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学识渊博与维诺吹捧,有多少分别?
做好事与坏事,为什么有分别?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人们所害怕的,不可不防备。人心一旦不集中就会组织荒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大家繁荣到犹如失去自由,蔓延得如同春天来临,不知不觉。。。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
我独自停留因为我知道它的结果,就如同婴儿即将成为小孩那么明显;赢或输到醉后都没有意义。。。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每个人都会保留,唯独我仿佛被边缘化。。。
我只是愚蠢,呜呼~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混沌丫~
凡人都是清晰、机警;唯独我浑浊、忧郁
大家都要根据;唯独我顽固看不起大家认为的根据。。。
唯独我那么坚持重视食物的发展。。。
这里开始算是老子开始另一智慧阶段的深入探讨
其实,从这一章开始,老子将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切入。。。
以老百姓的心情来理解社会结构的矛盾。。。
其实老子并非强调善恶不分,而是分析善恶的分别造成人群的恐惧,恐惧造成不合作,不合作造成富贵而不自由。。。
结果就算胜就算输,都没有意义。。。
这种社会生产是愚蠢的,是浪费大家的清晰、机警。。。
所以老子选择远离这种没有意义的社会化,除非这个社会注重食物生产。。。
那么就有它的社会意义了。。。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3-2013 12:09 A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甚高德位的行为形貌是对道的效仿。道化生万物的过程表现为恍恍惚惚的不确定性。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有了相对确定的形态停驻;在恍恍惚惚的不确定之中,又有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实体的呈现。在具象的实体世界,窈窈冥冥之中可以捕捉到某种情态表现。这情态表现非常本真,它蕴含着源之于道的德的信息。从古到今,这一系列表现从未改变,阅遍了众多人群王朝、物类王朝的兴衰变迁。我是怎么知道这些人群王朝、物类王朝的基本状况的呢?就是通过观其情察其德而得知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德的说法就是服从。。。
蛋,能说得出的物体都是模糊不清的。。。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模糊是因为物体是有形有体;因为形体容易产生变化。。。
反观如果能深入观察其物体,就能发现那物体的精神。。。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只有精神才是比较接近真相,可信度比较高。。。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自古以来,名字都只被大家拿来阅读而已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以能知道名字的精神为目标
这一章也许就是老子回到第一章的整理,老子更加细节了,以文字的精神为宗旨。。。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3-2013 01:03 A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能不断地凹陷成"盅"则能不断地自我充盈,懂得护守现成的稳定则能得到真正的逐渐更新,少取则真得,贪多则反而导致自身的混乱。因此,圣人浑融一体而为天下前行探路。不执着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长远在途。因为他不执着于名而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把他作为对立面而与他争。古时候所说的"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等道理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在是一个很全面的概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13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必须弯曲才能达到全方位,
必须扭转才能达到直线移动,这个正是子弹的原理,天知道老子如何在那时候懂得这个原理
必须有凹凸的地方才能装满,
必须坏掉才能有新的,
必须匮乏才能有得到的感觉,
得到太多反而容易迷失。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以强的领袖必然以醉简单的模式来管理国家或组织。。。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只要把见到的东西不立刻判断,对于该事物的认识就可以清晰
只要把认为是的东西可以否定,对于该事物的认识就可以明显
只要把认为该消灭的东西忍吓来,对于该事物的仇视就可以发现其功劳
只要把认为该同情的东西忍吓来免于自大,对于该事物的认识就可以看到其长远性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唯有不争,就得不到大家想抢的,就没有人能与自己争。。。
古之所谓∶
?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古代强调的“必须弯曲才能达到全方位”
岂止虚构。。。
然而,诚然的全方位才是一切的根本
这一章,老子在强调“清晰明白”的重要性与其实践性
今天,大部分的心灵书也在强调“清晰明白”如何如何重要,蛋,无法像老子般实际教大家如何办到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0-3-2013 11:05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3-2013 11: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3-2013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少发圣言号令,就可以任运自然。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行使了这狂风暴雨?是天地。天地也不能长久地维持它的狂暴,何况于人呢?所以,注重于修道的人,以道为法式就可以趋同于道,以德为趋求就可以得到德,失道失德就会导致失道失德的恶果。同于道的人可以得到道的容纳,趋求于德的人可以得到德的畜养,失道失德则终将以失败告终。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博得人们的确信,人们是不会真正相信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3-2013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希言自然。
期待的文字是那么自然的存在
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因为飘风骤雨总有停止的一天
孰为此者?
天地。
为什么呢?大自然的运作才是主要的原因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於人乎?
既然大自然都无法长久,更何况人类?
故从事於道者,
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从事沟通工作的人当然与同事在一起;
从事道德工作的人当然与同事在一起;
无法成事者当然与无法成事者在一起;
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相同工作的人在一起会很开心,
无法成事者在一起也会很开心,
得不到信任的人怎么会在这里无法得到彼此信任。
这一章容易翻译,可是却好像牛头不对马尾。。。
其实不然,
这里头有着很多逻辑推论才能看到其思路。。。
前三句是这一章的伏笔
前三句其实都在推论着何谓“期待”
如果飘风骤雨永远不会停?喵们就不会有什么期待,所剩的就只是绝望。。。
既然会有“停止”的功能,人类更无法例外。。。
尤其人类是个志同道合的群体。。。
有趣的地方就在,失势也有失势的群体。。。
更有趣的地方就在,失势凭什么累积信任?
这个问题前,失势何来?
正是“停止”这个功能在群体里面发作,失势就酱造就出来的。。。
而,当失势累积到一定程度,足以让朝代或政府产生“停止”这个功能。。。
所以,“期待”是这一章的伏笔与中心并不为过。。。
这一章可表达一种很强大的概念。。。
“停止”的概念与变化。。。
很混沌理论chaos theory。。。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2-3-2013 12:33 A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13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13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踮着脚尖立不稳,张着双腿难成行。执求成名的,不明于道;自以为是的,不善辨析;自我夸耀的,少有事功;自我矜持的,难以长久。这些做法比之于道的理想范式,实在是一种撑胀而拖沓的行为。一般存在也有不这样的,所以,奉行完善的在途规范的人绝不这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3-2013 1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单靠期待无法忍受漫长的建设
想跳过期待更无法长久稳定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只要把见到的期待不立刻判断,对于该期待的认知就可以清晰
只要把认为是的期待可以否定,对于该期待的认知就可以明显
只要把认为该消灭违背期待的事物忍吓来,对于该事物的仇视,并发现其功劳
只要把夸大期待的事物,对于该期待的认同就无法长远。。。
其在道也曰∶
馀食赘形。
加上大部分人都懂的说法:
吃太多的人是种累赘
或,把期待放大,只会制造自我膨胀。。。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如此恶性循环,
正是懂得沟通的人不去做的。。。
这里,老子可提到现代成功学醉喜欢的“愿景”。。。
成功学可是hardsale这玩意儿,反而老子就看得很清楚“愿景”的优与劣。。。
老子就在22章做了伏笔。。。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5-4-2013 12:22 A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3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3 1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3 12: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万物形成(混合而成的)先有天空才有陆地。。。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一切始于安静独自没有变化的存在。。。
都在绵绵不断的慢慢循环。。。
才足以“变”成现在的一切。。。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不知道这巧妙的过程叫什么。。。
只知道很强,强到很大那种。。。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大到消失,就像地球之大,大到喵们看不到地球
消失到遥远,就像天上老鹰之渺小,渺小到那么的遥远
遥远到相反,就像山上之遥远,遥远到都不觉得那些都是树木那么与真相相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沟通、大自然、大陆、人性都大。。。
域中有大,
而人居其一焉。
然而,与大陆比较,人却很渺小。。。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人主宰大陆;大陆主宰大自然;大自然主宰沟通;而沟通却是那么自然的形成。。。
这一章很明显就在探讨很慢很逐渐的演变。。。
也在探讨其看不见的“力量”。。。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5-4-2013 08:55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3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3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处理任何事务都不脱离他的承载、供养者;虽有荣华显贵的地位权能,却能坦荡从容,超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要强逞己能而轻举天下?轻举天下就会失去自身存在的根本,狂躁施政就会失去主控的权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3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
|
|
|
|
|
|
|
|
发表于 3-3-2014 05: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