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驾驭文字
我们常评论人写文章,有没有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文字的处理上,用“驾驭”两个字,真是太妙了!因为马需要骑士的驾驭,文字也要作者的安排。马想驾得好,要多骑,文字想用得妙,要多写。马要肥壮,需多加草料。文章要充实,应多添词汇。两者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切
我们常形容自己很寂寞,寂寞有时候是因为没有人关心自己,有时候是因为没有让自己去关切的人。譬如老人家当子女离开身旁以后,会觉得寂寞,一方面是因为女子的离开,一方面更因为缺乏让自己关切和照顾的人。
所以要想打破寂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关心别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线、面
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讲究“面”,而不讲究“点”和“线”的民族。其实在某些方面,它倒不失为一种优点,譬如艺术,中国没有精确的“透视学”,但是绘画不失远近高低之感,禅学、老庄虽然玄奥,但是更能直指人心,含不心之意见于言外。所以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能参最上禅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成作品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所谓未完成的,甚至有些艺术家留下的一大半作品,都没有完成。其实对于完成与否,我们很难下个定义,因为艺术品不同于数学,有个固定的答案,只要不能增减一字,不能增减一笔,给人一种完美的感觉,也就是完成。如果硬要规定到某个程度,倒可能画蛇添足了。
艺术创作,作者认为完成,就是完成。创作者在动手之前不能预期完成的时间,也不能毫厘不差地预期完成作品的内容。因为创作过程,就是目的。在此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新的灵感,如果非要完全依照事先的计划,也就难有神来之笔了。
同时。艺术创作是创作者精神的发挥,意到笔未到,要比笔到而意不足,更耐人寻味。有时创作者原先设想要数月才能完成的作品,可能在一夕之间,就发现不能多加一笔,似乎是雏形的画面已经将绘画的精神完全表达,此时该作品应视为完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兼胜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是因为水的澄澈、流动与深沉难以测量;“仁者乐山”是因为山的丰盛、敦厚与环抱的胸襟。但是水若不倒映着山影,总觉失色;山若不受水的润泽,也容易枯干。山水兼胜,岂不更美!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茗与求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应该浅尝,有些事物则当深取。浅尝的如果没有节制,就容易失去趣味。深取的如果不够,就容易捉襟见肘。
浅尝譬如品茗,要的是那分馨雅;深取譬如摄食,要的是充足的营养;浅尝又譬如消遣,要的是精神的疏放;深取的又譬如治学,要的是敦厚的知识。两者必须兼备,才能成快乐的人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灵的四季
中国人对于四季似乎特别敏感,绘画要讲究四时,说是“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连唐诗也有分成四季的说法。
在台湾四季不够鲜明,但是四季除了是时间的变迁,也是心灵的一种感受,随着我们心情的起伏,即使在一天当中,不也可能有四季的变换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适时而动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我想各位都读过了,其中有一段描写桃花源的文。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前面都是静态,到最后才表现动态,还加上了声音,使得文章一下子生动了起来。
写作是这样,为人不也如此吗?静然后动,适时而动,更有效果!
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像这样的例子相当多,而最早也最精彩的应该算是《诗经•卫风》中的《硕人》篇了,其中第二章描写庄姜的美:“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颈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形容的次序极为巧妙,由于到皮肤到颈到牙齿到额眉,渐次而上,前面都是静态,最后则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动态,点化全体,一下子生动了起来。无怪乎姚际恒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色彩的生活
近年来国内建筑发达,室内设计也愈来愈讲究,而室内设计中色彩是最重要的了。随着色彩的差异,能造成寒、暖、进、退等不同的效果,更能影响我们的情绪。
红色的奔放,蓝色的沉静,黄色的明快,靛色的深沉,如果我们能随时改变周遭的色调,生活也就更多彩多姿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宁适的完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著名的诗句,也是千年来人们所向往的境界。这句诗的美不在于写景,而是心境闲适的完满感。
身处在这个忙碌的社会,我们的“充实”是以许多事物“填塞”而成;其实在忙碌之后让身心都宁静下来,往往会有一种更完满的感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在任何一样平凡的物体上都可以见到美,美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它常出于爱,而爱总需要相处。
跟一个外表丑陋的人,相处久了,可能发现他的内在美,甚至连他表面的丑陋,也变得可亲,一首深奥的诗,多读几遍,便可能欣赏到那境界美,连艰涩的文字,也变得易解。
所以要想欣赏到更多、更深的美,就先要去爱、去解、去认识、去观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气
中国人非常重视气,不论讲人或是品坪作品,常以气去形容,譬如才气、品气、俗气、行气、气韵、气机、气势等等。孟子重视养气,文天祥也讲:“天地有正气。”
如果说有形的是生命,气就是灵魂,生命赖灵魂以带动,生命可死,正气长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合欢木
我家附近有一棵合欢木,每天晚上小小的叶片都会合在一起。但是有一天晚上我经过那棵材下,发现叶子居然没有合,而第二天那棵树就死了。
在有秩序的生命过程中,我们不要奢求某些反常的现象,就像那棵合欢木,并不是它的生意更为加强,反而是失去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洞观全体
我们常说:“学历史使人聪明。”这聪明的不是智商,而是看了历代的盛衰、兴发、冶乱,所得到“洞观世事”的能力。
我们做其它的学问也应当这样,不要过于片面,而当洞观全体,唯有了解了事物的本末之后,才能有更准确的把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有一首非常著名的饮酒诗,其中前半段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远”这个字,实在有很深的哲理。画,放远看,常更美;山,站远看,常更幽;对名利看得远,就能潇洒;对小人避得远,则少是非;将思想放得远,能洞观事物本体;将心放得远,能少去许多烦扰。
人生在世,近朱墨、近声色,都容易;最难的就是这个“远”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梯与电梯
就时间效率来讲,我们上楼应该坐电梯而不要爬楼梯。但是就做学问来说,则应该爬楼梯而不要坐电梯。
我们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才能坚固,如果只想求快,走捷径,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梁启超说:“为学之力;贵乎循序渐进,经久不辍,故一日不必要多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领悟
有人读了十几年的书,就能写出很好的作品;有的人却念了一辈子的书,仍然毫无自己的见解,这是因为不多思考的缘故。对于生命也是如此。有些人很年轻就对生命有深刻的体会;有的人却活了七八十岁,仍然不知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生命的充实,不在于年岁的长短,而在于领悟生命的深浅。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像一篇文章
如果历史像一篇文章,我们就是缸中的一两个字。
文章是要不断写下去的,我们的任务则是使上下文能够承接,而且写得更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无偏见
我们常可以看到,当小孩子刚学会一句话的时候,总是重复地使用它,也不管用得适当与否。
在学习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也跟小孩子差不多,每当我们新学会或者新领悟一种美的原则时,就总以这种原则去看每一样东西,非某一家的画不看,非某一种的酒不尝。其实真正到了欣赏能力的最高境界,也就没有偏见,无所不能欣赏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05 0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存在的意义
“存在”这个词,有许多不同层次的意义。狭义的存在,是存活,只要“双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间”地活着,就是存在。广义的存在,是长存,由“独善其身”,进而求“兼善天下”,譬如诸葛亮,由“躬耕南阳”,进而“见危受命”,由小的个人存活,大而为国家、民族的存亡继续努力。
求个人的存活者,常能苟存性命,活得久些;求兼善天下的人,常会牺牲小我,活得短些。但是后者的存在,是为众人存在,也将会“长存”在人们的心中。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