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5-4-2012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7# haleruya565
石头有神性吗?木头有神性吗?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2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haleruya565
石头有神性吗?木头有神性吗?
我很专一2 发表于 25-4-2012 10:16 PM 
明知故问 .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2 11: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9# haleruya565
据我所知是没有,但是刚刚看到有人说万物皆有神性,我就想要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答案咯。万物皆有灵性,这我就认同,但是神性就不认同。灵性是一个无可解释大自然系统化的过程,神性就如有生命有法力。好比华人喜欢家里放神祖牌,然后每天参拜,是不是这个神祖牌有神性的收纳死者的灵魂,然后半夜三更,出现在你家?
经常去参拜,是希望鬼魂现身吗? |
|
|
|
|
|
|
|
发表于 25-4-2012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haleruya565
据我所知是没有,但是刚刚看到有人说万物皆有神性,我就想要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
我很专一2 发表于 25-4-2012 11:08 PM 
万物皆有神性是泛神论说的啦 .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空)一直在創作,所以這一片的"空"(天主)也一直的廣大,同時也產生更加多的"東西"在宇宙(天主)里.
《文治征塵》 发表于 25-4-2012 07:47 PM 
圣经所启示的天主是有位格的真神,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神。
圣经启示的天主也是永恒不变的。
请参考天主教会官方的Catechism, 里面提到和你所说的类似泛神论并不是教会的教义。
里面也清楚说到天主创造宇宙,没有说天主是宇宙。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文治征塵》
不能这么说,我所认为佛和菩萨是很正规的。人们把他们神话,因为他们和高憎一 ...
我很专一2 发表于 25-4-2012 09:11 PM 
没有一个菩萨是历史人物。
我们对于悉达多,老子,孔子这类古德表示尊敬,但我们必须知道他们的教导是人的观念。神的道必定是指向耶稣的。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pacebar1957
我对其他宗教不熟悉,就如你不熟悉基督教一样。没有人说是他造的,所以才说他 ...
我很专一2 发表于 25-4-2012 08:17 AM 
說真的沒有人敢說他是100%明白聖經,如果我有不對的地方不妨說來聽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指宗教不是神話,不是盤古、女蜗 、後羿、嫦娥 那些
spacebar1957 发表于 24-4-2012 06:34 PM 
这些都有人在拜。为什么拜?因为那些神话。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2: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因為"空",所以天主可以創造任何物體,而天主所創造的物體中,我們人類可以明白多少?可能是萬分之一或億分之一,也這樣,我們人類的科學家一直在探討宇宙 ,,,,,,直到現在,我們了解宇宙 有多少??
所以,依我個人認為(純屬個人意見),天主的宏大不是我們人類可以去估計的.而佛祖釋迦牟尼在當初就是想要領悟出這一點,但是他到底是人,所以他的智慧只能領悟到"一點點"的關於天主,就是"空".所以在佛家里最高境界就是坐禅就是接近"空".
《文治征塵》 发表于 24-4-2012 10:00 PM 
佛教的空,因为翻译为emptiness但绝对不是empty的意思。
我不认为佛陀领悟到“一点点关于天主的” - 他否认创造主,甚至以他的"发现”否定自有恒有。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hww00
意思是说我能够问任何问题,当我问上帝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就不能问了,甚至是错的问题(教堂 ...
曾经的宝贝 发表于 25-4-2012 01:36 PM 
沒有什麽不能問的問題,只是你選擇聽你要的答案罷了。人是上帝造的所以人是被造,祂是創造者,不能被造。“時間”和“空間” 都是神造的,所以神不是從“哪裡”來的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4# spacebar1957
这是真的,很多人说自己看了多少次圣经,说什么已经看到真相,有本事就来解经,不然就默写圣经,看了一半就下判断,呵呵。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3# mahalwin
基本解释 ◎ 菩萨 púsà
(1) [Bodhisattva]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详细解释
释迦牟尼
释义:(1).佛教名词。
【出处】: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省,原为 释迦牟尼修行而未成佛时的称号,后泛用为对大乘思想的实行者的称呼。
释义:(2).指人们崇拜的神灵偶像。
【出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只有两个小菩萨名‘包公老爷’者,被一个老年农民抢去了,他说:‘莫造孽!’”
释义:(3).比喻心肠仁慈的人。
【出处】:《红楼梦》第五五回:“他们瞅着大奶奶是个菩萨,姑娘又是腼腆小姐,固然是托懒来混。”《老残游记》第十四回:“两位老爷菩萨,救命恩人,舍得花银子把我救出火坑。”
【示例】:夏衍《克农同志二三事》:“你得认清这个时期,这个地方,和菩萨要打交道,和恶鬼也要打交道。”
菩萨,梵语Bodhisattva,华言「菩提萨埵」,是旧译(唐前为旧)。大道心众生,新译云觉有情、菩提是道,萨埵是勇猛义。菩萨心愿,为悲愍众生,故勇猛求道。菩萨又译作开士、大士等,开发大智、 菩萨
大慧、大悲、大愿之有德行、有学养之人也,佛家总以此名为求佛果的大乘众。通常人以为泥塑、木雕等是菩萨,其实这只是将菩萨的精神形像化,供人忆念、膜拜、敬慕崇仰而仿其行践之道。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论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称为菩萨。学佛的人欲想实践菩萨愿心,即需实践六度波罗蜜(波罗蜜为究竟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习。布施,有财施、法施、内施、外施、一切施;如舍身成仁、释迦舍身肉饲鹰,皆是布施的表现。持戒,大乘的菩萨戒,不只止息恶法,而且积极实行善法。忍辱,菩萨的行忍,是智力的表现。精进,有内外精进二种,勤修戒定慧是内,立誓息灭贪瞋痴的行动是外。禅定是去恶、静虑。菩萨有禅定功夫,方能引发智慧,繁兴大用。最后般若译为妙智慧,能解惑开慧的根本智,笃行修持应物设施是差别智。凡能积极内外实践这六度称为大菩萨。如大智文殊师利、大悲观世音、大行普贤、大愿地藏王、大势至等代表佛教中菩萨最高典范。以上引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菩萨道
基本内容 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是协助佛传播佛法,救助众生的人物。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菩萨信仰的深入人心及其对世人而言所具有的深切的人情味,便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佛教雕塑中,菩萨多以古代印度和中国的贵族的服饰装扮,显得格外华丽而优雅。

菩萨(16张)
在佛教初创的小乘时期,仅把释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称为菩萨。大乘佛教创立后,根据“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论,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都称之为菩萨。后来这个名称更加扩大化、世俗化,人们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众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称作菩萨。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寺庙中供的菩萨像,主要的是文殊师利Manjusrikumārabhūta 、普贤Samantabhadra 、观世音Avalokite'svara 、地藏 Ksitigarbha 。
编辑本段何谓“菩萨”?
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於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简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
何谓发菩提心?广说如四弘誓愿:“无边众生誓愿度,无尽烦恼誓愿断,无量法门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但是发菩提心,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成就的。
又《佛地论》有三义:“1. 谓诸萨 求菩提故。2. 缘菩提萨 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 萨 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
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从初学,久学到最後身菩萨,浅深万类。但一般人总是想到观音、弥勒、文殊等大菩萨,这才不敢自称菩萨。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圣贤所尊敬。
据学者研究,地藏菩萨信仰在印度出现较晚,约在5、6世纪之时,并不在印度的四大菩萨(观音、文殊、弥勒、普贤)之列。在中国,地藏信仰约兴起于隋代前后,日渐兴盛,乃至最后取代弥勒成为四大菩萨之一。
普贤菩萨梵名三曼多跋陀罗,又译作遍吉菩萨,意思是身相与功德无所不在,精纯高深。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通常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因此,他是大乘佛教徒在实践菩萨道的榜样、典范。普贤、文殊两位菩萨构成一对法门,普贤主司一切三昧(正定),文殊菩萨主司一切般若(智慧),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修行证道历程中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来,普贤信仰便在古印度和西域地方流传。大约在公元二、三世纪时便有传说,称大月氏(约当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亚部分地区)的一处佛寺中有普贤菩萨像,曾有癞风病人一心一意发愿祈求,普贤菩萨像以右手摩其身,病当即痊愈。中国则奉普贤菩萨为四大菩萨之一,传说晋代时他曾亲身在四川峨眉山示现,那里从此被奉为普贤的道场,香火极盛,成为普贤崇拜在中国的一大中心。
大正藏 第 20 册 No. 1092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No. 1092 [cf. Nos. 1093-1099, 901(Fasc. 5)]
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第一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菩萨者于诸有情常起悲智。幸无悭惜嫉妒之心。乃得修治无上法故。又菩萨者恒为有情勤修善法。是故得名真是菩萨。言菩提萨埵者何谓也。菩提名智萨埵名悲。溥示方便之众义也。因此二法荷济有情。乃得名为菩提萨埵。”
四大菩萨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悲、智、行、愿。
象征愿力的是地藏王菩萨
象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
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
象征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
四大菩萨就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中九华山地藏菩萨,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这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有相道场的代表,但实际上大菩萨又哪里会有有形的局限呢。(念阿弥陀佛可去净土,念诸大菩萨得大菩萨感应,念者可自知。)
这四大菩萨代表佛法教学的四个重要课目,等于四个学院,这也是佛法的纲领,不管多少宗派、经论,都出不了这四个范围。
-------------------------------------------------------------------------
如我所言,菩萨和佛祖只是修行者。信徒崇拜他们,成为他们的追随者,经过岁月的经过,人们由于把他们供养,慢慢的被人神话。就如舍利子,据说只有内在修为高憎才才会死后留下舍利子,其实那只是一个象征,可后来被人神话成具有法力,慢慢的舍利子也变成了法器,被神话,被人供养。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1: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霸道....
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
蔥頭 发表于 25-4-2012 04:05 PM 
谢谢你们又让我见识到基督徒的本性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沒有什麽不能問的問題,只是你選擇聽你要的答案罷了。人是上帝造的所以人是被造,祂是創造者,不能被造 ...
spacebar1957 发表于 26-4-2012 01:05 AM 
这个问题就很像其他宗教的神,你要不要信自己决定。基督的神也从来没人看过,只有圣经记载,相信的人大有人在
所以全部宗教都是讲个信字,信不信由你
是这样的话就不要否认其他神的存在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1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全沒辦法溝通...
你不信就是不信,
而我信就是信全部...
就這樣,願神祝福你...^^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0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1# 曾经的宝贝
是否要否定,也是选择的自由。选择相信就有它的原因,选择不信也有它的道理。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02: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们又让我见识到基督徒的本性
曾经的宝贝 发表于 26-4-2012 11:19 AM 
希望你以後發言前有用智慧過濾而不是用肛門,不要看了1,2位基督徒的言論就開口閉口說什麼基督徒的本性.難道以下的新聞就證明了佛教徒的本性???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你以後發言前有用智慧過濾而不是用肛門,不要看了1,2位基督徒的言論就開口閉口說什麼基督徒的本性.難 ...
《文治征塵》 发表于 26-4-2012 02:10 PM 
这个法师的恶行很让人心痛。我看了他办的杂志十多年,差不多每期都有信徒赞他的德行,说一些他的神通。。。。结果在信徒大赞他的同时,暗地里他却是利用宗师师的身份侵害妇女。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法师的恶行很让人心痛。我看了他办的杂志十多年,差不多每期都有信徒赞他的德行,说一些他的 ...
mahalwin 发表于 26-4-2012 02:41 PM 
其實主已說了,每人都有罪惡,宗教原是好的,但是掌管宗教的是人類,難免有罪惡靠宗教之名而發生.
所以我們要靠主之名為我們的罪赦免,也要靠主常註於我們體內之實遠離罪惡. |
|
|
|
|
|
|
|
发表于 26-4-2012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從哪來?
哥林多前書 7:15
倘若那不信的人要離去、就由他離去罷.無論是弟兄、是姐妹、遇著這樣的事、都不必拘束. 神召我們原是要我們和睦。
啟示錄 21:8
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是第二次的死。
你說。。。上帝從哪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