
沒去看我的評語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15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arry_lim 发表于 25-7-2015 01:24 AM
很神的鏈接回復,太震撼了!
我兩個大概也猜對了
沒去看我的評語嗎?

恭喜你離“神”的境界很接近了。 開開玩笑,不要太認真。最近不知爲何忙到連電影都沒有時間看,逛Cari的時間也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15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27-7-2015 11:46 AM
恭喜你離“神”的境界很接近了。 開開玩笑,不要太認真。最近不知爲何忙到連電影都沒有時間看,逛C ...

沒這麼誇張
就猜猜而已~又不是100%中

大大很愛開玩笑~最近是拍拖到沒時間去看電影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7-2015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arry_lim 发表于 27-7-2015 10:06 PM
沒這麼誇張
就猜猜而已~又不是100%中

都説不知道爲何囉。所以沒有答案。
感覺年紀越大,時間越不夠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15 1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田 发表于 27-7-2015 11:24 PM
都説不知道爲何囉。所以沒有答案。
感覺年紀越大,時間越不夠用。

看來大大比我老一點~有家室的肯定不夠用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5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he Captive

《The Captive》乃是曾憑《The Sweet Hereafter》入圍奧斯卡最佳導演Atom Egoyan的新作,同時入圍了康城主競賽單元。故事創作的靈感源自為發生在導演的加拿大住家附近的1座公園,所發生的孩童失蹤案。

由故事本身到鏡頭裡的場景,《The Captive》很難不讓人聯想起另一位加拿大導演Denis Villeneuve的《Prisoners》。然而,無論在故事的張力及邏輯、戲劇的畫面感及氛圍,或是演員的細膩演藝,後者的表現都略勝一籌。

故事的場景總在幾個年份之間不停的跳躍。多線性敘述的安排,在凌亂的剪輯把多線性敘述顯得更加凌亂。Ryan Reynolds扮演的受害者父親與其他主要角色一樣——即使是被挾持的受害者這個角色,也沒有太深刻的描寫,以致無法帶出該有的共鳴感。

再者,開場白的莫札特歌劇《魔笛 (Die Zauberfl&#246;te)》隱喻的是什麼已不得而知。就同樣的,綁匪犯案的動機到底是什麼?組織內其他從來沒有出場過的壞人最終的下場如何?其他受害者最終的命運如何?這些所有問題,沒有人可以解答。就像一片白茫茫的雪地般空白。

The rays of the sunchase night away; the hypocrite’s surreptitious poweris utterly destroyed!

《The Captive》最後的結局,跟著名歌劇《魔笛》同樣以圓滿的結局告終。該死的壞人都死了,好人則從黑暗中走了出來,重新投入光明;一個破裂的家庭,從此又再凝聚起來。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youth at risk and a young person with their whole life ahead of them, is care and concern.

孩子是上天賜予的禮物,也是上天投入人間的一顆希望種子。足夠的關愛與疼惜,遠比物質上的供給或過分的溺愛更有幫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5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8-9-2015 11:51 PM 编辑



Home

I am very excitement to make a new start. We are moving to best planet ever. Our new home.

DreamWorks推出的《Home》改編自備受好評的兒童科幻小説《The True Meaning of Smekday》。這部原本不被影評人看好的動畫片,卻出乎意料地奪下了美國首週票房冠軍,讓夢工廠動畫走出了低潮。就劇情而言,《Home》又是一部舊調重彈的闔家觀賞電影。正因為劇情符合教育性及家庭市場,這反而成爲此動畫片的有利條件。

從外表來看,Boov就像青蛙與八爪魚的綜合體。這個紫色怪物的外形雖然并不如小花貓討好,卻會越看越討喜。動畫的最大益處,就是可以把現實中許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因此,在動畫師的巧手下,Boov擺脫了我們既定印象中對卡通外星人的形象和顔色,轉而塑造成一個更接近地球生物的樣子。

《Home》的故事主要是以外星生物的觀點去看人類的世界。拘謹而孤立的Boov外星族群,生活態度與地球上的人類大不相同。原本就跟其他人不一樣的Oh,顯得與衆不同。然而,爲了融入一群紫色生物的群體當中,它唯有盲目地相信、遵循Captain Smek所說的一切。

人體歸爲萬獸之靈,儘管生活在群體當中,每個人仍然是不一樣的個體。當Oh遇見Tip以後,它從對方身上發現到“Sad-Mad”,或學習到人類最複雜也是最寶貴的情感。人類可以自由地釋放情感,自在地表達感受與感受身邊的事物,更懂得以溝通和理解來維繫與他人的關係。在外星人眼中,渺小的人類已不再是一種孱弱的物種,内心深處的勇氣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強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9-2015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8-9-2015 11:50 PM 编辑



Extinction
中文譯名: 歡迎光臨寧靜雪地 / 滅絕

You have been so hell-bent on surviving that you have forgotten how to live.

《Extinction》是一部由西班牙、美國、匈牙利及法國合資的電影,改編自年輕作家Juan de Dios Garduno於2010年出版的暢銷小説《Y pese a todo》。電影最初的名字爲《Welcome to Harmony》——“Harmony”既是電影中小鎮的名字。在現實中,美國加州確實也有這麽一座同名的小鎮。諷刺的是,在末日以後的Harmony小鎮並非“鎮”如其名,平靜的表面下隱藏著不安以及潛在的不安。

電影采用了末日以及Zombie作爲題材,活像是《The Omega Man》(或《I Am Legend》)以及《The Road》綜合起來版本。衹是前者的狗不再是德國牧羊犬;後者的父子關係換成了父女關係。最初會以爲《Extinction》又是一部B級電影。然而,看完以後才發現此片無論在劇本、畫面、音效等各方面都比想象中還要好很多。唯不喜歡的是:導演或編劇有奉承中國之嫌;另外,結局的安排有點俗套。

有別於其他電視劇、電影和電玩作出的設定,在原著作者的筆下,Zombie似乎被賦予了全新的定義和假設。在這個冰冷的末日世界之中,Zombie爲了適應環境而迅速地產生變化,除了動作保持敏捷以外,變異後的Zombie已經毫無病毒的傳染力,同時它們的視覺已完全退化。可是,它們的嗅覺、聽覺、攻擊力反而不斷地在進化。想要阻止這些怪物的快速活動,播放高分貝的音樂竟然有助於人類抵抗Zombie——這一個設定會令人不禁聯想起經典的《Mars Attacks!》。

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的Matthew Fox,在留了大鬍子、化上老妝以後,差點令人無法立即辨認出他來。扮演女兒角色的童星Quinn McColgan,在片中的演出也值得嘉許。電影最後才出現的第四個角色——一位西班牙裔年輕孕婦,原來并非花瓶角色,對劇情轉折起了一定的作用。

《Extinction》基本可以分成三段:災難前、災難后以及劫後求生。
純粹衹是想要尋求感官刺激的觀衆,或許可以中段,僅看最前的10分鐘及最後的30分鐘即可。電影甫開場的那一場巴士浩劫——由出事前到出事後,整個節奏緊凑、畫面血腥而逼真,緊張感十分突出。在結局前,變異的怪物圍攻房宅的情節,儘管場景變得比較小,卻也成功製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或許,這就是故事本身可以作的安排:以小格局去看世界。

占據整部電影最大篇幅的中段,雖然節奏緩慢,卻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假如末日後祗剩下兩個男人、一個小女孩、一隻狗的話,這個小鎮(或世界)會變得如何? Zombie并非故事中的真正主角,反而是細細地刻畫人與人之間在末日以後的情感和關係。

雖然故事由始至終都沒有清楚交待兩個男人關係決裂的真正原因,但可從模糊而零碎的回帶記憶之中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倘若劇本可以把背後的原因説得更有説服力一些,應該能夠幫助觀衆投入劇情,找到共鳴感。就從各種綫索看來,小女孩的母親無疑是導致兩個男人互不理睬的關鍵人物。不過,命運是個奇妙的玩意,冥冥中注定小女孩是唯一一個能夠改善這段關係的關鍵人物。

Jack是一個有耐心又懂得照顧家庭的好人。作爲一個養父,他的努力幾乎能夠獲得滿分。可是作爲一個男人,他卻又如此的執著、小器、懦弱。在最重要的一刻,他被魔鬼迷幻而失去了理智,做了一件錯事。在遇到危急的時候,又固步自封,過度地保護,甚至選擇放棄。
末日前的Patrick,曾是一個自我放縱的男人,沉迷於酒精使得他失去了美好的家庭。末日以後,他從麻木的生活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默默地守在親生女兒的身邊。他甚至嘗試彌補過錯,最終犧牲了自己,卻又解救了自己。遺憾的是,他永遠衹能成爲女兒心中的“Neighbour Patrick”。

人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命運也擁有同樣的道理。在雪茫茫的絕境之中生存,假如能夠一直堅持著,終有一天能夠親眼看見從地表上重新升起的太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9-2015 1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8-9-2015 11:45 PM 编辑



根據同名電玩遊戲改編成的同名電影。
電影從未在影院正式上映,僅在Sony旗下的Crackle網絡平臺上播映。據玩家說,電影的腳本大致都忠實於電玩設定——除了故事場景同樣圍繞在某座城市以外,連主角手中的武器也沿用了遊戲裡的設計。

《Dead Rising: Watchtower》分別由一條主線、兩條副線組成。第一故事線講述的是自以為是的男主播Chase,假借報導之名義來泡妞,卻上演女俠保護弱書生的戲碼,最後又突然感悟出報導新聞的意義。第一條副線是他的搭檔兼好友Jordan,在隔離區外協助男主角脫險,並意外發現政府隱藏的陰謀,正義感促使她扮演偵探,企圖揭發真相。以串場方式出現的新聞播報片段,是片中的第二副線,也是跟另外兩條線最沒有直接關係的分支。

完全沒有卡司撐場的《Dead Rising: Watchtower》,是典型的B級災難片或恐怖片。它集合了噴血畫面、俗套的結局、英雄主義、惡搞、陰謀論等等元素。固然該有的都有了,此片卻始終有一種無法滿足的遺憾。當市場上愈來愈多Zombie劇集或電影之後,觀眾的口味也不斷地提升。就連螢幕外的觀眾比片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更清楚該如何對付Zombie。

見血不見腸的畫面大大降低了吸引力;主角總會在千鈞一髮的時刻躲開致命的危險;唯恐天下無亂、趁火打劫的飆車黨,非但沒有突出人性險惡的課題,反而一個個淪為笑柄;政府與軍方的陰謀論,其實早在意料之內;男女主角總會在災難發生時被湊成一對,接著協手擊退壞人或者拯救世界。劇本濫用了許多巧合的老梗,以致各種情節轉折都缺乏了驚喜。同樣的,電影惡搞的成分很多。男主角在鏡頭下顯然是一位有勇無謀的丑角:每次閃耀登場以後,不是臨時出狀況、就是被打暈。

《Dead Rising: Watchtower》不好也不差。若以喜劇的角度去看的話,富有娛樂效果的它仍有可取之處,用來塞空檔也不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9-2015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inions

And that is how the Minions found their new boss! He was cunning! He was evil! He was perfect! He was... despicable!

《Despicable Me》的小黃人搶眼得很,鋒芒畢露的它們甚至把主角們也比了下去。各個商家看準商機,紛紛推出周邊商品及電子遊戲等等。猶記得當年麥當勞推出小黃人兒童玩具曾轟動一時,大人小孩都爭先恐後到快餐店搶貨,價格被炒得翻倍。與此同時,片商也看準了這個商機,決定為小黃人撰寫前傳,把它們升格成故事的主角,創作一個真正屬於它們的Minions電影。

“Minions之父”——導演Pierre Coffin除了是小黃人的創作者之外,還親自為8百多個Minions配音。充滿喜感的小黃人,是他依照法國導演Jacques Tati飾演的Monsieur Hulot這個角色所創造出來的卡通角色。最大的特徵就是不停咕噥著別人聽不懂的話語,通過滑稽的表情與動作製造出喜劇效果。

片中以60年代末為時間背景,因此Minions在穿梭不同國家的時候,都不小心遇上了屬於當代的人與事,編排十分細心。同時,還無厘頭地調侃英國人很嚴肅、愛喝茶的刻板印象。然而,劇情薄弱的《Minions》并沒有想像中好看,也沒有想像中好笑。

從《Minions》到《Despicable Me》,小黃人就生存在一個善惡沒有界限的世界。一反傳統的道德秩序觀,使此片被美國甚至是臺灣列入PG級,孩童均需家長陪同觀賞。一直在追尋生活目標的小黃人,從來都沒有把善與惡區分辨得很清楚;最終,它們的天真卻總會莫名其妙地戰勝了邪惡。每個人總需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才能讓生活充滿熱忱,讓人生具有深度與意義——這是Minions老早以前就懂得的道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9-2015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16-9-2015 11:04 PM 编辑



Max

Nose of a dog, the heart of a marine, sounds like a hero to me!

戰爭,最先讓人聯想起在連天炮火中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的士兵,以自己的身軀保護國家的英雄。然而,作爲人類最好的朋友——軍犬也是英勇無畏、匹馬一麾的勇士。

《動物世界2》一書中説道:自世界上有戰爭以來,犬一直是軍人的得力助手。上溯遠古氏族部落時期,古巴比倫人、埃及人及羅馬人在討伐征戰中,曾率先將犬用於戰爭。古埃及的石碑上至今還殘留著當年埃及人携帶軍犬縱橫馳騁的圖騰。中國古文獻《周禮》也記載到,當時的周朝也設有一種叫做“犬人”的官職,專司訓犬。公元16世紀,西班牙人在對付法國軍騎的戰役中,也使用訓練有素的軍犬對付法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國家如德、意、英、比、法等國都編有軍權勤務分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軍犬數量劇增。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聯軍隊派出了秘密戰隊“軍犬敢死隊”,即是500隻“携彈犬”來對付德軍坦克;美軍以2萬隻軍犬編制一隻“K-9部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軍犬更成爲了美軍的中堅。

1994年6月20日,美國國防部爲一尊短毛獵犬銅像揭幕,以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軍犬,銅像題詞爲“永遠忠誠”。這個銅像也出現在電影《Max》的鏡頭之内,而此片正是通過一隻軍犬“Max”的故事來紀念那些曾爲美國捐軀的軍犬。根據片尾的字幕説明:自2003年以來,約有26隻軍犬和25名訓犬員爲美國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中的比利時狼犬(Belgian Malinois)“Max”其實是幸運的。Max在戰爭中屢次成功完成任務,同時還在戰爭中存活了下來。縱使Kyle已經殉職而離開人世,它卻替代主人去抚慰默默承受痛苦的家人,并保護深陷在危難的家人。Max的出現將差點破裂的關係重新修補起來。

真實世界中也發生過許多有關人與狗的感人故事,特別是軍犬與訓練它們的軍犬士兵。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來自英國的26歲士兵Liam Tasker與2歲大的偵爆犬Theo是工作上的好搭檔,人狗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也培養出深厚的默契。在阿富汗執勤短短的五個月内,破紀錄搜查到14個自製炸彈,幫助無數名士兵逃過厄運。2011年1月1日,英軍與塔利班爆發槍戰。Liam不幸地在槍彈雨林中殉職。他的遺體被運回部隊不久後,Theo也跟隨主人離開了世界。Liam的親友都説Theo是因爲傷心過度而死的。

雖然人類從來就沒有遵從犬的意願,很自私地將它們訓練作戰爭用途;不過,它們卻總是忠心耿耿地保護著主人,屢次完成艱鉅的使命,與士兵們一起作戰到底。狗是人類最忠心的朋友,也是人類的心靈醫生,而是軍犬或是警犬更是了不起的狗。

電影依舊富有典型的大美國主義色彩,老調重提地宣揚美國英雄精神,在好萊塢電影中從來就不缺席,就像片中的父親角色。有趣的是,編劇後來又從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語中,揭穿了一個掩飾真相的美麗謊言:“A hero always tells the truth no matter what people think about him or no matter what the consequences are”。爲了成爲別人眼中的英雄,他也衹好自己欺騙自己。

《Max》的故事并不如《Hachi: A Dog's Tale》般感動。可是前者本來就不是一個傷感的故事。印象比較深刻的幾幕有:Max在Kyle的尸體前、靈柩前跪坐不肯離去的畫面;Justin在鐵籠里將受驚的Max抱在懷中。說穿了,《Max》其實是以Justin成長的故事為主線,再以Max為輔助線——劇情講述Justin如何在Max的間接幫助下,重新認識哥哥、與父親重修舊好、從躲在家裡打機的叛逆少年,變身成爲救助家人與朋友的小英雄。

軍犬、溫情、冒險、動作、戰爭...都有了,但劇情仍嫌少許鬆散。這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片中加入了太多的副綫,以致模糊了原來的主題。不過,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Max》確實也是一部具有教育性和勵志性的青少年電影。

小孩不屑一顧大人口中的英雄主義。他們衹會以微不足道的力量去保護或拯救自己的家人。而對一隻忠誠的狗來説,主人在它們眼中永遠都排在第一位。因次,當主人受到傷害的時候,它們都會不惜生命地爲主人挺身而出。
英雄不一定都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戰士。無論是爲國家戰鬥的哥哥、爲正義與家庭爭鬥的爸爸、以家庭和孩子爲生活重心的媽媽、爲生活奮鬥的孩子、忠誠於主人的狗狗,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勇士,也可以是各自心目中的英雄!

“There are two kinds of heroes. Heroes who shine in the face of great adversity, who perform an amazing feat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heroes who live among us, who do their work unceremoniously, unnoticed by many of us, but wh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others.Heroes are selfless people who perform extraordinary acts. The mark of heroe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result of their action, but what they are willing to do for others and for their chosen cause.”   ~ Time Magaz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9-2015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浩田 于 16-9-2015 11:11 PM 编辑

來自美國的空軍退役中士David Simpson曾在伊拉克服役4年。與他出生入死的德國牧羊犬Roobie是他這些年來最好的夥伴。4年後,Simpson退役回到美國,而Roobie則繼續在伊拉克服役。有一天,Simpson聽聞Roobie退役後被送回德國,他便特地買了機票飛到德國見Roobie,再把它接回佛羅里達州的家一起生活。他們相逢的場面被記者用攝影機錄下。


《National Geographic》也爲此撰寫及記錄了許多有關“War Dogs”的故事與影片。
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 ... ogs/paterniti-text#


美國CNN報導


加拿大The News報導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choclatecake921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影音娱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9-2024 11:55 PM , Processed in 0.16157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