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清池

方言,及与普通话、古汉语的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2012 10: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孟鞋仔

【轉注字】在六書裏是最難明的。像文字學大師【裘錫圭】教授也說【別理這個】。單單一個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就不容易理解。


我對【轉注字】的理解來自【孫中運 】的【 漢字的分化及訛化】


【孫中運 - 漢字的分化及訛化】第13頁 -【 試談‘六書’之‘轉注’】有這樣的見解:
轉注字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地域和時間的差異而語言發生變化,同一概念記錄文字讀音有了分化,為準確記錄變化後的語音,就在原本記錄這個概念的文字基礎上加上新的注音聲旁就產生了新的文字,就是轉注字。


比如說 : 【自】 與【 鼻】 。【自】本是【鼻】的象形字。後來【自】發生語言變化,後人就以原字【自】加上聲旁【畀】,就成了【鼻】字。 這也符合了【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同一部首,本義相同。


其他例子: 【目】【眼】,【口】【嘴】,【犬】【狗】,【火】楚語【火果】 齊語 【火尾】。


我分辨的【轉注字】的方法是 【若拿掉聲旁,其義是不變的】。
相比【形音字】,如 【松】和【柏】,【若拿掉聲旁,雖然還是受意於木,但其義不同】。


又說回 【目】及 【睇】。【目】是否有【看】的意思?若果有,睇是【轉注字】就可以成立。
其他語言我就不懂,在我【廣東話】裏就有這樣的一個用法,如:
成日目實個電腦,飯又唔食,覺又唔瞓,遲早變神仙咖喇
(整天盯在電腦前,不吃飯也不睡覺,總有一日會升仙。)  【我那超爛的華語


這裡的目 讀若 muk1 ,非 muk6, 意思就是 【看】。


又,俾人目到 .......(給人瞧見.......)


這就是【我】【認為】 【睇】及【睼】是 【轉注字】的見解。  【或許有錯,但暫時還沒發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2012 07: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ngtk 于 2-1-2012 07:25 AM 编辑

有没有错要请教几位专门研究汉字专家不是方言学语法学专家等。如果我没估错这个论坛人其中一位就是你!
http://tieba.baidu.com/f?kz=10063391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012 09: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孟鞋仔

【轉注字】在六書裏是最難明的。像文字學大師【裘錫圭】教授也說【別理這個】。單單一個  ...
ahju 发表于 1-1-2012 10:31 PM


对,你不说我也忘了有这么一个muk1字(这个字有盯着、瞄准之意)。我有点好奇这个用法的muk1源于何处粤语(大概翻了香港粤语和广州话的资料似乎找不着这个用法)。
至于六书之转注,《说文解字》作者的解说过于简单,导致后世多有争论。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出土文献(如楚简)能透露更多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012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ngtk 于 2-1-2012 04:47 PM 编辑

大陸轉注的權威應該是孫雍長不是孫中運,可以看他的《轉注論》增補版。
臺灣可能是陳光政《轉注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012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2-1-2012 06:22 PM 编辑

回复 57# ahju
又云 : 夏越同宗。夏,甲骨文實為【人】字,其形亦如此:明顯的鼻子及腳。 濮,人也。
又,越人遺址多為【晚石器】年代遺址,此年代之古人生活相差不大。


不从古书和基因学就说到百越人是华夏人的祖先,基因突变是先O1和O2,最后才轮到成O3突变。
西藏人和华夏人才是同等时期型成的,古代西藏群体称为蛮夏,而华夏群体也称为东夏。

不从古书和基因学就说到百越人是华夏人的祖先,基因突变是先O1和O2,最后才轮到成O3突变。
西藏人和华夏人才是同等时期型成的,古代西藏群体称为蛮夏,而华夏群体也称为东夏。
在语言学上古西藏语和上古汉语是相近相通的。。

    (百越人)或許那時的古人正面對食物短缺的問題,所以就【遠走他方】尋找食物,其一路途或許就是【内陆----》台湾--》菲律宾----》婆罗洲】


你还没讲完,百越人(南岛人)的先辈还从台湾到菲律宾和婆罗洲,他们善於航海,再用海路移民到太平洋中南部的诸岛-再移到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及復活節島,成为当今的玻里尼西亞人和新西蘭的毛利人。
当今人类学者从他们的基因和语言,造船技术和习俗,就发现他们来自中国南部的百越群体。中途他们停留过在台湾,菲律宾,印尼,等地,是东南亚人和南华人的的近亲。。



The Polynesian people are considered to be by ancestry a subset of the sea-migrating Austronesian people and the tracing of Polynesian languages places their prehistoric origins in the Malay Archipelago.
There are three theories regarding the spread of humans across the Pacific to Polynesia. These are outlined well by Kayser et al. (2000) and are as follows:

Express Train model: A recent (c. 3,000 years ago) expansion out of Southeast Asia, predominantly Taiwan, via Melanesia but with little genetic admixture between those migrating and the existing native population, reaching western Polynesian islands around 2,000 years ago. This theory is supported by the majority of current genetic, linguistic, and archaeological data.

Entangled Bank model: Supposes a long history of cultural and genetic interactions amongst southeast Asians, Melanesians, and already-established Polynesians.

Slow Boat model: Similar to the express-train model but with a longer hiatus in Melanesia along with admixture, both genetically,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with the local population. This is supported by the Y-chromosome data of Kayser et al. (2000), which shows that all three haplotypes of Polynesian Y chromosom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Melanesia
Between about 3000 and 1000 BC speakers of Austronesian languages spread throughout the islands of Southeast Asia. These people, according to linguistic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riginated from aborigines in Taiwan as tribes whose natives were thought to have arrived through South China about 8,000 years ago to the edges of western Micronesia and on into Melanesia, al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Han Chinese who now form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 China and Taiwan. In fact Taiwan, previously inhabited mostly by non-Han aborigines, was Sinicized via large-scale migration accompanied with assimilation during the 17th century.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there are well-defined traces of this expansion which allow the path it took to be followed and dated with a degree of certainty. It is thought that roughly 3,500 years ago,[12] the Lapita culture appeared in the Bismarck Archipelago, northwest Melanesia. This culture is argued to have either been developed there or, more likely, to have spread from China/Taiwan. The most eastern site for Lapita archaeological remains recovered so far through archaeology in Samoa is at Mulifanua on Upolu. The Mulifanua site, where 4,288 pottery shards have been found and studied, has a true age of circa 3,000 BP based on C14 dating.[

Within a mere three or four centuries between about 1300 and 900 BC, the Lapita culture spread 6,000 km further to the east from the Bismarck Archipelago, until it reached as far as Fiji, Tonga, and Samoa which were populated around 2,000 years ago.In this region, the distinctive Polynesian culture developed.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lynesi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12 09: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5# 清池

清池大大的基因論好沒了嗎?


基因突变.......是同等时期型成的


請問【清池大大】基因突變產生 O 是在什麽年代?
O1 / O2 呢? O3 呢?

我想知道這三個年代是處在 timeline 的那個位置。我估計大概會是【公元前百萬年】計。
【清池大大】是這方面的專家,應該會有一個好的參考數據。




蛮夏


【我】最不喜歡人使用 【* 蛮】【蛮*】【*胡】【胡*】這樣的字眼。


你还没讲完.......再用海路移民到太平洋中南部的诸岛-再移到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及復活節島,成为当今的玻里尼西亞人和新西蘭的毛利人。


古越人有如此強的航海技術可是去到那麼遠嗎?

問1. 古越人是在公元前多少年開始他們的航海旅程?那是屬於什麽年代?
問2. 從台灣用水路去菲律賓不是件容易的事。古越人那時大概也有像【路飛】那樣可上天下海的海盜船吧。
        我們可以將timeline拉到現代,做個簡單的試驗,使用類型 古越人【龍舟】船從沙巴出發划到台灣出。
        這個試驗結果會是如何?
問3. 若果當年古越人有如此高超的航海技術,理應是個有些文明的人,為什麽來到诸岛後又回到【穴居人】的生活方式?
        人類不是越來越進步的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6# ahju

请看。。

[ 南岛语族:六千年前驶向太平洋的中国人?



原始的南岛语族,创造了航海奇迹:他们没有航海设备,只有原始的舟筏,却在占据了将近地球三分之一面积的大洋中,找到了一个个孤悬海上的小岛,然后定居其上,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这使得许多世纪后,“地理大发现”浪潮中驶入太平洋的西方航海家们惊异地发现,几乎他们每发现一处新的岛屿,都已有了土著们居住过的痕迹。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土著们在语言和文化上表现出超乎想象的统一性:他们有着相似的风俗习惯,在相隔极远、完全陌生的岛上,竟然可以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简单交流。库克船长在日记中写道:“这个民族在辽阔海域上分布得如此之广,我们作何解释?”

无数的学者们试着来解释这个族群,他们首先勾画出了南岛语族宽广得惊人的分布范围:从非洲东岸的马达加斯加岛,越过半个地球,到南美洲西面的复活节岛,从北半球的台湾岛和夏威夷群岛,跨过赤道,到南半球的新西兰岛。

    然后,学者们开始孜孜不倦地为这个神奇的族群寻找故乡,南岛语族的祖先是谁?他们起源自哪里?西新几内亚、中南半岛、印尼附近岛屿、台湾……学者们给出了一个又一个答案,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这样一个论断: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东南地区,然后东迁至台湾、东南亚诸岛,并在太平洋上逐步扩散。“中国大陆东南地区”,这个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到底哪里是南岛语族真正的起源地呢?


福建省东山岛大帽山遗址开始首次发掘。

这次发掘的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年代距今4300-5000年之间,位于东山县陈城镇大茂新村东北约1公里的大帽山东南坡

夏威夷大学的罗莱教授说:“这里的石器无论是器形和制作手法,都与南岛语族的波利尼西亚石器十分相似。”来自哈佛大学的学者焦天龙也介绍说:“你看,这些陶器与澎湖列岛上锁港遗址的陶器有很多的相似性,而且我发现它们与台湾本岛某些遗址的陶器也惊人地相似。”



然而我们都没有想到,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对出土的石锛做了成分分析后,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石锛的原材料竟来自澎湖列岛!原来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早在我们可以想象之前,就驾舟出海、渡过台湾海峡,频繁地来往于两地之间。

文章里写道:“……大帽山与澎湖和台湾本岛的密切联系,表明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可以自如地跨越台湾海峡。很多研究者认为,台湾海峡新石器时代的航海术是后期南岛语族航海术的发端。那么,进一步探讨大帽山遗址与澎湖和台湾的联系,其意义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台湾海峡的考古了……


这东山岛上普通不过的竹筏,对研究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学者们来说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因为它有望找到南岛语族族群迁移的一个最为关键性的先决条件。于是,接下来几天便是新增的“竹筏专题调查”。

竹筏是东山最古老也最普通的航海工具,从古至今变化不大,到现今还有人在使用。竹筏通常由7, 9, 11……根大竹和几条加固木条合拼而成,古代采用山藤来捆扎,现在改用铁丝。制作竹筏时,竹子需先去皮,目的是减轻其重量,人不容易滑倒,又使竹筏不容易因暴晒而开裂。竹筏结构简单,性能却很好,可划桨,也可以撑帆。在过去,人们给它配上桅帆、桨、舵、插板等就可以进行远航。东山竹筏的最大特点是“永不沉没”,即便被海浪掀翻,也可再翻过来,宛若海上“不倒翁”。


台湾中研院凌纯声先生的相关研究资料,于是更加理解了卡诺斯先生当时的兴奋,原来东山竹筏的大小尺寸、所有配件、制作方法与工序,不仅与台湾南岛语族的竹筏形制与工艺完全相同,甚至跟波利尼西亚地区南岛语族的帆筏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2006年,我和古船模型研究所工作人员一起,找到年近80岁的造竹筏老师傅林明谦和陈春桂,成功复制出古航海竹筏模型,并运到了美国夏威夷毕士普博物馆进行展览,竹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赞同“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福建东南沿海,后经台湾岛向太平洋传播”的说法。



资料上看到南岛语族的许多岩画的照片,其中美拉尼西亚岩画中放射状图案和人体及足印。
在东山的东门屿上发现了与之类似的太阳纹岩画。用放射线来表现太阳的光芒,是东山与美拉尼西亚岩画的共同特征,别无二致,而且同样反映了一种强烈的太阳崇拜意识。东山岛上早些年还发现了不少的“祭祀穴坑”和“足印”岩画,南岛语族许多岛国上的岩画,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联系。

除此之外,在东山还有着许多奇特之处:东山方言为闽南语系,据考标准闽南语是隋唐时中原正统汉语。但东山方言并非标准闽南语,它经常夹杂着许多无法用汉语拼音拼写出来的奇怪语音,但这种奇怪的语音却可以在南岛语系中找到归宿。

也许,在许多年前,居住在东山岛上的是一个择水而居、擅长造船和航海的民族,他们是古书中记载的古越族的一支,后来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越来越兴盛,越族人面临着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命运。他们一定不甘于就此消失,于是.他们的目光投向了那一片浩瀚无际的蓝色大海。他们中勇敢的一群人,驾着竹筏、在星辰的指引下,乘着季风和洋流,驶人了茫茫的太平洋深处。而留下来的人们,则慢慢销声匿迹,融人了华夏文明之中。但是一些古老的族群特质则隐秘地保留了下来,隐藏在信仰、风俗、语言和行为之中,向有心寻找的后人们透露出祖先的秘密。


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17587-1.ht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12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2012 11:51 AM 编辑

回复 66# ahju


大约35,000年前。 Haplogroup O与Haplogroup N在Y染色体种系发生的树分支了,这共同的基因体遍及北部欧亚大陆。
Haplogroup O1分支在东南亚应该演变了在晚更新世(上部旧石器时代)期间。
基因标记Haplogroup O1a-M119在南岛语族人民、TaiKadai人和各种各样的少数族裔之中常常中国地区被找到。
大约5000 BCE(七万年前), Haplogroup O1联合了在Sundaland并且向北移居到就台湾地区,
O1a2构成一些90%原史Y-DNA,是可以与在阶段3.的南岛语族扩展直接地连接的主要haplogroup。
Haplogroup O2在某些人口之中通常比较难找到,例如印度、孟加拉国和东南亚,尼科巴群岛的Nicobarese的Austroasiatic人群在印度洋和韩国人、日本人和中国南部的Tungusic人群。
Haplogroup O3 ,研究员相信出现在中国地区看起来大约十万年前,相信他们是从早在东南亚的大约25,000-30,000年前的Haplogroup O系古群体演变出来的。然后他们再往中国南部和北部迁移。


The subclades of Haplogroup O with their defining mutation, according to the 2006 ISOGG tre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1-2012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ngtk 于 4-1-2012 11:03 AM 编辑

泉州潮州方言“看”以前是用“体”做本字的,不是什么睇
http://thjcs.hss.nthu.edu.tw/catalogue_detail.php?id=8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12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泉州潮州方言“看”以前是用“体”做本字的,不是什么睇
ongtk 发表于 4-1-2012 10:55 AM


在這個世上,每一段時期都會出現具有各種各類【特異功能】的人士。
其中就包括了不需要用眼睛(目)就能看东西的人。

体  《廣韻》蒲本切《集韻》部本切。劣也。又麤貌。與笨同。粗笨也。

真的不知道為什么【看】會與【笨】同義呢?愿聽其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12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教精你查字义不是全靠什么古今字典,有些是要自己亲自出马翻查古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12 05: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 ongtk

我真想知道古人究竟是怎樣能做到【不用眼睛】也看到東西。這個或許是個重大的發現。視障人有希望了。

期待這位大大的詳細資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12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叫自己白痴还要当别人是白痴,这个词儿1999年甚至在台湾80年代就有人出书说了。
《汉语大字典》前年修订了,但是我们的儿女去念硕士还是能找出里面的错误!
所谓《广韵集韵》根本就不是字典,《玉篇》又不见了。谁敢说古人留下好的字典给我们。
这里有条还敢说什么字书他都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12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ju 于 4-1-2012 10:36 PM 编辑

回复 73# ongtk

这叫自己白痴还要当别人是白痴

清池的【睇】【看】,孟鞋仔的 【睼】【視】【眄】【瞻】【睎】,有那個不是用眼睛看東西的呢?

我真的很想知道怎麼用 【体】去看東西。【不用眼睛(目)】


这个词儿1999年甚至在台湾80年代


怎麼現在的人就愛將時間軸倒轉來講。
若是台灣。我有【90%】肯定不會是 【体】这个字。

我们的儿女


我們????


《广韵集韵》根本就不是字典,《玉篇》又不见了.....这里有条友还敢说什么字书他都有


我猜想不用眼睛看東西應該是會有問題的。我是說【字書】。【字書】≠ 【字典】。
又, 我在 70 樓 所寫的 【体】是取自 【康熙字典】。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1重印版 第99页。

最後最後,我真的很想知道是怎样可以用 【体】看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012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是井底蛙还装成博士那副模样我看到想吐,潮州话甚至有人考是"睍“你肯定不知道!他自己根本不是这行的嘛
说到考本字,更加疯狂的肯定是台湾人。最少两位出书是自己造出两个以上的旁证字的读音来证明自己考的本字是对的。什么都没读过有资格说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012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5# ongtk

有些人是井底蛙还装成博士


若果你能告訴如何能用【体】來看東西,我是不介意客串做井底蛙,虛名吧了。樓


潮州话甚至有人考是
"睍
“你肯定不知道



69樓說【泉州潮州方言】,這裡用【潮州話】,兩者的關係是???
------------------


《鱷魚文》唐 - 韓愈
.............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 鱷魚然不安溪潭,據處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 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 伈伈睍睍, 為民吏羞, 以偷活於此邪?
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
.............

http://zh.wikisource.org/zh/%E9%B1%B7%E9%AD%9A%E6%96%87

【睍】『說文解字』出目也。从目見聲。
目出貌,因为害怕眯著眼不敢正视的样子。

很意外的,我在這【鱷魚文】中發現的一個【睅】字。
睅,何版切,戸版切,讀音接近粵語和客家的【看】。大收穫。

睅,『說文解字』大目也。从目旱聲。
-----------------------------------------------------------------
說到最後,看東西還是需要 【目】
還是想知道怎樣用【体】來看東西

他自己根本不是这行的嘛


這是什麽行業?這裡是論壇,凡懂得寫字的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

最少两位出书是自己造出两个以上的旁证字的读音来证明自己考的本字是对的。


嘩,卅四個字,之間完全沒有票點符號,專業人士果然與眾不同。
我這井底蛙(客串的)還是頭一回【見】到。
這種表達法叫什麽名堂?

什么都没读过有资格说吗?



噢!有這樣的一個規—矩————??? 我這井底蛙(客串的)也真的從沒讀過關於【体】可以看東西的文獻。
那麼就請問【有資格】的你,是否能【說一說】及【講解】一些,如何【体】可以看東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2-2012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hju 于 5-2-2012 09:16 AM 编辑
泉州潮州方言“看”以前是用“体”做本字的,不是什么睇

由於六十九樓久未能提供其支持文獻,我對此【体】做了個小小的探讨,望能得高人指點。

【体】字的小探讨
编辑:井底蛙(客串的,馬來西亞八打靈再也人,中文程度:小學六年級。

1.1  對六十九樓【体】字的攷證
從六十九樓附上的超鏈接,我可以鏈接到刊於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2007年)【新華學報】-新第37卷 -第 2 期-第561-577頁的論文-
萬曆本荔枝①記指示詞研究》 。論文聯合作者是黃漢君及連金發。
在此5頁的pdf文稿中,很意外的,我并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体】字。反而看到多個【體】字。其中包括了在第563頁(pdf第2頁)表二,引出處 20.444 及 06.068 的【體】字。

其文曰如此:
1) 阿娘,你許子規叫得口血盡流。
2)老卓,你許一雙腳子,那障大。

在表二下之注文9中另有文如此:

娘,你看那杜鵑叫得口中的血直流。【體】,看的意思,相當於廣東話【睇】,音近似thai。

從這兩點來看,六十九樓是錯誤使用了【体】字。將【体】當成了【體】。此外,論文作者也沒明言此【體】為本字。六十九樓說【体】是本字,此論不知從何得來。

1.2 【體】與【体】
以簡筆漢字為現代漢語文字的國家裏,【体】是【體】的簡筆字。此字與體同音,讀【tī】。而在古時,或大漢字裏頭,【體】和【体】是两个不同的字。【體】是身體的【體】,讀【tī】,【体】與笨同,讀 【bèn】。

【體】
康熙筆劃 :23   部首筆劃 : 10   部外筆画:13  筆順:2554525112512211251431
《編碼》 CJK-Unicode : U+9AD4    五筆:MEMU    倉頡:BBTWT     鄭碼:LWJU    四角:75218
《廣韻》  小韻:體   反切:他禮    聲母: 透    韻母: 齊開     韻目: 薺   調:上聲   等:四等  呼:開口    釋義:體身也又生也他禮切八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卷四下,骨部 。
緫十二屬也。首之屬有三。曰頂,曰面,曰頤。身之屬三。曰肩,曰脊,曰 ②。手之屬三。曰厷,曰臂,曰手。足之屬三。曰股,曰脛,曰足。从骨。豊聲。他禮切。十五部。

骨,从肉,未見于甲金文-早期文字。晚周文常用骨構成表示動物軀體,骨等各部份名稱之字。
另有古文【骨骨】,俗字 【軆】。

【体】
康熙筆劃 :7   部首筆劃 : 2   部外筆画:5    筆順:3212341
《編碼》 CJK-Unicode : U+4F53    五筆:WSGG    倉頡:ODM     鄭碼:NFA    四角:25230
《廣韻》  小韻:獖   反切:蒲本    聲母: 並     韻母: 魂     韻目: 混    調:上聲   等:一等   呼:合口    釋義:麤皃又劣也
《集韻》部本切,丛盆上聲。劣也。又麤貌。與笨同。

1.3 【箇】【個】 與 【笨】【体】
【体】的由来, 我們可以参考俗字【個】的由來。

箇 ——>  個
笨 ——>  体

【個】本是【箇】的俗字。《鄭康成·儀禮註》俗呼个爲個。◎按個爲後人增加。从个、【箇】爲正。

【段氏說文注】
【箇】 竹枚也。竹梃自其徑直言之。竹枚自其圜圍言之。一枚謂之一箇也。
从竹。周金文始見有从竹作字,甲骨文罕見,象竹葉形。
固聲。古賀切。按古音在五部。
箇或作个。半竹也。竹从二个者。謂竹易分也。分曰个。
又有合二【个】成【介】字,如:一介草民(一個草民)。
古本唐詩凡今【個】字皆寫作【箇】字。
六書通【個】作,此字从人不从个。後人或認為人非草木,从竹不當,因此替換竹部為人部,實不知此舉有違竹易分之本義。

今字【個】已反俗為正,【箇】字反而沒多少人知曉。

【笨】【体】亦如出一類。

【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竹裏也。謂其內質白也。又有白如紙者。吳都賦注謂之竹孚俞。从竹。本聲。布忖切。十三部。
《廣雅·釋草》竹其表曰笢,其裏曰笨,謂中之白質者也。其白如紙,可手揭者,謂之竹孚俞。

因其內質空白如紙,空空如是,空無所有。後引申表示不靈巧,由此產生不聰明的含義。

笨 ——>  体。後人增加  。【笨】爲正。

【体】《廣韻》蒲本切《集韻》部本切,丛盆上聲。
劣也【劣】弱也。弱者,橈也。从力少。會意。力輟切。十五部。竹支外強內弱,笨正是內質。
又麤貌。今人槩用粗。粗行而麤廢矣竹器粗重。
與笨同。猶如箇—>個 。 以人部替換竹部 。或曰【本】為【楍】,从口口口,根多竅,似口,像木根之虛處,空也。


結論: 【体】沒有看之義。

備註:
①【萬曆本荔枝記】本名《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明代万历辛巳年(1581)。中國已失傳,後被荷兰裔英国牛津大学龙彼得(Pier van der Loon)教授意外在奥地利图书馆发现一部孤本【萬曆本荔枝記】。
② 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9-2014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越人在秦朝就被赶到了云贵和中南半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9-2024 08:28 AM , Processed in 0.14931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