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宗瀚
——北京白云观方丈、中国道协副会长
蒋宗瀚,字宣富,号得舒,道号清容子。浙江省黄岩市头陀区长潭乡前蒋村后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蒋宗瀚家境贫寒,父亲为锯板工,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八岁丧父,因家贫无钱营葬,其母忍痛卖了蒋宗瀚之三弟,蒋宗瀚亦被送至长潭乡茅恩路廊的道教广福宫当烧火。他九岁正式束发,拜蒋理富道长为师,为全真龙门派第廿三代玄裔,开始了修道生涯。其师见其纯良敦厚,且天资聪慧,为培养他成为有学识的道士,便送其进乡间私塾读书。12岁时,蒋宗瀚感到山乡僻处,山民贫病交迫,因无钱诊病而丧生者甚多,遂立志学医,治病救人。从此他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经历五年的苦学,终于懂得了中医的医理药性及辩证治疗方法,走进了乡间医生的行列。17岁时,投黄岩委羽山大有宫潜修道功,并开始行医。由于心地慈善、精细诊断,不数年,声誉鹊起,名闻遐迩,来求治病者络绎不绝。24岁时,应海门(现椒江市)乾元观道友邀请登坛打醮。为道众所赏识,请其到海门常住,由范陶氏与杨氏两家为主赞助盖起老子殿三间,后来,陆续扩建了厨房卧室三椽。从此安居在南门山修道,同时精研医术、针灸。1927年26岁,开始坐关,不见宾客,闭门治学,专攻道经与医学。三年坐关期满,到武昌长春观受三坛大戒(即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得中道教状元——天字第一号。1933年主委羽山大有宫讲席,同时收徒传戒,传人有陈宗耀、张诚乐、许诚谦等。解放后在道观中行医。1952年受海门信孚药店聘请,坐堂门诊。1956年参加海门联合诊所,后并入中医院任副院长。1959年调入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讲授针灸。1960年调入杭州莫干山医院工作。同年受聘浙江医科大学任副教授,参加省中医研究所科研工作和浙江第一医院门诊。
1962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二次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蒋宗瀚当选为常务理事和副会长。同年秋,经中国道协第二届常务理事会决定,恭请蒋宗瀚道长来京协助陈撄宁会长主持中国道协工作,兼任北京白云观方丈。蒋宗瀚信仰虔诚,颇有振兴道教之志,毅然应请来京,放弃中医教授职务而改事道教教务。他一方面主持中国道协所办道教徒进修班的教学工作,一方面领导白云观民主管理小组管理白云观教务,此外还接待中外著名人士来访和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政议政。当时他虽然深居道观,已不业中医,但慕名远道来京求治者依然不少,蒋方丈均尽量安排时间,精心给予治疗。1965年以后,国内强调阶级斗争及改造世界观的政治气温日高,他内心颇有所不安,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亦颇生疑虑。1966年以母病乏人照顾为由,向中国道协请求离京还乡,经同意后返回黄岩县。该地县第二人民医院(即今椒江市人民医院)闻讯后即聘请他参加医疗工作,并任副院长职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遭受冲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党和政府认真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爱国宗教界人士得以重见天日。蒋宗瀚抱着暮年羸弱之躯,又重返医生岗位,坚持为群众治病。他从12岁起立志学医救人,直到1979年12月17日仙逝,终生都在为人治病,都在为人民群众作好事。他是一位虔诚的全真道教徒,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医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忠实的朋友。尽管他在十年浩劫中受过凌辱,但他是非分明,只憎恨万恶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对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则衷心爱戴。临终时他告诫门徒,要相信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和政府,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多作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作有益于社会的善人。
蒋方丈事亲至孝,在母亲身边时,恭敬顺从,伺候周到,有事外出,亦必雇请一老婆婆与年迈的慈母为伴并照料生活,久而久之,乡邻皆誉蒋方丈为孝子。他一生自奉俭朴,布衣素食,但对人则十分慷慨,接济贫困,从不吝惜,特别是为贫困者支付药费乃是常有的事。他临终时仅存有三百多元工资,嘱咐门徒用这点钱为其营葬,不要给工作单位增添麻烦。他一生严于律己,谦谨做人,一生为人做好事,品德高尚。
他晚年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曾当选为县人民代表、浙江省政协委员。
蒋宗瀚方丈一生除潜心修道外,对医药学精心研究和实践,建树颇多,毕生为群众解除疾苦,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其手稿在十年浩劫中损失不少,仅存残稿,他也未来得及整理便仙逝。据说,尚存者有《针灸讲义》手稿及《医客笔录》等,希望其门人整理、继承,造福人民,以慰蒋方丈之仙灵。
(据椒江市道教协会所提供的有关蒋的生平简历编写)
王理仙
——北京白云观方丈、传戒律师
王理仙,全真派高道,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传戒律师。王方丈为东北吉林省怀德县泰家屯人,生于1913年。11岁时入私塾习儒业,读书六年。一兄一妹,父母劳累早逝,其长兄早已自立另居,王理仙靠劳动谋生并抚养幼妹。24岁时,妹嫁,王理仙无意随俗浮沉,投奔怀德县杨大城子无量宫出家修道。师爷为王明露道长,师父赵至善道长。入道出家八年后(1943年),适逢沈阳太清宫金崇泽方丈在黑龙江双城县无量观开坛传戒,戒期一百天,他入坛受戒为“天字第一号”戒子。获戒后,云游参访天下名山企觅高师以探奥道。他一箧一钵一笠一衲,踏遍万水千山,坚心求道。大自然陶冶了他的真朴之性,遇名师指点而使他道行精进,成为一位有道教学识、有高尚道德、有修持成就的全真道士。1952年游方至西安八仙宫常住,一边修持,一边参加该观农业生产劳动。1962年被选拔参加中国道教协会首届道教徒进修班学习,曾受业于蒋宗瀚、黎遇航等道长,并曾受当时任中国道协会长的陈撄宁先生的薰陶。1965年进修班结业后,仍回西安八仙宫常住。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受到猛烈冲击,八仙宫部分被砸毁,部分被占住,道士被强迫遣散。王理仙处此逆境,内心焦灼而又惶惑,但他坚持信仰,以庙为家,虽受迫害亦不离庙,最后占用八仙宫的工厂也只得留下他,作“看门”使用,给他起码的生活费用。王道长只求能栖身道观,虽箪食瓢饮,安之若素。他为人沉默寡言,神情慈祥温和、和光同尘,与人无争,“看门”则尽其职守,闲暇则手不释卷,故而在十年动乱中他也还能侥幸平安度过。1980年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西安八仙宫依然由道教界收回管理,原观中道众陆续返回八仙宫,推选王理化道长为监院。同年五月,他出席中国道教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西安八仙宫当时已残破不堪,百废待兴,百事待举。他带领全观道众一方面组织劳动自养,一方面依靠地方政府资助修缮八仙宫这一古建筑。1984年9月,他与陕西六大宫观(华山道院、八仙宫、楼观台、佳县白云观、户县重阳宫、龙门洞)的负责人共同筹备成立陕西省道教协会,被推选为筹备组组长。1986年冬,陕西省道教协会成立,他以年迈隐退,只担任名誉会长。同年,他推举闵智亭道长担任八仙宫监院,自己只是协理庙务,颐养晚年,日以读书、静修为乐。1989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十三日),道教全真第一丛林——龙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办已中辍六十多年的传统授戒仪典。事前,1988年中国道协理事会便决议恭请王理仙道长开座为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这次戒期20天,受戒弟子75人。王理仙方丈神态慈祥,细为受戒弟子说戒并发予戒牒。他成了全真道教授戒盛典的中兴者,是白云观法统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他告诫受戒弟子要“爱国爱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代表会议,他被敦聘为名誉理事。1995年仙逝于西安八仙宫。
(据士鸿《访北京白云观方丈王理仙》
及笔者对王理仙的了解编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傅圆天
——中国道协会长、成都市道协会长、青城山道协会长
傅圆天,道教全真龙门派大师。四川省简阳市九龙场人,1925年农历五月间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皆信仰道教。1946年因家庭衣食艰难,且体弱多病,年及弱冠的傅圆天便投奔成都灌县水磨乡黄龙观出家,师傅张永平道长,从此成为全真龙门派道±。在家时曾上过几天私塾,不过略识文字,入观学道后,始因习经而刻苦学习文化。对道教圣典《道德经》有较深研究,不仅能背诵,且能用道教义理详解全文,依旨修持。凡与他讨论《道德经》者,莫不赞佩他的宏论博识及弘扬道教之卓绝精神。1955年到青城山常道观参拜易心莹大师,见易大师道德高尚、学识渊博,乃留居常道观,聆教于易大师。不久因青城山上清宫缺人管理,易大师派傅前往。他到上清宫后,响应人民政府鼓励道教界参加祖国建设的号召,组织道众在山上种茶、种庄稼,积极从事劳动生产。他为人勤奋质朴,公正无私,工作和劳动总是事事带头苦干,而且是遇事都要想办法办好。因此他在上清宫声誉日著,1964年被道众推举成了上清宫的当家。青城山实行人民公社化,他被选为青城山道教大队副队长兼会计,白天做农活,夜晚理账目,还要管理上清宮的庙务。他任劳任怨,从不挑轻弃重,上侍奉老道长,下教育年轻道徒,重任一身,辛勤奋斗。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道教受冲击,虽位于青城山顶峰之上清宫,亦未能够避免打砸抢抄。傅圆天对此混乱局面,大惑不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句),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接易心莹大师居上清宫,亲自奉养,每日仍率道众劳动,尽心维护古道观。在动乱年月,他将道家秘传之弥猴桃素酒配方,反复勾兑实验,终于掌握了制作“道家洞天乳酒”的方法与技能。为谋道众生计,他开始设厂制作。岂知刚有经济效益,便引起某些人眼红,悍然以公社名义平调归“公”,将傅圆天排挤出厂。傅圆天亦一笑置之,依然率道众务农。乳酒厂终因强占者不知制作秘方,且不善经营,不久亏损倒闭。1975年,灌县文物管理所竟然接管青城山全部道教宫观,没收庙产及道士私人钱财(如易心莹大师私人储蓄亦被没收),经书、法器等等皆一概被没收,还要住庙道众向他们交房租,要道众用高价向他们购买信徒所上之神灯油,道众敢怒不敢言。造成经堂沉寂、钟鼓无声,青城山道教俨然是已被消灭了。易心莹大师悲愤而死。傅圆天心情郁闷,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忍辱负重,带着道众砍樵谋生。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青城山道教界才得以重见天日。傅圆天从头开始奋力为恢复青城山道教宫观之原貌而奔忙。他带领全山道众下山挑粮,开办为香客、旅游服务的餐馆,营薄利以解决全山一百多道众的最低生活问题,进而又多方筹募资金,维修危旧庙宇殿堂,还重新筹办道家洞天乳酒厂。在宗教政策尚未能全面落实和庙宇耕地等没有收回之前,他就使全山常住道众安定下来。1980年,青城山道教协会成立,众望所归,傅圆天当选为会长,并兼任常道观监院。接着,他又当选为中国道协常务理事、成都市道协会长、灌县政协副主席、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他既要负责青城山七座宫观(即建福宫、常道观、祖师殿、朝阳洞、上清宫、圆明宫、玉清宫)、两个工厂(洞天乳酒厂和茶厂)的经营管理事务,还要兼顾新津老君山、大邑鹤鸣山、彭县葛仙山、彭县丹鼎山、成都青羊宫、灌县二王庙等地的道教教务,又要定期出席中国道协的会务会议及县、市、省政协的参政议政会议。1985年,青城山青龙岗洞天贡茶厂和响水洞洞天乳酒厂正式投产(乳酒厂于1982年筹建,1983年试产,傅圆天试制成功,四川省政府授予重大科技成果奖)。在整个兴建过程中,傅圆天都是同道众一起劳动,同甘共苦。1985年夏,青城山丈人峰顶岩石崩塌,砸碎了通往上清宫的半山亭,打伤了游客,而峰顶岩石更是时时有下坠的危险。傅圆天为过往行人担心,他主动与当地生产队协商立即改道,新修一道以避过危险的坡坎。他向道众说明,修桥铺路,多做善事,是出家人的本分。道众一致赞同他的意见,节衣缩食担负起了修路所需的人力和财力。修好了新路,保证了行人的安全,大家都感谢青城山道众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心肠,而傅圆天一向都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随着青城山道教界所经营的劳动生产事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条件逐渐好转,在傅圆天的倡议和领导下,分期分片维修青城山宫观、山道、路亭;开办为旅游服务的商业网点;开办矿泉汽水厂;开办以爱国爱教为宗旨的道教学校,培养青年道教徒。他还东奔西走,积极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成立地方道协组织,加强宫观管理,恢复正常宗教活动,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等等,他无不尽力而为,任劳任怨。
他自从出家以来,严守规戒,被全真道徒奉为楷模。自1980年以后,尽管他地位高了,宫观经济也宽裕了,但他却依然生活俭朴,睡在他那个小寮房,一日三餐素食,保持换洗两身道袍而已。虽年逾花甲,仍然操劳于教务,奔走于山上山下。生病了,躺在床上也在考虑安排教务,生活尽量自理,不拖累别人,也不许庙里和徒弟们为他破费。由于爱国爱教,道德高尚,在全国道教界中受到崇敬,在1986年中国道协第四届代表会上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89年他又被推选为中国道协道教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和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
1989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隆重传戒受戒活动,傅圆天是这次传戒活动的主持者之一,并被授予“大师”称号。1992年3月,中国道协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会议,改选领导成员,众望所归,傅圆天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同时荣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参政议政。
1995年11月全真派在四川青城山举行传戒仪典,傅圆天大师被推举为方丈、全真第二十三代大律师。1997年7月3日在四川青城山仙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二福地
七 十 二 福 地 在 大 地 名 山 之 间 ,上 帝 命 真 人 治 理 , 其 间 多 得 道 之 所 。 据
《 云 笈 七 签 》
卷 廿 七 所 载 是 :
地 肺 山 , 盖 竹 山 , 仙 磕山 , 东 仙 源 , 西 仙 源 , 南 田 山 , 玉 溜 山 , 清 屿 山 , 郁 木 洞 ( 中 华 道 教 大 辞典 作 : 郁 示 洞 ) , 丹 霞 洞 , 君 山 , 大 若 岩 , 焦 源 , 灵 墟 , 沃 洲 , 天 姥 岭 , 若 耶 溪 , 金 庭 山 ,清 远 山 , 安 山 , 马 岭 山 , 鹅 羊 山 , 洞 真 墟 , 青 玉 坛 , 光 天 坛 , 洞 灵 源 , 洞 宫 山 , 陶 山 , 三 皇井 ( 道 教 大 辞 典 作 : 皇 井 ) , 烂 柯 山 , 勒 溪 , 龙 虎 山 , 灵 山 , 泉 源 , 金 精 山 , 阁 皂 山 ( 中 华道 教 大 辞 典 作 : 合 皂 山 ) , 始 丰 山 , 逍 遥 山 , 东 白 源 , 钵 池 山 , 论 山 , 毛 公 坛 , 鸡 笼 山 , 桐柏 山 , 平 都 山 , 绿 萝 山 , 虎 溪 山 , 彰 龙 山 , 抱 福 山 , 大 面 山 , 元 晨 山 , 马 蹄 山 , 德 山 , 高 溪蓝 水 山 , 蓝 水 , 玉 峰 , 天 柱 山 , 商 谷 山 , 张 公 洞 , 司 马 悔 山 ( 道 教 大 辞 典 作 : 司 马 梅 山 ) ,长 在 山 , 中 条 山 , 茭 湖 鱼 澄 洞 , 绵 竹 山 , 泸 水 , 甘 山 ,瑝 山 , 金 城 山 , 云 山 , 北 邙 山 , 卢 山 , 东 海 山 。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9-8-2006 03:5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3: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道教史提纲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具有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点。它起源于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求仙采药。道教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说,把鬼神崇拜、神仙方术与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唯心主义结合起来,使其信仰带有理论色彩,构成内容复杂的道教神学。
道教神化老子关于 “道”的学说,揉入神仙信仰的内容,把“道”作为根本信仰。道教中人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人可以返本还原,与“道”同一体性,成为神仙,长生久视。道教信仰神仙,为的是要摆脱尘世的疾苦和烦恼,寻求安乐和长生。
在当时社会深刻危机的条件下,道教在东汉晚期形成有组织的宗教形式,由方仙道、黄老道演变而成道教。早期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道书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在农民起义中起了号召和联络的作用。魏晋以后封建统治者利用道教,使它成为维护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工具,道教也因依附封建统治者而得到发展。流入民间的道教没有正规的体制,其信仰也很芜杂。社会动乱和人民生活贫困,促使民间道教持续不断地流传和发展。
道教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经籍,在其池文献资料中也有许多关于道教的记载。研究中国道教史,要求我们对纷繁复杂的史料作一番整理工作,搞清历史事实。根据史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研究,阐明道教的历史源流,探索道教发生、发展的规律。
道教发生、发展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与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交织在一起,在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曾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中国道教史,对于研究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道教史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道教的起源 (从上古至东汉顺帝时,即公元一四二年以前);
二、早期道教 (从东汉顺帝时至东汉末,即公元一四二年至二二零年);
三、道教的发展和改革 (从三国初至五代末。即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
四、道教的分宗分派 (从宋初至元末,即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
五、明、清时代的道教 (从明初至清末,即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编 道教的起源
(公元一四二年以前)
第一章
中国道教的信仰根源: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神话传说时期和殷周时代的鬼神崇拜。
一、宗教信仰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原始宗教意识发生于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图腾和祖先崇拜;神话和传说中的鬼神及祭祀。
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是道教信仰的来源。
二、商殷时代统治阶级最喜崇拜鬼神;殷代 “帝”的观念及神权政治;巫、祝的产生及其作用。卜筮作为天人交通的工具。
后世道教的宗教形态是在古代巫祝遗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周代天人同体、天人感应思想;出现了天神、地衹、人鬼的神团系统,祭天和祭祖是西周时代宗教信仰的主要内容;祝、宗、卜、史的产生及其作用。
这是道教成为多神教的重要根源。后来道教又结合民间信仰有了更多的神。
第二章
道教的思想渊源:春秋战国时代的道家哲学和阴阳家等思想的影响。
一、巫、史是我国文化起源的一部分,《易经》反映了那时的文化思想。道家哲学的产生与巫、史有渊源关系。
二、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 “道”的理论是道教思想和信仰的来源之一。道教的教理、教义由此演化出来。
三、庄子发展了道家哲学。《庄子》中的仙学思想,充实了道教中人修炼的理论根据。
四、阴阳家和术数家相为表里,其后演化出天文家和占卜家,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和道家发生合流的倾向。
楚辞 (如《远游篇》等)中反映的古代南方的仙学思想,与道教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道教的思想渊源,以道家哲学为多,同时也广泛地吸收了先秦时代各家的思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道教组织形成的过程: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两汉时期的黄老道;佛教传入中国的刺激。
一、战国时代神仙之说。
五行之说的起源,驺衍讲论五行之德递为终始。宣扬神仙说的燕齐方士接受了他的学说,形成一个流派,史家称为方仙道,其后成为早期道教的前驱者。
秦汉时代,帝王求不死之药及方仙道的活动。
方士的修炼法诀,后世道教发展为服食丹药的修炼方法。
二、西汉初期统治阶级用黄老清静之术治理天下。刘安和门下宾客多人编撰《淮南子》。道家和阴阳五行家进一步合流。
统治阶级利用谶纬学说,助长了社会迷信风气。东汉时期黄老的概念趋于宗教化,老子已被神化。两汉时期的宗教意识为道教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三、方士结合黄老学说,产生了黄老道。
东汉方士在政治上失意之后,转变了他们的活动方向,有的转向民间,有的进入山林,方士逐渐演变为道士。如《后汉书 ·隐逸传》中大抵是这类人物,他们是方士,也是山林隐逸。
四、佛教在汉时传入中国,逐渐盛行,促进了道教的创教过程。
第二编 早期道教
(公元一四二年至二二零年)
第四章
《太平经》与太平道
一、《太平青领书》的出现。
《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原书一百七十卷,今仅存五十七卷,见明《正统道藏 ·太平部》。另有《太平经钞》十卷,《太平经文序》两页,《太平经圣君秘旨》七页。汉顺帝时出现《太平经》的时代背景。
二、东汉时期黄老道在民间流行,《太平经》是他们在这一时期造作的经书。可能脱胎于西汉成帝时出现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它是道教最早的经典。
《太平经》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内容庞杂, “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依现存的残本看来,它的宇宙观是宗教唯心论。《太平经》有的篇章里也含有朴素唯物观点及古代辩证法思想因素。它的社会思想,既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部分,也有呼吁公平、反对巧取豪夺、同情贫苦人民的部分。在道术方面较重“守一”。
三、黄巾起义与太平道的关系
《太平经》在黄巾军起义中的思想影响。
东汉末张角创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太平道受打击。
第五章
张道陵与五斗米道
一、汉顺帝时,张道陵入四川鹤鸣山,造作符书,创五斗米道。
二、五斗米道经张道陵子孙张衡、张鲁的传播,流行于四川与汉中。张鲁雄据汉中二十八年,推行五斗米道,政教合一,以祭酒为理。
五斗米与太平道同一源流,教理教义基本相同。《太平洞极经》与《太平青领书》实一经二名。
三、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道由巴、汉流传到江南一带。
四、事奉黄、老,是方仙道、黄老道的传统。汉桓帝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已正式奉老子为教祖。
张鲁使教内 “祭酒”诵习《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便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反映早期道教对《老子五千文》的解释。
第六章
魏伯阳与《参同契》
一、魏伯阳约是东汉桓帝时人,他与于吉、张道陵是同时代人。魏氏是神仙家,重丹法,以 “大易、黄老、炉火”三种理论融而为一,著《参同契》。
二、《参同契》集汉代以前仙学理论的大成,是道教最早的一部丹经,奠定了后世道教内、外丹法的基础。
三、《参同契》文字古奥难读,隐语甚多。流传注本有四十多种。对它的基本内容,各家注释,见解不一,有内丹说,有外丹说,有清修派,有阴阳派。此外,还有一些注解是随文敷衍,并无一定主张。
四、《参同契》对后世道教发展的影响。
五、《道藏》和《道藏辑要》所收各家《参同契》注解目录。
第三编 道教的发展和改革
(公元二二零年至九六零年)
第七章
魏晋方士活动,士大夫玄谈和佛道之间相互影响。天师道流传于江南地区。
一、三国初期曹操、孙权招致方士;部分在民间活动的方士重新依附统治阶级而得到发展。
三国至东晋一些著名方士于吉、左慈、葛玄、许逊等。
二、魏晋崇尚玄谈,士大夫好谈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对于后来道教也有一部分影响。
三、魏晋时代风行老庄思想,外来佛教为了迎合当时风尚,传播佛教教义,在初期佛典翻译中,借用许多道家和道教术语,比拟佛说,同时对道教经典发生一定影响。
四、五斗米道沿江南下后,以天师道面目出现于豪门贵族之间。当时天师道的主要传播人是杜子恭祖孙四代。
两晋著名天师道世家王羲之、郑愔、孙恩、卢循等。
五、以孙恩为首的农民起义和天师道;天师道在民间流传。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9-8-2006 04:0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葛洪金丹派,杨羲、许谧经篆派,茅山道系的出现。
一、葛洪及其著作《抱朴子》,整理了当时流传的炼丹方术,并且发展了外丹理论,给后世道教重大影响。
二、东晋哀帝时 (公元三六三年)杨羲、许谧等开始以经策授受,为后世道教传经、授箓的开端。
他们托言神授,撰著了许多道经典籍,主要是后来《道藏 ·洞真部》中的《上清经》部分。
三、《黄庭经》是杨、许经箓派丹经的代表作。
四、茅山道系的出现。
第九章
道教在南北朝时代的发展和改革,著名道士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的活动。
一、寇谦之北魏时人,由于宰相崔浩的关系,为北魏太武帝所信任。编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创立新天师道,改革 “三张伪法”,兴建道场,制定帝王授箓制度。寇氏的活动加强了道教和统治阶级的联系。
二、陆修静南朝刘宋时人,宋文帝和明帝曾诏请他入京问道。在葛洪经书目录的基础上,他对道书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奠定了三洞经书的规模,著述斋法仪范,制定星冠洞衣,使道教的宗教形式更加完备。
三、陶弘景为梁武帝时人,他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所造《真灵位业图》将人间封建等级制度移置于幻想的神仙世界,用道教神权加强封建政权。
四、南北朝道教改革的时代背景,它对以后道教发展的影响。
第十章
南北朝时代的 “佛道之争”
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对外来的佛教自然发生矛盾。襄楷上汉桓帝书中说, “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可见那时已有“老子化胡”的传说。
二、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为适应中国社会的传统习惯,常用旧有的玄学上名词和义理;同时道教也不免受了佛教的影响,道经中有些论说常与佛经相混淆。在佛道两教各自的发展上虽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后来佛道之争就种因于此。
三、南朝宋、齐间出现的道教和佛教的斗争及其时代背景。宋末道士顾欢作《夷夏论》。齐道士张融作《三破论》,引起两教的大争论。佛教徒作《正诬论》及《清净法行经》,加以反攻。
四、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佛道之争更加激烈。北魏太武帝听从宰相崔浩之言,利用天师道反对佛教;公元四四六年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时佛道两教争辩更甚,甄鸾上《笑道论》,道安法师上《二教论》攻击道教;公元五七七年周武帝灭佛。后赵石虎兴佛。北齐文宣帝于公元五五四年灭道兴佛。
五、佛道两教的斗争提出的问题很多,其中关于老子化胡问题是个主要争执点。
西晋道士王浮造作《老子化胡经》的问题。道教西传。
佛道之争前后经历很长的时期,在南北朝时代两教的斗争只是一个开端。
第十一章
隋、唐两代的道教,道教的兴盛时期
一、隋文帝、炀帝信道教;文帝开皇年号即取自道经,开皇二十年下诏保护佛道两教。
二、唐代开国皇帝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宗,提倡道教,在初得天下的时候,企图借此抬高李氏皇族的地位。
唐代尊崇道教的盛况:唐太宗自称老子李氏后裔;高宗追封老子为 “太上玄元皇帝”,各地修建玄元皇帝庙;置崇文馆,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又将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公主妃嫔多入道为女真,朝臣中也多弃官乞为道土。
三、唐代著名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李含光、薛季昌等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有较大的影响,他们是南朝陆修静的法裔,也是当代道教中的主要流派。
四、唐代道士及道教学者中还有很多人才,他们在学术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如:王玄览著《玄珠录》,李筌传《阴符经》,张志和著《玄真子》。又如薛颐、李淳风长于天文历算,孙思邈精于医学。
五、唐代有一批以道士面目出现的方士,又称术士,如刘道合、柳泌等的炼丹药,罗公远、张果、叶法善的幻术,赵归真、刘元清的卜筮斋醮。
唐代帝王相信外丹和方术,常因误食金丹而致死。
六、唐高祖武德四年,太史令傅奕上疏请 “减省寺塔、废僧尼事”十一条,由此佛道之争重起。他们利用朝廷举办的“三教讲论”,互相论难。至会昌五年武宗废佛为止,前后延续二百二十余年,两教彼此攻击非难。
高宗总章元年曾下诏焚毁《化胡经》,断为道教伪经。
七、《开元道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藏,唐玄宗命崇玄馆道士编篡。
在玄宗以前道经已经设藏。《开元道藏》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分为三洞十二部。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9-8-2006 04:0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五代、十国的道教。道教仙学理论进一步发展
一、五代、十国的帝王,因袭唐代风气,其中不少人相信道教;周世宗兴道抑佛;闽王昶父子崇信道土陈守元、谭紫霄;前蜀王建崇信杜光庭;吴越钱镠崇信间丘方远;吴杨行密祟信聂师道。
二、著名道土杜光庭、闾丘方远,杜光庭著《道门科范大全》,闾丘方远诠释《太平经》。
三、晚唐、五代的道教学者发展了道教的金丹派。
这方面的著名人物: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施肩吾、许坚、彭晓等。
第四编 道教的分宗分派
(公元九六零年至一三六八年)
第十三章
宋代道教在真宗和徽宗时期最为兴盛。道教思想对宋代理学的影响。
一、宋王朝在外族入侵的威胁下,尊奉道教带有抵御外族的意图,利用神权巩固它的统治地位。
宋真宗时崇道的概况,如:真宗自言梦见神人,降授天书,改元为 “大中祥符”。又虚构他的始祖赵元朗为道教尊神,封为“保生天尊大帝”,仿效唐代封老子为“玄元皇帝”的做法,借以宣扬赵氏王朝奉天承运。
宋徽宗时崇道的概况,如:宣和元年尊道抑佛,令德士(和尚)入道学,依道士之法。徽宗又自称昊天上帝长子神霄帝君下降,由道士尊称他为“教主道君皇帝”。
宋代先后编篡道藏四次。最初的道藏《天宫宝藏》成书于真宗天禧三年,张君房据此撮要提凡,撰成《云笈七签》一书。
二、来初著名道教学者陈抟,他生于唐末,隐居华山,来真宗封他为“希夷先生”。
陈抟研究《易经》,讲论易学的图、数,传说他撰有《正易心法》四十二章。尚有其他的著作,但都不甚可靠。
陈氏易学对道教思想及宋代理学的影响。
三、张伯端,号紫阳,宋神宗时天台人。
他撰著《悟真篇》;集吕喦、刘操金丹学说的大成,是《参同契》以后最主要的一部丹经。在修炼法门上,开南宗一派。
第十四章
南来和金、元南北对峙的形势和道教宗派的分衍
一、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信奉宗教;金、元入侵中原时利用宗教做安抚工作。因此在黄河流域活动的道教也得到他们的扶植。
如:金世宗、章宗诏见王重阳弟子王玉阳、邱处机等。又诏见真大道教的创始人刘德仁。章宗明昌元年修成《大金玄都宝藏》,共有六千四百五十五卷。
又如:元太祖出兵攻金时,遣使召邱处机去大雪山。世宗初平江南,召张道陵三十六代张宗演至燕京,令总领江南道教。世宗对刘德仁的真大道派和肖抱珍的太一道派都赐号提倡,让他们在民间流传。
二、辽金以来,由于南北对峙的形势,道教派别增多。分派的一般情况:
南方天师世系以符箓相传,以后演变为道教正乙派。
江南还有茅山派和净明派。
北方,王重阳创全真道,为北方道教的主要道派。
此外,北方还有刘德仁的真大道派,肖抱珍的太一道派。
其后又演变为一百二十派。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薄,载有八十六个道派。
三、道教在修炼法门上又分为南北两宗,有修性、修命不同之说;他们同出一源,由于地区不同,所以分为南北宗。
四、继五祖、七真之后,元代道教学者对南北宗修炼的理论有所发挥,其中著名的人物如:俞琰,著有《参同契发挥》、《阴符经注》、《席上腐谈》等书;李道纯,著有《中和集》、《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等书;陈致虚,他的派系虽属北宗,所传则为南宗之学,著有《金丹大要》、《悟真篇注》《参同契注》等书。
五、正乙派形成经过:宋真宗时封张道陵二十四代张正随为 “虚静先生”,在江西龙虎山立授录院及上清观;元世宗时命三十六代张宗演主领江南道教;成宗时授三十八代张与材为正乙教主,主领三山(龙虎、阎皂、茅山)符箓。正乙派道教从此发展起来。
六、张道陵天师世系介绍。张道陵的曾孙张盛,于西晋时迁居江西龙虎山,一姓传统六十三代,历史经过一千八百年,是宗教界中特殊的现象。
龙虎山上清宫的沿革及其传教活动;天师以剑、印、符箓为世传法宝。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道教全真派的兴起
一、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相传他四十八岁时 (金正隆四年)在甘河镇遇仙,从此弃家修道,后去山东一带传教。
他的宗教思想主张三教同归,教人修道拜读《老子》、《孝经》和《心经》。
二、王重阳通过宗教结社的方式,联络信教群众。金莲、三光、玉华、平等、七宝五个组织设立经过及其宗旨。
王重阳死于金世宗大定十年,他的主要弟子马钰、邱处机等七人继续他的传教事业,在民间进行广泛的活动。
三、全真道在金代的活动。
四、成吉斯汗诏见王重阳弟子邱处机,称为神仙,令掌管天下道教,利用全真道的势力在山东、河北一带做安抚工作,于是全真道大兴。当时燕京十方天长观 (白云观)是他们的活动中心。全真三大祖庭(白云观、万寿宫、永乐宫)。
元代《玄都宝藏》是邱处机弟子来德方所修。
五、元代焚经事件,道教受到打击。
六、全真派道土不饮酒茹荤,不娶家室,他们的法裔都是出家道士。全真道的教义及《立教十五论》介绍。
七、玄教宗师张留孙与 “道教碑”。
第五编 明清时代的道教
(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九一一年)
第十六章
明代专制主义封建政权的加强和道教活动的特点
一、明初,在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封建政权的要求下,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加强控制,因而对宗教活动也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
洪武元年张道陵四十二代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封号,改授正乙嗣教真人。洪武十五年在京师置道录司,掌管天下道士;在府置道纪司、州置道正司、县置道会司分掌其事。限制州县寺观, “宽大可容众者”只许有一所,并不准私自修建。建立严格的“度牒”制度,限年给牒,并要审送考试。集中管理僧道,使“并居之,不许杂处于外,违者治以重罪”。
但是,从成祖起,明代帝王都和道士中的术士往返,世宗崇道尤甚,他们喜好各种方术,也相信符箓和斋醮,某些受宠道士因此得做大官,邵元节、陶仲文等都曾封号真人。
明正统十年收集道书编篡《大明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续编了一百八十卷。
二、明代道教地位不及唐宋,他们主要活动在民间,利用了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的世俗心理,以降妖捉鬼、诵经拜忤为业,大部分道士转变为宗教职业者。
三、明代道教活动的又一特点:道教的善书《太上感应篇》、《阴骘文》、《功过格》等,此时盛行起来。如钱塘汪静虚在洪武年间捐产刊刻《太上感应篇》,并印施了一万册。明代大官僚王鏊、申时行都是以虔奉《阴骘文》而著称的人物。
这类道教善书原本于道教行善积德的伦理观念,同时又吸收了儒家修身及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
四、明代知识分子中有一些人喜欢研究道教。他们关于道教思想以及内、外丹的著述很多,如焦竑、吕坤、王文禄等都注过《阴符经》;以 “三教合一”思想著称的林兆恩注过《清静经》;王文禄、陆西星都注过《参同契》;王清一著《化书新声》。
陆西星是明代道教学者中的重要人物,在道教修炼方面,形成一个流派,世称东派。他的著作有《方壶外史重编》十五种、《南华副墨》等书。
五、元末明初出现了宣扬道教法术的神魔小说《平妖传》,到明代中叶,即嘉靖前后,这类小说出现的很多,如《西游记》、《封神传》、《三保太监西洋记》、《韩湘子传》、《吕纯阳飞剑记》等。此外,在其他小说中也掺杂了这种神魔思想,即如著名小说《水浒传》中的入云龙公孙胜故事等,还有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假托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转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这类神魔小说是“明代小说两大主潮之一”,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方技杂流拜官,妖妄之说日盛,而影响及于文章”。
在这类小说中反映出汉民族宗教思想的演变,即是在民间信仰中流行的“三教合一、三教同源”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六、著名道士张三丰、孙碧云。
第十七章
清代道教
一、清代承袭了明代的抑制宗教政策,统治者信奉黄教,对道教不甚重视;但民间还是崇奉,道教活动主要是在民间。
康熙十二年曾禁止白莲、焚香、混元、龙元、洪阳、圆通等民间宗教组织的活动,不许 “聚会念经、执旗鸣鼓、聚众拈香”。甚至规定了“巫师道士跳神驱鬼逐邪以惑民心者处死,其延请跳神逐邪者亦治罪”。乾隆四年一度禁止正乙真人传度,以后又不许朝觐,由二品降至五品。
二、道教全真龙门派,由于建立了 “公开传戒”制度,龙门派从此大兴。
北京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开始了龙门派公开传戒,从顺治十三年起在白云观讲经,三次授戒,一时承戒弟子多达一千多人。王常月死后,他的弟子吕守璞、黄守中等继续演戒活动,宣扬道法,自立道院,创立支派,全真龙门派从此流传各地。
三、咸丰年间,李涵虚在道教修炼方面,形成一个流派,世称西派。他著有《三丰全集》、《吕祖年谱》、《三车秘旨》等书。
四、清代道士在道教修炼方面写了不少著作,在他们的著作中还突出地反映了道教中 “三教合一”的思想。
王常月弟子伍冲虚撰《仙佛合宗语录》、《天仙正理》等书。柳华阳自称为伍冲虚的弟子,出儒入禅,后又入道,著有《金仙证论》、《慧命经》。甘肃道士刘悟元 (刘一明)著《道书十二种》。浙江省吴兴县金盖山在家道土闵小艮著有《金盖新灯》,刊行了《古书隐楼藏书》,其中多数是他本人的著作。蜀省合江县道教居士傅金铨编著《道书十七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道教“传戒”与“授录”仪典
道教宫观中的宗教活动,若论时间长、规模大、最隆重、最庄严和神秘的仪典,当数全真道宫观中的“传戒”与正一道宫观中的“授录”。这两种仪典,一般宫观无资格举办,只有具有权威性且影响最大的十方丛林宫观才能举办。这两种仪典,都不是定期举行,只有在宗教条件与物质条件具备后才能发起举办。
所谓“传戒”,就是道教全真十方丛林宫观中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律师、著名方丈,向已受“冠巾”的正式道士传授“三坛大戒”(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受戒弟子来自三山五岳,不拘地区,亦不拘老少(现在规定在18岁以上)。“戒律”,是以“天神”的名义规定的不可违背的道士言行、修持的准则。道教宣称,“戒律”如同载人的舟楫。出家修道者志在超生死,但道有真传,法有秘授,都只应传给有德之善人。“戒律”能帮助修道者达到性善的境界。修道不受戒,就不能得到道法要诀的真传,且名不得入“登真录”。因此出家道士要受戒并持戒。
全真道用传戒方式教育道众的传统源远流长:自元朝丘长春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北京白云观多次开坛,广度弟子。本世纪20年代白云观方丈陈明霜也曾开坛放戒。就全国来说,自1947年成都二仙庵放戒以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历史原因,全真道中断传戒已近五十年。1988年11月中国道协四届二次理事会议作出了恢复全真传戒的决议,成立了传戒仪典筹备小组。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989年11月至12月2日(即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五)在全真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了隆重传戒受戒仪典(按传统规定应为100天,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务与劳动自养,缩短为20天)。这是解放后首次传戒,是道教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由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来白云观受戒的全真道士共75人,其中乾道约占60%,坤道占40%,年纪最大为75岁,最小的21岁,绝大多数是中青年道士。这次传戒律师是受过天仙大戒的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王理仙,协助律师传戒的八大师是:证盟大师许至有,监戒大师江诚霖,保举大师黄宗阳,演礼大师张信益,纠仪大师李宗智,提科大师阎宗隆,登录大师曹理义,引请大师陈宗耀。在这次传戒盛典中,进行了迎师礼、演礼、考偈、审戒、诵皇经、礼斗忏、学习戒条、传授衣钵、发戒牒、普表谢神、做铁罐施食道场,以及讲授《太上感应篇》、《丘祖垂训文》、教理教义、修持方法、重要经典等。传戒结束后,提科大师阎兴隆说:“传戒已中断近五十年了,如今能开坛传戒,不但说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真正落实;同时也说明,如今政局稳定,国泰民安。”年近古稀的受戒弟子孙真淳说:“这次传戒,是道教一件大喜事,法统得以继续,年轻戒兄弟多,道教后继有人了。”传戒盛典结束后,当时的中国道协副会长,传戒筹备组负责人傅元天大师召集全体受戒弟子,作了以《修戒之目的和我们受戒后的努力方向》为题的演讲。
他勉励大家今后的言行举止都要为宫观道众作表率,要勤修不怠,勇猛精进,正己度人,造福社会。
1995年11月1日至21日在四川成都青城山常道观(天师洞)、上清宫举办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全真派的第二次传戒受戒活动。全国各名山宫观的求戒弟子逾四百人。年龄最大的121岁(老道长赵永川),最小的21岁。此次传戒的方丈大律师为“全真律坛嗣天仙正宗”第二十三代傅宗天(即傅圆天)大律师。其余大师有:证盟大师谢宗信、保举大师吴理冲、监戒大师曹祥贞、登录师江至霖、韩壬泉、演礼大师田诚启、纠仪大师周至清、引请大师黄至安、提科大师吴元真、总理大师黄信阳。受戒弟子朝真礼圣,听诸位大师宣讲经论法戒,并学习‘了教理教义、修炼方法以及宫观管理规制。传戒法会历二十——天圆满成功。经传戒领导小组和诸位大师对受戒弟子的审核,发给了《净戒牒》及《初真戒》、《中极戒》、
《天仙大戒》、《守戒必持》等经书律文。
正一道的“授录”活动,是正一道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向道侣宣扬各类自律规戒的一种制度和仪式。道土临坛接受道坛法师传授法录,称为“录生”,录生在法坛中皈依“道”、“经”、师三宝和“九戒”,并虔诚地发十二宏愿,是正一道士宣誓奉持“清规戒律”信念和决心的定规方式。正一“九戒”即:一者克勤,忠于国家,是念直戒;二者孝敬父母,是初真戒;三者不杀,慈救众生,是持真戒;四者不淫,正身处物,是守真戒;五者不盗,推义损己,是保真戒;六者不嗔、凶怒凌人,是修真戒;七者不诈、贼陷良善,是成真戒;八者不骄、傲忽至真,是得真戒;九者不二,奉道专一,是登真戒。所谓“十二愿”即:‘愿乾坤明素;二愿气象清圆;三愿主躬康泰;四愿融洽人埏;五愿天垂甘露;六愿抛发祥烟;七愿四时顺序;八愿万物牛全;九愿家多孝悌;十愿国富才贤;十一愿录生受福;十二愿正教兴行。被授策后的道士才可以称为法师。解放前的授录活动,一般都由江西贵溪天师府的历代天师主持科仪。临坛录生受录时,法师按正一传统法派、辈份取法名。江西龙虎山天师传法又称“三山滴血派”,其时的“三山”已不包括衰微的江西省清江县阁皂山,而是指江西龙虎山、江苏茅山、湖北武当山。法派系谱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启洪波。”并依据正一“学道人土:,修真有得,刊名仙籍之品格”的《天坛玉格》,授予神职,颁发职、符录、法印、天篷尺、玉笈、拷鬼棒、令牌、令旗等法器凭证。故授录也是选拔道士充当法师的方式。
江西贵溪天师府在1946年曾举办授录活动,以后遂中断。1991年7月下旬,中国道协、龙虎山道协、上海道协、苏州道协、杭州道协、茅山道协在上海召开研究会,共同协商并作出了恢复正—道授录传度以承续法统的决定,成立了法务指导小组。基于海外道教徒迫切要求,决定首先为海外道教授录。在1991年8月下旬,法务指导小组在广州主持召开了新加坡、台湾等地的主要正—宫观负责人会议,具体讨论恢复授录的准备工作。1991年10月3日至10月9日(农历八月廿六至九月初二),道教正一派在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为台湾和海外道徒举行隆重的授录传度醮仪。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地宫观举荐来受录的弟子共36名,其中乾道35名,坤道1名,年龄最大的为68岁,最小的为27岁。这次授录传度的三师是:传度师汪少林道长,保举师张金涛(天师府主持),监度师张继禹(张天师第六十五代后裔、中国道协副秘书长)。这次授录传度活动虽然只有七天,但在此短时间内如法如仪进行了启师、洒净、讲经、说戒、颁发职贴和法器等道场活动,中间穿插了请水开坛、安龙奠土、申文发奏,宿启进表等道场,还学习了《道德经》,《玉皇忏》等经典。受录弟子们纷纷表示,回去后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为济世利人作更多的贡献。
1995年12月5日至7日,由中国道教协会组织和领导,在道教正一派祖庭江西龙虎山上清镇天师府,再次隆重举行授录法会。前来参加授录传度的近两百名录生,来自江苏、上海、湖南、湖北、安徽、甘肃、浙江、江西、云南、福建等十二省一市。他们中既有年近八旬的老道长,也有年仅二十来岁的青年道士。中国道教协会早在1989年就曾提出恢复正一派授录传度仪典的建议,经1992年中国道协第五届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复经1994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道教正一派授录座谈会,精心讨论,.就授录传度之诸多事项达成共识并制订了具体方案,最后经中国道协授录领导小组决定,此次授录法会才得以正式开坛。按传统仪规,本次法会聘请:江西龙虎山道协副会长何灿然为传度大师、上海市道协会长陈莲笙为监度大师、江苏茅山周念孝为保举大师、中国道协副秘书长张继禹(天师道第六叶五代玄裔)为护录大师、江苏龙虎山天师府张金涛为护法大师、江苏苏州道协薛桂元为护经大师、上海浦东钦赐仰殿凌晋明为护坛大师、浙江洞头县道协会长施书宝为护戒大师、湖南湘潭市道协董淑和为护道大师。授录传度科仪于12月4日进行了开坛请水、安龙奠土、扬帆挂榜、申文发奏、净坛结界等斋醮仪典;5日进行了开坛、迎请诸大师、参拜玉皇、三清和天师道祖天师、开启法事等仪典。以后全体录生听取了由陈莲笙、张继禹宣讲的有关天师道经法录戒讲座。三天的盛大法会,经过了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功德圆满。录生领取了《正一职牒》及《道教正一派授录传度经教集》。这次法会,恢复和健全了道教正一派的教戒规范制度,培养了道教法录传人,满足了国内正一道众的信仰需求。
总的来看,这相继举办的全真传戒与正一授录活动,体现了四方面的意义:(1)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情况下,传戒、授录得以恢复,党和政府的正确政策,保障了道教正常的传承发展。(2)满足了道教徒多年来信仰上的渴望,全真道、正一道得以延续道统,免除后顾之忧。(3)对旧的传戒、授录规范作了适当改革,酌情缩短了法事日程,合理节约办事,同时增加了政策、法规学习与修道持身知识的学习。首开道教有史以来的首例,为海外正一道徒传度授录,使道教道统脉系正式流传海外,走向世界。道教的根在大陆,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与维护世界和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授箓传戒
道教要求入道者通过内心的宗教修持,不断提高道学修养和道品阶次,以最终得“道”,成为有“道“之士。衡量道士修道阶次的是法箓和度戒,而法箓和戒律的授受,也要按照科仪的授度仪格举行,并与斋醮仪式配合,形成道教仪式的一类。
(一) 法箓阶品
箓即“记录”,有法箓、道箓、经箓、戒箓之称。道教的箓分两种:
(1)道士名册:称登真录,记载道士姓名、道号、师承和道阶。表明道士名登道箓,才能学习道法,有施行道术、主持醮仪的资格。
(2)天神名录:记载天神名讳、职能等。通晓此法箓,斋醮时候才能召唤哪些神灵,遣往何方,执行何职,才有镇伏妖魔邪鬼的威慑力量。
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修真入道之阶梯。《洞玄灵宝课中法》说:箓者,戒录情性,止塞衍非,判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及终,先从戒箓,然始登真。夫事悉两存,两存理无不通。箓亦云录,三天之妙气,十方神仙,灵官名号,与奉道之人修行。故经云:“生无道位,死为下鬼,俗士高人,有希道之心,未能舍世荣禄,初门不可顿受也”。且受三五阶,若修奉有功,然更迁受。(《道藏》第32册229页)
正一盟威箓二十四阶品,是天师张道陵传授于世,祖天师立正一法箓二十四阶品,以应上八景、中八景、下八景二十气。正一箓用于道士修持行法。使过度众灾,落除黑籍,召鬼役灵,进品仙职。《正一修真略仪》、《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太上正一阅箓醮仪》等道经都记载了正一法箓。法箓是太上老君传授,祖天师得法箓以救度世人,有不可思议只功德。《正一修真略记》说法箓是:“太上神真之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统握群品,鉴鹫罪福,考明功过,善恶轻重,纪于简籍,校诫宣示之文,掌览灵图,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
张天师的正一法箓,传承历史最为悠久,影响道门最深远,为天下道士所信向。自祖天师创正一法箓以后,灵宝、上清等派也相继创立法箓,并在道教形成一法箓为标志的修行次第。周思得《上清灵宝大成金书》卷二十四说:夫箓者,始于正一,演于洞神,贯于灵宝,极于上清。上清大洞箓者,匿景韬光,精思上道,志期轻举,全不涉俗。进道之士,先受三五都功正一盟威,修持有渐,方可进受灵宝中盟,转加上清大洞。若不尔者,有违太真之格”(《道外藏书》第17册第55页)
道教认为法箓是“从凡入圣之门,助国治身之业”。修真学道之士,欲从俗登真,必须得到真师传授,依科次第修行,逐次接受法箓。唐代道教自正一至大洞有七等箓,共计一百二十阶科,五代道士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列举七等箓是:正一盟威箓、金刚洞神箓、太上高玄箓、太上升玄箓、中盟箓、三洞宝箓、上清大洞宝箓。该经列举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中盟箓三十六品,三洞宝箓二十四阶,共八十四阶品。
道教的授箓制度,根据道士所受法箓的高下,授与不同的法箓名衔,此名衔也表明道士所受法箓品位。唐代道经《受箓次第法信仪》记载道士受法职位次第:
1正一法位 2道德法位 3洞神法位 4升玄法位 5洞玄法位
6五符法位 7河图法位 8洞真法位 9毕道法位
法箓是修真道士必备之物,伴随着道士的宗教人生,道教赋予法箓神奇的功能:受持法箓能召役天神地诋,也能避邪消灾,还可以延年保命,最后能得道升仙。《正一修真略仪》说:修真之士,既神室明正,然摄天地灵气,制魔伏鬼。箓随其功业,列品仙阶,出有入无,长生度世,与道玄合。故能济度死厄,救拨生灵,巍巍功德。莫不由修奉三洞真经、金书宝箓为之津要也。。。。。。。世人受道经戒,佩服箓文,纵未能次第依法修行,亦已不为下鬼,轮转不灭,与道有缘,而况亲行只呼!
道士受度的法箓,被视为通灵的信物,受箓道士要终身佩带,才能随时得到神灵的保佑。《正一威仪经》说“正一死亡威仪:正一符箓,券契环剑,布囊盛之,随身入土。”道士羽化后,必须将法箓焚烧,亡魂才会升入仙界,最后得道成真,因此法箓又是登真录。
法箓不仅是入道凭证,是道士法位高低的标志,在斋醮仪式中,还要求法师有相当法位,才有资格主持醮仪。《三洞修道仪》就明确说:“授正一箓,方可为人章醮。”斋醮中坛官六职的位序排列,也是以法箓为标准。《上清灵宝大法。总序》说;“以箓为阶,以法为职。亦行教者不得不用耳。”斋醮中高功的出官启事,也与所受法箓的仪格相关,止受都功、升玄法箓者,不能出任灵宝斋科中的仙灵吏官;而受三洞箓着,可以出任三洞吏兵,可以行拜朱表。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9-8-2006 04:3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授箓仪式
道士受箓必须选择天下高道明师,所以道士受箓并不拘于一地,多是遍年名师,参受法箓。徐锴《茅山道门威仪邓先生碑》记载:茅山道士邓紫阳于咸通元年(860年),少小投茅山太平观柏道泉为弟子,六年后乃披度为道士。咸通十二年(871年),到龙虎山十九代天师参授都功正一法箓。乾符三年(876年)至茅山太平观三洞法师何元通进授中盟上清法箓。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仅在唐高宗年间,就授长安、洛阳文武中外男女子弟千余人道箓。
历史上晋唐诸位皇帝都受经箓于茅山。唐代茅山上清法箓,是最具有影响、传播最广的法箓。到宋代形成三山符箓一统天下的局面。茅山、龙虎山、阖皂山都设有传箓坛,主为四方道士授箓。宋代龙虎山设立授箓院,彭城道士刘归真远行千里,赴龙虎山受正一法箓。宋仁宗年间,龙虎山道士王守和在京传授法箓,形成街坊沸腾的盛况。宋代法箓传布盛行,宋仁宗兴趣所至,甚至将镇国玺文也篆刻成“帝箓”二字。
南宋历元,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 汉至於宋代,先後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 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 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 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後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 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 十二种符。
受箓须有登坛三师,即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三师登坛依法传度授箓,受箓道士即步入道阶,名录神真之境。
道士收箓后,即有职券牒文,上书道士所得法职及所录神界,这就是职牒。职牒时间上是道士修道行法的凭证。
在道士受箓仪式上,受箓道士要呈上请箓法词。《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记载了请受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的法词,原文如下:
维某年岁次某月某朔十五日某辰,某乡贯居住奉道信士某词:
称本命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建生,上属北斗某星君主照,即日谨呈法信,叩头恭赍法信,扣头恭诣龙虎山嗣汉天师门下,拜受太上玄天真武无上将军箓一阶,敬奉修行。伏以圣威不武,感而遂通,道化难堪,叩之必应。叩拜九清之帝命,下统三界之神兵。位镇北方,功高九有,佐天辅国,宣化施仁,上协帝心,下符民愿。某夙依真造,叨处人寰,辄稽金石之言,恭请神仙之箓,起居夤奉,晨夕熏修。伏望慈仁,许垂开度,一身五体,敢怠初盟,九族全门,终依宝荫。某无任恳祷之至。谨词。
这首请箓法词,先述收箓时间,受箓人名字、籍贯、生辰八字,至何师门下收何法箓,正文叙述此箓的法力,表达恭受法箓之诚心。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标准的请箓法词。
自祖天师创教以来,道士受箓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自金元全真道兴起,全真道士通行受戒,正一道士则恪守正一受箓古风。元大德八年(1304年)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正一道风大振,受箓弟子扁及天下,经箓授受方法更加完善。当代台湾道教保存有63代天师张恩溥传授的经箓,全宗经箓称《正一大黄预修延寿经箓》,共有箓、图、经、文、牒、诰、神像、执照等二百四十三件。由此可见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箓后,正一道的授箓仪式愈趋复杂。
自龙虎山张天师统领三山符箓后,一般均由历代天师主持授箓科仪。临坛箓生收箓后,即按照正一道传统的法派,辈份取法名。明清时期的龙虎山师传法派又称“三山滴血派”,这时的三山指龙虎山、茅山、武当山。该法派的传授系谱是: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
高宏鼎大罗,武当与兴振,福海启洪波,穹隆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收箓道士即按此系谱取法名,当代大陆受箓道士二十八代的已经不多了,在世的基本都是正一的高道,如上海城隍庙的主持陈莲笙大师、原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协会长、茅山的黎遇航大师(今年一月刚羽化)。基本都是二十九、三十代。著名的有中国政协常委、中国道协副会长张继禹、龙虎山天师府主持张金涛、茅山的袁志鸿,武当山王光德(去年刚羽化)等。
龙虎山张天师法派授箓,按《天坛玉格》,授予箓生法名、神职,并颁发职牒、符箓,同时发给法印、天蓬尺、玉笈、拷鬼棒、令牌、令旗、桃符剑等法器。
《天坛玉格》是明清正一道受箓的科仪经典。按《天坛玉格》的授箓仪式,箓生初受《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三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受箓道士方可称法师,从此名录天曹,能够代天说法,主持斋醮法事。
1946年以来,正一道授箓中断四十余年。1991年10月3日至9日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台湾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1995年下元节,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 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 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目前,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也将举办授箓仪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文化知识瑰宝之三:令牌
令牌是修道研习道教人士所须的法器之一。令牌现最常见的为五雷令牌。令牌的形状均为梯形天圆地方形。上方圆形代表天是圆的,下方方形代表地是方的,体现出道教是敬天地的,以自然为根本的。令牌材质为木质,至于令牌用哪种木质,取决于各门派的不同而不同,多们经常听到或看到的为雷劈木。令牌的类型分为:五雷号令类、火龙蟠剑类、文字符号类、两面神像类等。其代表的作用即为:号令驱役鬼神、镇法护身、祈求通神通灵、趋吉避凶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9-8-2006 04:4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仪范
一.道教仪范的起始
仪是仪式,范是模范。在一定的仪注方面所遵行的一定模式准则,就叫仪范。
道教继承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祭神、祷祝等仪式,加以规范化作为宗教活动的定型模式,形成为道教仪范。道教仪范由于历代宗教大师们的演教所需,历代都有不同的增、改。从现存《明正统道藏》可以看出道教仪范的“戒律”.“威仪”“章表”这三大类的庞大著述。一部《灵宝领教济度全书》,就有八十一种,二百四十六卷之多。
道教对仪范的兴起,是随着道教的创始而来的,张道陵在教民中实行的“三官首书’”和《正一法文》中所说的受护身符及三戒、五戒、八戒、受箓等,应是道教最初的入教仪式和祷祝仪式。戒律是道教徒的行为守则,奉戒专一,可制止“忍心邪欲”和“乘言戾行’,为证道之阶梯。所以道教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从律坛传戒的《戒经》中很可以清楚地看出 “戒”的重要作用。
二.通教仪范有三大类
1.戒律’
祖天师创教时的《正一法文》要求道民们遵行三戒、五戒和八戒,并说这些戒都是老君所传。“三戒”是:皈身戒,皈身于“太上无极大道”;皈神戒,信仰“三十六部尊经”皈命戒,服从“玄中大法师”。这“三戒”即我们早晚功课经后的“三皈依”。也就是王常月在《初真戒》中说的:皈身之后,可以“永脱轮回”、即道宝;皈神之后,可以”得闾正法”
即经宝;皈命之后,可以“不落邪见”,即师宝。“五戒”是: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荤酒;三不得妄言绮语,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淫邪。简单说,即、杀、盜、淫、妄、酒。《初真戒》说。“凡能持此五戒,粗进无虞者,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我们道教把这五戒称作“积功归根”五戒“八戒”,据《云笈七签》卷四十陆修静《受持八戒”》说在五戒之外加上: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所为华饰;八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娼妓。以上这些戒条是早期道教对教徒实行的戒法,到了东晋葛洪时代,道教关于讲“戒律”的书已出现了相当多的著述。《抱朴子》中说:郑隐曾收藏有“道家训戒书近百卷”道教在传授戒律方面是很庄重的。道教全真派自邱祖开创全真戒制度起,传戒律坛定传戒秩序为:初真戒、中极戒 、天仙戒,称为“三坛大戒”。“戒坛”中讲“戒”的书称为《戒经》。传戒仪式是演礼和方丈说戒,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宗教仪范。全真十方丛林的“济规”就是为范围道众遵守戒律的”法律”条文。道教最基本的是行持“五戒”,另有十戒,三百大戒,千二百戒等众多戒条。
早期道教和以后的天师道都有“授箓”教法,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迁回龙虎山后首先建“传箓坛”.北魏寇谦之创北天师道,把授箓仪式搞得更为隆重、规范。“箓”在早期道教是一种“注册薄籍”,是道籍登记簿。一但“授箓”即可受到神的保佑,因为一个人受了道篆,就在天神那里挂上了号,神就要负保佑的责任了。这样的意义,和近代道教徒“冠巾” 、“受戒”差不多。《寇巾科》序言中说:道士不寇巾,三官大帝那里设有名字,寇过巾就在天曹挂上了号,就不属阎王管了。道士受过三坛大戒更是名标三元都会府,九玄七祖皆得度了,即就是受戒不守戒,或堕落成坏人。也只有三官大帝来“算帐”,阎王是管不了的。我们荐止用的宝箓符,是一种荐止升方超度亡灵离却地狱苦趣凭证,亡灵持此“箓”就证明他得到“经功浩力”的救拔,持此去超生了。现在天师还实行着“道箓”制,不过,在意义上只起个“道阶”的作用而已。六十三代天师张恩薄,六十四代天师张源先。
a.醮坛威仪和斋
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宋代皇帝动不动就举办“罗天大醮” ,“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黄箓醮”等,这些醮法仪式虽不知,但可以想象一定是非常宏大的场面。明代皇帝最喜欢醮,据《明史》记载,明代有:万寿醮、安神醮、生醮、祈年醮等醮法。
古代道教举行“斋醮”的场所叫“坛”.坛的形式是什么 样,据《魏书·释老志》所载寇谦之坛是。“重坛五层,道士百二十人斋肃祈祷,六时礼拜”;《隋书·经籍志》说:“为坛三成,皆置绵以为限域,傍各开门,皆有法象”。由此看来,古代道教“醮坛”当是露天设置,到了后代才变露天而在殿内设坛了。
道教“醮坛”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师创立的,汉末晋永嘉间(公元307——312)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山,于祖天师炼丹处建“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印用“阳平治都功”玉印。东晋时南岳魏夫人(华存,圣号称“云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岳夫人魏元君开玄道济天尊)的弟子杨义·许 在茅山创建“上清宗坛”,宗坛九层,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传出的《灵宝经》,到了陆修静给以增补,撰斋仪多神,使灵宝之教大兴,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 皂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箓”建“元始宗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宋徽宗赐给的“元始万神”铜印。以上三处坛场,统称为“三山符箓”是道教最早的“醮坛”。全真派兴起后,继承了道教传统的“醮坛”之制,如元代修建白云观时首先 “威仪”是斋法典式。凡举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动,都有一定的定规仪式,讲这种定规程式仪范的经书叫做《科仪》,我们常说“按本宣科”,就是按照定式举行科仪。“威仪”包括醮坛中的一切陈设和举止行动。要求全部符合斋法典式,叫做“如仪”。
“醮”是做法事或叫做道场。“斋”是“戒”的另一种行持,通常把“斋”“戒”连称,如“斋戒沐浴”等。在“建醮”之先,也就是在举行法事之先,要素食,要清心,要洁身,这都是“斋”的内容。一般来说“斋”是“醮”前的个人“身心洁净”程序。“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在某些日期吃素.可以得到福报,如“三元斋”,即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斋日;又如:“庚申斋”,“甲子斋”是在“六十花甲”的庚申日,甲子日为斋日;又如:“本命斋”,即在自己的生日那天为斋日。还有很多斋日,不一一枚举了。修这些斋已是为了解冤、罪.祈福、禳灾、保命、延寿等。“斋”的再一种内容是用“醮”的仪式举行,主要是为生者忏罪祈福,为死者追荐超度,如“黄箓斋”、“金箓斋”、“玉箓斋”“九幽斋”等等。这些“斋醮”仪式,已多失传,解放前杭州玉皇山办过几次“金箓斋”,杭州、上海叫“打金箓”,这种道场是非常隆重庄严的,光是念经的坛,就有好几个.一是都坛(即上表奏章的总坛);二是度人坛,诵《度人经》;三是皇坛,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四是诸神坛,供奉几百位神位。“金箓斋”至少要做七日道场,道场科仪计有:开坛、取水、荡秽、请圣、祀灶、扬.宣榜、上大表、放焰口等等事。
道教的“斋醮仪范”早在祖天师创教时就有了,《天宫章本》是最早的斋醮仪范。北魏寇谦之《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图录真经》,是北天师道的新斋醮科仪。南北朝陆修静整理三洞经典辑录编撰的《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烛愿仪》、《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金箓斋仪》、《玉箓斋仪》、《九幽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可以看出,道教的“斋醮科仪”到了南北朝时,已形成了一门庞大 复杂的专科了。唐末五代初的杜光庭,号广成先生,是集道教仪范的大成者,他所留下的《四六金书》和《广成集要》一直是我们今天写表文、牃札的范本。道教的“斋醮科仪”到了宋建起了原来的“皇坛”会真教做道场的“坛”称为“混元宗坛”,印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律坛,称为“玄都律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8-2006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章表”是向神表达所恳求的申奏文书,或称作“青词”,因为古代书写这种文书要用青藤纸写,故叫做“青词”。或称“绿章”青词文体多为四六句法。《四六金书》就是个表文范本。古代文人不少善长青词的,如明朝的严嵩就是个以善为青词而得到皇帝赏识的人物。章表的用法亦有不同场合,对道教最高尊神所呈进的叫“上表”,一般神位叫“上疏”。
道教仪范可把道教敬神、念经以及道人们的行、住、坐、卧统统包罗在内。总之,举凡形为都有规矩可循,这些规矩统属仪范范畴。
三.按时诵经义
凡住庙道士,必按时上殿诵经,定为必行的功课,所以早晚坛经,叫做早晚功课经。是为了行日用之修持。功课殿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走过场”,天天把两本经温习温习,而是有其深刻地用意。《早课》序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修自身之道”。《早课》中的《清静经》对性功修炼讲得极其明白,《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对命功修炼讲的极其明白,这两部经是修道者的邀本法则。《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最后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诵”是朗诵,“持”是行持,要求修道之士不但要“口而诵,心而维”,悟出理来,而且要脚踏实地按经旨去行。《晚课》大皈依前有两句话,叫 “既诵经语,当解经义,人身不易得,正法最难遇”,这就是为什么要我们作为“功课”天天要念诵的原因。《早课》序中又云:“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经之的经是前圣之心宗。虽是随堂之功课,实为祝国祚之大蝤,朝夕诵念,昼夜筋疲,直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园,方是出家之上事,大丈夫之献道德也”。我们道人讲究结三缘,诵经可以结神缘或鬼缘。教门规矩外时早课,诵清静,普化者,乃是分轻清之义也,酉时晚课,诵救苦。生天,拔罪等经.是有济阴凝之义也,午时诵《三官经》赦罪。解厄,消灾,取午火消阴。主杀伐之义也。子时诵《皇经》为合助道力,增补神灵之义也(见商明修大师《六骰堂》初稿)。
四.存思
“存思”也叫“存想”,《天随子》云:“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七星卧斗法》云:“存思七星焕明北方,已身卧于七星斗中,华盖之下,七曜之光,流焕紫景之外冠。
于已身卧于七星斗中。在紫景之上,七曜之中”。 “存思”即存想神物,端一不离之谓也。如:我们拜静斗时,要存想斗姥八臂慈容端坐, 座之上。拜《弥罗浩》要,注想金孔我们对祖师磕头也不磕空头,心中要存想尊容有所转功“存思”有种种作用,以上仅举例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方 术】
在中国的几大主要宗教中,在实践方面最为看重的就是道教,由于它的主要追求目标是长生不死,所以就要有很多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方法在中国文化中被称为方术。方术的内容是很多的,主要的有以下几项:
辟 谷
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就是不吃食物,包括五谷杂粮,肉蛋蔬菜等东西。这种修炼方法的理论是,日常食物虽然能维持生命,但是会在人体内留下有害的残渣,从而使人上火,带来疾病,减少寿命。为了维持生命,道家在进行辟谷时,主要服用一些药或他们称为“气”(即空气)的东西。
服 食
也称服饵,就是指服药,也是一种修炼方法。他们认为,只要靠服食就可以长生,所服的药就是长生不老之药。这些药实际上是一些矿物的混合体,包括丹砂、金、银、玉等,有时是炼成药丸,有时是化为液体。
导 引
也称为道引,是一种养生健身的方法,早在公元前5-3世纪就普及了。它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今天的体操和气功的运动,被道家作为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道家认为,导引不但可以去病强身、消除疲劳,更重要的是可以除去体内的邪气,保存正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专门的图册来指导。
行 气
实际就是一种呼吸方法。道教对所谓的气非常重视,这不仅反映在它的宗教理论中,而且体现在日常实践中,有时也称服气、食气、吞气、炼气等。行气的方法很多,派别也很多。一般要点是,呼吸时要均匀、缓慢、细长,多吸气,少出气。有时也把行气叫做吐纳,意思就是吐出污浊的气,吸进新鲜的气。
房中术
在道教追求长生的手段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就是房中术。所谓房中术,就是关于性的艺术,是道家对性卫生、性心理和性技巧的总称。在中国古代,它被道家作为一种长生的手段,而且其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儒家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房中术就一直被看成是淫荡和下流的色情产品。其实,房中术的主流是很健康的。当然,通过这种方法并不能真的成为神仙或长生不死。但是,道教的房中术包含了许多符合现代医学的内容,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和婚姻幸福,可以说是一种健康的性学。
存 想
也叫存思,意思就是在修炼的时候,紧闭双眼,静心思考一个特定的对象,直到达到不用眼睛也能看到它的境界。道教认为,存想可以使人预知吉凶,长生成仙。甚至认为,如果修炼的好,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内脏。
炼 丹
所谓丹,就是道家认为吃了能成仙长生的东西,又分为两种,一是内丹,一是外丹。外丹实际上就是由一些矿物提炼而成的药丸,一般包括丹砂、水银、铅及金银等物。道家在炼丹时,往往是少数几个人在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进行。这种方法在公元4-9世纪的中国非常流行 ,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但是,实际上,外丹作为一种化学材料,其毒性是非常大的,不少人因此而死去。外丹术不但是现代化学的先驱,而且为后来医学以及火药的发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外丹的危害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而后来道家就主要以炼内丹为重,即把自己的身体想象为炼丹用的鼎炉,而把自己的精气作为药,来进行修炼。这一方法与现代的气功类似,但又不完全是。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12-8-2006 11:22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它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敬。 道教音乐的开始使用大约是在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到唐朝(618-907年)时,道教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非常流行。到中国五代(907-960年)时,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道教音乐也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宋朝(960-1279年)时,丝弦乐也开始加入道教音乐的行列。明朝(1368-1644年)时,朝廷下令清整道教,命令道士编制斋醮仪范,道教音乐逐渐规范化。
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道教音乐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它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它的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而清幽恬静。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得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 道教的信仰同汉民族的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道教音乐与汉民族传统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量地吸取和糅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方法。道教音乐一般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奏等形式。 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道士是著名的音乐家,近代最著名的是华彦钧(即阿炳),他的《二泉映月》等是中国民族音乐非常优秀的作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8-2006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在民间的流传
道教自公元2世纪兴起后,在中国流传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通常为上层社会所青睐。它的许多领袖,也能够得到朝廷的尊崇。公元12世纪以后,由于道教自身的原因以及政府对道教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加之其它宗教的复兴,道教开始衰落。道教在政府中的地位下降后,开始向下层社会发展,它利用其中的巫术色彩,扩大在民间的影响。
明朝(14世纪)以后,道教在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下层民众的文化水平较低,他们对宗教的信仰是很杂乱、迷信而粗俗的。道教为了吸引信徒,就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任意地改变了道教的教义、内容和形式,最终成了一个没有独立个性的混合体。这一时期,道教的成员素质都不高,对教义和教法都不很清楚,只会执行一些仪式的操作,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在正规道教衰落的同时,一些更低层次的民间宗教也打着道教的旗帜出来活动,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就更加荒诞。 道教的粗俗化和民间的需求结合起来,就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的一系列迷信活动,主要有:斋蘸、符 和扶乩求签。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