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kteng7739

财务龟化(保险,基金,遗嘱)-asset bloat of funds(基金资产膨胀)#112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票型基金該停扣了!>

我很少寫基金類文章,也很少用肯定的語句告訴讀者該怎麼做。但這次,要一反慣例,要告訴有申購股票型基金的朋友,基金該停扣了!

該停扣的意思,不是要你停利贖回基金,是要你的定期定額停止扣款---聽清楚,是停扣,而非停利出場,也非停止單筆申購。

對於手上有股票型基金的朋友,我不知道你買到哪個市場去,也無從建議你是否該獲利了結或加碼申購。這都不是我文章想要說明的主題。這篇文章只想提供定期定期型基金投資人一個重點---定期定額是攤平投資成本的有效工具,卻不是賺錢的唯一法寶。

如果你有閱讀過我所寫的<不虧損的基金投資>一書,就會明白,採取定期定額申購基金的小戶型投資人,只有在股市低點採取定期定額投資法才會奏效。在股市高點採取定期定額投資法,只會讓成本越攤越高,極不划算。

如果你看好未來股市仍有一個波段行情,那麼此時(我說的是此時,2010年元月)的最佳投資策略,是立刻採取單筆申購基金的方式進場,而不是還杵在那邊像烏龜一樣慢慢每月扣個三千元或五千元等等。

看好股市後市,就請大膽加碼股票型基金,不然,就是握住原來已經獲利的部位,繼續等市場多頭行情來幫淨值抬轎(也就是原來投資部位不要停利贖回的意思)。但千萬不要看好後市,卻採行定期定額的謹慎投資策略,因為那只是浪費你的時間與資金而已。

乍聽之下,你可能覺得我的言論很奇怪,也跟多數市場專家或理財專員的說法不同。但我還是要根據我做為財經作家的誠信立場,把定期定額的原理闡釋清楚,這樣你才不會迷糊。

在股市最黯淡的時候,比如前年第四季與去年第一季,那時候,就一定要採取定期定額方式,繼續扣款,繼續逢低慢慢申購基金。因為定期定額是克服測不準"絕對低點"進場點的有效策略。(絕對低點,沒有人測得準,但相對低點,卻觀測得出來。這一個投資觀念很重要!如果你連如何判斷市場相對低點與相對高點的能力都沒有,那就完了,建議千萬別碰投資)

重點來了,定期定額申購基金策略只在相對低點扣款有效,相對高點卻無效。

許多理財專員在景氣依迷時,會告訴悲觀投資人不要停止出場,而在景氣擴張時,也是告訴投資人不要停止扣款。其實,這個說法的前半段是對的,但後半段卻是錯的,因為定期定額攤平成本的效果只在市場相對低點有效,卻不在高點有效。(如果看好後市,是要大膽加碼買進,不是定期定額申購基金)

我相信不會有人會告訴我,現在全球市場有哪個地方還在相對低點,而不是相對高點吧?(還在低點的市場不是沒有,只是很少而已)

但處於相對高點的全球股市,未來還會不會繼續漲呢?看樣子是還會,所以我並沒有鼓勵股票型基金投資人停利出場,只是建議定期定額型投資人,一定要停止扣款,因為扣款效率極低。

如果你繼續看好市場後市,積極者可以此時單筆馬上申購基金;穩健者可以暫時停扣卻不停利;保守者可以停利且停扣,只要守住既得利潤就好。

我還記得上一篇基金文章,寫在去年十月間,當時是建議迷迷糊糊型投資人,趕緊獲利了結、停利出場吧。但是,聰明一點的,卻該停利卻不要停扣!

現在,過了一季,投資人沒有停扣的部位,應該仍然是有正報酬績效浮現的,那麼,現階段,可以選擇停扣基金,保持原部位漲升到更高淨值水位(穩健者);或者停扣也停利,獲利了結出場(保守者);不然就是把積蓄湊一湊,單筆申購基金,等一季或兩季後再慢慢出場(積極者)。

我不知道你是申購哪個市場的基金,也不知道你是積極者、穩健者或保守者。因為我不是理財專員,沒法知道你的資產狀況、投資計畫與策略,所以我沒法子給你具體建議。

這篇文章只是闡釋一個通則,希望保護投資能力較脆弱的大眾型小戶投資人,不要傻傻的繼續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高買高賣"的高風險投資法。

再重申一遍:定期定額申購基金只有在市場相對低點佈局有效,如果市場相對低,且市場波動幅度又劇烈,則定期定額將能發揮極卓越的功能,因為這樣能達到"平均下來"之買進成本較低的效果。

但是:如果市場處於相對高點,即使市場波動幅度劇烈,定期定額仍然只能達成"平均下來"買進成本比絕對高點稍低一點而已,但整體而論仍會是在平均高點買進基金。

就目前基金多為開放型基金,且多不配息而言,在相對高點定期定額買基金,買進成本將偏高下,是極不划算的投資法。

投資講求效益,花三到六個月定期定額,只在相對高點追求獲利機率已開始逐日下降的基金,而蒙受的高點回檔風險卻與日俱增,是極其不利的。

我希望有投資基金的朋友,有聽懂我的建議。我不是商品銷售者,基金賣得好或不好,不關我屁事。我只是感覺整個財富管理市場被金融商品的銷售業者,扭曲得過分,竟然還一直建議定期定額型投資人在高點申購高波動型基金。乍聽這建議好像是對的,但其實完全不對。

在股市多頭行情的主升段和末升段,都是善於投資者才玩得起的遊戲,能力普通的投資人,只能賺得到初升段的錢(而且必須是冬天不停扣的人)。在股市漲幅已高下,投機行情日益擴張,這是善於投資與投機者的天堂,卻是散戶踏入煉獄的開端。

如果你因為貪心,想賺2010年的景氣擴張財,就請大膽單筆申購基金,絕對不要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地搞投機。講白話一點,要賭就快下注,一次放點小錢在賭桌上,且分批放、慢慢放,最後只是忘了贖回而輸光光而已。絕無好處!

王志鈞 <不虧損的基金投資>作者
2010/01/09
PS:本文章無意打書,但仍必須把拙著掛出來,因為該書出版於2009年1月底,全球股市最黯淡的時候,當時就已建議定期定額型投資人,千萬別於低點停扣基金(雖然很多人當時嗤之以鼻,認為又是財經專家寫書來騙錢了)。如今,一年過去了,沒機會在當時看到該書的讀者,我有義務與責任告訴你,在全球股市出乎意料地增溫回熱下,千萬別在高點定期定額扣款基金,這是很不聰明且易虧損的投資術。

http://tw.myblog.yahoo.com/solon ... &l=f&fid=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開始獲利的基金該怎麼辦? 分類:搶救基金專區2009/10/26 20:45<開始獲利的基金該怎麼辦?>

說來有趣,本版<搶救基金專區>這個系列欄目已經開設九個月了,結果系列文章只寫了八篇,可以用"二二六六"來形容我自己對基金類文章的不感興趣。

這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基金投資比股票投資困難很多,理由在很多文章中都談過,茲不贅述。(投資人連股票漲跌原理都不懂,就要碰基金,這是我一向反對的理財態度)

其二,市場很多觀念已經被業者誤導太久了,並不容易導正。過去一年,我也不想在空頭市場上灑鹽巴,讓那些虧損累累的基金投資人痛上加痛。(而且,傷心的基金投資人通常選擇把頭埋在沙裡,不太願意接受教育與逢低繼續扣款的建議)

其三,一個虧損累累的基金投資人,不是選擇停損出場、靜待加碼時機,就是轉進到更有上漲機會的基金,不然就是繼續逢低攤平,或者擺爛不理它,其實也無更好選擇。而對多數散戶型投資人來說,因為投資段數不高,大概只會選擇不理、擺爛而已,偶或有堅持長期定期定額不停扣者,算是傻人有傻福,慢慢都賺回了。(敢停損出場並且積極加碼轉進者,為數並不多)

但不論怎麼說,笨鳥慢飛型的基金投資人,慢慢的、慢慢的,基金淨值都漲升回來了,那就不用提那些年初敢逢低加碼、積極轉進的基金投資人了。

對!就是因為基金淨值慢慢都升回來了,所以我要問問手上有基金的投資朋友,不管你是持有哪一類的基金,我要問一個大哉問:半年來已經慢慢恢復生機、開始賺錢的基金,接下來,你要怎麼辦?

(1)停利出場,不管是獲利了結或損益兩平出場,總之就是莎喲哪啦,出場了!
(2)繼續定期定額扣款投資,等到一個更高報酬率再出場。
(3)停扣卻不出場,等獲利更高再一起出場。
(4)繼續加碼投資,趁勝追擊!
(5)停利不停扣:已經有獲利的結清,但不要停扣,繼續追高。

以上幾個選項,你會怎麼做呢?

其實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完全看你當初為何投資那一檔基金而論。

多數人肯定會說:"當時為何要買那一檔基金?因為大家都說它比較會漲!""因為業者說這些基金長期趨勢看好""因為這些是當時最熱門的基金"....如果當初是這個原因而買基金的,那我建議你趕快選擇(1):沒賠就好,趕快出場!因為你當初缺乏一個投資的戰略方針和計畫,所以,見好就收,不要再打迷糊仗了。

如果你回答說:"當初是相信定期定額+長期投資=基金最安全投資法,因此而買基金的",那我會建議這類朋友,不要選(2),而要選(5),繼續相信長期定期定額是有效的(因為事實顯示是如此),但也別忘了,有效的部份要逐步收割,而不是放在那裡等到稻穗過熟,到時市場又回檔,你的短暫獲利又吐回去了。所以,在測不準未來下,停利而不停扣,是知足而樂、兩全其美的方案。

除非你有一個理財戰略,否則我不建議散戶大眾選擇(2)(3)(4)這三個選項。這是因為,選(2)要很有把握未來市場還會繼續漲;選(3)要確定市場一旦高點回檔時,自己要跑得夠快;選(4)要有膽識確定自己不但看對方向,而且有勇氣繼續加碼跟市場賭下去。

多數基金投資人其實沒那麼大的虧損承擔力,敢跟市場對賭。所以,見好就收,才是上善之策。

除非你已經慢慢明白了正確的基金投機之道,不管你是看了本系列的前八篇文章,或是看了今年年初出版的拙著<不虧損的基金投資>,否則,我真不建議依舊對基金投資一知半解的投資人,繼續在這個神仙老虎狗的投機市場裡混太久。

真的,除非你真的很懂基金投資之道,徹底做好長期、有目標、有彈性的資產配置;或者洞視了多數基金的投機本質,採取天時、地利、人和的投機押寶戰術,把資金重押在有把握的基金上,否則,真的,見好就收吧!別跟錢財開玩笑。

王志鈞 <不虧損的基金投資>
2009/10/26

http://tw.myblog.yahoo.com/solon ... &l=f&fid=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資基金?還是投機基金? 分類:搶救基金專區2009/09/20 10:26<投資基金?還是投機基金?>

你是在投資你的基金?還是在投機你的基金?這個問題,恐怕很多人都沒想過。但我可以幫多數朋友代答,其實,多數、多數的基金投資朋友,其實都是在投機基金。

怎麼說呢?你關切基金的淨值漲跌,多於基金能回饋給你的固定孳息狀況,其實,這就是投機。

容我先把投機的定義說明一下,免得你揍我一頓。

投機指的是在產品的價格上下功夫,希望追低逐高,賺取產品價差,而不關切產品品質本身的好壞。

投資呢?指的是關切產品的價值,並重視所投資之產品所能帶來的產品本身之實質性現金回報。至於提前出脫產品而產生的買入、賣出之短期價差,也是著眼於產品競爭力的高峰已到或長期現金價值滿足點已浮現而出售資產的行為。

當然呢,因為市場上多數的人已經把投資和投機混為一談了,所以我也很難說服所有人接受我這種定義。舉例來說,一個朋友說他想要去投資房地產,我們一定會直覺認為,他想要評估哪個地段的房價好,而且未來還會持續上漲,讓他能夠低買高賣房屋,大賺屋價價差一票。但事實上,這個行為指的是投機房價,不是投資房屋。

投資房屋應該是著眼房屋的品質、屋況、地段、交通便利性、保值性與租金收益率性等等,充分評估過後,再進行投資。因為品質、屋況與交通便利性看似是無形的,卻高度影響居住者的生活品質,房屋投資客在投資的,應該是這些房屋無形品質的整合性價值。

一般來說,價值好像看不見,但實際上是可以透過鑑價過程得出一個市場認同的具體化數字,而租金行情與該房屋的可承租性,也反映了該間屋子的這個實際價值。(即使位在捷運邊,也沒有人會去租一間漏水、陰森森的鬼屋來住吧?出租率不佳,反映該房屋的實際價值低於其市價行情,最終該屋房價也會脫離行情價而下跌)

回到基金商品上來說,基金假如是一間房屋,則所謂的投資基金,應該是關切該檔基金的總體持股之價值,也就是所持有之股票的盈餘分配狀況,並問問基金公司,每年這些基金持股能分配多少盈餘?這些總盈餘的收益將會怎樣平均分配給基金的個別持有人呢(基金單位數的配息能力)?

但我想,多數基金投資人關切的不是這個,而是關切基金的單位淨值漲跌:一檔基金淨值由10元上升至12元,代表該基金投資績效+20%;下跌至8元,代表基金績效為-20%。

事實上,這說法反映的是基金經理人在投資價格上的操作績效,卻不是基金經理人幫投資人創造的總投資價值,當然更非投資人的最終收益績效。(因為股票價格是浮動的,淨值所反映的持股市價也是浮動的)

這就好比說,有人幫我投資房屋,並幫把我所投資房屋之價格抬高20%了,但這並不代表房屋的價值上揚,如果租金收益率不高、房屋出租不出去,我一整年的房屋收益率還是0(而且我還得倒貼房屋管理費2%給代操房價的專業經理人---他並沒有幫我弄來一毛租金收入喔,只給我了一張房價上揚的績效對帳單!)。

除非我賣掉房子或基金,提前獲利了結,否則我所投資的房屋或基金,在其現金收益性不高下,一定反映的是其內在投資價值正在降低的風險。

當然,如果我很懂得低買高賣一間房子或基金,那麼,拿不拿得到租金收益與基金的收益分配,就不是重點了,只要我最終的賣價高於原初的買價,我就賺到了紮紮實實的現金投資報酬率了!

對,這就是多數基金投資人的盤算,而這個思維邏輯,就是投機的邏輯!

多數的基金公司當然懂得這個道理,但是投資人不懂,投資人渴望快速透過淨值的增高來拿到價值浮現的好處,好快快贖回基金變現,這讓基金業者只好迎合市場投機風氣,拼命強調旗下基金淨值的績效能力,而不再強調配息了。(哪個投機者要看那個蠅頭小利呢?)

這樣做的問題是什麼呢?一旦業者這樣行銷基金的時候,並強調淨值飆升速度時,則很抱歉,基金市場上所強調的財務規劃必須重視風險、必須資產配置、必須透過有效的資產組合來降低市場波動的說法,就完完全全破功了,因為-----(重點來了),任何資產配置都沒有辦法規避高度投機行為的風險!

投資人您這懂這道理嗎?假如投機像賭博,你把賭注重押在一檔基金上的風險很高,但分散到三檔呢?同樣還是不低。為何呢?因為是你的投機行為決定了整體性風險,而不是你分散下賭而能贏得勝算(賭三把與賭一把,你的贏面不一定會高於單一下注,你沒看賭神周潤發都是一把梭哈,就贏者全拿,電影也在高潮中結束)。

所以我認為,基金業者多數都是騙人的,他們都是拿正確投資該有資產配置的羊頭當幌子,背後都是在銷售投機性的狗肉基金。

但我也對業者抱以無限同情啦,因為他不這麼做,基金羊肉攤就沒人光顧啦,因為市場人人都愛吃狗肉,只是這個市場很奇怪,羊狗不分,誤把基金淨值的汪汪叫,當作投資人賺到了一隻大肥羊基金,然後都忘了獵犬身上並無羊毛,沒辦法配息。一旦市場步入空頭,大肥狗的淨值也會瘦不拉嘰的,一點肥肉也無。

這就是投資基金的真相,很少有人願意誠實的告訴廣大善良的基金投資人---你徹徹底底都在玩一場你玩不起的基金投機遊戲,也是高風險的金錢性遊戲!

王志鈞 <不虧損的基金投資>作者
2009/09/20

http://tw.myblog.yahoo.com/solon ... &l=f&fid=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金投資比股票難? 分類:搶救基金專區2009/04/05 23:32<基金投資比股票難?>

許多避股票投資唯恐不及的朋友,喜歡以共同基金為理財或投資的絕佳標的,並認為基金投資比較安全。

基金投資若比較安全的話,去年世紀金融大海嘯,為何會衝倒這麼多績優、老牌的共同基金績效,使得投資人賠到慘兮兮呢?

歷史經驗已經證明,投資共同基金的結局,並不會比股票投資好上許多。因此,基金投資比較安全的這個迷思,也就應該不攻自破。

不過,我想在這邊探討的,並非哪種投資商品比較安全,而是想拿股票與基金這兩種投資標的物相類比,看看哪種投資比較簡單。

在我的觀念中,投資基金比投資股票的難度,要高上許多。這是我一直以來,從未變過的想法,但卻讓很多乍聽此言的朋友,嚇了很大一跳。因為長期以來,投資大眾的刻板印象就是基金投資比較簡單,只要選對基金經理人,就能夠靠著基金經理人與其研究團隊的功力,幫投資人做好投資這件事情。

因為主流市場已經被基金業者洗腦洗得很徹底了,所以,我通常也不喜為文去針對業者說什麼。但自從去年世紀金融海嘯發生後,我的想法就變了,因為迄今還是很少有人願意針對基金市場的灰色地帶,提出尖銳性的批判,去提醒投資人注意基金背後的投資風險。

事實上,基金投資的困難度是比股票投資難上許多的,這件事情,應該要讓更多投資大眾明白。我只要舉個例子,投資人應該就可以理解我立論的主旨是站得住腳,沒有問題的。

基金好比是一堆人,共同出資聘請一位專業經理人來代為操作股票、債券或貨幣市場等標的物,透過專業操盤人的操作,好讓一堆小額投資人能夠集合小錢為大錢,創造較佳的投資報酬率。為此,基金經理人也在其中收取約3%左右的佣金。

這種行為模式,就好比一堆股東,集合了一筆錢,去請一個專業經理人來代為管理公司的營運績效,並希望專業經理人能夠幫公司賺大錢。

共同基金若拿來跟公司類比的話,基金投資人的地位和公司股東的地位是差不多的。而受投資人委託操盤的基金經理人,其角色和任務,也和股東們委請專業的總經理來負責公司績效,大同小異。

所以投資基金,和散戶以小股東身份投資股票,就行為模式來說,有什麼不一樣呢?(此處都不是從商品形式或法律契約等角度來談,而純粹只從投資人拿錢投資的獲利模式來分析)

既然投資人都是拿錢,並通過他人專業的投資模式(共同基金)或商業營運模式(上市櫃股票)來獲利,那麼,何者的獲利困難度較高呢?

我的看法是:基金!但多數基金公司會說:股票!

基金公司的說法是認為,散戶投資股票時因為沒有專業,因此會踩到地雷股,不如交給專業經理人代操。

我的看法卻認為,上市公司有大股東、有董事會,大股東能透過董事會來監督專業經營團隊的商業操作績效,而共同基金卻只見一堆小散戶拼命砸錢投資基金單位,卻無人可以控管基金經理人的業績,後者等於是群龍無首,不是嗎?

一個群龍無首的團隊,等於空白授權給基金公司與其基金經理人,瞞天過海,想投資什麼,就投資什麼,根本沒有董事會、董事長來制衡與制約,這豈不是任意讓基金公司玩弄投資人於股掌之間嗎?

各位試想,當基金投資人只是一盤散沙時,基金專業團隊的地位高過投資人,其雖美其名奉投資人為上賓,並定期會將基金操作績效、操作策略與投資明細,揭露在基金報表上,但投資人又不夠專業,又沒有常務董事、董事與獨立董事這樣的專業能力者來閱讀投資報表,一堆傻瓜投資人又如何有能力去跟專業經理人分庭抗禮呢?

投資股票會被認為很難,是因為大股東往往就是董事會成員,董事會聘請了專業經理人後,又常上下沆瀣一氣,編了假財報來坑殺散戶。因此,當散戶認識不清私心自用的大股東與董事會心態時,就容易在股票市場上踢到鐵板。

但是,同一個立論點,拿來檢視共同基金,哇!更慘,共同基金根本沒有股東大會、董事會與董事長等負責監督基金專業經理人的結構,完全是放任基金經理人老王賣瓜、自說自唱,宣稱:"A基金比B基金好,趕快來投資我吧!"這不是更危險、且投資風險更高之事嗎?

這道理這麼簡單,卻是無數基金投資人無法識破之事,這就真的讓人很扼腕!

共同基金這種商品並無不好,不好的地方,往往是散戶沒有投資能力,不具有董事長這樣的專業眼光,可以研判哪個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策略是正確的。因為基金沒有為投資人設計出董事會這樣的監督形式,所以,肯定會變成基金經理人的招商大會,拼命花錢買廣告來呼籲投資人抱錢上車,然後根本不去管投資風險問題。

反正,基金投資人盈虧自負,不是在契約書上寫得很清楚嗎?

基金公司透過招商大會的形式,呼籲投資人趕緊搶佔多頭先機,靠基金來掌握投資趨勢。這一點,並無不妥。不妥的地方在於,基金投資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扮演類似基金董事長的角色,要戴上董事長的眼鏡來看清一堆專業經理人自吹自擂背後的真面目,並要由自己而非基金經理人來背負投資成敗責任。

投資人因為不明白投資基金要靠自己的專業能力,因此,往往會被基金經理人與基金團隊拉著鼻子走。我個人覺得,這比在股票市場上誤踩地雷股還要危險上許多,最起碼,投資人透過慎選好股票,還能避開居心不良的營運團隊,基金散戶卻無力在一堆招商大會般的基金說明會上,洞悉基金團隊的操盤功力與進出場時點的合適時機。

基金與股票投資,何者為難呢?

我認為是基金,因為,當多數人根本沒有具備有董事長般的識人之明,根本無力研判不同基金經理人的說法,何者是對,何者是錯時,說基金投資很簡單,不是叫投資人去跳火坑嗎?

王志鈞 <不虧損的基金投資>作者
2009/04/05

http://tw.myblog.yahoo.com/solon ... &l=f&fid=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金該如何投資? 分類:搶救基金專區2009/03/12 23:10<基金該如何投資?>

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因為國內基金投資人不知凡幾,許多人都渴望透過基金商品來達到穩定、安全且可靠的獲利,但偏偏,多數人都事與願違,很難在基金投資上撈到什麼好處。

問題出在哪裡呢?

我覺得,答案明顯出在基金投資人往往不懂得投資是什麼?因此,避股票市場之風險唯恐不及的上班族,內心卻又渴望有人能協助他們在股票市場操作獲利時,便喜歡以基金為趨吉避凶之選擇。這個選擇看似高明,實則謬也。因為基金所聯結的標的一樣是股票,豈有股票市場有風險時,投資人手上加了個白手套,就無風險的道理呢?

投資人錯誤認知基金商品的特性,可說是多數人的基金投資會鍛羽而歸之主因。不只股票型基金如此,債券型、貨幣型,甚至避險基金,都是如此。只要基金所聯結的市場有風險,基金商品本身就必然有虧損風險。

再講更簡單一點,只要是投資,就必然有風險。規避風險之道要靠投資人自己,而非靠基金商品。

投資人一定要有個正確認識的是,所謂基金,與股票、債券、票券、期貨或外幣投資一樣,都是可投資的金融商品之一,在投資市場上,基金與其他商品平起平坐,會有投資利潤,也會有投資風險。投資人絕對不能認為投資基金絕無風險。

打個比方來說,路邊攤賣的豬肉,假設是股票。你要親自看老闆切肉、宰肉,血淋淋的,好不嚇人,因此,你選擇到超級市場買那包裝好的冷凍豬肉。看起來豬肉包裝在透明膠膜裡,漂漂亮亮的,好像沒有細菌似的。但究其實時,凡是豬肉必有細菌,只要烹煮不當,不管是豬肉攤買的、超級市場買的,吃了通通了都會生病。

基金也是這樣的,透過專家的代為操作,把股票市場血淋淋的宰割過程,消除掉了,投資人只需透過透明化的績效表現,看到基金經理人的操盤結果就行,不需要自己磨刀霍霍跑到股票市場殺豬宰羊。但問題是,這不代表股票虧損的風險就可以不存在了,假使豬生病了,放到透明膠膜裡的豬肉,一樣會帶著豬口蹄疫情。

所以,要避免吃到有疫情的豬肉,就請不要在豬口蹄疫發生時,跑到豬肉攤或生鮮超市去買豬肉。

翻譯成白話的投資語言就是說,當股票市場發生股災時,投資人才進場買基金,或者繼續死抱著基金不放,當然就是一場大災難的開始,其狀況就類似在生鮮超市買到病死豬肉一樣。這不是基金經理人不專業,也不是超市業者有問題,而是市面上都是股價下跌的股票,滿街都是病死豬肉時,基金與超市的冷凍豬肉,豈能倖免於難呢?

基金投資在股災時有風險,當然,親自操盤股票的人,自然是死得更慘、更快,不可能說股災發生時,股票型基金虧損纍纍,股票族還能幸災樂禍。

但有例外法則的是,真正會殺豬的人,一看到豬肉攤上的肉色不對,趕緊掩鼻跑開,或者在市場上憑過人眼光挑那僅存的健康豬,興許還可賺錢。惟獨基金投資人多數是一群不懂得挑豬肉的人,因此,當市場股災發生時,還死抱著股票型基金不放者,自然死傷慘重。

當然,通常股災不可能在全球各市場氾濫,就好像豬口蹄疫不可能在各個養豬場為患,所以,投資人到生鮮市場買豬肉時,透過超市業者的專業鑑定眼光,自然可以規避有股災的市場,轉而買到健康豬,不用擔心生病。這道理就好像全球型股票基金的經理人,會幫助投資人規避掉鬧股災的市場,而投資到健康且多頭的市場當中。

但問題是,如果投資人明知全球都在鬧股災、鬧豬口蹄疫,還希冀自己能靠著全球型股票基金的經理人來消災解厄,這豈不是有點拿自家的財富開玩笑,自己要跟財神爺過不去呢?

當投資人自己不懂投資時,就會誤以為只要有了基金這層透明膠膜,就不會碰觸到病死豬肉與虧損問題,那麼,經常拉肚子、虧損累累的,就會是這類天真投資者的悲慘下場。

投資基金並不難,只要認清基金這種商品的屬性,在正確的時間點,選擇正確的方向,並挑選到投資想法與你一致的基金經理人,那麼,虧損的機率會降低,獲利的機會將會大大增高。

讓基金獲利的關鍵,其實是投資人自己,而非基金經理人,可以說是基金投資的重點,也是基金該如何獲利的關鍵。

想通了這點,投資人自己就會明白基金該如何投資。想不通這點,投資人就會像在生鮮超市找豬肉的外行人一樣,努力在塑膠膜的外包裝上看重量、標價與生產地點,卻不看裡頭的豬肉健不健康一樣,自然會被琳琅滿目的基金商品名稱或淨值高低給騙了。

基金名稱並不重要,基金淨值也不可能無限量增長,重要的是,基金所聯結出去的股票、債券或投資標的物,是否是個有利可圖、朝氣蓬勃的多頭市場呢?這才是基金投資的重點。如果投資人自己無法明辨市場多空走勢,只傻傻的想仰賴專業經理人來操盤獲利,就難免經常要吃病死豬肉了!

王志鈞 新書<不虧損的基金投資>作者
2009/03/12

http://tw.myblog.yahoo.com/solon ... &l=f&fid=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同基金是場大騙局? 分類:搶救基金專區2009/03/08 01:32<共同基金是場大騙局?>

在財富管理市場的領域中,我覺得沒有一場騙局,會勝於基金投資了。如果勉強要說有,也許是連動債吧?但連動債的受害金額雖高,論起騙局的廣度與深度,卻還遠遜於基金投資。

我這麼說,讀者諸君一定會覺得很訝異。共同基金明明是一種安全、穩當又專業的商品,怎麼會有人膽敢聲稱這是一場大騙局呢?甚至,好心一點的讀者,還會替我捏把冷汗,擔心我被業者控告。

好吧,基於被告的恐懼,我還是把話說清楚點好了,免得莫名奇妙接到法院的傳票。

我想說的是,共同基金確實是一種安全、穩當又專業的投資商品,只是,基金業者在行銷這種投資商品時,卻用了明示與暗示的手法,讓投資大眾誤以為,只要手上握有一檔基金,並透過定期定額、長期投資與資產配置,就能達到穩健獲利的結果。

定期定額+長期投資+資產配置=共同基金的穩健獲利嗎?

錯!大錯特錯!

如果投資人選錯了基金,或者看錯了時機,或者逢高不贖回基金,那傻傻的投資基金,結果還會是一場空,根本不可能是穩穩的賺錢。

業者的銷售手法出了大問題,是我想要嚴厲指控共同基金是一場大騙局,而且還是世紀大騙局的主要立論點。

首先,投資人一定要明白的是,共同基金,不管是債券型、股票型或平衡型基金,若沒有定期配息機制的話,根本就不可能產生任何投資的複利效果。而且,更嚴格來說,共同基金定期配出的獲利,投資人還得自己拿來繼續加碼投資,才有可能發生投資的複利效果。

如果投資人因為業者宣稱,投資要越早越好,才有可能透過時間複利效果來產生投資的增值效應,同時,卻又選了一檔沒有辦法定期配出孳息的基金,那麼,想要靠淨值增長來獲取基金投資的複利效果,簡直是緣木求魚!

為什麼呢?因為基金的淨值受到市場波動影響甚鉅,特別是開放式基金,淨值完全受市場所左右,長期握有一檔基金,不管是單筆投資或定期定額,只要淨值無法保證穩定向上,又何來淨值增值所累積的複利效果呢?

這個殘酷的事實,與業者通常宣稱的基金投資複利效果,相去甚遠,所以我說,基金是場大騙局。此理由之ㄧ也!

其二,基金如果看錯時機,在市場多頭的頂點進場投資,不管是股票市場的高點,或者債券市場的多頭(通常股、債兩市的多空走勢是顛倒的),只要基金的進場時點是在高點,那麼,長期握有一檔基金,或者定期定額投資基金,都很難在「短期內」看到獲利的可能性。

所謂「短期內」,不一定只是三、五個月而已,有時甚至長達三、五年,投資人離獲利都可能是遙遙無期的。這端看投資人進場的時點有多高,事後市場崩盤後的虧損幅度有多鉅而定。越在高點進場的人,虧損幅度越深的人,要再靠著定期定額攤平成本,取得獲利機會,就得有跑馬拉松的準備,要接受長期基金虧損的煎熬,才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後,讓獲利機會苦熬出頭。

在多頭高峰進場投資基金的人,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利。這個說法和業者經常宣稱,只要「定期定額+長期投資」,投資人不必管進出場時點,基金的獲利就能手到擒來,似乎有著相去甚遠的距離。但到底誰對誰錯呢?有投資基金經驗的讀者,只要檢視一下自己的基金對帳單,到底目前是賺?是賠?就應該會心裡有數了。

所以,沒有慎選進場點的投資人,想要在共同基金的投資上頭,取得不勞而獲的甜頭,也就是不用勤做功課就想靠定期定額扣款來獲利,我覺得是與虎謀皮,輕忽投資風險而走上一條成功機率極低的道路。此基金市場行銷騙局之二也!

其三,投資共同基金的朋友,若沒有逢高獲利了結的準備,或者,自己知道何時該於市場逢高贖回的認知,那麼,傻傻的長期投資一檔基金,將只是放任基金獲利如一場紙上富貴,眼看著基金淨值漲了,眼看淨值起高樓了;接著,又眼看著它樓塌了,眼看著基金淨值滑落了,甚至遠落後於當初扣款的起始點。這---豈不嘔死呢?

從2008年秋天以來,多少定期定額投資基金3年、5年、10年的標準型基金投資人(標準型係指:長期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人),不全都在一場世紀金融風暴中,一夕就把多年累積下來的基金獲利給賠光呢?投資人如果要接受業者的說法,要怪只能怪金融風暴、金融大海嘯,那應該再從更深層處想想,如果不是業者當初宣稱投資基金應該長期投資,或者反過來說,長期投資基金會很安全的話,投資人哪會當這樣的乖學生,傻傻的握著一檔基金等退休呢?

孰讓標準型基金投資人賠錢?我想,業者錯誤的教導,絕對要負很大的責任。

基金,特別是開放式基金,因為淨值會隨著主要所聯結的市場一起起伏波動,所以,在淨值不穩定的狀況下,長期握有一檔基金,卻不做出逢高贖回動作的朋友,怎可能靠基金獲利呢?長期投資基金不一定安全,此業者行銷騙局之三也!

說業者騙人,我覺得一點都不為過。因為基金的公開說明書或契約書上,都註明投資基金不代表絕無風險,也不代表保證獲利。這說明了基金商品本身是有風險的,絕對不應該傻傻的長期持有。傻傻的握有一檔基金,就像童話故事裡的賣牛奶的女孩,只想到牛奶將來的可觀獲利,卻沒想到木桶裡的牛奶會灑出來,而且灑到淨值一乾二淨,只剩幾塊錢而已。

基金投資不安全嗎?不!我覺得很安全。因為共同基金有專業經理人與其背後的研究團隊,幫投資人把市場上的地雷股淘汰掉了,共同基金所聯結的標的,都是相對安全的股票、債券或資產,相對的,其投資策略也專業許多,可以讓投資人免除於誤入投資地雷的風險。但其效果,僅此於此,投資人如果對「投資」不懂,不知道如何研判市場或景氣的高點或低點,甚至不知如何在景氣谷底佈局、高點出脫的話,投資基金一樣只會換來一場空。

基金商品有其優點,有安全、專業與穩當的好處,但其好處,僅此於此。投資人如果認為靠著基金經理人的操盤功力,就能穩賺不賠,肯定是上了業者的大當。基金業者一方面用美麗的廣告誤導投資人,讓多數人認為長期握有基金很安全;另一方面,又說基金投資的盈虧自負,這不是睜眼說瞎話,擺明了是一場陽謀嗎?

我不知道為何有這麼多人被這種投資陽謀給坑騙。我只能說,想投資基金,可以,但請先認識投資是什麼?投資的風險是什麼?投資人如何規避風險?如何掌握投資的遊戲規則...?如果這些都不懂,就想靠著「定期定額+長期投資+資產配置」來在基金市場獲利,哼哼,那就自求多福吧!

王志鈞 <不虧損的基金投資>作者

http://tw.myblog.yahoo.com/solon ... &l=f&fid=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資型保單虧損了怎麼辦?>

受到市場空頭影響,許多人的投資型保單產生投資虧損,而感到不知該怎麼辦。因為自己出版了理財書籍《不虧損的基金投資》一書,因此許多朋友來信詢問我相關問題。

為了解答這群朋友的疑問,我在此處統一回答。

首先,碰到這種問題時,投資人要先問自己,當初是基於什麼理由來購買投資型保險的?

答案不外是:(A)投資目的(B)保險需求(C)避稅目的(D)不知道

回答A的朋友,請緊接著思考,自己到底懂不懂投資?自己善不善於進行投資?如果自己對於投資是門外漢,並只單純認為基金投資是很安全者,那麼,我可以告訴這類朋友:「基金投資沒有這麼簡單,並非定期定額、長期投資就能帶來正報酬的效果。」

因為基金投資不簡單,所以,一旦投資人無力靠著自行操作讓投資帳戶產生一定的帳戶價值時,而保險的費用仍然必須提列,此時,業者就會從定期定額的扣款額度中,直接提列保險費用。這會導致A類朋友恍然驚覺:「怎麼保險、投資兩頭虧呢?」並因此大感吃不消,甚至產生糾紛。

A類朋友如果不善於投資,最好就結束掉這張保單。這跟投資必需停損的道理是一樣的。

如果A類朋友選擇繼續長期抗戰,希望以時間換取報酬空間,那麼我要提醒這類朋友一個注意事項:一般基金或股票類投資,投資人可以死抱一檔基金或股票,死守四行倉庫到底,但是,投資型保單前頭加掛有一張定期保險,這張保單的費用是不論投資帳戶裡的錢是賺、是賠,都要扣款的,這個成本負擔,投資者要自行想清楚。

(附帶一提的是,基金的管理費用也是不管賺、賠,都要扣款的,比起股票長抱不需另支付經紀費用來說,成本負擔高出一些,卻比投資型保單要扣基金管理費、保險費用來得低一些,長抱的成本可說介於二者之間)

至於選擇B類答案的朋友,那我要從個人立場先恭喜您,因為您對變額萬能壽險(投資型保險)的認識是比較正確的,因為,這種商品本來就是一種人生風險規劃的創新型商品,讓保戶可以在更有彈性的狀況下來保障意外風險。

這類朋友在面對投資型保險的虧損問題時,應該正確理解的是:投資型保險屬於一種保單價值DIY型保險,如果是善於投資理財者,能讓前頭保險保障有了,後頭的保單價值也水漲船高;反之,則是保險保障、保單價值兩頭泡湯。

(A類朋友請注意,我都是用「保單價值」來形容「投資分離帳戶」的價值,這是因為,這種投資本來就是為了累積保單價值,不是投資增值。政府現在考慮針對分離帳戶課稅,其實是針對A類朋友課的,不是針對B類思維的保戶。B類朋友也無須過慮。)

但B類朋友若為了挽救保單價值與保險保障,則應該從根本處來改善,也就是徹底提升自身的基金投資能力,因為基金投資想獲利,根本就要靠自己,哪能靠基金商品或基金經理人呢?

B類朋友要留意的是,至少在當前經濟局勢不明朗下,股、債各自分散的基金平衡配置,相形重要,因為這樣才有可能讓投資帳戶透過適度資產分散的原則,達到穩定獲利的機會。(雖然那個獲利率可能很少,但只要保單價值能供應保險火車頭續航,就能達到保單過程中的保險目的了)

(附帶插播:A類投資朋友至此應該明白,為何投資型商品在設計基金連結時,可以一次小額買很多檔基金,甚至轉換基金免手續費吧?因為這都是為了方便讓保戶能進行資產配置與基金適時轉換,降低帳戶虧損風險,讓保單能夠續航,絕對不是為了讓投資人比起單純投資基金更省錢!)

B類朋友若是近一、二年才申購投資型保險者,其實也不必太擔心帳戶虧損問題。因為,多數投資型保險前幾年都在繳保費,沒在扣款作投資,此類朋友應該慶幸高點沒扣到投資帳戶的錢來做投資,反而是崩盤後,投資帳戶才開始扣款,這種小額虧損,其實是有助於創造長期投資獲利機會的,故應該繼續於低點定期定額扣款下去(不同險種的設計方式不同,此處只簡述商品大原則精神)。

所以,業者有時要求保戶此時繼續扣款投資,說法並沒有問題;但問題可能出在,業者早先根本沒讓你搞懂你是勾A?還是勾B類的民眾?說難聽點,有些銷售者根本不想讓你弄懂,因此此時突然又安起好心眼,就會讓被騙過一次的投資人感覺很不放心。

最後,答C的朋友,我則要請您思考一下,在節稅所達到的稅負節省效果,以及,投資可能萌生的巨額虧損中,兩者孰輕?孰重?

過去您可能認為,只要買了基金,就能創造資本利得,加上稅負規避,等於兩頭獲利。但如今市場動盪不安,您可能要思考,在法令不溯及既往下,過去的節稅規劃效果雖然依舊存在,只是拿這龐大的投資損失來貼補降低稅負效果,真的划算嗎?您可能要再冷靜盤算一下。

最後,答D類的朋友,如果你根本搞不懂投資型保險與基金的差異,甚至是糊里糊塗就跳下去買這兩類商品,那我會建議您在心慌意亂前,趕緊花時間做功課,把保險、基金、投資型保險各是什麼,弄清楚來,則這趟迷糊的投資之旅還有機會化失敗為轉機,累積出更多的投資智慧。

絕對不要投資自己不懂的東西,是投資理財的基本原則。過去沒機會弄清楚的人,沒關係,在市場一團混亂中,自己為自己的腦袋點一盞光明燈,功德無量!

總結來說,一般大眾如果老是喜歡在投資型保單與到銀行定期定額買基金,這兩件事情上進行優劣比較時,就一定會犯了比較基礎錯誤的迷思,因為一個是保險,一個是投資,兩者範疇完全不同,如何類比呢?

會這樣想的朋友,我敢肯定告訴您,您不是被銷售業者騙了,就是信了報章雜誌置入性行銷類的假新聞,被人家以折扣優惠、基金轉換免手續費與多送保險保障等行銷花招給騙了。

別灰心,至少你看了這篇文章,就不會被騙兩次了!

王志鈞  理財專欄作家

http://tw.myblog.yahoo.com/solon ... &l=f&fid=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1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上来是因为
文章一针见血带出,基金坏处还有针对以下有很好的解说。
1)长期持有
2)止损套利

可能基金是个理财商品, 但也要靠你的agent 好好帮你,试问你的agent 是否在适当的时候帮你打理你的基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2-2010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K- 于 15-12-2010 03:24 PM 编辑
虧損的基金該怎麼辦?
一位在某財經專業雜誌服務兩年的朋友,日前告訴我:「我來這家公司以後才搞懂,原來 ...
kteng7739 发表于 15-12-2010 10:39 AM


看了冷眼的书及文章,再看台湾的投资说法,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混乱~

一个说看基本面长期投资,一个说要低买高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06: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9# AK-

冷眼写那本书初稿大概是 2002-2003 完成, 2005 开始market 变了,慢慢形成以趋势看大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0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K-

冷眼写那本书初稿大概是 2002-2003 完成, 2005 开始market 变了,慢慢形成以趋势看大市
kteng7739 发表于 15-12-2010 06:23 PM



那你的意思是那本书过时了? 书中的内容不适合现在的趋势了?

但我最近都有在看他今年在南洋商报写的文章,还是离不开他主张的冷眼方程式。
那你有什么看法呢?
http://cforum.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832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0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teng7739 于 15-12-2010 10:23 PM 编辑

回复 591# AK-
不是过时,是看其他因素还有时机,他现在RHB 的投资干部, 当初以基本面看好onalsteal (现在的cscsteal)
以0.70 -0。80 收到现在,上到1.70 + , 基本面还没有什么变化, roe, pe 还有现金流, 当然值得长期拥有,

就拿pbbank来讲, 假如,管理程改变作风,放到很呆账,烂帐,收不回,影响到基本面,试问那只股票可以长期收吗?
外来因素, 管理management 变了,会如何?


有一天技术突破, 可燃冰(Methane clathrate),可以代替石油了, 成本更便宜, 还值得收石油股吗?

外来因素变了, 基本面没变,一两年后还值得长期持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2-2010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K-
不是过时,是看其他因素还有时机,他现在RHB 的投资干部, 当初以基本面看好onalsteal (现在的 ...
kteng7739 发表于 15-12-2010 08:26 PM



你说的也是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2-2010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对基金的投资,止损套利我是用着这个方法, 假设现在client 都是 赚了 20% 以上, 会帮他们做switching, 看 amount,(20% 的profit 还是 50% fund amount)

monthly case client
因为投资几年的average cost 很低了, 所以  switch 一半的出去, 虽然会提高 cost average cost, 但 最多也是 25%,(如果接下来还是牛市,如果熊市更好)  起码锁着profit, 除非后期top up 的钱是 initial 的两倍, 还有 再短期很快上到更高的牛市。

lumsump case
简单的把 profit switch 出去就好, 起码有什么事,亏的只有‘本钱’。。。profit 还是在利滚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2-2010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資型保單 也要設停利

年終檢視個人或家庭投資績效的時候又到了,今年以來,每個月投資型保單銷售占整體壽險產品銷售比重大概都維持在11%~13%之間,快回升到金融海嘯前15%~18%水準了,因此,在檢視投資績效時,連結基金的投資型保單絕不能忽略。

建議你,不論買的投資型保單是偏重壽險保障,還是偏重基金投資的,記得,都一定要設定好基金的停利點,透過主動管理,才能夠發揮投資型保單「保障+投資」的特色。為什麼我認為主動管理投資型保單的基金很重要,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第1、投資型保單屬於中、長期理財工具,保單剛成立的前幾年,你繳的保費有大部分都拿去支付保單費用,投資基金的金額其實不多,但是,如果你因為錢少就不去做停利,等於浪費了投資型保單的投資功能。

舉例來說,我有個年輕上班族的學生,買了好幾年的投資型保單,基金已獲利90%,報酬率看起來很讓人興奮,但因為繳的保費不多,而且前幾年所繳保費用做投資的比重也不高,所以基金獲利的絕對金額大概只有1萬多元。儘管金額很少,不過我還是建議他要先停利,至少把已經賺到的這筆錢,放進口袋。而且他可以選擇把這筆錢繼續拿來扣繳保費,或是轉做其他的定期定額基金投資。

第2、有些人會把投資型保單當作存退休金、或是小朋友教育基金的長期理財工具。因為錢是很久以後才會動用,所以買了之後覺得要長期投資,就不去關心基金的狀況。結果,很可能等到要用錢時,才發現投資有虧損卻不想認賠,等於把錢套牢在保單上不能用。或是期間基金如果獲利了,又沒有適時去做停利的調整,到頭來很可能也是白忙一場。

第3、如果你買的是投資比重比較高的投資型保單,更要做好停利管理。因為你本來買這張保單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投資基金,壽險保障反而是次要的需求,所以如果能做好停利的設定,反而會讓你覺得同樣定期定額扣一筆錢(指的是投資型保單的保費),你不但可以從投資基金中賺到錢,還可以在投資期間享受到壽險保障的附加價值。

不只要有「停利」的概念,我發現,大家在買投資型保單上還有3個迷思:

迷思1》免費轉換基金次數多就是好
投資型保單每年可以免費轉換基金4~6次,但除非你是單筆投資,而且設定停利或停損點,同時很有紀律地去執行,不然的話,一般定期定額的投資人,不太可能每年都去轉換基金,甚至可能一整年都不會去更換投資標的。因此保險業務員的這項訴求,其實,會用的人並不多。

迷思2》可選擇基金愈多愈好
除了保險外,在投資功能可有數十檔到數百檔基金供選擇。但我必須強調,絕不能單以投資型保單可連結的基金檔數多寡,作為評估投資型保單的絕對標準。我認為,只要這張保單可以選擇的基金,符合「種類齊全、績效好」的標準即可,因為投資型保單的基金還是要讓保戶能夠做好資產配置跟分散風險,但不一定要以數量取勝。

迷思3》每月3,000元,買愈多檔愈好
如果3,000元讓你買10檔基金好了,其實換算下來每檔基金每個月只投資300元,但卻會增添基金管理上的麻煩,而且投資金額很少,就算投資報酬率很高,你還是會覺得沒賺多少錢,倒不如精挑細選一檔好的基金投資,還比較能夠看出成效。

另外,若你的投資型保單繳費方式是用「年繳」的話,我建議可以改成「月繳」,因為用月繳的方式比較符合每個月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概念,也比較可以應用到我所說的「停利跟加碼」的觀念。總而言之,不管你是買哪類型的投資型保單,都別忘了還是要積極管理、適時停利。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 ... hp?id=41608&p=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2-2010 04: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teng7739 于 16-12-2010 04:30 PM 编辑

定期定額3招致富

「定期定額投資,是我這輩子用年終獎金買到最好的禮物!」在金融圈打滾20年的亞太全球證券投顧總經理張夢翔如此說。會有這層體悟,可是一段長達15年的親身經歷。

時間拉回1992年,張夢翔當時擔任光華投信(編按:後被荷蘭銀行收購,現已併入ING投信)企畫部協理,因為發現「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在國外很流行,建議公司開辦這項業務。

在那個全民瘋股票的年代,定期定額買基金,到底會不會賺?張夢翔直言,新業務剛起步,自己也搞不清楚這種投資方法到底有多好,只知道國外流行,自己又是推動者,因此決定自己跳下來先試一試。

第1年從年終獎金裡,撥出3萬6,000元,開始以每月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公司的一檔台股基金,當時,台股在4,000點附近打底,隨著股市彈升,兩年後順利獲利出場。這次初體驗的心得是:不必挑買點,賺得輕鬆。他決定加碼再投資,不過,馬上經歷震撼教育。

1996年7月,光華發行一檔日本基金(編按:現為安泰ING日本基金),當時評估日股可望反彈(日股從1990年的3萬8,957點天價崩盤,當時指數跌到2萬2,000點),加上自己又是承辦人,因此他在8月時,就用定期定額方式投資這檔基金。

沒想到,投資第1個月,日股就大跌8%,接下來,連著兩年一路跌,最慘時,基金報酬率竟跌到-40%。連年慘跌,一度讓他猶豫要不要停扣、換投資別的市場。但仔細分析:定期定額最重要的精神,就是「愈跌愈要買」,如此才能攤平成本,待行情反彈,才可能倍數獲利。因此,他選擇堅持下去。

招式1:買基金-日股大跌他照賺1倍

連續扣款38個月之後,隨日股漲破1萬8,000點,儘管指數位置比他第1次扣款時要低,但整體報酬率卻超過90%,年化報酬率超過14%,達到停利目標,第一次獲利出場。

這個成功經驗,讓張夢翔從原本對定期定額一知半解,變成堅定的支持者。手上的日本基金雖然停利賣掉,但每月扣款一直沒停,儘管後續跟著又是連續3年的狂跌,指數腰斬再腰斬,但張夢翔沒被大空頭嚇跑,仍然有紀律的持續扣款。

2005年8月,日股上揚1萬3,000點,雖然比他前一次停利出場時還低了5,000點,但手上日本基金報酬率竟已超過100%,第2度達到停利出場目標。和上次一樣,馬上執行停利,但繼續扣款,目前又過了2年多,帳上日本基金報酬率約20%,正在等待第3次停利。

日本股市走了17年空頭,一個爛到連日本人都懶得投資的市場,張夢翔卻靠定期定額投資11年,目前為止平均每年賺到19%的獲利,朋友問他怎麼這麼厲害,張夢翔回答「不是我厲害,是定期定額厲害。」也難怪他要說:「這是用年終獎金買到最好的禮物」。

據統計,2006年上班族年終獎金平均達1.6個月,一般上班族做滿1年,估計也可領到5萬元左右,用這筆錢每月挪出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基金1年,綽綽有餘。而且如果你選的不是日本基金,賺錢速度肯定會比張夢翔還快。

不僅如此,如果每月3,000元的投資行動可以持續30年,以年化報酬率14%複利計算,依據複利算式,30年後將成長至356.8倍,等於每年投資3萬6,000元本金,就會滾動成1,284萬元。少少的年終獎金,只要有紀律的投資,輕鬆就能存到千萬退休金!定期定額的威力,由此可見。

*停利點怎麼設?
由於道瓊指數過去50年的年化報酬率為14%,因此張夢翔以年化報酬率14%為停利目標,只要達到,就先停利出場,但絕不停扣。——張夢翔的日股實戰經驗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9429&p=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12-2010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AK-
不是过时,是看其他因素还有时机,他现在RHB 的投资干部, 当初以基本面看好onalsteal (现在的 ...
kteng7739 发表于 15-12-2010 08:26 PM


楼主分享甚是.....

冷眼的道理是以前能用的,就好像巴菲特的投资原理....


现在美国经济那么差,巴菲特的方式能赚钱吗???用冷眼的方式能赚钱吗????


美国从七十年代就一直起飞直到2007年....巴菲特因为不了解科技而逃过了2001年的科技泡沫...


现在美国经济那么差,如果还一直抱着这些股,好吗???


世界那么大,片地金银财富,何必执着一直抱着这些公司呢???又不是要成为大股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立了遺囑‧如何處理遺產?
問診室 2009-10-26 20:53
陳先生的父親在8月份去世,有留下遺囑,他在信中提及如何執行遺囑的問題。

陳老先生留下的遺產有廉價房屋、坐落在霹靂州及柔佛州的數間單層排屋、一些地段、羅里及現款。

他說,遺囑已清楚說明分配的比例。

關於遺產執行的事宜,在向律師樓瞭解後,得到的答案是需向法庭申請遺產執行書,費用大約在2500至3000令吉之間。

在法庭發出文件後,律師樓會協助當事人申請轉換名字,他們也說會另外徵收費用,至於如何徵收,沒有說明,至今仍未決定交律師樓處理,擔心日後所收的費用。

請問:

1.父親留下的遺囑,我們自己可以去法庭申請辦理嗎?以省卻律師費的開銷,如果一定要由律師處理,費用如何計算?

2.整個過程需要多久?

答:林若輝律師說,陳先生的爸爸生前有留下遺囑,他們需向法庭申請遺產執行書,可以通過代表律師向法庭提出申請。從高庭發出的遺產執行書通常需6個月的時間。

不同律師樓的收費稍有不同,不過,通常在5000令吉以內,包括建立文件檔案費、律師的收費及其他雜費。

需進行產業擁有權轉移程序

在遺產執行書從高庭發出後,他們需進行產業擁有權轉移程序,就是轉移到遺產執行人的名下,然後再從執行人的名字轉給受益人,這些需要進一步的收費,譬如律師費、註冊費、土地搜尋、壓印費等等。

產業擁有權在辦理轉移手續時,律師費的收費架構是這樣:首15萬令吉1%、接下來85萬令吉0.7%,假如一間房屋的市價是15萬令吉,那麼律師的收費是1500令吉,以此類推。

關於轉移產業的擁有權需要多久的時間,這有賴於個別土地局的辦事效率,有些可能需要6個月的時間,也有一些需要的時間更長,這過程很難預知。

林若輝說,最好是物色一名他們信任的律師代為辦理。

星洲日報/投資致富‧產業問診室‧2009.10.26

http://property.sinchew-i.com/node/7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07: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遺囑立得早,至親麻煩省不少
型時代副刊 2007-04-16 12:35
有人說:“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再沒有牽挂了。”但對於活的至親,死者去世以後,卻往往是他們面對問題的開始,比如財產分配問題。如果一個人在死之前沒有立下遺囑,他的財產就無法按照本來的意愿分配,屆時至愛的人可能因此而受到委屈,無法在死者逝世後獲得眷顧。

現代人對身後事不像過去那樣忌諱了,如何在有能力和清醒的時候規划死後的外理事項,確保逝世不會給家人帶來糾紛和麻煩,成了負責任的一種做法。立遺囑不是老年人或富裕者的專利權,那是一個人最終意愿的規划,也是保護至親的最好方法。

一般人想到遺囑,就認為一定和龐大的財產有關,接就聯想到那是老人和富翁的專利。這樣的想法在今天,已不合時宜。Taureo私人有限公司的遺囑繕寫專員范高貞說:“只要一個人年齡滿18歲,銀行有點積蓄,或有一輛車,就可以立遺囑了。”另外,遺囑不一定只是交代財產的分配事項,范高貞的顧客當中,就有人擔心去世後寵物無法獲得妥當的照顧,因此而立遺囑。

時代的進步,使原本在最後關頭才處理的遺囑,逐漸獲得年輕一輩的重視,尤其是30歲左右的上班族,都很樂意提早立遺囑。這種現象,日益普遍。

樂委機構資產規划專員涂君源也補充道:“其實只要一有產業就應該立遺囑,和一個人是否有錢並沒有關系。華人喜歡告訴別人說自己沒錢,但一般人還是會擁有房子和汽車,又或者銀行戶口有點積蓄,甚至手上有股票,這些都是產業。”

涂君源強調:“立遺囑不是因為明天就要死了,而是實行我們的愛心,不讓我們親愛的人感到苦惱。”

何謂有效的遺囑?

我們都知道遺囑就是一個人最後的指示,但我們卻未必清楚遺囑包含了哪些特性。

根據樂委機構所提供的資料,遺囑的特性包括:

1. 不僅是處理財產
除了處理財產分配,立遺囑者也可以在遺囑內委任特定的人執行特定的任務,比如有關葬禮的安排。也有人會在遺囑留下對某人的感言。

2. 僅作為意向之聲明
遺囑不是合約,已立遺囑者依然可以自由處理自己的財產。舉個例子:根據遺囑,你把公司的股票留給你的女兒,但後來決定賣掉,你有權如此做,遺囑內有關條文並沒有正式取消,但你的女兒不會領到這些股票。

3. 必須遵照法律規定
遺囑可以以任何語文繕寫(手抄、打字或印刷),但卻必須遵照法律上所規定的正式條文。立遺囑者須在遺囑文件上簽署或蓋指紋,同時必須由至少2名見證人與他一起簽署遺囑。

4. 去世後即生效
遺囑只能在立遺囑者去世後才生效,受益人與遺囑執行人在立遺囑者去世前,沒有權力享有或執行有關資產。

5. 可作廢
立遺囑者將有權力在去世前廢除先前已立好的遺囑,另外,當以下情況發生,遺囑將依據法律自動作廢:

a)結婚──如果一個人在立遺囑時還單身,結婚後其遺囑立即作廢,除非遺囑中有注明未來配偶的姓名和身份證號碼。

b)毀壞──如果立遺囑者有意將遺囑作廢,他只需要將之毀壞,遺囑就自動作廢了。但意外毀壞或遭第三者惡意毀壞,遺囑就不能視為自動作廢,如能證明毀壞和立遺囑者無關,法庭可以接受遺囑的副本。

c)重新立遺囑──這是廢除之前遺囑最普遍的方法,新遺囑的訂立將自動廢除先前所立的遺囑。

d)皈依回教──一旦皈依回教,一個人的財產分配將依據回教法典。

立遺囑的好處

范高貞認為立遺囑是一種責任感,因為不但可以保障至親的未來,也可以確保自己的意愿獲得尊重。涂君源也分析了立遺囑與沒有立遺囑的差別,從中讓人看見立遺囑的重要性。

立遺囑的好處:

1. 保護你的資產
遺囑讓你決定誰能享有你的財產,同時可憑自己的意愿規劃要分配的財產的比率。如果沒有立遺囑,你的財產將根據1958年的遺產分配法令下公平分配,對於某些依賴你的人,可能在此分配下無法獲得任何利益及保障。

2. 行使你的權利
法律允許你在立遺囑的同時行使你的權利。換句話說,在遺囑內,你可以委任適當的遺囑執行人為你處理事務,也可以為你未成年的子女委任適當的監護人。

3. 避免爭執
在沒有立遺囑的情況下,你的家人將面臨繁雜的法律程序與不必要的分配糾紛,他們可能花上數年的時間向高等法庭作出申請,並長時間等待問題解決。如果你有立遺囑,在一年內就可以獲得高等法庭的批准,你的財產也可以獲得公正與順利的分配,保護到你的至親。

4. 靈活性與主控權
立了遺囑之後,資產的主控權依然在你手裡,所以不用擔心立了遺囑分配財產後,地位將受到威脅。

范高貞舉例說:“立遺囑不但保護至親,其實也可以保護自己。以前很多父母在世時就把自己的產業和房子都轉到孩子名下,萬一孩子不孝順,父母隨時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但立了遺囑之後,只有去世以後才生效,加上父母可以在任何時候更改遺囑,只要孩子不孝順,就可以改變結局。”

以上種種好處顯示了立遺囑的重要性,涂君源還提醒道:“當一個人沒有立遺囑,他死後的資產將會被凍結,親人除了花時間向高等法定申請遺產管理委任書之外,也隨時要付出昂貴的律師費。”

“最重要的一點是,立遺囑者喜歡甚麼人就把財產分配給他,不用擔心死後心愛的人被忽略,並可以安心的離開人世。”

真實個案

個案1:自殺字條不被法律承認
T太太與Y先生是夫妻,T太太後來帶兩名孩子一起自殺,並留下一字條,聲明要把所有的產業、包括保險,都歸她弟弟所有,並寫明不留任何東西給Y先生。

在這個案例中,自殺前所寫的字條只是代表一個訊息,並不被法律所承認,因為沒有見證人和執行人,也沒有遵從1958年的遺囑法令,因此T太太的意愿不會被實現。

T太太的死沒有價值,也保障不到心愛的人的利益,自己的產業也無法分配給意屬的人。如果她有立遺囑,結果是可以改變的。

個案2:土地轉名後被迫搬遷
黃先生擁有一塊地和一棟房子。他從朋友口中得知,如果他在世時沒有將產業轉名給家人,政府就會在他死後收回他的土地。因此,黃先生將土地轉名給大兒子。幾年後,他的大兒子因工作遷移到吉隆坡,並把父親轉名給他的土地出售。不幸的,黃先生所居住的房子正好建在該土地上,新的業主要求黃先生馬上遷出,黃先生因此為自己失去產業的控制權而傷心。

如果黃先生立下遺囑分配他的產業,那麼他就依然是法定的業主和保有產業控制權,因為遺囑所示的分配只有在立遺囑者去世以後才生效。

個案3:到處打聽父親的遺囑訊息
商人蘇先生於一次空難逝世,留下幾間在中國和印尼的工廠,價值數百萬元。他沒有立遺囑或通知別人他要將資產分配給兩次結婚後生下的子女,結果他其中兩名子女在報紙刊登廣告尋找他們父親遇難前可能留下的任何遺囑訊息。

人會隨時死亡,無法預知甚麼時候會突然去世,最好在發生任何不幸前做好准備和規划。只是立遺囑還不足夠,還需要確定在用得上遺囑時可立即獲得,所以采取適當的保管方法也很重要。

遺囑繕寫專員協助你立遺囑

當你想瞭解立遺囑的詳情,可聯絡遺囑繕寫專員。遺囑繕寫專員過後會約你見面,向你講解有關遺囑的種種。如果你之後決定要立遺囑,繕寫專員將向你索取資料,包括你的意愿和財產分配的規划。接繕寫專員會幫你編寫遺囑,完成後再交給律師過目,確認顧客的要求是在法律上可實行的。經過確認後,顧客如果沒有任何其他要求,就可以在遺囑上簽名(同時還需要至少兩名證人的簽名,證人不可以是受益人),為了安全,顧客可將遺囑交托遺囑公司保管。

一般上相關單位為顧客處理遺囑繕寫的費用為RM400到RM500之間,保管費另計。

星洲日報/副刊‧文:林悅‧2007.04.16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0 07: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沒立遺囑‧產業如何分配?
投資致富 2010-10-18 13:45
蔡小彤說,她父親突然逝世,據她與其他家庭成員所知,父親生前並沒有立遺囑,他一直以來健康狀況不錯,沒想到這麼快離開人世。父親有一間店屋,另外,一家人目前住的雙層房屋也是父親名下產業。
Amazing things happen when you say Yes  

請問:在沒有立遺囑的情況下,如何進行產業或資產分配?

答:林若輝律師說,蔡小姐父親在沒有立遺囑的情況下不幸逝世,他的資產將根據遺產法令分配。

在上述法令下,蔡爸爸在沒有立遺囑的情況下逝世,留下配偶與孩子(假設沒有父母),其產業是這樣分配:妻子獲三分之一、孩子三分之二。

假如蔡爸爸逝世時,父母健在,那麼在遺產分配法令之下,妻子獲四分之一、孩子二分之一,父母親獲四分之一。

不過,有關法令概括“配偶”,這表示只有合法妻子才能享有,女伴將沒有資格。

至於孩子,不論是否可獲三分之二或是二分之一,皆以平分處理。

如果有立遺囑,則是根據遺囑所列的比例進行分配。

http://biz.sinchew-i.com/node/398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10-2025 11:11 AM , Processed in 0.19271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