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6-2-2013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看它看不见,就叫"夷";听它听不到,就叫"希";捉它捉不着,就叫"微"。从这三方面不可以加以探究,所以是浑融无名的元始。居于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它而下的现实世界是清晰具体的。它本身渺渺茫茫,无以名状,不同于现实的具体存在。这就叫做没有确定形状的形状,不可归结于具体组分的显象,它是不确定性的表征。围绕着它团团转,我们永远也搞不清它的模样。维系于古已有之的道,以驾御现实的具体存在。能懂得返本复初,是维系于道的基本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2013 0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握之不得这三个是没有冲突的。。。
所以,大家都时常犯足这三个。。。
其上不皦(jiǎo),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於无物。
上层不可华丽,下层不可朦昧,限制规则不可定义或不变通,
大自然原本就是什么都没有,复归就是无物。。。
这些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一切液体都是无状之状。。。
而固体更是源自液体。。。
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并非什么神奇的事情,反而是大自然的基本结构。。。
老子称之为模糊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後。
见面看不到头;
随后看不到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古代想尽办法的政策就是为了让今天还能在执行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理解历史,就是“道”的纪律。。。
这一章如果没有看整体只看局部,会很容易陷入迷信,或认为老子在主张消极。。。
如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其实到后文就可明白到其实老子在表达的是阅读中华历史的感受。。。
比如读三国时,黄巾之乱是开始吗?还是董卓火烧洛阳?还是十常侍?
司马家族统一中国是结束吗?过后贾睦的乱政呢?
其实前面三段,老子并没有主张什么,老子只在形容现象。。。
前面三段,老子把日常现象形容为模糊。。。
其实,老子对这种消极现象是给予很负面的评价的。。。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反而,醉后一句才是老子的主张。。。
必须熟悉历史。。。才是对社会才是积极的作用力。。。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6-2-2013 05:33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2013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2013 05: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2-2013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自古以来,能成为知识份子,
能细节;能治奇;能通透玄学,对知识的认识是深入的。。。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就因为对知识是深入,才会面对问题的时候镇定稳固。。。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容;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飉(liáo,风的声音)兮若无止。
做的准备就要像河上的冰般,就算再冷再汹涌的河,那块冰依然扎实
做的计划就要像四方邻居的互相看顾般,计划的重点在于分工,更重要的是分工后有没有互相帮助
单单见面就能看到那威严,还没用到棒子胡萝卜就已经有这效果
驱散人群就像溶掉的冰般,只要一不注意,冰块又小掉了,即驱散人群于无形
以简单为基础的单纯,全部的执行必须as simple as posible领袖才可单纯
醉大量的生产就是食物,对现代来说就是基本日常用品
混合知识得像污浊物般,让其他人无法看穿自己
宁静得像大海般,表面上波涛汹涌,却没有悸动
发出来的声音就像风声般无限传达。一种一句话就可以传千里那种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虽然污浊,但却可宁静如禅,借此清净
虽然安全,但却可动态如风,借此生息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如果可以如此实践,
就算没有兴盛却可重生
这一章可表达出了知识份子的重要性与条件
喵曾经探讨什么是知识份子,提出了很多有的没的,都不如老子的一针见血。。。
大家可以细细品味,每个都可以让人深思
能做到每一个的话,必然是个大人物也~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7-2-2013 02:10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2013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2013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尽可能地使自己显得虚若无有,尽可能地保持清静,在事物波起云涌似的事态演变中,我们可以因此而观察它们的循环反复。事事物物虽然纷纭繁杂,但它们都可以归结于它们的根本。归结到根本它们就显示出始终如一的清静,这就叫做恢复到“本来”。 懂得恢复“本来”就叫做达成了生存的恒常,懂得达到生存的恒常就叫做有明于道。不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而胡作非为,就会充满凶险。懂得达成生存的恒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得到众人的拥戴就可以统摄全局,统摄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样,像天一样就可以进而像道一样,可以永久存在,终身没有危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2013 02: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致虚极守静笃。
如果谦虚到了极点,诚恳到了极点就会连声音都没有。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就尝试观察大自然的循环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大自然万物每次都会回归到原本状态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原本状态就是什么声音都没有,称之为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就是日常发生的常态,能理解这种常态的就叫明事理
不知常,妄作凶。
无法理解这种常态的人通常狂妄并且总是自大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能明白这种常态的,较能容人
能容人者,能公平待人
能公平待人者,能成全人
能成全人者,能明白大自然,
能明白大自然者,懂得沟通,
懂得沟通者,懂得处理长久之事,
酱才会放下自身执着,懂得避开危机。
这一章,如果不认真研究之间关系,很容易陷入迷信
其破解关键在醉后一段的循环图
较直接点就是从谦虚、诚恳到常久之计
也就是上一章所提的知识份子的入门。。。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7-2-2013 11:20 P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12: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们觉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赞誉他。
再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
最次的统治者,人们轻侮他。
威信有所缺损,就会导致整个威信架构的倒塌,闲着点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办理妥当了,百姓们却说"我们是自然而然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太上,下知有之。
醉强领袖,跟随者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其次,亲而誉之。
差一点的领袖,跟随者会喜欢他,并且称赞他。。。
其次,畏之。
再差一点,跟随者会怕他。。。
其次,侮之。
再再差一点,跟随者会背后骂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只要跟随者对领导信心不足者,就会产生出一些对领导不信任的人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只有悠闲的命令,办好事得成就,大家才会觉得一切都很自然。。。
这一章,老子则分析知识份子所需要的领导素质。。。
老子强调知识份子所须具备的领导素质是不一样的。。。
是以系统为主;信任为辅。。。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8-2-2013 01:03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18-2-2013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才有了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贞节、忠诚之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大道废有仁义;
当人失去沟通管道而尝试时就会产生出自然的仁义就像与动物婴儿沟通时而互相产生出来的爱
慧智出有大伪;
当人懂得使用智慧时,就可以看得出每个人的虚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六亲不和之时,真正的孝慈就会很明白的显示出来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混乱之时,真正的忠臣就会效忠
这一章老子则以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来表达知识份子该有的智慧
领袖的智慧必须懂得真正的沟通,那种超越语言的沟通。。。
如果大家懂得老子的应用。。。
换句话喵,老子并非主张六亲不和或国家混乱。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8-2-2013 01:42 A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抛弃贤圣权威及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
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喵版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弃领袖知识份子,人民得利
绝弃道德仁义,人民之间的爱就自然了
绝弃投机取巧,人民之间的盗贼行为了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然而这三样都绝弃后,人类的文明将倒退,人类将会更加艰苦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因此醉好的办法就是:生活朴素,减少得失,重视社会如自己身躯
老子不是就是反对极端的人,所以他就拿醉极端来反讽社会
所以这一章算是总结老子前章的论点
第一阶段算是完成。。。 本帖最后由 贾 于 18-2-2013 02:02 AM 编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2013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译文:
抛弃显学成见等路况知识,可以无忧在途。
那些去应诺附从的与那些去呵斥抗拮的,能有多大差别?那些在欣赏喜慰的与那些在嫌恶厌弃的,又相差多少?他人所畏避的,难道就非畏避不可吗?这种盲从风气久远以来到处蔓延,什么时候都没完没了!
人们真是喧闹喜乐、风光满面,就像享用着盛宴的美食,就像春日里奔赴高台。唯独我淡淡漠漠的,找不出任何随潮同流的迹象,就像婴儿还不懂得言笑作态,娴静而慵懒,因不附从于任何潮流而显得无所归属。
人们似乎都有充足的装备,而我却显得什么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呵,混混沌沌的。人们似乎精明而睿智,而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人们勤紧而利索,而我却在无可无不可地闲散游荡。摇曳灵活呵,就像大海一样;飘忽散漫呵,无拘无束。人们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领,而我却总是不轻易出离混沌无名,就像不堪成器的鄙朴一样。我将继续我的特立独行,我崇尚求得于道。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