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latsis82

梦境里的清静 (疑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3-2016 01:2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3-3-2016 07:27 AM
首先,我不是楼主,所以我不要说很肯定的话,但是我以为是一种偶然性触发的“止”境(samadhi)。“止”境跟严格意义的禅“定”不同,“止”境不一定需要禅修才能达到的,许多专心读书的学生,或是专心读经的学佛人,或是专注科学研究,或是搞概念思考的哲学家,或是河边看水欣赏风景的游客,由于在一段时间的专心致志,专注于某个目标、形象或概念思考之后,突然放松或躺下之后,都会瞬间进入一种念头停止的“止”境,或三摩地。由于色身的四大尚未调顺,气大尚未充满,只是暂时的念住,而不是真正的气住脉停,所以不是进入真正的定,所以时间一般都很短,然后就消失了。但是由于这个境界不是靠禅修得来,只是偶然撞到的念头停止,所以当事人无法自主,也没有办法去复制,所以叫瞎猫撞到老鼠。一般禅修老师都会叫当事人不要太去认真或执着。要是执着以为这就是禅定,或是什么证悟的经验,甚至有人以为达到涅盘了,然后到处乱说,这就不小心会犯未证言证的过失。所以一般禅修老师都不会去肯定或否定学生在偶然间进入的这些境况,这是为了防止他们去胡思乱想,进而犯错。只要不去执着或是去胡思乱想,这些都是善的境界,对读经学佛有帮助。《楞严经》五十阴魔篇就是讲述各种三摩地可能激发的各种止境和潜能,目的都是叫当事人要小心不要执着这些妄想和境界,以免犯下未证言证的过失。这些经验可以是禅修时发生的,也可以是专心工作之后偶然触发的一种经验,不一定都是因为禅修才发生的,年轻人都有可能会偶然性的进入这种状态。有些信仰往往把三摩地的经验捧得很高,所以喜欢谈这些神秘经验,并过分强调那些神秘经验的乐受和达到这些神秘经验的方法,但是佛教就没有太过重视这些事情,因为佛陀所教导的是以三摩地为基础去培养毗婆舍那(内观),然后去观照实相进而达到身心烦恼的解脱,最终进入涅盘。以下是一些资料请大家参考。合十。

对,不要去执着这些妄想和境界,大家可以聊聊互相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3-3-2016 04:01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3-3-2016 09:36 AM
"氣足自尋出路" ? 你講的太簡潔, 捉不到球.

氣足自尋出路, 小鹿亂撞? 臉紅心跳?   

查了百科, 八觸裡的動不是這樣, 不好意思, 不接受.


.

南师的学生日记由南师批,

一天清晨,天将亮还未亮之时,也是我将醒未醒之际,忽觉生理方面,起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变化,似有一种极轻微的气动由子宫发动,至于全身,与第一次气机发动时的经验恰恰相反,前者是痛苦的,两腿如抽筋的一样,而这次是舒适的也不知腿的存在。事实上我也说不清楚,总之奇妙极了!


答如下:

一、你此次所发动气机,系由子宫上升,当然较往昔不同。不知你曾记我已写过,凡气机感受由上而下者,易见感受,亦易退失。如清凉发起,先由头顶下降者便如此。此亦属气机之一。若气机发动,由下而上者,则不易退失。但亦须知时,知候,知所长养方可。例如你此次之发动,应属下行气发起,在道家而言,则此之谓“地雷复”卦之象。如能知时,知候,知所长养,粗则可达祛病延年效果。细则可以脱胎换骨,进而可修身外有身。唯今时女性修道者,绝无一人能透其理,更何况知时,知候,知所长养者耶!因此中步步有程序,步步有境界,而且如自然科学之程序公式,无法躐等,不可紊乱错走一步,错用心念,古人所谓“如科条之不可违”也。此非洞明佛道诸家学理,深究显密之旨,绝难透彻悟得。尤其此乃工夫实验程序。况过此以往,男女功用,已无差别。至于你何以在此有此现象,而且与以往不同之理由:(一)因你病后还阳而引起,但当然有先决条件,谓平常久已做工夫者之病后还阳所引起。不然,即在青年或壮年时发生,此中因各个人之秉赋,色身业力前因,心性业力前因,千差万别,各有异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3-2016 03: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l123 发表于 13-3-2016 02:03 AM
1。 您给的那资料说的轻安是真正的轻安下坐也在轻安里,谷成兄的资料所说的轻安在做功夫时下了座就没了。

2。 lz 都没病看什么医生哈哈。

3。 现在lz的功夫魔还没看上眼。

4。 鬼壓床那有这样爽的哈哈。

5。( 整个‘身体’感觉非常轻松,放松,就飘飘然‘升’上去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却是无比的’舒适和愉悦’) 他说的是感受,感受之前身体里所发生的他没说,说出来了应该能知道什么一回事,佛家不鼓励重色身用八触里的动(气动)带过。用道家那一套能解释。

请别见怪, 小弟描述得不好,其实是在发梦的状态下, 一瞬间就在梦境里清醒过来, 而这个时候感觉就是没有了身体上的负担,没有了脑子里的烦恼, 仿佛就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似的,额外的安祥愉悦,是我这一辈子中感觉最‘舒服愉快’的时候,男女之间的欢爱根本就没法和这种感觉比,可以说是不同层次的’愉悦‘吧(甚至会忘了),而且是特别的清醒(连醒来的时候也没那么的清醒)。
我本来以为还很正常, 应该其他人都会发这一种’梦‘吧, 但是问了身边的人, 似乎都没有,而且都显得难以置信,甚至怀疑与讥笑, 所以后来我鲜少分享。
不过经谷成大兄的讲解,小弟似乎有所明,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止’境 吧, 就很初期的那种, 当然小弟没那种功夫,平常一般静坐不超过30分钟, 不然就会头疼了,或许只是误打误撞才碰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6 05:4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latsis82 发表于 14-3-2016 03:01 PM
请别见怪, 小弟描述得不好,其实是在发梦的状态下, 一瞬间就在梦境里清醒过来, 而这个时候感觉就是没有了身体上的负担,没有了脑子里的烦恼, 仿佛就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似的,额外的安祥愉悦,是我这一辈子中感觉最‘舒服愉快’的时候,男女之间的欢爱根本就没法和这种感觉比,可以说是不同层次的’愉悦‘吧(甚至会忘了),而且是特别的清醒(连醒来的时候也没那么的清醒)。
我本来以为还很正常, 应该其他人都会发这一种’梦‘吧, 但是问了身边的人, 似乎都没有,而且都显得难以置信,甚至怀疑与讥笑, 所以后来我鲜少分享。
不过经谷成大兄的讲解,小弟似乎有所明,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止’境 吧, 就很初期的那种, 当然小弟没那种功夫,平常一般静坐不超过30分钟, 不然就会头疼了,或许只是误打误撞才碰上的。

我不会见怪大家是交流嘛,

1。您有说到"上升",这就是气只是之前身体里的变化您发觉不到,42的资料和您的现象很像。

2。谷成兄的资料说的’止’是在做功夫时,至于没静坐也会’止’您有没有注意到都是在专心读书呀,专心工作呀过后休息时突然进入了’止’,道理是在累嘛念头没上来,可是身体不会感觉上升。

3。身边的人没静坐有的静坐气机都没启动肯定不明白。

4。我敢说您气机已启动是因为您静坐不超过30分钟, 不然就会头疼,是因为您脑部还没通,脑部很复杂的分为后脑,间脑和前脑。要通不通时会出现幻觉和幻听,谷成兄叫您读楞严经是对的可是难懂还有一本对静坐帮助很大又较容易读的是金钢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6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l123 发表于 14-3-2016 05:42 PM
我不会见怪大家是交流嘛,

1。您有说到"上升",这就是气只是之前身体里的变化您发觉不到,42的资料和您的现象很像。

2。谷成兄的资料说的’止’是在做功夫时,至于没静坐也会’止’您有没有注意到都是在专心读书呀,专心工作呀过后休息时突然进入了’止’,道理是在累嘛念头没上来,可是身体不会感觉上升。

3。身边的人没静坐有的静坐气机都没启动肯定不明白。

4。我敢说您气机已启动是因为您静坐不超过30分钟, 不然就会头疼,是因为您脑部还没通,脑部很复杂的分为后脑,间脑和前脑。要通不通时会出现幻觉和幻听,谷成兄叫您读楞严经是对的可是难懂还有一本对静坐帮助很大又较容易读的是金钢经。

想请教如何开通头部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6 10:1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SHzero 于 14-3-2016 10:15 PM 编辑
latsis82 发表于 14-3-2016 03:01 PM
请别见怪, 小弟描述得不好,其实是在发梦的状态下, 一瞬间就在梦境里清醒过来, 而这个时候感觉就是没有了身体上的负担,没有了脑子里的烦恼, 仿佛就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似的,额外的安祥愉悦,是我这一辈子中感觉最‘舒服愉快’的时候,男女之间的欢爱根本就没法和这种感觉比,可以说是不同层次的’愉悦‘吧(甚至会忘了),而且是特别的清醒(连醒来的时候也没那么的清醒)。
我本来以为还很正常, 应该其他人都会发这一种’梦‘吧, 但是问了身边的人, 似乎都没有,而且都显得难以置信,甚至怀疑与讥笑, 所以后来我鲜少分享。
不过经谷成大兄的讲解,小弟似乎有所明,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止’境 吧, 就很初期的那种, 当然小弟没那种功夫,平常一般静坐不超过30分钟, 不然就会头疼了,或许只是误打误撞才碰上的。


也许是前世的记忆
这种梦境的感受应该就是所谓的"轻安"

不过学佛最忌谈梦境
更忌注重身体和神经的感受
所谓色受想行识皆空
本是菩提树 何以惹尘埃?
所以静坐的时候
不要被感受感觉给误了

止的境界很难得的
呼吸很细微接近停止呼吸
但身心内外一遍光明 无阻碍
头脑一切清清楚楚 不碍事

不过还不是 禅定


谷大哥一片好心 却误导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4-3-2016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l123 发表于 14-3-2016 05:42 PM
我不会见怪大家是交流嘛,

1。您有说到"上升",这就是气只是之前身体里的变化您发觉不到,42的资料和您的现象很像。

2。谷成兄的资料说的’止’是在做功夫时,至于没静坐也会’止’您有没有注意到都是在专心读书呀,专心工作呀过后休息时突然进入了’止’,道理是在累嘛念头没上来,可是身体不会感觉上升。

3。身边的人没静坐有的静坐气机都没启动肯定不明白。

4。我敢说您气机已启动是因为您静坐不超过30分钟, 不然就会头疼,是因为您脑部还没通,脑部很复杂的分为后脑,间脑和前脑。要通不通时会出现幻觉和幻听,谷成兄叫您读楞严经是对的可是难懂还有一本对静坐帮助很大又较容易读的是金钢经。


不是 “累嘛念头没上来,可是身体不会感觉上升”,其實你並沒有認同谷成的解說。

我的解釋是根本不是累,累的時候根本入不了止境,入止境之前必須狀況特別好的,身體好精神好不傷情,不然不可能會入到,尤其是偶發的,更加是狀況特別好。

你幾乎並不相信有偶發入止境這麼一回事,你所說的累了身體感覺不升,那比較像鬼壓床,是惡境,跟樓主形容的根本是兩個方向,樓主形容的類似止境,是善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6 10: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ASHzero 发表于 14-3-2016 10:12 PM
也许是前世的记忆
这种梦境的感受应该就是所谓的"轻安"

不过学佛最忌谈梦境
更忌注重身体和神经的感受
所谓色受想行识皆空
本是菩提树 何以惹尘埃?
所以静坐的时候
不要被感受感觉给误了

止的境界很难得的
呼吸很细微接近停止呼吸
但身心内外一遍光明 无阻碍
头脑一切清清楚楚 不碍事

不过还不是 禅定


谷大哥一片好心 却误导了


不迷戀不欲求神秘體驗是對的,不過佛教對神秘體驗避忌到不敢談論幾乎就太過了,這也造成自己教徒對自己教內的狀況嚴重缺乏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4-3-2016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atsis82 发表于 14-3-2016 03:01 PM
请别见怪, 小弟描述得不好,其实是在发梦的状态下, 一瞬间就在梦境里清醒过来, 而这个时候感觉就是没有了身体上的负担,没有了脑子里的烦恼, 仿佛就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似的,额外的安祥愉悦,是我这一辈子中感觉最‘舒服愉快’的时候,男女之间的欢爱根本就没法和这种感觉比,可以说是不同层次的’愉悦‘吧(甚至会忘了),而且是特别的清醒(连醒来的时候也没那么的清醒)。
我本来以为还很正常, 应该其他人都会发这一种’梦‘吧, 但是问了身边的人, 似乎都没有,而且都显得难以置信,甚至怀疑与讥笑, 所以后来我鲜少分享。
不过经谷成大兄的讲解,小弟似乎有所明,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止’境 吧, 就很初期的那种, 当然小弟没那种功夫,平常一般静坐不超过30分钟, 不然就会头疼了,或许只是误打误撞才碰上的。


已經描述的很清楚了,只是偶發是很少人有的,所以有些人不相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6 10:5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nameuser 发表于 14-3-2016 10:08 PM
想请教如何开通头部谢谢

功夫是一步一步炼上来的,不要去相信能够一次"开通头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6 11:0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4-3-2016 10:37 PM
不迷戀不欲求神秘體驗是對的,不過佛教對神秘體驗避忌到不敢談論幾乎就太過了,這也造成自己教徒對自己教內的狀況嚴重缺乏理解。

必须要有个真正的上师
才能谈论 而且
最好一对一的进行
因为
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个人因缘个人体质个人体验
绝不会重复发生在第二个人的身上

比方说
你个人修行的体验
如果谷城大哥一一招办的话
那代志就大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3-2016 11:2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l123 于 14-3-2016 11:32 PM 编辑
外道 发表于 14-3-2016 10:29 PM
不是 “累嘛念头没上来,可是身体不会感觉上升”,其實你並沒有認同谷成的解說。

我的解釋是根本不是累,累的時候根本入不了止境,入止境之前必須狀況特別好的,身體好精神好不傷情,不然不可能會入到,尤其是偶發的,更加是狀況特別好。

你幾乎並不相信有偶發入止境這麼一回事,你所說的累了身體感覺不升,那比較像鬼壓床,是惡境,跟樓主形容的根本是兩個方向,樓主形容的類似止境,是善境。




1。这里讨论有2种,1是有静坐,2是没有静坐。没有练静坐的都是在专心读书或是专心做某件事过后,注意是过后不是之前,"累"不是那种累到直接要睡,进入了類似止境的人一个念头上来"为什么会这样"類似的止境就消失了。
2。我相信呀。
3。lz那个不一样,他有练静坐,他的也是善境。
4。您平时有静坐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16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ombenzasatohung 于 15-3-2016 12:28 AM 编辑

禅修唯一要注意自己的是业处,而不是生起的现象,因为业处才是你的功夫。连打坐时出现的现象我们都要无视,更何况梦里出现的东西呢?

你坐的越多,越多无法解释的体验,如果你每天还在那里纠结,心还能宁静吗?禅力还能不退失吗?

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切入点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是自相。如果你对任何人的禅修都是照着经论或大师的一小部分文献来定论,那我说根本没有意义,就像我跟你说杭州的西湖多么的好玩,你去到时的感觉能跟我一样的吗?虽然西湖还是同一个西湖,十个人去,十个人不一样的说法,难道我能说你去的西湖是假的?除非你是跑到潮州的西湖。因为共相都不一样,当然你可以一听就看穿了。

所以除非你体会了完整的轻安,不然你说的都只是片面之言,因此千万别当成你真的知道。

今天重读到阿姜查的书,里面这样写道:

我們嘗試禪修時,若開始出現奇怪的影像、畫面或感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檢查心的狀態。別捨棄這基本原則,因為生起這些影像的心,必須是相對平靜的。別渴望它們出現或不出現,若真的生起,就檢視它們,但別讓它們欺騙你。

只要記得它們不屬於我們,是無常、苦、與無我的,就如其它所有東西一樣。即使它們是真的,也別停留或太注意它們。若它們頑固地拒絕消失,你就更賣力地提起正念,重新專注於呼吸。至少先做三次又長、又深的呼吸,每次都慢慢將氣吐盡,這可能有效,然後再重新集中注意力。

別對這些現象太著迷,它們不過就是如此,且可能是騙人的。無論我們是喜歡或愛上它們,或心被恐懼所污染,它們都是不可信賴的,可能是假的,或看來是真的。

若你經歷它們,別試圖詮釋它們的意義,或投射意義到它們身上。切記它們不是我們的,因此別追逐這些影像或感覺,而是應立即回頭檢視當下的心所。這是我們的行事法則,若放棄這基本原則,並誤信所見的,就可能會忘記自己並開始胡說,或甚至發瘋,可能喪失理智到無法和人正常溝通的地步。

阿姜 查:由于你在这种心境下并无觉知,所以苦才会生起。因为有“疑”,心才会这样。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不论什么现起,都别在上头狐疑不定。狐疑只会助长痛苦。心若光明觉醒,就不须猜疑,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心若愚钝昏暗,也不须疑东疑西。只管精进修行,莫受心境上的反应所左右。注意觉察你的心境,别疑神疑鬼;心境只是心境。一旦落于疑当中,又执取不放地在上头添油加醋,那就是昏暗不明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atsis82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16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瞎猫撞着老鼠呢,南师最喜欢提到这件事情,末学把他老人家的其他大德的一些开示找出来和大家结缘分享(未必和楼主的事情有关):

所谓「瞎猫碰上死老鼠」,即因为那些经验,乃非我们真修出来的。如是真修出来者,便能使经验复现。因为只要循同样的方法,经同样的过程,就可以使经验复现。这就像物理实验一般,只要条件具足,一切经验都可重复。但禅修中,很多人的经验,却为某些特殊的因缘,刚好具足了,所以有这些现象跟经验。--果煜法师,《楞严新粹-五十阴魔》

修定的人你说自己打坐定,哪里得了定?身不安不和不算得定,不可能的。你坐这里,身体安不下来,这个腿最多你坐两个钟头也不舒服了,这身不算安、不算和啊!所以你没有得定。“令身安和,故亦名定。”所以叫做定。这就是说,心理意识是无想,一切思想停止了,得了第六意识三禅,可是身呢又安,舒服极了;和,百病都没有了。所以这个境界叫做无想定,“故亦名定”。...你们有时候也很好哇,那是瞎猫撞到死老鼠的!老鼠死掉,瞎子猫跑到前面一下,哎哟,一闻,好,吃到了——不是你抓到的。你说我要入这个定就入这个定,我要入那一种定就入那一种定——行了!说我今天两腿一盘,我要入定去了,你就入定了。--南怀瑾,《唯识与中观》,第10章


佛法到了后来,随便谈空,随便说有,从龙树菩萨以后,般若宗谈空,说空说得太过份了。所以他在前面提到“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桓游有内”。因为这个流弊的产生,所以才有唯识宗、法相宗的出现。...“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一般学佛的人,如不能通达三量(现量、比量、非量)境界,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就无从分别了。如不能了知四分,心的体用也就搞不清楚,一团笼统,自己还以为是道。“故知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慒然不知。” 一般学禅的人,名词都懂,偶然眼睛一闭,心理得到一点清净都懂。尤其现在的人讲禅,“青蛙跳下水,噗通!”空了,这就是禅。或者雁飞过去了,花掉下来了,以为这就是啊!这个时候觉得很宁静;哪里是宁静?你还在那里感想哪!早已不空了。这叫做“浪说心之名字。”而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的各种微细现象,都懵然不知。...有些人坐得不错,什么都空空洞洞不知道,殊不知那个空空洞洞不知道的,正是你心理的一个造作的境界,已不是现量。换句话说,你感觉坐得好,很清净,那个是比量,假的,不是真空。那是比较的,因为你心经常在动乱中。就象瞎猫偶然碰到死老鼠,你觉得空了,那个境界是你在忙乱中偶然得到的,下意识还是知道呀!你认为这很清净,空,大概这个就是禅,这是比量,不是真空,不是现量。而且这个比量的境界,一下就成非量,然后就进入昏沉状况,好像清楚,好像不清楚。或者,前面有一点光影;或者,这里跳一下,就以为不得了,任督二脉通了。其实,哪有这么容易!这是非量境界。自己落在非量境界不知道,还以为证得心性之体了,这很严重。换句话说,这只是生理感受。 ...有些念佛、学密的人,更神秘了。什么得到感应,又是做了什么梦,神秘兮兮的,不晓得自己早落在非量境界上,很严重。所以心理状况搞不清楚,我是不赞成人家学的,深怕走入非量境界,说好听是非量,说不好听是宗教心理病。所以一定要把心性特别搞清楚,要懂得唯识。 ——南怀瑾老师,《宗镜录略讲》

“随转处而莫知”,一般人跟着现象转。例如普通人一天到晚跟着自己的思想、情绪转,或者今天有点感冒,身体不舒服,脾气大,佛法也变成大脾气。你讲他,他说怎么不好,金刚怒目也是佛法。他是跟着转处而莫知,随境而转。有时候肚子饿一点,胃肠消化系统清理了一点,精神也舒服一点,心境很清净,顿觉大有进步,菩萨加被,再不然是功夫用得好。这些都是跟着现象而转,自己没有智慧搞不清楚,一般人也懒得用智慧,只要境界好、现象好就认为是道了,等到一生病,上了氧气,境界全垮,跟着氧气去转了,双泪悲啼,一下掉在害怕中,前路茫茫,此皆随境而转。那么,怎么去了呢?“在照时而方了”,随时反照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我经常跟大家讲,随时要反省自己的境界,是生理影响还是心理影响?有时生理帮忙,影响你这两天精神愉快、饱满,然后觉得自己俨然有道之士。其实那是那两天生理比较健康一点,使得心境好一点。有时心理上偶然瞎猫撞到死老鼠,撞到一点道理,影响生理也轻松一点,如此而已!并非真见道。所以,学佛要随时反照自己,“在照时而方了”。《心经》讲到用功的关键,“观自在菩萨”,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是智慧的朗照,不是把两只眼睛闭起来,拼命往里面照,照到五蕴皆空,你在那里很吃力地玩,玩累了以后照样起烦恼,这不是照。 ——南怀瑾老师,《宗镜录略讲》

初步修持先求妄想清净,不能说妄想没有,仿佛证到空的一面,这个空,况且大家没有做到,假定做到有一点空的境界,那也不是空,是假的,是你意识上的空,所以呈现这个空。当你证到空的境界,一念不生。有时候少数同学有几回经验,但这个经验不是修持到达,我经常说这是瞎猫撞到死老鼠,碰上的,有时身心都空了,但是那个空还是意识境界。而且光守空,在空里住久了以后会变成昏沉,无明的阴境界,这时要赶快修有(假)观。或者先从假观来,譬如大家闭起眼睛妄念不停,这个妄念是假的,本来空,不要你去空它,想留、想追也追不到,比男女青年同学谈恋爱还难追,不相信你追追自己的妄念看! 随便提一个问题,你昨天早上第一个念头想什么?影子都跑了!刚才你进这个门以前念头想什么?早没有了!妄念本身是假的,它自性是空的,所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念一句佛,一句咒,或有个境界光明,这些执有都不是道;落空也不是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中观才对。天台宗讲三止三观,禅宗讲“离四句,绝百非”,一切都扫,不扫也扫,无可扫处,所以不扫,那么可以勉强说四段。 ——南怀瑾老师,《宗镜录略讲》

“若处见修位中,此是行时,非是证时”,假如修行人还在见道位或修道位,那么是做功夫对治散乱与昏沉的时候,不要因为做功夫过程中偶然呈现的一些境界,就以为自己证道了,那就错了。有人问这个境界会不会掉?会掉,因为那只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靠不住的。假如,见道及修道真到了家,那么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在六道中,在动乱中或在清净中,都能随时保持在这个境界,那才是与定有一点相近,否则就是自己欺骗了自己。我们做人,千万不能自欺。 ——南怀瑾老师,《宗镜录略讲》

我们研究佛法,尤其是现代人,必须要加上自我老实修行。第一点我们学佛的人谁做到了人无我、法无我?根本不可能,当然包括我在内。譬如有些人在打坐,偶然暂时地瞎猫撞到死老鼠一样,暂时身体没有了,那是不算数的。换句话说,实际修持的人,证到初步的果位,证到身空的人,站到太阳底下,没有影子了。这种身空,物质的障碍没有了,但是这样还不算人无我,因为他心中还有个我证了道了,这还是有个我的存在。所以人无我不那么简单。其次,说法无我,每个人都有个我,尤其学佛修道的人,学了一个法,或者念一句佛号或者学某一种法门的人,但都抓得牢牢的,到最后舍不掉。所以我非常怕,本来佛是要我们人法空,结果在这里面,人法的执著反而更多更重,这完全违反学佛的宗旨,这点是很值得讨论的。 ——南怀瑾老师,《宗镜录略讲》

刚才我们讲到真气宁静,念头不跑是第一步,学佛的到这个时候差不多可以入定了。讲到修性修命,能达到这一步工夫已经很难,据我经验所知,不管学佛或学道的人,达到这一步的,少之又少,几乎没有见过。有人偶尔有,也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次,不能随时进入这个境界,因为他法则不明,所以工夫到不了。——南怀瑾老师,《我说参同契》第六十四讲

四禅是四个禅定程序,八定则并不一定是四禅以后的次序,初禅也可以到达“空无边处定”。比如,灵云禅师突然看到一朵桃花,以及洞山的“迢迢与我疏”,忘掉我了。都是空无边处境界。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有时瞎猫撞到死耗子,碰到过。这时想把这个境界定住,还是定不住,空的境界有,可是初禅的定力没有,所以定不住。--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第十九讲

云何等至善巧?非等持善巧?谓于十种遍处等至,及无想等至?谓于胜处,遍处,灭尽等至不善巧故。胜处,指最好的境界;遍处,空的境界有偏,不圆满;善巧是方便的意思。这里说,要进入那个境界就立刻进入,不似我们瞎猫撞到死老鼠,是碰上的。--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第二十一讲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atsis82 + 5 谢谢分享, 阿弥陀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16 07:3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SHzero 于 15-3-2016 07:45 AM 编辑
ombenzasatohung 发表于 15-3-2016 12:05 AM
禅修唯一要注意自己的是业处,而不是生起的现象,因为业处才是你的功夫。连打坐时出现的现象我们都要无视,更何况梦里出现的东西呢?

你坐的越多,越多无法解释的体验,如果你每天还在那里纠结,心还能宁静吗?禅力还能不退失吗?

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切入点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是自相。如果你对任何人的禅修都是照着经论或大师的一小部分文献来定论,那我说根本没有意义,就像我跟你说杭州的西湖多么的好玩,你去到时的感觉能跟我一样的吗?虽然西湖还是同一个西湖,十个人去,十个人不一样的说法,难道我能说你去的西湖是假的?除非你是跑到潮州的西湖。因为共相都不一样,当然你可以一听就看穿了。

所以除非你体会了完整的轻安,不然你说的都只是片面之言,因此千万别当成你真的知道。

今天重读到阿姜查的书,里面这样写道:

我們嘗試禪修時,若開始出現奇怪的影像、畫面或感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檢查心的狀態。別捨棄這基本原則,因為生起這些影像的心,必須是相對平靜的。別渴望它們出現或不出現,若真的生起,就檢視它們,但別讓它們欺騙你。

只要記得它們不屬於我們,是無常、苦、與無我的,就如其它所有東西一樣。即使它們是真的,也別停留或太注意它們。若它們頑固地拒絕消失,你就更賣力地提起正念,重新專注於呼吸。至少先做三次又長、又深的呼吸,每次都慢慢將氣吐盡,這可能有效,然後再重新集中注意力。

別對這些現象太著迷,它們不過就是如此,且可能是騙人的。無論我們是喜歡或愛上它們,或心被恐懼所污染,它們都是不可信賴的,可能是假的,或看來是真的。

若你經歷它們,別試圖詮釋它們的意義,或投射意義到它們身上。切記它們不是我們的,因此別追逐這些影像或感覺,而是應立即回頭檢視當下的心所。這是我們的行事法則,若放棄這基本原則,並誤信所見的,就可能會忘記自己並開始胡說,或甚至發瘋,可能喪失理智到無法和人正常溝通的地步。
阿姜 查:由于你在这种心境下并无觉知,所以苦才会生起。因为有“疑”,心才会这样。禅修中的重要原则是:不论什么现起,都别在上头狐疑不定。狐疑只会助长痛苦。心若光明觉醒,就不须猜疑,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心若愚钝昏暗,也不须疑东疑西。只管精进修行,莫受心境上的反应所左右。注意觉察你的心境,别疑神疑鬼;心境只是心境。一旦落于疑当中,又执取不放地在上头添油加醋,那就是昏暗不明了。


你的病越来越严重了

禅力? 禅还有分力度?
完整的轻安?
轻安还分层次?

你有读书 可是没有读通
你有打坐 可是在玩弄感觉
胡思乱想 乱七八糟 不知所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16 07:40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SHzero 于 15-3-2016 07:43 AM 编辑
谷成 发表于 15-3-2016 12:09 AM
什么是瞎猫撞着老鼠呢,南师最喜欢提到这件事情,末学把他老人家的其他大德的一些开示找出来和大家结缘分享(未必和楼主的事情有关):


小屁孩还没有资格谈
瞎猫撞死老鼠

不过是一些很普通打坐的正常反应而已

南老师常常提起
瞎猫撞死老鼠

你有没有注意下 他老人家是对谁讲?
对象是什么层次?
是不是小屁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3-2016 07:4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l123 发表于 14-3-2016 10:58 PM
功夫是一步一步炼上来的,不要去相信能够一次"开通头部"。

打坐要认真 不要当真
不认真 你完蛋
一当真 你更加完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3-2016 03: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5-3-2016 12:09 AM
什么是瞎猫撞着老鼠呢,南师最喜欢提到这件事情,末学把他老人家的其他大德的一些开示找出来和大家结缘分享(未必和楼主的事情有关):

"空的境界有,可是初禅的定力没有,所以定不住。"
请问大兄, 怒小弟愚昧,若是有禅的定力, 是不是究竟呢?业障还是会有吧, 禅修如何能够消除业障,方能究竟圆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3-2016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6-3-2016 04:22 PM 编辑
latsis82 发表于 16-3-2016 03:06 PM
"空的境界有,可是初禅的定力没有,所以定不住。"
请问大兄, 怒小弟愚昧,若是有禅的定力, 是不是究竟呢?业障还是会有吧, 禅修如何能够消除业障,方能究竟圆满呢?

禅定不是究竟的,证得禅定只是暂时降服烦恼而已,死后依据禅定的深浅,较浅的禅定升到欲界天,较深的禅定可以升上色界初禅到四禅天,更深的可以到无色界天,享受人天福报或是长寿天(色界天)的禅悦。一旦福报享尽,还是会堕落,依不同善恶业报的因缘成熟,回到人天二道,或是更低层的三恶道去受报,继续轮回受苦。

所以禅定不等于解脱道,但是要从烦恼和轮回解脱需要开悟和证悟,要开悟就要见道,见道则不离止观禅定的修持。如果依据俱舍论的道理,修行有三种层次,分别为顺福分、顺解脫分、顺決择分三种。顺福分就是人天二乘的修行,例如布施行善等等,所种下的是人天的福报。顺解脱就是种下决定解脱、涅槃的种子,例如学习止观、念住、念佛、持咒等等。顺抉择分,就是修行上轨道了,正往见道的目标前进,然后才有可能见道、修道,继而成道。但是要见道,必需放下五不正见,包括我见,如果你执着这个我见,是不可能见道的。所以要成道、证到解脱(无论证阿罗汉或是成佛),非得放下我执不可,直到放无可放的时候,方有可能成道。

所以开悟需要具备禅定功夫那是没错,但是根据《俱舍论》,不一定非要第四禅,未到定(初禅之前),中间定(四禅之间),四个禅定(初禅到四禅),这六个地都能见道。所以参禅、念佛、持咒的人,不一定非靠坐禅才能证得禅定,专心致一者,证入三昧,也能达到至少未到定或以上,这样就有条件悟道了。

见道一定是六地,就是未到、中间、四根本,他进入见道,必定入色界的定见道...--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圣贤品》

“六地二或七”,六个地能起见道,这个我们前面早讲过的,未至、中间、四根本,这六个地能起见道的。欲界没有,欲界是散心,所以说欲界的心没有得定,四善根得不到,见道更得不到,大彻大悟谈不上。--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圣贤品》

瑜珈十七地,如果把它概括来讲,有五地。第一个是资粮地,你做什么事情,要修行,要做大生意,你总是要准备资金,你修行就是积福德,就是在准备修行的资金。资粮,这资粮地。如果开始做前加行了,那就加行地...加行地以后你就会见道。见地等于见道,见道就初步的见四善根的法,然后你可以修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四果。你不见道不能修。什么叫见道,简单讲究是你起心动念,可以自己知道,我在起心动念,我在烦恼什么,我在起心动念,我在烦恼什么,如果连这一阶段你都做不到,你就不要想后面有成就。这个阶段是什么阶段,就下面十七地的地二地而已。意地,就见道。见道以后你要修,不是见道了就成佛了吗?那是外行人讲外行话。见道好修道,你看到路要这么走,那你不走就会到吗?不是,见到刚好要起步走。———释善祥比丘,Bhiksu sumangala,瑜伽师前加行课程,法尔禅修中心,2011.08.02

所谓见地,主要是见性——先见到自己本来面目,便有办法打扫习气烦恼,未见性前,难免盲修瞎练,故见道而后修道,十分重要。至于先度自己,而后度人,这是常途,但以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或实相印为标准,随分随力引导别人,并无不可,功德亦不可思议! ————元音老人、徐恒志老人著,《大音希声》 :徐恒志老人书信答南通钱居士

至于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见道了呢?可以透过了解佛教修行的次第法,来大概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变化,如果连见道位之前的变化都没有,那么肯定还没有见道。这些汉传佛教的次第方法分享如下:

1. 六妙门:主要是根据禅修时的呼吸变化,分成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虽然说不一定到初禅以上才能修观,但是真正要观心(受、想、行、识),还是要修到呼吸接近停止(止息)、气机不再乱动(若有若无)之后,才能不被色身所束缚,相当于南传佛教的身念住(由于南北传的修法不同,这么比较只是权宜未必妥当),然后进入其他三个念住的修行(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所以根据六妙门,必须修到止息以后,才能让心强大到分出两个心:一个觉心,一个妄执心。没有到这个程度以前的心是非常薄弱的,无法真正的起观,即便偶有胜境,绝大部分的时候都被妄执烦恼牵走、念头多,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观心。所以善祥比丘说“数息以后你心不乱,就用随息的随,随心止了就止,然后你可以观。”因此初禅以上才有真正意义的觉观等五支(注:初禅以前的暖位,其实已开始出现觉观二支,但是还没有完整其他的三支,所以还不到初禅)。

2. 四善根位(四加行):根据善祥比丘的说法,六妙门修到止息,四加行的暖法才刚开始而已,身体刚刚暖热起来,后面还有顶法、忍法、世第一,然后才是见道位。

3. 六结使:这是《楞严经》所说的六个修行的阶段,分成“动、静、根、觉、空、灭”,其实跟六妙门有很密切的相应。前面三个是修我们肉体色根的毛病,属于修身的范畴(跟数、随、止有关系);后面三个才是真正的修心(跟观、还、净也有相应)。很多人修静到某个程度,就会发起暂时的神通,就是开始修入根结使,进入色阴魔相的领域,禅修的魔考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如果你连静相都没有就有神通了,那么你要小心了,通常都是鬼神附体。修气功的人会偏颇就是这样,明明脾气大得很,也静不下来,但是他有神通,根据佛教大德的开示,这些都是外道修行,要说修身其实也不是,因为他也没有真正去修呼吸,反是自己被身上的邪气(客邪)控制了。

以上是指小乘的见道位,如果是大乘菩萨的见道位,那更是不容易。


修行没有两个心是修不来的,早上讲这位旁听的林大德说是曾修内观,内观是没有破色体的观法,是属世间禅的境界,故可以观。禅宗讲的不是这样,登地菩萨不是这样修的...————善祥法师,《公案禅机》,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1.迷头狂心

第一个你先观呼吸,再来能够观色受想行识,然后再转出入息,其生灭住,你到突破苦受的时候,你的身已经慢慢从身念处,再进到身念住。就是这个身体的对苦痛对你来讲没有意义了,你不会在意了。这才是念住。念住再来就修受念住。再来心念住,再来法念住,所以身、受、心、法,辗转乃至起法念住,净者是从暖法起修。暖法是我们四加行,瑜伽师四加行、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这是另一个课了,你修到这里才是起步而已。你说,我感觉苦受解决了,才是热身而已哦,修行就这样,那个炉才暖起来而已,你不要以为我已经熬过这个痛,好像觉得已经了不得了,不得了了,还没有呢,刚开始要起修。———释善祥比丘,Bhiksu sumangala,瑜伽师前加行课程,法尔禅修中,2011.10.04

开始我们数入出息,然后就讲六妙门的那个法,其实是佛经(安般)只有讲到前面四个,在后面那两个是在另一部经讲,安般只有讲到前面四个,因为安般是在初学的人,数息以后你心不乱,就用随息的随,随心止了就止,然后你可以观。止了以后,你止不了有时候要用观,或者身体痛你用观,止不了痛你用观。转跟净,那是已经心的改变,那是在高级禅修,另外的地方讲的,所以天台六妙门就是前面列出来这六个。———释善祥比丘,Bhiksu sumangala,瑜伽师前加行课程,法尔禅修中,2011.10.04

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四善根”解释》

那拙火在显教叫什么?就是四加行的暖,得暖。————南怀瑾,《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问:何谓“四加行”?答: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已,次须修四圣谛观,作准备进入见道位,则称为四善根位,由于该位所修之有漏善根,能生无漏圣道,若见道以后则称圣者位。四善根位者:一、暖位(梵语usma-gata)又作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消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与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二、顶位(梵语murdhana):又作顶法,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也不至于断善根。三、忍位(梵语ksanti):又作忍法,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之位,不再堕落恶趣。四、世第一法位(梵语laukiagra-dharma):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以上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如本法师,《佛学问答》

一般学密宗者,身内气脉有一点点流动,即说气脉通了,肚子里火辣辣一点烫,即以为拙火起来。其实,这只是初步发暖而已,早得很哩!若是真气脉来,则一身融化,清净圆明,光明一片,始为真拙火、真气脉。真正中脉通了,真可以气住脉停,身体无丝毫觉受;如果还有身体有觉受,则还不是真的通;到真通时,观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如梦如幻,自性清净。--南怀瑾,《习禅录影》

「六结使」者乃动、静、根、觉、空、灭等六个毛病,是使我们轮回不能超越的习气与毛病,前叁个结使(动、静、根)是什麽?是属於色根的毛病!色根也就是我们肉体,包括五根、六尘境。後叁个(觉、空、灭)又是什麽?是讲心的毛病!修行离不开「身」跟「心」的去妄归真,身跟心要有成就,是离不开在世界里修证,在有佛的世界中去求得无佛觉,才能得解脱知见。——善祥法师,《公案禅机》,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10.佛魔不着

因此末学建议您去深入佛教的经藏,去找如法的佛教道场和老师去学习,千万不要去道听途说、盲修瞎练,如果能了解自己在佛法修行是什么次第,一般都不会妄而造次。所以学佛稍有进步又肯深入经藏的人,一定知道谦虚,那个谦虚是因为自知之明,并不是故意要装出来的。比起诸位大德的高深莫测,我们连粗的烦恼都降服不下,岂有什么成就可言。我们的功夫境界都是初浅的水平而已,对佛教修行来说,那是沿途风光,不是真正目标,所以不值一言,妄执了就会容易歧入旁门。

以上资料请你参考。希望会有帮助。合十。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latsis82 + 5 谢谢大兄无私的解答和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3-2016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3-3-2016 07:49 AM
一般人对《楞严经》的阴魔常有误解,认为一定是天魔,或是鬼魅众生来迷惑禅修者,其实不然,这里的阴魔包括五蕴,在止境中对色受想行识的执着和贪爱都是魔。如果当事人不断贪着这些经验,迷失正知正念,就会透过各种方法去复制这些经验,然后透过这个去玩弄妄想和精神,这样就是偏离佛法的正道了。然后就和魔事相应,招引鬼神,或是着狂,这些是比较以后的事了,先有对境界和五蕴的贪爱,然后才会逐渐引发后面的这些事情。所以《楞严经》的五十阴魔是一种当头棒喝,让大家知道应该以不动不移的正念去对待禅修中,甚至是偶然性触发的五尘境界事,一般人要有神秘经验以后,叫他去读五十阴魔就可以防止过患,例如邪知邪见、谓己成圣、未证言证的过患,这是佛陀的用心良苦,学佛人以经典为师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合十。

《楞严经》已证实为伪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9-2024 07:29 AM , Processed in 0.131128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